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汇总6篇)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汇总6篇)

ID:3704803

时间:2023-09-26 19:31:04

上传者:飞雪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汇总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一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 、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 、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二课时

1 、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1 、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 、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 、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 、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 、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 、学生汇报。

8 、实物投影或看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 、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 、小结。板课题。

1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 、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 、展评小结。

1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 、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 、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 、学生看图制作。

5 、学生分析,汇报。

6 、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 、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三

科学概念: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四

本次科学课件主要讲解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

1、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转一周的运动。时间为一天24小时。

2、影响: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长以及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太阳直射: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点;

(2)昼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3)地轴: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轴线。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一周的运动叫做公转。时间为一年。

2、影响: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3、术语解释:

(1)黄道:在天球中看,太阳表面上跑的轨迹叫黄道;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转到某一位置时,太阳处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时,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时,太阳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地球的这两种运动,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五

学情分析1学生的积极性高,但不善于分析问题;2学生的基础差异大;3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较低。

教学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猜想。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2获取更多的事实

教材在活动1、活动2中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实验设计范例,希望通过这样的知道之后,放手让学生研究活动3中的内容,自己来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这3个活动,如果让学生按顺序全都逐一进行研究,组织和操作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实施教学。每组选定一个研究问题之后,可以先组内设计研究方案,然后集体讨论补充,最后完善。

在学生课下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坚持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设立研究成果公告栏随时交流研究成果。

因为每个小组的研究只能认识到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最后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形成共识:植物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的特点。

活动4自然界中植物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之后,本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更多的实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导入教师指导课下研究归纳总结

学生的猜想可能不尽相同,在猜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想适时进行归纳梳理。

激发兴趣,尊重事实,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一颗“顽强”的小树》

“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做实验-发现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1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好;2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太仓促。

冀教版六下科学教案设计篇六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