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c证论文题目(大全17篇)

最新心理c证论文题目(大全17篇)

ID:4769239

时间:2023-10-16 11:09:37

上传者:雨中梧 最新心理c证论文题目(大全17篇)

人生是一场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和表演。一篇完美的人生总结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观点,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人生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心理学能够引导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帮助从业人员分析员工的行为思维。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为针对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我国的劳动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劳动市场相对复杂。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一项不可小视的问题。不断发展中的心理学理论给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分析探讨这两者间的联系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不断变迁,“以人为本”成为各行各业非常普及的概念,国与国、企业与企业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强才能给企业强劲发展带来重要意义,企业强是国家强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资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人力资源。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则是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转变了过去的管理模式,开始使人力资源沿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也有了全新的解释。无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更新概念,其发展之本依然是“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最终为企业创造最佳的收益。

2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人、事等方面的各类技术和概念,帮助企业完成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便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间,更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稀缺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前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都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针对的是人,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对象也是人,这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在有意识地认识如何了解人、使用人。从这一点出发,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这两者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人是无法取代的,也是无法模仿的。如何管理好人,充分发挥好人的潜力,将他们的价值显示出来,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理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此时在应用人力资源时,心理学理论显得无可替代。有效应用心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管理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给使工作开展地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企业生产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非常密切。

3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3。1在员工招聘、培训方面的应用

过去的企业招聘中,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依靠主观臆断便招聘员工。但应聘者在应聘的过程中无法将所有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表现出来,这就导致公司管理层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招聘者的能力。这样做难免会使这样的招聘方式,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最终导致失败。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如果加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司招聘人才的精确度,帮助公司尽早寻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例如,暗示效应在招聘中的使用,正是最常见且最有效的心理学测试手段。例如,在企业招聘中有a、b两名招聘者,对应聘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两人的回答可以体现两种不同的暗示内容,比如问题围绕工作强度、福利待遇、薪酬水平、奖励制度等内容进行提问,a可以针对应聘者进行积极的暗示,而b对应聘者进行消极的暗示。此时观察应聘者对相同问题给出的不同答案,不仅能够了解两位应聘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了解他的自信心、意志力、抗压能力、工作动机等各方面的内容。除了招聘工作以外,面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也应当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过去单一的企业员工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且这种传统的培训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如果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可以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可。这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学理论中的“首因效应”理论,也就是培训者给员工的第一印象。培训人员应当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和形象面对员工,并且用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轻松幽默的授课内容吸引员工,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印象,让更多的员工乐于参加培训,并主动接受培训课程的内容。

3。2在员工考核方面的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家企业要想得到高效的发展,势必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绩效考核对员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有两面性,对绩效考核的运用应当把握尺度,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并且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心理学理论中,“顺序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来,可以根据员工的职能和具体的考核内容,设置考核内容是按照“先宽后严”还是“先严后宽”。例如,企业运行一项新的制度,此时应当按照“先宽后严”的顺序,让员工在按照新制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适应新工作任务,之后再按照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内容。而对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或对某些领导干部进行提拔过程中,应当按照“先严后宽”的顺序,在考核开始之初要制定较高的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的候选人进入考核,这样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

3。3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

要想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人力管理方面还可以通过激励制度的应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在工作中充满动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管理层应当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了解什么是员工最需要的,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用以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多听员工的心里话,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通过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管理员工时,制定更加详尽而科学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情况,安排适度的工作,让员工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的工作,激发他们在企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对于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员工,还要多给予鼓励和培训,让他们重塑信心。此外,在激励制度中,职务晋升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选用激励制度还应当适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给员工的激励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引起负面效果,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讲,层次理论及公平理论适用于对员工激励方面。首先可以根据员工的努力情况,改变员工原本不满意的岗位,还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平衡岗位之间具体工作内容,不让员工产生心理落差。例如,在企业中,有空缺的职位可以首先在内部公布,让员工公平竞争上岗,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诉求获得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对于企业中级别相同但工作不同的岗位,管理层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岗位的方式,让员工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热情,保持着工作的新鲜感,时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3。4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身上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特点。即便是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员工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心理特征是最为显著的个体化差异表现。这些心理特征受到自身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活动和能力,并且这些心理特征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优点,将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在员工中有的性格外向,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宣传或公关工作。对于善于表达的员工来说,可以从事组织协调或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性格成熟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文员等方面的工作。在今后员工的晋升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员工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5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应当关注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出现员工工作状态欠佳,或与公司中的其他同事关系不和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管理层应当采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近因效应”理论,让员工暂时离开原有的岗位,调换至其他岗位上,暂时离开周围关系紧张的员工,以此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段时间后,待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恢复后,再调回原有岗位,让员工以全新的状态改变过去周围人的印象,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员工间的和谐。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它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帮助管理层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还应当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中。在今后的应用中,还有待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从业人员不懈的努力,去完善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罗银实。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xx(8)。

[2]王玉珅,田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xx(8)。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1)。

[4]商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看心理学的应用[j]。沧桑,20xx(3)。

[5]张志远。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学理论,20xx(27)。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中被逐渐應用,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心理学设计范围广,包括临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一集法律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其与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临床心理学方面,心理学家会从不同方面对病人开展诊断治疗,不论这些病人的病情是多么严重,临床心理学医生都会选择出正确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在潜移默化中开发病人的运动潜能,帮助其找到生活真谛,正确认识到自己能力和聪明才智。其次,在工业心理学方面,由于工业心理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心理学专家需要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业职业开展不同的诊疗方法,心理学专辑爱可以对工业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从而让职员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完成工作目标。再次,在消费心理学方面,心理学家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进行研究,从而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倾向设计出相应产品包装,保证其产品如何消费者信息需要,从而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最后,在法律心理学方面,心理学专家通过对犯罪人员的犯罪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出犯罪人员心理特征,从而绘制出犯罪人员肖像,帮助警察对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同时,心理学家还可以对罪犯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挽救犯罪人员,使得犯罪人员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一)人际关系方面

我国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相处,但是现阶段,还存在一少部分做事愿意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就会直接导致这部分人的人际关系弱化,从而影响我国人际关系交往质量。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应用心理学对自恋的人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构建一种新的交往体系,提升其追求意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自卑心理方面

