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论文(精选10篇)

红楼梦人物论文(精选10篇)

ID:4076506

时间:2023-10-02 22:49:28

上传者:MJ笔神 红楼梦人物论文(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一

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性和人生的心得体会。以下将从五个方面,逐步展开对红楼梦人物的心得体会。

首先,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贾宝玉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自由奔放,又背负着世俗之琐碎。他渴望自由,但又无法从世俗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这使我想到,人生的道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我们常常在自由和束缚之间徘徊。而贾宝玉的经历更加突显了这一点,并让我意识到,要真正追求自由,我们需要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坚守。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舛,形象逼真。黛玉的悲剧一直让人动容。她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而蒙受了痛苦。正是因为她的命运如此不幸,才更加凸显了人生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同时,黛玉也让我们意识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不能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失去勇气和坚持的信念,而应该像黛玉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红楼梦中的人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贾母的性格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虽然思想保守,但对家族有着无尽的疼爱。她既要维系传统的家族道德规范,又要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好的未来。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认识到,人性是多面的,我们往往会在抉择和决断中陷入困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为我们的选择奋斗。

第四,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了丰富的人格魅力。林黛玉的矛盾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既可爱又叛逆,既温柔善良又多愁善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她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女神。而这也提示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个性,勇敢地展现出来,不必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同和赞许。

最后,红楼梦中的人物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王熙凤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她懂得如何在现实中生存和取得成功。她利用智慧和机智,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确保了自己的地位和富贵。尽管她的手段不光彩,但她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往往需要我们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策略。人生不像小说那般顺利,我们需要做好准备,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做出最好的决策。

从贾宝玉到黛玉,从贾母到王熙凤,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仅具有鲜活且独特的个性,更给予了我们许多关于人性和人生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成为更加坚韧和睿智的人。红楼梦让人反思生活,让人感悟人性,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二

虽然巧姐《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但在雪芹原著的前80回中,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甚至连句话都没有,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并没有什么依据可以说明她的个性特征。但是巧姐并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在大部分出场时巧姐都是生病的状态,不是出水痘就是感冒伤风,身体是娇弱得很。所以凤姐很为她担心,毕竟骨肉情深况且这也是她唯一的孩子,要是再活不长,她可就真是一点指望也没有了。她不但担心女儿的身体,也担心女儿的前途。巧姐出生的日期是阴历七月初七。中国人认为“七”是个不大好的数字。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个日子阴气很重,因为所有喜鹊都上天搭桥去了,所以人间无喜气。这天出生的孩子多半长大后也是忧多喜少。所以凤姐也为自己的女儿担忧。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贾元春、薛宝钗

《红楼梦》是一部不朽之作。流传百世,里面的情节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宝钗和元春。

薛宝钗具有很会做人的特点,譬如对于封建家族太君的贾母,她懂得这个“老祖宗”唯一关心的事是如何更好地享福。如何在她有限的残年中尽可能多地享尽那人间富贵荣华,所以哪怕是伪装的欢乐或世俗的吉利也最能满足这个贵族老太太的心理,而薛宝钗正是迎合了这一心理,在贾母面前表现了她的会做人,又深得贾母喜爱。

她还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积极宣传者,在贾府向众位姑娘们宣传封建理学知识她具有较强的封建观念,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力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都是些混帐话,她始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薛宝钗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那个冷酷的时代,把他葬身于白茫茫的大雪之中。她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人和奉承人,她性格复杂和丰富还表现在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总之,。她在贾府与其他人都相处得很好。

元春名列“金陵十二钗”第三,可见她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红楼梦》对元春的描写虽笔墨不多,但成功地勾勒初期思想性格的横断面,所以这一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人深刻的印象。元春是一个才华平平的人。《红楼梦》里的女子大多有才华,虽说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但是论才,应该说平平。她曾被加封“贤德妃”称号,她也是由于贤德才获得皇上的恩宠。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就是戒惧审慎,从他游大观园的情景就可看出她非常戒惧审慎,但是这又正好反映了她在宫中是如何地“朝乾夕惕,忠于劂职”,元春给我们留下的第三印象是平和老练。她在红楼梦中的清洁里体现的是既不失贵妃身份,又体现出应尽的封建“孝道”,几使亲人们感到她平易可亲。同时她又是一个心性凄寂的人,这也跟她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到最后,却忽得暴病而死。

