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至习俗范文(19篇)

南方冬至习俗范文(19篇)

ID:6965435

时间:2023-11-29 10:46:03

上传者:XY字客

优秀作文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取得较高成绩的一种写作表现,它能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思敏捷。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片段的选取,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九层糕。

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听过最极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顿,一顿不落,年糕变着法儿地吃出花样: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南方北方习俗有区别

我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以来,南北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也是相当大的,而一年一度的冬至日也将在12.23日到来,随着天气寒冷,冬至的各种习俗也慢慢被大家搬出来,那么南北方的冬至习俗有什么差异呢?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南方北方习俗有什么区别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欢迎阅读!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着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日照时间短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_南方跟北方过冬至有区别

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一个属于冬天的节气,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冬至的这个节日,人们会选择通过。

黑板报。

的形式,那么20xx冬至。

手抄报。

内容资料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冬至传统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另一个称谓“一阳生”!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北方获得阳光最少,此日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岁后,太阳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北方白昼会变长,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后,阳气回升,开启新的循环!因此,冬至在农村有大于年的说法,也就成了24节气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气,因此也称为“冬节”。

十二辟卦:复卦,冬至一阳生。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消过程。

冬至民间三候介绍。

蚯蚓结。

民间认为,蚯蚓是一种阴曲阳伸的.动物,冬至节气时,阴气生长旺盛,土地里面的蚯蚓蜷缩着身体。

麋角解。

人们认为麋的角向后生长,是属性为阴的生物,冬至阳气初生,麋感知到了阴气的消退而解角。

水泉动。

冬至节气后,阳气初生,森林里面的泉水开始流动,摸起来还很温暖。

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着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特点:

1、日照时间短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南方冬至传统习俗有哪些

我们中国的阴历,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节等于这个圆的地球在虚空中转动。气是什么?是地球本身内在的放射功能,太阳、月亮跟自然界的放射是配合的。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大雪是节,冬至是气。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

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

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所以冬天地心是暖的,地球表面上是凉的。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这是地球的物理作用。

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十月是坤卦阴极,到了十一月的冬至,是“一阳生”,卦上面五爻都是阴爻,最下面一爻由阴变阳,代表一个阳能开始生长,所以这个卦叫复卦,这个就是“冬至一阳生”的道理,因此我们过冬至就进补了。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

冬至是一阳初生处,冬至要吃汤圆,吃汤圆是假的,叫你注意这个时候可以配合补品了。但是有伤风感冒的话,一点补药都不能吃,有其他毛病也不能随便吃补喔!只要身体内外有一点不清爽就不能吃补,一补就把它封锁住了,病就好不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清补这个道理,清理就是补。

有些人非常莫名其妙,“哎呀,老师啊!这个清补不算补。”所谓清补,不是说轻微的补药叫做清补,完全搞错了。譬如这个房间,你说墙上破了把它补一补,表面补好了,实际上里头还是破的。还不如干脆把破的清理干净,倒是个新的局面。所以真正的补是把内在的病完全清理干净,因为我们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会补助自己,这就是清补。

所以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冬至这个“一阳生”不是生,是地球吸收太阳的热能进入地球的中心,冬至以前是收缩到极点的状态,“冬至一阳生”重新放射出来,地球的热能放射慢慢上升了。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

我们要了解如何把握“冬至一阳生”的法则。在这个十二辟卦中,一阳初生之处最为重要。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节(邵雍),他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时代的。他把易学整理出来一套法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面的人到现在为止,能够真正超越邵康节的还没有。讲到“冬至一阳生”的道理,他的见解后来的修道人没有不用的。他的名句是: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这个也是“冬至一阳生”的原理,是《易经》最高也是最基础的原理。冬至是子月(阴历十一月)下半的气,子月是复卦,一阳来复的意思。此时天地间阴极阳生,开始了一阳。运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时,从夜里十一点到次晨一时。所谓正子时正好是十二点整,正子时是子时的中间。他说“冬至子之半”,在每天时间上来说,十二点是子时一半,上一半的子时属于当天夜里,下一半的子时是次日零分开始。

