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作用论文初中(专业17篇)

旅游文化的作用论文初中(专业17篇)

ID:6197199

时间:2023-11-06 23:56:29

上传者:雁落霞 旅游文化的作用论文初中(专业17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范文范本,相信对我们的写作会有所启发和提升。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

1.1五脏俱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用来形容微课的优势。由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严谨、活跃的.思维能力,学会观察问题、分析信息、归纳知识并实践应用。首先微课课微不小,虽然微课的时长仅有5分钟至10分钟左右,属于短小的课例片段,但是短小的微课比45分钟讲授更为有效,它可以将知识内涵聚集、教学主题突出,使得某些数学学科重难点得以渗透初中生的认知,使得学生尽快构建数学知识脉络,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微课步微不慢,虽然短小的微课仅仅对于知识一两点进行突出讲解,但节奏稳步推进,可以使得学生跟随微课节奏进行思维拓展,体现了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再次,微课效微不薄,可以起到一定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课效,使得学生通过微课微知识的传授获得智力潜能的开发,从中获取智慧。

1.2适应多变性:由于微课依据媒体的基础,因此可以实现学习移动性、学习泛在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使得教学指向明确,知识重难点完整突出,使得学生明确教学主题,从而保障教学课堂的紧凑节奏把握。学生可以依据微课的简化性、针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与反思,很好地拓展数学思维。同时,微课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结合运用于教学讲授、教学问答、教学启发、教学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自主学习、探究协作环节等等。微课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中心、以生为本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作为主要推崇的教学途径。

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微课以绝对的优势受到广大初中教师的欢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较为显著。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好问、好知的特性,微课可应用于初中数学各环节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内容丰富、知识重难点突破、学习效率提升,使得教学目标可以尽快实现。

微课是短小的课堂教学视频,可涉及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评价反馈等内容,通过小结构单元环节的呈现,使得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的资源,促进教学的情景化,使得教学主题得以突出,实现以小知大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得以丰富,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大大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减轻教师讲授压力。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我国人才的缺乏类型与缺乏原因,并从基本理念、基本机制、基本链条以及基本力量四个方面,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但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自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军中,并在很多发展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其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与当前任何一个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都更高,想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单单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才,这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但高素质人才较少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匮乏会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前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创作型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欠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一)中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同步进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业界定模糊的影响,但我国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具模型。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项目引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参与来实现模拟教学与专业实践。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培养,还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前接触到了职场实态,了解作业流程,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第二,工作室方式。这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基础,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行业市场、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综合性评估。在工作室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职场实态的角度上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订单培养方式,又称协议培养。想要运用这种培养方式,高校需要准确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企业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还需要向高校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高校、企业的三赢局面。

(二)国外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欧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游戏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很早以前便成为其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团队协作、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问题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自信等非智力能力,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有单独的创意产业学院,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和旁听,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教学范例降低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末,英国便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的发展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英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如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便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能力,如想象力、判断思考能力、职业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美国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也颇具规模。如哥伦比亚大学,其艺术管理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包含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管理系统,分别迎合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所有的艺术产业类型都涵盖其中,不仅具有专门化特点,而且重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缺乏原因与缺乏类型。

(一)缺乏原因。

第一,文化体制影响。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盈利模式,以事业的形式存在,在改革以后,传统模式中对文化进行管理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转变成了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对经营管理与市场掌控缺乏经验。第二,产业自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其发展初衷源于政府,而并非市场,所以,人才储备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第三,产业认识欠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域泛市场化与伪市场化,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市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长期规划。第四,教育体制刻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刻板,对创新并不推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育也没有对这种教育体制及时转变,以至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

(二)缺乏类型。

第一,管理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工作的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运作非常熟悉,但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第二,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将人才的想象力与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当前我国的创意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第三,复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很多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文化艺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四、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沟通与整合,需要人文、社会以及自然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还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理念中全面贯穿,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并不容易。我国高校欠缺自由教育的基础,而且长期以来受专业教育影响,使得通识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形成的反差非常大。因此,运用通识教育还需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的通识教育道路,并将其作为高校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融合跨界,因此,以职场实态为基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艺术学科作为发展中心,打造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融合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必经之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转变传统教育机制中学科分离的模式,并在职业实态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的管理平台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将产学研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链条。

对于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住其发展方向,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将人才的培养链条与产业的发展链条一一对应起来,学科与产业之间形成共荣机制,相互促进,向企业中输送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企业生产链中加入文化创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另外,高校还应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项目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与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从而做到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培养人才。

(四)将艺术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力量。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挑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意义是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基础,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能够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设计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促进下,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种思维以跨学科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学科碰撞来获得新的突破,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道路。

五、结语。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素质高、专业硬的相关人才,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支持,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兼具文化性,可以说其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行业。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是独特的,同时,也是经过人类长期实践所传承下来的精华。民间艺术资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某种角度来讲,民间艺术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同时推动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借助民间艺术来传扬旅游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旅游相互促进。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因此,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结合非常重视,并不断涌现出相关的研究著述。就当前而言,针对于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但从实际来看,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实践中,存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问题,仅仅对两者进行表面形式的探讨显然欠缺深度,因此,应对两者融合的规律进行综合归纳,了解两者融合的内在规律,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此,下面进行深入探讨。民间艺术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艺术中的瑰宝,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对于旅游事业,繁荣旅游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的双向繁荣,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明显提升,物质生活富足,因此由以往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释放生活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民间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并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魅力。下面,笔者针对民间艺术在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民间艺术一词是由民间艺术拼组而成。民间,往往被解释为农民、牧民和手工艺者眼光探索下的客观世界,穷乡僻壤里未经教化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平民劳动者及人情世态。因此,民间艺术的风味和特点,往往雅拙,天真或鲁莽、辛辣,并受当地习俗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传播开来,必将给人一种极大的猎奇性和观赏性。

