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

ID:1123782

时间:2023-07-07 16:45:02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一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二

大家好!我是这次宁波天一阁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鲍,大家可以叫我“鲍导”。今天我们游览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它之所以取名为“天一”,不是因为藏书楼的主人范钦决心将他的藏书楼建为天下第一藏书楼,而是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这名字无意中也应了“天下第一”的含义,后来真成为天下第一藏书楼。

大家看,这就是天一阁,它具有历史文化而中外闻名。等会儿我们走进去,就会看见那一份优美也是最有特色的园林景色。天一阁的花园是按照江南园林修建。走进去之后能看见假山、水池、小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好,百名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一阁吧!来,大家往这边走。

在这里,我们来到了东园。你们看,中间是不是有个小水池?它叫“明池”。旁边是不是有一座大假山?这座大假山,是用海边礁石修建的。来,靠近假山,是不是似乎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呢?在湖中,游着五颜六色的小鲤鱼,如果你们扔下鱼食,鱼儿们就不会像刚才那样优美地在水中游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来抢食物。有意向的游客可以到那边买一些鱼食试试,不过为了保证池水的洁净,千万不要擅自扔其它食物哦!

大家再往这边走,这里是天一阁中最有名的景点——天一池,小小的水池旁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九狮一象”。“九狮一象”是被誉为古代私家花园园林经典,是有福禄寿等吉祥的九狮一象构成。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有点像女人在照镜子,换一个角度看呢,又像位老人在牧羊,再换个角度看呢,又像一只田野里的青蛙,又像海龟在拜佛。

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做到不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一个小时候到门口集合。

再见了,各位,欢迎下次再来天一阁。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三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四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到里面看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人物呢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了。范钦生于1506年死于1585年,享年79岁,他是我们宁波人,曾经在朝为官,27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官呢分为武官和文官,那么在这里首先请大家猜一下,范钦到底是个文官还是武官呢?相信很多人都会猜是文官,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在这里造了藏书楼,其实范钦呢是武官,他的官隙遍步了近半个中国。

而且最高的一次当上了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范钦生性非常梗直,所以在当官的时候经常会得罪一些人。其中有一次得罪了皇亲国戚武定候郭勋,于是郭勋就在皇帝面前参他,结果范钦就受了庭杖之责并且被污陷下狱。还有一次得罪了当朝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潘,严世潘本来要他父亲在皇帝面前参他,可是严嵩却告诉他儿子说范钦是个连武定候郭勋都不怕的人,如果我们再参他那不是让他出了名了,所以这件事就作罢了。后来范钦见朝庭里严嵩父子俩当道,朝政日费,觉得国家无望,于是就辞官回乡到这里建了这个藏书楼。好了范钦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这里呢有一块照壁叫做溪山逸马图。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八匹骏马在溪边媳戏,非常的生龙活虎。这块溪山逸马图呢是已故的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力作。我们可以用手去摸一下,猜一下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其实呢它是用我们海边的礁石磨成粉再加入粘合剂和墨汁堆塑而成的。整个照壁看起来非常栩栩如生,所以当年西哈努克亲王来我们宁波的时候就指名要在溪山逸马图前留影,说是要把这么好的佳作也带到他们的国家让他们的国人看看。好了,看完了下面的马我们再来看一下照壁的上面,在照壁的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谁呢?其实他们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好了,看完了这里再请大家跟我从这里的月洞门进去,去参观一下东明草堂。

在月洞门上呢我们可以看到春随人意四个字,这四个字是由陈从周先生写的。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前面的这块照壁。在照壁上呢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非常奇怪的动物,在这里呢还是要请大家猜一下这个动物叫什么呢?很多人肯定会猜是麒麟,其实不是,这个动物呢叫做獬豸,是一只有龙角,牛嘴,狮身,鹰爪,马尾的动物。同时它是一种生性非常梗直的动物,是正义的像征,据说每当人们吵架的时候它总会出来顶那个坏人,所以在古代的朝堂后面总会挂着獬豸的图案,而且在以前执法官的官服前面也有獬豸图案,而且他们所带的帽子也叫作獬豸帽。