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下,面对诸多条件影响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例如,在学校中,如果一个班级内学习好的学生占有百分之八十,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学生面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就产生厌倦心态。

(三)积极心理方面

积极心理具体包括人的勇气、人的希望、人的感恩、人的公平公正等多方面积极的内容。人们在这些积极心理的影响下,可以克服掉以往的自卑心理,从而促进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积极的心理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的咨询服务机制,从而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养成顽强的意志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心理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休闲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社会中被广泛进行应用。例如,警察在进行案件侦破过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从而给警察办案增加难度,所以警察就会在进行案件侦破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进行案件侦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犯罪心理专家会通过犯罪人员留下的线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描绘出犯罪的人格特征,同时在将人格特征与罪犯的作案习惯、作案手法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刻画出罪犯的大致肖像,缩短罪犯追捕范围。其次,在罪犯抓捕归案后,有一些罪犯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此时就需要范围心理学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帮助罪犯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另外,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经常会请教环境心理学家一同对建筑进行设计,在建筑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防御空间”,从而保证建筑可以有效防止罪犯进行作案,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安全性。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心理学在社会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影响、应用心理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并探索出心理学在社会中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学生社团的这一功能没有得以很好的体现,如何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而为大学生就业和素质拓展发挥积极地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1]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 张心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四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几乎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而一般管理人员也都在逐渐以心理学作为管理的工具。因为对hr这份工作的好奇和向往,促使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去进一步了解它,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信息。

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储户对银行信心不足,会采取“挤兑”行为。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

二是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

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

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尤为必要。提升个人修为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领导者而言主要是加强非职务影响力、非地位影响力修炼。即大家常说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团队的整合实力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把“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而团队的整合实力却是难以复制的。从提高团队内部亲和力、凝聚力的角度讲,做到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尊重。尊重说白了就是拿人和事当回事儿。人们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或走向解散。团队的领袖更要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团队的领袖不是上帝,不可以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二是自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的: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换句话说,人都有“委过争功”的本能。因此,树立“以责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自律意识,在团队内部就显得极为必要。三是公平、公正。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要讲公平、公正,就要讲将心比心、换位考。

俗谚所谓“事怕反,理怕颠”、“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创业期要讲摆平,更要讲公平。无论公平、摆平,关键是要用心治心、以心换心。团队成员对工作只投入很少的精力,“心”没有放在工作上,是团队整合最大的失败。四是学习意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坚持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同时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会越来越弱,逐渐老化钝化、脱离时代。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组织与人员发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心理学发展至今也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因此要在实践中去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创新,这是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的。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

现今小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因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等亲人对孩子百般宠爱、有求必应,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与不端品行。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因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的理由,导致这些孩子没有监护人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教育抚养,最后自身缺点逐渐增加,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希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喜欢被任何人约束,对师长的教育置若罔闻,有的还有抵触、反抗情绪。对于这些心理上需要帮助、情感上需要关怀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教育 教育策略

一、尊重孩子的差异

每位学生的性格与智力都是不同的,就像有的孩子生来就是高智商,有的生来身体或头脑就有残疾一样,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衡量每位学生,更不应该对不同孩子持不同态度,而应一视同仁,把所有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培养,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怀与爱护,不让他们产生被歧视与被疏远的感觉,而应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不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或感到厌烦,否则只会给这些后进生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还会毁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让这些后进生感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教师的尊重会影响其他学生对后进生的态度,这样大家都没有了歧视,剩下的只是尊重与关怀,将对后进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后进生会表现出封闭、羞怯、害怕、孤独、倔强、暴躁等不良行为,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理由有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家庭因素。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开展教育,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家庭实际情况对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转变这些孩子的切入点,或治病救人的药引子。教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不是简单易行的,因为这些学生本身会有自卑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事,对家庭情况有所隐瞒。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导教育,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尊重,不要伤害他们的心理,可让学生或敞开心扉或侧面了解,在得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后,我们便可以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或开展教育行动,总之不能盲目地对这些心理上有理由的孩子展开说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伤害学生。

三、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不断鼓励

后进生时间久了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觉得社会不喜欢我们、家里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学校里到处是歧视看不起的眼神,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四处遇冷受挫,而自己不可能转变这种目前状况。因而破罐子破摔。经常打架的会觉得还需要打架,让大家怕我也是一种骄傲;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经常与老师唱反调,这样在同学面前感觉很威风等不良现象愈演愈烈。此时教师应该与这些后进生真心交流,与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让他们把自己当做可以吐露心声的人,之后再寻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可取之处,不只是缺点毛病,如果把这些优点发挥好同样会让同学、老师刮目相看,甚至他们的某些优点可以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经常得到鼓励,这些孩子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他们就会有所转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实现理想的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后进生同样如此,只是他们会把理想埋在心底,深深地埋藏起来,他们觉得自己如果说出自己有某某理想,想实现某某目标会被同学、老师笑话,自尊心会被伤害。所以他们通常让人觉得自暴自弃、没有理想就是自己的真实状态,但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也有理想、也有目标,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说出来,并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努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帮他们树立近期可以实现的小的理想目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些切合实际的目标。之后再逐渐树立远大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重拾信心,不放弃理想、不抛弃自我,只要自己不断努力,理想均会实现。

五、做学生的楷模,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的第一榜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有了这个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榜样的魅力与力量,可以和学生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坎坷与磨难、艰辛与不易跟学生分享。通过现身说教告诉学生,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不只有甜蜜跟坦途,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与不幸才会逐渐成长为能抗击风雨的强者。有的人会经历家庭的不幸,有的人生来就是身残或智残……不幸有各种各样的,但相同的是只要自己努力拼搏、相信生活、乐观向上,未来就会是丰富多彩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变化,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帮助,逐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六

心理管理学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为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创新道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现代化管理;实践探索

管理心理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管理工作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心理学也在逐步的深化,它通过自身基本的原理和独特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

