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读后感初中(热门19篇)

诸葛亮的读后感初中(热门19篇)

ID:7003499

时间:2023-12-03 05:40:38

上传者:琴心月

读后感是我们通过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使我们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一些富有思考和启示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文学的新认识和思考。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

最近,我读了《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故事,心里深有感触。

这个成语故事写的是春秋时期的越国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常皱着眉头捂着胸口,而同村的丑女东施看了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殊不知却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认为,东施虽然丑,但因羡慕西施那沉鱼落雁的美貌,而敢于去追求美,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东施希望自己能通过努力也获得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众人面前进行努力,虽然她的努力失败了,但谁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她的“效肇”总比遁入空门逃避现实好得多。东施这种不自暴自弃、敢于爱美、敢于追求美的精神实在可嘉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也应发扬这种“东施精神”。

我们不仅要敢于欣赏美,更要敢于学习生活中别人的一切优点;我们不仅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敞开国门,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从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中国的腾飞,让我们发扬“东施精神”。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终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的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国策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代谈起。诸葛亮虽然在北伐中屡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

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多次主动北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拒险固守。这样,蜀军往往因长途征战,粮草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最终也弄得蜀国变得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的损耗了国力,终于把疲惫的蜀国拖到了崩溃的境地。

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蜀国境况如此,又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28万,人口94万,却养了4万官史,万士兵。平均7户养一官史,9人负担1个人士兵!老百姓负担这么重,怎么能长治久安呢?!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一)。

我喜欢看书,并且看了很多很多书,不过最让我难忘的书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我给你讲讲吧: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大战。在东吴,孙权的手下有一个叫周瑜的人,他才华横溢、心胸狭窄。还有一个备的手下叫诸葛亮的人,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就想杀他。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就要杀头,别说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来啊!第一天诸葛亮对他的好朋友鲁肃说:“去准备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个稻草人,二十个人。”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开着船到曹军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过了一会,诸葛亮回去了,让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来,数了数,十万多只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困难不要害怕,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成功。

(二)。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时候在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那儿读书。老先生养了一只大公鸡,用公鸡啼叫的时候作为下课的铃声。老先生课讲得非常好,诸葛亮很喜欢听,可是鸡一叫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还没听够,所以,公鸡每次叫唤,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次在公鸡快叫时,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鸡一吃米,就忘了鸣叫,因此,常常是同学们饿得发慌,先生也觉得很累才下课。时间长了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诸葛亮却暗暗得意。终于,这个秘密被先生发现了,老先生一气之下,将诸葛亮赶出了学堂。诸葛亮非常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先生后来想了想诸葛亮也是为了多学习,心想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一定前途无量,于是,他原谅了诸葛亮,把他叫回了学堂。从此,诸葛亮明白了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他对先生恭恭敬敬,还下河捉鱼,给先生滋补身体,还帮先生打扫卫生,赢得先生的赞赏。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聪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则,也会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们的唾弃。比如:二战期间,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就非常聪明,但他却把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发动了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桧,也非常聪明,据说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可以称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飞,不顾国家安危,用他的计谋杀死了岳飞,结果受到了人们的唾弃,他也背上了千古骂名。所以,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

我读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的大概内容是:马谡与曹操对战,诸葛亮战前对王平和马谡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营扎寨。结果,马谡自以为聪明,把营地驻扎在山顶,王平怎么劝他都不听,后来,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势很大,包围了整个山,只有几个兵和马谡杀出来。(.)。

曹操也不想斩杀马谡,不过由于马谡犯的错误太大了,损失了许多兵将,诸葛亮只得杀了他。其实马谡也是一员猛将,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为下将,就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擅自改动作战计划,肯定不行,还连累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弟兄,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个兵营,几千人啊,对将来的作战损失了许多兵力,诸葛亮杀他也是无奈啊!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作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的一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六岁时,诸葛亮失去了父母、十四岁时,他带来全家南迁,一路谋划躲过兵乱和仇杀、二十六岁时,对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用了356个字让刘备茅塞顿开,看到了宏大的未来、四十三岁,他独掌军政大权、开启了蜀汉十年的鼎盛、五十四岁,五丈原临终前,还将军政、人事等安排妥当,并定下退敌之策,留下了千古名作《出师表》。