艺术在文学中的本意是“种植”,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含有手工操作或技艺之意,也就是说,把上述的民意艺术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看作是一种过程,一种记忆的话,这种活动也就升华成了一种艺术给人以美感,旅游文化其实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远道千里,慕名而来,是因为唯到此处可以看到使自己新奇的景色,可以看到与自己日夜栖息的家居风格别异的美境。然而并不是每一地、每一处都能构成旅游胜景,也并非每一个村舍都可以成为人们向往的山庄,只有当自然的钟灵奇秀和历史人文的沉淀,带给人一种美感时,人们才会向往它、追求它,这种自然和人文同样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地方特色和艺术是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的两个基本的共同之处,这就使两者之间有了相互发展、相互依存的基点。几乎每个外出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当我们游览于一方景地时,都想购买一些当地一些有特色的商品,以永葆纪念。应该说,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是这个地区人们共同审美的心里反映,它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民间艺术中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灵魂,只是近些年来,这种灵魂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一些工艺品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流行于四川成都一带的双轮纸风车,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流行到陕西、河南一带,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江苏、徐州、连云港、南京、苏州一带辗转开来。试想既然许多地方都有了同样的东西,何必一定要劳神跑到这儿来看呢?把民艺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促进民艺与旅游双向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像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搞个小型的陈列馆,搞个工艺美术售品部,将代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陈列起来。老的、新的、传统的、现代的,通过这个小型陈列馆,我们大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情,小可以窥视到这儿人们的生活起居,这本身就是一处极有地方风味的风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了一部分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要把本地的民间艺术变成一种旅游资源,不管办陈列馆也好、办售品部也好,首先应该搞好普查,这就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日本老一辈的民艺家外村吉之介,曾在一本书中介绍我国江南一件木制的水舀子,他认为是最合理的吸水工具,不但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便用轻便,而且会在使用中产生无穷乐趣,还有日本的秋风芳夫教授,他主要研究日本的“木文化”,他说这些工具技术在日本掌握的人已经不多,快要失传了,但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工业设计的原理。在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应搞好宣传。只有宣传出去,才能为众人所知,才能为社会锁承认,也最终才有可能变成一种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这同样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及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的群策群力。这种宣传的最佳效果是让这些民间艺术成为本地的某种标志,在这种标志的呼唤下,能引起人们对于这种标志的自豪感和美感,引起旅游者对这种标志的认识和向往,及至此时,它就可以完全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了。从另一层含义上说,这就是民艺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发挥出来,经过系统的.整理,展出后它就会转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源。我们高密,是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扑灰年画、泥塑为高密的民间艺术“三绝”。为了让高密人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认识高密,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建造了高密民间艺术馆,既有利地了高密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吸引了众多人们的视线,大力推出高密璀璨的艺术之花。聂家庄泥塑艺人名传千里,剪纸艺人更是家喻户晓,他们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使者,走出国门,把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得无数观众“竞折腰”。一时间,高密民艺再度名声鹤起,许多人更是慕名前来高密,一睹高密民间艺术之乡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旅游业把民间艺术纳入自己的试点和运作范围后,我们应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商品化”带来的污染。“商品化”的污染在于牟利心切,出现了内容、题材上的丑陋和制造的精糙及相互模仿诸现象。所谓“精化”和“糟粕”共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众的淳朴勤劳和富于同情心的优良品质可以在民间艺术中表现出来。同样,部分民众的自私、保守、愚昧也可以在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宣扬的民间艺术应该是能显示民族的智慧,是健康、有生命力的审美情调的体现。总之,民间艺术和旅游是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在某种条件下,有时可以相互统一,相互服务的。在这种服务中,有一个前提应该坚持,那就是健康和特色。谁也不应该为迎合谁而扭曲一些东西,否则,只会昙花一现,而失去永久的芬芳。坚持了这个前提,我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默契配合下,伴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让民族的变为世界的,让世界的滋养民族的,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所以说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严兆洋.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化与品牌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6(18):96.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英译现状,对其在英译现状、英译原则、英译研究策略和有待创新之处四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旨在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文化旅游的英译质量,以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语言魅力、展现城市标示语的体系规范。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标示;对策分析;英译原则。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标识语是向外国旅行者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提示、解释、告之、或警示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一般出现在旅游场所景区景点的中文标识之后,甘肃境内的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突出丝路文化,主要以英美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英语标示作为汉语标示的辅助。英语标示语起到向英美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里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

一、甘肃旅游标示语的分布和分类。

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涉及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根据原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讲话: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体量大、集成性强、吸附力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重头;天水是源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是龙头;敦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甘肃旅游标示语涉及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商场,对这六大板块进行标示语英译及对照语料库建设,并根据英美文化差异产出英式、美式两种平行标示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

二、甘肃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英译现状。

(一)外宣窗口标示不规范省内作为“窗口”的双语公共标识语存在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翻译类型错误和文本翻译类型错误四大方面的问题,其中语言翻译错误又体现在拼写错误、滥用中文拼音和语法错误。兰州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对标语进行英汉双语标示公示,本身是以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城市公示语中、甚至在主流报纸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信誉度、阻碍了对外交流。(二)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甚少,从而让甘肃文化旅游魅力打“折扣”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最难攻克的关卡。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产出的差异。戴宗显教授认为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标示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在国外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人来做此项工作的。甘肃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长期积淀了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开发、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深深地制约了甘肃旅游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标示和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标准不一,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对外推广和交流。甘肃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产出专业的译员解决旅游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三)甘肃“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开发译介力度不够,相关翻译机构的成立,为推进甘肃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更需要辅助项目的支持207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复后成立的对外文化翻译传播机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挂牌。甘肃政府牵头,但需要他家之力,共同开展相关子项目的研究,也需要联合其他高校和英美本族语专家一起产出外国游客看得懂、懂的透的优质翻译文本。(四)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英译原则。

