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远地自偏作文 心远地自偏记叙文答案模板

最新心远地自偏作文 心远地自偏记叙文答案模板

ID:111513

时间:2023-04-25 05:25:20

上传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心远地自偏篇一

北江明珠、香清溢远。清远是一座年轻而充满魅力的城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清远地级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现辖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清城区5县1区,并代管英德、连州两个县级市。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7万人,是广东省地域最大的地级市和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建市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地区、海内外社会各界的热诚关心支持下,顺利实现了新市各阶段战略发展目标,一座现代化滨江新城在北江两岸巍然耸立。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新挑战,清远市又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四大发展战略,掀起了“二次创业”高潮。

今日,“珠三角后花园”——清远的良好地区形象已日益深入人心,招商引资势头迅猛,经济网站社会发展加快。20_年2月28日,清远市成功举办了48个重点项目奠基剪彩仪式,总投资额达128.7亿元。可以说清远招商引资的“羊群效应”正在形成和扩大。在新世纪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清远市正以其崭新的形象、独特的魄力、美好的前景充分展现其巨大的发展新优势。

清远是新世纪大展宏图的创业实地。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社会各界朋友前来清远参观考察、旅游渡假、投资置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身体力行江“_”重要思想要求,在省委、省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兄弟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海内外客商的共同开拓下,清远必将快马加鞭,跨步腾飞,成为百业兴旺、百花争艳的珠三角后花园。

清远资源

清远是广东省重点粮产区、重要用材林、水源林和新兴蚕桑、水果、茶叶、甘蔗、烟草、中药材、反季节蔬菜出口基地。独特的气候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拥有清远麻黄鸡、乌鬃鹅、骆坑笋、北江河鲜,英德红茶、苦丁茶、连州白茶、水晶梨、东坡腊味,连山沙田柚等闻名省内外的地方土特产。全市富余劳动力达20.1万人,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清远市地处我国南岭山脉金属成矿带,已探测到铁、铜、钨、金、煤等各类矿产60多种,矿地374处,已探明储量的42种,各类矿藏工业总储量达10亿吨以上,其中石类资源品种多,质量好,瓷土总储量达6500万吨,其可塑性、收缩性、稳定性、耐酸性以及自然白度、烧成白度均为上乘,为全国三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58万多千瓦。可供开发水力资源达115万千瓦,目前已开发88万千瓦。

清远还是广东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四大“热线”之一,更是全省生态旅游的最新“亮点”。全国唯一一家四a级温矿泉景区——清新温矿泉,广东第一峰景区,飞霞风景区,连州地下河,湟川三峡,英西峰林走廊,连南、连山少数民族风情景区等名闻遐尔。20_年,清远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高分通过国检验收。20_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再接再厉创建“国家山水园林城市”,全面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龙头”旅游区,提升城市品位,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为全市招商引资增加强大的吸引力。

心远地自偏篇二

;

一、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经验严重缺乏

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经验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缺乏多功能的创业实训基地,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创业实践,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足,创业经验严重缺乏;第二,懂得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知识的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创业实践开展的重要因素。偏远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不具备创业和投资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更谈不上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作用也就显得极为有限了。

(二)创业实践经费不足

没有创业实践经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如同纸上谈兵。一方面,高职院校经费大部分靠国家的财政支持,虽然可以自筹一部分,但办学经费仍然很紧张,很难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创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目前是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实习实训的较好方式,如果能够引进社会资金发展创业实践教育将大大缓解创业实践资金不足的现状,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规模有限,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无利润可言的情况下,很难把资金流入学校来发展创业实践教育。再者,学生即使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也缺乏启动资金。多数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诸多的疑虑,很难得到支持。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三)创业方向不明确,学生对创业实践认识淡薄

一方面,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对创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对国家的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学生的创业行为还处于自觉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创业方向是进行创业的前提条件,没有明确的创业方向,创业实践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当代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对创业实践认识的淡薄,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时选择考公务员、研究生,而不愿意自主创业。

