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ID:4624383

时间:2023-10-14 01:16:08

上传者:XY字客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高二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可以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一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

一、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水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渴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二、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制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但是,这节课学生是在教师预设引导中探究。为什么要学的疑念,怎样学的策略,可能还不够突显,与学生生活联系还不是很紧密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都有待探究。

【2】

六年级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和区别,引出圆锥体的特征,进而分散了难点。在讲授体积公式时,我设计的实验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圆锥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自主探究圆锥体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把教师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节课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感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有独立的思考,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发现规律,实际应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二

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三

(1)出示例题: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5、比较一下例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二例题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四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五

圆锥的体积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2、教师课件演示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练习四第3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六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1)立方米。

(2)3a立方米。

(3)9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书本44页第3、4、5。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七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4、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实验操作。

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米或沙,打算怎么实验,商量好办法后再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强调等底等高。

5小结: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1/3,必须有前提条件。(板书结论)

6、练习(出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8、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8厘米。

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2、填空。

a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b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d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判断。(用手势表示)

a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b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c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d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结课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

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篇八

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处)=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提倡重视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图这种基本解题方法,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中国的世界遗产,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生回忆并交流上节课所学知识。)

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复习旧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实际运用,整理提升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自己探究出了一些分数计算的规律,现在我们分组来计算自主练习第1题,看看我们的发现是不是在分数混合运算中都可以运用。按组每人计算3道,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先交流答案,再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2、自主练习第4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4道计算题各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再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3、想一想:整数的运算律适用于分数吗?

4、自主练习第14题。

全班交流后,学生自主练习。

[设计意图]把计算题放到课堂上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另外,这种专项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大有帮助。

三、专项练习,巩固加深。

1、自主练习第8、13题。

要求: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对乘加、乘减的分数应用题加深理解,达到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2、自主练习第15题。

口头解答,说出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为学生独立完成16题扫清障碍。

四、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聪明小屋

出示题目让学生讨论:要求上层原来有数多少本?根据已知信息得先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把问题先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行解答,再找最后的答案。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五、课堂作业

自主练习11、12、16题。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起到引领作用。不同形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加深并总结出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不同形式的内容和练习从易到难逐步递进,即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复习,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效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度市蓼兰小学王秀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