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课稿(模板19篇)

假如说课稿(模板19篇)

ID:6968817

时间:2023-11-29 11:36:40

上传者:GZ才子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供教学资源,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假如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二年级下期的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假如》一课。

1、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编排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所以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4、课时安排。

全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识字情况,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背诵。第二课时:背诵课文,写字教学,总结全文,加深认识。今天说课和模拟作课的为第一课时。

为了更有效的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扶的帮助下学习了第一二小节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指导了学法,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以创设情境,启发探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划一划,想一想”等学习方法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先看动画片神笔马良的'方法出发引入新课,随机揭示课题,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适时的总结全文,使同学们知道关心和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大家都应该有一颗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作业。是让同学们把刚才编的小诗写下来读给家长听一听。让同学们知道写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培养同学们写话的兴趣。

《假如》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说课稿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接着齐读全文。(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假如》说课稿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生活,关爱环境。

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让学生也动手写诗。

2课时。

1.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录音)。

2.教师语言: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示题)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自由读)。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指导朗读。

读第一次时,起音舒缓一些,停顿长一点,造成一定的悬念。

读第二次时,语速加快,形成一种关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

读第三次时,重读“马良的神笔”。强调“马良的神笔”,意思是下面讲的事更重要。

读第四次时,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

读这些语句时,感情也不一样。第一个是兴奋,第二个是喜悦,第三个是沉重。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教师归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4.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5.小组逐节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1.小组学习。

(1)课文用三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里读一读。

(2)在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

4.感悟句子。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反馈。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第2句更能说明太阳的需要大。)。

(2)学习第二段。

小组读,思考:我还有什么愿望?

问:小作者为什么有这个愿望呢?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小作者怜惜小动物,说明小作者很有爱心。)。

(3)学习第三段。

小作者还有愿望呢?听老师来读读第三段。

西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呀?所以,小作者要给西西画——。

假如,西西真的恢复了健康,他会对小作者说什么呢?

5.扩展说话:我要给……。

6.感情朗读。

(1)读懂了你喜欢的诗节,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一节读好。

(2)指名读、范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3)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指名背,分组背。

1.认读生字。

2.背诵课文。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按照复习步骤小组自学。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4.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5.巩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并通过组词语理解字义。

1.小组讨论: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出来,再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课文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或写一段诗歌,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内容。

《假如》说课稿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假如》。《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这是一首儿童诗,文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的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缩”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为:1.识字和写字。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为:读悟结合,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本课教学我主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阅读教学程序,完成“初读感知、细读品悟、升华内化”的学习过程。配以课外延伸拓展,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悟文本。

一、故事激趣。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首先我出示一支笔,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说是笔,继而我这样导入。

“这不仅是一支笔,还是一支神笔”。“神笔”一词,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我马上播放《神笔马良》的故事视频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而后又用一句话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感知。

教给学生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出示了两个自学要求。(一、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每一个字音。二、读完课文后,标上课文的小节号。)这样的要求简单明确,学生带着方法,带着目的去读,能够更好地在初读时就对课文留有深刻印象。

识字教学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字词的理解尽量做到方法直观形象,与文本想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想结合。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想象,配上动作读好以下几个词语“寒冷的北风、好吃的谷粒、红红的太阳、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学生想到了寒冷的冬天,想到了漫长的等待,想到了饿肚子的可怜等等,读得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接下来的语句教学,更有利于为文本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三、细读品悟。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文本重点词句的练习,如“寒冷的,缩着,红红的,许多好吃的”“不用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等等词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此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读:

1、读小树的“冷”

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我出示小树在寒风中冻得枯萎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小树的冷,再进行练读,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得都缩起了身子,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在风声中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效果非常好。

2、读小鸟的“可怜”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我这样导入“小树有了红红的太阳,可是树上的小鸟却还在发愁呢!”出示小鸟饿得哭泣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小鸟为什么发愁?你觉得小鸟怎么样?从而导出句子“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请小朋友们演一演,感受到了小鸟的可怜。

