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论文(模板20篇)

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论文(模板20篇)

ID:7916276

时间:2023-12-26 14:21:04

上传者:影墨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榜样和标杆,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钓鱼岛问题的军事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执意推动钓鱼岛“国有化”进程。中国如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夺回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就目前局势来看,通过“准军事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不失为一条有理有力有节的权宜之计。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决定以20.5亿日元的价格,从栗原家族手中买下钓鱼岛中的3个岛屿,并于11日签署买卖合同,正式将钓鱼岛收归“国有化”。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主岛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3平方公里。地势北平南陡,中央山脉横贯东西,最高峰海拔362米。距温州市约356千米、那霸市约417千米。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辖钓鱼岛,并且通过先占原则取得主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沿海渔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的重要场所。

从地理特征上看,钓鱼岛与台湾列岛同属远古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产物。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的西侧上沿,是中国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依据1964年6月10日生效《大陆架公约》,理应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从历史依据来看,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隋朝,隋炀帝招琉球归顺时,途中就经过钓鱼岛。中国自明朝初期就已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明洪武元年,倭寇屡犯东南,“航海侯”张赫被派到福建负责海防,“最后追寇至琉球大洋”即琉球海沟。此时,钓鱼岛已被纳入中国的海防范围。

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福建往琉球”航路上明确记载了“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书中对钓鱼岛、赤尾屿等名称做了十分清晰准确的记录,表明至少在15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并将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中国明清两朝曾先后24次向琉球国派遣册封使,把钓鱼岛作为出使琉球海上必经之路的标志。明嘉靖十三年陈侃所著《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三国通览图说》“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也明确肯定钓鱼岛为中国领土。除此之外,19世纪美英等国地图,都载明钓鱼岛属于中国版图。日本一些历史学家经过认真考证后,也得出钓鱼岛自明代以后即为中国领土的结论。

从法理依据看,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钓鱼岛割让给了日本,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后,宣布废除中日间一切不平等条约。1945年日本战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只能保有本土四岛”。二战结束后,美国长期托管冲绳及钓鱼岛,并于1972年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日本,这才引发了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一系列争端。东海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中日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因钓鱼岛事件,两国又产生了严重的对立。201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战略中心重返亚太,使得主权之争蜂拥而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表示“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为日本的行为壮胆撑腰,企图给美国寻找一个合理介入东亚的借口来制衡中国。美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钓鱼岛放火,使中国左右碰壁,顾此失彼。所以任何一场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冲突都有可能导致美国的直接干预,也将影响中国在亚太的和平崛起。

2012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apec会议期间,当面告诫日本首相“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日方必须充分认识事态的严重性”。11日,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声明”,这实际上意味着中日钓鱼岛争端陡然提升至官方对抗阶段。与此同时,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四大军区进行了联合军演,实施大规模登陆与反登陆等实战演练,明显带有一定的武力警告意味。中日两国正面临着自1972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反观日本政府却一再坚称“一厘米的土地我们都不会退让”,拒绝与中国进行领土问题谈判,实际上是想通过“极为丑陋而又笨拙的耍赖”,将其非法侵占钓鱼岛的野蛮行径合法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

研究中日争端,离不开对日本民族性的了解。美国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菊与刀》中指出:日本的国民性是“尚力”,精神核心是“耻感”,奉行“力同度德,德同量义”的原则,意思就是“实力第一”,从来都是只佩服和尊重强者。公元663年中日白江之战,中国把日本打成了学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1863年英日萨英之战,英国把日本打成了学徒,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工业。1945年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把日本打成了奴才,日本彻底沦为了美国的仆从国。所以对日本一定不能抱有幻想。示弱,只会重蹈甲午覆辙。

然而纵观当前国际形势和对比国力,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而爆发全面战争是不智的,也有违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而经济制裁手段时间漫长、见效甚微且对中国自身发展也有较大的损伤。2012年7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曾提出“东海版的六个存在”:包括行政存在、法律存在、军事存在、执法存在、经济存在、舆论存在。其中“军事存在”中提出的在钓鱼岛附近设立军演区、导弹试射区,将钓鱼岛作为航空靶场、武装上船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准军事手段”。因此,以“准军事手段”——军演、导弹试射应对钓鱼岛当下面临僵持的局面,并阻止美国伺机“介入东亚”,应该是当下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涉及主权争议,中国往往采取国与国、一对一的谈判方式解决纠纷,由于美国的介入下,钓鱼岛争端也变得错综复杂,日本也一直希望借助美国的势力将问题国际化,使得中、日、美因钓鱼岛问题相互发生碰撞,最终形成一种力量均势,让钓鱼岛问题乃至东海问题长期僵持化,继而鲸吞蚕食巩固既得利益。笔者认为,如果中国此时在此区域选择实施导弹试射,或可以率先打破僵局,逼迫日本承认争议而重回谈判桌,达到战略战术上“打草,惊蛇”的目的。现代政治军事紧密结合,战略战术融为一体,而这正是“准军事手段”的特征。在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约下,“准军事手段”可以展现国家战略和政治目的,以导弹试射为契机,不但可以凸显钓鱼岛主权问题,降低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符合“反介入、非对称”作战理念。