管理心理学,主要就是通过心理学理论体系将某个企业组织中的人当作是其研究的对象,充分掌握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变化规律,进而实现对企业组织中的人的有效管理的重要目的。当前,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企业组织中的领导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在管理决策、管理活动、文化传播以及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行为理论;另一方面,主要是根据企业组织中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通过教育培训、选拔人才、奖惩机制等措施,使其在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一)管理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发展需要以人为支撑,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原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增强对人的关爱,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从而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2].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者不仅要加强企业的集中管理工作,同时又要将管理权限进行适当的分散,将管理权限发放到各级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例如,某企业领导制定相关的部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考察和评比,对于表现良好、管理秩序效果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聚餐奖励,让企业各个部分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各个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

(二)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效率

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员工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深入挖掘企业员工的心里变化规律,并将其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为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例如,某企业定期召开员工大会,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在会议上广泛听取各部门员工的意见,让他们合作制定出某个项目的具体规划,对于表现良好的部门进行奖励,激发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领导根据管理心理学理论进行管理工作时,需要对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的运用。首先,对企业领导的决策心理进行正确的把握。正确的决策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不断进步,而错误的决策会将企业发展带向下坡路,所以,正确掌握决策的心理,提升企业领导的决策水平和能力,是增强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充分分析指导工作中的各种心理因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3].

(四)管理心理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有效保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所以,企业领导应该充分掌握员工的各种心理因素,努力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建立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团体组织,加强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奋斗。在企业的日常发展中,企业员工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竞争,面对这一问题企业领导应该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良性的竞争,防止发生不公平的竞争现象,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效率。例如,某企业定期进行员工旅游、员工聚餐等活动,增强企业各部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放松的环境中增进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通过这种小聚餐举行一系列的竞赛活动,逐渐引导员工进行有序的参与,潜移默化的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竞争思想,从而在工作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结论: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管理心理学,充分掌握企业员工的各种心理变化规律,处理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管理,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七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由300多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内容全面,书中关于中国心理学史、汉字心理学等方面的条目,突出了中国特色。

而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三位教授领衔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词规模最大、内容最新的一部心理学专科辞典,可以反映出心理学前沿动态。

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由世界多国的著名学者共同完成,可反映国际水平的权威性工具书,是献给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一份厚礼。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八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叛逆期。以我个人为例,这种叛逆一般发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叛逆的表现主要为:厌恶学习,追求奇特,为吸引异性而闯祸,自我英雄主义等,而自我英雄主义则表现为与父母、老师作对,而且感觉很光荣,自己很威风等。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三观得到初步启蒙,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一定刺激,认为除了同辈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外,没有人了解他们。因此,一般也不愿意同家长、老师交流,以上种种,为学校及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然而,如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原理,那么将有效减小管理的难度,有利于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阶段。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所谓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实际上就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学生们在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有拉拉队和没有拉拉队的表现是不同的,尤其对于男生来讲,在场有女生的话,男生通常都会格外卖力,这就是社会助长,即通过增加外部因素,使得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提高;而社会抑制也叫作社会干扰,即个人受到外部干扰,降低了效率的现象。比如说,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学生成绩提高,但是压力过大,则会使学生成绩降低。学生们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有发挥失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压力过大,形成社会抑制。所以,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应该主动创造这种机会,对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要主动“助长”,而越轨的行为,则要进行 “抑制”。比如说,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那就给他机会,让他表现,但是这种表现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合理的。冬天清雪的时候,男同学干活的时候,可以让女同学去送几杯热茶,或协助男同学一起打扫,男同学自然会干的更卖力,而且以后也会愿意更加地主动劳动;厌倦了学习的同学,给他一次当众给全班同学讲解数学题的机会,他就算再厌学,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也一定会好好准备,这就很好地助长了该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讲得非常成功,得到了赞扬,那么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会认真地学习数学,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越轨不良行为,如自我英雄主义等,则要进行抑制。具体来讲就是要教育学生坚决抵制学生同老师顶嘴、冲突等,尽管学生处在叛逆期会有很多叛逆的行为,但是一般都是针对自己的父母,而干扰老师的学生则占少数。当有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其他的同学不会再附和而是会抵制并鄙视这种行为,那么他就不再拥有“市场”,自然不会再轻易和老师顶嘴或作对等。所以,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要综合起来运用,方可有效进行管理。

二、“附加价值”策略

“附加价值”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最常见的就是在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当中,比如一个人看好了一件衣服,但是标价为 1200元,但是这个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900元,那么她一般不会直接说:“我只能接受900元”,她可能会先和商家博弈一下,讲价到700元,如果可以买下就赚了,900元成交也可以接受。商家或者不讲价或者会在这700元的价格上往上加,假如最终价格为900元成交,那么二者虽然表面上都表现出吃亏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都是高兴的,究竟谁赚了谁赔了在此不做讨论。以上例子大概说明了“附加价值”策略的运用,这给学校管理者的启示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小要求”来满足“大要求”。比如说在备考阶段,给学生留作业而学生压力较大的时候,如果总是有学生觉得多,有意见,那么就可以采取这种策略,先在自己要留的数量基础上加上一部分,如果学生觉得多,再将增加的那部分删减掉,达到正常留作业的目的。但是也要慎用,尤其是对于学校方面来说,总是退让会削弱权威性。

三、积极的心理暗示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时常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自我的否定或放弃也是学生叛逆的关键因素之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学生表现出失望的情绪或态度,应该时常鼓励学生,经常对学生说:“你很棒!”“你很优秀!”“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这样就算学生本来天资平常或者自惭形秽,也会渐渐看到自己的优秀。比如说,一个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的学生,反映比别人慢,做题准确率比别人低,时间长了之后他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很笨,而这种怀疑一旦持续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我就是比别人笨”。那么以后他很有可能自暴自弃,不再愿意认真完成作业,遇到难题也不会主动去钻研,以至于成绩越来越差。如果老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其实他很聪明,只是还需要更加仔细认真一些,而且时不时地这样告诉学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转变想法,认为自己其实并不笨,反而很聪明。这样一来,如果以后再遇到难题,他就更倾向于努力解决,假如某一天完成了别人都没完成的题目,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更自信地努力学习。