因此,我觉得宝钗和元春是两个具有很多共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三

秦可卿的`艺术形象,被那些红学家渲染的淫乱不堪,至今已二百余年。对秦可卿形象的解读,就是打开红楼秘密的钥匙,有些红学家在没有看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原稿情况下,仅凭借脂砚斋寥寥无几的批注强扣在秦可卿的身上。对曹雪芹犯了大不敬之罪,将一本红楼梦描述成低级趣味的市井言情小说。对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红楼梦抹上了一层污垢。

在红楼梦中,只有三个人乃仙界下凡之人。贾宝玉为顽石,林黛玉为仙草,而秦可卿乃仙界之女。由此可见秦可卿在红楼梦的地位,远远高于林黛玉,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是,家住江南姓本秦。谁住江南,曹雪芹祖上住江南。谁是惜花人,曹雪芹祖上就是惜花人。花容色最新,秦可卿就是最美的。名何氏,秦就是芹,芹就是曹雪芹。

秦可卿就是芹可倾,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化身,就是曹雪芹倾诉真情实感的使者。秦可卿是警幻仙女下凡,她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人物、时间、空间中穿梭,变幻成完全不同的身份,形象来倾诉真情实感。曹雪芹在开篇即讲:梦幻是本书立意本旨。

在宁国府,秦可卿就是曹雪芹祖上的化身。秦可卿在第五回一亮相,就得到贾母的极大称赞:极妥当的人,行事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自是安稳的。就是康熙皇帝对曹雪芹祖上的极高称赞,也是曹雪芹祖上的无上荣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四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可归纳为: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悲剧。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积极、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希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可以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可以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对比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五

人人都说薛宝钗是传统儒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这自然没错,儒学作为一门生活的学问,它同时解决了个体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应该怎样构建的政治问题。作为这两者的产物,其一是修身之道,其一是人情世故。薛宝钗深得人情之理,但作为情理基础的赤子之心已经暗淡,难逃孔子所谓的“乡愿仁之贼”的批评,是儒学真精神在末世沦落的体现,所以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史湘云赤子之心犹在,虽说情理之功、生活之道还需磨练,毕竟本心在。这样看来,薛宝钗得到的只是儒家真精神的表皮,而史湘云得到的是内骨。只不过前者是精皮,而后者还只是粗骨。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命运问题,这里我们不想争论续本的优劣,只想从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什么样的命运最合情理的。人心与人生不可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之命运是不可分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就了人的命运,而命运也在时时引导着人的性格。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知命。儒学孜孜不倦的教导一种良知指导人生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样的生活才能得到“人生之乐”。也正因此,儒学才能超越佛学的“人生是苦”。深得儒学外在精神的薛宝钗大度,随遇而安。深得儒学内在精神的史湘云乐天,居陋室,终不改其乐。

她贵为豪门千金小姐,因父亲双亡,虽从受宠的贾母家寄居到不自由、被当丫鬟一样使唤的史家,依然自得其乐。从中我们不难推断,虽说如判词所说的“斯配得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悲观。从前面八十回的暗示来看,后面关于史湘云的内容不会如续本那么少。但不管会经历怎样的人世变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之乐天会因此而改变。

悲剧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一定悲观。实际上,悲剧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悲剧的悲是积极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悲剧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希望。

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希望。而伟大的悲剧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六

史湘云,热情豪爽、表里如一和心直口快,爱穿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

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七

《红楼梦》主要人物究竟有多少?他们的人物关系是否很复杂呢?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甲辰梦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后(程甲本),《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原本共120回,但后40回失传。现今学界普遍认为通行本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不知为何人所作。但民间普遍认为为高鹗所作,另有一说为高鹗、程伟元二人合作著续。人民文学出版社认为是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

贾府旁支:

贾代儒(司贾家私塾)(孙--贾瑞)

贾琼母(贾琼--子,四姐儿--女)

贾王扁之母(贾王扁--子,喜鸾--女)

娄氏(贾菌--子)

周氏(贾芹--子,)

五嫂子(贾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

贾璜(妻--金氏,金氏嫂--胡氏,胡氏子--金荣)

贾府宗族:

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

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

贾荇,贾芷;

贾氏族亲:香怜,玉爱

宁国府:

贾演(宁国公)--焦大(奴,老仆)--来(赖)升(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

乌进孝(黑山村)--俞禄(小总管,张财家的,丫环--万儿,兴儿)

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

贾敷(贾代化长子)(无情节)

贾敬(贾代化次子,进士)

贾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妾--佩凤,携鸾)

(妻--尤氏,尤氏继母--尤老娘,丫环--茄官--优伶之一)

(丫环--银蝶、文花、炒豆儿,小厮--喜儿、寿儿)

(尤二姐--贾链私房妾--吞金自尽)

(仆--鲍二、鲍二家的,丫环--善姐)

(尤三姐--未婚自杀)--柳湘莲(仕子,小厮--杏奴)

贾蓉(贾珍庶子,五品龙禁尉)(后续弦)

(妻--秦可卿,丫环--瑞珠,宝珠)--(秦业--养父--营膳郎)

秦钟(秦业养子,秦可卿之弟)

(智能儿--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师父--水月庵净虚)

(净虚徒弟--智善、智通)

贾蔷(贾珍养子)--龄官(贾府十二优伶之一)

贾惜春(贾敬女,出家)(丫环--入画、彩屏、彩儿--彩儿的娘)

史家:

史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女--贾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史湘云(父非侯,丫环--翠缕--缕儿,葵官--优伶之一--韦大英)

(奶妈--周奶奶,丈夫--卫若兰)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八

宁国府:

贾演(宁国公)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

贾敷(贾代化长子应该是早夭)

贾敬(贾代化次子,进士)

贾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妻--尤氏)

贾蓉(贾珍子)(妻--秦可卿,胡氏)

贾蔷(贾珍养子)

贾惜春(贾敬女,贾珍妹)

荣国府:

贾源(荣国公)

贾代善(荣国公子)(妻--贾母)--

贾赦(贾代善长子,)(妻--邢夫人)

贾链(贾赦应该是庶子)(妻--王熙凤)(女儿--巧姐)

贾迎春(贾赦庶出)(夫--孙绍祖)

贾政(贾代善次子,)(妻--王夫人)

贾珠(贾政长子,病死)--(妻--李纨)

贾兰(贾珠遗腹子)

贾元春(贾政长女)

贾宝玉(贾政次子)

贾探春(贾政次女,赵姨娘女)

贾环(贾政三子、赵姨娘子

贾敏(贾代善女,赦,政之妹)(夫--林如海)

林黛玉(贾敏之女)

解读《红楼梦》贾家与清皇族的关系

一、第一代

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二人均为“三”字辈的。

解读如下:专指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又含重臣“多尔衮”)、清世祖“福临”三代皇帝,这三代皇帝的共同点在于均出生在“关(山海关)外”,属于“关外人”。

“演(宁国公)”、“源(荣国公)”又暗合清圣祖顺治皇帝(福临)曾先后有过两个父亲的特殊经历——“生身父亲(生父)”皇太极,对应“源(荣国公)”;“保养父亲(养父)”多尔衮,对应“演(宁国公)”。

二、第二代

长房(宁国府)长子“贾代化”;次房(荣国府)长子“贾代善”;二人皆为“人”字辈。

解读如下:“代化”、“代善”又构成“仁人(君主)”,“与人为善”、“济世化民”的意思。

与“三”字辈的祖先不同,“人”字辈的君主出生在“关(山海关)内”,已是不折不扣的“关内人”了,又肩负统一国土,治理国家的重任。

在这一代,其祖先的身份是“入侵者”,其自身的身份是“捍卫者”。在此处特指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

三、第三代

长房(宁国府)长子“贾敷(注:早夭,“八九岁上死了”)”,长房次子“贾敬”,次房(荣国府)长子“贾赦”,次房次子“贾政”;四人皆是“文”字辈的,包括“林黛玉”的生身母亲“贾敏”也是“文”字辈的,而且隶属次房(荣国府)。

解读如下:对应的是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公主。

其中“贾敷”系作者曹雪芹杜撰出的人物,无实际对应皇子;

“贾政”对应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注: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其特点是“不自信”、“多疑”、“城府深”、“善于结交各色人等”。

四、第四代

长房(宁国府)长子“贾珍”,次房(荣国府)长子“贾珠”、次子“贾宝玉”、三子(注:为庶子)“贾环”;诸人的名字中都包涵“玉”字,属于“玉”字辈分。

解读如下:“玉”又与“御(皇室专用)”有关,暗示书中“玉”字辈的众人与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历经“雍正”、“乾隆”两朝。