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时候,宇宙万物到了一个不属于动态也不是静态的时刻。“天心无改移”,平稳极了,这中间是真空状态。这真空的状态是一阳之气初动之先,也就是“万物未生时”。所以佛家讲修到无念,真正空了,才是阳气来之前的境界。

邵康节这一句“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道家所谓天心就是佛学讲的无念真如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天心叫做“天心正运”,运就是运动的意思,就是这一刹那之间,指南针刚停在那里,对着南北极最准的这一刹那。所以有些算命看风水地理的,要想懂天心正运就很难了,那是极微之间,刹那之间。所以天心也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那个阶段,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天心无改移”,这个时候,阳气将要发动,道家叫无阴阳之地,不阴也不阳。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谓止的道理。

我们懂了“天心无改移”,就懂得阳气真发动的状况。当一个人睡觉打鼾时,实际上没有真睡着,脑子还有思想;当他真正睡着时,原本吸啊呼啊,忽然有一个短暂的不呼也不吸了,动都不动,那是真睡着了。等一下他又吸气了,身体也动一下。所以懂得佛家禅定修止息的,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在密宗或瑜珈术就叫做宝瓶气,停止了呼吸。这个境界配合心理的“天心无改移”,到了呼吸真正不来不往的时候,思想心念绝对没有了,这个是空灵,要从这个地方起步修道。

所以禅宗讲修定打坐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人到疲劳已极,什么话都懒得讲了,那也是一念不生啊!不过那个阴境界。可是一般人不懂得这个学理,认为阴境界一来就害怕了。阴境界就让它阴境界,阴也不错,阴极就阳生嘛!它是必然的。一般修道的人很冤枉,不懂这个学理,我们知道阳极也阴生。你今天绝望到极点,慢慢慢慢地进入到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阳极阴生。

“冬至子之半”,一半一半,平潮时候一半一半。所以我讲我们小时候在海边玩耍,看海潮在平,冬至子之半看到潮水平的时候,同我们心情身体一样,平静异常,非常宁静。“天心无改移”,天心是我们中国《易经》道家的话,就代表生命的本相。无改移就是没有动过,这个时候要把握住。这个时候就是“一阳初动处”,是生命的根源。“万物未生时”,就是禅宗所谓的“本来无一物”,很清静的境界。

但是我们懂了《易经》的道理后,就了解这个清静不是永远可以保存的,那是不行的。永远保存不变的话,阳也变成阴了,变成了死东西啦。阳能是个生长的东西,“能”是个生长的呕。至于阴呢?阴是个收藏的东西,阴极就阳生,必定会收藏进来,所谓阳施,阳性是放射的;阴藏,阴是代表女性。阳施阴藏,是两种功能。那么修道要到什么程度呢?最后还是要到达邵康节说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个时候就是平潮的时候--不阴不阳、半阴半阳、无阴无阳。这个境界是个最高的境界。假设一动,不是阴就是阳,这个复卦的道理,生命的道理也就在这里边。

人的这个生命,每天活着,如果没有用修养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补充些、赚些什么回来,那就很吃亏了。不要认为过一年是长大了一岁,那是又残废了一岁,又损失了一岁。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盛了,就要变老,“谓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没有什么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不过是一种变化而已。这个卦变了,本来是乾卦变成坤卦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人乃至于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思想、身体都有它的变化,有时候不是病,却有病的现象,有时候觉得精神特别旺盛,你注意,现在已经在病态中啦,很严重的病态。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会死亡,死亡都是在精神最旺的时候产生的。相反地,一个人随时也会感到身体很衰弱。有些同学常问我:老师,我今天身体很不好。我说你放心,你的命长得很啊!因为他知道身体不好,便什么都不干了嘛!又是吃药、又是休养,当然不会有问题。如果你认为身体好得很,不注意、不小心,那你随时都会完蛋。

