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精选18篇)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精选18篇)

ID:6845265

时间:2023-11-26 12:05:21

上传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教师们应该关注其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案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教案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物理八年级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物理教案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一、力弹力。

一、选择题。

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物体没有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和物体都发生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2.关于弹性形变概念,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改变叫弹性形变。

b.一根铁丝用力折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个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一定产生弹力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4.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校零b.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使用。

c.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d.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应使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请下载附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典型题力和弹力》本地下载

物理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

活动三:阅读书本第42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42页,完成下列问题: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活动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约4分钟)(可师生共同小结本科收获)。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能的概念的建立。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停止后,它的动能=xxxx。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xxxx。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评析】。

以整体上看,本节教案是一个好教案。各教学环节安排得合理妥当,因此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