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

ID:1083243

时间:2023-07-07 08:41:35

上传者:曹czj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一

因为陈树所以期待着倾城之恋。想来想去也只有陈树是那个白流苏,因为她穿着旗袍的样子实在是很上海,很女人。

又因为看了倾城之恋的开始,所以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看了全部,并且反反复复的看,以致于耽误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本业。

很惭愧,一直很拒绝去读民国时期的作品,以至于直到现在都不曾读过张恨水也很少去读张爱玲,大概是从小在电影里电视里感受到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灰暗太凌乱,总是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太挣扎,太辛苦,太艰难,太抑郁。

因为看了全部,所以又急忙去读了原著,发现我认为电视里拍得很唯美的部分竟然都是原著的东西,虽然原著里的男女是自私的情感,而电视剧升华成了爱情,但我以为,真的很美,原著很美,因为结局,改编也很美,因为过程。

发现张爱玲是有梦的,不管怎样,也应是期待着爱的,虽然现实是那样残酷。后来,真的很担心改编的电视局把原著的结尾也改了,至少从前面的感觉应是悲剧一场,看到结尾时,长舒一口气,其实那已不是张爱玲的作品了,是邹静之的,是现代的。

编剧是现实的,在改编的作品里,处处体现了现实,现实得压抑,现实得残酷,现实得可怕,但我仍然愿意接受这么现实的改编,因为改编让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冲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看得出,编剧是佩服女性的,因为丝毫感觉不到那个时代作为女性的无助和悲惨,电视剧里的女性都很强势,很有主见,甚至是男性的主宰。

我们要忘记原著才能看这部作品,要不然会有很多张迷表达强烈的不满,其实它真的是部好剧,有所有我们现实的元素,男人英俊且富有,对爱情执着又体贴,女人温婉且智慧,美丽也书香,至于前面的铺垫,完全可以不在意,因为那是编剧为了经济利益必须要有的扩充,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看到对爱情这么严肃这么执着这么单纯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倾城之恋800字读后感(五)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二

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前没留意中国的文学,一直比较多的关注外国的文学。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

1.爱情观

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

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追求平淡;现代爱情没有父母过多的干涉。古典爱情,需要门当户对为前提;现代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们长久凝视的眼光。

即使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要认为我们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为了区别,两种观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区别。(中西方也有区别)

《倾城之恋》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响。面包与爱情?面包往往在现代生活中不需要过分重视,反而现代生活中的人却过分重视面包。

《倾城之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爱情,后半部分强调面包。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在过程中的时候全心体验过程,以最终结果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圆融结合。

如果现代爱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这样的感情是不负责任的。虽然人生是个试错排错的过程,但是一旦认定了一种关系,就拥有这个关系带来的愉悦。生活不仅是由正面组成,认识它的反面是应该的。

2.感情与现实

不难发现,在范柳原在三次打电话给流苏后,流苏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流苏也知道范柳原的爱是精神爱恋,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个有承担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风流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手段递进的。比如说话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这些额外的因素来组建?虽然我认为不需要,并且觉得这是虚华。而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成了必须品。

最后,他们认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战火之后。他们在战火之后把对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没有战火的发生,那么这段感情是否有变淡的可能性。如果变淡的,他们的轨迹就发会有很大的不同。

用事情来证明一段感情,是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苏是的——我这么认为。要知道一个人的有没有肩负,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事情?也许在我的意识里,太多童话或者片面。我认为最直白的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证明,因为感情不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

3感受

我读完了《倾城之恋》。“传奇里的爱情大抵如此”是否总结了整文?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终也不过回归到最简单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倾国倾城的情况,感情依然存在。

还是那句话:绚丽归于平淡。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三

四十年代背景下所生存的女人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的境地。整个社会和时代都在喧嚣和沸腾着,充斥着革命、民主、平等,渴望得到自由,进行自我盘涅与精神启蒙。于是在不断变换的法律和一直流传、亘古不变的天理人情、三纲五常之间,最“里外不是人”的便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了。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便处于这样的境地。一方面,她出嫁是依家族意思,尽管她是小姐但同时她是女人,在家从父,她对这段婚姻没有质疑和选择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她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离掉这段不尽人意的婚姻,却大多是受个人生存所迫——家暴以及天时地利(社会背景)的优势。于是,她得以在夹缝中生存。

可大抵这般锋利地扎进心底的故事,释卷之后总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去缓冲,去沉淀,才能让人想明白些东西。