3、读美好愿望。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这是文中小姑娘的美好期愿,怎样读好这样的愿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身临其境谈感受。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小树,想象在寒风中的感觉,在学生演得入境之时,我及时提问;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啊,我听到有小树在轻轻叹息,你在叹息什么呀?小树小树,现在你最想得到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以此在情境中师生交谈,学生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受,自然在配乐朗读时真情流露,小女孩的愿望似乎也变成了全班小朋友共同的心愿。

(2)课件辅助促情感。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有强烈的为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的愿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鸟妈妈到处寻找食物的动画图片,配上音乐,教师深情讲解(有了你们送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飞过高山、飞过田野、飞过森林去寻找食物了,也不用再飞到更遥远的小溪边、飞到梯田去了)从而感受到我们的帮助为鸟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也为小鸟带来了快乐。然后男女合作朗读,自然能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升华内化。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提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从而出示四幅图片,作简单的讲解,让学生选择一幅图说一说:他们多么想——再拓展到在我们的四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呢?交流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让——最后我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师生合作完成这首我们自己心中的小诗。

五、小结全文。

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最后我这样问学生。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但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六、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其中朗读教学在整堂课中重点突出,课外拓展更是升华了本文的内在情感。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更多方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感悟文本,真正体验到学习课文的乐趣,更能懂得课文教给我们的道理。

《假如》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

3、知识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目标

2、导入新课

3、教学第一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健康

4、教学第二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5、教学第三模块: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6、教学第四模块: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

7、小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其中就兼顾生命教育的的传统,古典时期的语文甚至是为即在生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立的昌明的人文精神,新课标更是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前提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正在试行的人教社试验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在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一批闪耀人性光辉的好文章以崭新的面目出现。第二册的《我与地坛》以及今天我要说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这样的好作品。

本单元是第三册的第一个抒情散文单元。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的原则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有所“感”、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

散文的赏析因文而异。《我的空中楼阁》从不同的角度精心描绘作者自己心爱的小屋,与《故都的秋》的随意点染几处特色景物的写法不一样;同样是心理景象《灯》以联想为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想象为主,高昂着生命的激情。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不必面面俱到。

在导语中我已经说过,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作品,我将本文看作高中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相整合的典范性文本。学习本文能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一)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联想,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依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展现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引导、鉴赏、评说、比较、联想相结合。

(使用依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目标: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信息帅选、对比阅读能力。

(确立依据:本单元其他三篇作品的教学以鉴赏为重点,因此本篇课文目标设计我想另辟蹊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课堂以及作品,让学生走入教师、海伦·凯勒、史铁生三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确立依据: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新。文本、教师、学生怎样达到情感的共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难点安排在对学生联想和想象上,因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都是以“假设”为基础,教学过程也将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

(2)阅读课文,明确作者在假设的三天中,做了些什么。

(3)重新回顾、阅读高中第二册史铁生的《坛我与地》,体会两个人对人生命运的不同体念。

(确立依据: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前提,所以了解作者有必要。本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

在20世纪,有一个盲人,以她独特的生命及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生中,她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个无光、无声的岁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马克·土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设计思路:学生面对多媒体画面,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悠扬的旋律响起。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作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多媒体演示第一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作为一个残疾教师,我的人生体验,或许能够给学生更真实、亲切、可信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交流的过程。课堂要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心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1)教师: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我来说无比愉悦的三天恢复健康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陪同海伦·凯勒进入她想象中的光明世界。

(2)多媒体演示第二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模块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清楚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二是这些想象如何真实得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阅。)

(2)多媒体演示第三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也许有人说,你已经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健康”这个模块,这第三模块的设计是否多余?我的想法是,这两篇文章不仅作者的遭遇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不幸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面对厄运的心灵觉醒和奋进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不幸中用真情拥抱生活。两者对比阅读、思考,无疑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

