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模板15篇)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模板15篇)

ID:7564685

时间:2023-12-22 14:37:14

上传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随课文学习本课的“烤、辩”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好生字。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

(一)导入。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故事中是谁和谁争论?他们又是为什么事儿争论?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快让我们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相机识字。

1.(出示读书要求)大声读课文吧,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生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同学们响亮的读书声告诉我,你们读得很认真。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11,12)出示(143页),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12个点),出示《标点符号用法》,指名读。(错的改一下。)。

(1)现在让我们开始读课文吧!盛老师开始讲故事喽!故事从哪儿开始的呢?第2节。(板书:讲故事)。

(3)第3段。a指名读。纠音“烟熏火燎”“皮香肉嫩”。b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烟熏火燎”的场景吗?你吃过什么“皮香肉嫩”的东西吗?c看,新词只要一联系上咱们的生活,我们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了——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板贴:联系生活)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开火车读。)。

把词语送到句子里,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两句话。

教师小结:兄弟俩本想射雁充饥,却在为大雁该怎么吃而争论。

(4)练习朗读对话,相机学习生字。

a出示插图。这就是故事中的兄弟俩。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b看着图说一说,什么是“煮”,什么是“烤”?(点:这下面的四点也是表示火的意思。)“烤”和“煮”都是一种烹饪方式,你还知道哪些烹饪方式?(蒸、煎、炒、焖、煨、炸)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看看偏旁我们就能猜出这个字的意思了。贴:看偏旁)。

c兄弟俩是怎样争的呢?同桌一人一句分角色读。

d指名读。评价:他们“争”得怎样?

e弟弟说烤着吃,哥哥赞同吗?认为这样对吗?“不赞同,不认为是对的,就是——不以为然(对),你瞧,多读读课文还能理解词语的方法呢!板贴:这就叫——联系上下文。哥哥不仅不同意,还“大声争辩”,(出示争辩)看看这个“辩”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辩”字)“辩”字的兄弟姐妹可真多!(辨,瓣,辫),老师教大家一首儿歌,区别他们可容易啦!(出示儿歌)。

g理解了争辩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自由轻声地练一练,指名一同学。

h师生合作争论。(我是哥哥,我说煮着吃,你得听我的。不是说要尊老吗,就应该煮着吃。)。

(出示老人的话):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人要兄弟俩把大雁剖开:谁能做一个剖开的动作?一生做动作。教师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所以,剖开就是用刀子割开、划开的意思,它是立刀旁。看,理解了意思,词语记起来就方便了。再读读这个词。)。

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是——学生齐读。

(6)第5段。可是这两全其美的办法还有用吗?指名读,结果怎样?(无影无踪|一无所获)。

兄弟俩本想,却为,后来,

结果。

(8)那么,6-12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当老师,4位同学当学生,其他同学读旁白,我们合作着读。

a第6段。第7段。b第8段。第9段。第10段。

c第12段。老师发现刚才这位同学读书时,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呢。(1)“聚精会神”(出示卡片)开火车读。(2)指导写“聚”(下面是“众”的变形,有三个人,撇竖,第一个人;撇撇,第二个人;撇捺,第三个人。也就是许多人聚在一起,这里是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生书空,在田字格中写一个。)(3)你们写字时这种投入的状态,就叫——聚精会神。(4)你能给它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写在它的旁边哦!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办法哦!(板贴:找近义词)。

看到你们写得这么认真,老师把“赞许的目光”投给你们,(出示:赞)你能给它编个小口诀记住它吗?你来提醒大家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教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第一个“先”字的竖弯钩要改成竖提。

把两个生词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第12段。

(9)小结:6-12段写了什么呢?(板书:谈感想)。

(三)课堂小结,学习生字。

2.(出示本课的生字)这篇课文还有几个生字还没写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笨”(前鼻音)这是批评人的话,平时可不能轻易用哦!

