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体育的教学方式论文(模板18篇)

学生喜欢体育的教学方式论文(模板18篇)

ID:7003507

时间:2023-12-03 05:41:28

上传者:雅蕊

范本中的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灵感。

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理念的建设方式论文

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我国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高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高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只有以高职学校自身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结合时代的要求,从长远角度出发,树立素质教育理念,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体育教学要立足实际,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核心,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如何使高职体育教学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有效契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生为本,以需为根,以健康促进为核心,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与功能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依托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为就业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运用策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体育教师应当探讨的一个问题。

创新体育教学要避免进入唯技术为中心的怪圈,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专业方面的需求。目前,许多企业的一线生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招工较难;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频繁跳槽,却埋怨工作难找。这二者的矛盾暴露出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如何凸显体育教学的特性,使体育为学生的现实健康问题服务,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应该是高职体育教师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许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长则一年半载,短则1~2个月,频繁跳槽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感觉工作强度大,身体疲劳,无法承受而无奈离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统计发现,学生的耐力、上肢力量和柔韧性素质较差,而这些身体条件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高职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就业奠定基础。如针对学生耐力较差的问题,把耐久跑项目作为身体素质练习穿插在整个高职体育教学中,作为每学期必考项目进行练习和测试,增强学生的体能。再如,考虑到电子和机电专业男生的未来职业对上肢力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双臂屈伸、引体向上和哑铃等练习手段,并在课外活动中辅导学生自主进行俯卧撑练习;同时,以篮球为主要项目开展练习,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再如,旅游和会计专业的女生未来从事前台服务、会计收银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在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舞蹈、体操动作的锻炼,以软式排球等为主要运动技能项目进行练习,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形,增强身体柔韧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在刚入学时,专业已经定向,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将来所从事工作也是比较辛苦、单调的,而且对他们身体的局部或整体伤害还是比较严重的,他们需要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以减轻工作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因此,在教学时,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想状态,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事职业活动实践。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真实或接近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教学场所,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是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在给将来可能从事操作工,调度员等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练习快速反应、耐力跑、动作协调配合、集中注意力和培养观察视野的运动项目。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把坚持科学长久地锻炼,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获得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其感受到真实的职业氛围,身临其境地完成实践项目,从而真正形成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提高合作能力,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发挥体育的文化魅力。

高职学生面对就业,除应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否则难以适应社会。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更好地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体育比赛是一项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运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运动的规则和集体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应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田径赛、冬季三项赛和校园吉尼斯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足球比赛中,设置“助攻王”的评选,突出足球比赛中助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比赛中积极传球,为同伴得分创造机会,明白团队合作是球队取胜的法宝。在篮球比赛中,从淘汰赛开始进行“助攻”的技术统计,把统计结果作为“最有价值球员”的评选标准之一。通过这些措施,无论是场上运动员还是场下球迷,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合作的习惯,提高合作能力。

此外,高职学校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体育活动、竞赛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需要较多的裁判和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体育活动、比赛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比赛的裁判工作、组织工作,如,足球赛的巡边员、篮球赛的记分员、田径赛的编排员与计时员等。在具体操作中,以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身组织、合作能力,体育教师对应聘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让学生通过裁判、组织工作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以体育精神为内涵,突出体育意志的价值,丰富技能型人才的意志品质培养内容。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其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是社会的公民,不仅仅需要谋生求职的专业技术,更要考虑精神文化的培养,培养学生正常有序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竞争的能力。体育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平台。

从制度层面上说,制度是社会从野蛮回归理性文明,社会活动在制度的规定中形成有规律的秩序,这种秩序使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有序地发展,而体育有序发展的背后就是强大的体育精神的支撑。体育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由和平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追求卓越精神、运动家体育精神、契约体育精神。体育中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的自由,正是这种广泛的自由权赋予了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人参与的机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在与他人对比环境中体现自身的优越。英国政论家博克认为,竞争心是自己在人类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方面要比旁人优越的要求。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规则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契约意识。在体育竞赛中体会公平竞争的精髓,追求卓越的向上精神,为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就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职学生开始逐渐以90后青年人为主体,他们经过几年的专业培养,就会较早地进入社会工作。在进入社会之前,高职学生人生阅历普遍偏少,较少经受比较大的挫折,缺乏挫折教育的洗礼,意志品质相对较弱,抗压能力相对较差。“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经历挫折后,能够及时适应并有效调整,从而产生抗御和解决挫折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是高职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体育意志蕴含着冲动、执着、坚韧、奋进和渴望。这些执着和奋进动力来源于目标被制定后的庄严承诺,一些强烈的欲望和需求鼓舞人们去实现这些运动过程,表现在运动场上的坚韧和奋进的精神面貌,是实现远大目标的发动机、加速器。体育活动给予了他们精神压力释放的空间与渠道,体育竞赛赋予了学生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体育竞赛活动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的法律道德与意识,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正义感;提高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宣泄不良情感,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教学,必定会培养学生具备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合理有效的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这种经历挫折的过程也是通过挫折积累相应经验的过程;当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促进其学习产生质的飞跃。而挫折教育正是促进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对挫折的恐惧日渐消失,学习的态度以及动机得到有效的端正,意志品质得到充分的历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而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承担挫折的过程,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完善心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体育教学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体育技能培养方案,扩展课程体系的外延,使体育教学内容、活动方式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结合专业特点教学和意志品德教育,并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育学科活动规律相融合,从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就业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议体育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式论文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是相关的院校毕业,一方面随着教师教学年限的增长,自身要求的降低,自身体能的退化,教学示范能力越来越弱。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有偏科现象,比如田径能力强,而球类、技巧能力弱。再者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上因素要求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但由于现实中的培训少,体系又育问题,故体育教师显得很无奈。‘安全问题”绊住师生腿脚体育活动需要身体的参与,存在安全问题。学生在上课或活动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受到上局主管部门的问责,同时还要担心家长的纠缠。为了避乡盖交全事故,体育教师只能记奈“取消”一些训练和活动,致使一些很有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都不能很好的普及和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成了“宝贝”,加上中国传统的对过渡溺爱,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和避乡酬本育影响交化学习,导致.部分家长选择了尽量不比孩子参加体育龙其是各种激烈的体育运动。

