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的作文1000字实用

2023年中医的作文1000字实用

ID:108993

时间:2023-04-24 05:32:09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医篇一

内科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之一。你知道中医内科方剂有哪些歌诀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方剂歌诀,欢迎阅读。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甘杏,泻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1,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越婢汤内加半夏,热哮发作功效良。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原方再加膏二两,水饮得温方可散。

金匮厚朴麻黄汤,辛夏膏杏麦味姜;宣肺化饮降逆气,咳喘胸闷脉浮戕。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耆朮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加入豆芪名六神,脾虚食少虚热宜。

异功四君加陈皮,小儿厌食用之宜,七味白术四君先,木香葛根藿香齐。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与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4)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即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汤)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2)表寒里(肺)热:宣肺泄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清热化痰、清热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汤痰热疗,芩连山栀将火扫; 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即人参蛤蚧二味)。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1、初期:清肺解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热泻脓除新自生。

如金解毒芩柏连,再以山栀制火炎,桔梗甘草除痰浊,热毒内盛肺痈痊。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加味桔梗草白及,贝橘银花苡葶苈,肺痈溃脓吐痰浊,解毒腓脓此方宜。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薏仁。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知柏柴朴地骨皮,陈莲二地姜枣随。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杞枣远龟板,地芍归鹿紫河车,滋阴补阳莫大焉。

补天大造八珍好,除去川芎与甘草,芪枸鹿龟河车益,怀山远志同酸枣。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桑白皮汤芩连栀,苏杏贝母半夏施,痰热郁肺喘咳急,清热化痰务先知。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凉。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炫目闰惕急煎尝。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5)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

6)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俱,此是阳郁成厥逆,清热散郁平剂扶。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实易壳功效殊。

3)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里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机,少气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耆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若加志陈味姜枣,去芎养荣有专长。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减去鹿胶与归菟,加入甘草作汤服;方名称为右归饮,扶阳更把阴寒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半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2,虚证,

1)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黄芩白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黄连肉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中医篇二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病

4、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其著有“妇人三篇”,为中国古籍最早中设有妇科专著的医著。被称为妇产学科之源头。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等特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辽夏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9、明清民国时期:

明代万全《养生四要》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在《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提倡顺产。

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形态:形如合钵,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功能:⑴主行月经,分泌带液;⑵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2、胞脉功能:把脏腑阴血下注于子宫,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即行月经和主胞胎。

3、胞络功能: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功能。

4、阴道(产道/子肠),首见《诸病源候论》。

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5、毛际:主要指前阴隆起的脂肪垫。一定程度上反应肾气的盛衰。

6、阴户(四边/产户):女性外阴。

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

7、玉门:古称延孔,即阴道口。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

功能: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

2、月经生理定义: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

3、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

4、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5、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6、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

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7、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癸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8、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

9、带下病

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生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之病症。

带下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

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

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0、妊娠

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正常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

受孕的机制和条件:“男女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泄有期,胞脉、胞络正常。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11、产褥期及哺乳期

产褥期生理特点:多虚多瘀。(“补虚化瘀”生化汤加减)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 6 ~8周。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

小满月:产后一月;大满月:产后百日,即所谓“弥月为期”,“百日为度”。

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的变化特点:

血性(红恶露,3~4天)→浆性(浆液性恶露,7~10天)→白色(白恶露,2~3周)

哺乳生理:

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赖气以行。顺产后30分钟可进行首次哺乳。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减少产后出血。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8月至10月为宜。

中医篇三

多做题能够帮助考生们提高答题的速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中医执业医生《中医内科》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复习备考。

荆防银葱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祛,尚有气虚参苏饮,加减葳蕤来滋阴。

二陈三子痰湿肺,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回阳生脉治喘脱,肺脾气虚六君全,缓解肺肾生脉地,再加金水六君煎。

肾虚肾气参蛤散,正虚喘脱蛤蚧粉,参附送服黑锡丹。

肺痈初期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康。

月华丸治肺阴亏,百合秦艽虚火肺,保真参苓气阴耗,补天大造阴阳损。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 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麦门清燥治虚热,草姜姜草虚寒卓。

 

苓桂术甘水凌心,瘀阻桃仁红花剂,再合桂甘龙牡蛎,黄连温胆痰火息。

炙甘草汤合补心,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脾两虚归脾施,六味交泰交心肾,心胆气虚遇事惊,安神定志酸枣仁。

附1.多寐:湿困脾弱多贪眠,阴盛阳虚气不前,平胃六君随证用,阳虚理中补中研。

附2.健忘:健忘证关心脾肾,归脾汤方思虑斟,六味地黄肾精耗,劳心过度枕中神。

4、癫 证:癫静多喜称文痴,痰气郁结伤心脾,逍遥散合汤顺气,越鞠丸合养心宜。

狂 证:狂证痰火盛阴伤,生铁二阴琥珀养,痰热淤结用癫狂,气痰火瘀除后康。

瘀阻脑络用通窍,心脾归脾六君全,心肾亏虚左归丸,再合天王补心丹。

6、痴 呆:痴呆还少脾肾虚,髓海不足用七福,痰浊蒙窍涤痰祛,通窍治疗瘀血阻。

气实五磨与通关,血实羚钩通瘀煎,独参养营补血虚,导痰汤用治厥痰。

1、胃 痛:胃痛湿热清中行,香苏良附散寒凝,肝气犯胃用柴胡,保和丸消食积停,瘀血失笑合丹参,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温脾胃,通则不痛知含义。