诸葛亮去隆中学习时,由于在辩论赛上出色的表现,一度被认为是“卧龙”,与大名鼎鼎的“风雏”不相上下;出山后辅佐刘备,把刘备变成了常胜将军,并对刘备的忠心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功名后”。

诸葛孔明: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神机妙算、熟知天象;"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疑周得吕望,汉得张良”,是人们对他最好的评价。

不过这本书也让我更全面的认识了这位智胜。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通广大,料事如神。如“空城计”“火烧新野”等等伟绩都是后人虚构有。现实中他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贤相。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许多轶闻趣事,对诸葛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也提醒了我,看人看事需要辩证地去看,不能仅仅因主观因素就对其一方面加以夸大或抹杀。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作文

幸运的是在黑夜中还有几只鸟影飞过!有着波涛汹涌的长*,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有美丽的西湖........。读《诸葛亮》有感作文随妈妈会把我的作业本“*”地一下扔到写字台上,“自己检查。1200字作文在默默地燃烧!”“你不是上个月才买吗。”一声声如洪钟的巨响在我耳边响起,我被吓了一大跳,慌慌张张地把试卷塞进肚子里。

取西蜀,定xxx,东和北拒,中*帐内,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真的,其实我从未如此崇拜过一个人,有,也是短暂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个奇伟英俊的人物心生敬意,长相?才略?忠心?守信?可能真的是一种感觉吧。

从小就知道这个人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奇门遁*之术,夸张点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对感情也很专一,这个神一样滴人物啊,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但是,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

整洁的校服,得体的举止,伴随书墨的气息,这是现在高中生的标志,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不忘历史的中国心。倚在窗边,望着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擎天大楼的轮廓,很难让人回忆起解放前夕那段黑暗残酷的地下斗争,那段名为红岩的屈辱历史。

细细品读这本记载了曾经那条曲折坎坷的解放路,让我年轻的心沸腾了。那个时期,是国民政府统治最为猖獗的时候,就像黎明前的那段黑暗,黑的让人瑟瑟发抖。为了早日摘取革命果实,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但甫志高的自大,任意妄为,就早已说明了他的背叛是迟早的。他先是扩大书店规模,后又私自吸收郑克昌导致更多的革命命脉被捕。每每读到这些革命污点的所作所为,我的拳头都会情不自禁的握紧。

当我读到江姐为革命所做的一切时,心中便会被敬畏填满,泪珠也情不自禁的低落在纸上。在黑暗的锤炼下,她依然用鲜血渲染了每个人心中的五星红旗。雨雾蒙蒙的城墙门上,是一颗颗血淋淋的革命头颅,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后人世代传颂的佳话。她努力的平静自己,当看到丈夫的名字被写在了牺牲者名单的第一列时,她依然坚强,尽管他不敢也不愿在看,尽管她还是热泪盈眶,心口梗塞,但她还是毅然决然的请求去丈夫逝世的地方继续工作,她禁不住要呐喊,要痛哭,要宣泄心中的悲伤,但坚强的江姐明白自己身上承担的是党的托付,她没有权利流露心中的丝毫,她的脚步,不断地激起路边的水花,她要继续起舞,把永恒的疤痕藏在心中的最深处,渐渐地,她的眼中又展现出了久违的向前凝视的目光。

在渣宰洞为了逼供出共产党的情报,江姐的手指被残忍的插入竹签,俗话说十指连心,竹签无情的撕裂皮肉,那种钻心的疼隔着数十年依然直推我心,而江姐却不以为然,傲然的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多么刚劲的话语!多么铿锵有力的陈词!深夜的牢笼那么冷,那么长,江姐一次次地昏死,又一次次地被泼醒,可我却从未听到过她的一声哀求,一次哭泣,一丝呻吟。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江姐一步步走下去呢?我想,是一种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一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更是一种对国家、人民的无私的爱!就在即将可以让光芒照耀到每个人脸上时,国民政府反动派狗急跳墙,开始杀害狱中的共产党人。而江姐为保护战友,不暴露越狱计划,从容不迫地告别战友,挺身走向刑场,一颗革命的新星就此陨落,但她的精神将永存于世间,值得被人们传颂,学习。

