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专业18篇)

评价诸葛亮(专业18篇)

ID:6738365

时间:2023-11-24 05:37:52

上传者:ZS文王 评价诸葛亮(专业18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文章内容的丰富和深入,更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和鲜明的个人色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灵感。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贤士,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评价诸葛亮

从懵懂时读《三国演义》,我便对诸葛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眼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他是睿智聪明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他是赤胆忠诚的;“亲贤臣,远小人”,他是清廉正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无私奉献的。有人把他与关羽、曹操合称为三绝:智绝、义绝、奸绝。他是智的化身,以至于民间把拥有智慧能掐会算的人称为“小诸葛”。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的“智”。在赤壁之战中,无不显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他首先提出火攻曹军,再而借东风,才有了那晚“火烧赤壁”的精彩一幕:那晚,黄盖带领战船十艘,顺着东风由长江南岸向北急驶。战船上堆满了浇油的柴草,外边围着布幔,插上旗子。战船的后面系着载兵士的小船。曹军以为是黄盖来投降,没有防备。离曹军较近时,十艘战船同时点火,小船离开战船。风猛火烈,着火的战船直冲曹军连锁的战船,立时燃起一片火海。大火延烧到岸上的营寨,曹军人马烧死淹死了很多。周瑜在战船上看到曹营火起,马上击鼓前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追赶曹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声威大震;曹操赤壁一役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剑统天下的能力。这一战,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说起这位军师诸葛亮,有多少让我们难以忘怀的精彩情节啊:初出茅庐,便火烧新野,让曹军落荒而逃;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计取荆州,三气周瑜;借风借箭,气势非凡;降服孟获,七擒七纵;空城计,骂死王朗;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而最令我感佩的是诸葛亮的“忠”。他为报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让到处飘零如丧家犬的刘备能三分天下,他是殚精竭虑;为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他是呕心沥血。夷陵之战,刘备不听诸葛亮之劝,为报二弟关羽之仇而差点全军覆没,蜀军死伤惨重,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悲剧结局。明知阿斗昏庸无能,孔明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辅佐,可见其对刘氏父子是忠贞不二,知恩图报,这是小忠。当然后人也有人批评他这是愚忠。在他辅佐其间,戍边垦田,还修整了都江堰,致力于生产;他整顿吏治,任用贤人,自己为官清廉正直,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为国为民的大忠。他毕平生心血,辅佐刘备得荆州、益州、汉中,守住了蜀州这块地。而他自己却在实现先帝遗愿统一中原的路途中----五丈原不幸英年早逝,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若没有诸葛亮,三国历史该是多么的失色啊!怎会有火烧赤壁的辉煌战役?怎会有大摆空城计的惊心动魄?怎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怎会有木牛木马的传奇?若没有孔明,更不会有刘氏父子的三分之一的江山。

我还受益于诸葛亮的“教”。他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谆谆教诲中,我眼前浮现了一个满怀柔情的严父,在细心叮咛他的子女如何修身、养德、立志、勤学、治家,用自己的智慧和美德言传身教,家教谨严。

我眼中的诸葛亮,勤奋节俭,淡泊名利,是严父而又教子有方。

我眼中的诸葛亮,有着“自比管仲乐毅”的治国安邦之才;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赤胆忠心;有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自察自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诸葛亮虽已淡化在历史的烟尘里,但他的智慧谋略、无私奉献精神将永放光芒,他启迪着人们,照耀着后人前行的路。

对诸葛亮的评价抒情散文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评价诸葛亮作文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大人物—诸葛亮,他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回就是草船借箭,更是凸显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华,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害他。两军交战,急需弓箭,而周瑜却有意让手下将造箭的材料短缺,好让诸葛亮在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以此将受军法处置,诸葛亮却利用曹军水寨,借得了上万支箭。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才恍然大悟,之所以他能向曹操借箭,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有大雾漫天,而曹操的多疑心也帮助了他。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关系,如果不是他努力学习兵法、地理、天文以及他的细致观察,也不会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任务。

诸葛亮一生实践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的目标,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他给我们留下宝贵而又值得学习的历史经验。

