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优秀13篇)

ID:6746455

时间:2023-11-24 07:41:52

上传者:紫薇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中教案是教师在高中阶段为学生授课而准备的教学工具。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解题:

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文意读解。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板块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教,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该篇是高一年级的课文,经过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一般都已掌握了常见的文言文知识,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在已疏通了文章大意和掌握了词句的基础上,着重讲文章具体内容。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因此学生容易理解,但仍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比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用法以及学生根深蒂固的师生观和教师职能观从传统向新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重点。

1、本文主要是针砭唐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而借机倡导从师问学的重要性。

2、借由文中所提“师道”的内涵与观念,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精神。

3、抓住四个字进行教学:“师”、“愚”、“圣”、“学”。

基本思路。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讲《师说》,主要抓住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全篇由“师”字统领:轻“师”必“愚”,重“师”则“圣”,兴“师”在“学”。

第一段的立论是阐释从师道理,尤须紧扣“师”字进行教学。这段文章解决两个问题:人为何要从师?以什么人为师?作者的观点很清楚:其一,学必从师;其二,唯道是师。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baihuawen.cn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精选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的诗?

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

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为大家分享的14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2023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涉江采芙蓉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三、鉴赏品味?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江水潺潺,清风绵绵,我随手采下一朵芙蓉,放在鼻尖,一阵清香涌遍全身,在这风平浪尽的江面上,闻着芙蓉的芳香,本是何等悠然?!可是,这舟上,却少了一个享受花香的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面,身边是疏疏密密的花间,而如此的悠闲之中,只有我一人在这里思念。

我抬头问天,问他现在在哪里?我低头采花,想把最美的花瓣送到他心间。可是,苍天不闻孤女心,神仙不管世间情,我望向很远很远的远方,在海天相接的某一处,有一个星点,我相信那就是他对我最好的诺言。

也许他现在无法回来,我愿把我的思念随将飘远,直到飘向他的身边。他,应该能感觉得到吧!然而这江水又是多么的缓,似乎它也有着说不出的思念,无法表达,无人传送,只好在花海之中默默的留恋。风轻,或繁;花盈,或斓;水静,或湍……一切都如同命运所安排,在兜兜转转之间始终逃不掉那永远的结果,那永远的孤单。而我,却依然无法平静,想把手中的一朵朵芙蓉,变作飞鸟,愿它划过最高的天际,看一看在遥远的他的容颜。

高一:王一鹏。

上一篇:记忆。

下一篇:念乡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把内容介绍得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师:"人生总会有许多第一次,翻开我们成长的书本,一页又一页,记载着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迈出蹒跚的步伐、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校、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不同的第一次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但无论怎样都是那样的令我们难以忘记。"(板书:难忘的第一次)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个?为什么它让你忘不了?生谈。(四至五个)。

2、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下面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回忆事情的经过,回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试着说一说。老师给大家提两点要求:(1)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2)再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讲清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板书:事情写清楚表达出感悟)生自由练说。

1、小组交流刚才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小伙伴交流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一个同学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不清楚的可以适时提问。好,开始吧。

2、全班交流师:同学们聊得真热烈,谁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与全班同学分享?指名交流(在他发言时其他同学要用心听,看他是否将事件过程讲清楚了?讲述中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悟,有哪些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时要强调的有以下几点:

1、事件叙述的完整。

2、借鉴了课文的表达感悟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3、能从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给人更真实的感觉。

师总结:同学们不仅听得用心,还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呀,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通过刚才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老师也感受到这些"第一次"的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好吗?本次习作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第一次》,请打开书看习作要求,看看要我们做到哪几点?(生答师板书)把事情写清楚就是要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了要求,开始动笔写吧。

板书:难忘的第一次事情写清楚顺序说明白感悟表真实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1、课前布置预习“心灵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可让学生就课文后的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思考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

3、范文引路。

手帕。

湖北枝江市第一中学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教材中黄方国的《父亲》一文的片断,有可能的话,全文印发给学生。

4、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以上两篇文章,然后自由发言,说说两文是如何写出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的。

5、教师总结;

1、以上两篇文章,一篇写事,一篇写人,都能触动人的心灵。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第二,提炼素材。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第三,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写作素材可以来自阅读,也可以来自生活;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三、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四、?诗歌分析鉴赏?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高中语文《信条》教学教案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