以上就是一些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如果利用地恰当,将会发挥很积极地作用。所以在此也建议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使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平稳度过叛逆期,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合理有序。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九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继《教师实用心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之后,由北京教育学院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撰写的、供中小学教师及校长继续教育使用的系列图书之二。

第一章绪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二至六章是关于个体心理方面的。第二章讲个体社会化,阐述个体怎样在社会影响下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并不断成长和成熟。第三章自我概念,阐述一个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决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使他成为他自己。第四章社会动机,阐述人为什么会有行为,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那样行为,如何使人行动起来。第五章社会知觉,阐述人是怎样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为什么会形成偏见,怎样使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更正确。第六章社会态度,阐述态度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会言行不一,怎样改变人的态度。

第七章人际关系,阐述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在竞争和合作中人表现出哪些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

第八章和第九章群体心理,阐述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怎样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情境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使其表现出与单独活动时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怎样的,什么因素影响工作群体的有效性。

第十章大众心理现象,阐述舆论,流言,时尚和集群等发生在大群体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群中,时刻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因此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人类社会,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意识地修养自己,提高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技能,提高办事效率,当然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不良、班级管理困难等,因此,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将使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游刃有余。为此,我们向教师们推荐此书。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青年教师陈丽经多年研究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与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该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包括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署教育改革的动因与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及人的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教育改革操作技术研究,包括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设施与评价等技术;第三部分,中小学具体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德育改革;第四部分,主要是中外教育改革比较研究,通过对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比较,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及中国教育改革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该书努力将基本理论研究、操作技术研究,现实实践研究、比较研究结合起来,使人既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操作技术,既能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有较清楚的了解,又能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有独到的见解。

该书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与人的发展等研究较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教育改革”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如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革命、教育发展、教育科研、教育实验、教育试验等进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3)针对性强。

该书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对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技术进行研究,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思路进行研究。

该书从教育改革理论着手。针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回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关心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提高他们的教育改革理论水平和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能力,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de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de科学,兼顾突出de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心理学实验类论文,请参考!

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存在de问题,提出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评、思”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升应用心理学本科生de心理咨询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de飞速发展,急速de社会变迁也引发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学专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2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但是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de需求来看,学校de培养目标与社会de需求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为例,就业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虽然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但是有将近百分之四十de学生找到de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样de现状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de毕业去向一般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de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医院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用人单位认为学生de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初入职场de毕业生则认为是在学校de学习中缺少实践教学de环节。而应用心理学专职教师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心理咨询de实战技能,是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面临de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de问题是人才培养de薄弱环节,这一短板也直接制约专业de发展,因此,要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de教学质量,必须改进实践教学de模式,以便培养受社会欢迎de专业型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de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de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de高校也形成自己de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学采用导师制与核心课程相结合de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6+1”培养模式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采取小学期实践教学de方式[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个实践教学环节de过程不够深入,一般都倾向于形式化;第二,学校内de实训基地de真实度不够,和校外de基地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进行长期de实践,没有“走出去”de实战演练。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为例,学生学习咨询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de各个理论流派,也熟记每个流派de方法,但是不能将所学de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运用,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de主要难题之一;第四,学生学习de主动性差,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de积极性。很多学生采取消极de态度对待教学实践环节,不能主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de能力和追求创新de精神,习惯于老师de灌输式学习,面对老师布置de任务,不能自觉开动脑筋。

二“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de提出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实践性非常强de教学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德国,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产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个互助de小团体中形成轻松de、有趣de氛围,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专题内容,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de心理互动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增加体验领悟。本文主要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从“教、学、做、评、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体验互动解决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遇到de瓶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de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一)“寓教于乐”de教学思想

“教”指de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教授参加者关于工作坊主题de相关知识,当然这些知识de讲授并非传统de认知教学模式。传统de认知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de掌握和考核为主,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de教师de“教”教de是心理咨询de技术和方法。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在工作坊开始前采用自愿报名de原则,在系统学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础课程de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20名对绘画心理治疗感兴趣并有意愿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de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de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活动,“表达性绘画艺术督导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de主题是:(1)第一单元:绘画治疗总论;(2)第二单元:线条颜色绘画心理分析;(3)第三单元:树木测验与心理疾病筛查;(4)第四单元:人物测验与自我认识;(5)第五单元:房树人测验绘画分析;(6)第六单元:五维画测验;第二阶段为以小组为单位de团体绘画心理活动体验阶段:(1)第一单元:画出你心中de自己;(2)第二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3)第三单元:心中曼陀罗;(4)第四单元:我de家庭图;(5)第五单元:风景构成法;(6)第六单元:离别和祝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督导工作坊de教学模式是开放de、崭新de、活泼de,不拘泥于讲授形式de,在每个单元课程内容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活跃团体氛围,会选择有趣de心理活动,如“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进化论”“轻揉体操”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de角色也发生重要转变[2]: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活动de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de地位是平等de,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de主体作用,教师de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对活动de感悟,对自我de发现和对人生de理解。

(二)“在做中学”de学习策略

美国教育家泰勒[3]认为:“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在做中学是有效de学习策略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de实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de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为例,学生de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实习一起进行de,讲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参加de学生们就去福利院给孩子们做相应de心理绘画体验活动,再将收集de福利院儿童de画作在下一周工作坊de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和教师讲解,根据每一位孩子de画作特点(如色彩、画作内容、表达心情等)进行心理学解读,明确心理干预方向。所以案例督导工作坊模式下学生de学习有以下优势,第一,在“做”中学习掌握绘画心理咨询de技巧,学会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4]。学生一边实习一边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在“做”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对理论学习de自信心,能够获得学习de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第三,在“做”中学会团队合作,解小组成员de需求和愿望,能够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亲相爱de一家人”单元教师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有语言交流de团体绘画,每人每轮画一笔,然后经过十几轮过后,形成一幅整体de画作,再给画作命名,并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整个过程既是团队合作能力de培养,又是心理咨询技术de运用,增进小组de成员de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互助合作de精神。第四,在“做”中学会探索,培养独立思考de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索自己de内心深处de同时,体察他人de内心世界。比如“画出你心中de自己”这个单元,教师涉及课程de目de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de形式发觉自己de性格特点,更加解自己,增进自我认识。同时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de互相讨论,就小组成员de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三)“互动评价”de教学活动

