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落叶彩画教案(实用5篇)

2023年落叶彩画教案(实用5篇)

ID:3538737

时间:2023-09-25 01:01:16

上传者:雨中梧 2023年落叶彩画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落叶彩画教案篇一

1.理解散文诗传递的秋天的信息,感受散文诗句的优美。

2.尝试模仿散文中的句子进行创编。

3.懂得爱护树木。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1.散文诗挂图、散文诗的课件ppt

2.音乐《秋日私语》。

幼儿讨论并回答。

(一)依次出示图片,分段欣赏散文诗,回答问题。

1.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怎样落下来?(飘落下来。请幼儿学学树叶飘落的动作。)

2.散文诗中的小动物把落叶当作了什么?

(二)音乐下完整欣赏,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小树叶落在地上,谁爬过来?把它当作什么?(小虫爬过来,站在下面,把它当作屋子。)小树叶落在沟里,谁爬过来?把它当作什么?小树叶落在水里,谁游过来?把它当做什么?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树叶是信呢?(有些树叶在秋天来的时候,会落下来,说明冬天要来了,小燕子燕去南方过冬,树叶虽然没有字而向小燕子传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秋意)小朋友你还知道谁在冬天来的时候要去温暖的南方呢?(大雁)

(一)教师示范仿编。

树叶落在院子里,大雁看见了说:“来信了,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二)鼓励幼儿仿编。

1.树叶落到草地上,小兔看见了,跳过来,把它当作发夹。

2.树叶落在院子里,小鸟看见把它当作降落伞。

3.树叶落到森林里,小猴看见了,把它当作口哨。

4.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猪看见了,把它当作扇子。

給树浇水、多种树、不让别人破坏树木。

教师小结:

我要爱护树、保护树,不掰树枝,給树浇水,多种树,不让别人破坏树木。做一个爱护树木的好宝宝。

活动延伸:

参观幼儿园种植园,寻找秋天的落叶,继续仿编。

落叶彩画教案篇二

主题活动:《拾落叶》

教学目标:

1、加强幼儿对对环境的意识,知道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2、感受秋季的到来,在实践中体会秋天的特征;

3、学会相互合作,体验劳动的乐趣及保护环境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了解秋天,知道树叶变黄,树叶飘落是秋天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及保护环境的快乐。

教学方法:

实践感知、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塑料筐子或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带幼儿参观幼儿园操场、后花园,让幼儿观察。

2、谈话讨论: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从地上拾起一片树叶,以小树叶的口吻诉说故事《流浪的小树叶》导入课程。

2、师生共同为“流浪的小树叶”出谋划策,帮它们找“家”。

3、师生共同拾落叶。

4、集体讨论:你拾了多少树叶?拾完树叶后,你感觉怎样?

5、教师讲评。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将拾起的树叶倒入垃圾箱。

2、洗小手,自由结束。

落叶彩画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加强幼儿对对环境的意识,知道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2、感受秋季的到来,在实践中体会秋天的特征;

3、学会相互合作,体验劳动的乐趣及保护环境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了解秋天,知道树叶变黄,树叶飘落是秋天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及保护环境的快乐。

教学方法:

实践感知、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塑料筐子或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带幼儿参观幼儿园操场、后花园,让幼儿观察。

2、谈话讨论: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从地上拾起一片树叶,以小树叶的口吻诉说故事《流浪的小树叶》导入课程。

2、师生共同为“流浪的小树叶”出谋划策,帮它们找“家”。

3、师生共同拾落叶。

4、集体讨论:你拾了多少树叶?拾完树叶后,你感觉怎样?

5、教师讲评。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将拾起的树叶倒入垃圾箱。

2、洗小手,自由结束。

落叶彩画教案篇四

1.引导幼儿欣赏画家用浓墨、枯笔、点染等技法描绘出来的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的深秋景色。

2.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让他们能用语言、体态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秋风吹下红雨来”的感受。

材料准备:有关秋景的录像带、配乐《牧童短笛》、李可染的作品图片《秋风吹下红雨来》(多媒体播放)。

1.感受秋季,丰富知识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树林中散步,让他们感受秋风吹落叶的意境。

教师放录像《秋天的美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这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你认为秋天是不是很美?美在哪儿?”(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秋季万物的颜色,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秋季的特征)

2.欣赏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师:(引入)“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画了一幅非常美的画,今天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欣赏这幅画。”

(出示作品:《秋风吹下红雨来》)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小朋友骑在牛背上。”

幼:“我看见大树,还有红色的树叶。”

幼:“树干是黑黑的。”

师:“嗯,这是近处的树干。”

幼:“老师,还有浅色的树干。”

师:“对,你观察得很认真,这是离我们较远的树干。”

分析:在这里,我并不直接提出“画面上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之类的问题,而是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入,放手让幼儿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因为,在欣赏活动中,教师不能直接以过于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幼儿,如果问题过于具体,就会限制他们观察的思路,使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从不同角度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主地观察。但也不是完全的放羊,在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描述后我都会给予归纲总结,使幼儿了解到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自己所谈到的只是整个顺序中的一点。这样,幼儿在今后欣赏作品时就能够意识到观察应该是有序的。因此,在幼儿欣赏国画的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幼:“小朋友都穿着半袖的衣服。”

幼:“好多的树叶,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

师:“这是在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一定在美丽的树林里,因为有那么多的树和树叶。”

师:“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秋天,因为树叶有黄色的、有红色的,很美。”

分析:欣赏作品前,幼儿通过到树林中散步及看录像已对秋季美景有很丰富的感知。画面中作者用点洒法画的色泽艳丽的树叶与幼儿的前期经验比较吻合,因此幼儿很快说出了答案。

师:“红色、黄色的树叶给你什么感觉?”