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军事是外交的后盾。在外交谈判无果,提升至战争状态又将引来美国介入的情况下,中国以导弹试射等“准军事手段”来打擦边球,既可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又使美国不至于轻举妄动。世界对中国经济有着强烈的依赖,不可能会让中日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北方四岛、独岛问题隐约之间也在遥相呼应,为破解美国插手增加了话语权,避免了与美国正面冲突的机会。在“”前后进行导弹试射,也可以释放国内民众、鹰派将领有关钓鱼岛问题的不满情绪,表明国家态度,凝聚人心。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当年周恩来和田中角荣等老一辈领导人深谋远虑,恢复两国邦交,使中日关系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却逆潮流而动,破坏中日间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两国关系波谲云诡。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领土主权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世界各国将会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除了将“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权宜之计外,中国也一定将会运用更加强大的实力去解决钓鱼岛争端。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呈现管理模式社会化、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和管理的格局,一些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善款使用效率低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现象。而且目前我国各种慈善机构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差别很大,并且慈善机构的财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这将造成慈善组织之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通过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比如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政府管制力度不够、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强化第三方审计、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等。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

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涉及关联方多、影响范围广。慈善机构作为慈善组织的分支,在我国发展缓慢,正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时期。慈善机构公信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般企业,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国内企业,还存在于众多的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会计行业的普遍性问题,彻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合力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改进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的慈善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不成熟各方面有待完善的阶段。慈善机构不断爆出各种负面新闻,公信力普遍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关于慈善机构信息披露的问题上。

1.2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呈现管理模式社会化、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和管理的格局,一些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善款使用效率低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现象。而且目前我国各种慈善机构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差别很大,并且慈善机构的财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这将造成慈善组织之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基于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比如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政府管制力度不够、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强化第三方审计、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等。我国慈善组织与企业和政府不同,它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完全可以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体现透明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其使命、基本道德标准及操作规程,而不必担心其他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实质就是看谁能为公众服务得更好,谁能更多地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会计信息的披露恰恰是获得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个必备条件。

1.3研究现状。

陈鲁林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是联系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关系的纽带,合理有效的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改善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逐渐成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披露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帮助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程度等进行合理的定位,以便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阶段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能综合权衡财务上实施的可能性,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的评价进行有效反馈。

龚汝富认为,对慈善团体的规范管理,显得尤为迫切。本着扶持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先后制定了监督慈善团体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监督慈善团体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当代的慈善立法中也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田雪莹、吴文波、孙建军认为,在当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尚缺乏有效定量方法的背景下,通过对浙江宁波红十字会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本研究体现出以下优势:从政府、公众、第三方机构、组织内部四部门搜集信息较为全面客观;依据指标间内在联系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具适用性和科学性;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求出系数作为各级指标权重,根据系数大小和指标权重,能够让非营利组织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李晗、张立民认为,探索我国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审计制度安排及创新,对于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引导政府管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和需求供给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审计进行论证,基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抗震救灾审计的案例研究,提出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的审计理念及制度安排与创新。

与国内在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的内控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在公立非营利组织的内控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规则。

dye,ronalda,在文中研究管理者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披露要求方面的偏好,当他们的公司进行“实时”或“连续”财务报告政策。文中预测,对于大部分人,但不是全部,过程描述了他们公司的现金流量,当受到这种报告要求,管理人员将进行披露“捆绑”,也就是说,他们将一堆的信息酌情组件他们获得并披露到一个时间点,而不是获取和传播随着时间的信息披露。

dorotheagrelling,katharinaspraul:信息是问责安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问责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为了获取更深入的理论见解,本文从多个理论视角探讨两个可能会妨碍问责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的现象: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和故意的信息过多。

bryanmiller,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个人募捐开始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消费者响应大规模的募捐方式,导致许多直接营销方式的中断,个别捐助者的筹款计划只能提供传统的依赖。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下这三方面:

第一,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1)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需求;(2)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第二,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1)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3)政府管制力度不够;(4)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5)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

第三,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2)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3)强化政府监管职能;(4)强化第三方审计;(5)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