人生的价值不是靠时间来衡量,而是深度,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人要在挫折中成长,在一次次失败中也逐渐明白,前面的路途将会更加的坚难,想要不被打倒,就只有打倒它们。弘扬红岩精神,铸龙魂碑韵,不要让红岩精神成为课本中的机械课文。在这个时尚和刺激的时代,我究竟该何去何从?残酷的现实需要我去拼搏,去奋斗。红岩,只有继承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才能引我前方。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第九十三回“武乡侯(即诸葛亮——作者注)骂死王朗”一事印象十分深刻。诸葛亮用了什么法术,竟然能把一个大活人给“骂死”?尽管这当中不乏小说“虚构”的成分,但“虚构”也是要以“合理性”为前提的。只有具备了诸葛亮骂死王朗的“现实可能性”,读者才会信服这个故事。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诸葛亮骂死王朗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拙文拟加以探讨的问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骂人”虽然不能直接归入“战争”,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舌战。要取得“舌战”的胜利,同样也需要“知己”与“知彼”。

先看诸葛亮。首先他对自己的“舌战”才能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同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客场作战,以一人舌战东吴群儒,让东吴群儒非但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自取其辱,一个个败下阵来。当时舌战的对象是多人,诸葛亮尚且占了上风。如今,面对的是王朗区区一人,他自然胸有成竹。因此,当蜀魏两军对阵,诸葛亮发现对手是王朗时,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这“随机应之”,体现的就是诸葛亮对这场舌战取胜的充分自信,是他底气十足的充分表现。可见,在“知己”的问题上,诸葛亮是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的。

再看王朗。他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呢?首先,随曹真大军出征,担任曹真的军师,是王朗自荐的,这时王朗“年已七十六岁矣”。这个年纪,应该是激流勇退的年纪。而王朗却在这个年纪自荐担当重任,有违人之常情。这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其次,他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说:“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这是建立在“盲目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

在“知己”方面,诸葛亮和王朗的优势和劣势已经十分明确了。因此,两人之间的交锋尚未开始,胜负之定数已判矣。

在“知彼”方面,诸葛亮在此之前,与王朗已经有过交锋,只不过那次交锋不是“舌战”,而是“笔战”而已。据《献帝春秋》记载,王朗在写信劝降蜀国太傅许靖碰了一鼻子灰后,又不自量力地写信劝降诸葛亮。诸葛亮随即写了一篇文章《正议》公开发表,对王朗的谬论加以驳斥。其中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

诸葛亮还了解到,王朗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在举兵抵抗孙策失利后被俘,便投降了孙策。后来又归顺了曹操。是一个见风使舵、朝秦暮楚、丧失气节的为人所不齿的小人。

对待王朗这种既无自知之明,又无气节的小人物,诸葛亮深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王朗在与诸葛亮的“笔战”失利之后,应该知难而退的。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在诸葛亮统兵伐魏的关头,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并且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他也太不把诸葛亮这个强劲的对手当一回事了。在“知彼”的问题上,他犯了一个“轻视对手”的极大的错误。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王朗焉有不败之理?被“骂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与王朗的“舌战”中,诸葛亮的“骂人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纵论天下大事,阐明利害关系。为了断掉王朗劝降的念头,诸葛亮开始纵论天下大事,阐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难道我会去投降这样的一群鼠辈吗?你还是趁早断了“劝降”的念头吧!