一、解决的办法。

1.国家在出台文件政策陈要加强调研,注重其可行性,制定要切合实际交件政策出台后要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强监督,实行问责制,使地方各级政府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来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划拨出相应的经费、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保证一线普通体育教师能得到相应的培训,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安心、自信上场。

2.安全问题要处理好对于安全问题,学校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可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一些有危险的体育项目要根据项目特氛,制订出预防伤害的有效措施,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尽丁能的避免锻炼中发生危险。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要正确对待那些具有锻炼价值带有某些危险因素的项目,不是消极对待、因噎废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预防伤害的意识,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以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3.体育教师要逆势而上,解决自身的问题,能“苦并快乐着”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在学校接受}睦、样的体育?怎样感受与体验体育?学校体育给他们留下了}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体育认知、态度、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培荞更多的会玩体育懂体育喜欢体育参与体育的人。学咬体育确实刊他们的成民具有很好的作用,副由们把体育仁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些的父母、领导们将来踌斗定会选择支持、理解体氰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同时1咬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变体育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与理解体育的教育阶值,切实担起教育者的使命;要学习如何在体育中体现、渗透教育和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体育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体育刻币应有比较广泛而深厚的教育苦所具备的视野和理解力,学习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并学会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本领。体育教师要创设尸种有利于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在体育中体验到奋东协作、快乐、健康与成长。应将有效增强学生体能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育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中没育恐惧、没育自卑、没焦虑,使学生在奋斗与进取、竞争与合作、坚持与成功中感受体育体验体育拿受体氰。

二、展望。

新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炭比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中央7号文件、阳光体育运动等系列加强学校体育、呼吁关臼学咬体育的旗帜和平台,就像泪妥滚滚的源头活水,润泽着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愿这学校体育的“春天”能早日到来,能给予体育教师无限的」隆憬和奋进的动力。在期盼这“春天”能早日到来的同时,也希望体育教师们能如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所期望的: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与担当起体育听蕴含的“交化使命的灵魂和意义”。

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理念的建设方式论文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终身体育的意识,发展体育能力以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满足终身受益的需求。因此,体育课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科学的课程评价等方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

教学内容中中小学体育竞技项目的重复,既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又导致高职体育课程沿着竞技体育方向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也不利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因此,必须使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向多样化发展,开设尽可能多的选项课、保健课等等,内容注重呈现健康、运动、审美、闲暇及职业实用性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有时代化的趋势,这样贴近学生,使之喜爱且容易接受,如:健美操、形体、瑜伽,还有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滑板,民族项目,如舞龙舞狮、腰鼓等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特色化,要切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突出终身、实用和健身、娱乐,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内容可多选择具有延续性,衔接社会易于开展的,最好是适应职业需要,而又运动负荷与年龄限制不大的运动项目,使教学内容中竞技项目与健身、休闲、娱乐、职业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基础差、体弱和伤残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运动项目。

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保证,必须灵活运用,强调可接受性和科学性,应以培养高职院校人才质量为出发点,把体育教学实践与科学的方法论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枯燥、单一、传习方法为有趣、多种和引导,大胆运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与功能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能动教学法、声像教学法、运动处方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提高学生健康与科学参加锻炼为主的教法体系,高职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表扬法,慎用斥责法和批评法,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体育课目的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多以教师为中心的呆板式组织形式,单向的灌输示范后,学生机械地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造成为锻炼而锻炼,学生被动学习,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导致无法终身体育。运动负荷的安排是组织体育课的技能,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稍许运动负荷就畏惧,“安全”与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阻碍了体育课程锻炼效果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起到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密度与运动量,使体育教学在师生交往、互动和合作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与彼此情感的分享,促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锻炼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终身延续。

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体育意识、锻炼习惯、合作能力等等,高职院校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高端的运动技术,创造优秀的运动成绩,但要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并具有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要特别关注体育基础差与基础好的两种特殊群体,不能使之望而却步失去信心,也不能不需学习轻松过关;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不能只把技术、技能的教学,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还要考虑课前教学研究与准备,课中的组织与管理,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包括体育观念、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等等。因此必须综合、全面、科学地建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是一种群体活动,与体育课程没有太大关系,然而,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外,不参与体育活动,其在体育课中学习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就得不到巩固,更谈不上锻炼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常遇到学完丢光这种令人担忧与遗憾的现象。因此必须了解,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是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应该将其纳入体育课程管理当中,把课内外体育活动与锻炼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趋势,不能松散任意,最好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要求地进行活动与锻炼,可采用俱乐部体育、休闲体育、实践训练、拓展训练、体育健康知识讲座等,使体育教学得到延续和发展,促进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有兴趣地学习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教学的根本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要问题是必须增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杜绝应付工作,疲沓庸散现象,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待工作,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而又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其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勇于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终身体育“授人以渔”,讲究教学艺术,做到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密的组织形式,展示体育的魅力,教师的魅力,运用精美的语言引导与赞扬学生,矫健的身姿吸引与激发学生,得体的神态鼓励与感染学生,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体育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进行在职或脱产的培训学习,掌握体育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身体锻炼,达到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技能要求,确保自身素质与知识的先进性,并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使运动技能、业务知识、科研能力综合发展,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于现在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社会、家庭等呵护下长大,优越的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特别是网络化的娱乐方式,使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充分,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完善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作用以及身体健康对人生的意义,认识到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包括观看和欣赏体育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一些人体生命科学知识和生理特征,懂得一定运动负荷才能产生生理效应的道理,愿意承受体育锻炼对机体的负荷刺激,通过体育课提升自身的素质、技能与参与热情,选择适合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方法,形成自觉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充分体验体育魅力以及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快感。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需多方位的投入。学院领导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关注实际工作,在导向上投入与投资,使学院各部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协调的开展工作;在学院教学管理中要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针对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以及进修培训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按照江苏省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班人数,合理解决学生实训与体育课程时间冲突以及公选课与体育锻炼时间的矛盾;学院体育经费的投入是关键,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应在现有条件下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体育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还要投入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环境,激发师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让校园体育文化给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4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健康人才,为此,要坚持以生为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深入地反思与总结,感悟与体会,探索与创新,使高职体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现代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学院理念先进化,师资队伍全面化,人才体育终身化。

参考文献。

[4]倪志华.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艺术[j].读与写杂志,(1):174.

