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5篇)

ID:144895

时间:2023-05-06 05:34:23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篇一

1.通过介绍风景,让学生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旅游快车”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引导学生看、说、听、评,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观察、表达、倾听、、合作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龙龙和文文今天带来了一段自制的录像片,你们想看吗? (出示课件1)

2.观赏了美丽的景色,听了龙龙和文文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二、双向互动,达成目标

1.龙龙和文文在旅行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旅游景点?介绍一下好吗?(指名说一说)

2.同学们说的这些景色真美啊!其实我们看到过的许多风景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而且被我们深深地喜爱着。这样的风景就是我们“心中的风景”。那么,该怎样介绍我们“心中的风景”才能让别人和你一样感受到美呢?今天,我们就以“心中的风景”为话题进行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请同学们打开书,先来读一读书上的要求。(学生读,教师板书课题)

3.师指名说一说读明白什么了,然后出示课件2,再指名读一读。

4.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现在就让我们坐上“旅游快车”

共同去旅行吧!(出示课件3)本次旅行我们共有四条路线选择。(出示课件4)旅行前,各队先选出一名领队,一是为了组织大家观光旅行,二是便于和我联系。(学生选,并颁发标志牌)

5.本次旅行,我们同学都是导游,请你们按照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把你准备的照片或图片介绍给和你一起旅行的小伙伴,并表达己的真情实感。当一位小导游介绍风景的时候,其他同学就扮演游客,仔细地看、认真地听,假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向小导游提问。

6.好!列车出发,祝你们旅途愉快!(小组交流:介绍图片或照片,师巡视指导)

7.(课件5)列车已经到站。你们旅途愉快吗?谁愿意让别人也来分享你的快乐,请拿着你的图片或照片到前面介绍一下。我们大家认真听一听,看他说得好不好?(轮流汇报,每汇报完一个师生根据要求评议一个)

8.大家的热情太高了!我们进行一场比赛好不好?请各旅行团队再进行一次游览,选出你们队最好的导游,代表你们队和其他三个队比一比,然后我们评出最佳导游奖。(小组合作介绍图片或照片,推选代表)

9.各组代表演讲,介绍自己小组推荐的风景,师生共同评议,选出最佳导游若干名,并颁发证书。

三、情感延伸,拓展想象

1.此次旅游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2.谁来想象一下我们家乡和祖国未来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说一说)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啊,真了不起!你们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导游、最优秀的演说家和最出色的建设者!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篇二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认真观察,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3、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

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相关树木的彩色图片

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12页,请你试着读读这课中的`词语,不会的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身边的同学、老师。

1、出示8种树木的图片。

你认识图上的哪种树,能不能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完,教师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借助图片读词语。

(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要及时介绍)

2、认识5个生字。

出示生字:杉、棉、柏、梧、桐

认真观察,同桌讨论一下,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请你想想,这几个生字拥有共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是怎么快速记住这些汉字的?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出示8个树木所做成的物品图片。

你认识图片上的物品吗?

(学生每说一个,教师都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4、熟读卡片上的词语

4、盖住词卡上的熟字,只出示生字:材、板、棍、柴、柜、桌、椅、架、枕

再请你认真观察,找到这些汉字的规律。

(带木字旁、形声字)

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既可以结合形声字的规律,也可以借助图片识字。)读生字卡片。

1、观察虚宫格中的所有生字,有什么特点?

(都有木字旁,左窄右宽,木字旁写得窄一些,只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指导书写“杨”

①引导学生注意,右半部分4笔完成,两个撇的长短不同。

②学生练习书写。

1、读一读木条上的词语:

木已成舟、独木不成林、原木、木柴、木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枕木、木棉

2、读读手中的小生字卡片。

1、复习带有木字旁汉字的书写规律。

2、学生独立观察虚宫格中的生字的具体位置,独立练习书写。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汉字?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篇三

1.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的画,请一两位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树长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交流活动:我喜欢的一棵树。

3.配合优美的乐曲,教师课件出示插图导入新课,用甜美的声音朗读《杨树之歌》。

1.初读诗歌。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听读正音,相机引导认字。要求:选读自己读得最流利的小节,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合作读。

(一)品赏第1小节。

1.教师语言渲染:“杨树长在蓝蓝的天底下,他们的根扎在绿色的大地上,多么像一位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哟!你们听,他们在风中唱起了歌。”

课件展示杨树摇头晃脑边笑边唱的动画形象。

读一读第1小节,读出杨树的快乐心情,怎么快乐就怎么读。

2.学生自由展示。

教师引导:把自己想像成一棵快乐的杨树,读出快乐的感觉。

教师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态度,鼓励带表情读,比较朗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及时鼓励。要注意学生朗读时对“哗啦啦、欢快、响亮、悄悄地”等词语的个性化处理,不必强求一致。

3.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小杨树们,配上动作表演读,读出你们快乐的感觉吧!

(二)品赏第2小节。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体会诗歌意境:“请大家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播放一段悠扬的轻音乐,教师引导:闭上你的眼睛,想像你就是图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或者就是你自己,来到了大杨树下,做着你喜欢的事情,听听杨树快乐的歌。

3.听到杨树的歌了吗?他的歌里唱什么,怎么唱?小组互相说一说后大班交流。

4.多种形式读第2小节:教师引读。小组读。个人读。比赛读。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本小节明快的`节奏和喜爱杨树的感情。

5.结合看图和朗读理解“聊家常、悠闲”的意思。可想像:老奶奶在聊什么?引导观察:老爷爷下棋时心情怎样?你平时做什么事情感到心情最轻松?

6.再读第2小节,想一想: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会对大叶杨说什么?

(三)品赏第3小节。

1.轻声读第3小节,展开想像,读完后说说你觉得诗中写的什么最美?

2.把你读诗时想像到的用油画棒画一幅简笔画。

3.利用投影仪交流:展示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4.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一读第3小节。

5.积累词语:金色的()翠绿的()金黄的()

1.教师语言渲染:“孩子们,许许多多的大叶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他们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杨树之歌》,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热爱吧!”

2.配乐朗诵。

鼓励学生课后再听听自己喜欢的树在唱什么歌,写下来,或者,把自己编的大叶杨的歌词写下来。

本课要认的字较少,教师可引导互检。宜在写字指导上下功夫。学生观察写字,自评互评,教师再作示范。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篇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3、体会故事中人性的善良,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深入理解,感受人性的善良、坚强。

感受人性的善良、坚强。

音乐磁带行书字帖

自主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课题,激情导入:

1、读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带着问题来读课文,要做到正确、通顺。

二、读课文,划出生字,扫除生字障碍。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同学们,在一个特殊的病房里,发生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病房里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呢?

2、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四、提出问题

读课文,你遇到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这是间特殊的病房?特殊在哪里?

五、合作解决

1、在文中找出依据,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交流。

2、在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己的体会。

六、深入体会

1、你如果是吉姆:当你身处特殊病房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你清楚地知道窗外是什么,为什么会为病中的大卫描述那么美好的景象?你是怎么想的?当你看到窗外的景象时,你想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大卫:当你身处特殊病房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受,在病房里你会想什么?

七、作业

写一,可以是从得到的体会,也可以是同学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1、小组合作,随机指导

2、小组练习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指导课后习题

1、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的讨论交流写片段

2、汇报交流,并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