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质9篇)

呼兰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质9篇)

ID:4372000

时间:2023-10-08 15:54:38

上传者:字海 呼兰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质9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呼兰读后感篇一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而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

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

呼兰读后感篇二

她写的是生活,她道的是寂寞。灰色的笔调,平和的叙说,叙说着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叙说着那儿人们的生与活,伤与悲,喜与乐。叙说着她一生的寂寞,叙说着那个时代的悲歌。

————题记

读完《呼兰河传》已有近两个月了,但我今日重拾起这本书时,仿佛依旧会听见那一串凄婉的歌谣,依旧会想起那一首悲伤的抒情诗,依旧会看见那一幅昏暗的历史画。萧红在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说“以上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的确如此,我现今想起她笔下的那些事儿,仿佛除了悲凉,还是悲凉;好似除了寂寞,还是寂寞。但我想说,这部小说是优美的,它的优美之处在于被笼罩上宽容,这种宽容是萧红给予的。

纵观整本书,萧红笔下的生活永远是寂寞的。在她看来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人们的生活是寂寞的,她的整个一生是寂寞的。我想,萧红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定是想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不再寂寞。尽管呼兰河城不是一个安详的人间天堂,尽管那里充满着苦难与悲凉,生活着无知和愚昧的人们,但不可否认的是,萧红在那里有过一段欢乐的日子,那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当时间偷走初衷,留下的只是苦衷。于是她才会待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才会在寂寞地生活几十年后提起笔来回忆这段躲在光阴角落里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萧红的世界是呼兰河,不对,应该说是她童年时的呼兰河。不知道什么是忧伤,就不会真正怀念幸福,所以曾经给她幸福的地方才是她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忧伤的心中最美好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当东西街道上的大泥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时,只有人出主意如何过泥坑,却没有人想办法怎样填泥坑;在那个世界里,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驱鬼等等迷信活动后,人人都相信她会健康起来,可最后她却命入黄泉;在那个世界里,祖母厌恶萧红到了用针扎她的地步,所以萧红当时唯一的快乐就是陪祖父在园子里,祖父劳作,她玩耍;在那个世界里,在跳大神的夜夜鼓声里能体味出人生悲凉的况味,从看野台子戏的喧闹中感受呼兰河人生命的飞扬。悲也好,乐也罢,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对慈祥的祖父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呼兰河的一切对她来说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凄凉,那样地让她魂牵梦萦。在她寂寞的一生中,童年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光,虽然童年时只有祖父能给她温暖,但她不是寂寞的,她的内心深处是有温暖的。所以在这篇小说中,我读到了萧红对愚昧无知的人类的讽刺,对封建社会下的人情凉薄的抨击,对童年生活中仅有的温热的无限怀念。

虽然全篇小说都在说这些“不优美”的故事,虽然严冷和荒凉是全书的基调,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如果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永远都是在抱怨、在哭诉,那还有什么趣儿。正因为萧红在叙说故事背后少了一份苛责,少了一份鄙弃,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份原谅,才更显出她的睿智与博大。尽管她写了许多寒冷刺骨的东西,可是她仍不忘用绝望的悬崖上残存的一丝微弱的温热,尽心尽意地消融着这个世界的荒凉,来给人生以希望。

