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指导(实用7篇)

2023年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指导(实用7篇)

ID:4120135

时间:2023-10-03 15:31:43

上传者:琴心月 2023年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指导(实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一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这是小学作文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之一。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这个也是小学作文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

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四、“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自然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典型性,适宜此学龄段的学生阅读。但是由于目前各种书、杂志、小报等等,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再加上,小学生对于好坏的辨别能力比较弱。

这时,对于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就需要教师从旁进行监督和指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广泛地涉猎一些书籍,即便是大致的浏览,这样,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鉴定,决定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读,从而多推荐一些适合学生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给学生阅读。

此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一些并不好的读物,但是却被深深地吸引,这时,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学生讲明这类书籍的危害,让他们有选择地读书,不读坏书。

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

有计划地读书,就是要帮助学生制订好读书的时间。比如,要在完成课内作业之后再进行课外的阅读,处理好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时间;又如,什么种类、级别的书籍,什么阶段阅读等等。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随心所欲”的阅读,比如,在课上偷偷阅读,影响学习;集体活动不参加,甚至是没有完成课内的作业就进行阅读等等。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活动。

三、指导学生有方法地读书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如达尔文所说的,阅读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收获,就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读书,更好地成长。常用的读书方法有:查阅图书目录、查字典、记学习卡片等等。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三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推动力,很多学生在某一学科或者是某些知识上积极性高,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的推动。

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教师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通过各种条件或者途径,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去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如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外出的参观学习,从而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再见了,亲人》一课。

在第三自然段回顾朝鲜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挖野菜而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时,作者后面用的是省略号,为什么不写了呢?教师可在这个地方设疑,然后用形象的语言来渲染当时的情景,激发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个个特写镜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前沿阵地十分危险,敌人的炮弹不时在前沿阵地爆炸,可大嫂不顾一切,还是挖着,挖着,忽然一发炮弹在大嫂身边爆炸,大嫂顿时倒在血泊里,可是心里还是紧紧握着挖野菜的篮子。”学生听了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是大嫂倒在血泊里,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作者太悲伤,不忍心写下去了;或许是因为大嫂的腿炸伤了……这样进行合理、灵活的思维,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多讲,学生就会体会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意。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老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3.1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2 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3 开发图书馆(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4 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4、通过判断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推论阅读就是让学生利用文本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作推测。推论阅读与预测阅读的区别在于,预测阅读是没有线索的假设,推论阅读是有线索的推测。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内容就需要学生通过课文中已经呈现的内容来假想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把握了这些作者省略去了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笑谈碰壁”部分,鲁迅的“碰壁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人生经历来进行推论。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四

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二、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三、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五

1、恰当运用“三读法”

(1)浏览性的略读

略读是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只有略读才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可以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可以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速读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方式,一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限内,能够用高于他人的速度阅读同样的内容,那他的阅读量就会大很多。我们有时读书只是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一目十行”,对文章的内容没必要去思考、去分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用探求性的速读。然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

(3)品味性的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对名篇名著和出色作品,我们需要一句一句的研读,一句一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也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2)写读书笔记

低年级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中高年级可做摘抄、编提纲、写体会等。

(3)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4)再创作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当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何况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这更是无需争辩的事实。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学生却未必适合。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无论孩子们选择哪种方法,只要是适合他们的,并有一定收获的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六

小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二、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全篇内容。

3、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这样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4、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篇七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做人的道理,应该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并且也要做一个默默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关于科学、做人的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我再进行批阅,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摘抄得太过粗糙、总结文章的中心不明确的再进行指导,并且让学生下去之后将自己的“美文摘抄本”进行传阅,彼此取长补短,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团结互助。

(5)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