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专业18篇)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专业18篇)

ID:7052090

时间:2023-12-06 07:59:53

上传者:笔舞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中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班教案实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数学敲门声中班教案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能说出总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关键提问2:看一看兔妈妈出门后,小兔在家里干了些什么?(小兔翻啦几个跟头?跳了几次?)。

目标指向: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故事中的数。

教法学法:欣赏法。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二、巩固数数。

你们说学好数数的本领重要吗?如果数错了,就要把坏人放到家里来了对吗。现在要老师也要来考考你们啦。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数学敲门声中班教案

本班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对于《小兔乖乖》的故事,更是非常热衷。因此我将故事中的敲门声,作为本次活动的关键。让幼儿在倾听故事时有意的去注意兔妈妈与小兔们的约定,究竟敲几下门。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同时让孩子们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1、尝试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2、通过听故事《小兔乖乖》,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

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重点:能正确数出听到的敲门声难点:能说出总数。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尝试4以内的听觉数数。

2、体验扮演角色玩游戏的快乐,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ppt。

2、小鼓、小棒。

3、1—4的数点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目的:回忆小兔乖乖的故事,能够用数字一一对应介绍小兔)。

ppt1:

1、它们是谁啊?兔妈妈有几个乖乖?叫什么名字?

2、小结:一个兔妈妈和三个小兔乖乖,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还有一个叫短尾巴。

二、看看听听,尝试数数(目的':运用看、听的感官,尝试4以内数数)。

(一)特别的约定(听觉数数)。

2、敲了几下门?(如果幼儿没听清,可以再听一遍)。

3、一起数一数,到底是几下?(出示四个圆点的数点卡)。

小结:兔妈妈回来会敲4下门,如果敲的不对,就……(逐渐慢慢引导幼儿说出游戏规则)。

(二)小兔玩游戏(看看数数)。

过渡语:兔妈妈出发了,看看三个小兔乖乖在家做什么呢?(放动画)。

重点提问:

(1)小兔乖乖们在家做什么呢?

(2)小兔乖乖们在家里做游戏啦,短尾巴小兔玩翻跟头的游戏,我们一起数数她翻了几个跟头?1个跟头(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3)红眼睛玩转圈圈的游戏,一共转了几圈?转了2圈(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4)长耳朵玩跳一跳的游戏,一共跳了几下?跳了3下(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三)妈妈回来了,回忆敲门次数。(巩固听觉数数)。

过渡语:嘘,听,好像有人在敲门噢。

(1)是不是妈妈呢?妈妈说会敲几下门?

(2)播放声音,幼儿判断是不是与兔妈妈约定的敲门声次数一样。

4、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三、游戏“敲门”,巩固数数(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巩固数数)。

1、一起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出示数字2的数点卡:现在我是兔妈妈,这次我们约定敲……下门,如果我敲对了,兔宝宝给我开门哦!(游戏)。

2、请2到3名幼儿扮演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教师给兔妈妈出示不同的点数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敲击小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现在谁来做兔妈妈呢?(请一名幼儿做兔妈妈),教师出示数点卡,这次敲几下门?(根据时间请2-3名幼儿做兔妈妈来敲击小鼓玩游戏)。

引导语:

1、如果敲对了,说: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2、如果敲错了,说:你不是我们的妈妈,不开不开就不开!

结束语:我的小兔乖乖们,真聪明,会保护自己了!兔妈妈要奖励你们,等会带你们下去玩哦!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尝试4以内的听觉数数。

2、体验扮演角色玩游戏的快乐,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ppt。

2、小鼓、小棒。

3、1—4的数点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目的:回忆小兔乖乖的故事,能够用数字一一对应介绍小兔)。

1、它们是谁啊?兔妈妈有几个乖乖?叫什么名字?

2、小结:一个兔妈妈和三个小兔乖乖,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还有一个叫短尾巴。

二、看看听听,尝试数数(目的:运用看、听的`感官,尝试4以内数数)。

(一)特别的约定(听觉数数)。

2、敲了几下门?(如果幼儿没听清,可以再听一遍)。

3、一起数一数,到底是几下?(出示四个圆点的数点卡)。

小结:兔妈妈回来会敲4下门,如果敲的不对,就……(逐渐慢慢引导幼儿说出游戏规则)。

(二)小兔玩游戏(看看数数)。

过渡语:兔妈妈出发了,看看三个小兔乖乖在家做什么呢?(放动画)。

重点提问:

(1)小兔乖乖们在家做什么呢?