“键”——原本是指安装在车轴头上控制方向、车轮的装置,用铁制成,称为关键,后引申为“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因素”之意。所以是金字旁。)。

故事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画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表现出来。

2、在绘画中,能运用故事画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画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教具准备:

cai课件、连环故事画若干幅.示范故事画一幅学具准备:绘画纸、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背景下有一个垃圾桶。c.美羊羊把废纸屑投入垃圾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晴朗的上午,事件是美羊羊来到了我们学校,在“三创”活动中,她也积极参与了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你们看,美羊羊把地上的纸屑放入垃圾箱,美丽的校园好干净.好漂亮啊。这是一幅用单幅图表现的故事画,就是把喜欢的故事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有趣的内容:故事画。

板书课题:第十三课故事画。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分析什么是故事画:故事画就是用一幅画或多幅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故事,还可以补充文字。

课件:《爱心组合》,启发学生用多幅,简单的表现形式来画。

(a.一个正方形慢慢走来。b.一个长方形和圆形兄弟接伴而来。c.一个三角形蹦蹦跳跳出现了。d.他们要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是呢?e.原来是给日本地震中,灾区小朋友们建一个温暖的家。)。

老师还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

2.听故事: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一天清晨,海绵宝宝来到了隔壁派大星的圆顶小屋边,“咚咚咚,咚咚咚,派大星,你起床了吗?”海绵宝宝大声的喊道,“噢,还没呢!”派大星懒洋洋的回答,“快快快,我们一起捉水母去?ok?”海绵宝宝边讲边比划着,派大星听了,激动极了,马上打开了门,用向往的眼神望着海绵宝宝。于是,两个好朋友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上愉快的捉水母。这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故事。提问:故事的主角是谁?(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提问:故事发生在那里?(比基尼海滩以及海滩的优美景色),教师画海滩的景色,提问: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做什么了?(捉水母),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动态。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把涂好颜色的图片带来了,投影展示:涂上颜色的画:“一起捉水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一幅画,或者几幅画来讲一个故事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画什么故事。

小组交流。

4.说一说我画的故事(学生回答略)。

4.布置作业:cai课件(素材:风景,昆虫,动物,日常用品等)。

5.辅导学生作业:

表现方法:可先画故事的主体再添画背景,还可以用文字补充故事的内容。

6,课堂交流。

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

三、课后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泥塑、剪纸等立体制作方式来表现一个故事。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谈话激情。

板书:辩,通过查字典,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事情与人争论过,结果怎样?

2、板题揭题。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初步感知故事。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交流。

过渡: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将故事读通,还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

2、同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检查预习效果。

(1)小黑板出示词语,认读:

火烤皮香肉嫩评理剖开真笨关键聚精会神。

赞许。

味道充饥浪费满意不以为然时机争论不休。

煮烟熏火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评价)。

4、感知故事内容。

(1)读盛老师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

故事地结果。

(2)交流。

三、再读课文,读好对话。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提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与别人争论时的心情,同时注意提示语中的词语,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兄弟俩争论时各自内心是怎样的?

都想着自己的做法好吃,谁也不让谁。同桌再练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小结: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为如何吃而争论不休,还找来一位老人评理,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四、指导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重点指导:“嫩”“聚”;提醒“赞”的最后一笔。

3、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练习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该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谁能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提示: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

(尽量用书中的语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感悟道理。

(一)、读文中的感想。

1、同学们听了盛老师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读,思考:故事中的“抓住时机”是指什么?

“先做起来”是指什么?交流。

3、“赞许”是什么意思?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交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交流。

5、认识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省略了同学们的其他感想。书写形式:表示整段的省略。

6、小结:兄弟两个因无谓的争论而错失良机,后悔莫及。像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三、拓展阅读。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小结: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四、读写结合。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还有什么感想呢??”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

请你接着这句话,以对话的形式,写出大家发言的情景。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读写作业。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谈话激情。

板书:辩,通过查字典,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事情与人争论过,结果怎样?

2、板题揭题。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初步感知故事。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交流。

过渡: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将故事读通,还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

2、同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检查预习效果。

(1)小黑板出示词语,认读:

火烤皮香肉嫩评理剖开真笨关键聚精会神。

赞许。

味道充饥浪费满意不以为然时机争论不休。

煮烟熏火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评价)。

4、感知故事内容。

(1)读盛老师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经过。

故事地结果。

(2)交流。

三、再读课文,读好对话。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提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与别人争论时的心情,同时注意提示语中的词语,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兄弟俩争论时各自内心是怎样的?

都想着自己的做法好吃,谁也不让谁。同桌再练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小结: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为如何吃而争论不休,还找来一位老人评理,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四、指导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重点指导:“嫩”“聚”;提醒“赞”的最后一笔。

3、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练习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该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谁能讲一讲盛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提示: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

(尽量用书中的语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感悟道理。

(一)、读文中的感想。

1、同学们听了盛老师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读,思考:故事中的“抓住时机”是指什么?

