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

ID:447110

时间:2023-06-25 16:08:03

上传者:曹czj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一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朝堂之上,孰是孰非,时间飘过,自见分晓。

刘伯温,智谋之士,藏于民间,显在朝廷,恰逢洪武,饮病离去。

王守仁,能屈能伸,知行合一,传王学于天下。

徐阶,激流勇退是大智慧。

张居正,一鞭法和考成法,变法的勇气必将推动时代的潮流。

常遇春,骁勇善战,“杀降”未必是佳。

徐达,躬耕农亩,成名于战,病疫于战,是对勇士最好的嘉奖。

袁崇焕,一代枭雄,能孤守边关,因一视同仁(边防线和京都)而不得志。

……以史为鉴,任重而行。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三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年暑假我都会挑选一些史书来读。记得在学校的时候,班上有不少同学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与同学们的影响下,我也决定看看那套书。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和别的明史书一样都讲明朝历史,但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详细地刻画出了明朝各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并对于其中某些事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配上连贯、悬念十足的.句子,简直让人一看便停不下来。

看完这套书,我觉得明朝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从开始到结尾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从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终当上皇帝;我一直认为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农民,没想到作为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还当上了明朝第二个皇帝;还有,别看英法联军对付的清军个个呆若木鸡,而在300年前的明军,却充满了神奇的军事发明,“火龙出水”、水雷、佛郎机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现代先进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还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时竟会在宫里做木工、摆摊卖东西、炼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对中国明朝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且更加细致。

从这套书中,实在能学到太多东西。书中,于谦、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谋;朱佑樘能成为明代一大明君,因为他重用能臣,关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杨涟这样在奸臣面前宁死不屈的人,也将终究永垂不朽。他们的品行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像他们一样刻苦研习、勇于担当、克勤自检、廉洁奉公、忠贞爱国,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人,也会被人们记住——只不过他们是遗臭万年。明朝让我最讨厌的官,就是像魏忠贤、刘瑾、王振那样的太监,因为他们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权力极大,却占用国库资源、迫害百姓与忠臣、乱指挥军队,害国害民。

看这套书,就像眼看着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1368年,它能站起来,因为它有一个卓越的领袖——朱元璋;途中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最终慢慢走向了衰亡。这并不是因为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祸患的种子——那位大臣作为边疆守将,他却把不少要塞地区拱手让给了他的女婿,努尔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四

趁今年暑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五

第一部中,大明开国皇帝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着实不易。这让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难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满荆棘,却不因艰难而退缩,不因前景黑暗而放弃理想,那总有一天,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光辉!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每次上朝都身穿补丁衣,还要用自家的银子去资助军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最终仍是无法改变皇朝的灭亡。整整十七年的坚持,演绎着另一类人的生活,即便他的执着没有任何回报,即便大明终将灭亡,可崇祯仍坚持着。他的行动告诉我: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许不知未来成功与否,或许结果只有失败,但我们仍旧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因为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去前进、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励志一生。一个故事,是一个哲理;一个人物,则是一段经历。《明朝那些事儿》中许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告诉我:用勤奋、坚持谱写自己的辉煌,以开拓、奋斗圆满自己的人生!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六

第2关是乡试,乡试不是乡村测试哦,考生的资格要在院试中考上一二等者,考试的单位是省,授予的称号是举人,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解元”。在说第3关之前,我们要来说一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教室,他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明亮的灯光,明代的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但是只挑选300人,每个房间是长5尺,宽4尺,高8尺,这几乎就是个笼子,像牢房一样。进去考试前要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马上关门上锁,但由于房间太小了,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第3关叫会试 ,考生的资格是举人,考试的单位是全国,考过了没有名号,只取得殿试资格,第1名是三元中的第2元也就是“会元”。第4关就是殿试,考生的资格是贡生,考试的单位是全国,录取者授予的称号就是进士,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第3元“状元”。

第4关的殿试是皇帝提问,学生回答,不敢抬头也不能抬头,学者们都是战战兢兢的回答完问题,等着自己的命运。

读完这些,我知道了,在古代要有所成就是很不容易的,想当个官都要经受很多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光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七

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叫李善长,他想利用胡唯庸对抗刘基,于是胡唯庸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县升为大官了。

不过贪婪的人永远不会停止野心,他凭借着李善长对他的支持,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目中无人,做上了宰相,也开始干涉朱元璋的政权了。但朱元璋早已想好了对策,设下了圈套,并打算除掉他。

慢慢地,胡唯庸的权利欲日渐膨胀,开始贪污受贿。这时,李善长才意识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胡唯庸并不是一柄只能够对抗刘基的剑,而是一柄让两头受伤的双刃剑。