幼:“像金子一样,很美。”

幼:“我很高兴。”

幼:“我感觉很幸福。”

师:“树叶是怎样飘落下来的?你感觉是什么使树叶落下来的?树叶的颜色为什么有深有浅?”

幼:“它是被风吹下来的。”

幼:“树叶成熟了,就落下来了。”

幼:“远处的树叶颜色淡一些,近处的树叶颜色深一些。”

师:“坐在牛背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幼:“他在昂着头看树叶。”

幼:“他坐在牛背上很高兴。”

幼:“他在给他的牛唱歌。”

幼:“他和他的牛在树林中散步。”

师:“你感觉牛背上的小朋友和他的牛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心情怎样?”

幼:“很高兴,感觉很凉爽。”

幼:“我感觉骑着牛唱歌,很舒服。”

幼:“有一种很美的感觉,因为树叶很美。”

幼:“他很自由,没人管他了,我看他衣服的扣子没扣,也没穿鞋。”

师:“说得真好,其他小朋友也说说看。”

幼:“很舒服的感觉。”

幼:“在美丽的树林中他都不想回家了。”

幼:“要是我像他一样骑在牛背上,多好呀!”

分析: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她谈论着自己的感受。他们的感觉抓得很准,谈得也很美,而且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仿佛完全融入了情景之中。这时教师要认可幼儿各种感觉的合理性,并在对话中鼓励幼儿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谈论,幼儿不仅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会有所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和积极情感等也会得到提高。

幼儿在《牧童短笛》的配乐声中再次欣赏作品,并用体态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秋风吹下红雨来”的感受。

师:“如果你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微风轻轻地吹拂,树上的红叶纷纷往下落,你感觉怎样?”

幼儿在欢快和富有节奏的音乐中有的跳着、有的转圈、有的挥动手臂感觉在接收红色的树叶。孩子们是那么投入,那么兴高采烈。他们的身体自由了、舒展了,他们的心灵也自由了、放松了。

分析:伴着惊喜、兴奋和忘我的情绪体验,他们潜在的艺术本能被调动起来了,创造的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创造力也格外旺盛。

师:(点题)“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爷爷画的,名叫《秋风吹下红雨来》。在画中你看见红雨了吗?它指的是什么?”

3.小结

“画中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放牛娃骑着牛在一片树林中散步,微风吹过,落下了一片片红色的树叶,就像红色的雨,牧童高兴地唱起歌来。画家用浓墨、枯笔画出了苍老的树干,用鲜艳的点点红色,撒出飘舞的红叶,好一片生机勃勃的秋景!”

落叶彩画教案篇五

1、学习散文诗,理解散文诗歌的内容。

2、感知秋天的色彩和秋天的景象,学习词语“光秃秃” 。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替换诗歌中的树叶,初步感知诗歌仿编活动,了解秋风还会做哪些事情。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秋天的色彩和秋天的景色,了解秋风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1、图片(光秃秃的树和红叶子)。

2、蒲公英的图片。

3、活动前幼儿有观察秋天的经验。

4、幼儿用书《秋风带我去旅行》。

1、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现在吹的风叫什么风呢?

(2)听一听今天秋风带谁去旅行呢?

2、欣赏配乐诗朗诵。

(1)散文诗的名字叫什么?

(2)谁和秋风一起去旅行了?

3、教师演示图片,朗诵散文,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1)秋天的时候,谁排队去南方呀?

(2)一片树叶挂在什么样的树上呢?

(3)秋风是怎样吹的呢?请你学一学。

(4)树叶对秋风说了什么呢?

(5)秋风答应了吗?它是怎么做的呢?

4、讨论:秋风还会做什么?

(1)秋风的本领可大了,它还会带谁去旅游呀?

(2)秋风还会做哪些事情呢?(吹红了苹果的脸……)

(3)用讨论出来的事物代替树叶,进行散文诗的仿编。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学念散文诗。

6、活动延伸

(1)鼓励学生把秋风会做的事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继续讨论秋风还会做哪些事情。

在活动中,幼儿在我的引导下和图片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这首散文诗了,感知秋天的色彩。在活动中,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观的统一,使幼儿进一步提高了对词汇、句子的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韵律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情感。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幼儿讨论,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教师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对作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幼儿的口头语转变书面语言,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虽然就学习本首散文诗内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与《纲要》中对幼儿是学习主体的精神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强调幼儿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研究、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