附1.吐酸:泛吐酸水有两端,香砂六君左金丸,寒热加减灵便用,病机指示属于肝。

附2.嘈杂:脘中饥嘈时作止,胃热温胆加连栀,四君增味治胃虚,归脾汤主血虚时。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右归延生机。

2、痞 满:痞满辨证分虚实,保和丸消饮食积,泻心连朴清湿热,二陈平胃除痰湿,越鞠枳术和肝胃,脾胃补中益胃阴。

3、呕 吐:呕吐辨证分虚实,理中脾胃阳虚型,气虚香砂六君子,麦门冬汤益胃阴,外邪犯胃食滞停,藿香正气保和剂,肝气犯胃用四七,痰饮半夏合苓桂。

4、噎 膈:噎即噎塞膈为拒,启膈润燥利痰气,津亏热结沙参剂,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附:反 胃:食入反出胃虚寒,丁香透膈治弗难,更有下焦乏火化,附子理中益火源。

5、呃 逆:胃气上逆呃呃呃,食乖正亏志不和,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剂,气机郁滞五磨饮,脾胃阳虚理中配,胃阴不足益胃汤,橘皮竹茹治呃逆。

6、腹 痛:腹痛虚实寒热辨,寒则良附正气天,湿热壅滞大承气,肝郁气滞疏肝散,食积枳实导滞丸,瘀血内停少腹全,中虚脏寒需温补,小建中汤祛形寒。

7、泄 泻: 泄泻便稀更衣烦,湿胜脾虚是关键,藿香正气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芩连,痛泻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滞肠胃间,参苓白术脾胃弱,肾阳虚衰四神丸。

8、痢 疾: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疫毒芍药白头翁,湿热芍药定权衡,寒湿温燥正气散,阴虚黄连驻车丸,连理汤治休息痢,桃花真人温虚寒。

9、便 秘:冷秘半硫合温脾,气热六磨和麻子,润肠黄芪益血气,阴阳增液济川齐。

1、胁 痛:肝郁气滞柴胡散,瘀血血府汤复元,肝胆湿热龙胆妙,肝络失养一贯煎。

湿热留恋用四苓,疏肝归芍调肝脾,尚有气滞淤血积,逍遥鳖甲随证定。

中医篇四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下面是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为大家提供的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定义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二、范围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等。

三、病因病机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四、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五、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1.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

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

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3.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月经病虽然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重点: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证论治。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一、定义

妊娠:从受孕一分娩阶段胎儿在母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二、范围

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瘙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三、发病机理

1.阴血偏虚,阳气偏亢

2.脾胃虚弱,生化乏源

3.肾气亏损,胎元不固

4.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5.气机郁滞,血瘀水停

四、治疗原则

五、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慎用、禁用: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

一、定义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一、定义

妊娠期间,因胞脉阻滞或失养而发生小腹疼痛者。又称胞阻。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主方:当归芍药散。

2.气滞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胸胁胀痛,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主方:逍遥散。

3.虚寒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滑。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主方:胶艾汤。

4.血瘀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常感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或宿有癥瘕;舌暗有瘀点,脉弦滑。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主方: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妊娠腹痛

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 → 当归芍药散

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 逍遥散。

虚寒症: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 胶艾汤。

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记忆重点

一、定义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与宫外孕的区别:

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宫外孕则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二、诊断

1.未破损型

(1)病史: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

(2)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

(3)检查

①妇科检查:子宫颈举摆痛,子宫稍大而软,与停经时间不符,一侧附件可触及薄壁之囊性肿块,压痛明显。

②辅助检查: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b超提示宫内未见妊娠囊,于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或包块中可见胎心搏动。

2.已破损型

(1)病史:同未破损型。

(2)临床表现: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晕厥与休克。

(3)检查

①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以患侧为甚,腹肌紧张不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

②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隆饱满,触痛,宫颈举摆痛明显,子宫稍大而软,但比停经天数小;出血时子宫有漂浮感,子宫一侧或后方可触及肿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后穹隆饱胀。

陈旧性宫外孕的肿块边界清楚,但不易与子宫分开。

③辅助检查: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b超提示宫内未见妊娠囊,于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甚至于包块中可见胎心搏动,破损时子宫直肠隐窝有液性暗区。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一、概念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称为“胎漏”。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与异位妊娠的鉴别

异位妊娠出血点滴状褐色,少腹隐痛、突发剧痛。无组织物排出或有蜕膜组织。妇科检查宫颈口闭,举痛。宫体大小较孕周小或正常略大。附件可有小包块,触痛明显。尿妊娠试验(+)。b超宫内无胚胎,宫外(多在附件)有包块或孕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