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理念的建设方式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三项建设中最为关键;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及特殊性已充分体现了此课程本身的价值。加强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及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必须至少抓好三项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是基础[1]。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是以“饭碗课”为主,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日后计算机运用、数控机床和单片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因此不管是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以上提到一个大纲多专业使用,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中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又有兴趣,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在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后,继续开设这一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的范围可以覆盖所有高等数学的内容。部分内容较少的模块如傅立叶变换、曲率、边际与弹性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其他的内容一般来讲,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选修课,例如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可独立开设。而且不管是讲座还是公选课,如果涉及到某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可以要求该专业学生限选,其他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愿望,解决了部分学生专升本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由于公共选修课门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小议体育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式论文

将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理念的建设方式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高等教育中居功甚伟,但就体育教育发展而言,虽然在不同时期涌现了不少改革的观点和方法,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但现在从总体上来看,高职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存在距离,其步伐落后于本科院校。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中,经历了“放羊式”的松散教学,“传习式”的技能教学,“个性化”的能力教学,“综合化”的素质教学,课程设置从行政班的普通体育课,到低年级基础课高年级选项课,进而全部选项课(有些学校开设了康复保健课),发展到打破格局的体育课程学分制。尤其是近年来融入了“以生为本,为生所用”的新理念,随着“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的提出,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目前,多元化的教学指导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终身化的教学形式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推动着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但在改革实践中,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观念的磨擦以及新旧理论的兼容,在现代与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中存在着冲突与交融,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探索中存在着表象与痼习。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目前的学校体育课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快乐活动中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更好地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呢?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的确应该多多思考。笔者经过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上好现在的体育课,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要做到“三思而后行”。

一思:课程内容的选择。

吃透新课标的内容后,就要量体裁衣,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教材内容,使这些内容能针对学生,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在快乐中达到锻炼的效果,又要让他们把这种兴趣延续下去,并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

现实教学中,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往往随便地选择一下教材内容就去上课,结果可想而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选材上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多选择一些儿童化的趣味性浓的项目,少选一些成人的、竞技性高难的项目。因为教育是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非本学科发展,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人才,针对的群体也不是专业运动员,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内容,使他们有兴趣,并且学习后有可能支持终身锻炼,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比如篮球教材的选择,我们在学习篮球教材的时候,只要把规则讲清楚了,涉及到具体的技术教学就不要死板地去教,让学生死板被动地学。我们应该将动作的过程、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怎样做才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与改进,然后结合自己的状况达到锻炼目的,提高锻炼意识,真正学会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态度和习惯。

当然,选材上还要考虑到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如果简单的走、跑、跳、投等能力基础都达不到的话,就不可能在将来迎接新的运动项目的挑战。

二思:教学模式的选择。

新课标的出台,给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上带来了很大的空间,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也变得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起来。所以,我们上课首先就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与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我感觉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多思考。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选用不同的模式,要灵活多变,这样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起来,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方说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及动作结构复杂、学起来比较困难的项目,如田径项目中的背越式跳高、体操项目中的双杠动作等,应该采取先让学生把基本的动作掌握、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练习的教学模式,在练习中教师再分别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对于一些容易的、随意性强的,比如舞蹈课,就采取先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基本的手型、步型、身法等,再把创编动作的基本要求传授一下,让他们自己创编舞蹈动作,跟着音乐韵律来完成课的任务。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有些项目,教师可以直接参与,让学生自导自演,完成课堂任务。比如一些游戏活动和小型体育竞赛,首先课前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体育组长的带领下,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几组,每组同学准备一份计划,在课上执行。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增进友情,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虽然类似于放羊式教学,但与放羊式教学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总之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活动的需要。我们安排活动时一定要记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三思:组织好每一节课。

体育课组织工作相当繁杂,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角色的快速转变贯穿于课的始终。所以说,上好一堂体育课是一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课前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课的重难点、怎样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课堂任务等,都需要通过一个详细的教案来实施。在教案实施过程当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多对他们进行引导,通过学生多练、多动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比如韵律体操的学习,教师讲解完基本方法、身法、步法后,给学生提出创编要求。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然后自主创编。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舞蹈知识去反复分析、选择、合并,创出合理的动作。教师再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点拨,帮助他们分析、提炼,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交流中真正体会体育学习的目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我们只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艺术境界,才能让学生心底里的东西彻底迸发出来,让他们自主、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中学生喜欢样的班主任教学论文

1.1、团队气氛。

团队气氛也是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体育运动与学习文化是有区别的,体育运动的形式是身体活动,气氛非常的活跃、生动。这种体会是在教室学习不可能出现的,这与学生的天性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的体育运动的团队气氛是学生不可抗拒,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过程中可以结交新朋友,也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社会维度。

1.2、其他原因。

除了前面已经提出的这些参与因素之外,另外一些原因的重要性虽然不太明显但也值得一提。在这些原因中有追求体育精神、寻求刺激或者挑战、旅游以及获取奖金、奖状、在学校里出名等外部奖励以及话的自己重要的体会。

2、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

2.1、未能获得乐趣。

在青春期,乐趣是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创设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时,必须尽量保证在项目运行之时,乐趣是提供给他们最高的奖赏。这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复杂。胜利第一的心理仍然是不幸的现实。

2.2、教师自身原因。

对于“教师应该努力做些什么”?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低水平的教师也同样可能存在。目前,在培训能为青少年提供合格服务的教师方面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教师通常对青少年的训练工作都很有兴趣,他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也拥有美好的初衷,然而他们缺乏成功所必备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运动技能。同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想象自己是下一个国家队教练,因此,用铁腕方法、长官意志以及其他一些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练员擅用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青少年认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他们因该对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运用柔和的方式,那些见多识广并且感觉敏锐的教师本因该避免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推出体育的某些理由。

