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汇总7篇)

2023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汇总7篇)

ID:4194875

时间:2023-10-05 15:17:46

上传者:XY字客 2023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一

“美”字。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是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景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ipad中设置了很多珊瑚和鱼儿的图片,使学生在情境美之中学习语言美。

第二,突出“练”字。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又设计了第三课时,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这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拓展,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发展,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方法,让他们在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材,也能够自己去发展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句子写具体、写清楚,我主要抓住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进行教学。

(1)第三自然段围绕“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分别列举了气鼓鱼和飞虎鱼等说明了海底鱼儿数量多,鱼姿美。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中心句,随后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

教学不足:

1、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2、在教学设计时,预设课堂的容量较大,视频和最后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做,讲课中如果多抽出时间重点体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和第五段,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会更加到位。

3、对课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够细致,引导不够到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彻,未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控意识过强,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方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没有自主的机会。综观课堂主体部分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与转变,所有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教师的“主导”痕迹还是比较多的。

4、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贫乏,以后应该加强学习,丰富评价语言。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自己在感受了“技穷”的惭愧和“实践”的重要之余,也生出了“再做一次”的打算,毕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根基的,没有教学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和研究权,何况“反思”应该就是持续不断的。不说空话,实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后的“一憾”与“一得”:

一憾——自己的设计本意是在“引导学生以数据统计的形式,感性地认识到西沙群岛物产之‘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感悟西沙的“富饶”更有“奇丽”、“奇趣”之意。然而,这种深究式的思维操作设计,尽管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却还是禁锢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因为这种设计太自我,教师的逻辑设计痕迹还是太重,太浓。这是课后反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认识到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设计再缜密,再逻辑,也终究是“设计”,终究是教师的主观意志。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意志、他们的需求、他们的认知方式、他们的发展走向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设计的起点。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具体可感的认知方式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时期的孩子以感性思维见长,设计课堂上外显化的学生认知活动,比结构内隐性的思维操作流程更重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应是“行动研究者”,而不是“理性思辨者”。而自己还一味排斥“课件”,这本身更是避“长”扬“短”。因此,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的设计最大的败笔是——过于逻辑,过于“高年级段”化。假如教学时干脆放手让学生合作,甚至独立完成“多”的数据统计,而把朗读训练后移至“美”的感悟之后,或许会好一些。

一得——不谦虚地说,这次反思课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自己的一个尝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一直以为对“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定,不等同于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估测,它还应该有新的内涵。只是自己对此也是很模糊的一种意识,只觉得“有效性”应涵盖学生的语文生活。这次反思课上,尝试以文本为起点,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起初只是想说明资料的搜集并非单指课前,也可以课中或课后进行,它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有方向性和训练性,后来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忽然又意识到,我们应把“有效”看的更远些,即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远效性”,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单纯地从一节课的课堂气氛、课堂密度、课堂容量等方面去评价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有了这节课的经历之后,所形成的成长走向,也就是在关注“即时效果”的同时,更应关注“远景效果”。拿《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这篇文章,把我的设计“美化”了些,勉强算做“一得”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一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简笔画的形式教学。首先,我根据课文通俗易懂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再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读书去了解课文内容。

其次,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

第三,让学生在练说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讲到西沙群岛水面的颜色时,我采用画简笔画的形式,提示学生去理解句子所描写的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句子的难度。在学习西沙群岛鱼多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书中写鱼的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对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眼界。我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课外知识放在课件中。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非常感兴趣,并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匆忙,在指导几个有特点的词语时忽视了。如“拣”和“捡”的意思的区别课上没有强调,但是课后我还是加以补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对重点字词的区别教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三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句优美。文章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展开,课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部分展开来叙述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首先由风景优美的幻灯片入手,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孩子们进入课文,自然并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比喻句时,引入大量的珊瑚图片,漂亮直观,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一点,在表达说话的时候,孩子们的根据图片想象表达的比喻句真的很生动,让人禁不住感叹,真的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孩子们的思维里无法想象的世界,问题虽然回答的很准确,但礼节起来很困难,此时,我顺势播放幻灯片,出示了阳光照射下不同角度海水的颜色,既理解了课文,又欣赏了美景,最后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是一石三鸟。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留下的思索却是很多,例如最后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孩子们以前并没有见过,而在备课时见没有见过这种方法,没有备透,导致事件匆匆,孩子们对这种方法了解不是很清楚,运用起来有困难。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四

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导学生浏览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并制作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后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产物,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林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如在第3自然段介绍西沙群岛海底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张张图片的出示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在此基础上,我再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本身的有利因素:抓重点语句,引导迁移。

1、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把“因为海底高低不同,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作为第2自然段的重点句,进行反复练习,让孩子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也许,就像人们常说的想象总是完美的,现实总是残缺的。我们能在说课时,畅谈我们美好的教学设想,但要娴熟地驾驭课堂,完美地展现预设,是不容易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五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简笔画的形式教学。首先,我根据课文通俗易懂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再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读书去了解课文内容。其次,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第三,让学生在练说中积累、运用语言。

在讲到西沙群岛水面的颜色时,我采用画简笔画的形式,提示学生去理解句子所描写的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句子的难度。在学习西沙群岛鱼多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书中写鱼的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对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眼界。我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课外知识放在课件中。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非常感兴趣,并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匆忙,在指导几个有特点的词语时忽视了。如“拣”和“捡”的意思的区别课上没有强调,但是课后我还是加以补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对重点字词的区别教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六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我在教学中用一“读”字贯穿自己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读能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炼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本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特点是首尾呼应,全文的结构“总――分――总”是学生学习写法的最佳课文。

我在修辞方法上作了一些点拨。因为修辞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没有思想情感,就无法体会出语言的优美。比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展示出了珊瑚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这一句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海参蠕动慢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海里鱼多的特点。学生要理解句子中所含修辞的作用应该不是很难,但要求自己能写上这样的一段话,就有点难度了。特别是夸张句有点难度,今后还要加强练习,为习作打下基础。

写作法是我在本课中必须落实的重要环节,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训练。文中写海底的鱼,先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再分别叙述鱼的样子,最后又总结鱼多。

在了解了课文写作方法后,接着出示习作训练题目让学生学着文章结构去写一段话,开始学生说的话都很笼统,不够具体。通过引导,学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写出来的内容就好多了,学生完成还不错。相信这一单元的作文,学生会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上的这是第一课时,本课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意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