(二)历数王朗劣迹,给予致命一击。要在“舌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给予致命的一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王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丧失气节,不时投降或附逆他人。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了公开的斥责。“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斤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当然,诸葛亮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只是斥责了王朗附逆曹操的事,却没有揭他投降孙策的丑。但仅仅是这样,王朗已经承受不住了。

当然,王朗被“骂死”,除了有诸葛亮骂人艺术高超这个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王朗本身的诸多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这些主观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心中有鬼。尽管他为他所效力的曹操和曹丕大唱赞歌,“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但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为臣不忠、架空汉室、并且取而代之的谋逆之举,正如诸葛亮所揭露的,“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王朗为这样的政权服务,可以说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他的心中是“有鬼”的。

二是心中有愧。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哪知道劝降未成,反遭诸葛亮一番羞辱和一阵痛骂,这等于当众挨了人家一巴掌,使得他在曹真等将士面前颜面扫地。如果有后悔药可吃,我想他此刻应该对自己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自告奋勇劝降诸葛亮的行为悔青了肠子。他的心中“有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身体有疾。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三公(指钟繇、华歆和王朗——作者注)有疾,遂以为故事。”说明王朗的身体不好,有病在身。曹丕《报王朗让位诏》里也说:“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按照字面来理解,应当是曹丕想让王朗出来做官,王朗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把曹丕的请求给拒绝了。曹丕对此很不满。这些旁证材料都证明,王朗是有病在身的。如果他患的是心脏方面的疾病的话,那他被“骂死”的几率是百分之百。因为患心脏病的人,最担心的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且是强烈的刺激。

诸葛亮的读后感作文初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他胸怀大志,却情愿隐居南阳。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刘备三顾茅庐,询问天下大计时,他口若悬河,还为刘备制定统一大计,足以证明他惊人的政治远见和战略头脑。他一生收二川,排八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取西蜀,定南蛮,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赤壁之战,让他的机智充分显现。在东吴,他舌战群儒,促成孙两家联手共拒曹军。长江之上,大雾之中。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草船之上与鲁肃对饮。草船借箭,显示出了他无畏的气概和渊博的才识。火烧赤壁,是他众多成就之中的一个佳作。他不费一后一卒,就轻而易举地烧掉了曹操的八十万兵士和无数战船。火光明亮了他前进的道路,进主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他三气周瑜,把东吴的大都督活活气死。既没有破坏孙刘联盟,又夺取了荆州。为刘备的霸业开辟了道路。之后,他辅佐刘备取下西蜀,为刘备找到了一个安歇之地。然后他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使西蜀的北部安全得到保障。又为北上攻打曹操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在即将看到统一汉家江山希望的时候,关羽却败走麦城丧了性命。而刘备不顾他的苦劝,挥师百万入打东吴,却合命丧帝城。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他本可以一走了之。然而,他为了报刘备的三顾之恩,选择留下,辅佐年幼的阿斗,这也注定了他后半生的艰辛。而接下来他面临的是五路大军伐蜀,他不仅没有丝毫畏惧,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危机,保卫了西蜀。

他南和蛮夷,但孟获却听从了魏国之言叛变西蜀。他亲率兵将,来到不毛之地,平定南蛮。他本可以轻松地平定南蛮,但为了使孟获彻底臣服西蜀。他七次擒获孟获,但六次释放了他。第七次,他火烧藤甲兵,第七次擒拿了他。最终,使孟获彻底地效忠西蜀。使他的聪明才智再一次大放光彩。

他在西蜀得到稳定之后,他向上书《出师表》其言慷慨陈词,表现了一们忠君爱国老人的夙愿。之后,他率大军先后六次出入祁山,攻打蜀国。但均因司马懿的抵抗以失败而告终。而在失守街亭之后,他独自在空城之上弹琴吓退了魏军。这足以显现出他无畏的气魄。

但一个人终究是阻挡不住历史的潮流,病死五丈原,但他赤胆的忠心,卓越的军事才能令人敬佩,堪称不朽之人。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也许诸葛亮没有书中所说这么完美,但我愿意我的想象中那份完美就是诸葛亮。而作者,不管他有多少中立,多少爱戴,他对于诸葛亮的爱,我感受得到。

五星,感情分。

并且,史料翔实,旁征博引,可见作者下了苦功夫。并且,多有曲径通幽之美,试图深入挖掘诸葛亮不为人知的旁枝细节,可见作者认真研究了诸葛亮这个人的思想感情生活各方面。并且,传达给了我很多我从前所不知道的知识,读书有所获。