诸葛亮的历史个人评价

历史上对诸葛亮给予这么高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他的一项发明便足以称得上亘古绝今。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八阵图,又叫旱八阵。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阵图分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在观游诸葛亮故宅时,令李兴立碑撰文赞扬诸葛亮的功业,其中亦提到了八阵图。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八阵图》一诗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后人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在《三国演义》问世后,八阵图愈加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神乎其神,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被神话了,但万事不可太决断,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

诸葛亮人物评价高中作文诸葛亮人物评价

想必大家一定都知道历史人物中智慧的化身——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吧。认识诸葛亮是在六七岁时看《三国演义》动画片的时候,诸葛亮那种雷霆万钧、呼风唤雨,像神一样威力无比的超级才能,让我敬佩不已!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因为这种痴狂让我不得不遍寻诸葛孔明的足迹。于是,在寒假里,我倾心阅读了《诸葛亮智圣人生》。

“智”是诸葛亮最显著的特征。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正是有了高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三足鼎立”中成就大事业。在戏剧和图画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的。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诸葛亮勤奋求学的态度让我感动。

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听大人们说: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评价诸葛亮作文

大家一定都读过《三国演义》,那你最佩服故事中的`哪一位人物呢?我最佩服故事中的主角——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因为他实在是太聪明了,自己一个人舌战群儒。再来回顾一下书中精彩的篇章吧,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一,“草船巧借箭”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蜀吴联合攻打迎战曹军时,缺少大量的箭。周瑜又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筹集一万支箭。诸葛亮可没有被难倒,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预测出三天后必有大雾,故意在小船是扎了很多稻草人,在大雾中向曹军驶来。由于雾太大,曹操大军不敢出水寨大战,只好让弓箭手一阵猛射。哈哈,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超额完成了任务:周瑜下令筹集一万支箭,诸葛亮一下子就“借”来了三万支!

第二,“七星坛巧借东风”又一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识。周瑜想攻打曹军,已经使用连环计让不善水战的曹军把战船连在了一起,准备使用火攻。可是,冬天一般不刮东风,而且一连几天一丝儿风也没有,这可愁坏了周瑜。

诸葛亮经过观察天象,预测出这几天会刮起东南风。但他故作神秘,为增加蜀国的功劳,故意说自己会呼风唤雨。他让周瑜修了一座七星坛,每天都去作模作样的作法。不出几天,真的刮起了东南风,东吴的人都对诸葛亮佩服至极,称他为“神人”。这诸葛亮用的“孬招”也够孬呀!

第三,“死诸葛吓跑活司马”是体现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典范,也是让我最佩服诸葛亮的地方。刘备死后没多久,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在连年征战中也坚持不住了。由于他身患疾病,又要与司马懿决战,身体抗不住了,“出师未捷身先死”,无奈地死去了。

在临死前,他安排好蜀军撤退。为防止司马懿追击,他让人把自己的木像放在他平时坐的小车上,让人在司马懿追来时推了出来。司马懿一看,以为诸葛亮还没死,肯定又设下了计谋,吓得急忙退兵,不敢再追。诸葛亮又一次用智慧战胜了敌人,保住了蜀军,不由让人感叹:真乃神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还有许多人物,像关羽、张飞、赵子龙、徐庶、黄盖等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让人佩服。三国时期结束后,中国又一次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去评价真正的诸葛亮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18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三国演义}中,很多名士说到诸葛亮,无不竖起大拇指,对他赞叹不已。“诸葛孔明,人中龙耳!”。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出道很久了,在江湖上享有盛誉的老先生,如司马德操,即水镜先生,有的是和诸葛亮同辈,被刘备重用的暂露头角的徐庶,有的是敌营中人,奇怪的是当时诸葛亮还二十七岁,寸功未立,却享有如此大的名头!真是让人不解,也让人佩服。可以说,诸葛亮尚未出山,已是一个神人了!出山后,他折服了自己内部的粗人,关羽,张飞,也折服了曹将夏侯敦,李典等,火烧博望坡-----为自己博得声望!自此一发不可收,连战连捷,百战百胜。堪称军神!刘备有次不服气,想:离了你诸葛亮,我刘备就打不了仗?兵伐孙权,连营数十里,结果被吴军烧得逃回白帝城!至此彻底服了诸葛亮。所以,我爱诸葛亮,爱的是他的才略,本事。是国家的栋梁。不像有些当官的,没一点本事,大敌来了,无退敌之策,误过误民。我爱诸葛亮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忠心事主,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最后为国尽忠,死于军帐。读{三国演义},读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相信不落泪的定非忠臣!他不愧为古今第一贤相!当今唯周恩来可与其相比。诸葛亮不但要面对曹魏,孙吴的外敌,还要防备朝内奸臣的谗言暗算,以及庸主刘阿斗的阻扰。有一次北伐取得大胜,诸葛亮正准备直取中原,却接到刘禅的诏书回军!原来这是魏国的反间计。诸葛亮于是叹息阿斗的昏庸。看来强敌易对付,奸臣的暗算却难防啊!在昏主的领导下,还能有如此忠心,太难得了。诸葛亮,我真服你了。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第3天让周喻派500个士兵来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叫来鲁肃来帮忙,拨来20条快船,每船30个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盖好,不让鲁肃告诉周喻,第1天和第2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3天4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接到船里,船用绳索连着。江面上雾很大,船到了曹寨对面不到20里的地方,诸葛亮下令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见雾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满了箭后,诸葛亮让大家说“谢谢曹丞相的箭”,一会船顺风顺水的划走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建安十二年(2),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评价诸葛亮作文