而现在呢我们在一个地方的门口也可以看到獬豸,大家猜一下是在哪里呢?就是在人民法院的门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好了,看完了獬豸呢请大家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的这些房子,这里呢就是东明草堂了,又称一吾庐,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

那么为何要叫作东明草堂呢,因为东明是范钦的号,这里是范钦的地方所以就叫东明草堂,好了东明草堂我们就参观到这里,现在请大家跟我去下一站参观一下范氏故居。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五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

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

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

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

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

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1585年,范钦去世。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0xx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

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20xx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六

(一)

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景区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为3.1万平方米,因馆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古籍而享誉海内外,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人文旅游胜地,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雄踞大门两侧的是一对清代石狮。木结构大门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建筑,门厅外侧有一匾,书?南国书城?四个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大门两旁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犹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于1981年到访天一阁时留下的墨宝。此对联书体为钟鼎文,上联意为天一阁藏书历史悠久,以后还将长久的留存下去,下联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之后的感慨。

范钦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藏书,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较有规模地进行收藏应该是在他致仕回乡之后,范钦号东明山人,故此归里后初建的藏书楼以他的号命名为?东明草堂?,这只是早期的雏形,收藏有限,规模和保管条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书楼作为自己解职归里后的第一要务来考虑。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天一阁藏书最丰时达到7万余卷,为了防止藏书的失散,范钦和他的后代是颇费苦心的,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便引以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他去世前,又嘱咐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遵从他的遗训,后代曾制定过严格的藏书楼族规。

然而,四百年间,天一阁历经浩劫。几经浩劫至1949年已减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万七千卷。1949年以后,天一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政府设立了管理机构,多次拨款维修缮饰,使天一阁百废待兴,生机勃发,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今,天一阁的藏书已增至30万卷,成为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范钦铜像后面是气势非凡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的力作,馆内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图上八匹骏马在溪边嬉戏嘶鸣,栩栩如生,有很强烈的立体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复杂,曲线明朗、立体,泥土中掺杂环氧树脂又起到坚固的作用。可惜,这样的传世佳作现在已不多见了。

这座清代建筑,是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之所以取名为东明草堂,是因为范钦号?东明?。 据说当时随着藏书量的增加,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更多的书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区引起火灾要涉及只一墙之隔的草堂,于是范钦决定重新建造藏书楼,使书籍得到永久的保护。此后,东明草堂便作为范钦的私人会客室。

正对东明草堂的围墙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据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随在中国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辩明善恶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则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东厅,是其家族的生活区域,故居处于高墙围绕的天一阁藏书楼外,让生活区域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进范氏故居,我们看到的是范钦70寿辰的画像,根据他所穿官袍补服的图案断定为三品武官的着装。这是范氏世系表。范宗尹为迁甬落户的第一代,范钦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孙,生有两个儿子:范大冲和范大潜。范钦临终前立下遗嘱:代不分书。于是将遗产分为两份:白银万两和一楼藏书。大儿子范大冲继承了所有藏书,并继续完善藏书制度。致使藏书历经十三代相传保存至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范钦曾立下许多严格的家规制度,如?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外放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这种互相制约的做法,防止了个人占有和轻易许诺外人入阁,避免了书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书能历经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为使游客对藏书楼有直观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狭小空间我们将天一阁藏书楼的布局恢复至此。书楼的中上方悬挂一匾,?宝书楼?三字为明代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整个房间以书橱的形式相隔成六开间。书橱前后都有门,起到通风祛霉的作用。?宝书楼?匾下方的书橱与众不同,不但体积比众多的书橱大,且外观绘有两条龙纹,原来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编四库全书,范氏八世孙范懋柱进呈了638种珍贵的典籍,乾隆帝为嘉奖天一阁,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又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不但如此,为庋藏四库全书,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织寅著来察看天一阁,开明丈尺,绘图呈览。仿天一阁的形制建造了七阁。由此,使天一阁名满天下,盛誉海内。