故,种种方面,这本书都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去读。

如果你爱诸葛亮,那么读完这本书,你会更加热爱诸葛亮。你会更加清楚自己为什么而热爱。

最后,让我们喊一句流俗而真情侧漏的口号,亮哥,我爱你!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一只老虎小的时候就被人逮住了,把它关在铁笼子里。这个家里有一只狗,自小就勤勤恳恳地为人看守门户,深受主人器重。没想到,有一天晚上,狗因为太累而睡得太沉,让贼偷走了一袋麦子,结果受到了主人的批评。

一辈子什么事都不做,虽然不会犯什么错,却庸庸碌碌,活得毫无价值与意义。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事无成。

我眼中的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简评]。

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对历史人物作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为依托,构思精巧。文中巧引历史故事作评价有理有据,令人佩服。读罢全文,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才气,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阅历,不厚积,哪有如此难得的薄发!

我看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但在我所读过、看过的资料里,我不仅仅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谋,还看到他人性中闪耀着的光辉。

草船借箭、空城退敌、三气周瑜……许多传奇般的故事诉说着诸葛亮传奇般的才能。但在他尚隐居茅庐中时,世道上群雄纷争,而他的名字还不为许多人们所知。是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备把他请出了茅庐,使他的才能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光辉的灵魂让他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关羽、张飞对他心存芥蒂,虽然有时刘备听不进他的劝诫。但他还是不断地为刘备出谋划策,助以兴复汉室。

白帝城,刘备又一次不听诸葛亮而魂断的地方。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完全能够推掉刘备寄以的大事,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答应了扶持后主,以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然而后主无能,令国家大事全部压在了他身上。六出祁山,诸葛亮需要多大的耐心,耗费多大的心思啊!可敌人的强劲,加上宫中的暗中阻拦,总使诸葛亮无功而返。但这日日夜夜,他夙夜不眠,导致过早衰老,最终星落五丈原。

在我眼中,诸葛亮不仅仅是智慧的象征,还是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他所发的一寸热,一分光,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诸葛亮的读后感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风云万千的三国会让人感叹万千!我将分享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智慧的代表,家喻户晓的孔明。

刘备三顾草庐,不顾关羽和张飞的反对,只为了可以让传说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共成大业。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帮助了一个寂寂无闻的人,最后成为了帝王,成就了辉煌的霸业!诸葛孔明的计谋非常高超,刘备十分器重、尊敬他。他足智多谋,屡立战功。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收姜维的等精彩纷呈的典故耳熟能详,让所有人很佩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明非凡的军事才能,刘备因为有了他,因此可以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刘备对孔明非常信任。刘备因为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所以兵败,在退守白帝城托孤时对孔明说:如果自己的子嗣刘禅没有治国的能耐,孔明可以取而代之称为蜀国的君主。孔明在刘备心目中的到位是至高无上的,愿意把大汉的基业交给他。刘备逝世后,虽然刘禅无能,但孔明仍然一直全心全意辅佐,并没有取而代之,由此可见孔明也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

孔明也用他的才能和忠诚奠定了三国时蜀国的地位。风流人物虽然已随滚滚大江而去,但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那页,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看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蜀国病危的丞相仍摇着那一袭鹅毛扇,但双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我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这秋风中的枯叶,消亡了吧?他想。

自从先主三顾茅庐以来,已快三十年了。南征北战、北抗东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个年未而立就火烧曹操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令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诸葛亮,看到了一个以一座空城一张古琴吓退十万大军的诸葛亮……但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国丞相的缕缕白发。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师表》来,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八个字写下时,他的千钧重的心忽然放下了。他早就明白自我的结局必定是劳顿沙场而死。三十年的时间,他已经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而这些,是为了蜀汉,为了天下。

最后一片秋叶落下了,将士们操演的呐喊声传来,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名扬天下的蜀相的遗体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那传奇人物脑间最后闪过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许多本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最令我感触颇多。

这篇故事主要写了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处处找诸葛亮麻烦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来,而诸葛亮却沉着冷静,不仅不增加十日天数,反而减少了几日,最后用计“借”到了十万支箭来。

当我读到诸葛亮说道只要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支箭时,我便在心中按想:诸葛亮难道不怕死吗?明知周瑜在找他麻烦,还答应了周瑜。又读到他找鲁肃借二十条船,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之后,才明白了:原来诸葛亮是要用“计”来获取这些箭啊!但是心里还有一些疑问:用什么计谋获取呢?在读到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叫船上的军士一边击鼓一边呐喊的时候,心中又有一连串的疑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最后读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诸葛亮知道这一天有大雾,又善于用人,知道鲁肃忠实守信,也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原来一切尽在意料之中!

