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实用15篇)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实用15篇)

ID:6975978

时间:2023-11-30 06:17:55

上传者:MJ笔神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下面是教育专家总结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教学目标: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12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三、实验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探究。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25种物体。

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课件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二课,本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通过怎样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认识简单电路的构成,本课学习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是学习下一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基础。

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在学习了第一课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与学生们日常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开关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电路;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但对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知之甚少,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够。

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连接电路的技能;五年级的学生会填写实验报告,能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设计思路:

整节课的教学以探究核心,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通过实验进行判别,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按能导电与不导电的现象进行归类,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教师用导电发光球检测自来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拓展对材料的导电本领的认识,渗透最后向学生介绍电工用具及安全用电的常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好的导体与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路材料,以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用学生们的电路检测器是无法检测出来,因此,营造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利用导电发光球来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1、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检测身边的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和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人体和水能导电;

4、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认识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方法与过程:

1、能够运用自己组装的检测仪器初步判断身边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和绝缘性。

2、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通过整理分类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归纳出导体或绝缘体。

情感态度:

1、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3、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科学实验记录单、检测器,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陶瓷汤匙、不锈钢汤匙、橡皮擦、生锈铁钉、、不生锈铁钉、回形针、玻璃片、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木条、棉布、铅笔芯、书夹、剪刀、小刀、别针、棉线等待检测物体、一杯水。

教师:

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导电发光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看视频,认识吗?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是由电池、导线、电风扇和开关组成的简单电路)。

2、怎样让电风扇转起来?为什么断开开关,风扇就不会转?(没有闭合电路,电流流不过。)。

3、问题:如果开关断了,你有没有办法让风扇又转起来呢?

4、问题:如果把开关换成粉笔,那风扇还能转吗?(让学生上台演示)。

讲述:如果老师将开关拆掉,换成粉笔等需要检测的材料,风扇会转,就说明这个材料――容易导电;风扇不转,则说明这个材料――不容易导电。这个电路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探究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意图:通过复习、演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要认真观察、勤思考、善总结,才能有所发现。)。

二、探究不同材料是否导电。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指导填写)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下面请小组分工合作,听清楚要求:先讨论物体的材质,是金属的用圆圈表示,非金属的用三角形表示,再猜一猜物体分别连接到导线中,风扇会转用打勾表示,不会转用打叉表示?边猜边动手在材料盘中将材料分成两类,记录员要注意做好记录。请材料员取出材料。

2、汇报预测的结果,请学生将物体在黑板上按分类贴好。

这个小组动作非常迅速,请你们派代表上来,跟大家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一个读,一个摆,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有不同意见的,待会儿提出来。

・看来这些物体很有争议性,我们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3、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然而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只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才能让人信服。下面我们用检测器来验证。动手前请默读温馨提示:(一、使用前要检验检测器是否合格,把两条导线的铜丝碰触一下,看灯泡是否会亮;二、每种材料要检测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放入回收盘;三、为了检测结果更准确,对于不确定的物体要多检测几次;四、两人协作检测,两人协作记录,检测完一半材料后交换任务,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五、检测完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补充小组感兴趣的材料,比如:头发、红领巾等。六、控制好声音,不影响他人。记得将记录单填写完整哦!)。

取出检测器检测,明确要求后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实验特别发现。)。

(意图:一、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4、整理材料收进抽屉,将报告单填写完整。

(意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汇报交流。

(1)师:科学报告会开始啦!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的'问题。

(2)师: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哪位先来露一手,先说说你们检测出来的情况,然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和问题。

・对他们检测的结果,有疑问吗?

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小组的研究表示祝贺!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你们真会思考,个个都像小小科学家!

・你们真像小科学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记得真详细,字写得真端正、清晰!

・你的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3)师:第二组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小结:从研究的情况看,容易导电的基本都是哪些材料呀?不容易导电的呢?容易导电的材料,我们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称为绝缘体。引出概念,板书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讲解:当然各种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电压很高或改变条件后,许多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三、认识民用电路的材料。

1、找一找,在教室里还有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交流)。

2、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什么?(电厂提供强大的电、输送电的电线、开关)。

3、(出示一些电路材料,如粗电线、灯座、开关)观察:这些电路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交流、评价。)小结:人们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其他的地方,它们就像连体婴儿,谁也离不开谁!

4、这是工人安装电路需要用到的螺丝刀、电笔和电工剪刀(出示观察),它们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交流)。

四、安全用电教育。

1、认识人体是导体。

(1)问题: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你为什么认为是导体?

(2)讲述:人体会不会导电,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明。

老师为科学做一次贡献吧?检测(不亮),再检测。

(边检测边说:这个实验在家里可千万不能做,因为家里的电压太高很危险。)是啊,我们人体确实不容易导电,因为这个检测器太简单了,生活中的许多物体无法测出来。老师这有一个灵敏的检测仪器叫导电发光球,(出示)只要能导电它就会发光。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和老师做个小游戏!手拉起手,大家注意看,请你捏住这里,老师也捏一边,哇,游戏成功。发光球为什么亮了?请你们两个把手放开,怎么了?说明――人体是导体。(领发光球两个小组一起游戏)。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水也是导体。

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我们一起来验证。(教师演示)说明――水是导体。

讲解: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水是能导电的。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导电发光球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思维认识的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3、安全用电教育。

(2)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判断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金属物体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c、不要在高压线下玩耍、放风。

d、不乱拆家里的电器等。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3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

科学概念: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学习难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对照记录表进行汇报。

学前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温故导新:

1、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电路,你能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点亮小灯泡吗?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

2、如果老师将电路中的一根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设问导学。

1、我们先从最常见的橡皮开始检测,如何检测呢?

(1)、先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2)、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2、那组愿意到前边来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容易导电?

3、一组到前面演示。边实验边强调实验步骤,及每一步的目的性。

三、自学解疑。

1、我们用检测橡皮的方法来检测我们周围的几种材料。

2、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3、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四、拓展延伸。

1、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           导电性             。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说明1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初中语文,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对于生来说,作为新增学科,从入门到冲击优秀初中数学,需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声光热。第二重门是力学。第三重门是电学。

第一次入门,是上学期的物理入门。也可以理解为是声光热的入门。在声光热等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是以感性为主。很多时候只要做好感性的认识,略加上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这部分的大体精髓。

第二重门是力学。力学对于同学们来说,区别于声光热的根本特点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如果说在第一重门的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很高,并且差距比较小。很难体现每个同学的真实实力.那么到了第二重门的时候差距将明显拉大,也将会是同学们快速提升自己脱颖而出的关键时期。

第三重门是电学。电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对于孩子的理解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入门的电路分析,对很多同学来说,入门较为困难。电学后期的综合计算也将会是同学们冲刺优秀的拦路虎之一。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xx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

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

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

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

法”检测区25种物体。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

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物理教案导体和绝缘体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