既生了周瑜,为何要生诸葛亮。

古代有英雄豪杰,而现在有学霸大神。在古代,周瑜是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给他设下一计——草船借箭。在我们班,我和他都是“重量级”人物,同样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同样是他嫉妒我。

他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周瑜”,而我就是“诸葛亮”。有人说周瑜比诸葛亮要差,可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胖,虽然胖的很“可爱”,但谁说胖子不如瘦子!上课时他总是神速来解答老师设下的难题,却总是漏洞百出。

一次数学课上,可真是让我体会到了“草船借箭”的悲伤。当上课铃打完后,便感觉背后一股冷气飘来,“嗒嗒······”随着一声声高跟鞋的声音,我们的数学老师王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同学面前,而且她一上讲台,就感觉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了她身上,好像那一张非常冷漠的脸正在盯着自己。“看你们考得好成绩!”光这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气势打败了。

“武文静!数学壹佰零叁分,你连一半都考不到!加上卷面分才伍拾分呀!”我的同桌武文静一听,吓得半死。一节课过去了,到快下课的时候,班里的“周瑜”开始陷害我了。“老师,我觉得同桌之间要互帮互助,所以······”“哎,这个意见好。”王老师表示认同。这时,他突然冲我一阵坏笑,我一切都明白了,我这个“好”同桌是怎么教都教不会的。

不过,这件事的结果和古代的事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同桌追星,于是我激励她,如果考好了,就带她去见那个明星。

这一次考试,同桌努力考了捌拾分以上,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周瑜”的同桌因为没考好,受到了批评,连“周瑜”也受到了牵连啊!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旧日轻易重,打开金锁走蛟龙。”

赤壁战败后,曹操身后仅有张辽等百余骑跟随,如果关羽斩了曹操,这百余骑和南郡的守将更是不在话下,刘备说不定就“江山可定矣”。可是诸葛亮还是让关羽守华容,就是要关羽放了曹操。因为当时,北方已定,只有刘璋、张鲁等少数军阀,但一鼓可破。如果曹操一死,天下的英雄便只有刘备、孙权了。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对羽毛丰满的孙权来说,也成不了气候。再加上周瑜嫉恨诸葛亮,如果他在孙权面前嘀咕几句,孙权定会攻打刘备,那样,“刘氏”江山说不定要改姓“孙”了。所以诸葛亮“让”关羽放了曹操,接着劝刘备占据益州、汉中,再孙刘联合,北伐曹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的心愿没有完成,惜哉,惜哉啊!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一个军事家,他们的根据主要有:

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就陈寿的这几句话就断定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未免太轻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再说北伐,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说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是军事家的话,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的诸葛亮怎么就不是军事家了呢?难道评定他们二人的军事才能有双重标准?北伐真的无功而返吗?既没有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也没有像刘备在夷陵全军覆没,更没有损失多少军队、失去多少州郡,怎么算打的是败仗呢?有史可考,司马兵力强于诸葛数倍却不敢攻,唯一一次还被诸葛打的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采取守势也是求稳,不敢冒然进攻,因为他没有把握战胜诸葛亮!司马还有次忍不住冒然出击,结果又一次大败,张颌被连弩射中左膝,伤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马斗智斗战术完败了诸葛亮,不过毕竟司马懿也是一位军事家,战术上比不过诸葛亮,但战略上总算没有犯大错误,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军步兵为主,魏军则是以骑兵为主,要知道骑兵的速度、战斗力步兵是不能比拟的,诸葛亮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发挥步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而战斗力更强。为对付骑兵,诸葛亮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如扎马钉,八阵图等,据考诸葛亮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野战特种部队,他们的致命武器就是:诸葛连弩。这些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弥补了兵力不足,令魏军不敢轻视。

真正的军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几座城池,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正确政治思想的军事进行的是杀人游戏,诸葛亮的军事是围绕他的政治主张的,以攻代守、积极防御只是其军事手段的表现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评定南方、以攻为守等等。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与他有关的军事著作查有可考,并受到后来历代诸多军事大家的推崇,影响深远。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至于司马懿在写的朋友的信中谈的诸葛亮什么志大才疏,不能随机应变等,要看当时司马说这话的时间点和动机。出征之前朋友来信表示关心,司马回信安慰一番,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会贬低一下诸葛亮,让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现在我们身在外地,哪怕是穷困的饭都吃不上,写信回家给父母时也会说,我很好,不用担心之类的话,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再写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我不想说太多了,也无需多说!只愿朋友们不要为史书上的一句话就下结论,也不要受某些专家、学者论调的影响,要综合全面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都算不上军事家的话,还有谁能算是军事家?那些说诸葛军事才能平庸的真是惊世谬论,大言不惭。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珍惜。

评价诸葛亮作文

他向鲁肃借船二十条,并推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雾。第三天的四更他和鲁肃一起到曹营去借箭。因为江上雾大曹军不敢出来应战,只能在岸上放箭来吓退他们。结果,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船上的草把子上。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善于观察在这个故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他的足智多谋体现在“空城计”这个故事中。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诸葛亮想出了一个“空城计”。他大开城门,自己坐在空无一人的城墙上悠闲地弹琴。使得司马懿不敢冒然进攻。一个人击退了十五万的大军。

他一生为辅佐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累死在战场上。同时,他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孔明灯、诸葛弩、木牛流马等等。尤其是木牛流马的发明,为军中粮草的运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

三国中的豪杰是谁?不用说,肯定非诸葛亮莫属。他才智过人,紧急时刻头脑冷静,善于发现人才,能巧妙地收服人才,并重用。“姜维降蜀”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先通过对决,发现人才;然后以束手无策让他主动降蜀,让他心服口服,愿意终身效劳。

“华容道”“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充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尤其是“草船借箭”里借东风的篇章让我特别佩服,屈指一算,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天晴。简直“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空城计”、“华容道”利用了别人太过“聪明”和多疑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七擒孟获”显示出了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这么一个人才,花费了多少心思来抓他。从“七擒七放”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收服他需要多少耐心。

在“刘备借荆州”一集中,周瑜在攻打南郡时中毒箭受伤,从此以后,不能发火。诸葛亮就利用了他这个特点,在他追杀刘备时叫刘兵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箭伤发作,昏到了。

只要诸葛亮不在刘备身边,刘备办起事来就不会很顺利。由此看出诸葛亮对刘备来说非常重要。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不少同学大赞诸葛亮,认为他才能杰出,是完美的圣贤。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诸葛亮并非如大家所说那么完美,他也只不过比一般的谋士稍微高明一些罢了。首先诸葛亮的目光不够远大。他隐居隆中,看来本意是要选择贤明的圣主,可当刘备三顾茅庐,他便投向了刘备。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应当跟随曹操。曹操文武双全,又善用人,是个成大事的人。刘备志向不够远大,文才武略并不出众,他只不过是靠皇亲的光环和几个结义的兄弟罢了。况且张飞勇猛无谋,关羽太重义气,难成大事。在隆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三国鼎立前还可以,而对三国鼎立后预见不当。三国鼎立后,多次出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魏国。想统一天下,其实这样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他应当先使蜀国强大起来,再考虑进攻魏国。