一次意外,胡唯庸的儿子突然落马死亡。胡唯庸一气之下,未上报就私自杀死了马夫。果不其然,胡唯庸落入了朱元璋的圈套,朱元璋以“杀人偿命”为由杀掉了胡唯庸,并且从此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恶人终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正直、善良,做官要公正、廉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永远要记住:上帝想要让谁灭亡,总是先让谁膨胀疯狂。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八

我在班上换书的时候,换到了一本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我立马翻开了这本书,开始津津有味地看着。

这本书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严嵩和徐阶还有聂豹。严嵩是一个喜爱拍马屁的家伙,而且奸诈无比。徐阶和聂豹则是勤奋好学。

这本书讲了在内阁里发生的许多战斗,战斗不是指别的,而是指为了利益和地位而发生的内阁内战。

严嵩原本不是一个贪污的管,但是在原则还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并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明代第一奸臣”。但是,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严嵩输了,他最后是被一个熟悉的老乡—徐阶给剥夺了全部财产,被赶回老家,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了大家的白眼,最终,他在一片荒野中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无论在明朝还是现在,都不能当一个贪污的管,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否则,你就会沦落到明代第一奸臣—严嵩一样的下场。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九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学生大全篇十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甚是喜欢,而今重新翻开依然是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写史风格引人入胜,更打动我的还是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也许这些品评未必都是“正确的”和“客观的”,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你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窥见并体悟到生命的普世价值与永恒意义。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像话剧演员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以点带面地连缀起大明王朝历史长廊里承前启后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作者有褒扬、有贬斥,不过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无论何时读这套书,心里总有一种独特的直观乐趣,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它也开始变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学者书橱,变身成为了普罗大众的精神食粮,也许正如前人所云,历史本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而在坊间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读起,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有时仿佛会觉得自己是长着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窥视着里面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波动,于是一时笑,一时流泪,一时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

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实感,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这是于谦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是杨继盛视死如归的信念;“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这是杨涟舍生取义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代两位姓杨的人物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最让我震撼!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凭着自己对正义的坚守,勇敢地和阉党魏忠贤作斗争,杨继盛位低官卑,却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弹劾奸臣严嵩,两人都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摧残,最终杨涟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贤的真面目,而杨继盛则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们的身体,却没有制服他们的意志和理想,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在惨无人道的时代里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正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念,他们到死依然在坚持,一个到死都不放弃的人,该是用怎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也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闪闪发光。

拨乱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阶也是我敬仰万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却善于隐忍如司马懿,目标实现却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张良,为官则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为师则海纳百川,独具慧眼。当年,在严嵩父子的奸计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炼、杨继盛也都相继倒下了,然而徐阶挺住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为了一个目的:铲除奸臣严嵩!在严嵩父子不断的挤压中,徐阶终于找到了严世藩的致命弱点并给于致命一击,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严嵩父子踏上黄泉路。而徐阶的爱才之心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尊敬,正是他如欧阳修的慧眼识英才,才有了张居正的成长,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辉煌——万历新政的出现!纵观徐阶一生,年轻时的他正直张扬、一腔热血,随着阅历的加深,他变得老练深沉,但是唯一没有变过的是——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的,变的只是处事方式,不变的是他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阶,我心中的英雄。

世间已无张居正。数百年来,每每忆起张居正,后人总为他的离世带给大明王朝的遗憾而唏嘘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个将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诠释到极致的人物。他从一介布衣奋斗至首辅帝师,卓然是个奇迹,然而当他登上权力顶峰后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国家”这个概念和与其并无很大关系的百姓而向整个官僚体系发起挑战,改革弊制,严惩腐败。为了改革,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他呕心沥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可是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几十年来,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一天也不曾放弃!就这样,他几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再次焕发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续70年。可是他尸骨未寒,他的子孙后代就惨遭抄家之祸,他自己也差点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为万历皇帝的翻脸而心寒,同时更为张居正的善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感动不已!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面对着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杨继盛和杨涟是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方式,徐阶和张居正则是用一种政治家的方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理念人,为信念而生活,讲究“不可为而为之”;政治家作为一个务实者,运筹帷幄顺应时势,仰望星空而更关注现实,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然而不管怎么做,本质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都是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们,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这些却好像在失传。当人们在谈及方孝孺、史可法时,语调里有时却充满着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当时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说,当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计算行为的有效性时,必然会渐渐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实践,导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冲击,理想信念不免会被扭曲,这个民族的将来会是多么的可悲!做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为一种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断奋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实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国家大义、民族气节这样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温润的品格,它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时刻牢记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对于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来说,就是不管在何时,都要牢牢谨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感谢当年明月的这套书,它用史实和智慧指引着世人,唤醒国人之灵魂,重现中华之文明!还记得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个,就是秉持着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