(2)小兔乖乖们在家里做游戏啦,短尾巴小兔玩翻跟头的游戏,我们一起数数她翻了几个跟头?1个跟头(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3)红眼睛玩转圈圈的游戏,一共转了几圈?转了2圈(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4)长耳朵玩跳一跳的游戏,一共跳了几下?跳了3下(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三)妈妈回来了,回忆敲门次数。(巩固听觉数数)过渡语:嘘,听,好像有人在敲门噢。

(1)是不是妈妈呢?妈妈说会敲几下门?

(2)播放声音,幼儿判断是不是与兔妈妈约定的敲门声次数一样。

4、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三、游戏“敲门”,巩固数数(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巩固数数)。

1、一起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出示数字2的数点卡:现在我是兔妈妈,这次我们约定敲……下门,如果我敲对了,兔宝宝给我开门哦!(游戏)。

2、请2到3名幼儿扮演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教师给兔妈妈出示不同的点数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敲击小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现在谁来做兔妈妈呢?(请一名幼儿做兔妈妈),教师出示数点卡,这次敲几下门?(根据时间请2—3名幼儿做兔妈妈来敲击小鼓玩游戏)。

引导语:

1、如果敲对了,说: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2、如果敲错了,说:你不是我们的妈妈,不开不开就不开!

结束语:我的小兔乖乖们,真聪明,会保护自己了!兔妈妈要奖励你们,等会带你们下去玩哦!

玩游戏:蹲一蹲。

数学敲门声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2、通过听故事《小兔乖乖》,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活动重点:能正确数出听到的敲门声。

活动难点:能说出总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二、巩固数数。

你们说学好数数的本领重要吗?如果数错了,就要把坏人放到家里来了对吗。现在要老师也要来考考你们啦。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活动反思:

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能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通过响板道具的运用再次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能有效地巩固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中班数学教案

教学。

目标:

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色、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

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让幼儿感知数的守恒。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数的守恒。

教学准备:

1、情景表演(数量相同,大小不同,引起2个小动物发生争吵)请中班幼儿来表演。

2、课件(制作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排列不一的花)。

3、操作材料,用卡纸做的三角形(2个颜色,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题,运用情景表演。

(请两个中班的小朋友来表演,表演叙述,出事两个小动物和两个箩筐,一个大一个小,都是小箩筐里的东西多,接着就发生争执)。

提问:小朋友你看他们怎么吵起来呢,让老师去看看,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

(从中引入数的守恒,教师可小结虽然箩筐的大小不一,但里面装的东西的数量是不变的,是一样多的)。

二、学习数的守恒。

1、看课件。

(1)、出示两幅颜色不同的花,让幼儿观察,说说什么不同?并数数数量是不是相同的。

小结:刚才的花啊,颜色不同,但是它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5。

小结: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他们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5,所以看东西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的,和大小没有关系。

(3)、出示四幅排列不同队行的图,让幼儿观察,他们哪里不同?哪里是一样的?

小结:虽然他们排队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数量还是一样的,都是5。

三、

幼儿操作。

(1)、老师告诉幼儿操作的方法,每个小朋友只能拿5个图形宝宝,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

(2)、请每组推选一个好的,上来到投影前演示给小朋友看,让他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案)。

四、老师。

总结。

刚才啊,4组小朋友选上来的代表啊,各个都棒极了,都用不同的方法演示了,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啊,还有许多像颜色不同,大小不同,但数量是相同的东西,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一起找找吧。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

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对于《小兔乖乖》的故事,更是非常热衷。因此我将故事中的敲门声,作为本次活动的关键。让幼儿在倾听故事时有意的去注意兔妈妈与小兔们的约定,究竟敲几下门。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同时让孩子们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2、通过听故事《小兔乖乖》,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数出听到的敲门声难点:能说出总数。

活动设想:

一、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二、巩固数数你们说学好数数的本领重要吗?如果数错了,就要把坏人放到家里来了对吗。现在要老师也要来考考你们啦。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

设计意图:

本班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对于《小兔乖乖》的故事,更是非常热衷。因此我将故事中的敲门声,作为本次活动的关键。让幼儿在倾听故事时有意的去注意兔妈妈与小兔们的约定,究竟敲几下门。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同时让孩子们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听觉数数的方法进行游戏。

2、通过听故事《小兔乖乖》,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倾听习惯。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数出听到的敲门声难点:能说出总数。

活动设想:

一、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二、巩固数数你们说学好数数的本领重要吗?如果数错了,就要把坏人放到家里来了对吗。现在要老师也要来考考你们啦。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活动反思:

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能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通过响板道具的运用再次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能有效地巩固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中班数学敲门声教案

物质准备:故事《小兔乖乖》的课件、响板一个、数点卡。

能说出总数。

一、故事导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观看动画并提出倾听要求:

导入语:兔妈妈要出门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1: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了几下门?

关键提问2:看一看兔妈妈出门后,小兔在家里干了些什么?(小兔翻啦几个跟头?跳了几次?)。

目标指向:幼儿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故事中的数。

教法学法:欣赏法。

2、回忆兔妈妈和小兔的约定关键提问:兔妈妈回来时会敲几下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数、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老师敲响板,请幼儿听一听响板模仿的敲门声。

4、让幼儿接着观看动画: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二、巩固数数。

你们说学好数数的本领重要吗?如果数错了,就要把坏人放到家里来了对吗。现在要老师也要来考考你们啦。

1、请幼儿按老师出示的数点卡拍手。

关键提问:我的卡片上有几点?拍几下小手?

目标指向:感知拍手数与点子的对应教法学法:集体数数。

2、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

关键提问:我们商量一下,兔妈妈回家时,敲几下,小兔才开门?

目标指向: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兔妈妈的敲门声。

3、分角色扮演进行游戏。

游戏玩法:请两三位幼儿扮作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老师背对扮小兔的幼儿,向扮兔妈妈的幼儿出示数点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演奏响板模仿敲门。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请判断正确者轮换扮演兔妈妈。

数学敲门声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几何图形拼摆图案。

2、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材料:

各种几何图形、记录卡、笔、纸、胶水等。

活动过程:

首先教幼儿认识图形,引导他们使用图形拼摆图案,最后引导孩子用各种几何图形拼出春天里动物和植物。

活动评析:

班中的幼儿基本能够认识所有的基本几何图形,但是灿灿对图形的认识还不是很好,需要多多的教导。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敲门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的物体,说出总数。

2.理解数量与数字、数量与标识的对应关系。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花猫头饰1只、小铃1只,教师用1-6点子卡片1套,每张幼儿座位上放置幼儿用1-6数字卡片1张。

2.幼儿每人1张点子卡片、幼儿用书第35页相应的数字贴纸,笔1支。

3.幼儿用书1页。

4.欢快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按数找位置。

1.教师:今天,我们要做火车去森林公园玩,请你拿好自己的车票(分发点子卡片),看看自己的车票上有几个点点,就找到数字几的座位。

2.拿到卡片的幼儿按点子数量找到有数字卡片的位置。

----教师:你的车票上有几个点点?。找到的是数字几的位置?(引导幼儿互相检查。)。

3.教师:我们都找到了位置,火车要开了。(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火车开动的动作。)。

4.教师:森林公园到了,请检票员检票。(每组两名幼儿分别把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收起来。)----教师:你收到了多少火车票?(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

二、按数量画圆点。

1.教师:森林公园到了,我们来看按森林里有些什么,有多少?(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第1页,点数图上各种东西的数量。)。

2.教师:下面的格子表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图形标记的意义。)。

3.教师:请你在这些标记的后面画上圆点,有几棵树就画几个圆点。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验证:如:3课松树,3个圆点。4棵苹果树,4个圆点等等。

三、做游戏“小猫喵喵叫”。

1.教师:公园里风景真美,小花猫也出来了,跟着猫妈妈来喵喵叫吧。(播放音乐)----幼儿跟着教师模仿小猫动作,同时跟教师学猫叫,教师叫几声。(以5-6声为主)。

2.教师的叫声换成小铃声,幼儿用叫声或动作回应,方法同上。

四、按数字找位置。

1.教师:我们要坐车回家了,请你拿好自己的车票。看看是数字儿。(引导幼儿拿数字卡片,并互相说说自己卡片的.数字。)。

2.教师:提示牌开始翻动,看看卡片上有几个点点。(引导幼儿说出每张卡片上点子的数量。)----教师:提示牌停在了1上,1号车票的上车。(引导拿数字1卡片的幼儿排成一排。)。