读完之后我对诸葛亮更加钦佩了。想到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真是自愧不如啊!

记得有一次,我大概7岁左右,好奇心促使我去玩一种极其危险的东西----火,点燃在纸巾上时,我异常兴奋,之后火快要烧到手指时,我下意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火迅速蔓延来,我非常着急,我开始用嘴吹,谁知道火居然越来越大,我突然想到了生命之源-----水便去接了一杯水倒在火上,火终于灭了,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做事一般都很马虎,情况越紧急我越是不冷静。

感谢大家和我一起穿越回三国时期。虽然《三国演义》我已经看完,但这些故事仍然令我印象深刻。

我看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称赞诸葛亮的词有很多。但是,在那众多华丽的词藻中,“清醒”是最质朴也是最适合他的。“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他一切的丰功伟绩,都要归功于“清醒”和他手中那令他清醒的羽扇。

相传在孔明年少时,曾到一禅院学习。每一天都要经过一家小农舍。渐渐,孔明与农舍中的年轻女子日久生情,不思进取了。禅院长老看出了孔明的心事,给了他一把龙头拐杖,并叫他在午时烧掉那女子放在床上的衣裳。原先那女子是仙鹤化作的妖精,没有那件衣服便变不成人形。妖精在与孔明的打斗中被扯下了尾巴上的毛,又被那龙头拐杖打回了天庭。此后,孔明将那羽毛做成扇子,时刻提醒自我要“清醒”。

于是,诸葛孔明摇着羽扇,清醒当胸,创造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了几许佳话,更在历史的天空中抹下了色彩浓重却又不俗的一笔。

我眼中的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我国早年有一位卧龙先生,字孔明。一对八字胡,高高的身体,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他就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有许多功绩:东和孙吴、北拒曹操、排八卦、七擒孟获、水淹七军、火烧新野……功绩累累,真不愧为卧龙先生啊!

最使我受启发的非《草船借箭》莫属了。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找茬儿,想借机除掉诸葛亮。而诸葛亮早知道了周瑜的嫉妒心。有一次,周瑜让诸葛亮造十万只箭,必须在三日之内造好。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故意不将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诸葛亮只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的两边放满了草把子。第一、二天,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动静,直到了第三天三更时分,他才秘密将鲁肃叫上船。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曹操的水兵听见呐喊声,见江上起着大雾。又不知敌人有多少?都不敢出去迎战,曹操没办法,只好下令放箭。箭像雨一样向船上射去,船上一会儿就射满了箭。诸葛亮估计十万只箭以足够了,命令手下大声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并借着东风快速返回蜀营。

诸葛亮先生的聪明才智,不正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吗!而我们现在年纪虽小,但一定要将知识集于一身,通过长时间的“磨练”。不断进取,长大后成为一名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我看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在我的心里,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他聪明绝顶,神机妙算。他淡泊名利,隐居在深山之中,不曾想在诸侯中名声显赫。然而刘备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了当时的形势。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于是就答应效力与刘备。诸葛亮还善与用人,火烧赤壁后,曹军大败,本可借此机会除掉曹操。但是,在当时,如果曹操死了,北方豪杰并起,天下又将陷入更大的战乱之中。所以他就派了关羽去,因为他深知关羽定会不忘旧情,放了曹操。同时又可治理关羽,削减他的傲气。

诸葛亮不仅仅善于心计,而且他学识渊博,善于发明创造。他发明了木流流马用于在山路中运输粮草。发明了孔明灯用于照明。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各种智慧的体现。他心中有着一幅伟大的鸿图。但由于后主的昏庸无能,未能实现就病死在定军山。他是一个英雄,货真价实的英雄,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