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ID:226966

时间:2023-06-20 18:30:06

上传者:曹czj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开学,班上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她要求我们每天背诵《论语》四则,强调说《论语》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背诵、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觉得收获很大。

《论语》主要收集的是孔子教学生时的一些语言。孔子名叫孔丘,又名孔夫子,是春秋鲁国时期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有三千名弟子,教出了七十二位贤人。在当时的社会,孔夫子是一位圣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孔子《论语》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样向他学习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习,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告诫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关于孝敬之道,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它讲的是伦理亲情之爱,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言语谨慎,诚实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爱他人,再去亲近品德高尚的人,提高自己,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如果精力充沛的话,我们应该多读些文献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说明孔子很注重实践经验,他告诉我们一切要从脚下出发,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

关于诚信,孔子的学生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说的话能否兑现,那要看许下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一个人如果恭敬有礼,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可以远离耻辱。如果一个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是可以亲信的人,那么他的为人处世就很可靠了。因此,诚信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

在今天,《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怎样做到诚实守信。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们如何走好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读书摆脱了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时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和透彻。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视学习,而且也认为,这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同时,基于学习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种智慧的欢悦。人生在世,能够每天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法。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这是一种已消解了名利的学习和做人的自在状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2、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穿住行虽属于细节问题,然而一旦开始追求这些物质的享受,就会渐渐被它软化、腐蚀,以致让自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起警惕性,并且用远大的事业目标来冲淡并取代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莫不如此。

志向远大者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缠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务”的毅力和能力。虽然,这有些不近乎“人情”,但对于一个已确立了崇高追求目标的人来说,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饱暖安逸。因此,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事业上来,才能做到办事机敏果决,不断改正错误。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是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读过之后,我对学习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人说“态度决定性格”,我觉得“态度决定学习的一切”。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在学习上要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视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中除了正视自己的无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外,还应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快乐在于练习,因此除了重视“学”,我们更要追求“习”。“习”就是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也就是实践。孔子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知识,他们将知识应用起来应该是有个人学习的目的。作为学生,我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去享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和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前几天,天空中出现美丽的鱼鳞云,我从学到的地理知识懂得,“鱼鳞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天气将转晴,并且在未来两三天都是好天气。果然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是晴天。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在学习中我还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修养,还是在学习上的一个态度和一种风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欣赏并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是谦虚的基本。“虚心使人进步”这不仅在个人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也应有这种态度。孔子的理论虽在古代产生,可在现在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略有夸张,但这并不妨碍《论语》对我们的影响。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有做到正视自己的无知,才会踏踏实实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知识后我们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在继续学习中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做到学无止境。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在如今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生财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钱……人们内心深感不满。《论语心得》成为医治人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打破了《论语》的政治意义,另辟蹊径,提出了半部《论语》修自身,她通过两千多年的经典来给年轻人进行“心理按摩”。让年轻人从“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支点。这就是心灵的呼唤。

“交友之道”,是指与朋友相处要注意分寸。与朋友交往时,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叫做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发表意见,叫做毛毛躁躁,应等待众望所归,你再徐徐道来,才能合适。另一个极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话题已说到这里,本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你却吞吞吐吐,不跟别人说心里话,朋友会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不是自我保护,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种,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字说严重一点,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插话,这叫做“睁眼瞎”,不了解对方,随意插话,这是朋友之间的不尊重和顾忌。无论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一些顾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痛,才能给朋友间营造一个宽和友好的气氛,以便互相交流、沟通。正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明道理,无需当头棒喝,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心灵之道”即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 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不会因富贵而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便是心灵的呼唤。

“君子之道”: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史上的小人是指与君子相对应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则解释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将其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既从满月到周岁的婴儿是最难养的,说明女子与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对他:“进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你对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远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释。

“理想之道”:怎样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时说: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严,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以德报怨,不可取,你献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资源浪费。第三种,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不仅要避免资源浪费。更不能忽视心灵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总之,心灵呼唤人们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学会用减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断舍弃那些不是心灵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栋空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总想着要把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摆在里边,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家拥挤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选择自己需要的,放弃心灵不愿的,心灵就会快乐和安宁,身心才会健康。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 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