范钦辞官归里后全力投入到藏书的搜集和整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也为了远离火源,使藏书得以永久保存,范钦曾动了不少脑筋。他总结并借鉴了历代藏书楼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离他家不远处的丰坊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独立收藏书籍的楼阁—天一阁。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开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有关天一阁藏书楼命名的由来,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众多文人的传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中,得以知晓天一阁命名的由来及藏书楼格局的独特之处。据说范钦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跋》影响,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说在我国最早的占卜学说《周易》(又称《易经》郑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这阴阳五行之说颇为玄奥,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种说法最早见于高宗弘历的《文源阁记》,其记云:?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从《文源阁记》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为庋藏《四库全书》对二百余年前的天一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赞赏。

天一阁的建筑初看极为普通,与江南一般民居别无区别。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范钦有意将藏书楼的两层木构建筑寓为天与地。不但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两字命阁,而且还取?地六成水?的意思,来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方的阁栅里,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楼前还凿一池以备蓄水防火,这些都充分反应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说来也怪,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未曾引起过一次火灾,成为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奇迹,为皇家和民间私藏所仿效。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藏书楼建成百年之际,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阁前设计建造了园林,用海礁石堆积起来的假山有?九狮一象?、?福禄寿?等造型,体现了建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为宁波独特的园林艺术提供样板。

下面我们进入天一个博物馆的第二个参观区域:以东园为主的园林休闲区。民国十六年至二十年(1927年-1931年),宁波拆毁城墙时,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有识之士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者加以珍藏研究,其中以马廉先生访求最勤,因所藏多为晋砖,故将其室命名为千晋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马廉先生将其收藏的晋砖数百枚捐赠给天一阁,1959年天一阁将古砖迁入新征购的天一阁东墙外平房,亦以千晋斋命其名,数十年以来,凡有古砖出土,或藏家馈赠,亦存入千晋斋中。

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对文物、图书的重视,加之人民对新中国的信赖,许多收藏家纷纷将私人所藏的文物图书捐献给国家。其时的天一阁,已由国家予以管理,加之其深远广泛的文化影响,成为宁波藏书家乐于捐书的去处和宁波私家藏书的汇聚中心。1962年4月,冯贞群家属将伏跗室藏书十万余卷捐出,由天一阁接受入藏。冯贞群先生曾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伏跗室藏书多为故家旧藏,乡邦文献收藏甚富。1979年8月,朱鼎煦家属将别有斋十余万卷藏书和一千七百余件字画捐赠给天一阁。朱鼎煦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别有斋所藏有明代方志、清初违规的书等。另外,收藏名人家谱也成为天一阁藏书的一大特色。家谱,是一种仪表谱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袭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天一阁现藏家谱500余件,其来源有三方面:一是阁藏旧谱,如《苏氏谱》和《庐陵曾氏家谱》;二是鄞县通志馆移交;三是1949年以后从废纸店、旧书铺陆续收购,特别是?文革?期间抢救的大批家谱。

天一阁收藏家谱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域性强,绝大部分为聚居宁波地区和鄞县的氏族家谱,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木刻版家谱;三是本地世家大族和工商世家的家谱。

