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复习教案有哪些(优秀6篇)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复习教案有哪些(优秀6篇)

ID:3652222

时间:2023-09-26 06:59:33

上传者:QJ墨客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复习教案有哪些(优秀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二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请学生介绍出生年、月、日。(出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示“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图片)讲述: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提问: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新中国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索

1.回忆。

提问: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板书。如:1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可能有31天、30天、28天、29天,1年有365天、366天等。

再问: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天吗?(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教师可以举例启发: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

2.探究一。

出示2006年月历,提问:2006年1月有几天?1月1日是星期几?

谈话:你能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吗?先自己圈一圈,再和同桌交流。

活动:观察年历,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

指名说各月的天数,教师在放大的表格中填写各月天数。填错的学生订正。

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先提出第一问,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提出其他问题):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讲解: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在“31天”前板书: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在“30天”前板书: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探究二。

活动: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为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与生活联系:7、8两个月都是大月,正好是放暑假的时间。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发现,则启发学生去发现并把规律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让学生读一读。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两种记忆方法:

(1)启发学生想到:小月只有4个月,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

(2)利用拳头记忆。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如何利用拳头来记忆的,可以请他们教其他的同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提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拳头图,自己研究如何用拳头来记忆,再请一个学生作示范,全体齐数。然后同桌合作,一人数,另一人检查。

4.游戏练习。

游戏一:“起立坐下”。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任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把2月留在最后报,并追问:为什么都不起立?)

游戏二:“左手右手”。先请生日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再请生日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最后请大家猜“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是几月份出生的”。

5.探究三。

提问: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那么,这一年有365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2006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

展示学生的算法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思。

估计学生这样计算:31×7=217(天),30×4=120(天),217+120=337(天),337+28=365(天)。

提问:能再算一算,全年有多少个星期,还多多少天吗?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

三、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组织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要求,并组织反馈。再让学生合作完成第二个要求,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逐步出示以下表格。(每年的纪念日和日期)

四、总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三

教学目标 :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2 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

一 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师生一起观看录象)

小朋友,刚才的录象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

二 导入 探究,学习新知。

(一) 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

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出示课件]

顶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 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why?

b:汇报。

(三) 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课件加以演示。

三 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

四 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学目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较复杂的“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两位数连乘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然后导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要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列式为:12×5=60(个)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60×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

列式为: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列式为:540×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5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