(四)创业实践模式的缺失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积极的开展了创业实践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例如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创业实践模式等。但这些创业实践模式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认知相距甚远,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对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实践问题的思考

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的创业实践教育虽然可以借鉴各大高校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但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实践之路。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改变这种观念,才能使创业实践活动有序的开展下去。这种观念束缚的不仅仅是家长和学生,还有学校的管理者。

1.管理者的认识偏差。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许多管理者认为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育,在创业实践上也只是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进行创业设计比赛这种简单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实践体系。

2.家长和学生的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觉得稳定的工作才是生存之道,因此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创业。而学生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回报父母和社会。

要改变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必须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知识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备相应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设立创业基金,成立专门的管理中心

经费是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先导,没有创业基金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创业基金的筹集应发动各种力量。首先,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发展速度慢,国家对这些院校应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其次争取企业援助。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契机,介绍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去工作,引导企业关注学生的创业活动,从而吸引企业的资金支持。再次,学校自筹资金。学校应从每年的就业经费中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三)构建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创业实践模式

1.创业基地模式。创业基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校内创业实训室,并结合互联网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互联网上定期公布创业课程内容、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和创业培训的相关信息。第二,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职业院校应在企业设立创业实践基地,使企业和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可以接受企业的委托,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不仅应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而且应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这样学生不仅把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而且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

2.教学科研综合型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创业实践模式是一种极容易推广的创业实践模式。具体操作:由学校组织学生申报创业实践课题,并指派专门的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报,直接参与科研活动。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总之,偏远地区职业院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实践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00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编辑/穆杨)

相关热词搜索:;

心远地自偏篇三

[摘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促进中国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城乡之间还是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却呈现出日益失衡的状态,且这种差距在逐渐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包括教育教学环境的差别、教师团队及师资力量的差距、人民的重视程度等等。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成因,以便于对症下药,尽早缓解教育失衡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偏远地区;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提高意识

2006年全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一览表[1]

城市初中生人均经费

2101.84元

农村初中生人均经费

1861.64元

城市小学生人均经费

1625.36元

农村小学生人均经费

919.56元2

一、教学环境的差别是教育失衡问题形成的原因之一

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其它地区来说相对较弱,因此,教学环境也会相对较差。教学环境是学生赖以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学习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环境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的干预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尽管这种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上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其中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在经济发展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我们可想而知,他们的教学环境是多么的简陋,有些地区的教室都是不能避风的,黑板还是拿黑色的漆在土制的墙面上涂出来的、凹凸不平的,更不用说多媒体设备、色彩控制以及温度控制了。

二、教师团队及师资力量的差距拉大了教育失衡的状况

有人说,教育的成败主要在于教师,而并不是在于设备。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深浅不一、教育风格样式有别、教育素养高低有分,教育技巧优劣有别,因此,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然而对于偏于偏远地区来说,最要紧的是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因为偏远地区不仅仅教育环境差,而且生活环境也相对来说比较恶劣,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去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偏远地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谋划未来。不管是从电视上还是纸质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在偏远地区的小学里,只有三两个老师管理着学校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们,这些老师可以教授任何课程,而且基本上都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为下面渴求新知的孩子们讲授着书本上的知识,描述着大山外边精彩纷呈的世界。这些教师在年轻的时候也许是优秀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也许他们在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甚至是师风师德上较之现代社会的要求来说是相对落后的,因此,就造成了这些学校“没有好老师”,没办法发展现代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然而偏远地区的学校通常没有校舍可以供学生们住宿,同时还面临着师资不足、经费捉襟见肘、学校管理难、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学校发展起来难上加难。加之“村小撤并”,孩子们想要继续上学只能去镇上或者县里,久而久之,有些家长为了减轻负担就会终止孩子的学习生涯,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中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使得教育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参考文献