萧红包容了这些“并不优美的故事”,原谅了这些“至今完全不晓得怎样”的人们。因为那些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是她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而且一个社会只有经过了愚昧和封建,才能有文明上的更大发展,不是吗?所以她不再去憎恨,也不愿去憎恨;不再去抱怨,也不愿去抱怨。她不去在意这些事情的是非对错,不去在意这些人们的生老病死,不去在意这座小城的兴衰繁芜。透过这淡泊的文字,透过她平和的语气,我们看到了她故乡的种种不堪,但她都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因为这些不美好,她会悲悯,会哭泣,会无可奈。但就好像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一样,这些不美好再次被提及时萧红大抵也会把它们当作极其平常的事,或说一句:这都是过去的事没错,它们都是过往了,即使它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岁月,但在时光的年轮转过一圈又一圈后,这段“不美好”的岁月终究是让萧红怀念的。所以她才会在寂寞中信手而又仔细地拈来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将其一一摆出来,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细细品味那份独属童年,独属故土的气息。当她回忆这段过往时,她已离开呼兰河几十年了,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再也与她无关,她也不再知晓。小城里的一切,离她渐渐地远了。在后半辈子的寂寞中,她只有通过回忆,去体味曾经拥有过的温情,体味曾经受伤过的冷漠。而这一切的感悟与思考都来源于萧红对往事的宽容,对社会的宽容,对生命的宽容,对苦难的宽容。

《呼兰河传》它说的是一片土地的痛,它写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它道的是一种生命的殇。听着萧红将那个世界里的悲欢娓娓道来,悲凉与哀伤交错,痛苦与磨难更替。但在追忆的过程中,萧红在许多事情中都渗入了无可奈何的包容。这种包容不只对愚昧,不只对故乡,不只对生命,而是对生命所难以承载的太多悲凉和苦难都给予了包容。多少时光在时光中流逝,多少光阴在光阴中逃走,多少故事在岁月中落幕,但萧红的这段记忆永远不会抹去,它会凝结成水晶,反射七色阳光;会化作微风,徐徐送来清凉;会生长成花儿,散发出芬芳,芬芳她童年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里,悲也好,乐也罢,都是过往,都是生活。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呼兰读后感篇三

萧红,原名:张乃莹。她是近代文学巨匠,也被公认为“文学洛神”。在她病逝的前一年创作了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的死显露出乡民们的冷漠,家乡人的愚昧与思想的固化害死了这个年幼的生命。寄宿在家的二伯,性格孤僻,行为异于常人,有东西吃时,不给就骂,给了又不要。常常只和麻雀,大黄狗聊天,却很少和人们说话。磨坊里的冯歪嘴子,一到秋天冯歪嘴子就做起了黄米年糕,三铜板一条,时常送给作者吃,家里也会给些馒头,猪肉给冯歪嘴的孩子吃。

家乡人们的愚昧思想没有给萧红带来什么影响。萧红对于祖父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小时候祖父在院里种菜浇花的时候,是不是会帮倒忙,种菜时把菜籽踢飞,把韭菜当野草割掉,祖父也没怪她,还把掉井的小猪用黄泥裹起来烤给作者吃,吃的满手是油,随手擦在衣服上,祖父也不生气,非常疼爱萧红。祖父还教作者念诗,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可见祖父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相比小团圆媳妇,作者生活的家境有着天壤之别。

此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非常的寂寞了,多年在外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体弱多病,使得作者心里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及对于祖父深深的怀念。

矛盾先生说《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窜凄婉的歌谣。

呼兰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读后感篇五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呼兰读后感篇六

呼兰河是一个十分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我,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完美。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能够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期望寄托于神灵。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单的欢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构成鲜明地比较,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期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无知也有期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呼兰读后感篇七

20xx年底,我去到东北。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户外,南方长大的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眼睫毛结霜,第一次从头到脚穿得严严实实,生怕不小心漏出缝隙让寒风钻了空子。

自然界里,身体的寒冷只需合适的衣物便可抵御;而文字世界里的冷,非提升体温可抵御。那透着寒气的字句如同一块块在心上飄移的冰,封住内心的热情,让冰冻肆意地向全身传递。

翻开《呼兰河传》,严寒扑面而来。无论你对这本书有多少期待,书的开头已经勾画出躲不开的伤痛氛围。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天寒地冻的呼兰河,地裂了,天会怎样?天像刀子,切开地、割裂手。勉强在冰地里行走的脚很快似踩上冰球,颤颤惊惊地摔在布满裂口的大地上。