2.3、与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冲突。

对于每个人来说,体育就是一切或者体育不值一文的说法都是毫无理由,那些假设除了体育,其他更好的选择都不存在的想法无疑过于天真,在运动表现的早期孩子很少接触其他活动,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身体越来越成熟,他们凄然渴望更多的独立。这种日益明显的独立自那个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退出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体不断正常的社会需求与学业追求、打短工与参加辩论、戏剧和音乐活动以及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和奖赏性的活动。

2.4、来自家长和同伴过多的压力。

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在参加以及退出体育运动方面很容易受家长和同伴的影响。也许每个人都很清楚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每项运动都非常投入,似乎他们参加的就是世界级的系列赛。毫无疑问,对孩子的幸福记忆快乐的关注,部分原因出于自己,部分原因出于天性,不管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对所涉及的孩子(也包括孩子周围的人)而言,这种家长的反应充当了一个潜在的应激源。

2.5、没有足够的上场机会。

由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过于强调获胜,因此人们有一种严重的倾向,那就是把做好的.选手派上场以取悦那些胜利的渴望者,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遭受损失的是那些看上去天赋欠佳的参与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不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运动员,而,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是相当多的人在他们的运动技能尚未被发现之时就已经提前退出该项运动。由于没人个身体的成熟速度并不一致,因此过早地对孩子的运动技能做出不成熟的评价并判断他们未来的运动潜力都是非常滑稽的,我们有理由怀疑,其实存在大量潜在的优秀运动员,他们仅仅因为某些教师或者管理者认为胜利比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更为重要而被扼杀在摇篮中。

3、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退出体育运动的影响。

3.1、媒体教学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育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本质上差别的学科,体育科目更多的上课次数在室外,重视身体的运动,但是,体育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科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其多大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是,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距离感。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有积极影响的。

3.2、媒体教学对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当学生因为上述原因要退出体育运动,多媒体教学没有对将要对退出体育运动的学生有挽留的作用。学生不会因为多媒体教学而不退出体育运动。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原因有其特殊性,更多的原因归因于自身、教师、社会关系等,而这些原因不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退出体育运动是没有积极影响的。

大学生融入体育活动的方式略析论文

创业教育不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职业生涯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着眼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与调整,重点在于个人特点如何在职场最有回报地呈现及如何实现各职业与生活的平衡发展。创业教育源于创新思维,旨在指导创业主体把创意想法商业化,要求创业者必须有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走深入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路线,强调整合资源、跨界与混搭,从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发现和捕捉机会。二者基于不同的思维体系,更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而,将创业教育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极为不妥。即使有些职业教育教材将创业作为其中一部分内容,也仅是在自我分析——能岗匹配——职业转换之后为保持内容完整而顺带涉及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展开,它是人的深层需要和深刻全面发展的形式,并非要求所有大学生能做到。

国内的创业教育研究多从创业教育本身的规律、体系、特点来展开,对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涉及不深。在创业教育的实操和模拟阶段中,有关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销售、财务管理与融资等,均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在创业计划书中的相当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可或缺。如此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天然的适于创业教育的特点,有直接的构成创业教育的部分,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这是表面上的观点,深入探究却未必贴切。更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的观点后,二者如何相互融入,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当前中学生为何不喜欢上体育课论文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三、心理素质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1(2):143-146.。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提到反恐,许多人会问反恐是什么?反恐是针对恐怖主义的,而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反恐怖主义是为了和平,保护平民,政府组织对抗恐怖分子的行动,目前联合国有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当今社会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现象,客观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出现恐怖主义现象产生的根源。由于恐怖主义的面很广,涉及的因素很多,很难将其分类概括,但根据其成员和目的划分,基本就分为两种,第一、政府恐怖主义;第二、国际恐怖主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两种恐怖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恐怖主义是一种政治,所以,任何简单的道德谴责都是无力的和浅薄的,不管怎么说,任何的恐怖分子对于其所做的恐怖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民族或种族分离主义、宗教矛盾,极端组织及个人发动的恐怖袭击等。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恐怖主义的组织,必定有一个领头,或者说是后台来撑着。有结果肯定就有原因,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行为只是手段,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手段,这是恐怖分子真正恐怖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反恐。英国教育部设有“预防极端主义工作组”,吸收了大量反恐专家,对英国各类学校进行监督,防止有人利用在学校里传播极端主义思想。教育部还为全国学校发放“反恐教育”工具书、指南、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反恐意识。

因为有恐怖组织的存在,而实施者可能会用无辜的学生来威胁政府就位,所以及其受到伤害的是学校以及学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英国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

英国教育部设有“预防极端主义工作组”,吸收了大量反恐方面的专家,对英国各类学校进行监督,防止有人利用在学校里传播极端主义思想。教育部还为全国学校发放“反恐教育”工具书、指南、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反恐意识.近年,英国高校的反恐相关专业变“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恐怖主义、安全与社会”硕士项目联合主任布鲁克·罗杰斯说,英国的反恐教育目前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文理贯通特点。这些专业将反恐理论教育同实践教育、案例教学相结合,邀请反恐从业者走进大学,为学生面对面传授反恐实务。在国王学院,其反恐相关专业的学员除了全职学生,还有来自各国警察系统、政府、军队的反恐相关从业人员。罗格斯介绍,反恐专业毕业生大多进入警察系统、军队、军工企业从事应用型反恐工作,也有不少进入智库、研究机构从事反恐研究,还有的去了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和本国政府部门。

下面有几个方法来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小常识:如何发现可疑人物?恐怖分子由于心里有鬼,行为举止会有异常。例如,他们经常会在警戒区域游荡、作息时间不正常,昼伏夜出,着装以及携带物品与身份明显不符,居住地经常发现非生活垃圾,经常出没于人流量大的场所,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如果市民发现可疑人员,不要擅自上前盘问,要留心记住其外貌特征和活动地点,择机拨打电话报警;如何鉴别可疑车辆?首先要观察车的颜色是否正常,边边角角的颜色是否与整车颜色相符,车门、后备箱是否被撬过,玻璃是否破损过,恐怖分子有可能利用改装车辆浑水摸鱼,制造恐怖活动。此外车身是否有异常的导线,是否在重要设施、人员密集地停留,车内人员是否神色慌张,逃避例行检查,都是鉴别的线索;如何处置可疑物?如果发现可疑物品,市民不要轻易触动,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做处置。通过听、闻、看判断,多观察环境,是否有与环境不符的物品,在安静的情况下听听有无异响,是否是定时装置,如果有汽油味、臭鸡蛋味、氨水等敏感气味,则有可能是爆炸装置。作出初步判断后,市民应及时报警,并尽量记住发现物品的时间、地点、位置、外观等详细信息,有可能的话可以现场录像录音,留下有价值的线索。同时,及时撤离、避免拥挤;善于利用公共场所里的“保护神器”。灭火设施上有报警器、楼道中有灭火器、事故照明灯、紧急出口等,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这些都能成为“护体神器”。此外,专家还特别提醒,初到陌生环境,市民可以提前留心出入口,做到心中有数,能尽快地撤出。