这个故事看似是张爱玲唯一的一部结局圆满的小说,实则不然。这个结局,看似温情,实则揪心,甚至比《半生缘》里两人十八年后再见时的那样百爪挠心的错过还更让人喘不过气,情感的宣泄虽不如半生缘那般强烈,却像一缕孤魂一般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你。他们在一起了,是的,“那一瞬间的理解,足够他们和谐的生活个十年八年”。可这之后呢?两个这样的人,如何才能走的长远。

白流苏的爱是从冰冷的算计开始的,或者说,她的爱不过只是在精密的计算之上浮了一层轻薄的好感而已。如果范柳原一无所有,那么她根本就不会正眼看他一眼,因为现在的她急切地索求着的是脱离出那个肮脏腐朽的白公馆的机会。讽刺的是,她想要范柳原的爱,可那个月夜他打来电话的时候,她根本就不敢相信那是他,不敢相信他真的爱上她。在白公馆那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生的流苏,自我或许早就被完全吞噬,所余下的不过是求生的本能。她想要吸引别人,靠的不过是操纵人心的手段和虚有其表的外壳,可有些东西是只能用心来换的。说到底,她想要他的爱,不过是想要成为他的妻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四

伸出我的手,触碰她那侵骨苍凉,藏匿在一座城市倾覆之际所成全的红尘之爱中的《倾城之恋》。

——题记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只有在那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旧社会暧昧的姻红的天空下,流苏是坚强的,在压抑,畸形扭曲的生活环境中,她选择出逃,与丈夫的离婚,她顶着众人的唾弃,承受着被亲人当作耻辱的典范,这是她的勇气。

可同时,在经济上,她依然是柔弱的女子。逃离的方式是再次寻找男人来作为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个时候,她想随便找个能依靠的肩膀,可以让自己有个归宿。所以,当范柳原出现的时候,她自己也不明白她对范的情感,究竟属于哪一种。她小心翼翼地和范周旋,她只是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答案。范柳原是看清了白流苏的,他看到她心底萌发的真情被现实的利益压抑着,压得白流苏喘不过气来。如他所说,婚姻只是个形式,他不会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婚,他在等着白流苏放下一切功利心放松地爱上自己。

于是她妥协了,也必须妥协。现实与幻想间的矛盾,不得不让她学会算计,她那份简单,真挚的情感也无奈的徘徊在金钱,猜忌,疑虑,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得了她,他跟他的目的还是经济上的安全。而柳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不愉快的回忆只是性格乖僻,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更是无法驾驭。或者也许,他曾把她当作那些之中的一个,新鲜过后,一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也只是调和剂。流苏自然也明白,“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她知道柳原,也知道是这场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他们。

也许,是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没错,战争是残缺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圆满”。

之前的他们,没有承诺,只有敷衍。之后的他们,没有猜忌,只有爱恋。是的,一座城市的倾覆让彼此放下了金钱,猜忌,虚荣。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时间稍纵即逝,唯有抓紧身旁气息尚存的他,才是那是应该做的。

倾城之恋800字读后感(六)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五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发展得似乎合情合理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总觉得他们的相爱还是有一些让人疑惑的地方,白流苏毕竟只是那个年代一个落魄大家族中离过婚的女人,虽然她还依然年轻也美丽,也许是她的骄傲吧!

谁都不会甘心在别人的冷落和不屑态度下活过这一生。她自己也是一个聪慧的人,她有勇气去赌,也许是她自己也想逃离那个复杂的大家庭。她去了香港,她知道那里有范柳原在等着她,所有的故事又重新展开,他们的感情是谁开的头谁也说不清楚。可是有人说要爱情是女人的事,可能是这样的吧!可是范柳原却是很真诚的在维护这段感情,虽然白流苏也会患得患失,可这是女人的通性,并不太影响她对范柳原的期待和感情。因为爱情本来就是相互的。

在危难的时候也许才最能见真情吧!毕竟空难来袭的时候范柳原还冒着风险去接白流苏,他本来可以离开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那时或更早以前他便已经把白流苏当作家人了吧。他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他没有得到属于他的来自己父母的爱,他也许是想从白流苏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吧!最后也是很特别的,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的特色了,她并没有说清楚他们是否能够幸福在一起走到白头之类的。这也许是不太可能的。她只说那次相依为命的共同经历足够维持白流苏和范柳原再爱十几年,十几年后的他们会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保证在那十几年里他们是磨平所有棱角,把爱在时光里渐渐醇厚的沉淀还是针锋相对导致半点爱也不剩了,可能性很多,我们也分不清爱。