诸葛亮也不会用人。作为三军统帅,用人非常重要。诸葛亮明知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又和曹操交往很深,却让他守华容道。关羽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但还是放走了曹操,使蜀国失去了一个取胜的大好机会。马谡是个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刘备也对诸葛亮交待过,不能重用马谡,但他偏偏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最终使蜀国失去了这一军事要地。

此外,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做法也不可取。这样做精神可嘉,但要手下那么多的人干什么?只会使他们养成懒惰、事事依靠的心理,当出现问题时,只会请示,拿不出解决问题方法。诸葛亮自己也最终劳累而死,死后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后来蜀国多打败仗,最终被魏国灭亡。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乃一世英主也。郭沫若曾评价:千古贤相,智慧化身,忠义之士,悲剧英雄。由此足以可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就会义无反顾的报效我的母亲国――中国!我不会让她再有南京大屠杀、鸦片战争、解放战争、9・11事变,更不会让外国人蔑视我们中国!我要让我们的民族光荣起来!让我们的民族强大起来!那时中国不再屈辱,人民不再弱小,国家不再贫穷!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让我的子民不在有困难!若干旱,若雨灾、若地震、若火山,我都能用周易卜算!这样的话,我用六丁六甲,干旱我给这个地区降雨,水灾我给这个地区太阳,地震火山,我会早早告诉我的子民,让他们没有痛苦。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一定要让世界没有战争!世界都要和平!若是有战争,人们的损失是巨大的!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要不辜负康熙所说的一句话: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我一定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也要牢记鲁迅说的话: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如果我是诸葛亮,陆游的一句话一定会激励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一定要不辜负人类对我的期望!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将会把我的祖国建设的更伟大!更强大!更壮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富裕!让我们的土地更富饶!让世界更和平!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评价,一句话概括就是:诸葛亮是一代贤臣名相,是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小的,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却是治理最好的,采取依法治蜀政策,并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可以看出诸葛确实有治国之才,而且其高风亮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诸葛亮是杰出政治家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诸葛亮也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认为他神机妙算,能出奇计、献奇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大家所了解的诸葛亮所出过的“计谋”都是罗贯中帮他出的,要对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评价,就必须要抛去小说《三国演义》里面那些虚构夸张的事迹(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算华容道、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空城计、遗计斩魏延、祈禳星宿等等)。

相信抛去上面那些“诸葛亮的计谋”,恐怕没人再能找出证据来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足智多谋”了,事实上诸葛亮作为政治家没得说,但是实在是个不合格的军事家,更说不上是谋略家!所以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那样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三国》里孔明之智简直近乎妖”了!

纵观诸葛亮对蜀汉集团一生的事迹贡献,其实没有一样是在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在刘备时期贡献主要是三条:1、隆中对策帮助刘备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与蓝图,起的是策划的作用。2、刘备兵败当阳,诸葛亮奉命去出使东吴,联合孙权,起的是使者的作用(事实上,孙权答应联盟是从自身考虑,主要是鲁肃贡献大,诸葛亮影响不大)3、刘备出兵入川、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起的是管家的作用(刘备入川带的谋士是庞统,攻汉中带的谋士是法正)。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主要是镇守后方,根本不曾领军出征,更谈不上出奇谋、献奇计。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夸张到那种“如鱼得水”。

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当时蜀国确实没别人可托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庞统、法正、许靖全死了,赵云不受刘备信任,魏延镇守汉中不在身边),诸葛亮才开始掌管蜀国军权,但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没得到中原一寸土地,而且在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毫无防备、长安守将还是怯战无谋的夏侯楙、天水等三郡都“叛魏应亮”的大好形势下,却小心谨慎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错过了攻打长安的最好机会,可见诸葛亮绝不是能统领三军的大将之才!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是真的去统一中原。话虽然也有道理,但六次北伐,劳民伤财,却无寸功,也说明诸葛亮不是将略之才,诸葛一生唯谨慎,不敢兵行险招,不能用奇谋,实在不适合做三军统领。

哀哉!诸葛亮只能做萧何,做不了张良,更做不了韩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