?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曾于1984年10月30日参观天一阁,当天一阁工作人员出示旧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时,包先生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家谱中记有包玉刚先生夫妇二人的生日,表明包玉刚诸兄弟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孙,包玉刚先生在天一阁找到了自己的根。天一阁收藏家谱在动员全世界?宁波帮?建设家乡方面发挥了极好的作用。现编有《天一阁家谱目录》,此目录按国家档案局、教育局、文化部关于编制《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要求编写,收录阁藏书家谱403件,1982册。此目录被编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宁波市志外编》,为外界提供了阁藏家谱的基本信息。所以说,现藏古籍三十余万卷的天一阁博物馆藏书,实际上是由宁波地区藏书之家的藏品重新构建而成的。千晋斋陈列说明以范氏天一阁为代表的私家藏书百川归流,说明我国藏书家钟爱典籍、化私为公的博大胸怀,为保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藏书文化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东园是80年代新建的园林。四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明代尚书闻渊的住宅花园。东园于1959年政府下令开始翻土绿化,1982年开始续建,由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设计。整体布局围水构筑,凿有大池塘,为?明池?与?东园?结合起来就是范钦的号?东明?,以此来纪念这位天一阁的创始人。前面的石头亭子叫?百鹅亭?,明万历年间的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上,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相传当时祭天、祭地、祭祖时要杀一百只鹅,故称为百鹅亭。

东园中又一座清代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凝晖堂。利用这一空间我们将诸多明清时代名人名家的书法帖石陈列于此,来到这里犹如步入了书法的艺术殿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丰坊所书草书《砥柱行》,堪称镇堂之宝,而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更是以其石刻临摹水平让游客所赞赏。

穿过前面的假山,我们就到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现代麻将经历了历史的许多演变。最早源于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将麻将纸牌改造成现代麻将的式样是宁波人陈鱼门,他在咸丰年间完成了麻将的改造。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建立在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家族祠堂------陈家祠堂上特别有意义。陈家祠堂建于清朝末年,也是目前宁波地区保护得较为完整的四家祠堂之一。里面陈列的是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用不同材质而制成的麻将。

走过用麻将铺成的这条路,在屏风后面便是?三缺一?的铜像。坐在中间的这位就是麻将的发明人陈鱼门。道光29年即公元1849年进士,由此直至担任内阁中书,加三品衔。他常常与英国领事、总兵等洋人周旋,以玩纸牌为乐。其间他深感纸牌有诸多不便,于是改之为竹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共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发,白花为白板,老千为红中,名?三箭?各四张。由此相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博戏的继承和发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南北。宁波在五口通商后,各地海船多聚集于此,其繁盛远超上海,各地商贾云集,把玩麻将者众多,流传全国。

至民国年间,麻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普及。当时不论烟馆、茶楼、旅店,都设有麻将。天平天国期间,陈鱼门主持善后局,负责筹款,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等人关系密切,常以打麻将为交际手段,麻将遂由中入西。最早传入麻将的国家是美国,其麻将牌与中国麻将的区别就是多一些英文字符。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有3000万麻将爱好者,麻将俱乐部或麻将店达5400多家。2019年6月17日宁波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开馆之际,日本友人大力支持,有200余位麻将协会会员专程前来参加开幕式,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为?麻雀原来,船夫看见麻将,以为着已经接近陆地,行将到岸。

麻将是一种游戏工具,用于赌博是极其消极的,赌博的产生与流行,是历史发展消极的反映,为社会中的陋习,不论于人于家于国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多开发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活动,不断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之路。

无意查清真伪,只是下了圣旨,特准宁波姑娘出嫁可比公主登记的礼仪,以示皇恩浩荡。

秦氏支祠是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宗的地方,建于1923年---1925年,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所建。据说秦君安是位颜料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受战争影响趋于萧条,产品积压,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了秦君安,半年后战争结束,民族工业迅速复苏,颜料价格成倍上涨,一时间,秦君安变成了甬上富商,为光宗耀祖,于1923年耗银20余万,在月湖之西,建造了这座祠堂,名?秦氏支祠?。

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臵有配殿、看楼。整个祠堂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戏台,戏台的三面装着弧形栏杆称美人靠,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颇具动感,这是宁波小木工艺的绝招。这个顶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它还有实际的功用。它像只大音箱,装在戏台顶上,使演员的嗓音产生共鸣而放大,传得更远,音色更动听。