(一)译文以目的语英美人士为中心在英译标示语的过程中,译者想要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与期待的译文来,就要时刻谨记作为英美人士的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因此,标示语译文的产出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二)译文力求准确、规范化旅游文本的英译人员应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基础,而英译的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掌握、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和掌控都会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所以标示语的译者也应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产出优质的译文,必要时邀请英美本族语专家进行检查、共通商讨出准确、规范的译文,从而增强旅游文本的外宣效果。(三)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化中文的`旅游标示语偏爱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但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最大的了解景点所传递的信息,由于目的不同,就需要译文旅游景点标示语简洁易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是方块字,所占的标示语空间不大,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同样的内容译为英文会占据相对多的空间,从而失去汉英双语标识语的平衡感,所以译文简洁、明了可以使标示语显得更加美观。(四)译文在有文化解读需要时应加注释丝路文化体现在甘肃沿线旅游景点的方方面面,中国游客很容易理解背景,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英美人士来说,标示语译文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加深对甘肃旅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社会影响。(五)译文应遵循礼貌原则文化旅游标示的英译应该注意遵循礼貌原则,体现了对标示语受众的尊重和平等,还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中文的标示多指令性,而如果英译中不注重礼貌很可能会有损受众的尊严,从而降低了英文标示语的交际功能。因而,针对外国人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时,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使标示语所发出的禁止、限制、指示等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面貌。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一,旅游文化标示翻译的标准体系需确立,筛选总结出能够真正适用于省情和文化特征的标准,开展对外译介工作。第二,旅游文化标示翻译语料库的分类建设。甘肃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标示语翻译涉及的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和商场进行英汉对照英式、美式对照的平行语料库建设。第三,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建议必须在结合英译实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出规范的语言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标示语译文。“一带一路”沿线下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的是丝路重镇的文明瑰宝,而译者的作用就是在文化旅游英译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和翻译原则,努力提升英译标示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有效传播,从而到达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通。

五、研究有待创新之处。

首先,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料库建设对标示语进行“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英译,对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城市六大板块的语料库建设,将会对规范省内标示语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规范、正确的翻译,应用语言经济学的途径唤起各种潜在的旅游兴趣和需求,以便有效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达到助推省内经济增长的目的。最后,“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公示语翻译有利于增强旅游产业的对外传播功能,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人文环境建设和对外交流水平。

初中数学错题本的作用论文

1如何做错题集?做错题集的方法完全可以参照自己的喜好。喜欢抄题的抄题,不喜欢抄题的剪书,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想明白如何使用错题集。

思路。

这里说的思路指的是你在解这道题时的全部思想活动,包括你对题目条件的分析、初步的想法、推导过程等等。尤其是卡了壳、出了错的部分,更要着重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忽视计算失误,有位同学直到高考前不久才通过总结错题找出了他的计算题老是丢分的原因:他一直都把1除以2算成了2!如果这个错误延续到高考,那该多可怕!

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

习题解答给出的标准解法一定是要抄录下来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起步较差的同学至少要做到的;如果基础还不错,那么对于自己做错的每一道题,都要争取得出更多的思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契合应试考核的要求。

以高考等选拔性测试为代表的应试体系考核,实质上就是检验你在一定时间内能展现多少出题者所要求展现的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寻求更简便、更符合你思维特点的解法是非常必要的。而精益求精的同学要做到的就是举一反三,也就是找出与这道错题题型或思路相似的其它1~3道题,将自己在研究错题时得到的经验和技巧在新题上加以运用验证。

多复习和总结。

记录完了上述两项内容,最后还得有个总结归纳的部分,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你的思维能力和出题者的要求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环节做得还不够好,以及你从这一系列对错题的研究中收获的经验和技巧。

2常见的几个问题回答q:做的那么辛苦,如果做完又不看,那又有什么用?

a:其实,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如果你真的能以上述步骤认真地研究过一道错题,那么你就不用再担心自己会忘掉这道题的思路,因此也就无所谓看或者不看了;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最后还是忘却了亦或没太认真做,那还可以不时翻翻错题集中的反思部分嘛,效果一样好。

q:这样整理一道错题下来做很耗时间,很累啊?

a:整理一道错题确实很耗时间,按照上述的全部步骤去做错题集,在每道题上花的时间(包括研究+落实到错题本上)平均要45~90分钟。但考虑到我们只要抛弃拼命刷题的观念,那么除了上课写作业、吃饭睡觉,以及抽一点用来合理放松娱乐外,每天剩下的时间其实还是足够整理一些错题的。

至于很累的方面就见仁见智了。有诸如用不同颜色的笔做错题集&题目太长或者图太难画或者时间太紧之类因此直接剪贴之类的小tips,这个自己可以用一些简便方法。

q:有同学说错题集一定要工整/美貌/完全blablabla……是这样吗?

a:这是最后要说也是最重要的,你一定要知道错题集是做给你自己看的,一切以你自己的便利为中心,怎么适合复习怎么来,怎么能记住知识点怎么来。所有人的意见都只是意见而已。如果是父母老师要求你的错题集一定要有什么格式,但格式并不适合你,你就好好地跟他们交流,他们可能会尊重你的意愿。毕竟谁用谁知道。

