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作文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作文精选

ID:125815

时间:2023-04-30 05:15:29

上传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篇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si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

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3、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

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篇二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宇宙的、气象的、地质的、水文的、生物的等等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石、创造文化的自然前提,绝不是文化的消极衬托物。自从人的因素渗入到地理环境之后,地理环境已成为文化机体的构造成分,成为锻冶文化合金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这种双向同构关系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之中。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经济活动是最重要的,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当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成机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综览其自然条件、地理背景,而且尤其要探究依托于这种自然条件和地理背景之上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依托于复杂的地理形势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一)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诞生的主要经济土壤

农业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获得物质资料的生产门类,是古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活动。而植物的新陈代谢要求特定的土壤、日照、水分和温度,因此,农业对气候条件具有高度依赖性,这种依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尤其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地,气候以温带、暖温带为主,其绝大多数地区就日照和热能供应而言,都适宜农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地的中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温和雨量适中,是动植物繁茂的区域。

(二)手工业和商业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又一有力的经济支撑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的发展是主体;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的重要补充。手工业是伴随石器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了石器骨器、蚌器的制作,这是最早的手工业生产。

三、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任何文化,其创生和流变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文化的创生和流变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总体上可分为横向构造和纵向构造。横向构造一般包括家族与宗族、社区、民族、群体与组织等要素。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就是主动、自觉精神。《易·乾卦·彖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运行表现为刚健的属性,人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这一思想影响深远,体现在许多先哲的言论和行动中。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以为己任”;墨子非命、尚力,“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老子讲“无为”,而归宿则是“无不为”,“柔弱胜刚强”,“为无为则无不治”;法家更是积极主张“争于气力”,富国强兵。虽然重点不同,方法各异,但强调自强进取,可以说是中国各家思想的共识。

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会通精神。《易·坤卦·彖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中国人抱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信念。认为圣人之德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董仲舒说:“天人之际,甚可畏也”。

在中国古代,“天”、“道”、“天帝”、“昊天上帝”、“上帝”等不同的称谓,都是指无限、永恒、全知、全能的最高“存在”。

“天”、“道”既是宇宙存在的本原与本体,又是表现在万物之中的规律。

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 “天”、“道”是人用五官所不可闻见的,只有用心灵去体悟。《管子·内业》说:“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昕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老子1 10:45——16:00]

人性论: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无善无不善?

人心并不等于人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人正当的生理要求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那些为“穷口腹之欲”,而违背仁、义、礼、智的行为才是人欲。

中国古代思想家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因为“天”、“道”乃万物之本原,是真、善、美之本体,作为人,应效法“天”、“道”,彰显出真、善、美的光辉。

三、崇尚道德与伦常教化

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四、中庸协和与义利合一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何为中庸?中即是中和、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所谓庸,《中庸》认为:“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不偏不倚的天下正理即是中庸。

孔子的义主利从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更强调义与利的对峙。他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并以“为利”还是“为义”作为区别小人与君子的唯一价值标准。

荀子则认为任何人不可能不考虑个人利益,然而应该使个人利益的考虑服从道义原则的指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片面发展了先秦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颜元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相反命题。他认为“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把义与利相互结合了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篇三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