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玉米种植总结小班 种植玉米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23年玉米种植总结小班 种植玉米工作总结(精选5篇)

ID:3886595

时间:2023-09-29 15:08:35

上传者:笔尘 2023年玉米种植总结小班 种植玉米工作总结(精选5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玉米种植总结小班篇一

一、高产创建活动完成情况

一是新华镇隆胜村八组,涉及农户26户,核心示范田面积300亩,二是新华镇五星村二组,涉及农户32户,核心示范田面积363亩。

二、具体工作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绿办主任任组长,乡镇、村社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高产创建项目的组织实施、信息上报、督促检查、目标考核、档案整理等工作。聘用万亩示范片技术责任人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负责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检查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了确保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落实到位,我们专门成立临河区产业办高产创建活动技术指导组,产业办正副主任亲自挂帅,以保障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2、严格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制定了玉米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管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奖励办法等具体要求,同时从地块的选择、创建标准、技术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程,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进一步促进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有序开展。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公开,杜绝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以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

在档案资料管理上坚持对高产创建活动的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按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文件、图片、影像资料等及时归档,全面体现了高产创建活动的建设成效。

3、注重培训,普及技术

高产创建活动中,对技术人员和示范区农民进行了培训。在冬春农闲季节集体培训农民,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组织技术指导组,以田间为课堂,开展培训并指导实践,传播田间管理知识,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示范片农民怎么种、如何管。培训村社技术干部6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xx份(册)。

4、抓好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按照农业部提出的“五统一”的技术要求,在项目区全面实行了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保证了技术全面入户到田。同时结合我区玉米生产实际,在玉米高产示范区重点推广了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玉米后茬免耕栽培技术、玉米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部按照绿色栽培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通过良种良法配套,项目区玉米主推品种科河28;到位率和技术入户率分别达到了100%。

三、主要成效:

通过高产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和四进四控行动的落实,我办落实的新华隆胜、五星两片玉米创建项目农户效益得到了提升,绿色生产理念取得了成效。20xx年9月22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抽调市、区两级有关专家组成测产小组,在临河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区新华镇隆胜村示范田和五星村示范田进行取样测产。采用随机取样方式,每个示范田抽取测产样本15个,对照田抽取样本品种9个。产量测定结果如下:

1、示范地点:新华镇隆胜村

2、示范面积:12000亩??

3、示范品种:西蒙6号

4、栽培模式:玉米宽覆膜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

5、测产结果:示范田20米双行平均穗数穗,平均亩株数株,穗粒数632粒,百粒重平均克,理论亩产公斤,测产亩产量公斤,较对照田平均产量公斤亩增产公斤,增产率。

1、示范地点:新华镇五星村

2、示范面积:13000亩??

3、示范品种:登海618

4、栽培模式:玉米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5、测产结果:示范田20米双行平均穗数166穗,平均亩株数株,穗粒数650粒,百粒重平均克,理论亩产公斤,测产亩产量公斤,较对照田平均产量公斤亩增产公斤,增产率。

四、存在的问题

1、项目区涉及面广,农民素质不一,对高产创建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创建活动的推进。

2、由于万亩示范片面积大,农民土地经营分散,加之近几年当地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给集中连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到了创建活动的成效。

3、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到位时间与项目开展时间不相随,影响到了创建活动的开展。

