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秒的认识课堂小结(汇总19篇)

专业秒的认识课堂小结(汇总19篇)

ID:5572660

时间:2023-10-30 05:32:57

上传者:笔砚 专业秒的认识课堂小结(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信息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作文

“翻转课堂”是什么,最近一段时期听说过,据说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来没有实践过,也没有看过具体的这种课堂模式,现在只是在网络上通过搜索资料来进行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一些网站等相关信息的学习,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初步认识:

一、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有以下“不是”: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

不是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在线课程。

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

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

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

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

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

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师: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

这个环节,学生画出的“不圆”、“大圆”、“小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画法上的启迪、特征的彰显,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子来借学生橡皮呢?

讲“圆的认识”,圆的画法是应该教的,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但不应该一二三地“灌”,而应该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

因此,备课时,我就计划好,如果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圆,就不擦,也不急着重画,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不圆?”这是对圆的特征的再理解。进而,我思考:那学生的不圆的作品呢?怎么把它也用起来?因此我想到把学生的橡皮收掉。

刚开始讲这节课时,我真是把学生的橡皮“借”得一块不剩,乃至学生不肯下课时,我问“为什么”,有学生笑着说“我们要橡皮!”贲友林和郑俊选老师都对我“借橡皮”提出了异议,认为“收学生橡皮不好”、“这是不相信学生”。我知道这意见很珍贵,很正确,但我又认为这是我多年研究“差错资源化”的课题实践,这是践行自己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教学理念,并且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牺牲一点点“小我”又何妨?因而我不想、也舍不得把“借橡皮”这个环节去掉。不过,心里挺别扭的,就像明明知道自己“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长了一个疮”,却讳疾忌医,于是很担心被鲁迅讽刺说:“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理当从善如流,那我能不能既保留“借橡皮”,又吸纳两位老师的意见?两天后,我想到了“先借后还”的中庸之招。

这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看似不经意的整理文具,一借一还,一惊一乍,一波三折,师生情感在其中融通,学习心向在其中萌发。

从推敲借橡皮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

回顾“借橡皮”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被批评是幸福的,批评往往带来不同的视角,当从内心深处欢迎批评;批评是金,如果批评不是金,那它一定可以是点石成金的指头。

从割爱之痛回顾“借橡皮”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庄子曾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他还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一个有价值的创新设计,开始的时候都会缺点、疏漏甚至错误。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放弃,那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哲学家们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因此,借鉴大家的批评意见,对于原来的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谬误,止于至善,是应当提倡的思维方式。简言之,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精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作文

课堂作业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科学地处理好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在平时设计作业布置时,应注课堂作业要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习题,难度不宜过大,当堂完成,而课外作业可选择相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使之成为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与提高。

课堂练习和课堂作业的设计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来设计题目,题目不宜过多,但要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最后融会贯通。对于不同的课型,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新授课一般安排2种练习。1)准备练习,为导入新知识做准备。这样的练习,题目应简单,尽量有趣,最好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促使知识顺利迁移;2)巩固练习,设计时可按照“基础题——简单变式——综合练习——提高与思考——课后小测”这个程序。题目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要注重基础,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好培优辅差。

练习课作为一节练习课,设计之前,教师应对教材分析透彻,应对学生在新授课之后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题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应注意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灵活运用上。

高效学习法。

一、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虽然累—些,但是却能换来种爽快与自由感。上课前充分预习,考试前充分地复习,与“打有准备之仗”有同曲之道。预习效果好,听课才能有针对性;听课有针对性,复习才能顺利进行;复习深刻,作业、考试才能得心应手;平时做作业,考试得心应手,考试就能顺利过关。

(1)要分类预习。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文档为doc格式。

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作文

课堂作业是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在中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由于书本题量比较少,学生好差的县殊,在课堂上可提供各种层次的弹业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和解决,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课堂作业要坚持当堂布置当堂批改,尽可能的面批面改,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师:来,我们收拾一下桌面。桌面上应该有圆规、三角尺、铅笔,还有老师发的一张白纸。请把其他东西,收起来,放到抽屉里。

