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优质5篇)

最新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优质5篇)

ID:3595586

时间:2023-09-25 17:02:13

上传者:笔砚 最新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篇一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高”、“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生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高、险。可是一开始学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时地进行范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篇二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认真查找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设计,尽管这样,讲完课后我觉得还是有许多的遗憾。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读教材,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老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授完课后我认为,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课伊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更合适一些。

然后,默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在前一课时已经完成,本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回顾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当然,缺点和不足还是很多的,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更大进步!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篇三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本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篇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一读课文,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

4、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天游峰的高与险,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导入学习还是要扣题而下,师生介绍天游峰,收获一个感性的认识。齐读课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组织学生读上一轮课文,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是常规做法。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颇”、“褪”等字。

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然后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学生根据第3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唐凯亮根据第6自然段发表意见,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的老人。我说:“是吗?”他还演读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闲吗?”为了“打消他的嚣张气焰”,我发动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联系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大家读一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起了“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问:老人自在吗?悠闲吗?我再引导学生比较写游客与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词,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实际情况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当时似乎“脑筋转得慢”了,于是我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读游客们的表现;等二人读完之后,我再“强调”说“可是——”,学生们领悟了,这儿是把游客和扫路老人进行对比。我说:课文是怎么对比的呢?这儿的省略号是要说什么呢?学生做补充。我说,这儿运用的就是侧面描写,用游客反衬扫路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任劳任怨。我对唐凯亮说:“现在还能说扫路老人自在悠闲吗?”他摇了摇头。我说,但是为什么老人的神态是如此的自在悠闲呢?这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地去思考,从他的神态看到他的内心。这一句启发了学生,有的说老人豁达开朗,有的说老人乐观自信,有的说老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第二自然段,这个并不是问题,通过体会比喻句,学生能顺利地体会到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我有意说,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都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学生们都点头,邵菲感觉到“有陷阱”,举手说,第三句不是。我说: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过来:“不,我说错了,第三句也能表现天游峰的高与险。”我“不依不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她找出了“终于”一词。我再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大家拿游客的表现来比较,深入地体会到了登上天游峰峰顶的不易。

读过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天游峰呢?这与我们这篇写人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及时地发表看法,这也是侧面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有学生说了,这儿写天游峰越险,越能反衬出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设计篇五

《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第十册)写的是“我”在攀登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根据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它是本册教材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本册教材在第二组安排了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习作要求通过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特点,并初步提出了要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的要求。我想,在隔了一单元以后再来学习人的文章,编者一定是想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写好写人的作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文章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得生动形象,是想让学生在第二组作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后练习写人作文时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而整个第四组4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另外3篇《钱学森》《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都是通过对人物表现的具体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品质,和本篇课文属于同一类型。因此,本篇课文在本组阅读教学方面应起的作用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这样,在教学后面3篇课文的时候,就能够逐步加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力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认识“扫路人”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读与写的本领。

为了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明确这是写人的文章,并且能很快把阅读的目标锁定在扫路人身上。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揭示课题的时候,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用课文第二节介绍天游峰。第二节课文用形象的文字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当学生对介绍天游峰兴趣正浓的时候,我将课题板书完整,让学生齐读后质疑。在我的预料之中,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方面:作者游天游峰以后,为什么不描写观赏到的山水景色,而去写一个扫山路的老人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阅读的目标就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

接着,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阅读障碍之后,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学生对写人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是初读课文,我并不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只要能够找准确就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复习在文章中如何寻找人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将阅读目标锁定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能够对扫路人有个初步印象。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人物做好准备。

学习写人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和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学习写人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通过具体事例认识人物的特点;第二步是对第一步的继续和深入,能够通过对人物具体描写的语句进行感悟,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我认为,学习本篇课文,应该在第二步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对于如何描写人物,在以前学习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尤其在第二组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有所了解,不过还不系统,认识或许还比较模糊。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之前,先教给了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二组的作文练习是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和写生动的,然后跟学生明确写人的文章一般都会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细致描写,告诉学生,要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就必须细细品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接着,我跟学生一起品读了课文中对扫路人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通过圈画、朗读、体会,学生们从这段描写中有了这样的体会:“我觉得老人很勤劳。”“我看到了一个朴素的扫路人。”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复习了以前作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深入认识人物作好了准备。

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我分两步让学生来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首先,让学生按着老师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印象特别深刻的词语上加圈,感受深的地方简单写上自己的体会,想想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因为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方法,学生们都学习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我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课文中圈画,写上自己的感受。教室中很安静,我想,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少讲精练,或许此时的课堂就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接着,让学生自由交流。主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谈好自己的感受;第二,能感情读好圈画的句子。因为是自主交流,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试举一例。有学生找了扫路人的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生:我感受到了老人很爱天游峰,因为那里有雪花泉水,有清爽的空气,还有美丽的花鸟。

师:不错。其他同学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那老人很节约,不买矿泉水,却只喝山里的水。(学生和我都笑了)

师:哈哈,这同学有新发现了,再读读看,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老人吃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他还很勤劳。

接着就请学生感情朗读,因为对老人的话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因此,学生读出了老人想表达的意思,不过,我更满意的是全班学生对经过理解后的文字读起来特别感兴趣。

以上的品读感悟部分,我尊重的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而且因为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每个学生谈的都是零星的感受。要全面认识课文的主人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全篇来认识人物的特点。

联系全篇主要有这样几个做法,第一,感情朗读全篇,联系整个板书让学生谈谈整篇文章要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很多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朴素、勤劳、善良、喜爱天游峰、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等。联系全篇后,学生知道,文章主要要表现的是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品质。第二,通过体会人物描写之外的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比如,课文开头描写天游峰险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既然写人,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我把问题先留着。等到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这一内容衬托了人物的品质。再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我”的表现和感受?我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的文章如果以第一人称写,应该适当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受也是为表现人物的特点服务的。

引导学生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因为在钻研教材和课堂设计的时候,我就认识并确定了本教材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应该起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注意突出了这一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结束以后,当我和学生聊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学习了这一课,对于怎么写人,又多懂得了一些方法,也更清楚该怎么读写人的文章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