玉米种植总结小班篇二

我爱我的老家,我的家乡原种场是个水果品种丰富的地方。

春天,万物复苏,被积雪压了一个冬天的果树终于直起了腰,原种大湖里的水也涨了起来,果树们慢慢长出的嫩叶,老奶奶老爷爷要开始忙活了,他们开始果树修剪枝条,施肥,松土……爷爷说只有这样秋天的果子才会长得又大又甜。原来我每次吃的甜甜的桔子橙子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份耘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夏天,当我放暑假回到老家时,果树上真的挂满了青青的果子――桔子和柚子,树叶十分茂盛密,在家门口撑起了一把把“遮阳伞”,爷爷奶奶经常搬个小登子坐在小伞下看看报纸,做做针线活,有时连小猫也跑过来在树荫下睡上美美一觉。清晨,空气非常清新,走出门在果树林中散散步,闻着青草的味,真是美极了,突然一只山鸡从树丛中腾飞而起,背上像燃着的“火”,尾巴长长的,像一只神鸟,太阳出来了,蝴蝶在林间飞来飞去,迎着风在翩翩起舞,林间还有叫不出名的小鸟在鸣叫,妈妈告诉我说,这些都是才出生的小鸟儿,肚子饿了,在等着鸟妈妈找虫子回来吃呢。到了傍晚,原种大湖就成了大人小孩的乐园。小孩子有的拖着汽车胎、有的买来游泳圈在水边扑腾扑腾学游水,胆大的就划向深水中,调皮的还中水中打水仗。大人们都不用游泳圈在湖中央开展比赛,扎猛子,仰着游、像青蛙一样泳,争先恐后向对岸游去。爸爸也常在其中参加比赛,有时还能游第一名呢。我们有时在水中一直玩到天快黑了,我们才回家去,原种大湖在夏天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呀!

秋天的原种场是收获的原种场,夏天出生的.鸟儿也长大了,它们在果林间飞来飞去,在向人们报着喜,红红的桔子,黄澄澄的橙子,肥大的柚子压得树枝深深的低下头。傍晚有时咋一望去,满山遍野像挂上红灯笼,爷爷奶奶们满意摇着芭蕉扇在田间走来走去,相互间都在笑谈今年又是一年丰收年哪。

冬天的原种场是安静的,当北风刮来的时候,原种场的果林上铺上了雪白的棉被,厚厚的雪把原种场妆扮得银妆闪闪,爷爷笑着说:瑞雪兆丰年哪,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呢。外面冷冷的,屋子里确暖暖的,一家人围着火炉,说着话吃着东西,好幸福呀!

原种场我的老家,一年四季都很美,有时间欢迎你一定来做客哟!这里有吃不完的水果,有特制沙罐茶……更有热情好客的人们。

玉米种植总结小班篇三

依依站起来又坐下,两腿不断地晃动着,隔一会儿便问坐在旁边的妈妈道:“到哪里了呀?还有多远才能到老家啊?”妈妈摸了摸她的头,笑道:“看你急得,睡一觉就到了。”依依又看向车窗外,往日的时光渐渐浮现。

依依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在乡下生活,田地上各家各户都在辛勤忙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候,他们靠地为生。玉米有分为春玉米和秋玉米,一种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播种,八月末收获,另一种在七月中旬播种,十月末收获。依依在玉米播种的时候都会去田地里帮奶奶的忙,奶奶先深翻土壤,之后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小窝,依依随着就把玉米种子放进去,奶奶用锄头把种子轻轻埋上,就这样,他们完成了几亩地的盛大工程。等到雨水下后,芽就冒出了头,向上茁壮生长,等到玉米穿上了绿衣,长出了浓密的胡子,就可以收获了。

奶奶总会把新鲜的玉米留存密封,放入地窖,同时,把新酿的桂花酒一起放入。等到凉气变寒,天短了,奶奶便会把它们从地窖里拿出来,这时候便是依依最快乐幸福的时光了。奶奶把玉米皮剥开,冲洗后,用筷子穿入,放在热腾腾的煤火上烤,桂花酒在锅里温着,逐渐烤炙的焦香和桂花酒的清香充盈了整屋。待到玉米烤得焦黄,依依每每都会迫不及待地拿起,之后依依就玩起了两手颠玉米得杂耍,孙女俩便都笑了起来,玉米外酥里嫩,一咬,里面的汁水就顺着流进了喉咙,依依开心道:“以前的劳作都值啦!“。奶奶笑道说:“土地是最朴实地,你给了它多少,它就会给你多少。”

就这样想着,依依在旧时光里睡着了。待到她醒来时,已经抵达了故乡。依依和妈妈朝着乡村走去,正是秋收的时节,可是依依没有闻到稻谷的清香和秸秆的干味儿,奶奶在村头接应着,依依的疑问一下被打消了,慌忙着朝奶奶跑去。