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偏远地区教育失衡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问题分析及整改措施

问题分析整改措施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

心远地自偏篇四

;

从考古学上进行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研究,需要超越物质文化层面的认识论基础和考古人类学的视野。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八种模式,这些边远地区串连而成的四条考古学文化地带和民族走廊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表现出显著的历史意义。

“汉文化”与“汉文化的形成”

在“汉文化的形成”研究领域,考古学材料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地不爱宝,新发现层出不穷,大量的新材料还有可能引发知识体系的更新,考古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份量还会加大。就谨慎的考古学者而言,一是对于“汉文化”的概念和“形成”的标志理解不统一,二是对于运用考古学材料直接探讨汉文化形成的有效性抱有疑虑,因此其注意力和相关成果仍然集中在考古学意义上的资料分析和研究方面,多数人并不愿意付诸笔墨去直接讨论这类容易流于空泛的话题。不过,考古学者对于“汉文化形成”的关注和思考却是一直存在的。

考古学者的一般思路,是认为“汉族的形成”与“汉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视为汉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考古学上,或许可以将各地尤其是边远地区汉墓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最终趋于一致与汉民族的基本形成相联系。这一过程的完成,一般是在武帝以后。解释这一过程,将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与西汉中晚期两个阶段的墓葬材料加以对比便很能说明问题。

这一思路在技术层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容易为一般学者所接受。但是进入学理层面,难免有人会追问,“能否界定出秦汉的汉族”、“什么是汉文化”、“如何看待边远地区汉文化的特殊性及其考古学表现”这一类问题。而且,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共同体是否基本一致?若不一致应该如何处理?这些民族学和考古学上的基础问题未必有定论,经常是各执已见——越讨论越糊涂。尤其是置放在西汉帝国开疆拓土的宏大空间场域、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中,这样考虑问题有些简单化。

在有些历史学者看来,汉文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以汉字为载体,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以汉朝为标志”,①这一概念是否精到当然可以讨论,但是较为丰满。的确在考古学操作层面,至少可以牵连出汉代疆域范围、汉代纪年范围、汉城、汉式墓葬制度(葬俗、葬式、棺椁和随葬器物)、汉式器物、汉陶、汉字(碑刻、铭文、印章、封泥、榜题)等一串相对客观的标准,关联性更强,观察点更多。但是本质上仍然不能完全回答类似的诘问。

文化其实是联结世界的途径。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意味着边远地区与西汉帝国成为一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不可分、相互依赖。意味着边远地区已经建立起西汉帝国主导的社会秩序,也就是西汉政府对边远地区的有效管理。这些内容,都可以放在“统一”的维度上来考量。葛剑雄先生认为,“统一的主要标准应当是政治上的服从和一致,而不能仅仅根据制度上的相似和文化上的类同”。②在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研究中,这种考量相对超脱出物质文化的束缚,提供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可以说,在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就是对当地前期政治体系的整体否定。还应该认识到,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汉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会有许多阐释空间。

“汉文化形成研究”的研究视野

在这样的认识体系中研究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考古学操作层面的着眼点并不拘泥于考古学文化中汉文化因素的绝对数量,以及前期的考古学文化体系是否被整体性地颠覆和替代。还需要考察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以及诸边远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不必然是选取西汉武帝的时间截面。依据这些认识,我们将西汉边远地区划分为西北朝鲜、辽西辽东、内蒙古中南部长城地带、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岭南和东南沿海八个区域,从考古人类学上分别讨论各地区“汉文化的形成模式”。