(2)多媒体演示第四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这一模块和上一模块的都是检阅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是作用却不一样,前者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面对苦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中,从史铁生面对地坛的思考中,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应该是一曲高昂的《命运交响曲》。

(设计思路:师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教学。)

假如给我三天健康现实中的我和你珍惜拥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联想想象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作品中的她和他热爱生命

《假如》说课稿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继第8课《校徽设计》、第9课《精美的邮票》、第10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做好铺堑。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像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想像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及汽车的模型、教学图片、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欣赏、分析能力较好,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1、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2、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依据:我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做到突破重难点,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通过提问,观看模型,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从家到学校,你们认为是坐汽车快,还是走路快呢?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汽车的模型看看,同学们看到的模型汽车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车有何不同?(模型汽车理念化,着重于设计型与色的新颖。)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外观上有驱动、车厢等,概括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那么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师: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依据: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目的:使学生初步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总结出创新给人类交通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

分析汽车设计大师的作品,了解汽车造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设计师们设计的概念汽车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图片)。当我放到中国吉利跑车的时候,问:“同学们,你知道这辆车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制造的吗?”(小朋友:不知道,或许是中国……)我说:“这是中国的吉利公司制造的跑车,它是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的汽车。吉利跑车它的外形及发动机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技术,它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汽车大展的舞台。让中国人在世界汽车行业的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骄傲。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汽车设计,我们设计的汽车外形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我们的大脑与双手,构思与描绘外形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的汽车,那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观看汽车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设计造型的理解,明确设计新产品的理解。)

【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与分析设计要素,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师:那么你先看看老师是如何想,如何画出来的。我把我的构思说出来:我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有美丽的沙滩,有椰风海韵吹拂真舒服,那老师设计一辆外形美观车顶开蓬的休闲型汽车,敞开车顶就可以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多舒服啊。接着示范画出我描述的汽车,边示范边讲解设计要素与设计意图,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构思说说再画画……。

学生陈述自己的构思,对其构思用绘画形式来表达。)

师:展示同龄学生的汽车设计作品(有画的、也可以是手工立体制作的)作品,总结主要体现了作者设计的主要理念。

【加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作业:用绘画方式设计一辆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

口头描述自己将要设计的汽车外形和功能,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视细化作业指导。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自评、教师小结。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

【材料表达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假如》说课稿

《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单元主题《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曲调较为欢快,附点节奏使歌曲更富有跳跃性。同时,附点节奏也是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在音乐课的角度看来,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有好奇心,敢于表现,充满自信,本课的歌曲很好的适合了孩子们这些特点,歌曲采用了孩子们生活中平常的一些小动作,可以边唱边做,有很强的表演性,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爱玩,爱动的脾性。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和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增强对旋律的感受力,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歌词、律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用心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并能表现出自己的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重点: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并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快乐。

难点: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起初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首歌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教唱歌曲这一环节会比较容易,也就没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觉得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唱会歌曲,然后可以留出一大部分时间去进行创编,表演等等。结果,第一次试讲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首歌几乎全是附点音符的节奏,而二年级的学生对附点音符接触的很少,所以唱起来歌曲的节奏就很难把握。所以孩子们在开心的时候,没能唱好这个节奏,虽然读的时候没问题,但一旦唱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所以,附点节奏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

本堂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活跃,可以说为学生营造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但根据课堂实况,学生学唱歌曲的准确度不高,也就是,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虽然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和铺垫,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依然把附点节奏念得不够准确,甚至多遍练习没有效果。我仔细回忆了一下,的确,课前的十五分钟,自己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得既开心又扎实。可当进入念歌词的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虽然熟悉,但是在长句中依然引发了很多的错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困难”,看到了“乏味”,当时的我也没有及时给学生做好调节,一味地把环节拉了下去,以至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当时的我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多听几遍,可能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错误的地方纠正,可是,我错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我的点拨,他们需要我的正确引导,他们更需要我在他们出错的时候及时指正,这是我上完课后最大的感触。孩子们虽然开心,但是节奏还是把握的不好,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之处。还是要像各位老师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接下来的日子能够有更好、更大的进步。

《假如》说课设计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赞美是不重要的,

但母亲却被遗忘。

我想去告诉那个小笨蛋。

告诉他所有的道理,

但我不能,

我只希望让时间能停下;

让太阳站立在地平线上;

让微风凝固在空气中;

让一切都停下;

让我多看一眼我的.过去!