第二天,依依和奶奶一起去了田里,曾经光秃秃的小路已经长出了不少杂草,田地里耕作的只有两三户,一亩亩田地已经板结,依依满脸惊讶地望着奶奶,奶奶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好的地,都没人种了,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啦,也就只有像我这么老的老婆子还坚守着嘞,你爷爷在世的时候说:‘土地是咱们的根儿,可不能丢啊。’今儿,人都去挣钱买粮食,但是,没人种粮食了可怎么办腻?”说罢,奶奶的眼里多了些悲凉,依依看向东边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说:“我还会回到这片土地上的”

旧时光一切都很踏实,慢慢地把你的心浸润得温暖明亮。

玉米种植总结小班篇四

在辽阔无垠的田野里,在大地妈妈、天空爸爸、泥土爷爷的哺育之下,我――玉米,诞生了。

我是玉米,从田野里来,有很多兄弟:黑玉米、白玉米和黄玉米。还有一个新种类,人类把苹果接种到玉米里,长出来的玉米,也就出现了我们玉米家族中的“混血儿”――苹果玉米。

我们的家族很壮大,一长就是一大片。因为有如黄玉般的色泽,所以大家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米。也有一些人给我们起了一个爱称,叫做“玉饺子”,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叫我玉米。

别看我们只有胳膊肘般大小,我们在田野里长的时候,有的比人都高呢!经过风吹雨打,到了秋天就成熟了。

秋天到了,我们被农民们掰下来。我们身体上的“头发”是用来保护我们不被虫子咬的,我们不能离开它,就像猫离不开胡须一样。

听完我这么一说,你会不会觉得我更有价值了呢?

玉米种植总结小班篇五

上个周末,我们回了一趟老家,正好赶上收玉米。

吃过早饭,爷爷给我们全家发了手套:“一会儿我们去田里掰玉米。”这时我发现平日里一直穿裙子的妈妈竟然换上了一身运动装,穿皮鞋的爸爸也换上了运动鞋,看来都为收玉米做了充足的准备。爷爷带着妈妈、爸爸、我、哥哥们、姐姐们,一个收玉米的大部队就浩浩荡荡向玉米地进发了。

走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翠绿的芦笋、澄黄的大豆、雪白的棉花和大片大片略显枯黄的玉米林,和着我们激情的话语,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味道和丰收的喜悦。走了一段路后,爷爷指着前面的一大片玉米说,这一块儿就是咱们家的玉米地。我兴奋极了,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抓着一个玉米就往下扯。玉米很顽固,任凭我怎么用力,就是不肯下来。爷爷笑着对我说:“你这样用蛮力是不行的,来,我给你做个示范。”只见爷爷抓着一颗玉米用力一拧,最后一掰,原本不肯离开玉米杆的玉米轻轻松松的掉了下来。这时爸爸提出来一场掰玉米比赛,自然,我们很积极响应。

通过分配,爸爸、妈妈、姐姐一组,姑姑、姑父、堂姐一组,我、堂哥、表哥一组,爷爷来当裁判。

“预备,比赛开始!”话音未落,表哥一个健步蹿进玉米丛,以惊人的速度一个接一个的为我们杀出一条“血路”。堂哥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我也只能拿着麻袋跟在后面接着。唉,谁叫我没干过农活呢。我发现他们每掰下一个玉米就要把那棵玉米杆踩断,至于原因嘛,爷爷说是方便分辨出哪棵掰过哪棵没掰过。我瞅了瞅妈妈那一组,觉得他们对掰玉米好像也不在行。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回来收过玉米了。我又瞄了瞄姑姑那一组,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再看了看自己组的麻袋,哇!已经大半麻袋了,看来这次比赛我们要我们赢定了。正当我们干得起劲时,爷爷忽然叫停了,让我们把玉米都拿到他面前。爷爷拎了拎我们各组的麻袋,以老道的经验报出成绩:“第一组大概40斤,第二组30斤,睿睿一组,45斤。耶!我们赢了!

正当我们摩拳擦掌准备下一轮时,远处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巨响。回头一看,是一台大型收割机。我恍然大悟,原来这货才是今天收玉米的主力。这台机器在一小时内就收割完了十几亩玉米。

毫无疑问,这台收割机赢得了这场比赛。我不得不佩服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