生:(纷纷收拾。)。

生:(慷慨地,把橡皮举得高高;还有学生要从抽屉里拿出来,老师制止了。)。

生:(不明就里,有些木然。有学生试探性地说——)。

生1: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生2:做魔术。

生3:看橡皮是什么形状的。

生4:用橡皮拼圆。

师:(一直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学生们笑了。)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懂事地点点头。)。

我为什么要借学生的橡皮呢?

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学生们立刻投入地画起来,师巡视并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们都笑起来。)。

(学生们热情高涨,争抢着举起手来。)。

师(悠悠地):想——不说——继续欣赏!

(学生会意地、开心地笑了。作品4、5,是圆的,但一大一小,学生说“很圆”、“圆满”;也有学生有异议,“错了”。)。

师(疑惑地):(5幅作品一屏展示)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的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完——)。

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作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我国的课改带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带来了改变。在翻转课堂的形势下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运用、师生交往的需求都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研能力提出较高的新需求。

认识面积课堂实录

师:教师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体的面。)。

1.师提出:指出你的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表面,说出哪个大些,哪个小些。

2.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盒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3.师:剪下附页中的两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4.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纸片大。

5.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什么比较大?

6.学生讨论,交流。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

1.出示第83页第(1)题:学生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

2.第(2)题:

a: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b: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c:交流比较的方法。

d:师提出: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e: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感知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比较简单)。

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却刚好相反,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场所。

翻转课堂利用教学的视频,让我们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用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了什么,因为分心去想别的`事而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

有了翻转课堂,学习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或朋友寻求帮助。这样既可以用于补漏,又可以用于复习巩固,还可以自由把握时间来学习,真是一举多得!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

生: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

(师板书:整体部分)。

生上台活动演示。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想不想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呢?(再认识)。

1、活动一:拿一拿。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师出示两个文具盒。

师:这文具里装有铅笔,你们知道有多少枝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笑:老师也不知道。我们请两位男生拿出每个盒里铅笔总数的1/2。谁愿意上来?

两男生活动,各拿出了4枝铅笔。(师板书:4)。

一女生上讲台。

生1:应该还是4枝。

生2:我想也有可能是3枝,也有可能是5枝。

生3:不好猜,因为我不知道这盒铅笔的总数是多少。

(这时这位女生上台拿出了3枝。)。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男生拿出铅笔总数的1/2都是4枝。

师口述:他们拿的都是4枝,说明他们拿出来的是一样多。(板书:相同)。

生2:男生拿出铅笔总的1/2比女生拿的多。

师口述:男生拿出的铅笔比女生多,说明他们拿出来的不是一样多。(板书:不同)。

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1:两个男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应该是一样多。所以他们俩拿出的1/2也一样多。

生2:女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与男生的铅笔总不一样多,所以他们拿出的1/2就不一样多,。

师:你们能猜出男生盒中有多少枝铅笔吗?

生:8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铅笔总的1/2是4枝,也就是把铅笔总数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是4枝。所以铅笔总数是4×2=8(枝)。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

生:同意。

师:都同意?我们来看看他推测得可正确。(验证:让两男生打开文具盒,展示文具盒中的铅笔。)。

生(异口同声):6枝。

女生拿出文具盒中的6枝铅笔高高举起。

(师板书:8、6)。

师引导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随机板书:相同,不同)。

2、活动二:看一看。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两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课件展示:小军和小明看书的情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俩看的是同样的书吗?(不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他们俩都看了手中书的1/3,看的页数会一样多吗?(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们两个人的书厚度不一样,小明的书厚些,小军的书要薄得多。

师:那谁会看得多些呢?