我不会告诉其他人,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要留住。

留住他看看所有的过去,

留住他看看所有的未来,

然后我留下。

我不走了,

我要留在今天,

假装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发生。

然后悄悄藏着,

藏着,这最后的世界,

在心的最深处,直到死。

你们不用担心,很可惜,这只是假如。

《假如》的评课稿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刘老师执教的《假如》一课,风格清新自然,设计巧妙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刘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流畅,教态自然大方,有较强的亲和力,板书清晰明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让我们享受到一节充满童真、童趣的纯真课堂。

第三、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刘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乐于学习,积累能力、实践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能表达对他人、对环境的关爱之情,编出了许多感人的诗句。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生字辨别组词的应该由学生来完成。

《假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古往今来许多咏梅的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以浓郁的诗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腊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即通过对腊梅的生命过程的感悟,同时全方位体验腊梅的甘苦,了解腊梅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运用铺陈、虚拟、转换称谓等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

(二)教学设想。

1、布置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梅的古诗文或名句;体察诗人借咏梅流露的情感和寄寓的精神。

2、

(1)运用多媒体:借诗文、音像相融的艺术效果,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

(2)诵读、讨论:在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内蕴的诗意美,铺陈的激情美,在讨论中探讨物象的寄兴美,手法的运用美。同时,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以及一些具体语句的品味,加以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体会本文人格化腊梅索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

3、拓展阅读及训练:《飞蛾的痛苦经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情感目标:品味腊梅所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通过深刻理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

2、知识目标: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3、能力目标: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重点难点:

(1)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2)理解生命的意义。

教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文意。在读、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在生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懂得:既要能接受欢乐又要能承受痛苦、既能呈现热情、谦逊又能表现孤高、既要习惯被人注目又要忍受被人淡忘。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忍顽强地对抗苦难;在于牺牲和奉献;在于耐得住寂寞,在于展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人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这一考虑,我引导学生搜集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文化精神产品,搜集其他咏梅的诗词文章作品,从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实语文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拓宽、开放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法:课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搜集咏梅其他诗词作品,同时,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图画、乐曲等素材,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对梅花风骨的无比推崇与赞美之情。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从而深化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以设疑、研讨、精讲为主。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熟悉课文。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说互相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通过相互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促进了合作与发展,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小组研讨的活动形式提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精讲,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第七节、第八节为重点语段,教学时紧紧抓住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一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品味本文语言的特色:准确形象、简洁清丽。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品味本文的表现手法:运用铺陈、采取虚拟、转换角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在严与实上下功夫。严,要求明确,思维规范,表达清楚;实,抓住文眼,从字、词、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儿来。以7、8两节为重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铺陈、虚拟、转换角色等表现手法来展现腊梅独特的“风骨和气节”、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学生对此把握得比较好。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二期课改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中安排了“《飞蛾的痛苦经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辛的磨练,否则怎能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哲理,那只飞不起来的飞蛾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切。这不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并使之真正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力求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我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假如》说课稿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

2、实践、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想象中培养个性,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一)播放动画,激发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一开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住,动画片是每个孩子所喜欢的,所以在开课伊始,我先播放了《格列佛游记》片段,激发学生想象“巨人”在小人国的奇遇。同时,我将画面定格在小人在格列佛手上恐慌的样子,运用这样的视觉反差,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什么是“巨人”了,巧妙的点出了课题。有趣、好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假如》评课稿

锦赛老师刚才为大会所上的展示课,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0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孙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