即便寒天有了“热”,那热还是会化成冰。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卖馒头的人走得“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猫耳朵和帽前沿都挂了霜。”就连跑得热气腾腾的马儿,停下来,皮毛上的汗水也会立即变成霜。

再冷,水缸裂了,井冻住了,门也封了。呼兰河,这又冻又裂的土地上,除了冷,还有痛。

那些纵横地面的裂纹似在萧红的心里,每个裂口涌出的红色还未泛起血花就嵌在冰里。冰血交错的心田里,有座萧红一生都无法越过的冰河。

萧红童年时居住在呼兰河。这里的生活冷清寂寞,人们每天“天黑了就睡觉,天亮里就起来工作”,而四季只是棉衣和单衣之间的交替。

?小城生活里的趣事是跳大神、放河灯、看大戏,或者彼此聊着无人填补的泥坑子带来的麻烦、轻描淡写地说说邻里街坊的来去生死。然而这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会被遗忘,如同没有发生过。“人死了就完了。”“命不值钱,死了就死了,一如大自然花花草草的凋零”,这是旧时呼兰河的生存状态。

呼兰河在萧红的记忆里有些快乐的片段,比如和爷爷一起度过的时光、后院里的童趣、旧物里的寻觅、美丽变幻的火烧云,可这些都没有赶走童年的落寞,她太不讨喜,太被人忽视。这些少有的快乐在小说结尾无影无踪,“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蜒,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缓缓道来的结局,分明透出荒在世间,凉在心间。

幼年的萧红只有祖父关爱,有家似于无家。她离开呼兰河后,漂泊是她人生赶不走的场景,但每一次漂泊都会帶上新的伤痕。尽管她是一位追求自由、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女性,一生用尽力气保持坚强、奋力挣扎,可不谙世事及内心无处可依的孤独感,使得她的人生和感情倍受挫折,末了还是伤痕累累。

萧红不应有双敏锐的眼睛。她的目光过早地捉住世间的冷漠和寂寥,并把它们刻在心上,成为抹不去的荒凉。即便她逃离寒冷的呼兰河,内心的冰凉也挥之不去。

《呼兰河传》不像小说,没有主要人物,没有贯穿文章的情节,全是萧红幼年时小城生活的经历,更像散文。但全书的情感统一:荒凉、冰冷、哀伤。

有人说“萧红没有在她的作品中沈溺于个人的情感和经历,更没有随意放纵和宣泄自我”。我想说萧红根本不用放纵、宣泄自我,她心上的裂口蹦出来的悲伤,全落在笔下,一笔一划皆是痛。

萧红描写的小人物,或愚昧、或冷漠、或悲惨,她以悲悯之心书写社会,又何尝不是在书写内心的孤寂和苦痛?她讲述时代的痛苦,也传递自己的痛苦,努力寻求着得以解脱的答案。

萧红从1930年出走北平后的十二年间辗转十几个城市,所到之处皆为过客,无处安置她想要的家,想要的爱。

历尽漂泊的萧红在1940年完成了悲情凄凉的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年年初带着不甘与满心的冰凉芳华早逝。她的一生终究没走出寒冷的呼兰河。

呼兰读后感篇八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读后感篇九

读的是萧红的小说集子,不过她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呼兰河传》了。还记得小的时候,读过张爱玲的小说,相比之下,我可能是更偏爱萧红的小说的。张爱玲的小说,显得更加的细腻,也许形容的并不太恰当,是那种女性的细腻,而萧红多了分男人的冷静,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依旧满满裹着独属于女性的那种淡淡的哀伤。

上面也提到了,萧红的作品中,到处裹挟着哀伤的味道。并不是特别强烈,仅仅是淡淡的,不过完全能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当然了,这跟时代的背景是有联系的,能看出来,萧红是支持革命的,但是对生命的,尤其是广大平民的生命的逝去感到悲伤。这个,不细谈。