生:小明看得多些,因为他的书厚。

师:说得真好。同样都看了整体的1/3,对应整体大,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生:小明的书共有150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明读了这本书的1/3是50页,把全书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50页,所以3份就是150页。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那你们知道小军的书共有多少页吗?(15页)。

师:这也就是说,都看了整本书的1/3,看得越多,说明1/3所对应的整体就越多。

师:(走到刚才赞赏的那位同学面前,同她握手。)“刚才,你的表现十分精彩”(转向全班同学)“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她呢?”

生1:我们班共有23人,她是其中的一位,我想用1/23来表示她。

生2:她是我们小组的一员,我们小组有6位同学,我想用1/6来表示她。

生3:我用1/2来表示她,因为我们班有两位大组长,她是其中的一位。

生4:我想用1/12来表示她,我班共有12位女生,她是其中一位。

生5:我用1/4来表示她,我班今天有4个人穿了黄色上衣,她是其中的一位。

…………。

师:同样一个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引导生小结:同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们的分数也就不同。

3、活动三:圈一圈,画一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图纸,我们来动手圈出圆的1/4,花的3/4。

生动手圈,师巡视,生交流汇报(投影展示)。

生1:我把16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1份。

生2:我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

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在圈一圈环节表现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方格纸来动手画一画。(展示,交流,评价)。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屏幕上问题(课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

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假如小明有8元钱,平均分成4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小芳有8元钱,也平均分成4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少。

生2:如果小芳有4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小明有24元钱,仅管小明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多。

生:有。

师:能不能也举个例子?(生思考约1分钟后举手要求发言)。

生:假如小芳零花钱有4元,她捐了1/4,就是捐了3元。假如小明有12元,把它平均分成4份,捐出的1份,正好也是3元,他们捐款数就是一样多。

师:你说得太好了。

(生也兴奋的鼓起掌来)。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生2:如果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部分量就不同。

师:说得非常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真高兴,下课。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41~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探索物体或图形大小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交流、评价,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长2厘米、宽1厘米、长2厘米、宽0.9厘米的小长方形纸条若干。

学具:每小组三个信封:

第一个装有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第二个信封装有餐厅、厨房、卫生间、书房形状缩小图形。

第三个信封装有圆片、小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搜集信息、谈话导入。

课前预习、搜集生活中有关面积的知识,看谁搜集到的信息多。

师:谁能说说你昨天的调查情况?

生:我家住房面积有120平方米。

生: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师:120平方米、960万平方千米指的是什么?

生:面积。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看书(或听家长说的)知道的。

师:你真爱学习。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一摸”、“想一想”——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刚才,几位同学在课前认真地从生活中搜集数学知识并积极发言,表现得非常棒,大家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师:你们知道吗?刚才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面叫做手掌面。请大家拿起数学课本,用你的手掌面摸摸课本的封面。(观察学生摸的是否规范)。

师:课本的封面就是这一点(或一片)吗?你觉得应该怎样摸?谁来示范一下?

生(示范):应该这样摸。

师:(征求学生意见)你们觉得怎样?

生:很标准、很规范。

生:我发现课本的封面比课桌的面小。

生:我发现铅笔盒盖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生:我发现课本的封面比铅笔盒盖的面大。……。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交流研讨中,我逐渐明白:“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的环节:先让三位同学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然而在网上研讨中,众多参与老师对“教师拿铅笔学生看”进行了质疑,并给出了好的建议。比如风景老师提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拿”的活动,并布置“比较”和“思考”的活动,然后集中整理。武秀华老师提出: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来拿,这样会使更多学生进行感知。

的确,要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个学生岂能代表全部?结合我们班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我考虑再三,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进行“拿铅笔”活动。这样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到此似乎已经很完美了。然而,在网络研讨中,有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建议:在大家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是否应该增加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这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意味深长。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令其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画一画”环节的设计过程也使我对“再认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起初,我只觉得“再认识”只要认识到“不同整体,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不同”就够了,因为“拿铅笔”与“说一说”这两个活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画一画”这个环节放到了练习部分。

