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 鲁迅鲁迅散文集读后感(优质5篇)

最新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 鲁迅鲁迅散文集读后感(优质5篇)

ID:4269871

时间:2023-10-07 01:55:21

上传者:文轩 最新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 鲁迅鲁迅散文集读后感(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篇一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老想象着有一天我要是能见到安东尼本人就好了,如果说是旅游做向导的话,他绝对是一个好手,这个时候的安东尼还在国外读书,或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后面的原因,导致更期待着他.他很阳光,很有幽默感,写得文字都能感觉到温暖。

一个年轻人要在国外读书,还在自食其力是不容易的,首先来说,语言就是一大障碍,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人要在保证自己的生活同时还做到了精神生活的充足,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赚来的钱,偶尔来花销,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旅行是好的,他们是怎样过的,我们不提倡一定要跟安东尼一样的生活,只是用他的生活点滴告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如果你也行的话,你也可以通过你的方式告诉我们,你是怎样生活的。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日常的点滴,更真实。让我们通过他了解到一些我们中国人在外国可以怎样的吃喝玩乐,还有找工作,我们需要面对怎样的文化差异,更多的是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安东尼通过自己的每天所感,让我们感觉到在外国生活并不是很难,了解不同国家的特色,走出国门,钱财并不是最重要的,学识和眼界才会你个人成败的原因所在,有学识你就不愁没钱,有钱了适时地就可以去外地放松一下。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看的书,干劲十足,很多东西都给了我们涨知识,像什么地方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他们有什么特色和风俗,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很好奇,所以我就会特别想见到安东尼,好奇如果有一天我们一起去旅游时的情景,真是比旅游功略还好的伙伴呢。我是一个吃货,他肯定是比我还会好吃的吃货,在他的书里,经常看到他描定吃的时候,你恨不得把书给吃进去,太馋人了,他对于不好吃的东西,也会很鄙视,这点和我很像。

我觉得安东尼应该感谢他的妈妈,让他这么小就在国外生活,有了这么棒的体验,其实我也特别地羡慕他,当然苦的时候肯定会有的,起码这样的经历是别人没有的,在他这个年纪,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那些是你个人终生的财富,别人拿不走的。他自己也是这样提倡的,真好。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篇二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篇三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创造的他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进行了批判;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过敏性弱点;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广泛广泛而深入的批判;积极歌颂了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鲁迅的杂文一次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在小说散文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且他一毕生心血和精力,创造了大量的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杂文;这些杂文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促进整个中国的革命斗争的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鲁迅用犀利的笔,写下了“篇篇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直刺敌人要害,发挥无可代替的战斗作用。这些杂文对生活的反应敏感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正如先生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政府的手足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上而下的血路来的东西。

这些文字确实激烈又尖锐,短时间内,太过频繁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反面效应。一件事物关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会变了味道。然而它真的变了味道,物极必反,在此,虽无这般夸张,但是得懂得如何适可而止,点到即可。书,就慢慢读看了。闲暇之余,翻将几页来看,倒也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础上附加了个人的情感。报喜不报忧,见好不见坏,在长篇累读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类的、轻松的文字来解脱,来释放。

更或许,我就不该只看一个人的文章,只欣赏一种风格的文字。鲁迅的文字是**年代的'写实,这些苦难动荡的日子,多多少少给我加重了沉闷与压抑。然而我,又是那种见不得伤口的人,尽快终结这样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实的、和平的世界,岂不痛快?再有兴致,百家各样的文字,调剂着看,换换异样的口味,领会异样的风采,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别有韵味。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爬和撞》。它笔锋幽默,赋有哲理性,是篇很有趣的文章。它议了爬,又议了比爬更高一级的撞。就像英语中的比较级。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用一种方法去做某件事失败了,但不要灰心丧气,可以再试着用别的方法去做啊。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成功为止!到那时,再回过头去看看你走过的路上那写努力是否值得?小时候学习自行车,可老是学不会,但我和自己说:我一定要学会。我想套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宋陈述这件事:“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渴望有所成就。”说的没错,在人尘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重要的是看你能否克服它!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篇四

作者:山人

最初认识鲁迅是从初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我便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弃医从文的事迹多次被我当做作文素材写进考试作文中。其实那时候的我并不懂鲁迅写的文章,盲目的知晓他很伟大,是一代文学先驱,他很爱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随着对文学作品日益感兴趣,便越来越想通过作品来了解这些有名的作家,于是我借来了这本《鲁迅文集――小说卷》,去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生百态。

鲁迅文集小说篇

01

(一)《阿q正传》:蒙昧的胜利者

有一种悲剧是身处悲剧而不自知,自我安慰这一切都是天意都是命运的安排,这是我读《阿q正传》是最大的感受,那个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那个一无所有的阿q以搞笑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却带给我无尽的深思。过去没读《阿q正传》不了解阿q的形象,单纯地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在无奈现实中寻求排遣忧愁的一种方式,读了后才发现这是人性懦弱的一种体现,改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