说说情节吧,小时候,总是老师让我们分析什么文章之类的。记得初中的时候,读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周树人老先生了吧。犀利的笔锋,却把某些东西描述的太过于,过于黑暗了。而在萧红的小说里,是能看到人性的光辉的。尤其是,憨憨的冯歪嘴子,可能是除了祖父之外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角色了。因为,毕竟祖父是个读书人,而冯歪嘴子只是一介磨倌。从小说的细节处,可以发现,萧红的笔下,将冯歪嘴子营造成了一个,带点啰嗦,待人温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形象。最是令人惊讶的估计是他身上的那份抛弃世俗的态度了,在所谓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不顾众人的眼光,和妻子美满地生活在一起。碎嘴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一把锐利的矛,即使是勇士的巨盾般坚强的内心也会被轻易击穿,正如很久前看过的一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流言蜚语,真是可怕的怪物,所以我是有点崇拜冯歪嘴子的。我本人是一个挺软弱的人,看似装作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可是,我知道的,别人的刻薄、蔑视、讥讽等等,都会让我不舒服。欧美新秀洛儿,在粉丝对她男友长得太丑而表示不满的事件中是这么回应的:我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这就够了,管别人怎么说呢?对此,我也是羡慕的。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能做到的能有几个?或许够格者中不乏是傲视他人,唯我独尊者。可我终究还是羡慕的,能够在别人的话语中毫无动摇的坚持己见本来就非易事。

回到之前的话题,讲完了那一丝光亮,剩下的自然也只有阴暗。首先从团圆媳妇儿讲起吧,一个健康的不能再健康的丫头,被所谓的迷信活活折腾去了阴间,最可笑的是,就因为她长得比同龄人壮实?那也只是作为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罢了。老胡一家也是倍感委屈的,花了那么多银子买来的小媳妇儿,打几下怎么了?大家都打,凭啥我家不打?生了病又不是没治,能买多少鸡、猪、豆腐的吊钱都花了个遍,又不是不心疼,人最后还是没保住,也只能是天意了。那么,到底错的是谁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确定的是,那个云游道人心里绝对是乐呵的,“知识”的确是能致富的。就算是现在,我老家的算命先生,听我爸讲,小洋房都飘到三层了。不多说了,免得风水学的信徒又要骂道: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至于,祖父这个形象,不用多说,待人谦和,又有学问,的确是挺好的一个人。我想,在萧红心中,还是觉得接受教育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吧,至少不会变的愚昧。我十分地赞同萧先生的想法,书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书,你可以去倾听别的思考者的心声,去感受别人灵魂的旋律。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的教育方针就是自由放牧型的。但是,我很感激,她买了许多的书给我看,让我从小就喜欢看书。

恍然间,我才发现,身边的人,喜欢读书的越来越少了。大学,我加入了所谓的文学社,刚加入的时候,是带着一些天真的幻想的。即使我当上了部长,我才发现,所谓的文学社也只不过是某些有心计的家伙为了让自己更快地踏上仕途之旅而缝制的外衣罢了。除了名字带有文学二字之外,丝毫感受不到一点点文学的温度。想到这儿,我发觉之前说的错了,萧先生所希望的,是多读书,读书和接受教育应该是不等的吧。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家伙,虽然他初中就不上了,但是和他交流,我是快乐的。我身边也有许多的人,上过大学又怎么样呢?对此,我并不想多费口舌,说多了,就会把我肮脏的一面露出来了,没有人喜欢把自己的阴暗面展现给别人看。

说到底,萧先生感到惋惜的几件事情。时代虽然变了,可惜本质似乎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鲁迅的书是上学必看的,因为结结实实地印刷在课本上。有多少人记得姑且不谈,可是萧先生的碎碎念能有几人去拿张凳子,坐下来好好听听呢?也只有我这种怪胎了吧,因为,还是时文对聪明人的吸引力更大些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