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有可能大为开拓考古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深度,但是在中国范围内,多是停留在理念的讨论上,比较成功的个案研究仍然罕见。另一方面,虽然考古学也被许多学者视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由于中国考古学的具体发展情况,事实上与人类学渐行渐远,这种局面其实也影响到历史维度对人类学研究的纵深支撑。“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研究,是考古人类学的极好实践。王明珂先生认为,华夏认同与中国边界的形成具有生态资源背景;华夏认同一旦产生,就大量吸附边缘人群,直至生态边界的极限地区;华夏边缘最终在汉代得以形成与保持。⑦林耀华先生的“经济文化类型”体系强调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向,强调经济文化类型决定着族群的文化特征,并且充分考虑到经济文化类型与历史进程的关系。⑧这些认识,对于考古学者进行“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研究”有着很好的启迪。中国的边疆在更广阔空间维度上就是亚洲内陆的核心,文化人类学“中心与边缘”的视野在这一课题上也会发酵出许多新鲜认识。

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几种模式

根据这些认识论基础,我们初步将“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归纳为八种模式。

一、西北朝鲜。西北朝鲜在西汉前期只有零星汉文化因素,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开设朝鲜四郡以后,以“乐浪汉墓”为代表的汉文化从整体上取代了土著文化。从考古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族群结构、风俗习尚和行政设置等背景因素分析,辽东郡与乐浪郡关系极为密切。西北朝鲜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线索和历史进程与辽东地区大致同步,西北朝鲜的汉文化是伴随着辽东地区发展的历史节奏和历史内容而形成的,开设朝鲜四郡是西汉政府经燕辽地区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称为“汉文化形成的伴生类型”。

二、辽西辽东。至迟在战国中期,燕国已占据辽西辽东地区。战国燕文化在基质上属于中原文化,但是燕僻在边陲,燕民中存在以貊人为主体的土著成分,被中原诸侯视为“燕貊邦”。战国燕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澳门土生葡人与葡萄牙母体文化的关系。西汉杨雄《方言》记载“燕代朝鲜冽水之间”是汉语的一个方言区,《史记·货殖列传》 将“上谷至辽东”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文地理单元。辽西辽东地区的西汉墓中普遍存在故燕文化因素,这一地区的西汉文化是在故燕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称为“汉文化形成的土生类型”。

三、内蒙古中南部长城地带。北方长城地带战国时期为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谓“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林沄先生认为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最终形成是在战国中期,与游牧的北亚蒙古人种大批南下有关。⑨汉匈关系是北方长城地带西汉时期历史背景的主线索,武帝以后西汉政府比较稳固地控制住这一地区。西汉王朝大量移民实边,“新秦中”成为内地移民的新家园。由于居民和田卒来自内地,内蒙古中南部长城地带西汉墓的面貌与中原地区颇为相似。因此称为“汉文化形成的移民类型”。

四、河西河湟。西汉政府经略河西走廊主要目的是“隔绝羌胡”,作为控制西域、出击匈奴的前出阵地和后勤基地。经略河湟谷地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控制西羌,屏障陇右。河西河湟地区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设置郡县的初衷并非出自经济原因,河西四郡的人口和辖县数明显偏低。根据西汉政府经略这一地区的战略目的、较少的编户人口、完备的塞防体系、严密的军屯组织、复杂的民族结构、不同于北方边塞大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与“绿洲耕牧型”或“山地耕牧型”较为接近),以及这种种历史背景在考古遗存上的表现,将此地区概括为“汉文化形成的军戍类型”。

五、四川盆地。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支各自独立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大共同性,以船棺葬为代表的巴蜀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书·地理志》记载“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显然先秦的巴蜀地区尚被视为西南夷地,而《史记·货殖列传》记述的西南夷已经不包括巴蜀之地。公元前316年秦举巴蜀以后,秦文化的强势介入先行削弱了巴蜀文化的根基,巴蜀文化在战国晚期早段已经逐渐转型。西汉初期巴蜀的汉文化,是在接续秦文化深刻影响和持续作用的历史背景下而形成的,秦文化为巴蜀文化迅速融入汉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称为“汉文化形成的续生类型”。