3.继续翻动点子卡片,幼儿说点子数量,卡片停在某一数量时,持该数字卡片的幼儿排成一排。

4.教师:所有的小猫都上车了,我们的火车开啦。

----在音乐中,幼儿模仿开火车出教室。

课后反思:

因刚接班不久对幼儿掌握数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设计一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课,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捉迷藏导入课题,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对数字也很有兴趣。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我选了个别幼儿操作,让其他幼儿的等待的时间过长,假如我把它改成每人操作,也许小朋友对数字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活中找数字时,准备材料不够充足,没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连线画时有些幼儿找不到数字点,假如我把点改成彩色点,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连线就更完美,也就会一下找到数字中的小动物了。

中班数学教案

1、练习6以内对应计数的表达。

2、能进行6以内数量、物体及空间的二次对应关系练习。

3、增强分工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田字形玩具架,数字卡片1-6,书6本,橡皮泥5盒,小皮球4个,蜡笔5盒,幼儿用书,蜡笔。

一、复习6以内数量,建立物品与数量之间的对应。

1、今天老师收到很多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书6本,橡皮泥5盒,小皮球4个,蜡笔5盒)

2、引导幼儿进行计数练习。老师说出礼物名称,幼儿说出数量,并送上相应数字卡片。

3、师幼互换角色,老师说出物品的数量,请幼儿迅速说出物品的名称。

二、进行物品与空间方位的对应练习。

1、这么多的礼物,要放在哪呢?引导幼儿把物品分类放在田字格玩具架上。

2、带领幼儿说说物品摆放的空间位置,并进行快速反应练习。老师说出礼物名称,幼儿迅速地用相对应的四肢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幼儿可以分别用晃支左右手和踏左右脚来表示物品在田字格的位置。

3、师幼互换角色,老师分别晃支左右手或踏左右脚,幼儿迅速说出该物品的名称。

三、幼儿操作。

1、分发活动材料,帮助幼儿理解题目的要求。

2、幼儿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完成作业。

3、讲评幼儿作业情况。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2、能够发现并完成串珠子的多种排序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乐于参加活动,喜欢把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ppt课件、操作材料、各种“糖葫芦”小卡片。

小猪串手链的排序:红-绿-红-绿-红……。

小猴串手链的排序:大-小-大-小-大……。

小象串手链的排序:圆-方-圆-方-圆……。

3、进门闯关,创设情景。

小动物们来到小兔子家要答对问题才能进门,请幼儿解答问题,完成排序,才可以进入小兔子家为庆祝生日哦。

4、操作游戏。

教师给每个幼儿分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把图片粘到小棒上面,做成好看的“糖葫芦”,亲手为小兔子送上生日礼物,完成后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说一说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序。

教师总结幼儿表现,点评幼儿动手完成的“生日礼物”,最后以《生日快乐》歌曲结束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

1.学习按物体的两类特征进行二次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能分析出一组物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选择合适的标记进行分类。

3.发展动手操作及积极思维的能力。

1.二次分类板,大小、颜色标记,大小、颜色(红、蓝)不同的衣服、裤子、帽子若干

2.场景布置、各种毛绒玩具和颜色不同的塑料圈

一、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乐乐超市快要开业了,你们来做小小营业员好吗?老板给你们分配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玩具部,请你将手中的玩具分类放到玩具柜上。(幼儿每人手中拿一个玩具)

1.介绍玩具部的标记。

2.引导幼儿根据标记的提示将手中的玩具分类摆放。

3.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

二、利用二次分类板,学习按物体的两类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师:玩具部整理好了,老板给我们又分配了一个任务――到服装部整理商品。1.学习按物体的一类特征分类。(出示二次分类板)

先看看这些衣服或裤子、帽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大小方面来观察)请小营业员先选择标记贴好,再将这些商品分成两类。

2.幼儿学习一次分类并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4.幼儿集体操作,将衣服、裤子、帽子进行二次分类。

5.交流并小结。

三、延伸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

1.在拼图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者之间的拼合关系,体验图形的空间变化。

2.乐意操作,大胆尝试,感受拼图活动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物质准备:等腰直角三角形卡片若干,三角形范例板、每组一筐等腰直角三角形卡片,三角形拼图操作板每人一块。每组一份固体胶或者浆糊。幼儿画册》(第3册第47页及硬卡纸)

知识准备:幼儿对于三角的认识。

能利用三角形进行拼图,体验图形的空间变化。

感知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者之间的拼合关系。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想不想来看看?