3最经典的错误不做错题集。

错误的东西永远会错,最后考试一做就错。

错题集只有在考试前看。

错题集只加不减。

如果你能做到天天看自己的错题集,很快就会发现有的东西会很快掌握,这时候就需要把这部分内容移除。错题集里面只留下那些你真心还没完全搞懂、没有完全记住的东西,保证你每一次翻开错题集都能再加深学习。

初中数学考试复习方法+三个考场应试小技巧。

1复习方法——抓牢基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在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绞尽脑汁的去想解题方法,仍旧解不出来,参照答案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某某定理理解的不到位,某某公式记得不全面。

前不久,有个童鞋在微信上问我,已经初三了,但是初一初二的知识点还有盲区怎么办?说到底,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频繁的出现在高三的学生身上。

2复习方法——研究突破重难点。

将笔记上的重点知识标记出,进行一下系统的记忆之后,可以对一个的找一些专题进行一下系统的训练,最好多找一些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更能够发现自己的薄弱项。

从而进行强化,让自己无懈可击。

3复习方法——锻炼出题的能力。

如果题出的非常严谨,证明你已经升华了。

锻炼出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自己对知识、对考试的不同认识,让自己站在出题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一道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视野会更加的开阔。

数姐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锻炼方法,锻炼大家的头脑与应变能力!!

考场应试小技巧:

初中数学错题本的作用论文

摘要:高三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题和反思并总结,特别是高三物理复习中学生对有些题目是一错再错,尽管教师认真分析过,学生似乎也懂了,可实际不然。不少学生总觉得有劲无处使,如何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就成了高三首要的课题,错题本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从错题本的作用以及高三如何快速建立利用有效的错题本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错题本;有效利用;高三复习。

进入高三,开始紧张的备考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尽可能提高成绩,成为高三学生首要的目标。众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在传授经验时都会介绍自己独特的复习方式,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错题本,而这一方法也得到众多教学一线教师的首肯。2008年浙江高考状元申屠李融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能考到全省第一,实力是一部分,但也不排除运气的成分,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也是因人而异的,‘错题本’绝对是可以通用的诀窍。”

1.把复习时间利用最大化。

高三复习时间短,既要进行紧张的复习,从教材到相应的章节练习,还要应付众多的考试,从周考到月考,到各式各样的模拟考,不少学生疲于应付,觉得制作错题本是浪费宝贵的高三时间,认为错题本只是把错题重抄一遍,没多大意思,况且每天都有大量的习题都做不完,不如花那时间去做题,哪有空去做错题,可一个现象让他们迷茫:题目练过了,考过了,老师仔细分析过了,自己感觉理解了,而且可能不只测试过一次,但结果还是错了,总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题,相当于复习没有效率,究其原因是没有对错题进行归类,没找到学习上的漏洞,制作错题本是让学生找到复习的`捷径,把复习时间最大化的一条途径。“错题记录、循环复习”的方法,比起题海战术要强好多倍。

2.形成自身错误系统化。

通过不断收集错误,就能把它们归纳总结,就可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和规律性,从而找到一条解决同类型题的诀窍,掌握答题技巧,巩固知识,弥补漏洞,提高复习水平。这点对物理的学习尤其重要,一旦学生掌握了方法,以点带面,就能举一反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3.改变学生对待错误的认知。

用何种态度对待错误是减少错题的关键,不少学生害怕错误,其实正是因为错误才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更不能因为错误少或错误的原因较简单而忽视它。每一个错误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盲点,如果消极地对待错误,或者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会在任何可能发生的时候发生,而且会重复发生。因此,对待错误一定要“严”字不当头,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不能存在侥幸,认为错题高考不会那么刚好考到的思想。

4.改变学生不良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态度。

通过建立错题本,一旦学生认识错误到位了,学生就能在考试中改变审题不清及算错、抄错、写错、判断错误,特别是物理中不规范答题的习惯,而且学生会因为错题太多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而小心做题,不再马虎了。随着纠错的深入,错题本中的错误质量会越来越高,数量会越来越少,不少是由于概念和思路而引发的错误,平时解决好这些题到最后考试的时候自然不会再犯错,而且对待错误的态度也是以后生活中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

二、快速建立和有效利用错题本。

有些学生高三才开始建错题本,担心是否能来得及,况且如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纠错上,又如何分配复习时间呢?如何做到复习纠错两不误呢?因此快速建立及有效利用的错题本就成了当务之急。

1.准备三本不同颜色的本子。

主要是为了分类错误,为以后方便回看做好准备。常见的记录错题方式有:(1)按内容分类,随着高三复习的章节的深入而记录。(2)按题型分类,针对同一个题型进行归纳。(3)按成因分析,根据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高三学生对上面三种类型综合使用是最快提高复习效率的方式。把三本本子分成:

a.解题规范类:主要记录由于审题不认真,单位写错,公式没写原始式,物理字母写法不规范,看错、抄错等一些自己会做但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和一些简单的错误类型题。

b.似懂非懂类:主要记录对物理概念不清,情景过程不能完全显现,容易混淆的题目、记忆知识模糊类等一些自己感觉摸到了门槛却不得道的错误。

c.完全不会类:主要记录自己在各种测试及平常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如问题情景不理解,模型无法建立,数学工具的应用不熟练等。