慈善组织与企业、政府分别代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方面,慈善组织具有政府、企业难以替代的优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慈善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展示自身独到的作用和影响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组织也得到了规模化的发展空间,不仅表现在数目比例的变化上,而且结构、性质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尽管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在许多不同,我国受到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些因素也成为了慈善组织前进的阻滞。第一,我国慈善机构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难题;第二,我国公众的志愿者意识不够强烈,组织人员较难;第三,慈善组织机构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结构模式,管理多方面都存在缺陷。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我国慈善机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入新的机制,尤其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据京报网报道,在搜狐财经频道、搜狐公益频道主办的论坛上,就“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去向”问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王海京指出:“慈善机构如果想要受到公众的尊重,得到社会的积极认可,必须向社会公开每一笔善款。在以往的经验过程中,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虽然会形成一定的报表,但并没有完全的向社会公开,自主的接受公众的监督。以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更好。”当前,关于善款的透明度问题已经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财政会计信息内容等的公开化成为急迫的问题。

目前情况下我国慈善组织管理呈现不断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共同管理的局面,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公办公营,由政府投资和管理的模式。它是一种社会事业单位,而且这和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分不开,是我国所特有的。(2)公办民营,由政府投资,社会组织负责经营。这是一种将管理权和经营权相隔离的方式,借助公开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确定有能力较好的、服务较高的社会服务组织实施经营。(3)民办公营,社会组织投资,受政府行政监控。(4)民办民营,社会组织既投资又实施管理经营。(5)混合模式,由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经费和经营问题。

我国慈善组织的财政会计不存在商业性质,当前慈善机构根据自身的性质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制度。所有制度为公有制的慈善机构,进行社会事业单位的登记处理,遵循年1月1日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准则内容有:全国级别标准的会计制度实现统一化,必须按照此原则进行制定。具有民办性质的慈善机构,可以允许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事业单位进行登记,遵循年8月18日制定出台的自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各类慈善组织按照不同的注册方式注册,因此形成不同的社会属性,他们管理不同的慈善范围,监控不同的信息,并且进行社会公开化的结果也就不同。这就容易造成慈善机构之间的信息的可比程度不高。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财政会计信息首先应该遵循宏观方向的引导,必须适应财政的预算以及了解慈善事业的整体集资状况,同时善于对社会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捐赠人、会员、监管者等)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主体本身的信息产生以及它的结果状况产生作用,另一方面还会对相关的规则和遵循的秩序产生影响。慈善企业是和所有企业同时起步的企业类型,但是发展的过程却远远慢于商业企业的发展过程,甚至关于它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最近才被提起的,并且慈善组织自身在法律要求以及发展状况等多方面都具有缺陷,必须进行不断的实践总结才能够求得进步。财政会计信息的不完整直接作用于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

对慈善组织来说,相对而言,不会引起由于信息披露而导致的法律追究以及市场竞争等的成本问题,但在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处理过程中依然还是需要投入成本。具体包括了搜集资料、处理、审核以及传输过程等的成本类型,以及公众对披露信息产生怀疑作出答复的成本类型。目前慈善组织所面对着的是一个较为普及的状况是“慈善不足”(philanthropicinsufficiency),世界各国的慈善组织都在不断的实施最有效地减少开支的方式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这样才能维持慈善事业向前的过程不被中断。因此慈善组织往往将会计信息披露当做不必要的开支进行处理,并且不断地对其实施压缩,这样一来就极其容易造成信息披露的不全面不完整。

3.3政府监控力度。

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形成,并不断的扩大影响,慈善组织表现出向社会提供资金和社会服务的独特性,慈善事业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所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远远比不上其他商业企业,而政府所设计的事项较多,在事项的选择上也存在偏差,因此会造成不被关注的现象存在。实践证明,政府对于信息披露的管理存在相当的局限,并且对其存在不全面的认识。由政府进行法律硬性规定实施信息披露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实践性也较弱,但始终处于调整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对信息管制约束也受到自身成本的制约,包括组织成本和研究成本,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成本,以及由于措施不当而造成的整个非营利事业运营成本的上升.至今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对慈善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限定,面对为数众多的慈善组织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我们有必要讨论慈善机构的信息披露,并从中找到合理的解救方案和政策。此文本针对信息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慈善事业信息披露的实质性问题,没有对披露形式、披露强度、披露时间、舆论监控等做出深层次的说明,而这些问题在信息披露层面上显得十分重要,这类问题还需要我们今后更多的努力进行解决。