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流畅,教态自然大方,有较强的亲和力,板书清晰明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为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对诗歌的感悟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的学生训练有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爱学会学,可见戴老师平时所下的功夫之深,让我们享受到一节充满童真、童趣的纯真课堂。

二、教学策略恰当。

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戴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戴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三、注重随文识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戴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尤其注重随文识字,如在教学“哭泣”二字时,孙老师巧妙地通过课件,把小鸟的眼泪变成“哭”的一点和“泣”的三点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哭”和“泣”这两个字的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字形的记忆。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抓住“叹息”一词,让学生做出“叹息”的动作,理解“叹息”的词义。再通过课件展示“口”和“嘴巴”的转换,这种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让学生记住“叹”的字形。

四、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戴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戴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五、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戴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读诗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短小的诗。学生在对本首诗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读这首小诗,更能感受诗歌的魅力,课犹尽,意无尽,本节课也因此显得更加丰富。

总之,本节课通过欣赏动画,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孙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欣赏动画,导入课题,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占用时间显得较长。

2、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戴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假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首先我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的小片段,然后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把马良的那支神笔借来了,还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们瞧!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换位体验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假如》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小树冻得发抖这种情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淡淡忧伤的音乐中,轻轻地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在我叙述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身子也随小树颤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表演“缩着身子,轻轻地叹息”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当中,不知不觉地有效复习了“叹息”、“缩”这些新字词。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已扣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

3、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上的教学行为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因此整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4、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5、升华感知扩展延伸。

儿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显示,第一学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世界的贫困、饥饿、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问到:“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身笔,你会画什么呢?”学生们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望当中。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让小树成长。

假如画谷粒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画好腿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假如》的评课稿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孙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重点是进行识字及第一、二两节诗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

1.创设情境,教师有梯度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目的。如孙老师先请孩子读: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再模拟这两个动作。接着理解意思。最后再思考小树为什么叹息?从而达到文本的情感目标,拥有一颗爱小树的心!

2.创设情境,达成语言训练的目标。孙老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利用图片,音乐和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不仅请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还体验到鸟妈妈觅食的艰辛。鸟妈妈去遥远的地方觅食,他飞过(),飞过(),飞过(),为了降低二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教师随机出示各个地方的图片,不仅达到了语言训练目标,也理解了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小鸟不得不苦苦等待自己的妈妈。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的语言表达有了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朗读也更富有情感了。

3.尝试新的教学模本,真正体现识字为本。小心低年级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学会识字的方法,字词的读法,每个字的笔顺,写字的姿势,握笔的姿势等等。低年级的识字量较大,两堂课的课时根本无法完成识字任务,孙老师在这堂课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法,她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了缩.遥远.哭泣,等待等等!也随机了解了遥远,等待,哭泣的构词方式。针对低年级的目标特点,教师加大了写字的比重,用了17分钟来指导学生写字。也给了低段年级的老师一个识字教学的新方向。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来说,教师可以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孩子对写字的兴趣。也许这样的方式更有效!

《假如》说课稿

1、教材分析:本课题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快乐的舞蹈。《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第一、第二乐句句尾都空出两拍,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四乐句密切相连,最后也空出两拍做动作,所以这首歌曲比较适合表演。情绪热烈欢快,富于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学生带着快乐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通过练唱歌曲,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在唱演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编创歌词和对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再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游戏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拓展思维,引入课堂,在创作中寻找乐趣。用出示(漂亮的风景图,上面有花、树、房子、蓝天、白云、高山、小湖)。让孩子们看这幅美丽的画面,问学生还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创作。(老师引入说:“那就带着大家去寻找很多的快乐时光,想参加的和我一起出发吧!”)。