2.收录错题。

a.首先把错题用剪刀剪下来,同时按上述三种类型分类并按复习的章节顺序不断补充粘贴到不同的本子中,有些学生的做法是把错题抄入题本,这种方法对高三学生复习物理不合适,抄题比剪贴费时,同时有些物理题有图像,画图更费时。对一些自以为很好的题,有概括力或有特点的题也一样可以剪贴,可不仅限于错题。

b.在错题下面写上错解和准确答案,并注明错误的原因,如是属于解题规范类,只要在错的地方用红笔勾画出来即可,如单位写错,改正单位并用红笔在其下面画上线,这样就能在回看时一目了然,明白错误。如是属于第二类,这类错误最宝贵,它能让学生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对各种知识清晰化,须认真订正写出错解的原因,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如,概念不清,那么应同时注释正确的概念;易混淆的题,应同时附上为什么混淆和哪个混淆,同时在下边继续留出一部分空白,是为了回看时有新的感悟能随时记录;完全不会做的题,应在其题目下面写上老师对此题的分析讲解,记上解题的切入点、思路的突破方法、此题的技巧,同时列上详细的步骤及对此题的反思,同时要留一部分空白。这个过程很费力气,也很费时间,进程很慢,而且可能还会觉得比较困难或写不出错误的原因,开始可少写点,随着内容的不断复习深入及写多了,体会自然会涌上心头,同时通过找错误来源,逐步认清各种思维障碍对知识学习的影响,一定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做这件工作,你会发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纠错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要保证自己以后能看懂。

3.回看。

错题本收录后不是剪贴完就完事,应随时回看,特别是每个章节结束时,准备考试时应对本章节的相应错题进行浏览,并思考、反思。对第一类错题只要粗略翻过,主要看那些红笔注明处即可。第二类和第三类错题,则要认真翻阅甚至要重新再做一遍,同时在空白处可记录下回看后的新的心得或新的解法、思路。这样就使每一道题都发挥出最大效果,当遇到相同的类型时,就能在脑中立即回应,避免了同样错误的发生。同时,应在综合章节测试前就应根据教师的测试范围把错解题再重新翻阅。如,测试《力和运动》时,就应把之前力的章节的错题和运动章节错题进行综合,当在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时,同样要根据相应的专题复习内容,对相应的错题进行专题综合回看。

4.再整理。

随着复习的深入,错题本内容会不断丰富更新,这时就应注意再整理,给错题本减肥。对一些反复看过多遍,且那些自己认真思考过,确实已彻底掌握,确认不会再犯错的错题,这时应用红笔在题号或题目上画上标记,再看时可以略过这些题目,有效地节省宝贵的高三复习时间。这样随着复习的时间不断延伸,错题本就会越来越“薄”.

5.交流探讨。

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的错误之处不同,错题本不尽相同,这时应通过交换翻阅,同样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思考,取长补短,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类的错误,对于其中其他学生的不同见解及独特的见解,更应互相探讨请教,互相借鉴,互有启发,在错题中淘“金”.

总之,有效利用错题本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升华、类型化的过程,它能准确切中你的薄弱之处,是教师及资料所无法提供的,它是高三复习最有效的捷径,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效。错题本的作用特别将在第三轮复习中看到与众不同的结果,有错题本的复习起来效率会大大得到提高,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吴纪。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更大发展.物理教学探讨,2002(20)。

曾健智。物理习题课的反思.中学物理,2002(08)。

文档为doc格式。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本文梳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以及我国成功或失败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放在现在,创新无处不在,无处不需。技术的创新会带动时代的进步,而文化的创新更是为各个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率先开始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角度的研究,建立了逐渐成熟的理论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洋”节日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再加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愿意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出国旅游便成为了热门项目。国内的大好河山难道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吗?国内旅游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后突然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相似的旅游商品街、相似的旅游纪念品、相似的游乐场等等。在传统观光旅游方式的支撑下,我国旅游业依托优质旅游资源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2]。但单靠优质旅游资源支撑的观光旅游的形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现代人们的需要。

旅游业向来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大河山川,还是名胜古迹,甚至是探险圣地,处处都有人类的脚印,处处蕴藏着人类的文明。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叠加,有学者定义为两个产业系统构成要素相互“耦合”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创新系统[3]。事实上,国内很多学者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相关的研究。人文地理学博士尹贻梅认为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着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并通过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先例提出集群式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4]。

我国的民族地区在拥有特色自然景观的同时,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都是景区可以利用的文化创意素材。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几乎同时引起了对旅游创意的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自然不愁关注度和客源,那么对于资源独特性较差的景区,加上适宜的创意产业开发和宣传,能否打出景区知名度就是做与不做的分别。

此外政府的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问题在另一学者的研究中阐明的更加深刻。有学者提出两个产业融合的三条路径,即政府角色的发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立[5]。

这篇文章以秦皇岛市为案例城市,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另外有说法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应根据不同模式和阶段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植、市场监管等不同作用[6]。政策往往可以促进一个产业的兴起,也可以抑制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当中,主要发挥良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和资金支持作用。

创意旅游逐渐成为了各地景区吸引游客的新形式,国内有很多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大概以民族文化创意和历史文化创意两大类进行阐述。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地凭借着东巴文化、藏文化的区域特色优势发展势头猛劲,但是“一招鲜吃遍天”在如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些地区同时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驱动机制问题。资源中内含的知识与信息量越大,旅游者前来获取和共享的知识和信息,前来体验异文化风采的欲望也就更趋强烈[7]。

周智生在文中指出,多元化民族特色由于承载着更多的信息、知识,带给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间,发掘这一特点会带来可观的效果。“创意”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8],而在信息时代,旅游产品自然也可以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张海燕等人指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主流[9]。旅游产业经济必定离不开商品生产及消费,对于这一方面,龙叶先在文中表述,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必须根据新的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从内容、形式,甚至饮酒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特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10]。