倾城之恋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丽的爱情,无不体现着真正的悲伤,张爱玲文字悲凉的背后,看见的是心疼。

越是清醒,越让人心疼。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六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七

《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

——傅雷

时间从指缝流过,诉说前人的硝烟战火,回首处却是一片心慌失措。

小时的自己,爱看《红楼梦》,常常喜欢上那个明亮、泼辣而又现实的王熙凤。

时光是漏下的沙,恍惚之间,心境已全然不同。

我犹记得在很多个夜阑人静的时刻,昏黄的灯光下,浓浓的奶香中,走进《倾城这恋》,走进旧上海,解读人心,最后抱着那本书安恬地入睡。很多次,都在梦中看到一个缥缈的身影,纤细的手指,窈窕的身材,绰约的丰姿,一袭旗袍,倾倒众生。我无法看到她动人的面容,但能够感觉出,好就是流苏。

醒来后,我就不自觉回味她的身影,回想着流苏与柳原的倾城之恋。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归国游子,他们有着不同的骄傲,对爱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个圆滑老练,一个工于心计;一个想要拥有平静安定的家庭,一个只想求得风花雪月的浪漫。两人恰似命中注定地相遇,周旋着,而又深爱着对方,碰撞出爱的火花,无可救药地缔造了一段倾城的神话。

宝络天真无真善良,不矫揉造作,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灵动而又可爱;流苏的那些嫂嫂们。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八

《倾城之恋》是由张爱玲所著的爱情小说,也是她作品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书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有读者评价说,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九

在很多人眼中,范柳原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玩弄女人感情的情场高手,他与白流苏的爱情只是两人各取所需,毫无感情存在。其实不然,范柳原是真心爱着白流苏的。范柳原幼年时候不幸的遭遇,加上父母非正式的结合,促使他养成了怪癖的性格,虽然生活在海外,但范柳原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有着中国人固有的执着,正如范柳原自己所说的,“你说新派,大约就是指的洋派,我的确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的中国化起来,可是你知道,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所以范柳原的爱情都藏在了他油嘴滑舌的调皮话里面。

范柳原爱真正的中国女人,而恰巧,白流苏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尽管经历了外国文化的冲击,也仍然坚守传统的女人。范柳原爱上了白流苏身上的中国女人气质,发现爱情的范柳原费劲心思的接近白流苏,正因为是遇到了真正的爱情,所以范柳原才会小心翼翼的通过徐太太牵线,把白流苏接到香港。在香港见到白流苏范柳原的第一句话“我在这儿等着你呢。”直爽不造作,看似表面调皮话,却是隐藏了他的真心,原本应该要到新加坡去工作的范柳原却为了白流苏留在香港,如若不是真心,直接让徐太太找个借口,哄骗白流苏到新加坡就可以了,何必在香港耽误工作呢?而且范柳原曾对白流苏说过:“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白流苏无一技之长,唯一的特别的就是容貌倾城,但范柳原却用她最拿不出手的缺点来赞美她,滥情的人只会夸赞对方美丽,不会专挑上不了场面的来说,爱一个人就会接受她的全部,包括别人所不齿的东西,尽管范柳原说的是调皮话,却是走心的告白。

战火燃起,安危难保,流弹不停的划过天空,该逃命的都逃命去了,如果范柳原只是把白流苏当做寂寞时候的情妇,又怎么会在炮弹横飞的时候跑到危险的地方,去接白流苏?他有钱,又有能力在那样的乱世中生存下来,为何还要去找白流苏?“范柳原用另外的一只手拖住她的头,急促地道:‘受了惊吓罢?别着急,别着急。你去收拾点得用的东西,我们到浅水湾去。快点,快点!’”那样的人,却能为一个女人把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这是爱了。因为爱进骨子里了,所以,西装外套可以交给白流苏来拿着,在她面前不需要客套的绅士风度了,因为爱就是坦诚相待,所以这时候,范柳原的爱情是实在的,不再是用油嘴滑舌来掩盖自己的真心,他可以抛弃滥情的外表来表达自己的情愫,他可以认真的对别人说:这是我太太!