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互动讨论是工作坊de重要环节,以“心中曼陀罗”活动为例,参加者在创作完曼陀罗作品后,说出自己对画作de感知和理解,同时小组成员也会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创作者一起讨论画作反应de心理内涵。再如在福利院儿童de画作中,房树人绘画测验不同de人会看到不同de内容,通过同伴de讨论,开阔眼界,更好de学习绘画心理咨询de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de能力,又有利于掌握技术de精髓,所以“互动评价”这一环节在案例督导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de良好品质,提高学习de有效性,同时联系表达沟通de能力。

(四)“反思提升”de训练方法

“反思提升”中de“思”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是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de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动结束前,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参与活动de感受,这也是反思提升de训练。第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de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教师会对参加福利院社会实践de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每次去福利院后要形成当天de工作记录,在整个12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结合老师同学de案例分析,也要撰写一份整体de案例报告,案例报告de撰写过程就是实践反思de过程。另外,学生de“思”主要是对自己从“教、学、做、评”方面实践教学训练状况进行反思。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期反思,这样才有益于学生de成长,达到提升内涵de效果。这样教与学de双方经过课后de“反思提升”实现学会反省自己,有益于促进学生de个人成长,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5]。

三小结

结合福利院社会实践基地de效果,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de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de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学生de认识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督导工作坊活动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扩大自我意识范围,开阔眼界,更客观地评价他人和周围环境;其次,学生de专业能力显著提高,活动加深对理论de理解,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重新体会,针对实践中de案例教师予以及时准确地指导,实际接触真实de心理辅导工作,增加学生对专业de热爱,能够稳固树立专业思想;再次,学生de实践能力迅速提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开拓学生动手动脑de能力,培养积极性;最后,学生de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de创新能力获得提升,进而使得学生de就业信心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一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色色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

(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

(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

(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

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二

摘要: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学习上的问题,根据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认知情绪调节;大学生;学习;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已经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有多项关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在南京市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公布,其中学习压力位居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问题之首。abouserie的研究揭示,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重等。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没有动力,懒散拖拉,将学习视为苦差事,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方式不当,没有近期或远期的学习目标,不能科学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3、学习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学习情绪不稳定,其中学习情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习效果好,但容易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习兴趣淡漠,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生活无序,学习效果差,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对学习生活的两级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好时觉得快乐,情绪低落时觉得沉重、枯燥乏味和痛苦。

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对大学生学习的自控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影响,比如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如果高校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大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效度。美国心理学家莫勒认为情绪在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情绪有特殊的引发作用的驱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情绪,管理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作为教育的宝贵手段。

二、认知情绪调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情绪是积极肯定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负面情绪是消极否定的情绪,它会使个体意志消沉,兴致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候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但有时候则与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与特定的生活情景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个体经常进行情绪调节以适应生活环境。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而又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后所做出的情绪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调整行为。格鲁斯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其中,认知重评就是指认知改变方面的情绪调节,指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它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认知情绪调节与学习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自觉投入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赋予学习以一种享乐的性质,他们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而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是强迫行为的负担,对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的那样,“正是那些对人特别有意义东西,才能表现为他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应该让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价值感。学生只有在心情上为学习的理由找到一个立足点,才会对此积极实施。因此教育既要改变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

四、应对策略

(一)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影响努力程度,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1、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又合适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后,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的无计划的学习。

2、教师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诱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以把专业学习的思想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避免枯燥传授,要尽可能的使传授的思想和内容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的反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学习和使用知识中的乐趣。

3、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说在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有确保成功的机会,促成他们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关注,积极调动学习情绪。

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针对学生的情绪及时应变,比如学生情绪高的时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尽快到进入学习主题;在情绪的低潮期,由于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学习倦怠,教师就应该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或改变,教师的自我言行会给学生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在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一位合格教师,无论是谈吐或衣着都要得体大方,个性热情开朗,处于良好情绪中的老师,精力集中,思路清晰,这样也能够较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正确对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教师如何看待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能够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他们是值得教师重视和为之付出努力的,认为学生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平时要平等对待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而教师是自己潜能的引导者,从而学生们会发现学习过程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重视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学风能够形成促进大学生勤奋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效过程。因此高校应该成立学风建设专项领导小组,要重视学风建设,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和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风的监管,比如检查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情况,学生的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等常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习诚信情况等等。在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评估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由于学习情绪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校期间的交友恋爱关系,经济、就业压力等等因素,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辅导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疏导,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和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要结合心理知识进行授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振宏,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629

[5]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7]孙红梅,郝志红.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三

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博士、t(伯德?施密特)在其《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是在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促进销售。人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购买行为,从消费者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体验式营销”的刺激下,消费者由注意到感知,再到认同,进而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标识、橱窗、灯光、内部设计、物品陈列等店面设计是否能不同程度地打动消费者,刺激其产生购买行为,对销售具有很大意义。反过来讲,对于设计店面的设计师来说,深入研究并了解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学,对更准确地把握品牌定位及店面设计,以便配合客户促进销售具有很大作用。

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学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最早由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提出。“消费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内在和外部条件,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两种条件的影响下,一般购买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大都经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阶段,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消费者在最初由商品、店铺形象设计和内部设计等因素而得到的整体第一感觉即为认识过程,这是购买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客户群体会对店铺所销售的物品产生独特的体验或态度,形成情感过程;之后,消费者决定是否消费的行为,即为意志过程。

受生活经历、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每个人对哪怕同一事物或同一经历的心理活动都有不同。但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根据商业心理学的分析,可将消费者分为三类:

3、从众心理的顾客。这种顾客没有明确的目的,带有“闲逛”性质,醒目的店铺设计、有力的促销信息,加之店铺热烈的人气,都可能吸引其走进店铺,进而可能受到商品、店内设计、灯光烘托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消费行为。