六、云贵高原。两汉政府完全掌控西南夷地区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在西南夷青铜文化最为发达的滇池地区,迟至两汉之际才开始出现汉式陶器。西汉王朝在云贵高原实行羁縻统治,主要依靠当地的王侯君长进行治理。以羁縻方式进行统治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在策略层面,可以从封闭切割的地理环境、西南夷占主体的人口情况、分散性的社会结构、不均衡的社会发展状态以及当地居民丰富多样的生计模式等方面进行解释。在战略层面,与西汉帝国满足于西南贸易网络的畅通和丰厚资源的获取有关。我们将这种比较特殊的形态称为“汉文化形成的羁縻类型”。

七、岭南。南越国的政治制度、百官制度、宫寝制度、陵墓制度、度量衡等都以秦汉体制为基础,却有所变易。南越国统治阶层引领的南越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越汉混合的新型越文化,这类族群集团可以称为“次生越人”(包括越化汉人)。“次生越人”与“比较纯粹的土著越人”、“受到汉文化一定影响的土著越人”共同构成南越国的族群基础。南越国土著越人与南下汉人血缘和文化的交融大趋势,是“次生越人”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次生越人”是岭南汉族的最重要来源,因此称为“汉文化形成的次生类型”。

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疆域和现实版图的形成过程,有着秦汉帝国大一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中国历史边疆划分为既是历史过程(时间结构)又是空间结构的四个轮廓。“萌芽轮廓”是秦汉帝国形成以前的边疆,基本地域在春秋外围封国至战国诸侯开疆拓土的范围。秦并天下,疆域拓展至北方长城地带、半月形文化传播地带和珠江地带。西汉至明清稳固控制的本土地域一般在此范围,大致介于中央政权边疆治理体系中直属体制与羁縻体制的过渡地带,称为“基础轮廓的内圈”。前清版图大致介于羁縻体制与蕃属体制的过渡地带,除蒙古国外,基本在现今国界线内,称为“基础轮廓的外圈”。现今边界以外的一些地区,与中原政权曾经存在羁縻或者蕃属甚至直属关系,或者与内附民族乃至中原政权保持较密切联系,而且现今国界内外的考古学文化往往构成某一整体,因此将这些地区称为“外延轮廓”, 不能完全割裂出来。

我们注意到,以此八个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为标志,串连起来的“辽海走廊”、“北方长城地带”、“藏彝走廊”和“珠江地带”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而诸种形成模式的讨论则解释了这个“内圈”的建构过程。这些内容就是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历史意义。(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本文系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y43)

注释

①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②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85~94页。

③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④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5年第2期。

⑤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⑥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史前研究》,1985年第2期。

⑦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⑧张海洋:《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⑨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2003年第14期。

⑩吴春明:“‘南岛语族’起源与华南民族考古”,《东南考古研究》(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相关热词搜索:;

心远地自偏篇五

;

摘要:根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工作部署,2014年始江西省文化馆率先在全省省直文化系统启动“三区”人才计划援助项目承办,对贫困及老少边远地区进行文化帮扶。从前期组织筹备、协调动员、搭建平台交流到制定援助计划书、确定援助方式、开展工作,江西省文化馆依托“三区”人才计划工作的开展,从摸索到成熟、到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帮扶贫困及老少边远地区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三区”人才計划 江西省文化馆 帮扶

截至2020年,江西省文化馆已连续7年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选派专业文化工作者154人次,为贫困及老少边远地区提供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文化活动策划、数字文化馆建设、非遗保护等九大门类的文化服务帮扶项目,援助42县50个单位,受援万余人。

一、特色做法

江西省文化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工作常规流程为5步走:①召开动员大会;②搭建交流平台;③制定援助项目计划书;④确定援助方式;⑤赴实地开展帮扶。

(一)文化服务,项目种类突出“多”

从2014年首次对赣州市兴国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援助至今,江西省文化馆援助单位经历了从迅猛扩大、保持稳定到些微减少。