“先做起来”是指什么?交流。

3、“赞许”是什么意思?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交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交流。

5、认识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省略了同学们的其他感想。书写形式:表示整段的省略。

6、小结:兄弟两个因无谓的争论而错失良机,后悔莫及。像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三、拓展阅读。

1、出示故事阅读《二叔公讲的故事》《最大的麦穗》。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小结: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

四、读写结合。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还有什么感想呢??”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

请你接着这句话,以对话的形式,写出大家发言的情景。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读写作业。

善于抓住时机不浪费时间。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

充饥争论不休评理。

可惜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

2、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

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4、引读第4、5自然段。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

(1)他们“笨”在哪儿?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师述: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引发的这些感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学生齐读。

赞许。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老师就是文中的盛老师,你们当然就是同学们,开始!

五、布置:

作业 课后4。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感想的形式,揭示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结合本课文本重在说理、感悟的特点,我用幻灯片制作了比较简单的课件,一来减少了小黑板操作的麻烦,二来重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读故事,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交流自己的体会上来。避免了过于复杂、花哨的课件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幻灯片。

1、情境导入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谈话导入。

激发学生读故事,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的兴趣。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检查预习。

学生汇报,交流。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多媒体出示生词。

1请学生读生词。

2请学生说说在预习的过程中,认为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3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写“赞”和“烤”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读生词。

2汇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

3写字。

4读书。

检查学生生词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默读课文中写故事的部分,想想主要写了什么事。

通过默读,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为下面选词说故事做准备。

多媒体出示一组词语:用上“充饥、争论不休、评理、可惜、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这些词说说这个故事。

1自己小声说。

2全班汇报。

让学生抓住故事主线,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

4、学习故事,领悟道理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学习故事。

为了如何吃大雁,兄弟俩争论了起来,请大家把兄弟俩的对话用“——”画出来,读一读,注意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有提示语的地方,注意读出提示语中的语气,没有提示语的地方,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自己加上人物的表情或神态。)。

1学生自己读书。

2同座位分角色读。

在诵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读促讲,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基础。

学习故事。

多媒体出示兄弟俩的对话。

1指导理解“不以为然”

2指导读出“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3争论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对“争论不休”的“休”的理解)。

4他们找来老人评理,老人是怎样说的呢?这个建议双方都很满意,就叫做——(引导学生理解“两全其美”)。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生、教师评价、交流。

(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读得不好,自己觉得应该怎么读。)。

在诵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读促讲,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基础。

学习故事。

兄弟俩很满意,再去射大雁时,大雁不见了踪影,想象一下,此时,兄弟俩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

多媒体出示:

哥哥()说:——————————————。

弟弟()说:——————————————。

你如果就站在他们旁边,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填写。

2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展开想象,借兄弟俩的对话,揭示故事蕴涵的道理。

5、课后延伸阶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课后延伸。

如果时间倒流,兄弟俩又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留个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下节课我来听听大家的想法。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说说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再读全文。

3、讨论交流。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评议。

(1)有没有读出感情。

(2)评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兄弟俩错在哪里。

五、小结这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运用自己知道的事例、知识自主探究兄弟俩失在哪里。

《讲故事》教学设计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前面、作天、数学、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梅、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4)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

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

3.他们的结果怎样?

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1.题、提:( )目,( )水,问( )

2.志、致:( )敬,( )意,气( )

3.箭、剑:弓( ),刀( ),射( ),击( )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专心致志……

如果……就……

25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小黑板、挂图、录音。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 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四、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讲 兄弟俩 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 各抒己见。

听 赞许。

25争论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

二、学习讲述。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

争论不休     烟熏火燎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

3导:既然是,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11)小节。

(2)            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            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            引读:第1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五、作业 。

小练笔: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写下来。

《争论的故事》

今天教学《争论的故事》,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虽然有些武断,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呀。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画故事》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课前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诗,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

这就是谜语诗。有意思吗?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谜语诗,你想学吗?

二、初读诗,认识生字。

1、出示图画。看,这有一副古色古香的画。

指导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上都画了什么?

板书:山、水、花、鸟。

(2)读读古诗,画出生字。

(3)说说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4)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5)介绍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4、借助卡片,采取同桌互读、抽读、接龙读等形式来认识生字。

三、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课件展示不带拼音的课文)。

谈话:谁来读一读?(多找几个同学,读一读)。

2、用喜欢的方式读读,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师:相机指导,并出示图片)。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伺机板书“有色”。

生思考后回答。

4、朗读全诗。

(一)议一议。

(1)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2)春天开的花,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3)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飞走?