这儿的各类雕饰,造象生动逼真,主题图案贴上了金箔,使整个祠堂耸立在金光簇拥中,这种工艺称朱金木雕,是宁波工艺一大特色,雕饰的内容大多取自于《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小说故事,部分是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如喜鹊登梅、福寿双全、龙凤牡丹等。

南园于1996年新建,1998年对外开放的。园林以水为主,水岸

聚而不分。有抱经厅和水北阁两栋清代的主体建筑构成。水北阁藏书楼主人名为徐时栋,为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他生活在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所著作品大多散失,所藏图书也一再被毁。然而他毫不气馁,藏书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其经历与毅力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罕见的。

再看池西边的又一座清代建筑:抱经厅。抱经楼主人卢址,字丹陛,一字青崖。由于南园占地面积有限,只恢复了卢址的抱经厅,而与之并排的抱经楼未能迁移至此。抱经楼也是清代浙东地区著名的藏书楼,当年藏书之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更与浙西卢氏的抱经堂有?东西抱经?之称。抱经楼原在宁波市区的东南隅,今君子街十八号,书楼建筑牢固,历两百余年,仍然保持它古朴的风貌。

水北阁、抱经厅的成功迁入,不但使天一阁又增加了一处文化景点,而且因辟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而使天一阁的藏书文化能得到延伸。1999年南园被辟为专门珍藏新地方志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垂青。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这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

天一阁藏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而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决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平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

天一阁在以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浩劫。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2019年)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一统志》及各地书数种。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81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的小偷趁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一些珍版善本竟成制造土纸的原料。1941年,窃贼薛继渭受不法书商指使,潜入书楼,白天蜷伏阁中以枣充饥,晚间动手窃书,东垣之外为湖西河,有同伙驾小舟接运,经过这次事件,阁楼藏书精英损失几近一半。

新中国成立前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在一次会议上指示南下大军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宁波解放后,市军管会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天一阁内余存藏书1300多卷书籍(不含《古今图书集成》),但仍然是价值连城的,其中明代地方志271种,大部分为海内孤本;登科录、会科录、乡试录379种,绝大部分也为世上仅见之本;还有很多极有价值的明代史料和明代抄本。

北边的阅览室,原是宁波府学的尊经阁,1933——1935年因造公共体育场,将北阁迁至天一阁北园,又将各地方官赠送给宁波府学的石碑也搬迁到天一阁,嵌置在北墙之中,始称“明州碑林”,这四个挺秀遒劲的楷字系近代浙东书法家钱罕手笔。

东园在1985年整修后重新开放,新挖的水池叫“明池”,与“东园”联起来即范钦原号“东明”,中间大堂里存放着30方石刻千字文,其中有明朝范钦、文徵明的手迹,最为名贵的一块石刻系唐朝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左边长廊系新的天一阁碑林,现有碑刻100多块供人观赏。

天一阁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11月4日刘少奇同志亲自到天一阁视察,1962年10月26、27日郭沫若两天连访天一阁,并写了一幅对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文化大革命”前还有薄一波、陶铸、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前来参观。天一阁在“文革”期间有赖于文物工作者共同努力保护,藏书才完整无损。前几年彭真、万里、谷牧、姚依林等同志都先后来阁视察。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众多的文物藏品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资料。除此以外,天一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从事以藏书文化和天一阁藏书的研究,以及越窑青瓷,海上交通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们中有不少是国家级和省级图书、文博方面学术研究团体的会员,具有图书或文博方面的高、中级专业职称。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活动频繁,成果显著。已出版的专著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考录》、《天一阁丛谈》、《天一阁史话》、《新编天一阁书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还有不少专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级报刊上。

今天,天一阁博物馆正朝着现代化新型博物馆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港城文明建设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将起到积极作用。

最新天一阁导游词通用篇七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