又,在古代汉语中“珍”、“珠”、“宝”、“玉”、“环”诸字中都含有玉字,在现代汉语中“珍”、“珠”、“环”字中的“玉”皆改作“王”字。

“贾珍”对应雍正皇朝时期先朝遗留的“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

“贾珠”可能只是用来反衬“贾宝玉”的康熙皇帝及雍正皇帝的其他子女;

“贾环”并不属于实际存在的个人,而是“皇室宗亲”的总体代称,他们是“环(宗族祭祀时配戴在腰部及袖口部位的“礼器”;又是日常生活中的“帮手”)”。

五、第五代

长房(宁国府)长子“贾蓉”,次房(荣国府)长子“贾兰”;二人皆属于“草(蘭)”字辈。

“贾兰”系指乾隆皇帝去除“弘皙叛乱”后解除了皇位继承危机,从此不再受“长嫡继位”论的困扰,又可对应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子女。

皇室中的“页”字辈众人,指出在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期,乾隆皇帝的众子女中尚无才能突出的继承人。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九

悲剧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一定悲观。实际上,悲剧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悲剧的悲是积极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悲剧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希望。

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希望。而伟大的悲剧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红楼梦人物论文篇十

一、

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他真诚、善良待人亲切。虽然在贾府中受贾母的溺爱,但他从来都与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甚至对那些“经济仕途”深恶痛绝,他单纯、天真如孩童,这并不是说他真的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因为大智若愚,他只不过对世态人情,科举取士都看透了。这些表面上的事业,不过是一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封建腐朽贵族为了掩饰其罪恶的本质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比如并没有通过科举作官的贾政,庸碌无能,对国家百姓没有什么贡献,最后在封建官僚的相互倾轧中成为斗争的牺牲品,直接导致了贾府的衰败。而靠科举取士作官的贾雨村,为了攀附权贵,昧着良心徇私枉法,最后也和贾政一样,避免不了革职罢官。而“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却保持着一颗“童心”,在封建主流儒家思想变得日益腐朽、反动的时代,是具有不同寻常的进步意义的。这实质上是在媚俗的境遇中,坚持自我天性中的纯真善良,拒斥随波逐流,不为虚荣和名利所动,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本性。

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他不媚俗的又一表现,媚俗就要追随大众,人人同一,不能有自己的性格,行为也不能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个体放弃他独有的个性,完全承袭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变得和所有其他人一样,变得和他人期望的一样,以虚假的需求代替了真实的需要,以“我们”掩盖真实的“自我”。宝钗、袭人等就被当时的封建主流儒家思想规训成了没有自我,没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由“我”而被异化成了“我们”,对她们来说没有什么人和人之间本质的区别,个性被共性所掩盖,她们共同遵守着“集体自欺”的法则,彼此看起来很要好,其实相互利用,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暂时站到同一阵营,也站到更大的阵营——媚俗的大军之中。对这些人,宝玉只有鄙视而已,虽然她们和她表面上相处的很和谐,实质上却越来越疏远。

二、

史湘云本来在媚俗与反媚俗之间徘徊,宝玉对她也曾另眼相看,但是她可能太单纯了,不知不觉被宝钗和袭人等人所拉拢,也差点成为媚俗的鼓吹者,比如书中写道她笑着说道:“还是这个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官的,谈请谈请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出些什么味。”她本性淳朴、善良,天真,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这些话是在鼓吹媚俗,也可能是因为宝钗、袭人等人的影响,让她不自觉的和他们说一样的话,她的本性可以说是天真无邪。正是正因为如此,她才会被宝钗和袭人所蒙蔽。

在表面看来“至贤至善”的两个人,她怎么能想到他们虚伪、狡猾的本质呢,所以她虽然这么说,并非是她的心里话,只不过是她心直口快,真心关心宝玉的表现,所以她和宝钗、袭人这些媚俗的真正鼓吹者还是有区别的,但即使如此,也让宝玉大觉逆耳,对他来说任何的媚俗言语和行为都是可憎的,所以他道:“姑娘请到别的屋里做罢,我这里仔细腌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明确的表现了拒绝媚俗的态度。

