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通用5篇)

最新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通用5篇)

ID:4148006

时间:2023-10-03 22:04:12

上传者:翰墨 最新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篇一

摘要: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性,更要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养;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璐璐.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刊),2011,(05).

[2]敖欣,肖杨新.高师数码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

[3]孙静.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包慧琴.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03).

[5]倪静.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19).

[6]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7]张文.浅谈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提升策略[j].文史月刊,2012,(09).

[8]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篇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交流——互动”,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合理地创设适当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通过学习达到新的平衡,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要从整体原理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最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谈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五策略:

一、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注重激励评价,培养求知欲及信心。

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即使不全面,也都应热情、耐心、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思路,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知识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例如上“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节,老师可拿出“食用盐”和从“盐水中分离出来的盐”,问:“这两种盐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来历一样吗?”在学生的猜测中可顺势引出使盐水中的盐现身的实验设计。在得出分离方法后对应课前的引导,可用视频对食用盐的加工制作过程做一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提供学习资源,问题探究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问题探究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要从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满足这种欲望。

例如“电路出故障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多方面动手尝试,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疑难困惑,对发现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此形成探究性学习。这样以自己发现的问题入手,实验探究的目标性更强。

四、分组互助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训练。

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四到六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每个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要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问题探讨、实验探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充分挖掘并利用实验资源,改变实验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这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实际上,许多验证性实验可以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提前到理论课前去上。

例如“萌发的种子”这节课,在上课前段时间(到上课时种子已发芽)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种子并进行实验,上课时首先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由于实验前没有任何提示和要求,情况会多种多样,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之间交流评价,对引出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在问题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对“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学生就有了经验基础,可让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

总之,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开发人的感官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潜能,无疑是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探索方向。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篇三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篇四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是这门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品质科学探究精神科学能力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科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党金鼎.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夏卫娟.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2009(5).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篇五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