我们要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在有一定的条件下还要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全。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课。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健身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这是摆在每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担负起这样的神圣职责,体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培养能力、完美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兴趣;终身体育;体育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体育除了做好准备活动、实现生理准备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启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粗浅探讨: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学生交朋友、尽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会尊重、敬仰、亲近教师,这样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吸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形成了。让学生感到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平等、自由、民主,师生可以同说、同笑、同活动、同出汗。这种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互动关系可以直接点燃体育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愉悦于“教”与“学”之中。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的练习手段也要新颖多变,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篮球课基本技术教学中,练习行进间运球,如果只是一味的反复运球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所以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是把基本技术教学变换成对抗性的练习。像运球对面接力、分组沿边线运球比赛、组织运球游戏等等。这样就可在竞赛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在快乐的竞赛中学习,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奠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础能力。例如:教学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可以采用学生轮流值日的办法,每次课由一名学生指挥,教师加以指导来完成,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部分,适当安排一些动作规范的学生做示范动作,给学生创造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在分组练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其他人以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缩短教与学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别人能行,自己当然也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小结,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能力。总结优点,找出不足,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健身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学生自我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四、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虽然体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但是,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优育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练习需要延伸到课外活动来提高质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阻碍了体育的自学性和终身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体育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对体育的兴趣。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求技术好的学生多和技术差的学生一起练习。因为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提高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学生还在练习中又以能体会到做教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了其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各自喜好,组织各种兴趣的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从而充分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还应同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以达到巩固兴趣的目的。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如学校的场地器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爱好等,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传授方式,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游戏性和娱乐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兴趣,就能达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培养能力、完美人格的教学目的。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申辩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一种教育需要。允许学生申辩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中小学教育申辩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者对教育申辩的不当认识、态度和行为,导致相当数量学生的申辩需要受到压抑。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者的观念,保障学生权益,优化沟通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申辩;教师;学生。

教育申辩是指学生在校受到教育者与校方的批评、指责、处分时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申诉和辩解。申辩是人在遭遇误解、批评、指责、处罚、制裁时的一种心理需求和行为反应。尊重和保护人的申辩权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保障之一,允许学生在教育中申辩,是对人性的尊重与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体现,有利于引导学生负面情绪宣泄、澄清事实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育双方从对立走向合作,实现教育民主化,是增进批评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中小学教育申辩的现状。

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同,对教育申辩现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中小学师生对待“申辩”的态度、需要、认识与行为,1月,我们对江苏省铜山县的12所中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样无记名调查,教师问卷共发放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注:中、小学教师样本各117人。下同);学生问卷共发放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注:小学生样本77,中学生样本121。下同)。抽样的教师涵盖各年级、学生为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调查的结果如下: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学生申辩现象,但并不经常发生。

从表一看出,学校教育中存在教育申辩的现象,但并不经常发生。约三分之二的师生认为,教育申辩行为是“偶尔”发生。

(二)相当数量学生的申辩需要受到教师压抑。

中小学生的教育申辩行为虽然“偶尔”发生,并非多数学生没有申辩需要,而是受到压抑的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约90.9%的中、小学生的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给自己申辩的机会”。可是比较他们回答“自己在接受批评时是否有申辩的需求”(表二)与“学生是否有申辩行为”(表一)的看法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申辩需要”与“申辩事实”之间存在着明显反差。

过半的学生认为,同学在受批评中只有少数情况下才被允许申辩(表二)。来自教师的调查结果也间接的验证了这一结果,即有96.6%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在接受批评中“有申辩需求”,98.7%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可是当自己是批评的主角时,59.8%的中学教师和41.1%的小学教师是不愿意学生“当时申辩”的,甚至还有4.27%的小学教师和0.85%的中学教师更愿意学生“没有申辩”。

学生申辩需要受到教师的压抑主要有:对学生的申辩,不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耐烦”的态度,就是让学生“说了也白说”或对其“批评的更厉害”(表二),甚至还有学生在问卷上特别注明“还有讽刺、挖苦”。所以,过半数的小学生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学生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申辩(表二)。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受老师批评时会保持沉默(34.3%的学生选“事后申辩”、22.2%的学生选“不去申辩”、其余选“当时申辩”)。

(三)教师对“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申辩的归因存在明显差异。

学生的申辩需求受到压抑,主要是教师对待学生申辩权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影响因素有:

(一)“师道尊严”心理。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师道尊严”依然固守部分教师心底。他们认为教师高于学生,就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接受批评天经地义,即使错了,也无需申辩。他们不愿意甚至有些害怕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更希望的是学生“听话”。他们需要学生的绝对尊重却不愿意尊重学生,他们混淆“申辩”和“顶撞”,甚至把“申辩”和“顶撞”等同起来,把“申辩”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二)缺乏人本意识。

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本意识、民主意识还很淡薄。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教育双方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和受教育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要,往往只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

(三)把“处理问题”和“育人”割裂开来。

一些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时怕麻烦。他们认为,允许学生申辩,就会使问题复杂化,处理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会耽误自己的“正常”工作,是得不偿失的。现实中许多老师的确是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的,这容易使一部分教师感觉力不从心,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就草草了事,如采取“压服”或“回避”等粗暴、简单的方式。他们为“处理问题”而“处理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处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

(四)对“问题学生”的申辩目的存在认识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问题学生”的申辩目的主要是“推卸责任”,这说明教师在了解事实真相之前就已经对他们有了成见,带着这种成见再去审视“问题学生”的申辩,其结果不是厌恶,就是怀疑,容易使教育出现偏差和失误,影响教育的公正性,损坏师生关系,导致消极结果。