在反对媚俗的问题上,他和黛玉是最坚决的,最彻底的,所以在大观园里,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知己,正是黛玉从不媚俗,所以在大观园里人缘不好,因为她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从不为了讨好别人而曲意奉承,对媚俗加以嘲笑和讽刺,正如宝玉所说:“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在宝玉的心中,黛玉的地位之所以与宝钗、袭人等不同,除了在他们初次相见之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黛玉见到宝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段描写,既肯定了他们的“心有灵犀”,也照应了“木石前盟”。但是他们这时对对方的印象只是处于一种依赖先天的直觉的直观的感觉。而真正让他们相互理解,还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书中写道:“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正是两个人在思想上都是站在拒绝媚俗的一边,所以即使也有一些猜忌和不合,也都不是根本上的分歧与对立。

而宝钗、袭人则不同,他们从根本上是站在两个阵营中的,他们以主流自居,对宝玉时时进行意识上的灌输,总是想把他从反抗媚俗的边缘立场拉入主流大众之中,湘云由于单纯和轻信,也附和着他们对宝玉灌输经济仕途的言论,完全是无心的,其实她虽然没有明确的主流与边缘,媚俗与反媚俗的观念和意识,但是她往往从真诚出发,所以行动和语言自然的有表现出抗拒媚俗的倾向,如书中写道宝玉和湘云一起吃烤鹿肉,诗社里的人来找他们,“那边宝钗黛玉看惯平素卡年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

在湘云的鼓动下,除了黛玉也都一起吃了起来。她说道:“你知道什么!‘真名士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句话是对着黛玉,“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但是这也不能说黛玉假清高,而是间接讽刺了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为了清高而故意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一种媚俗,当附庸风雅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不俗而欣赏和品评高雅的艺术时,那么本来高雅的艺术就渐渐的被变为“时尚”或“流行”的东西,原来的边缘成了主流。所以,有时媚俗也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但是这些故意标新立异的人,和真正的反媚俗的人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媚俗特征并未消失,那就是“虚假”和“做作”。

三、

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妙玉,可以视为这种媚俗的典型,妙玉的诗与黛玉和湘云不相上下,似乎更带一种超凡的意境,在听黛玉抚琴时,能从琴音中听出喜怒哀乐,而且对茶道也颇有见地。但是既然是清高,为什么要刻意表现呢,似乎她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显示,“我超凡脱俗”,我比别人清高。就连一向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饿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的宝玉,也认为妙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

虽然宝玉认为那些整日讲“经济仕途”,“随时从分的人很庸俗但是对妙玉,他也感到了“不合时宜”,如果说宝钗、袭人表现出没有任何的个性,与“众”同一,完全站在主流的阵营之中,那么妙玉就太个性明显了,因为觉得她“孤僻”的不是一般媚俗的大众,而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宝玉,可见妙玉的这种清高,是刻意表现出来的,她给宝玉拜贴上写着“槛外人”,宝玉看完,直跳了起来,因为他不知道槛外人是什么意思,因此不知道回帖怎么写。我们可以看出妙玉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这不是故意表现与众不同,让别人感到高深莫测么,后来要不是遇见与妙玉做过十年邻居的邢岫烟,给他揭开谜团,还不知道怎么回贴呢。

刘姥姥到妙玉的拢翠庵吃茶,妙玉为了表现自己“清高”,让把刘姥姥吃过茶的茶杯搁在外头,宝玉一眼就看穿了她的想法,但是他以为别人着想的角度出发,让妙玉把茶杯送给刘姥姥,因为他虽然长在贵族官宦家庭里,也知道普通百姓的贫困。由此,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媚俗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反抗媚俗的人却都有一种对话和理解的人本精神。妙玉答应把杯子给刘姥姥,还是因为“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总之她是以一种与众不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自居。

宝玉说叫几个小幺儿来给她洗地,她竟然高兴起来,而且没忘嘱咐“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来。”她言行举止总是透露出一种自我陶醉的样子,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很俗,就她一个高标傲世,见识非凡,但无论怎么说她这话总自我表现,既刻意又做作,所以她与反媚俗的宝玉、黛玉晴雯等都是格格不入的。

她的过分自我陶醉,为了清高而处处刻意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媚俗,我们也可以说是“媚雅”。因为她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她的“清高”,而失去了她的本来的自然的个性,个性的一种极端发展,导致了个性的另一种“异化”,因为她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大众认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