2.出示一张房子的范例板。

师:这是什么?是有什么组成的?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谁愿意来试试看的?

二、感知三角形与其他的拼合关系。

师:观察这两幅画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原来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4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所以拼图时三角形代替了正方形和长方形。

三、学习按范例板拼图形。

1.出示一张三角形的范例板。

师:这是什么?是由什么拼成的呢?有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呢?数数看。

2.出示另外范例板,请幼儿按范例板拼出图形。

师:这还有一张图片,小朋友来看一看,这是什么?一共用了几个三角形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3. 师:这里还有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看是有几个三角形组成的。

四、游戏:“三角拼图”。

师: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范例板,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它们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请你们选一个喜欢的范例板用三角形把它拼出来吧!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

用三角形拼图,老师这边还有很多的材料,小朋友们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去拼拼自己喜欢的图片哦。

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三角拼图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百科: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数学、建筑学有应用。

中班数学教案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音乐、幻灯片、梯形和长方形人手一份、图形石子路、小信封装着各种图形。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白兔的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的房子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2、感知梯形的特征。(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行、长短不一)。

3、长方形和梯形相比较。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1、出示小白兔家其他地方的梯形,让幼儿认识,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2、出示幻灯片的梯形,让梯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3、教师再次总结。

三、游戏《寻找梯形》。

1、出示小白兔设计好的石子路,让幼儿认识设计稿里面的图形。

2、请幼儿帮忙,完成梯形石子路的设计。

3、幼儿和教师一起检测梯形石子路。

4、放音乐,踩着梯形石子路去郊游。

我设计本节活动,主要从幼儿对平面图形认识开始,因为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梯形特征。本节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样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真正理解认识梯形,最后用游戏巩固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互动也不错。我感觉本目标完成的很好。

中班数学教案

1.知道洗涤用品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1.幼儿自带各种洗涤用品。

2.脏手帕若干。

3.录音磁带、录音机。

一、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邋遢王国。哎?为什么叫它邋遢王国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2.幼儿参观邋遢王国。

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简单讲述)这下你们知道为什么叫邋遢王国了吧!

二、了解洗涤用品的`用途。

1.(放录音)。“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

刚刚清洁公司的阿姨送来了许多能够洗掉脏东西的用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哪些用品?有什么用?(幼儿讲述)。

教师师小结:它们的品种可真多呀,我们把这些能去污的用品,叫洗涤用品。

2.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这些洗涤用品,但是不能用舌头添,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洗涤用品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肥皂摸上去硬硬的,是块状洗涤用品;肥皂粉是颗粒状洗涤用品;洗发精、沐浴乳等是液体的洗涤用品。

3.根据洗涤用品的形状分类。

三、了解洗涤用品的使用方法。

“想一想,这些洗涤用品是如何使用的?”

教师小结:这些洗涤用品一般都是应先把衣物弄湿,然后涂上洗涤用品,搓一下,用清水洗干净。

四、小朋友一起去帮助邋遢王国的成员。

中班数学教案

比较6以内数量的多和少。

进一步理解6以内数字的次序。

1-6鱼形数字卡两三套。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小组。

2.再玩游戏“小猫钓鱼”:全班分两组,每次每组派一位幼儿(小猫)出来抽(鱼形)数字卡,比较两张卡数值的大小。取得较大数值的幼儿(小猫)可“吃掉”对方的(鱼)数字卡。假如双方抽的数字相同,便重新抽卡。活动依此类推,最后看哪一组得卡最多。

3.活动完成后,请一位幼儿出来,把1-6数字卡由左至右顺序排列。

评价。

能比较6以内数量的多少。

能顺序排列1-6。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数的概念是抽象难懂的,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多具体的情境,如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或故事情境,来帮助幼儿理解数和认识数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