除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尝试。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都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学者保继刚指出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人造旅游资源,重在构思和主题创造[11]。西安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就是将古都西安的帝王文化、历史及宗教文化、诗歌文化等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12],另外配合多处园林景观,重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传说,增加了景区的故事性,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空间被视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流行意识的反映或者“精神”的普遍感觉[13],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导致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14],在历史街区被人工改造失去真实性的今天,要认识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真实性感知、地方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后行为的重要因素[15]。

3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国内各学者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深刻感受到旅游业正走向与文化创意结合之路,这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明智之举。各地的旅游创新都有成功有失败,针对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文化创意创新是必要的。凭借异质性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对于如今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创意永远不会过时。

发展旅游业是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经济转型的选择。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自身独特性和吸引力,另外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如今人工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生态馆等创意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收效,传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也是各景区亟待采取的一项转型措施。然而旅游业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开发与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的碰撞、吸引,旅游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载体。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原真性较好的旅游景点,保护民族历史景区的原真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有学者提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应用[16],这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原貌,也是对原有旅游资源的扩展和开发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将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科技创新进行创意性的开发,以其为主题进行新鲜有趣的旅游项目,既让游客们体验到了当地真实的特色风情,自然景观,满足更多的游客的体验需求,又能够相对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3]杨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红艳.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集聚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pef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31(04):81-96.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在我国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教科书与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契合性,也对教科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特别加强对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视,在语文教材改革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由于语文教学活动对教材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改后教材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插图问题最为明显,已经开始限制教学改革活动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对教材中插图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辅助。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小组讨论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和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学习中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3、团结协作的习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

二、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力量。

1、实施激励评价。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2、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讨论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组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步伐的迈进,《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要调动一切与学科有关的因素为我所用,把语文教学推向与时代同步的多元化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智力因素课堂。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刚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以利用其新鲜感而生发开:第一堂课,可以先叫一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人”字,接着就在“人”字上做文章,讲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并相机而导: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最后再抛出几个问题:你们能说一说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吗?数学家苏步青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为什么规定进复旦大学的理科生大一时必修语文?这些问题既能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课文与初中将要学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不好,数理化也难以学好;语文学不好,将来工作也不易做好。这样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样的因时而启、相“机”而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恰到好处地培养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二、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三、培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识品质的任务。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还说:“语文文字,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可见,叶老早就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具有优良的自身素质。

四、调动学生情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到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创新教育是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通过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在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创新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

2.大力开发活动课程,搭建创新成功的舞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整体,每种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功能。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交往、创造等综合能力为核心,环境课程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为核心,三者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些活动课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活动课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主动地去获取成功而成为学习的成功者。长期以来,致使语文教学“低效性”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智力为重点”的教学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要记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是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职”为了语文教学,为了学生,但愿每个语文教师都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中存在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纠正或者补充是不够的,还需教材编订部门定期对教材插图进行修订,进而有效提升插图质量,保证教材编撰效果。具体来说,教材编撰部门对教材进行修订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课文内容编辑插图,保证插图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课文内容的契合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插图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教材插图编辑过程中注意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对一些古诗文进行配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所配图片与历史事实的契合性,避免和历史事实出现冲突。如古代马车、古代建筑、古代礼仪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更应该进行充分的分析。

最后,严格根据课文内容和所营造的意境绘制插图,避免所配插图与文本内容、意境出现冲突,对学生的阅读体验产生不良影响,限制学生的阅读效果。唯有如此,教科书插图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教科书插图的作用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相应的辅助。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插图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限制了教材在辅助教学活动方面作用的发挥,因此教材编撰者应该针对插图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修订,增强插图与教材内容的契合性,为教材作用的发挥提供一定的支持。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

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

新教材对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过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物图;二是趋于线段化的排列图(包括实物和几何图形);三是长方条图形;四是线段图。这样逐步孕伏过渡坡度小,易为学生接受。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

七、充分挖掘插图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插图的形式,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插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有很多具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开学图”中有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教学生数五角星个数的同时,可告诉学生: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上的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通过以上教学,把数学课教学与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插图中还有工人叔叔做工,农民伯伯种田,老红军讲革命传统,小朋友做好事等插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在实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则需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史料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因而如何有效地发挥史料的作用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史料的基本概述。

史料主要指的是研究历史和佐证历史的材料,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实物性痕迹,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等三种。其中,文字史料主要是运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的,例如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涉及历史的诗词等都属于文字史料的范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史料,使其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图片史料的主要是以图片为主,其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结合使用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物史料主要指的是文物等实体,其范围相当广泛,相较而言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少的。需要注意的是,史料要求如实地反映历史,因而教师选择史料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1.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历史教材中所使用的史料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研究选择出来的,不同的史料对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因而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教师要了解史料的来源和前因后果,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更全面地向学生呈现历史。除此以外,教师根据史料所提出的问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使问题更具针对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史料中发现更多的历史信息。

2.适当地增加课外史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繁多的,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教材中的史料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史料。史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所使用的史料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整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在应用图片史料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文字史料。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具有趣味性的史料,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3.发挥地图等的辅助性作用。

通过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发现,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地图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讲授文字的同时辅以合适的图片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插图或者是地图,并结合文字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如何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历史教材中陈述很大部分都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史料的应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应用不同形式的史料,设置趣味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自信心,这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2.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来授课,对历史知识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去思考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史料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自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在学习和研究史料的时候,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广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历史。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忆那些历史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教师在应用史料的时候,在历史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以及当前的研究新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提设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思考问题,得出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

