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纪念馆作文字四篇(优秀)

参观鲁迅纪念馆作文字四篇(优秀)

ID:210277

时间:2023-06-04 22:18:52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参观鲁迅纪念馆参观鲁迅纪念馆字篇一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馆陈列大厅。鲁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馆将展厅重新布置过。举步入内,能感到新的展厅色调清爽、空间明亮。

新陈列里的旧日时光

自1956年建馆以来,展厅已几经变迁。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展厅颇具俄罗斯风格,90年代新建时又一变为东方情调。时至今日,由于使用了10年之久,展柜和展品(复制品)已出现破旧和破损。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博物馆对其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重新布展。调整充实后的馆藏陈列,即将与访者见面。改造过的展厅,质朴、自然、明快、流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最近10年间,中国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发现,而且学术界对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脉络和说法。这次改进陈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边,新添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手稿,让人们对于《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丰富性。

在新的展示陈列中,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触摸屏、录像片等电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对历史静态的呈现,而赋予一种动感。在展柜里,多了几个电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播放的录像竟然就是当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画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借助这黑白和无声的影像,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百年前的风雨和人生世象。

历史记忆承载民族希望

展厅中央,是几面造型美观的展墙。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厅的通道,本身也是整个陈列中别出心裁的创造。人们能看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鲁迅先生的.种种名言,也能看到鲁迅所喜欢的新时代的版画艺术。

鲁迅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又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觉得鲁迅是个虚无主义者。可是,当人们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

让我们随着轻轻的脚步,进入那些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吧。

展柜中的电子屏幕播放着当年的“画片”,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翻转,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从此,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从仙台到东京,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1926年的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

很难在此一一讲述展柜里的一切,和这一切讲述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

由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曾经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许这位瘦小的躯体里,确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困惑与煎熬,但是,终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每个时代他都“在潮

鲁迅当年说过,不希望有人纪念自己,人已死去,万事皆空,散灭就散灭了吧。然而,在博物馆这个凭吊之处,我们却看到精神血脉的传承。

10年前,正在这个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次深情的讲演。他回忆了20年前的自己,回忆起在贵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龄的青年学生阅读鲁迅、讨论鲁迅的青春岁月。他说自己感到惭愧,那今日还在小小山城中生活着的老朋友们,他们对鲁迅的理解,并不比自己这个“鲁迅专家”更少。相反,这些在民间真实地生活着的“精神弟兄们”,更是鲁迅的“知音”。

鲁迅的知音,在民间,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始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大江的演讲,其精神底蕴正是来自鲁迅的希望哲学。大江说,对鲁迅的阅读,贯穿了他的一生。笔者去年曾采访过日本的著名学者丸山升,他同样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老师,认为鲁迅的杂文对他的影响最大。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在每个时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参观鲁迅纪念馆参观鲁迅纪念馆字篇二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参观鲁迅纪念馆参观鲁迅纪念馆字篇三

在国庆小长假,我有幸来到鲁迅故居。

这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我往里边瞄了一眼,天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边人潮涌动,长长的队伍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头,哪里是尾。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进入了鲁迅故居,通过简介我知道了,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发《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看完简介,我看了看四周: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显得异常朴素。经过鲁迅卧室的窗户,往里看,最显眼的是一张罩着蚊帐的大床。靠近窗户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笔和墨,这就是鲁迅先生学习用的桌子吧!

跨过一个拱门,就进入了百草园。一块大石头立在百草园中,上面刻着“百草园”几个绿色的大字。曾经的百草园已经成了菜园,里面种着毛豆、南瓜等蔬菜。“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充满了无限趣味……”鲁迅儿时和朋友们常到这来玩。他把百草园记录在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学习的私塾,墙上挂着“三味書屋”的匾额。匾的下面是一张国画,画的前面摆放着一张紫檀木色的大桌子和椅子。

参观鲁迅纪念馆参观鲁迅纪念馆字篇四

清明时节,我与母亲至绍兴一游,前来拜访鲁迅先生的故居之地。

正值节假,人多的出奇。一杆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堵斑驳的青灰石碑屹立后方,“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挂其上,一笔一画正是鲁迅先生所书手迹,质朴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见石碑上分明的凿痕: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两道有棱有角的浓眉就像锋芒毕露的利剑,直刺敌人的要害。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贴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紧抿着,划出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脸庞,透露着凛然大气。一袭长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枝烟嘴,轻袅的烟气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

我在石碑前伫立良久,游人们也在这里驻足而经久不散。直到导游嘹亮的喇叭声把我们唤醒,才后知后觉地跟上了大部队。鲁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极其俭朴,大多都是一个样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块牌匾,其下一张画像或是两行对联,一两张方正的木桌,几把不胜简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当了。

但真正让我惊愕的,是鲁迅先生自己所住的杂间。目之所及,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幅肖像和两个笨拙简易的木柜了。床是最简单的样式,四四方方的像一个大盒子,只挂起了白色的床帐;桌子也不过一米长,上面并排放着俩个小小的木柜,加起来倒有十来个屉子,很是实用。一张黑白画像系上了条细绳,衬着干净的黑框底挂在白墙上,整个房间便空荡荡无一物了。这样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叹。

再说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了。老师曾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过这篇课文,其笔触之妙美简直让每一人都如同即将前往蓬莱仙境般期待。然而,当导游领着大家来到此地实物参观时,我却觉得自己是被鲁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啊!可恰恰我又难以恼怒他开的玩笑,若一一核实的确是有这些物什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或是“趣味无穷”的泥墙根一带……这时候,我不得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笔法之妙、文采之长。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法实在是让人望文兴叹的。

出了园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看见他仿佛从那石碑里走了出来,浓眉墨须,牙黄羽纱。

这位顶天立地的战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