有效设计的店面设计

如今,随着体验经济的盛行与科技的发展,作为零售产业终端的店铺,在消费心理学、营销学以及新兴科技与技术的影响下,店铺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以不同手法最大程度地调动消费者的认知感,创造更加难忘的消费体验。例如曾引起业界一时哄动的prada纽约旗舰店,由prada与oma共同合作,运用科技元素将店铺设计成品牌与顾客充分互动的体验场所。试衣间的门采用特殊材料制作,顾客试衣时可用按钮操作使之从透明变为半透明,顾客拿进试衣间里的任何货品都会被自动记录下来,并显示在里面的接触式屏幕上,顾客可从中了解到产品的详细介绍及库存情况。此外,试衣间内不但具有多种明暗效果的灯光,还有一面视像“魔镜”,不仅可以照到顾客的背部,而且还具有延迟播放功能,顾客转过身来可看到自己在镜中的背影。这种购物经历给无数顾客留下难忘的体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品牌的好感与忠诚度。

橱窗设计可谓是店面设计中的重点,无数电影、电视剧或广告作品中曾多次运用到橱窗作为情节构成元素,走在城市的街头,缤纷多彩的橱窗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好的橱窗设计是品牌无声的广告语言,给消费者造成视觉及心理冲击,进而促进销售。橱窗的设计要和店铺内部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搭配合理,主题鲜明,风格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橱窗虽然是静止的,但消费者大都处于行走或运动状态,因此橱窗设计不但要考虑适合的高度与布局,还要考虑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lv第五大道旗舰店的春季橱窗设计采用动物作为主题,一只横跨两个橱窗的惟妙惟肖的鸵鸟口叼lv最新款时尚包包,画面生动有趣。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之际,法国巴黎boulevardhaussmann大道旁的巴黎春天百货的橱窗便以这部电影为主题,橱窗模特也是身着穿着商场一线品牌的服装扮演成电影中的角色,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店面设计中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关键因素即是灯光,它起着渲染意境、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样的区域使用和不使用灯光的效果可以有很大差别。灯光设计一般采用稍弱的全盘照明与较强的局部照明相互配合使用,灯源的位置、数量以及光照的强度、色彩冷暖等问题考验着灯光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杂乱无章、喧宾夺主。经常有一些店面的灯光太过刺眼,或由于灯光散发出颜色的缘故,而使得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商品的颜色与质感,影响购买。

总之,尽管消费者的心理千差万别,但归根究底总有规律可循,在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时尚及品牌理念,运用自身的经验合理设计,才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行之有效的店面设计。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四

摘要:让美学观念渗透入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中去是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然后不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育与学生心理想法息息相关,美的感受可以由人的心理感受得到。本文论证的是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关键词:美术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未来的社会竞争不仅要求人们智力高、知识技能丰富,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发展时代里,经济全球化和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让我们的美术理念发生着根本的、多元的转变,面对各种变化,大学生们措手不及,犹豫不决,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基本功的训练是无作用的,更没有苦心钻研的耐心,这些现象有时会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另外,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视觉形象,或者造型能力不强,觉得学习困难,心里感觉压抑难受,而感觉到自卑和挫败。同时,学生学习时,有时还有“跟紧时代潮流”的心理和是非观、审美观扭曲等不健康心理……以上各种,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看着这些,我认为,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应该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美术教育的目标,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少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所有大学生,因为精神疾病理由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而且,全国大学生中将近10%的学存活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理由。在近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有理由的已达到16%,亚健康状态和中等健康的约占30%。多数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经变成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压力大、情感理由、初次离开家乡的惆怅、人缘不好、专业和爱好不符、经济紧迫,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理由和心理障碍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感到力不从心,部分学生与人交往敏感,和别人在交往时,很容易发生摩擦、冲突而产生情感损伤,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孤独感,变得压抑和焦虑。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扬长避短,有些学生看到班上同学能力强,才艺多,就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如别人,感到自卑。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三、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策略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策略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理由。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四、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理由的策略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利用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兴趣,转移兴趣,以趣引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制定实际的理想目标。要利用学生的特点与特长,给出正确指导,要求形式多样。教师需要不同种类学生不同对待,策略灵活地把理想教育和勤奋学习相结合,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与趣味盎然的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来开展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让心理素质教育能做到内容丰富、精细、新鲜,能用简短的语言揭示深刻的理由,让学生学有所得。

不同美术造型其实能给人很多不同的心理影响。研究表明,水平线能让人感觉开阔,波形线让人感觉动感,折线能令人感觉烦,旋转形会让人产生眩晕感等。科学研究表明,蓝色可以让人感觉冷,红色能让人感觉热烈、恐怖,绿色却代表着善良、活泼、健康等。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无一不表达了美术教育与心理教育息息相关,因此,美术教育对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推动个性日益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五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信息,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展开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受到巨大阻碍。因此,正确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最新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重要性显现日益明显。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举动都有一个原始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主要目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出现,学生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被各种各样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重要性。

第一,促进班级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社会心理决定。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增长,人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人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态度,强化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在日常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作用会大于传统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学生组成小团体是非常常见。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学生进行心灵间交流,打破学生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建议。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情况下,学生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主体作用,根据不同人实施不同方法,为国家建设创造更多人才。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六

社区老年教育作为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是老年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的今天[1],各地已经越来越重视。如何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成为当今老年工作的热点与焦点。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已经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潮流与趋势,不过目前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型心理学,从很多方面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启发。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精神是研究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种关系[2],研究个体面对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心态与心理状态。老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化非常强的群体,面对社会,表现出诸多的文化弱势、心理弱势与交往弱势,需要加强引导、教育与关怀。因此,社会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老年教育提供一个重要的实验场所。

1.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指导意义。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其中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人际过程这个领域,主要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语言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等内容;研究团体过程,主要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等。这些研究视角和内容为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的指导。

2.社会心理学与老年教育的关系。一是社会心理中的亲社会行为是老年道德提升的.基础。这要求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老年群体的社会活动开展。二是社会心理中的群体影响促进老年心理品质形成,这启示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社会大众以及老年群体对老年个体的影响。三是正义公民心理为社会风气的好转提供必要的助推作用,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老年人的正义精神品质。四是同情心理是社会救助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善良本性的培养。五是情爱心理是形成老年家庭美德、家庭良好行为的基础。

