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模板8篇)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模板8篇)

ID:4264717

时间:2023-10-06 23:00:39

上传者:曼珠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模板8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一

没用多久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其实好多的教育理念自己和身边的伙伴都在运用着,只不过我们都做了“不长心的人”,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整体写作思路上来看,苏老师步步为营,在为学生设计着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相信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永远都能享受到自主、平等、自由的快乐。

每一个小故事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序,简单、明了,能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阐述的内容,接下来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时很直白的进行叙述,让人感觉到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看了这么多的能力,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把这些能力归结为低年级可行组和高年级必修组。

自己身处低年级这些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其中的几种对自己来说还是颇有益处的。比如说体验怀胎十月,这正合适宜的完成了我校的感恩月的主题,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对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校从小就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看来许多的好习惯都是需要训练的,连读书的习惯都要有计划有措施的进行训练,同样礼貌也需要强化训练,见人主动打招呼,怎样文明行礼、就餐、说话、走路都要慢慢、严格的进行训练,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同样也很必要。

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的人说好话对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也非常必要,读过此书后还是觉得有许多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也很重视这些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比不上苏老师的就是能够点点滴滴都能用照片来诠释,苏老师还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二

今天有幸拜读了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老师著的《希望教室》,书中教会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希望教室》让我们认识了台湾一个普通且优秀的小学教师——苏明进,他也是两届全台湾创意教学优等奖及特等奖的获得者,给我们带来了体制内教育的一种全新体验。他为了让学生们养成终生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多地带他们到图书馆上阅读课——给他们一段连续而不被打扰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养成礼貌的习惯,他让孩子们站在走廊上一个接一个练习如何敬礼;借着写“反省单”,他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错误点和解决、补救的办法。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生动鲜明,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课堂,我的班级一样,对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教室,一说起希望,我就会感到心情很好,一进入充满希望的教室里,自然我们就会更加的愉快和热爱这份工作。我们这些教师,就像农民在田里种地、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富创意的内容。作者将36个所谓的能力揉进事件当中,有一种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润感。说实话,这36个能力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包括我在内,谁没有做过?可是我们缺少像《希望教室》这样的呈现方式。“懂得感恩、学会解压、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驯养椿象、打水球、收养流浪狗、自助旅行、体验妈妈怀胎的艰辛和听古典音乐等等这些事件中流淌出来。书中的这些事件是作者亲历的,是老师和孩子们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别人的事件。这样真实的事件,能带给人一种阅读的冲动和可信度,你就会慢慢地接受它。

另外苏老师的幽默,风趣,智慧、发自其内心朴质的爱的教育也深深打动了我。当教育成为了爱,成为了希望,就会变成简单的教育。你看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他的作业有“大笑三分钟”、“为父母洗脚”、“著一道菜给家人吃”、“去跨年吧”、“给五个人说好话”……这些夸张甚至搞笑的活动与作业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学会与人沟通——一堂“人际关系课”,践行了“练习”真是“学习”的好帮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绝境,硬着头皮面对自己,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来。再让我佩服的就是他们家校之间的联络簿,从这上面苏老师获得准确的信息,以采取新的“作战”方案。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想我获得的不只是感动而更多是反省,应该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写下一份真诚的“反省单”。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轨道。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确,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三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字迩”。在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那就是“希望”。

森林里的树又高又大,经年累月,饱受风雨的摧残和霜雪的'考验,它依然动也不动,顶天立地的耸立在那儿。是什么信念让它如此坚强刚毅?那就是“希望”,希望让它吸取更多的养分,希望让它有更壮硕的身躯。

希望有无穷的力量,它让荒废的土地,变成种满稻子的稻田;它让衣衫褴褛的贫民变成家财万贯的亿万富翁。有了希望使我们越挫越勇,让我们不被任何的困难与煎熬打倒。人家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就算须经历千辛万苦,也要卯足全力,迈向成功。

希望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希望让大家不畏任何挫败,希望让大家有无限的生机。让我们怀抱希望,创造你我梦想的未来。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四

在学校的这次读书活动中,我选的是台湾苏进明老师的《希望教室》,一看到书名是“教室”并在前面加上“希望”就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回想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成长的经历是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改变我们的只是由坐着听课的学生到站着讲课的小学教师。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是那么崇拜我的.老师,上课时用心老师听讲课,看老师写字,听老师读课文,课下还观察生活中的老师是怎样。很多很多的细节都不记得,但那一切都润物无声的印在我的生活中了。如今我是老师我想我的学生也会像我当年那样吗?因此;在上课时我总是面带微笑耐心的上课,下课的时间我并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和他们说一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看的书,比如一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童话故事,美羊羊。三四年级学生喜欢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我和他们一起谈论马小跳,顾曼曼,杜贞子。到五六年级学生我会叫他们看《读者》,《意林》读《红楼梦》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周杰伦的《菊花台》《双截棍》,还有奶茶刘若英的歌和她的书以及她的电影。目的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体会欢乐的时光外,还有顾计到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他们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那是因为我希望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味道。更很后悔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五

一名好的教师要有一颗爱心,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教育孩子的灵活技巧。

苏明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高超的教育技巧的教师。从他的教育中能感受到他对待孩子的善良、真诚、用心良苦、永不言弃。从孩子的学习进步,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生态度的点滴转变中,他也收获着为师的快乐。

这是一位伟大的的老师,用他全部的爱诠注了什么是教育。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教育在教室里,在大自然中,在对人的真心关怀里,在情感的渲泻中……在教育中孩子的情感在升华。教育成为了爱,成为了希望。

