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14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14篇)

ID:6733490

时间:2023-11-23 10:43:47

上传者:碧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质14篇)

河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连接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北省文化遗产,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河北的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唐朝的爱国诗人,被人们誉为“诗圣”。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首他写的诗:《》,这首诗也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可你们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吗?下面就由我来介绍吧。

“官军收蓟北了啊!”一大早,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便传遍了梓州,大家欢呼雀跃,一片喜气洋洋。无处不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所有的人都互相庆祝、道喜,为自己的家乡终于被收复而激动。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这一天终于盼来之时,他竟激动的喜极而泣。终于,杜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这首发自内心的呐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使大唐到处兵荒马乱,百姓们流离失所,不得不漂泊在外,杜甫也带着他的妻儿,背井离乡,逃到了四川。

一天,杜甫同往常一样正在草堂里写诗,正当提笔之时,忽听得外面一阵锣鼓喧天,杜甫心里直纳闷: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大街上怎么会这样热闹?他连忙走出草堂,只见人们有的敲锣打鼓,有的载歌载舞,还有的在自家门前放起了鞭炮,人人脸上笑逐颜开。杜甫赶紧拉过一个路人问道:“请问,究竟是何事让人们这么高兴?”“你还不知道啊,蓟北已经被官军收复啦!”杜甫听了半信半疑,又连问了好几个人,确认这个消息千真万确,他激动不已,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眼泪就线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划过脸颊,竟打湿了一大片衣襟。

杜甫顾不上擦干自己的眼泪,疾步走进草堂,大喊道:“太好了,蓟北被官军收复啦!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原本愁眉苦脸的妻子听了眉开眼笑:“真的吗!八年了,盼了一年又一年,我们总算可以回去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了!我这就去收拾行李!”站在一旁的孩子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回家喽!回家喽!”杜甫胡乱地将书籍卷了起来,他一想到能回到自己的故乡,高兴得都要发狂了。

杜甫笑着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来!把家里最好的酒端上来,我今天要一醉方休!”妻子立即端来了美酒。杜甫坐在窗前,大口大口地喝酒,心里乐开了花,禁不住放声高歌起来。他向窗外望去,只见春光明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都从地里探出了碧绿的脑袋,随着和煦的春风跳着优美的舞蹈。遍地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十分美丽。柳树在溪边梳理着她那碧绿的“长辫子”。小溪解冻了,溪水“哗哗”地唱着歌儿。布谷鸟也飞上枝头,“布谷布谷”地叫着,好像在提醒人们要开始时耕种了。杜甫望着这大好的春色,心想:我何不就趁着春意盎然的时候返乡呢?于是,归心似箭的他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条回家的路线:我先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峰峦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转走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杜甫越想越兴奋,即兴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自从洛阳被叛军强占,我和妻子流落到了梓州,从此,我们一家的欢乐幸福便烟消云散,我整天愁眉苦脸,妻子也闷闷不乐,连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也没了玩的兴致。

一天,我漫步在剑门关外,心里正想着蓟北何日才能收复。这时,迎面而来一群官兵,他们敲锣打鼓,大声吆喝:“蓟北收复了!”我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这是真的吗?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兴奋的泪水沾湿了衣裳。啊,我日日盼,夜夜想的家乡终于收复了。

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去,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和孩子。我冲进家门,对他们说:“蓟北收复了!蓟北收复了!我们能回家了!”妻子和孩子愣了一会儿,随即回过神来,异口同声地问:“这是真的吗?”我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说:“快,别忙活了,收拾一下东西,回家去!”我随手把诗稿、书籍一卷,高兴得将要发狂。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娇艳的鲜花,青翠的柳枝,我与好友在大好晴天里放声高歌,举杯欢庆,一起分享心中的这份喜悦。我的眼前好像已呈现出了返回家乡的路线图:伴着明丽的春光,我与妻子泛着小舟从巴峡出发,穿过青翠欲滴、层峦叠嶂的巫峡,一路顺流而下,过了襄阳,便可以回到那久别的故乡了。从此,我们在那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

想着,想着,我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安排这篇诗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诗人正携带妻、子流落四川梓州,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续写喜讯,诗人通过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应他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将他惊喜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见家人正沉浸在欢乐中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高兴的简直要发狂了,随手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于是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想象出具体的返乡路线,准确的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除了在理解诗文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老师、同学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会写“涕、洛”两字。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交流诗文。

3、体会诗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所以本篇课文的学习,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引导。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沟通,而且此篇诗文学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学生再来学习可能已经没有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此次教学不能是上次知识的反馈,必须挖掘新的知识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想到与诗文有关的内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体资源的应用:

1、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

2、自制课件。

3、录音。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诗文《示儿》并默写,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说说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并板书)。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诗文,听课件范读注意模仿,然后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教师播放录音配音。

2、这首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或了解的与诗文有关的资料。比如时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完整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出示相关课件。)。

3、教师口述诗人逃亡前的过程,将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唐朝,给学生呈现人民举家搬迁的流亡图,(课件展示一幅战争流民图,播放战争的厮杀声)。

4、学生边读边抄写诗文,要求工整,准确,同桌指正,然后并说说抄写中的问题?

5、说说全诗的意思,也可用语言详细描述。师作慨述。     。

遐想回家的时间:青春作伴。

回家路线:表达诗人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结合自己说说想回家的感受,体会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

6、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爱家。师板书)。

7、拓展:猜猜杜甫后来到底回到家乡了吗?若回了那么你想想:假如现在已到了青春作伴时节,他该怎样准备回家?一路是怎样走的?什么心情?回家后是什么情景?可能会是什么情况?;若没有回又是什么原因?发挥想象,不管什么答案都可以。(课件出示问题)。

8、推荐读读其他爱国诗篇,背诵本诗。(课件出示推荐诗作)。

(三)板书设计:

杜甫    爱国   爱家乡。

喜欲狂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一、延伸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