(二)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

(三)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再读一读。举例演示这三组反义词。

(四)谁能再说几个自己知道的反义词。

四、总结。

这首小诗写出了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却很有深意。

课后,请大家找一找别的谜语,说给家长听,让他们也猜一猜。

1、画。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案例再现]。

师:谁能把盛老师的故事表演出来?下面分小组准备。

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表演之前的一个小组:

生1:我表演哥哥。

生2:不行,哥哥是主要角色,你还是表演村里人吧!

生1:我觉得我能表演好。

生3:凭你,作业老是不写,成绩也是倒数。别要砸了咱小组的表演。

生4:就这么定了,你表演村里人。

生1低下头,不再作声。

……。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这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分小组积极讨论。

发言之前的一个小组讨论情况:

生1: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时机。因为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生2:做事情最关键的是要先做起来,我们可以在做中体会其中的道理、奥妙。

生3:做事要抓住时机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俩,要学会质疑。

生1:你的说法不对,学会质疑不应在这个时候。

生3:大雁飞走了,还会再来。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射下来。

生2:关键课文中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生4:当我们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除了需要学会请教别人,还需要全面地去分析问题。

生:(众笑)这根本不是课文中要告诉我们的呀!

小组汇报的时候,这一组的答案只有两个:生1、生2。

……。

[反思认识]。

合作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这种表面形式,却很少有人虑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意志等。这些都使得合作性学习的实效受到了挑战:学习者是否积极参与了,他们的群体是否善于合作,他们是否能在合作中体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合作是否建立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以上的这则案例无疑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想,谈合作性学习,必须得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习者自主参与、畅所欲言。不管是优等生,潜能生;强势学生,弱势学生。谈合作性学习,还需注重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模式。不仅要帮助学生创设民主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让学生锤炼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渐渐变得自立、自信、自爱。

25争论的故事

第一课时    。

教学目的:

1、 了解故事大意,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两全其美”等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写古字“争”:

1、猜猜这是什么字呀?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3、 师介绍争的本义,两只手争。

4、 给争组词。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

1、 自己读。

2、 交流:兄弟俩争论。为了大雁的吃法争论。结果大雁飞走了。

(板:兄 弟  煮 烤 大雁)。

三、学习兄弟俩争论的四句话: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故事中的兄弟俩,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说说的的理由。

2、动画演示:多生动的画面,可惜没有声音,想不想为这幅画配上音呀?可要当一名好的配音演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琢磨这些台词。

3、 学生自己读这些台词,挑一句重点研究一下。

4、 交流:随机理解:不以为然。

5、 分小小组表演。

6、 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评价,再表演。

7、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这四句话。

8、 理解:争论不休  写古字休,理解休的意思。

四、齐读老人的话。理解“两全其美”

五、小结:兄弟俩白白争论了一场,谁也没吃到大雁,这是谁的错呀?(兄弟俩)。

六、作业:

兄弟俩究竟错在哪里?课后,同学们不妨也争论争论,看谁争论得最有道理。

板书:                争论的故事。

兄         弟。

煮         烤。

大雁。

教后反思:

1、 。

2、 。

25争论的故事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2、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篇三:

前两天,学校点课,刚好教学到《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后总体感觉,效果较好。孩子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几个任务,还对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完本文,孩子们意犹未尽,想再读书的,再表演的,再表达观点的,再继续挑战的……让我欣喜地体会到,文章是学不完的,知识是教不完的,课是上不完的,如果用标点符号来形容的话,一节好课带给学生的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继而问号和无尽的省略号。

通过教学本文,让我看到,文章中兄弟俩的争论,比起课堂上,咱们班孩子的争论,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一:课堂上,学生们就兄弟俩笨还是不笨,这个问题,唇枪舌战,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本来,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一致赞同,兄弟俩是笨的。(上面有简单记录)可是到了第二节课,又有孩子提出反驳,这兄弟俩并不笨,理由是:虽然天上那么多大雁,但文章已经交代只射一只充饥,而且兄弟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知道只射一只比较容易,因为同时射,不管是谁开了枪,那群大雁就会飞散了,他们依然不会得到两只,甚至彼此受影响,一只也得不到。(虽然我也明白,这不是教学的重点,但通过课堂教学,来不断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勇于表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老师们一致夸赞咱们班学生聪明,会说,我想与平时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训练分不开。)。

其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最终要明白什么。

为了让学生最终要明白“无论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的道理,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省略号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才是不笨的做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