在网络研讨中,风景老师对此环节的设计,提出了疑问:教材中的画一画的功能还请胡老师继续思考,在教学中它应该在什么位置?风景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再认识”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有了这种认识,我便在第四稿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就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以上介绍,只是反映我自参加网络研讨以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逐步完善的点滴。感谢本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

认识平均分课堂实录

小龙的妈妈买了10个黄澄澄的大鸭梨,小龙说:“梨是我妈妈买的,我的应该多,”另外三个小朋友一起说:“我们是客人,我们多才对”最后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平均分吧”小朋友都同意了他们一起动脑筋,列出了算式“10÷5=2”,最后小龙他们都吃到了香甜的大鸭梨原来生活中也少不了数学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1.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4)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我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出示下图: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18=34(块)。

3.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师:播放课件:下面两幅图一样吗?为什么?说明理由。

生: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

二、拓展提升。

师:出示硬币:想想除了绳测法,还有什么方法可测出它的周长。

介绍轮测法,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能告诉大家吗?

生: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祝贺你们!今后你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当堂检测:

师:今天的知识,大家到底学得怎样呢?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边长为20分米正方形桌布,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生1:5+5+3+3=16(米)。

(5+3)×2=16(米)。

师:这两种哪一种更简便呢?

生:第2种更简便。

师:我们解决问题,只要用自己喜欢的一种就可以了,当然要选择——。

生:简便的方法。

生2:要在桌布的四周缝上花边,求花边的长度,四周就是它的周长。所以20×4=80(分米)。

二、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2:我还学会了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八、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更有难度的题目,有信心吗?

生(响亮地):有!

师(拿出一个正方形纸片):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4分米。

师:如果有2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1:8分米。

生2:6分米。

师:现在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对呢?请画出图,再算一算。

(生画图,计算)。

师(贴出用两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谁上来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用手指绕这个长方形一周)。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中间两条不用算。

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它的周长是(2+1)×2=6(分米)。

师:太棒了!你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了!继续挑战。

(生画一画,算一算,师巡视辅导,并指名板演。)。

生:先算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2÷2=6(厘米),再算出它的周长6×4=24(厘米)。

师:同学们爱动脑筋,在这节课中表现非常不错!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生:秋季。

生:我爬行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周长吗?(板书: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描一描,初步感知。

师:贴树叶卡片,指名到黑板描,其余描45页第一题。

师:谁能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

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数学书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除了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其它图形的周长会是怎样的呢?贴小兔子卡片,指名到前面描,其余描46页练一练第一题。

师: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在描这些图形的边线时是怎样描的?(理解“一周”)。

生:从哪里开始最后再回到哪里。

(二)摸一摸,强化感知。

师:请同学们摸课桌面边线,体会桌面的周长。

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体会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说说身边图形的周长。

生:文具盒上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文具盒面的周长。

彩笔盒上面边线一周的长,就是彩笔盒面的周长。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其实它们有一共同的特征,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播放课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

(三)量一量,操作体验。

师:我们已经弄清什么是周长了,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周长是多少呢?其实,周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做衣服时裁缝要量腰围,做帽子时裁缝要量头围,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同桌合作,量一量对方的腰围和头围。请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测量的工具,做好记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如何测量的?

生:我用皮尺测量……。

师:小组合作,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小组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测量。

(2)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生:我们是用毛线先圈出树叶的周长,做好记号,再用皮尺量一下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们是先量出每一条边长,再把它们相加。

师:请其他组介绍一下不同的方法。

生:……。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想了这么多测量的方法,特别是遇到不规则图形时能够想出化曲为直的办法,真了不起。

(四)数一数,迁移应用。

师:课件出示:1.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量一量,算一算。

2.独立数,计算。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方法,汇报一下结果。

生:对照检查更正。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圆的认识”一是北师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半径和会用圆规画圆。

