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最新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ID:3766748

时间:2023-09-28 07:55:02

上传者:雅蕊 最新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

大家好!很高兴在此献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探索”的第7课的内容。课文一共包括二个子目,分别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线索,讲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课文是构成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公车上书的历史,识记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历史知识和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2、以谭@同英雄事迹为例,探讨谭@同有哪些精神值得借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体会维新派为拯救腐朽的清王朝向他国学习的精神。

2、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公车上书的概况、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军事五个方面具体讲解。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法,从变法从变法内容上一步步引导分析戊戌变法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四、说教法和学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我制定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谈话法:采用师生问答方式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图表法:以图表形式,系统归纳变法历程,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学法】

1、阅读指导法,按照自主学习,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

2、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出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按照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科教学方法理论,结合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回顾洋务运动的史实,说明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没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在新课学习这一环节,我把教学内容按照开始-高潮-结束这个思路进行整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进行新课学习。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展示课件)

开始――公车上书.

设置问题思考,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公车上书的原因,展示图片,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活动。通过创办报刊,建立强学会,推进变法运动地开展,突出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高潮――百日维新

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其中百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将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变法的具体内容,运用图表方式,梳理变法的主要内容,运用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变法内涵,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

结束――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提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和主要历史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深化课文学习,并结合谭@同在变法期间的表现,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第三环节:课堂巩固。我将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变法内容和变法历史意义,,强调说明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导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最后以“谭嗣同的死值得吗”?为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300字的议论文作为学习的拓展延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大,在18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怨于将来,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但议论未决。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19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慈禧太后对列强怨恨甚深,在守旧派大臣怂恿下,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

一开始维新党人在清朝体制内寻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变后他们却成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戊戌政变使得这批人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那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孙文)与“维新派”(康有为),希望两党能携手一同造反。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朝亦画上句号。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四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五

康梁两个早年经历与他们的经历与他们的思想有一定关系。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课本中有一结论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该是本书最荒谬的一个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伦不类,违背归纳法推理原则。

教学需要拿来主义,下面三篇文章对我启发较大。

《戊戌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个材料是教材上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好,甚至有人会用错。

拿到这个材料后,我们要加以辨析:梁启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本书的?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相当大部分是指责康梁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康梁等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还想争取海内外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

这样特定的背景和写作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这段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份材料呢?

首先,我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如下信息:梁启超认为当时变法的形势一片大好,光绪皇帝勤政、开明。

其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他想树立光绪皇帝的良好形象,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

再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的叙述是否是客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段材料和其他材料作比较。相当多的史料揭示,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教材也是持这种观点,而且还认为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逻辑角度来讲,正因为群众基础薄弱,所以变法才会失败。所以,梁启超的叙述肯定有夸大的地方。这种夸大,如果是无意的,这就表明康梁等人十分幼稚,没有看到变法危机四伏的恶劣形势;如果是故意的,是因为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梁启超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承认,当时为情势所逼,自己有夸大地方,是故意的。

最后,我们能从这段材料中做出什么结论呢?从方法角度来讲,不要轻信所谓的一手材料,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同样受作者的立场、期望、动机的影响;从知识角度来讲,这段材料不能用来证明变法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5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课后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4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课后习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2、简述“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及其戊戌政变等历史史实。

2.结合课文,利用图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与军机大臣荣禄进行舌战的历史短剧,我将亲自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历史再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的清朝亲自了解戊戌变法。

【活动】揭示目标自主学习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序幕

阅读课本第32页、33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举人是指谁?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2)请愿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4)这次上书失败后,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维新思想的?

自主学习(二)高潮

观看百日维新视频,并阅读课本第33页,回答以下问题

(1)百日维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2)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制作一个表格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类别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3)变法损害了以谁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结果怎样?

【活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结局)

戊戌政变——失败

?运用图文结合的史料,以“谭嗣同”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体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4)这次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练习】当堂检测巩固达标

1、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2、成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导火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a.建立共和国b.扶清灭洋

c.推翻清王朝d.救亡图存

4、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6、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七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资源

本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学生手上的教材之外,我们教师手上还有课程标准,但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阅读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关注其最新的学术动态,以更加真实和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教材分析

在新史观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从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两个视角来认识戊戌变法:从近代化史观来看,戊戌变法上承洋务运动,但又超越了其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从文明史观来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感性认知为主。而且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虽然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带有感情化和片面性的色彩。

二、教学与学法:

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带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回到历史现场,参与历史进程,并从中对戊戌变法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结合以上分析,我将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并从中感悟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戊戌变法的主要经过及内容;

而本课的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变法过程之艰辛和影响之深远?

四、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我在这里依据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变法作为本课的线索,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再现了这样4个历史抉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下面,我就以这4个历史抉择的解决为重点,向大家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公车上书——签还是不签?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却使康梁等人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接着,我继续向学生讲解康梁等人创办报刊和强学会的过程及意义。

(二)御览上书——变还是不变?

(三)变法开始——是大刀阔斧还是循序渐进?

变法失败了,是不是说戊戌变法就失去了意义呢?我接着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时务报》的畅销情景、第二则材料是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部分文章的标题,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四)变法失败——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课堂总结】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并认识到:戊戌变法既是一场爱国救亡的_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连线】在课堂小结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延伸”。让学生思考:“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能够从一百多年前那那场变法中感悟到些什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出示了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的两句话。通过这两句话,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

五、课后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这三者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重要标准。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我们现代历史教育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勇于担起这份责任,在以后的教学中奋力前行!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戊戌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处于本教科书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二课。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另一方面,“戊戌变法”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说明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因此,本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的教学思路大体是: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将学生从、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整课内容围绕诗歌来提问,从而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另外一方面为学生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我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以后的.课堂中创设更多的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展现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归纳中外古今历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让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复习巩固。

三、在理清课文线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多抓住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中学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