“冬至子之半”,拿一年来讲,冬至那一天,是回转来开始长生。我们冬至时,过去大家吃汤圆啦,过冬至农村人很重视,因为阳气正要开始。“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这是本体论,不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学针灸的有个子午流注的方法,大家学医的应该知道。子午流注就讲天地之间固定的一个运动,活的子时,是把天地运行的法则用到你身体上来。所以人老了,阳气用完了,可以使他重生起来;这是中国修长生不老补充生命的一种方法。

当年龄时间转变时,道家产生了一套修养方法,配合了佛家的。如果真正的加以实行,则不管男性女性,都可以返老还童。这是自己重新培养起来的,不靠外力。但也有药可用,不过这不是普通的药物。如果都做到用活子时修养身心,是可以返老还童的。照我们学佛的所讲活子时,就是随时做到无念,随时念念在清净圆明中时,就是“一阳初动处。”生命可以回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是道家的神仙提出来的壮语,非常雄壮的,也是其他各国的文化都没有的。

冬至习俗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那么冬至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冬至习俗,希望能够帮到您!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在闽南地区,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在人体阳气虚弱时,宜养精蓄锐,切不可过思邪淫伤身。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过食,过食易上火。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冬至扫墓,现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

在北方大家都习惯吃水饺,要说这是为什么,其实和我国着名“医圣”张仲景的有关。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饺度过的,现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话,家长还会吓唬小朋友说“冬至不吃水饺,耳朵会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则习惯吃汤圆,因为汤圆有圆满、团圆的寓意,大家在这一天都会自己做或者在市场上买汤圆来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在一年中最冷的这一天,没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热汤和吃上汤圆更幸福的事了。

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南方冬至传统习俗有哪些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吃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层糕。

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听过最极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顿,一顿不落,年糕变着法儿地吃出花样: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冬至一阳生”这种说法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农村的老辈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其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就开始慢慢回升了,是为“大吉之日”。所以在这个时节注重养生,及时进补,这样整个冬季不但会少生病,而且对于之前积累下来的一些疾病也是有帮助的。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其实在古代就有这立冬补冬的习俗,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冬季比较寒冷是需要多进补一些高蛋白、脂肪的食物,这样来增加我们机体的御寒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冬季的时候没什么农活可干,并且辛苦了大半年,是时候做点好吃的来犒劳一下一家人一年的辛苦,顺便饱饱口福。

南方冬至习俗作文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淮阴人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南方冬至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再次,冬至后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二、多做运动。

喜欢晨练的老人们也不需要那么早起床,最好太阳出来再去锻炼,这样阳气升发,还可以晒太阳补阳,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出现心血管意外。除此之外,年轻人更要多运动,因为长期在办公室坐着,很少晒到太阳,身体内血液不畅通,更容易生病,多运动还能有利于增加免疫力,减少感冒。

三、饮食调养。

“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说的就是养生中的饮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时节能选择美味的、补益的食物进行滋补,那岂不美哉?那么美味、补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养生专家则建议,首选温补类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肉、鲫鱼等,均是冬至适宜食物。这些食物能给我们人体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对肾起到合理调养作用。

四、养心。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佳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

因此,这个季节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要遵循一下原则: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只有遵循这些用药原则,才可以真正做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六、保持室内通风顺畅。

冬至气候寒冷,气温低下,不少人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时候习惯紧闭窗户,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行为。若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七、冬保三暖。