因援助对象不同,江西省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项目种类多、艺术门类细。

(二)援助方式,手段办法强调“新”

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难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江西省文化馆不断创新帮扶办法和手段。

1.“送下去”“请上来”与“走出去”

按照江西省厅下达的任务指标,选派优秀业务干部实施计划任务;在省馆举办的各类艺术培训班中,拨出专门指标给帮扶县,将帮扶县区的专业人员培训纳入全年的培训计划中。一直以来,江西省文化馆采取“请上来”培训与“送下去”辅导相结合,援助各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江西省文化馆积极引导受援县组织优秀节目参加全国及省级比赛、交流,创新援助方式开展“走出去”。如2018年,江西省文化馆带领修水县编创了小品《养兔轶事》,经层层选拔,在“为了庄严的承诺”——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决赛中荣获了优秀奖。此次获奖实现了修水县原创作品参加省级大赛的零突破,给帮扶县鼓了劲、打了气,充实了帮扶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2.创新手段,开展共建调研会

为推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效能提升,在常规流程下,江西省文化馆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实行早部署、早安排,在计划工作全面铺开前与受援单位套开“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协调工作会议。形成了“①加强领导、高位推动;②召开对接协调工作会;③召开动员大会;④搭建交流平台;⑤制定援助项目计划书;⑥确定援助方式;⑦赴实地开展帮扶”的工作推进模式。

(三)着眼需求,援助效能注重“好”

江西省文化馆自2014年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来,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帮扶效能,在基层一线“种花育苗”、兴文化育新人。

(1)结合时代主题进行创作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结合这一特定的时代主题和社会背景,江西省文化馆于2020年5月初前往修水进行乡镇调研采风,充分挖掘修水本土特色元素,创作脱贫攻坚主题小品、小戏,力争更好展现修水特色,讴歌新时代美丽乡村新风貌。

2016年,江西省文化馆初次接手修水县帮扶,本馆业务干部在进行现场调研与帮扶座谈后,帮助修水馆成立了修水音乐协会合唱团,并根据修水传统农耕文化“锄山鼓”的赣西北特色进行《助耕鼓乐》的创作、编曲及编舞。历时数月的沟通与打磨,《助耕鼓乐》作为2017年修水县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节目,帮扶工作得到修水馆方的肯定和好评。

(2)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

2017年,江西省文化馆到达寻乌县文化馆进行帮扶:与文化馆的同志们座谈交流,听汇报、看现场;教文化馆专业干部如何用通俗易懂易训练的方法培训合唱团;从合唱的基础知识如发声训练、协作训练、分声部训练、视唱练耳训练、指挥训练等各环节对寻乌业余合唱团进行现场指导。

(3)发挥特长优势开展培训

紧扣各地艺术需求,发挥各自专长特长,省馆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个个承接项目,率队在各地开办“赣鄱文艺大家谈”培训活动,让“三区”人民真正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

二、帮扶成效

江西省文化馆“三区计划”通过赛事活动不断提振基层文化队伍的自信心。“三区计划”与文艺赛事相结合,“十年树木”,结出了累累硕果。

1.帮扶小戏获华东大奖

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江西省参赛的赣南采茶戏《试夫》在首届华东六省一市地方小戏大赛中一举获得银奖。该戏由“三区计划”受援县瑞金市中心文化站演出,省文化馆全程指导创排。

受援助的安远县文化馆创排的小品《分房》喜获第六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选拔赛暨首届江西戏剧小品大赛一等奖,入选代表我省参加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节目;在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上喜获银奖。

2.帮扶小品获省级奖

小品《养兔逸事》在“为了庄严的承诺”——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获得小品优秀奖,该剧由受援县——修水县文化馆演出,省文化馆全程指导创排。

赣南采茶小戏《茶树凹风情》在“为了庄严的承诺”——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获得小戏优秀奖,该剧由受援县宁都县文化馆演出,省文化馆全程指导创排。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