范柳原一直被人说着滥情,喜欢对女人说着俏皮话,但至今为止,他只是真正的对着白流苏说过,面对其他人,范柳原一直都是进退有度,不过度接触。范柳原不爱其他女人,他只爱一个白流苏,他也不曾向谁表白过,他的表白只给了白流苏。尽管白流苏一直不承认那是范柳原的爱情,但是我却觉得那是张爱玲对爱情的误解,是张爱玲自身的坏境影响了她对爱情的看法,所以也影响了白流苏的爱情。白流苏认为那是范柳原调戏女人的手段,其实,那是范柳原对白流苏的公开告白。那是范柳原真正的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篇十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

——题记

她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范柳原。只为生存的本能,只为本能的趋利避害,物质的、情感的,这是天性!

柳原对流苏说,有些话不只要背着你说还要背着自己说,自己听着都觉得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我爱你,说地这般容易,爱是如此的轻易,廉价,我冷笑。他就是那么,玩世不恭,放任。他真的就那么无所谓吗?也许哪天就不爱了,可他不管,有什么办法,他自己也无法,他是多么的轻狂啊,也许他根本就习惯了这种不正经。

白流苏,一个离异的女人,兄弟姐妹眼中的累赘,在那个家里她不过是一只寄生虫,令人生厌的!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她就该紧紧抓住,不是么?她也的确如此做了,不管她是否喜欢他,她都要努力嫁给他,她不想再沦陷在整日的冷嘲热讽中,而且范柳原可以给她绝对的优质生活。

毕竟,她虽已不是花季少女,却依然美丽、惹人,她还有被爱的资本。对,只是被爱,一个没有能力去爱的人妄想什么爱人,妄想什么真正的爱情呢?似乎一张美丽的容颜是一场爱情必不可少的前奏,同样是筹码!如若她天生一张丑陋的脸,柳原还会在第一次见面就注意到她吗?更别说喜欢别说爱了,就好像东施永远不会被一见钟情。即便她有一颗善良真纯的心灵,即便她的灵魂纯洁到透明,看来爱情还是需要一点看似庸俗的基础,比如美丽的容颜,比如金钱。至少他们是,却也无可厚非。

无疑,一开始,她成功了。

在初次见面的舞场,她毫不顾忌的与范柳原跳舞,诗礼之家又如何,大家闺秀又怎样,至少这让她觉得自己是存在的,重复的日子即使过一万年,一亿年,也不过是一天。骂吧,不管多么难听刺耳,不在乎了,早已习惯,搅了妹妹的事又如何?何况这也只是他们刻薄她的借口,她无心。闲言碎语夹着挤兑厌恶毫不意外地砸向她,仍旧,狠狠地。冰凉的心丝丝颤抖,后归于平静。而范柳原开始注意她了,她该冷笑,笑范柳原抑或是…新生活似乎就要开始了,虽然范柳原的话那样潦草轻浮,没关系,她只需要一份不错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只要他娶她。

世情薄,人心恶,真真冷到骨头里了,即便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也只剩下了自私。自私,嫉妒,彼此伤害,本能的自我保护,然后更大的自私着,直等着那份本该是世间最温暖的爱被彻底瓦解。

舞场中自由欢快的舞步彻底撕毁了这份本就不多的家庭温暖,或者只能称之为血缘关系吧。亲情于流苏已然是一种悲剧,近乎荒诞,她已彻底的无望,可悲的是这同时也是现实。不仅流苏的亲情,有些时候,有些感情,突然就幻化为殇,在还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时间里,悄然消散,化于云端水烟中,只留下一个略带嘲笑的影子,你甚至会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流苏就只剩自己了。

她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了,这幸福于她而言不过是摆脱那窘迫的不幸罢了。当徐太太邀她一同去香港时她答应了,没有犹豫,她料到该是柳原要她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她真聪明!

在香港的一个多月,柳原带着她几乎玩遍了整个香港,他们一起去海边,一起去都市,把足迹留在了惬意的风中,也留在了那象征着繁华的都市喧嚣里。几乎是形影不离的夫妻了!在饭店,当乡音萦耳的时候,她该听到其中夹杂着的爱。柳原爱他,我想一开始就是吧。尽管如此,我还是如此厌恶他的轻薄,厌恶他像喝白开水一样的说我爱你。于他来说也实在不公,受过伤害的人对感情总是敏感惧怕的,不想开始不想认真,不敢轻易付出自己的全部,只能用戏谑的语气,在半真半假中试探,用放任来掩饰,在自我保护中煎熬别人也煎熬自己。