这是一位数学老师,但真正如何教数学讲得很少。这么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对他的数学教育不会不精通。优秀的教师就是把知识做载体,在传授知识中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而我们大多数老师把传授知识看作是教育的全部,所以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学习他在教育中对学生不露痕迹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做人的道理。知识的教育是有形的,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是无形的,能这样做的老师首先他自己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样他才能无私地投入到育人的教育工作中去。

在他的教育中涌动着他博大的教育爱心,蕴涵着他深邃的教育思想,学生享受着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带来的学习的无限乐趣。做老师的多去看看苏老师的书吧,哪怕学到点皮毛也会让学生受益非浅。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了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老师著的《希望教室》,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苏老师是一个幽默、智慧、风趣的老师。他用了36个例子,向我们介绍了36中能力,既生动又直观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个平常的教育故事,这36种能力中,大部分是直接教给孩子的。如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学习贴近父母的心,他设计了为父母洗脚活动用来触发孩子对于孝顺本身的极大共鸣;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压,他设计了搞怪的作业“大笑三分钟”……他的这些活动与作业天马行空,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苏老师十分善于在细微处浸润孩子的心灵,一个个的教育机会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芯同学在呕吐之后,同学们主动帮助了她,阿芯在联络簿上写下了感谢话。苏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请阿芯上台念出她的短文,并当场给那些帮助过阿芯的同学颁发小卡片……用苏老师自己话来说:“当她念出来时,台下曾经帮助她的人,会感到既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而其他人也会借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为善最乐’的真实意义。”此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在既有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下,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的关键延伸。而苏老师就很巧妙地实现了这一延伸,这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为苏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我也应该向苏老师学习。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仔细观察、细细体会学生的身心感受,悄悄地走进他们的心里,慢慢地感染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积极地创造属于自己班级的希望教室。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七

传统的授业解惑,侧重的是知识方面的薪火传承;在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下,各个阶段的教育更不免偏重可量化的成绩,而不同程度地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苏明进老师的《希望教室》,以博客形式记录了他在小学教学经历中的点滴心得体验,与学生、家长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因才育人、有教无类,呵护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不仅广受欢迎,更成果显著,成为台湾教育界的“名博”,对于同文同种的国人,更具研究借鉴价值。

首先,交流形式上,苏明进老师实现了“尽可能的平等”,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学生可以自由的叫他“老苏”,这随意的称谓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他自身也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言谈话语颇具时代特色,在精神状态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朋友般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可能。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生存能力的“自助旅行”活动中,学生自行规划所预定的地点,自己坐公车、买票、坐火车,问路,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教师自己成为一个善意的隐形的监护人。学生所得到的尊重是空前的,师生关系间的壁垒消逝于无形。

学生敞开心扉,视老师为挚友,这无疑有助于友善平等对话的真正实现,有助于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苏明进老师的教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科的领域,而把“育人”、“培养健全的精神和人格”放在首位。对于问题学生,他永不放弃,循序渐进,逐步“用爱救回孩子,”对于正常的学生,他所提供的,既有生存能力、自主思维的教育,也有常识、公德、真善美的教育。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者的拳拳之心,可以欣喜得看到各具特色的孩子的个性化成长轨迹。我们可以说,在他这种育人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真正得到了均衡的全面发展。

再次,在合作方式上,苏明进老师努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负责。博客留言成为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最新颖、最直接、最坦诚的方式,交流的目的,更是跳出了成绩的范围,扩展到孩子的成长的每一步。他所进行的教育,真正是负责任的,贯以“爱”的教育。

艾青诗选希望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教育类书籍。读它就像是阅读一篇篇博客日志,每篇都有独立的标题,内容有作者的描述和体会,有作者引用学生联络簿里的留言短文,更有一张张学生生动可爱的照片。记录的内容则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这让一本家庭教育或教育理论类的书读来生动、鲜活、真实、可信甚至有趣起来。

在这一篇篇的短文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位老师:

这是一个爱搞怪的老师。他常常布置一些让学生大跌眼镜的作业,比如:在紧张的段考前让学生回家大笑三分钟;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煮一道菜给家人吃;让每个学生饲养昆虫椿象。

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反绑双手用口叼笔画海报;为引导学生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自己安排时间,给学生睡午觉的选择权,使得教室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午睡的学生,考前的复习卷让学生自行取用;为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安排了一节人际沟通课,让不太熟的学生一对一找个舒服的地方尝试自在的聊天。

这是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师。如果说每天课后给学生补一个小时的数学课算是稀松平常的话。那么关心学生在校外发现的流浪小狗并且跟踪报道这就有些稀奇了吧。这位老师还利用周末时间陪着学生自助旅行帮助学生感受真实的世界扩展生活经验。

总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对学生掏心掏肺的老师,像普通老师一样会在学生不乖的时候抓狂,在学生贴心的时候,努力的时候为他们感动得“眼眶微湿”。在老苏的教学笔记里我学到最多的是凡事做法有很多只要头脑拐个弯,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会比强迫学生效果好百倍。还有就是全心全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在乎学生成长中的感受。老苏不仅是教授数学的老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导师。这也成就了这本书的形成——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其中有关学习的有,但更多的是有关成长的。

有了这样一个爱搞怪、爱管闲事又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难怪老苏的学生总是最礼貌,最积极,最贴心的孩子。其实,每个学生都该有这样成长的经历,都该觉得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在学习的生涯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完善完整的人格,积累面对挫折的积极力量。这就需要老师凡事多为孩子想一想,因为“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孩子的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