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凇讲课视频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实用5篇)

最新雾凇讲课视频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实用5篇)

ID:4132113

时间:2023-10-03 18:20:29

上传者:飞雪 最新雾凇讲课视频 谈雾凇一课的多媒体教学(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雾凇讲课视频篇一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本站整理版)

研讨主题之四:

《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案例之一:

抓重点词语体会“雾气之浓”,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气温之寒”;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之慢”,通过朗读体会雾凇“形成之美”。

疑问:是应该体会“气温之寒”还是体会“温差之大”呢?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                  雾     凇 (奇观)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  飘荡  涌  笼罩  淹没 

齐读2——5句。

相机映示:6——8句。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案例之二:

合作探究,集体讨论。

疑问:集体讨论时简单对答,探究有落空之嫌。

“形成的过程是什么”说法欠妥。

对“雾凇形成的过程”的教学似乎流于表面。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次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开始。

学生讨论

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板书(出示多媒体)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

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

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里的“涌”“笼罩”进一步说明了雾气的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师:那么,这雾气是怎么形成雾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可以看出来。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生答。老师引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一起读第二节。

案例之三:

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词语理解“过于饱和”;

抓住关键词体会雾凇形成的“慢”“柔”“匀”,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分“银丝”“银条”“银松雪柳”三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之奇特。

与其他案例相比,本案例在“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块上教得细而实。

疑问:“教室坐人”之例可能不是特别贴切。

二、感悟雾凇形成奇。

1、默读,思考: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

以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为中心,展开教学。

“过于饱和的水汽”:(1)理解“饱和”“过于饱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可举例子,师也可举:教室里最多可坐多少人,这是最大限度。那如果再来一些人,就超过最大限度了,就叫“过于饱和”,文中是说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这是雾凇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2)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从哪看出水汽的多?引导读悟下面的句子。抓住“弥漫,笼罩,淹没”想象体会。并指导感情读。

“遇冷凝结”:(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柳了。”让学生自主探究雾凇是怎么凝结的?(2)交流。先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凝结的慢、柔、匀,因而作者用“镀”字,镀意思是:涂得均匀。用词精当,没有用“涂、抹、贴、漆”等词。指导感情朗读。再抓住: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了,体会凝结过程中的几种景象。——体会雾凇形成的奇特特点。

案例之四:

第二段教学我让学生以“雾凇的自述”为题,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书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雾凇,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形成?你是怎么形成的?你为什么在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学生很感兴趣.

这个案例方法巧妙,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究、对表达方式的领悟又尽在其中。

只是课堂上会充满不确定因素,估计在公开课教学中敢于采用此种模式的老师不会很多。

案例之五:

合作探究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此处通过填写表格使合作探究落到实处;文本与课外资料相结合更是一大亮点。

疑问:形成过程只是“美”?

(三)探究形成过程美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合作探究,填表。

雾凇形成的条件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写出关键词句)    

交流探究结果:

(1)形成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引导: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学生抓住“从当年12月……一阵阵雾气”谈原因。)这些饱和的水汽会遇冷凝结吗?(学生抓住“每当夜幕降临……淹没了”谈原因。)

(3)学生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吉林雾凇形成的其他原因。

练习朗读,想象雾凇形成过程之美。

案例之六:

学生主动质疑与教师有机指导相结合。

抓重点词语体会形成过程之“慢”。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案例的亮点——知识的梳理与内化落到实处。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在徐州你看见过雾凇吗?为什么我们这里几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奇观呢?想不想知道原因?我们来看看课文寻找答案。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挂板)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上游,丰满水库之间的停顿。对“非但、而且”朗读时要强调。弥漫是对饱和意思的有力说明,可以让学生朗读时加入想象。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朗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当时的意境。老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来想象。然后,让学生练习后再读。自己或者请同学点评。教师相机指导。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挂板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7、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8、评价小结。

雾凇讲课视频篇二

佚名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  :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讲课视频篇三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欣赏雾凇静态之美与动态之美。

本文教学应该强调“读”,再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感知雾凇形成过程。

一、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

我先让学生观赏雾凇,谈感受,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雾凇之美的词句,最后让学生理解词意再读,边读边评,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

二、读中感知雾凇形成过程

文章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描写里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知识点多而碎,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两个能囊括整段内容的问题:1、饱和的水汽哪里来?2、遇冷后怎样凝结成雾凇的?让学生合作学习,要求他们合作时先读,再自己找出答案,最后组内交流。这样每个孩子都能自主学习,也激发他们探究,感悟的兴趣和欲望。孩子都读了,想了,说了,所以每个知识都了解到了,并且把中文的语言无形中转化成自己的话,内化了语言,加深了理解。

重点抓住了“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一段话,引导学生朗读,感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是目标中的第三点。

第  二  课

一、复习导入:

1、“堤”让学生组词,造句。

2、“凝”让学生读,组词,造句,并区分“疑”与“凝”。

过度:那就让我们走进吉林,漫步松花江畔,去真切的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雾凇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雾凇”flash,边看边想:这美丽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导从不同角度说:1、颜色  2、姿态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相关句子。

4、从句子中找出描写雾凇的词语,相机理解,并朗读课文中这句话。

5、齐读第一自然段,整体感知雾凇美丽的样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2、指名回答,并相机追问:从这句话中能看出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

3、合作学习:1、饱和的水汽哪里来?

2、遇冷后怎样凝结成雾凇?    4、汇报学习情况:

1、找出答案,内化语言,加深理解。

2、朗读(自由)。

5、重点理解,指导雾凇形成的过程。

1、出示课件;欣赏雾凇形成的过程。

2、从文中的那些词句感受到它的形成缓慢。  

3、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叠词和表示不同时间段的词语。

4、选三个叠词中的一个造句。

5、指导朗读。

6、拓展延伸:

过度:生活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汇报,并朗读。

五、指导背诵:

洁白晶莹的雾凇多美丽,遇冷凝结的过程多神奇呀!想把它留在脑海里吗?选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一读,背一背。

六、总结:

我国优美的风景数不胜数,例如前面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雾凇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苏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也来读一读,看一看其它的自然奇观,我们来交流,讨论。

七、布置作业:

今天放学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介绍雾凇的形成。

雾凇讲课视频篇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雾凇》。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参与本课学习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城市,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三、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科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环节中,由学生先用书中的词语来描绘雾凇,接着观看雾凇的真实录像,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器官。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么美的雾凇,有什么想说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播放学生回答的视频)并由此引出“奇观”一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萌发了为何会产生如此奇观的疑问。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的时候,因为单纯的靠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于表面,如何能让孩子真正的由内心萌发出对雾凇的赞美,让我觉得犯难,这个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并配上老师的范读,学生亲眼目睹了雾凇完整的形成过程,在优美音乐的映衬下,学生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自己想读一读的想法也愈加的强烈。而后让学生配着录像自己读一读,学生们就能很轻松的达到美读的境界,这比老师空讲,再怎么用语言渲染都要有效的多。(播放学生美读的教学片断)

二、演示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五、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1、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另外三处美景。在学生领略了中国奇特的四大美景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学会积累网络资料,本校开办了师生博客,这样方便了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资源达到了共享,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把需要的各种信息自己收集齐全。下面是我的博客,里面搜集了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方便学生上网学习,这样的课前预习,受到了班级学生的喜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讲课视频篇五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