1)、让学生用这个节奏说一说律动后的心情。出示节奏(xxxxx0‖)教师表扬说得好的学生,又让学生用这个节奏来互相表扬。(这样学生尽情地创作,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出示节奏并说出来:

xxxx︳xxxx︳xxx︳00‖。

同学们呀老师请你唱首歌(拍手)。

让学生也按这个节奏邀请老师演唱。(生齐说)。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铃鼓这一乐器来进行教学。我说:“我万分乐意为大家演唱,但是需要大家给我一个小小的帮忙,如果你们觉得喜欢,就用你们的身体语言来跟我配合好吗?”学生配合这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打打肩、握握手。(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合作演唱这首歌曲,充分地让学生述说自己的快乐、幸福的心情,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2)、学唱歌曲。

a、出示歌词,让学生跟老师有节奏地念第一段。

b、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起跟歌曲轻声唱。

c、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教唱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和老师配合演出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直至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1)、创编题目。

2)、创编歌词。

让学生通过想象其他动作,再加上歌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自由创编,然后展示一段。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编中得到快乐。

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双响筒、手铃(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用上这些东西使歌曲变得更丰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小组内创作出最有特色的节目。(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1)、让学生说出最喜欢这首歌中的哪一段并唱出来。还要回答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了解。)。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把这首歌送给谁,学生自由回答,简单点评后接着我就说:“老师想把这首歌送给四川灾区的人民,祝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当然这是针对今年的情况而设计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有一颗爱心。)。

3)、在师生配合中结束这节课。

a、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点点头吧,生:点头。

b、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笑一笑吧,生:笑一笑。

c、师唱:假如幸福的话说再见吧,生说:再见。

(最后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假如》说课

1、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儿童诗。我们都知道儿童诗短小精悍、意境优美、内容完整、情感充沛、生动有趣、闪烁着思想的智慧,所以它是低段儿童容易接受的文学形式。因此,在现在一二年级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这说明儿童诗已为我们所重视,在语文学习中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

《假如》就是一首感人的、充满爱的儿童诗,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西西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这首诗共有4节。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每一节都由三部分组成,先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始,再说用它于什么,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做,为儿童的仿写创造了很好的范例。而且,诗歌精炼的语言也成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课文中大量出现了“的”字短语,还有许多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寒冷、哭泣、等待”等等,这些简单的词语或短语不仅内涵了丰富的情感,也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全诗最后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

对于儿童来说,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描绘的是作者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就像是自己再为小树画红太阳,为小鸟画谷粒,为西西画一双好腿,到最后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从中领悟爱的真谛。虽然他们现在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更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良、缩、遥、寻、食、哭、泣”等6个生字,能正确区分“良”和“食”,并端正地书写这两个字。

(2)在学中积累“哭泣、等待”等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读好带“的”字的词组。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5)初步树立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引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上课伊始,便可以直接谈马良,引入到今天所学的内容。

(二)初读感知、初识生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3步读书法来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

二读:读词语。分两组词语展现,一组是表示动作的词,一组是带“的“字的短语。

三读:分小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让学生用句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什么?分别说说小女孩的3个愿望,接着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把女孩的3个愿望连起来说。

(四)图文结合、品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基于它是一首儿童诗,儿童诗更注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在教学一、二两个小节时都是抓住“小树、小鸟一家在得到帮助前后的情感变化”这一条情感线索来努力创设诗歌的意境。

a、教学第一小节时。

1、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朋友们,现在是冬天了,天气越来越冷,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吹红了你们嫩嫩的脸蛋,吹得你们脖子、小手使劲往里缩,然而,有一棵小树在站在寒冷的北风中”,让学生们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两个词体会小树的可怜,在此基础上读好句子(出示画面和句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

当学生们体会到小树的寒冷和可怜后,我就问:这时,小树最需要什么?这一问,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小树的关爱,从而引入:这个小女孩也和你们一样善良、关心小树,于是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有了红红的太阳小树就能快活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女孩的爱给小树带来的快乐,我以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因为有了红红的太阳,我们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体会小树的快乐。

b、教学第二小节时。

不过整个小节的情感体验还是如第一小节一样,重点抓住没有谷粒和拥有谷粒后小鸟一家的情感变化来感受女孩对小鸟一家的关爱。

在体验没有谷粒时小鸟一家的困难时,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如:抓住“遥远”体会鸟妈妈的辛苦,抓住“等待、哭泣”感受小鸟的可怜。同时,让学生在学习“遥远”或“等待、哭泣”的词语时,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来感受这几个词语的造词特点: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指导。