首先,他常常自欺欺人。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他并未麻木到不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伤害。但他不求上进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甘愿当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自轻自贱,甘愿无为的过一生。比如,在章节《优胜记略》中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文中“‘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被人侮辱是他会感到“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自轻自贱终究是让他在愚昧中度过了那可笑的一生。在被赵太爷打后出了名,他还为此得意了许多年,阿q很穷,但在被人挑明时,他会用“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

其次,我眼中的阿q形象是矛盾的难以言明,他可笑的人生中深藏着其悲剧性的一面。文中”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甚至有一回为饥寒所迫,进城参与过盗窃活动。他有农民式的质朴力气很大肯干事,但也游手好闲。被打后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也与与王胡对骂,和小d动干戈。对”假洋鬼子“吐过口水,也去讨好巴结他。他曾经反对革命,因为听起来威风有面子可以占便宜又去拥护革命,结果无知也让他送了命。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是看不惯的,却也曾贸然向吴妈求过爱。

在《阿q正传》里阿q无疑饱受强者压迫的一个弱者,无疑他最是懂得被欺压时的感受,是一个真正有着和同为底层人民感同身受的人,可他非但不善良,反而欺负比自己更弱的群体。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对人的伤害,所以赵太爷、赵秀才打他,他从未想到反抗。被抓进县衙后,不自觉地就要跪下。被王胡打了,就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就去找小尼姑出气。被抓进监狱后,也只是感叹”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知道要被杀头了,”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画押时关心的也不过是自己画的圈够不够圆,成为替罪羊签了罪状书也毫不自知,其愚昧可见一般。我哀他戏剧般悲剧的生命,也恨他的苟且,用精神上的'胜利麻痹现实中的失败。

阿q的形象之所以能成为文学人物代表的金典之一,我想他身上那些缺陷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比如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句话有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听过很多长辈说起自己年轻时的遗憾,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我不像想阿q那样的催眠自己,向世俗低头活的糊涂无知还骗自己是个胜利者。

02

(二)《伤逝》・爱要有所依附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呐喊震动着涓生的灵魂,做为新思想的代言人,子君敢于挣脱封建对女性的压迫的精神,带给了涓生无限美好的希望。于是他们陷入了爱河,在京兆胡同度过了最幸福也是最忙碌的一段时光。精神的高度契合使他们爱的那样地热烈、纯真,就像所有初恋的情侣那样,我的眼里只有你。然而我们都忘了,爱情和面包缺一不可。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全部要义全盘忽略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终于在现实的打压下,涓生对子君没有了最初的爱,也不愿在敷衍患得患失的子君,在一个极冷的早晨对那个爱他如生命的女子说,”我已经不爱你了“.涓生的确是残忍,爱情的最后,子君收获的是故人心易变。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柏拉图式的有情饮水饱的恋爱,终究要有物质基础的包裹方能圆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爱情无法在衣不饱食中更新,生长,创造。那个无畏的子君,成了一个操心饭菜,一心扑在饲养家禽与邻里家长里短的普通妇人。她不再看书似乎将之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终日汗流满面,两只手也粗糙了起来。当爱情的激情不在,只能靠着一次次对往事的温习来提醒爱人对自己的爱。因为生活,涓生和子君逐渐无话可说,一个关注的是新潮流,寻求新思想渴望新生活的进步分子,一个却是关注知油烟生活邻里矛盾,害怕失去爱人的,逐渐冷了脸的怨妇。他们因爱在一起,最后也因爱分开,这一切不过是忘记了,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有了物质基础,子君才可以不为饭菜发愁,而去读书去追寻与爱人精神上的契合,涓生也不会因爱人不理解自己而痛苦。正如涓生在手记中所写,”人的生活的第一是求生,爱情的路上必须是写手同行,要不然就是奋身孤往,倘使只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可惜那时他们都不懂,彼此的爱需要共同奋斗,需要物质基础。这样是爱才可有更新,有所生长,有所创造,才能长久。

”北京的冬天,就像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手里,被系着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还是躺在地上,只争一个迟早之间・・・・・・",终于子君死了,对于传统的子君来说,失去了爱人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在哪个时代她是悲哀的,命不由己。也许是她父亲烈日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也许是涓生打开了愚昧无知的门,让她敢于反抗后有了新的生活,却又在给了她希望后把她狠狠抛弃,反正她已不再回来。而涓生也在悔恨和悲哀中一次又一次的责怪自己,想要遗忘对子君的伤害却不得,留下无尽的空虚。这样的爱情,两败俱伤。

《伤逝》是鲁迅写的唯一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却给了我们以无尽的思考。有情饮水饱的恋爱是美好,但谁又能够否定,物质才是一段感情顺利展开的基础。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经营好自己,而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不少于篇五