社区老年教育是电大拓展自己发展空间和提升自己合法性的契机和平台,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过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国老年教育和老年工作存在的问题[3].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1.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与功利化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注重这项工作能否给电大带来多少利益和好处,没有很好地考虑能够为社区和地区老年工作做出多少贡献;同时,电大对于老年教育的规律、老年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社区教育的规律等方面挖掘不够,凸显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科学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分析自身参与老年教育的各个环节,对这些环节的统筹协调不够,凸显系统性不足。这种发展理念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电大应该好好构思自己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取向和价值走向的课题。

2.内容体系的构建不完善,创新不够,影响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如下: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建构没有很好地构思,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重视党的政策教育与形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偏重应付性地完成一些硬性的政治任务,对老年人急需的休闲教育、心理调适、保健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常识的教育覆盖不够,彰显了电大对老年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不够。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老年群体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

3.在模式与方式上,网络教育模式开展不够,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与模式问题思考和设计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区老年群体的网络化特点[4],导致发挥老年群体在老年教育过程中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区老年群体的交往活动特点来设计和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导致电大参与老年教育工作对于老年群体的活动项目采用不够;没有很好地走进老年群体的心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导致电大在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时对老年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对一些空巢老人。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老年群体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代社会网络化的特点,不断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网络化发展和生活化发展。

4.电大师资力量的不足,彰显了老年教育工作人员的不足,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不够,没有很好地根据老年教育的需要和老年工作的特点来加强电大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导致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丰富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度缺乏。

5.老年教育的环境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后勤保障。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彰显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法律支持体系不健全[5];同时,地方政府对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经费保障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这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同时,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风气,社会环境净化不够,网络环境的清爽不够。

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促使地方政府做好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治理。

针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心理学与老年教育的关系,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6],积极运用社会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好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以此不断拓展电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1.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推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健康发展。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先导,因此,电大在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应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社会和未来的终身教育理念,将电大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纳入老年群体的终身学习与教育视域下进行思考;构建面向社会与未来学习性的教育理念,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学习性;注重老年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公平性教育理念,让每一位老年人接受到教育的人文关怀;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尊重老年教育的规律和老年工作的规律,注重对老年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进行细化与系统化。

2.面向社会需要和老年需求,不断拓展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范畴。教育内容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务必注重社会心理学对老年人文化弱势、心理弱势和交往弱势的分析,积极主动拓展社区老年教育的视域[7],将心理、健康、交往、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等方面教育纳入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体系中。一是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变认知失调为认知和谐。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社会的认知和看法比较保守,已经出现了很多与当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将老年群体的社会认知问题纳入教育的视域,全力引导老年群体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二是从转化社会态度入手,变学习服从为学习内化。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学习的态度显得很被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习惯于安排式教育,没有真正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引导老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积极转变,引领老年群体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心态。三是从塑造角色意识着眼,变角色冲突为角色认同。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角色问题,往往把自己置于一种社会边缘化的角色定位,导致其心理的巨大弱势。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的认同教育,注重引导老年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引导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地方发展,引导老年群体快乐生活和学习。四是从关系需求理论诱导,变人际冲突为人际和谐。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上,由于一些利益或者一些优势的比较,往往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导致老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把老年群体的交往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处理,丰富老年群体的社交知识与提升其社交技能。

3.紧跟网络化发展,推动电大参与社会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模式与方式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好好分析社会心理学对老年教育模式的要求,多开展一些适宜老年群体的志愿活动、健身活动、学习活动,引领老年群体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健康与幸福指数;同时,充分利用老年群体逐渐网络化的特点,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不断开展网络化的老年教育方式,以此不断提升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水平,拓展老年教育的视域[8].

4.做好制度、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夯实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各项基础。后勤保障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电大在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好好分析老年群体教育所需的政策法规、经费支撑、课程资源、人员配备等,积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争取这些方面的支持与供给,这样方能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奠定坚实的后盾。

5.全力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力基础。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要根据老年群体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全力提升电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学、心理学、保健学、休闲学、家政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力求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打造一支双师型社区教育队伍,从而为电大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提供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总之,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电大与社会各界积极协作,同时也需要从不同视角去探索与尝试。社会心理学视角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目前重要的是,电大在投入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结合老年群体的特点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规律与方法,将老年教育与整个社区教育结合起来考虑[9],力争建构起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明永。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xx(9):6-9.

[4]蔡钒,林志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实践初探---以温州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8-12.

心理c证论文题目篇十七

1.1、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单身

某女,33岁,知识女性,学时曾经有一个富裕的男友,各方面都不错,因为自己坚持读研,不愿结婚,最终两人选择分手。参加工作后,也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可是自己总觉得不适合,要不条件不高,要不素质不行,比自己的前男友差多了。加上自己工作比较忙,这样拖来拖去,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就蹉跎了,一转眼已经三十多岁的了,自己还是单身。在这类案例中,我们看到个体的人格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追求完美的近义词叫过分挑剔,总是不满意,总是患得患失。这类人格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我世界与标准中,当外在的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内心的标准还没有改变,还在跟以前比较。就象很多优秀的单身一样,总是以自己年轻时候的标准去选择,不愿意面对现实。

1.2、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欠缺导致单身

某男,今年33岁,10年前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现在是公司主管。因为幽默风趣、口才俱佳,他像一只花蝴蝶般穿行于艳丽的花丛中,周旋于许多优秀的单身女性之间并游刃有余而自动选择保持单身的状态。他的心声是———“我有很多女朋友,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就是享受她们的优点。他对这种幸福生活乐此不彼,不愿意选择一颗树木而失去一片森林。在这类案例中,个体不愿意走进婚姻建立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恋爱讲感觉,婚姻是相处,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讲的“花心男”,不愿意走进婚姻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特别是80后的独身子女占多,在成长过程中挫折的训练与经历少,很多人的内心还没有担当与面对的勇气。其实在表面的光鲜背后,内心深处还是比较孤独的,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不愿意去付出与行动。