为了体验拥有谷粒后小鸟一家的快乐,仍旧抓住课文中的画面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说说:有了谷粒,我们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后再进行朗读指导。

c、把一个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两节课文有一个回顾。

(五)巩固生字。

我对本课所学的生字再次复现,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生字进一步地识记和巩固,这其实也是对本课生字教学的一个检测。

(六)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写字环节我主要采用四步走,第一,观察。比较“良和食”的区别;第二,老师范写。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书写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第三,学生自己书写;第四,作业展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评后明白哪些字是好字,哪些笔画需要改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写出更棒的字。

最后,我以一句“因为女孩和你们的爱,小树快乐地成长,小鸟一家其乐融融,我想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点明文章的主旨,结束了这一堂课。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抓住诗歌中的情感线索,在品品读读中感受着儿童诗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孩子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假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假如》。《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这是一首儿童诗,文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的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缩”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为:1.识字和写字。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为:读悟结合,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本课教学我主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阅读教学程序,完成“初读感知、细读品悟、升华内化”的学习过程。配以课外延伸拓展,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悟文本。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首先我出示一支笔,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说是笔,继而我这样导入。

“这不仅是一支笔,还是一支神笔”。“神笔”一词,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我马上播放《神笔马良》的故事视频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而后又用一句话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给学生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出示了两个自学要求。(一、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每一个字音。二、读完课文后,标上课文的小节号。)这样的要求简单明确,学生带着方法,带着目的去读,能够更好地在初读时就对课文留有深刻印象。

识字教学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字词的理解尽量做到方法直观形象,与文本想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想结合。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想象,配上动作读好以下几个词语“寒冷的北风、好吃的谷粒、红红的太阳、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学生想到了寒冷的冬天,想到了漫长的等待,想到了饿肚子的可怜等等,读得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接下来的语句教学,更有利于为文本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文本重点词句的练习,如“寒冷的,缩着,红红的,许多好吃的”“不用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等等词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此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读:

1、读小树的“冷”

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我出示小树在寒风中冻得枯萎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小树的冷,再进行练读,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得都缩起了身子,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在风声中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效果非常好。

2、读小鸟的“可怜”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我这样导入“小树有了红红的太阳,可是树上的小鸟却还在发愁呢!”出示小鸟饿得哭泣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小鸟为什么发愁?你觉得小鸟怎么样?从而导出句子“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请小朋友们演一演,感受到了小鸟的可怜。

3、读美好愿望。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这是文中小姑娘的美好期愿,怎样读好这样的愿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身临其境谈感受。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小树,想象在寒风中的感觉,在学生演得入境之时,我及时提问;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啊,我听到有小树在轻轻叹息,你在叹息什么呀?小树小树,现在你最想得到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以此在情境中师生交谈,学生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受,自然在配乐朗读时真情流露,小女孩的愿望似乎也变成了全班小朋友共同的心愿。

(2)课件辅助促情感。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有强烈的为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的愿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鸟妈妈到处寻找食物的动画图片,配上音乐,教师深情讲解(有了你们送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飞过高山、飞过田野、飞过森林去寻找食物了,也不用再飞到更遥远的小溪边、飞到梯田去了)从而感受到我们的帮助为鸟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也为小鸟带来了快乐。然后男女合作朗读,自然能达到朗读的效果。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提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从而出示四幅图片,作简单的讲解,让学生选择一幅图说一说:他们多么想——再拓展到在我们的四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呢?交流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让——最后我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师生合作完成这首我们自己心中的小诗。

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最后我这样问学生。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但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整个教学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其中朗读教学在整堂课中重点突出,课外拓展更是升华了本文的内在情感。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更多方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感悟文本,真正体验到学习课文的乐趣,更能懂得课文教给我们的道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