所谓的三暖是指头暖、背暖、脚暖,这三暖对养生很重要。头暖,头部若暴露在寒冷气候环境中,会使血管紧缩,全身肌肉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肠胃不适等症状,对于体质差的老人和小孩来说,外出时最好配带一顶合适的帽子,以防寒冷侵袭。背暖,背与内脏相连,若受到寒气袭击,后果也较为严重,较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颈椎、腰椎等不适。建议外出可以穿件厚的羽绒服或背心,对暖背有益处。脚暖是指脚板底下做好保暖,一旦脚底受寒,寒气就会从脚下直逼人体内,引起人体呼吸道毛细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容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注重脚暖,因为脚暖对痛经也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八、进补须知。

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补,切勿盲目。

南方冬至传统习俗有哪些

大伙都知道,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传统习俗,节气节日也是一样的,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习俗,且南北风俗各很不同。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方冬至传统习俗有哪些冬至一阳生是什么意思,欢迎阅读!

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吃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层糕。

中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节“补冬”在中国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听过最极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顿,一顿不落,年糕变着法儿地吃出花样: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于“冬至一阳生”这种说法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农村的老辈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其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就开始慢慢回升了,是为“大吉之日”。所以在这个时节注重养生,及时进补,这样整个冬季不但会少生病,而且对于之前积累下来的一些疾病也是有帮助的。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中国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其实在古代就有这立冬补冬的习俗,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冬季比较寒冷是需要多进补一些高蛋白、脂肪的食物,这样来增加我们机体的御寒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冬季的时候没什么农活可干,并且辛苦了大半年,是时候做点好吃的来犒劳一下一家人一年的辛苦,顺便饱饱口福。

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节气冬至的含义及习俗,我们来看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日随即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的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的习俗

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并逐渐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在冬至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冬至习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灾,祈求来年减少饥荒与死亡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至今,我国南方沿海一带还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还会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烧腊与姜饭。

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表示祝福。有的还会带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备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

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风俗,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

老南京过冬至有两样东西是必吃的——喝鸡汤、吃豆腐。按民间说法,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而南京人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相传该习俗是从明代的刘基流传下来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命刘基负责营造皇城,因刘基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众贪、官的联名诬告,说他贪污银两。朱元璋大怒,即命刘基将账本呈上备查。刘基便于冬至这天,左手提账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见君。朱元璋好奇地揭开瓦罐,见是满罐的小葱烧豆腐;再抬头看刘基时,见他神色庄重,一身正气,才知自己错怪了忠良。于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打这以后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便吃小葱烧豆腐了。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所以豆腐也是我们家餐桌上的常客,趁着冬至,香煎豆腐吃起来!

做冬至习俗:香煎豆腐所需食材:

老抽1勺,生抽1勺,水淀粉适量。

冬至习俗:香煎豆腐的做法步骤:

1.一大块北豆腐冲洗干净后控干水份。

2.炒锅内加入1大勺玉米油,豆腐切成薄片煎至两面金黄。

3.锅里加入1勺老抽,1勺生抽,葱段和适量鸡汤,盖上锅盖炖煮几分钟至豆腐入味。

4.倒入适量水淀粉勾芡,撒上小葱花装盘即食。

温馨提示:

1、煎豆腐时火不要太大,避免煎糊。2、没有高汤也可以加水炖烧豆腐。

冬至习俗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客家人冬至节气吃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四川冬至吃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湖南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的习俗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欢欢喜喜迎新春。

特别是年轻人在寒冷的腊月,有的人穿着则“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种极端的着装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的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气孔不直通,两种保暖性能都很不错。寒冬腊月外出时,应注意以保暖为主。“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24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最短,晚上的时间最长,理论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天过后也就预示着真正的寒冬就要来临了。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把冬至当成一个大节来过,所以这一天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到了周朝这个节气就变成了一个节日,在这一天会举行很多的祭祀活动。

祭祀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后来因为祭祀有专属的节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的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这一天吃一些传统食物,以此来庆祝这个团圆的时刻。

在古人们的思想中冬至这一天是不能出远门的,因为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的时候,一家人必须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团圆饭。而且过了这一天之后你就会迎来大雪的天气,而且在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的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