1.3、对婚姻的恐惧导致单身

某女,34岁,公务员,她在20出头的时候也曾经有个很相爱的对象,在快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恐婚选择了分手。她说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我对婚姻有种恐惧感。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为了一点小事都会吵得鸡犬不宁。在我12岁的时候他们离婚了,妈妈一直在我面前说父亲的各种不好,这让我从小就对婚姻有些排斥。后来也谈过好几个男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让我对婚姻产生憧憬感。我并不是玩弄感情,每次恋爱都陷得很深,但当对方提出结婚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后退,并强烈反对。最终,我和他们都一一分开了,每到过年过节看到别人的阖家团圆更映衬着自己的冷清凄凉,心里也很不好受。另一位女士,今年40岁,26岁结的婚,婚后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这种状态持续4年后,两人终于结束了婚姻,离婚的时候坚信是老公的错。过了不久,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好了一段时间,后又因为性格原因分手了。何女士很伤心,怎么自己命这么不好,尽是遇到些不好的人。自己都是正确的,没有错,可受伤的总是自己。这两类情况均为婚姻恐惧症。主要是对婚后生活相处的担心害怕,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离婚的经历让她有了“家庭是要分裂的”,“两性关系是不可靠的”等诸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决断,让她很害怕重新导演父母的悲剧。第二是自己情感创伤的经历导致。婚姻可以让人变成天使,也可以让人成为魔鬼。一段创伤的经历有时让人很难忘记,有的直到终身,因为情感的创伤是最深的。也许婚姻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再受伤,自己宁可不要这份美好,宁可孤单寂寞,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第三是对于婚姻中问题的出现,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处理,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婚姻,这样,自己总是没有错。可是,也许你都是对的,你赢得了道理却输了感情。所以婚姻不是过分讲对错的地方。四是对婚姻动机的害怕。这主要是针对条件好的男女,担心对方是冲着自己的物质与金钱来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少,所以财富变成一种负担,财富成为一种罪过。

2、对单身人群的建议

单身之所以成为一个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现象,说明单身现象不适合社会主流文化,也不适合人性的需要。从人字来看,就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特别是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人生的必须,有一个家。单身代表一种残缺,单个人不成为一个家。要解决单身问题,让单身不成为一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2.1、合理单身合理单身主要针对不想结婚,但又迫于外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找一个人在一起,甚至出现过年租男友女友回家的现象。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并不喜欢,可是没办法,这样违背自己意愿的告别单身其实是一种痛苦。所以社会也需要能接纳单身一族,给他们这个群体一个空间,特别是一个理解的空间、成长的空间。现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大家也慢慢接受了。只是做为单身人自己,要有这种观念,单身也是合理的,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不要有更多的内心冲突,不要觉得单身就是失败的代名词。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经历过了,一个人的生活也很好,就坚持下去吧。过分在意别人,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进入婚姻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自己的人格相对成熟,目标相对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这样进入婚姻就不会盲目和盲从。不要利用婚姻走所谓的成功捷径,到最终你还是要重头再来。也不要过分抱怨社会对物质的需求,过分愤恨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我做起,不要乞求别人标准的降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同时,要在单身阶段做好婚姻家庭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对未来的家庭角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适应,这方面我们以前的老师没有教过,所以要去学习。

———对于选择有冲突的大龄青年,之所以迟迟没有结婚,一方面是因为创业错过了最佳时间,另一方面是内心完美的个性。所以呢,我们需要回到现实中,创业给我们带来了事业的成功,也让我们更加成熟,我们今天的选择为时并不晚。关键是对待选择的态度,现在的社会选择太多,如果你心中坚持更好,你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所以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自我人格的成长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看看自己完美追求的背后是什么,在意什么。看看自己是选择成功的婚姻还是选择成功的伴侣,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不适合。如果是选择对方,则忽视自己;如果是选择婚姻,则会把两个人放在婚姻之中。当然还有逃避的个性,不敢去承担。这种个性的人在心理发展阶段还处于一种儿童的状态,以儿童的心态、成人的身体与人交往,这也是需要成长的。当你成长了,你的选择答案自动呈现;当你成长了,幸福就会向你招手,不在乎你有多少岁。六十岁,你还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

———对于婚姻恐惧,如果是在原生家庭中感觉到的,则需要从内心潜意识去修复,要重构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当你的思维观点是负性的,你会收集所有证据去证明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叫注意力等于结果。对于在婚姻中有过创伤经历的男女,痛苦让人难受,但不是沉迷于痛苦,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痛苦是人生的财富,没有体验过痛苦怎么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呢!痛苦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去明白。要去觉察自己,要增强自己内心的承受力,要降低对婚姻的预期,要增加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抱怨,不是一直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当你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人都是可怕的,不安全的。对于条件好的男女,不要过分去怀疑别人跟你接触的动机,自我保护不要太强。因为我们的婚姻法已经对我们的财富进行了保护,你需要以一种平常心、平等的方式去交往。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合理看待婚前婚后的变化,合理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区别,恋爱是感觉的舞蹈,婚姻是相处的艺术。当你了解了,你就会有接受差异的心理准备,并做出合理的心理调整。

2.3、快乐单身大家谈论得多的单身一般都有特指,主要是指要结婚而没有结婚的人,或者离婚没有再婚的人,年轻人不在此列。作为已在单身状态下的男女,每个人赋于这个词的意义不同,感受会有不同。自由、潇洒、可以随性而为等,我们感受到的是积极向上、阳光;孤单、孤寂、无依无靠等,我们感受到的是消极的情绪。怎么样去感觉,取决于个人心态。不想结婚的,就享受独身的快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高品质去享受。以后准备结婚,首先也要让自己快乐起来,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希望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未来那个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婚姻中的两个人带来快乐。如果你还带着创伤,希望通过新的婚姻来医治,这本身就不公平。所以,离婚的男女最好不要在过短的时间内进入一段新的恋情,更要慎重闪婚,因为这个时候还处于不理智的状态。好好思考一下,修复好自己的内心再去对生活重新作出选择,才是对自己和别人都负责的态度。

3、结语

单身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和阶段,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也没有对与错的划分,重要的是个体对此状态的自我接纳如何。如果自我能够很好地接受单身的生活状态,单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自我对单身状态存在内心冲突,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内心,提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