长久以来,对语文课本里的作家都缺乏敬意,坦白说,是不太愿意阅读他们书的,原因无他,读书时代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背的腻烦了,加之小镇没有图书馆,即便想读也找不到。现在看来,能够出现在课本里的作家大多有可取之处,倘若能够触类旁通,将作者的其他书也找来看,想必是另一番风景。

在所有课本里出现过的作家中,唯独钟爱鲁迅,先生的文字深刻,笔下的人物让人不自觉的反思,很多话语细细品味,常有一语道破天机之感。现代社会,说话的人多,敢于说真话的越来越少,毕竟多数情况下说真话又不能赚钱。先生笔下的人物中,有两个非常深刻,其一是阿q,其二是祥林嫂。

先生说阿q光头,留着一条小辫子,这与q这个英文字母很相似,所以叫阿q,然而阿q为世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和字母q形象一致,而是因为其独特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头上有一个大的疤痕,加上光头,于是自卑又敏感,凡人说到光头,无论别人有心还是无心,他都认为是在讥讽他,于是满脸通红的发起怒来,然后在心底默默估量对手,对方木讷他便骂,对方气力小他便打,但不知道怎么回事,阿q吃亏的时候居多,于是后来改变的自己的方式,只怒目而视了。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就释怀了。

王胡在凳子上捉虱子,阿q看到便要去比一下,虱子没别人多,咬起来没那么响,便觉得王胡地位比他更低贱,不该比他更多更响,发起怒来,与王胡扭打成一块,阿q与王胡打架吃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的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阿q回家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脸上打了两个耳光,打到自己脸部火辣辣的痛,打完后便心平气和,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外一个自己,不久就仿佛自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意足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怡然自得的进入梦乡。

阿q在茶馆调戏小尼姑,小尼姑躲避,阿q便理直气壮的说:“和尚动的得,我动不得”。像是他摸小尼姑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样,阿q有一套自己的学说,他觉得,凡是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走在外面,一定想要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那一定是要有勾当了。

自从阿q在茶馆里摸了小尼姑的光头,内心也开始荡漾了。由于未庄地方小,阿q能够接触的女性不多,单身的更少。一天阿q在赵大爷家帮工,遇到赵大爷家唯一的女佣吴妈,便忍不住对着吴妈大叫:“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吓的吴妈赶紧夺命而逃。自此阿q在未庄被所有人所不待见,饭馆不赊酒了,也没人找他帮工了,连土谷祠也不让他住了,无可奈何的阿q只得进城谋生。

阿q进城后不久便做了小偷,最胆小的那种小偷,第一次犯案,风吹草动便逃回未庄,因偷了点衣服回未庄销售,一时间竟成了未庄热门人物。后来革命,阿q成了替罪羊被枪毙。

除阿q外,先生笔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祥林嫂了,算得上中国近代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其人,早年嫁给了比她小10岁的丈夫,跟婆婆还有小叔子住一起,新婚燕尔,丈夫不幸离世。祥林嫂独自去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工,因安分勤劳,踏实肯干,很快被雇佣为长工。然好景不长,快过年的时候,祥林嫂的婆婆找到她,为了给小叔子筹备彩礼,要将其强行卖给了贺老六,嫁到大山里。

不久后,祥林嫂在大山里生下一子,然而贺老六却因得风寒救治不及时死了,悲痛之余,祥林嫂照顾儿子的心也就分散了不少,山中饿狼多,一不留意,儿子也死于狼口,至此,祥林嫂又是孤家寡人了。

祥林嫂在儿子丈夫死后,重返鲁四老爷家帮工,但工作再不如先前灵活,记忆力也大大减退,表情如死尸般,每天逢人便讲述其悲惨遭遇以及儿子惨死的'经过,一开始乡亲们还特意去听她讲述,但听的多了,祥林嫂也就慢慢的被乡人所恶。

先生所作短篇中,有一篇讲动物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先生说:“动物大多适性任情,对就是对,错便是错,无一句辩解的话,虫蛆或许不干净,但它们从不自鸣得意,猛兽以软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它凶残,但它们从未竖过“公理”“正义”的棋子,使得牺牲者直到被吃为止,还一味的称赞它们”。

有一个绝大多数人所喜爱的动物是先生所不待见的,就是猫,先生仇猫缘由有三,其一,猫凡是捕食雀鼠,从不削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捉住,又放走,直到玩腻了,方才吃下,颇与人们幸灾乐祸的心里相同,习惯于慢慢折磨弱者致死;其二,猫同虎属,却生的一副媚态;其三,在人们睡觉看书之时,猫的叫声总叫人心烦意乱。

还有就是一个家庭里,猫是不肯将老鼠灭光的,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官兵也常常这样做,他们不肯扫清土匪或者敌人,如果扫清一切障碍,他们就会不被重视,甚至因失去用处而被淘汰。

在所有的道德绑架中,先生提到一点深感认同,就是平素不太往来的人,忽然寄一红贴,上印“小儿完婚”“为舍妹出阁”等等含有阴险性暗示的句子,使得接受者不花钱便觉得过意不去,花了钱本质上又十分不开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