正是你侬我侬,柳原与流苏却突然闹了矛盾,这似乎是所有故事发展的必然规律。

就在流苏打算回上海的前一个晚上,电话突然响起:我爱你,柳原说,挂掉;再响起:我还没问你是不是爱我?流苏:你该知道我为什么来香港。“我知道,可我就是不肯相信,你不爱我,流苏。”“怎见得我不?”“诗经上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我看来这是最悲哀的一首诗,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一生一世不分离,我们哪里就能做的了主呢”“你就直接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个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能做的了主吗?”“你若真爱我,还顾得了这些?”“我没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钱去一个对自己毫无感情的人管着我,那样太不公平,对你也是,当然,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卖淫。”流苏不等他说完便狠狠地挂掉电话,电话不断响起,流苏不想去接,又顾忌吵到别人,只好拿起听筒撂在床单上,听筒里传来柳原的声音,淡淡地,“你那边能看得见月亮吗?”流苏却忽然哽咽起来,委屈。

她需要依赖,她爱柳原的爱,也不得不为自己找寻一个经济保障,这是她的无奈也是她作为女人的悲哀。可她也确确实实的'爱着柳原,她有什么奈何,关于柳原,她知道,他爱她,可他不要半点责任与他相干,他要自己主动投怀送抱,即便将来被抛弃,自己也绝怨不得柳原。流苏打定主意回上海,即便她爱柳原也不要这么卑微,这么轻易就让柳原得逞,她要柳原心甘情愿娶她,她绝不会自掉身价,自毁尊严。同样的自私!柳原那边还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许久许久地沉默之后电话轻轻地被挂断。

第二天,他们照常的打招呼,照常地玩了一整天。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流苏更加确定昨晚就是一个梦,这个梦轻轻的,好像一阵微风就能把它吹散。

流苏又回到了那个家,柳原送的她。她有些许的失败感,可她等待着更大的成功,虽然她也不能完全确定,她在等待。白公馆大概无趣的发霉了,流苏的事情很快就传得沸沸扬扬,他们又在努力思索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这个女人的鄙夷与不齿,可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个女人的不知廉耻于他们而言何尝不是一料调味剂,这群无聊的人!

流苏已经没有精力去理会这些事情,却不料想因此而堵上了他们的嘴,直过了一个秋天,也许对流苏来说不止一个秋天,柳原终于来电,要流苏来港。这次,她决定了,她要离开那个家,永远。

终于,流苏还是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她知道他一早就认定自己逃不出他的掌心,她输了!柳原给流苏租了房子后便准备着去英国,留下流苏一人。看着空荡荡的房子,流苏哭了,可她又放肆地笑了,悲凉地,无拘无束地,这里的女主人是她,是她!可这见不得人的日子终有一天会逼疯自己吧,暂且不想,难得清静,就这样吧。

没过多久,炮声却忽然响了,流苏再顾不得多想什么,一切来的太突然,生命也变得脆弱清晰起来,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恐惧里,流苏突然发现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什么钱财、地位、天长地久都变得虚无起来,当柳原赶回来的时候,她才觉得实实在在地抓住些什么。炮声依旧不断,在奔波逃命的船上,柳原叹息道:“这一炸,炸断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结束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两人突然大笑起来,情势越发紧张,生死一线的时候,他只有她,她只有他。他们早已将对方的自私看的透彻透明,然而,彼时彼刻,那份隔阂就那么自然消散了。再没有她,再没有他,只有他们。

香港沦陷了,也终于停战了,柳原与流苏,相对无言,只剩下心系彼此的默契。一切复归于平静,生活继续着。他帮她挑水扫地,她为他洗衣做菜,俨然一对平凡的夫妻。

“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柳原问流苏,问的稀松平常,流苏低下了头,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她何曾敢奢望与柳原结婚,她早已将这份心愿藏在那一饮一啄的小小幸福里,而今,当这份心愿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她面前时,她还是无法自已地感动流泪,在那些许酸涩里,她终于看到等待已久的真切而又巨大的幸福。这一次,流苏笑了,真正舒心的笑。

似乎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的爱情,可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她,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微妙之处值得老天似这般天翻地覆。且付之一笑,管他什么因果,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又能说得清呢?回想曾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幼稚,当生命垂危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渺小,未来是多么的不可知,我们如何就敢狂言要生生世世暮暮朝朝。曾经的流苏,将自己围得密不透风,不肯低下高傲的头,不允许丝毫的差错,算来算去,患得患失,终究未算到结局,蓦然回首,才发现幸福是如此之近。

依稀记得一首词: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词很美,可词只是词,爱情本不需要天翻地覆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