摘要: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是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基于这样的背景,需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材料,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史料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方式将不同的史料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针对当代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风行,自私冷漠日渐蔓延,空虚寂寞深入骨髓的时代特征,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如何寻回精神的家园?如何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所有这些当代人特有的心理失衡和精神危机都未能在教材中展现,更谈不上探讨和解决了。教科书中有关“人与自然”领域的生态德育资源中,涉及“自然万物的精神启迪”的内容非常少,而且除了《紫藤萝瀑布》等寥寥几篇鼓舞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自我砥砺、自奋自强以外,其他几篇相关选文都以颂扬革命精神、献身精神为主,与当代初中生的精神生活相去较远。笔者以为,其中的一些选文可以让学生自由抒发内心感受,反观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用“心”去感受自然万物的精神,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中获得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启迪。如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启迪,可以是积极、正直、博爱、执着、克己、包容等精神上的追求,而不一定是教师教学参考书的分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以上的主题界定很难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阻遏了他们自主理解、自由联系、自发反思的精神提升途径。教科书中还蕴含着一些隐性的相关教育内容,但往往被忽视,教材编写和教师参考书教法提示中也没能予以“点拨”,其德育价值尚待挖掘。如《皇帝的新装》的首句:“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它所有的钱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此句中描述的“皇帝”与当今社会大量的重物质轻文化、重外在荣誉轻内在精神的“物质人”很相似,完全可以设计有深度、有启迪性的练习题或讨论题,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进行精神剖析和反思自省。但遗憾的是,这完全被忽略了。

二、不够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材中的生态德育资源极少来源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有较大的脱节,与以有效地指导他们的日常消费方式、娱乐方式、饮食方式等,难免使生态德育变得遥不可及。如《动物世界》单元介绍了松鼠、松树金龟子、大熊猫和黔之驴,进行了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却没有提及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宠物”,指导学生对待宠物的态度和方式。再如教材中大量选文涉及自然景色、童年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回忆等,却不能贴近中学生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远离乡土,与城市建筑、电脑电视、超市麦当劳为伴,真正需要的是了解在选购玩具、食品、服装时的生态标准,在日常的学习、娱乐、交往等行为习惯上的生态敏感性,而这些除了八年级下册中的写作“绿色食品”以外,全套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另外,贴近生活需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或歪曲社会现实,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公共生活环境中,多因素多角度地认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解决途径,从而更加理性、有效地思考和行动。而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以阳台里飞进一只鸽子而决定先不封阳台为切入点,展开对人类物质文明与大自然及人类的精神世界日益分离的相关阐述,虽然主题鲜明而深刻,但其切入点不典型,难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共鸣。其可商榷处在于:其一,阳台成为鸽子等鸟类的安身之所很少见,更何况12层楼的阳台。其二,保护鸟类与封阳台之类维护个人安全的措施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保护生物应该从更可行的、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描述,比如在小区里开发种植园,在树上安置鸟窝等。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应注重生态道德观教育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必要填补,从而进行更加全面、切实的生态道德观渗透,从培养初中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入手,着眼于培养未来公民的生态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道德水平。

(一)渗透生态道德的深层理念。

目前,学校生态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保护森林、爱护动物、维护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知识与规范的传授上,局限于浅层生态意识的培养,拘囿于纠正人类的错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方法“虽然可以唤起一定的环境危机意识,但这种环境危机意识往往是与人自身无涉的,一旦与自己的生活欲求相矛盾,就自然让位于个人的生活欲求了”。[2]因此,生态教育应挖掘生态问题的深层原因,从人类行为的背后,即文化和道德上寻找“病根”,改变“过时的价值观”,超越人性和时代的弱点,修正每个人内心的深层价值,以深层理念指导生态行为。结合深层生态学的一些其他口号,如“活着也让别人活(liveandletlive)”“让河流自己流淌(lettheriverlive)”“手段俭朴,目标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等,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当学生具有了深层生态意识,便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对待万物的方式,从内心产生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主动地爱护地球和一切生命。

