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优质9篇)

最新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优质9篇)

ID:3811308

时间:2023-09-28 22:30:07

上传者:ZS文王 最新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优质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转瞬间,一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学期也是我在教学领域履行教师职责,勉力耕耘、不断进取的一年,现将本人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

学,努务推进 “合作——探究——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认真做好常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包括兴趣、需要、方法、习惯,

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  共同点: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不断开的

圆 没有角 即封闭的)

三角形 有三条边 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2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能力,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立方根的求法

前面已经学过了平方根的知识,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还是采取类比的思想,在全面回顾平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在学习方法上,提倡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概念的得出,归纳性质,解题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思,在反思中看待与理解新知识和新问题,会更理性和全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归纳:

立方根的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小组讨论后引出概念。

通过具体问题得出立方根的概念

探究一: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8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因为(),所以0的立方根是()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一个数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其中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探究二: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总结: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即。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学会根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

小黑板。

复习引入:下列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讨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s=,s=,则ss,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2)5,2,1,5,3,5,2,2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直尺、微机

互动式,谈话法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2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问题2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估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