三、优化教育申辩现状的对策。

教师不愿、不敢、不屑于学生申辩的现象,以及教师不当地对待学生申辩的教育态度与行为,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教师的进步,制约民主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清晰和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好地了解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并创造生活的幸福,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教育中如果总是强调顺从、听话,学生如何能独立并体验心灵的自由?这样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育人。教师不应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而应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助跑者”,应牢固树立民主、平等、公正的育人理念,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保障学生权益。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进行。既然教育的前提是要保障学生被尊重的权利,那么允许申辩就是对学生尊重的具体体现,所以,不能简单地强加教育者的意志,不能忽视学生的尊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申辩需要,特别要避免对“问题学生”的申辩持偏见,要避免对申辩学生采取指责、讽刺、挖苦、不理睬、无所谓等不尊的重行为。学校要建立保障学生教育申辩权的机制,保证教育申辩渠道的通畅,通过申辩引导学生感受民主、学习运用民主权利,使其在申辩中学会诚实、尊重、理性、不妨碍他人,并善于把握申辩的时机。

(三)优化沟通模式。

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对处在寻求独立的、青春期发展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形成教育冲突。对待学生的申辩,教师要优化沟通模式,这既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过程。策略有:

1.积极面对。

批评难免会产生委屈、难过、伤心、气愤等消极心理,如果不给或很少给学生申辩的机会,会使其受压抑,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其非理性的发泄行为,甚至扭曲性格。教师要正视教育申辩的客观存在,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的申辩,善于体察申辩的积极意义,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学生的申辩,这既体现教育的勇气,更是教育的责任。教育者要时刻牢记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善于倾听。

申辩不仅只是学生诉说的一面,还有对有效引导十分重要的听的层面。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感受,就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情绪状态,就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及有效引导。在学生的申辩中,教育者要耐心细致地、诚恳而全神贯注地倾听,要耳朵、眼睛、头脑、心灵协同作用,做到不指责、不嘲讽、不强加于人、不自以为是。

3.同感回应。

同感是建立在对学生申辩言行倾听与体察基础上的一种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关怀。它要求教师以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姿式、动作变化等)真诚而准确地表达对申辩者内心体验的理解性反应,它有助于拉近教育双方的情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在申辩中表露出消极情绪的时候,教育者要真诚地接纳,并善于发现其积极因素,再以理解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出自己的关注,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减少教育中的阻抗。

4.启发领悟。

学生申辩时难免会有掩饰、推卸责任,甚至是狡辩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无条件接纳,要意识到其表白是有原因的,但这种接纳只是理解与尊重,而非认同。其次,对申辩的事实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对非理性的申辩言行要智慧引导。当学生申辩乃至狡辩时,最忌讳的就是针锋相对、不留情面地揭破之。只有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启发其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与领悟,才易击破其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实现自我认识的突破。

总之,教育申辩是客观存在的,是民主教育的要求,规范教育申辩是一项创造性的教育民主实践活动,它需要师生员工、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探索,只有上下齐心合力,才能不断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民主与进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公众意识的实践研究,对部分中学生的环保抽样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的现状。从调查数据看,中学生的环保认知意识、环保责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在思想品德课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意识,已责无旁贷。

关键词:调查;公众环保意识。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环境和生态出现了一系列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达xx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xx%左右,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

(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课堂是培养中学生环保公众意识的主阵地,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堂,通过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二、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调查数据显示,看到乱扔垃圾,45%的`人视而不见,15%的人无所谓,仅有40%的人制止;所在小区周边有污染现象,40%的人无所谓,30%的人视而不见,仅有30%的人举报。说明大部分人“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欠缺。

(二)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其中不可回收垃圾又可分为可降解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及有害垃圾。垃圾分类是为了回收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处置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利用资源。调查数据表明,仅有25%的人每次进行垃圾分类,35%的人只能偶尔做到。说明大部分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调查显示,95%的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说明学生已初步储备了一些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

(四)调查显示,85%的人白天看到楼道灯亮着选择立即关掉,无论在旅游景点还是在教室内,90%的人选择把垃圾放进垃圾箱,说明基本能自觉维护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在某些方面已具备较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且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加油站产生含油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非甲烷总烃,易导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调查数据表明,85%的人不认为加油站是污染源,说明加油站是污染源对初中生来说是个盲点。

(六)调查数据显示,90%的人认识绿色环保标志,然而,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仅有30%的人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只有10%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产品;当绿色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的0.5倍时,只有10%的人愿意接受。说明绿色消费现状不容乐观。

(七)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使用过程中有益于公众健康的产品都是绿色产品。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认识到包装袋和食品是否绿色关乎身体健康,对于衣服鞋帽、报纸书刊、电子产品,只有10%的人认为这些产品是否绿色关乎到健康,90%的人没有把这些产品归入直接关乎健康的绿色产品之列,说明大多数人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

三、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中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充分利用思品课的课堂阵地,深入浅出地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及世界的环境形势,帮助他们理解环境方面的国策战略。从而使他们真正认同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从调查的结果看,初中生普遍了解一些环保知识,也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自觉运用和主动参与不够。对此,我们可开展“环保小标兵”等评选活动,并把此作为评优的一个要素,同时,录入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袋,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

(三)初中生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我们应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消费理念。

(四)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利用课堂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建议学校在教室内放置分类垃圾箱,从身边着手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五)初中生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环保知识和政策欠了解,可请专家进课堂,增加专业环保知识的受众面,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拓宽眼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公众意识。

(六)还可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请媒体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增加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潜移默化培养中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

附件: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

1、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部分初中学生调查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与参与情况。