(二)立足宽广视角。

1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置身于“未来地球人”的视阈。由于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人类社会正日渐走向“复杂开放的系统”,城市化、全球化等系统特征日益显着。中学生态教育应克服短视、功利的倾向,而把目标锁定在“未来地球生态人”的培养上,超越时代和国家、地区的限制,打破时间、空间造成的常规思维,以长远的、整体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以“大我”的高姿态和“宇宙人”的宏观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生态理念。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在意识到人类生命的短暂急促和微不足道的同时,意识到已知的宇宙所具有的一切价值都凝聚在个人心中”。[3]不再“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圈子,以至于忘记了在全部人类活动中这仅仅是沧海一粟”[4],不再为渺小的个人私利所烦恼,为世俗的名利得失所困扰,而聚焦于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生存和繁荣。其次,可以对一些描述与人类悬殊很大的其他生命体的文章进行生态挖掘,以开启学生的生态想象力。比如“动物世界”单元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创生之美,是因为每一只动物,包括我自己在内,生而会动,会解决问题,会从地球和引力中找到最佳的东西。由这些比喻性的部件构成的肉体一定配备有由类似的感觉和意愿构成的自然本性:害怕、欢乐、好奇、厌倦、友好、憎恶。其他的物种一定很明白自己和它们的环境――它们有它们自己的意识”。[5]从而立足超越物种的高度,对生物体产生更深刻的同情和容忍心。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这些文章可为学生展现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那些有过这类强烈体验的人,能“以新的态度对待生命能与其他人、其他物种和自然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系,关注地球的前途,关注普适的、囊括整个自然界的灵性,除此之外,还转向重视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净化环境和积极重建自然界的循环”。[6]如此,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他们自己的延伸,从而产生深刻的环境意识、地球公民意识和包罗万象的普遍伦理观,这些感悟将促进学生在生态意识、行动的选择上,朝着超越社会、超越人类的价值前进,抛弃即时的、局部的利益,而致力于更加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2生态道德观应拓展“人与自然”的生态范围,置身于“人与世界”的视阈。生态问题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问题,而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人际交往形式等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领域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正如比尔所概括的:“气温和降雨将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粹自然力量的活动,将部分地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7]因此,生态德育应立足更广阔的“人与世界”的视阈,揭示和分析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引导学生了解所处社会的整个运作系统和内在规律,以宽阔的视角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球生态的关系。教材中应增添如下两类文章:第一类是关于发展与环境的思考文章。发展与环境如何统一?经济与自然谁更重要?技术该如何运用?人类进步的概念如何修正?这一系列问题早有诸多的人类学家、环保专家、社会学家们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教材中可以选入相关的专业文章,作者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将对学生产生触动和启发,帮助他们养成在社会生活中不忘关注生态问题的“生态思维习惯”,从而勇于超越社会定势思维,敢于质疑社会的“心脏”功能,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的信心,提高生态自决能力。第二类是关于人际交往形式的探究文章。为了保证能源问题的国际合作,我们必须摒弃战争、贪婪的交往原则,走向和谐共处、平等合作;为了保护土壤和森林,我们必须摒弃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的交往原则,走向远见卓识、兼收并荣;为了科技的人道管理,我们必须摒弃霸权、狂傲的交往原则,走向民主正义、对话交流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会影响到他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一个人对自然的态度也会延伸到他与人类相处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应趋于自然之道,走向和谐共生。生态德育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琐碎纠纷、世俗眼光中解放出来,站在天地境界的高度来探究人际交往的双赢原则,以一种博大包容的胸怀反省自己的言行,自然真纯地对待他人,让人与人的世界、人与自然的世界都充满真诚、宽容和和谐,引导学生超越一己的有限和相对,放弃独善其身和以邻为壑的处事原则,获得一种对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体悟能力和反省能力。

(三)指向精神的提升。

1引导学生走出物质时代的怪圈,清除精神的蛀虫。现代工业文明诱导人们以贪婪和欲望的眼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抛弃了精神上的向往,这种“只在物质方面,而未同时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的文化,就像一艘不断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船,它已失去控制并走向灾难”。[8]生态教育应引导学生走出时代的怪圈,清除精神的蛀虫,自觉地抵制世俗的诱惑和腐蚀,制约无限度的欲望,摆脱时代的'压力和控制,重寻自由的精神。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当一般的享受性需要甚至挥霍性的享受型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而又没有精神支柱时,人们就会在空虚无聊中陷入迷茫,寻找自我摧毁性的强烈刺激。这时,即便知道生态危机的毁灭性后果,为了排遣空虚的情绪,他们也会把耗费地球资源当作忘却痛苦的一种方法,永不满足地寻求物质上的消耗来取代心中的精神目标丧失的失落感受。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锁定精神追求的方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努力实现一种充满意义的、以世界为目标的行为。

2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但事实上,因为对真实性的渴求依然存在,尽管人与人造世界的对话喧闹异常,可以让人暂离深层节律,但它不能阻断这些节律。与自然和谐才能带来生命的乐章”。[9]和成人相比,儿童更能够也更应该同地球生命的潮汐涨落保持某种和谐的联系,他们从这种联系中“体验到的快乐是原始的、质朴的、又是广泛的,那种得到满足的机体的需要是如此的强烈,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是精神健全的”[10]。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11]。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社会的人不断发现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与人生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一历程使人在对自然和自我的双向观照中产生相似性联想,乃至于使人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同自然的生长挂起钩来,达到自然物性与人主体精神的契合。教材应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与自然实实在在的对话和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通过切身感受自然的精神魅力,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四)指引个体的生活。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论文

一、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靠教师的激发,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内容新颖画面冗杂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跳水》一文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先看图,并让学生在看图后提出自己达到问题:“猴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孩子为何走上横木的一端?他难道不怕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吗?”“甲板上举枪的这个人想干什么?”“这个走上横木的孩子他最终安全回到船上了吗?是如何得救的?”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他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内容,教师再顺着这些问题去点拨学生,学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最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船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向他一样办吗?如果不是,你会怎样处理?”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心,同时,也让他们得到训练-----如何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地处理问题。

二、利用插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图中的表象,使学生学会审美,理解课文的中心。

有些课文,单靠文字的描绘,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我们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学生便能心领神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利用插图理解优美的词句。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学生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图,则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众多,有些词语教师都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学生。这篇课文中共有两幅插图,描绘了三个部分。如第一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这句中的“阡陌纵横”一词便可借助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义。第二部分中的“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买卖兴隆。”这里的“鳞次栉比”可让学生感受理解鱼鳞和梳子,房子店铺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顺序地排列着,而“市招高挂”中的“市招”就如同现在商店的招牌一样,给学生庄庄严这样简单的讲解再结合插图加以指点学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着两个词语只需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人物,学生也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了。

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草塘美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色,远一点的呈色,再远的呈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一眼就能从图中直观地感受“鲜绿”、“翠绿”、“墨绿”草塘绿色的不同层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对于这些,学生品读得有滋有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利用画图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动手画图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筑铁路,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就需采用两端凿进法,八达岭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按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点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五、利用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漂亮的图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