(二)教材简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圆的特征;认识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是掌握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内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使学生掌握圆的知识,并学会思维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套圈游戏引入,通过前两副套圈游戏的图画,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游戏的不公平而需要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方案:围成一个圆形。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学生动手通过初步画圆剪圆摸圆感知圆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它是一种平面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自学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形纸片,通过折,画,量让学生明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进一步加深理解半径和直径的意义。

这部分教学,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在有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描述操作,把感知内化为表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3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再次通过学生动手按定点,定长的要求画两个圆,并进行比较概括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三)练习。

通过基本的填空判断练习使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通过“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等问题让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反思。

在这一节课忽视了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

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

2、将主体图中的平面图放大。

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餐厅有多大?他们家房子的面积有多大?哪个房间最大?厨房和餐厅哪个大?……筛选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客厅和书房哪个大”,指的是客厅的地面和书房的地面哪个大。客厅地面的大小就是客厅的面积。书房地面的大小就是书房的面积。

(1)那你能来说说餐厅、厨房的面积都是指什么吗?

(2)你还能找一找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吗?对于可以用手摸得到的物体的面可以让学生摸一摸。

(3)说了这么多,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板书:面积。

2、解决第一个问题,“客厅和书房哪个面积大”?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你们同意吗?

继续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直接看出来的)。

同学们真棒,小眼睛看的真准啊!

师:那“大卧室和客厅哪个面积大呀”?

生可能会说:大卧室大。生还可能会说:一样大。到底是客厅大还是大卧室大,我们能不能来比一比呢?请同桌合作,拿出代表客厅和大卧室的图形卡片来比一比。

学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学生交流比的方法。

师:现在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等你来解决,有信心吗?“餐厅和厨房哪个面积大?”

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从而产生问题。

师:能比出大小吗?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探索提示)在信封中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的学具,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一下选择哪一种学具;然后在这张合作探索单上摆一摆,比一比;小组长做好分工,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圆片、大小正方形来摆一摆、比一比的方法来解决。

师:哪个小组愿意下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方法1:摆小正方形的方法。

方法2:摆大正方形的方法。

方法3:摆圆片的方法。

1、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生可能会说选择正方形合适。

师:为什么用圆形摆不合适?

生可能回答圆形边是圆的,不能布满整个空间所以不合适。

师小结:所以,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选择正方形最合适。

师:(展示同时用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摆的情况)这样摆,能比较出餐厅和厨房的大小吗?

生可能会说不能。

为什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生可能会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来测量。

师:在数学上我们叫做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生可能回答1厘米,1分米。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可能回答:1厘米。

师: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

师:量出来了吗?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回答1厘米。

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你会写吗?写写试试。

师:请同学们拿起这个1cm的小正方形,摸一摸,感受一下,1cm有多大。1平方厘米大还是小?对,1平方厘米很小,所以平方厘米是用来表示较小的物体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

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能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请你测量一下。

3、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1分米。

师:对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那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

师:它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板书dm2。学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拿出1dm的正方形,摸一摸,感受一下,1dm到底有多大?

师: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师: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现在感觉合适了吧?

生可能回答合适。

师:请同桌合作,测量一下课桌上面这个面的面积吧。

4、认识平方米。

师:你知道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应该能够直接说出平方米。

师:它也可以用字母表示,板书m2。

老师拿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长,有多宽。

师:1平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可能会说大。

师:测量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我们就可以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

师:你能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吗?

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比一比,试一试。

1、估一估,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一粒纽扣的面积大约是2()。一把椅子面的面积大约是6()。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数一数,下面4个字母分别用了多少多少平方厘米的彩板?

3、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小明一家三口,坐在一个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小明吃到一粒石子,他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硌到了,鲜血直流。妈妈急忙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小明的嘴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小明来到一个18平方厘米的急诊室,医生用一块1平方分米的卫生棉球为小明处理伤口,并在一张2平方厘米的就诊单上开出了药方。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都有哪些收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