2、样卷。

(1)看到乱扔垃圾(单选)()。

a、制止b、视而不见c、无所谓。

(2)平时垃圾分类装的习惯(单选)()。

a、每次b、有时c、偶尔d、从来不。

(3)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a、很了解b、了解一些c、没听说过。

(4)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环境保护与我无关()。

a、同意b、不同意。

(5)阳光明媚,但楼道灯还亮着,你选择()。

a、立即关掉b、视而不见c、从不留意。

(6)如果有同学在教室里乱扔垃圾()。

a、你也跟着扔,因为反正很脏b、制止同学c、自己坚持把垃圾放进垃圾箱。

(7)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周围有污染环境的现象,你的态度()。

a、举报b、无所谓c、视而不见。

(8)外出旅游时,零食吃完后,食品袋的处理()。

(9)对污染源的认识()。

a、汽车尾气b、工厂排污c、烧烤麦秆燃烧d、加油站e、施工扬尘。

(10)在购买商品时,是否优先考虑绿色产品()。

a、会b、不会c、偶尔会d、无所谓。

(11)购买商品时,是否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

a、会b、不会c、没听说过。

(12)你认识绿色环保标志吗()。

a、认识b、不认识c、没听说过。

(13)若绿色产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你可以接受的涨幅()。

a、0.2倍b、0.35倍c、0.5倍d、1倍。

(14)听说过绿色印刷吗?绿色印刷产品与食品安全、身体健康()。

a、有关系,但影响不大b、有直接关系,且关系紧密c、无关。

(15)平时消费中,你及家人特别在意且认为直接关系到健康的绿色产品有()。

a、衣服鞋帽b、食品c、包装袋d、报纸书刊e、电子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峥.绿色印刷公众意识调查报告[中印调查].。

[3]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1)。

小议体育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式论文

一部分人们还是认为体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身体健康,我们甚至可以对体育活动置之不理,更有甚者,认为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身体受伤害的几率也随之大大增加,有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应该坚决抵制体育。显然,这些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人们应该将自己的视线放的长一点,看到体育运动中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看到体育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磨练意志的一面。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悠久发展史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它作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文化信息的集合体,在推进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的渗透方面,具有其独树一帜的功效。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都无不透露出凝聚在其中的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光芒,它们都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如果对这些特质加以渲染,将会对人们在体育的认识上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正是突出了“硬件”是“软件”建设的基础的说法。另外,通过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们在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的意识也有所强化,这对于在体育活动中继承民族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拼搏向上的体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情趣培养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着的有关于大量美的元素,如云南白族的霸王鞭,就是一个培养心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一个标准,这为文化的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再比如,在道德观的培养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跳竹竿,在体现体育文化中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方面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敏度和瞬时反应能力的提升,其在思想上也起着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精神修养层次上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强势项目的建设之上,更多的时候要考虑未来体育活动发展的前景,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长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此,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层次,把学生的可参与性和接受性纳入到对于活动设计的考核范围之中,比如对于男生热爱的项目,像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用于相关场地的建设,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增加课程的安排次数。这样在上述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多种体育文化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对于体育活动中理论和文化精髓的传播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推动力。专题性讲座的举办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出文化元素的很好的方式。除了日常的体育运动会以外,我们可以请一些在该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现场交流活动。让大家进行一个理论方面的头脑风暴。在这个风暴中,不同人在体育文化的交流之中会产生思维上碰撞的火花,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推进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的文化建设。

3构建生态型教学课堂。

生态型的体育教学课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通过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最大限度的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理想进行考察,从而强有力的促进师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在生态型教学的课堂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质量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具有生态体育知识水平的教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强生态体育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在与文化道德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生态体育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行为都被限定在一个标准的范围之内,课堂之中禁止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等文化精髓被摆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在构建生态体育课堂之外,其所倡导的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为文化的渗透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于校园中宣传栏和相关广播电台的等交流平台的利用,校园通讯类杂志的创办,体育康复系统的运行,“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所谓的主体性体育教学,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并尊重教学的参与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主体性体育的教学中,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了足够的考虑,学生自身对于某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广泛的尊重,而且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个性的需求心理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之上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带着对于提高自身的期望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教学的内容相违背的可能。当然,体育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来进行微调。在动态考察之外,主体性教学中开放式的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常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上的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思维空间的想象力打不开。而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恰好相反,它鼓励学生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即兴创作,给与学生大量思考的时间,让所学的知识在学生体内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化。试想如果总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会有明显的提升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有了主体性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的意识,激发出更为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从而扩大体育活动的发展范围。

5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就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体育发展的状况来看,要想促使体育教学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努力营造体育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来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比如在体育院系中开展关于某一主题的讨论会,让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介绍自己对于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并留出一部分提问时间,以供讨论,就这样老师相互之间形成一股探索体育理论的合力,从而创造出更为优秀的体育教学理论。再比如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俱乐部。正式运行前,广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调查以满足不同地方和民族学生的需要,不同俱乐部的成员间也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增进文化和感情上的交流。

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贯彻有关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构建高校体育氛围这一块,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扩大体育俱乐部的规模;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课程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平时活动的开展中,加大多样性的投入力度;坚持主体性和生态性教育。只有这样,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才能够在实质上渗透出文化的精髓。

对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终身体育的概念入手,对学生不喜欢体育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运动能力差是导致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建议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努力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尽量减少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现象。

1、引言。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终身体育是人民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欲使学生获取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当前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种体育意识的形成,直接关系一个人的体育态度,构成体育态度的要素有认识、情感、动机,甚至还包括态度的外显形态――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消极、回避的体育态度。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体育?这正是本文立意的出发点。本文试图通过一般的调查研究去探析造成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从而为寻找使他们逐渐喜欢体育并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大朗一中作为对象校,然后根据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几个班,然后再从八个班中认定若干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老师对其进行认定,凡三方认定相吻合的学生就属于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本文研究被认定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有58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40名),占总人数的15.1%。

2.3研究方法。

就部分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这一问题,选择一定的对象,于3月,对部分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采用口头提问、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深入调查,并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对调查后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终身体育是一个内涵、外延宽泛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概念有必要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第一、从时间上看,它是生到死贯穿于人生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二、从重要性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物质设施保障;第三、以需要看,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把它视为塑造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基于这一认识,每个学生都应该确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家庭、学校、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

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很多的,错综复杂的,而正是这方方面面的原因,给我们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研究主要从个人自身情况、家庭情况、学校的影响和世俗的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

3.1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社会学认为,少年儿童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人生目标、价值观念乃至人格本质等,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形成。表1是对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家长的一些调查:

家长体育态度。

不参加体育活动。

不阅读体育报刊。

不过问子女体育情况。

未同子女进行体育活动。

人次。

%

50。

86.2。

52。

89.6。

54。

93.1。

56。

96.5。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家长现在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不高,不擅长体育,以往没有运动经历,对于子女是否参与体育活动不够关心。家长的这一现状不能不对子女的体育活动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

3.2来自自身的原因。

调查中通过58名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自查自身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自身以外的原因不计在内),得出表2的结果。

表2不喜欢体育的学生自查自身不喜欢体育的原因。

原因。

有疾病。

身体弱。

运动能力差。

就是不喜欢。

其它。

人次。

%

5

8.6。

3

5.2。

42。

72.4。

5

8.6。

3

5.2。

从表2可以看到:调查中有72.4%的学生是因为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因病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有8.6%,因身体弱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有5.2%,经进一步了解,他们都是因体弱多病很少参与体育活动而使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差是导致他们不喜欢体育的主要原因。这看上去似乎与家庭影响完全无关,其实不然,如前所述,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同时,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家庭成员对体育态度积极,关心子女的体育活动,营造出一种家庭体育氛围,或许他们将不会因体弱多病、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体育活动。

3.3来自学校的影响。

3.3.1体育教师的影响。

体育任课老师是否喜欢他们。

他们受到体育老师批评与否。

体育老师对他们实施个别辅导多不多。

体育老师是否让他们品尝冠军滋味。

回答。

人次。

%

不喜欢。

30。

51.7。

25。

43.1。

不多。

48。

82.8。

58。

100。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体育老师对于学生们喜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一调查提醒我们,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尽管为数不多,但培养好他们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越是不喜欢他们,他们会越来越远离体育活动;教师越是批评他们,他们越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教师应多关心、理解、支持他们,应在教学中注意实施个别对待。特别对提高他们自信心是有作用的,多让他们品尝“冠军”的滋味。

3.3.2同学们的影响。

提问。

上不好体育课同学是鼓励还是嘲讽。

在体育课中是否得到同学的帮助与指教。

体育课中同学是否常让机会予你练习。

回答。

人次。

%

嘲讽多。

42。

72.4。

50。

86.2。

55。

94.8。

当前中学生为何不喜欢上体育课论文

摘要: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特点,对学生的活动做好安排,准备好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游戏,使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特长,让他们“炫耀”自己。学生喜欢了老师,他就喜欢了这门课,他就会这门课恋恋不舍,体育课就是他们的乐园。

关键词:体育课乐园激发兴趣游戏风筝。

一、根据年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学生的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渐发育成熟,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校园出来,他们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分散,好动、天真。这个阶段可以制订以游戏为主,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娱乐性和游戏性。初二阶段,身体发育正在进行中,他们争强好胜,这个阶段可以安排以速度为主,渗透辅助性的游戏项目。初三阶段,学生要面临体育中考的任务,重点要放在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同时加入娱乐和竞技活动,让学生玩中练,练中学。也就是说,初一抓兴趣和基本功,初二培养特长,初三全面发展。

只有根据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适应学生的运动项目,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运动。

二、玩中有练,游戏是激发课堂气氛的欢乐豆,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特点,对学生的活动做好安排,尤其是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可塑性极强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准备好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游戏,使学生能在游戏中既学到技能、技巧,锻炼了身体,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讲授篮球挡拆过人技巧时,先将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具体如下:二人进攻,一人或二人防守,攻方二人相互配合,一人由前方推进,另一人看准时机上前挡住防守人,待本队队员运球过防守人后,向后撤步接球准备投篮,传球队员迅速向篮下跑动,准备接第二传或抢篮板球。投篮不中或被对方抢断,则攻防位置互换。将此配合融入于游戏中,既提高了运动技能,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以锻炼为主,以强调技术为辅。

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老师的作用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他们有他自己喜欢的'空间,导演要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才会发挥更的潜能。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锻炼身体,不是训练队去参加比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引导,要点到为止,辅之以技术指导和错误纠正。然而,一味的强调技术教学,每一节课都喋喋不休地要求技术动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失去主动性,也就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喜欢。

四、比赛代替练习,让学生意犹未尽。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表现欲很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手段,使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特长,让他们“炫耀”自己。例如有的学生跳得高跳得远,有的跑得快,有的篮球打得好------。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闪光点机会,这就需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矫矫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场上的同学积极性高昂,场下的跃跃欲试,快乐的课堂气氛便孕育而生了。

五、学生是风筝,体育中考项目是主线,使学生自由选项但不离主线。

风筝,拉着系在线上,在空中放飞的玩具。过去的“放羊式”教学:“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学生自由散漫,他们体验不到体育课的乐趣。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下降,所以,本地区的体育考试已经纳入中考范畴,体育成绩比重虽然不大,但它可是决定学生选择优质高中的关键棋子,因为这块阵地很容易被攻下。

学生在体育课上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着中考项目,他们知道中考的重要性,却已经机械了、乏味了。为什么我们不换一种方式,以体育中考项目为主线,让学生象风筝一样绕着这条线自由地舞动呢。例如,中考实心球项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引体向上、前后抛球、仰卧起坐的练习或比赛;立定跳远项目,可以组织学生跳绳、多级蛙跳的游戏------。其实这些都是辅助练习,通过游戏、比赛,学生选择练习的项目多了,活动内容丰富了,他们兴致高涨,无论“飞”得再高再远,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为他们是围着“线”在运动。

六、师生互助,师生同乐。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不是旁观者,他也是体育课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锻炼中是合作互助的,是平等的。教学中、师生竞技中,哪怕一个微小的动作,学生都会激动不已――赢了,一个击掌;输了一个俯卧撑。学生喜欢了老师,他就喜欢了这门课,他就会这门课恋恋不舍。

鱼儿喜欢在宽阔的水中自由遨游,鸟儿喜欢在辽阔的天空中上下翻飞,花儿喜欢在肥沃的土壤中挺拔成长。学生像花儿、像鸟儿、像鱼儿,他们喜欢自由呼吸、喜欢舒畅的环境。老师就是园丁,只要我们用心去布置,用爱去装饰,体育课就是他们的乐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