3.4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政府不仅承担慈善组织的`登记和监督功能,而且直接插手组建、管理和控制慈善组织。政府的强势使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需求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政府机关几乎成为唯一关键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且过于侧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监督和控制慈善组织。另一方面,为数众多且处于快速发展趋势的民间慈善组织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即使是1月1日开始施行的《民间慈善组织会计制度》,也把民间慈善组织定义为需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团体。这就把那些没有法人地位的单位下属组织、社区公益性组织、农村慈善组织等排除在外,使其没有相关的会计制度得以依赖,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更加缺乏法律的保障。我国当前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慈善组织有许多是名不符实的,只具备非营利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非政府的特点。由于它们都是依附一定的行政部门,因此通常都不会过多的注意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它们受上级领导,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质,领导者既是部门的又是非政府组织的,慈善机构在运转的过程中往往都没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有政府的资金补助,无需担心资金不足和资金来源,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慈善组织自然缺乏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动机。

3.5对信息接收者的忽视。

市场供应关系存在一定的规律,需求地位的不公平容易造成供应关系的混乱。前面说到慈善机构并不是产权完整的社会机构,捐赠善款的人除了进行捐赠,没有其他的参与权,慈善机构也仅仅允许捐赠者一定的监控权,虽然受益人得到了资金的分配权力,但实际过程是受慈善机构的操控的,产权问题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信息的需求的具体状况。信息接收者存在不同的文化水平,他们对财政会计问题的处理存在专业的不足,形成不同的需求划分,容易造成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这种状况下,慈善组织很容易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简化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

4.1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

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使我国的慈善组织的组织能力、人员素质、资金运作、社会公信力等获得全方位的提升,从而促进其更好达成组织使命,充分发挥社会职能,进而推动慈善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将我国现在的慈善组织会计适合使用的混乱状况进行改革,应当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现行的相关会计理论,实现将所有制、管理形式、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联系,建立慈善机构内部的完整意义上的会计规范,这种规范既是针对公共所有制,也适合私立模式的。让会计信息完整规范,有助于提高不同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提升服务档次,还能够增强我国慈善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实现跨国际的链接和协调。

4.2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

慈善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人的捐赠,从这一点来看慈善机构就有绝对的必要将资金的去处公开化,接受捐赠人的监控,让捐赠者对投资资金的使用状况有全面的详尽的了解,同时也清楚了捐赠资金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可能引起社会更多爱心人士的后期捐赠活动。而当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是,慈善机构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数据报表向社会公开,接触会计报表的工作人员也仅仅只是通过报表的各类费用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不能够从报表中看出慈善机构的相关活动,以及慈善机构在各项服务职能上的具体开支状况,例如: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政策,员工的分红和保障资金,公共活动所造成的费用支出等。由此看来,在原有的报表基础上增加职能相关费用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该报表的主要功能是对业务进行一个补充,并且将业务划分为项目主导业务和辅助业务两种,项目主导业务主要有:基础医疗服务、社团服务、特殊灾害服务、身心健康服务、国际灾难救济等活动;辅助业务主要有:员工在慈善机构所享受的工资、福利、分红、退休基金、出差的公共活动费用、机构内部基础设施的水电费等等。通过职能表,捐赠资金的人可以进行直接的监控,机构内部员工之间也可以对机构活动有明确的把握。

4.3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首先,为了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状况以及合法化,不论慈善机构规模状况,都应该建立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十分专业的法律机构组织,能够对慈善机构的财政报表作出判断。在英、美等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早已经形成,美国甚至发展起责任赔偿。其次,慈善机构的上级领导以及负责部门应该定期的对财务部会计信息报表的规范化等问题实施检查和监控管理,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财政报表,要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政策。在美国地区,为了确保财政报表的合格,专门设立慈善信息局,执行管理财政信息报表的检查监督职能。

4.4强化第三方审计。

慈善组织和企业以及政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它既没有涉及企业机密,也不威胁国家的政府情报,应该强化第三方审计,制定财政会计信息的具体信息报表,并且向社会公开化的披露所有的信息,允许社会公众进行监督和建议,公开化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表现民主,得到公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慈善组织财政报表主要披露信息附加如下:物质资源投入所创造的相关结果;捐赠者资金投入的运用程度和去向问题;慈善组织享受的国家政策;资金的具体数额;慈善机构所作的有利于社会和生活的所有公益活动;以及对特殊灾害年间的状况的披露,例:在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形成的灾区内重新建设的资金补助的状况。经由慈善组织财务报告既能够全面又能够及时地对附加注释披露的信息进行披露。一旦信息被披露之后,那么将会对信息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进行影响,譬如说:捐赠者能够依照其所披露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对慈善组织的融资能力造成影响。

当前,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年11月中旬,依靠中华慈善总会主持举办的,由中华慈善网以及浙江省慈善总会承接举办的“中华慈善互联网”大会于杭州召开,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和浙江省慈善总会以及中华慈善网共同承办的“中华慈善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地区举行,并且有将近102家的慈善机构参与了本次大会。在会议过程中针对慈善事业的网络化发展提出建议,并一致通过了加盟中华慈善互联网救助中心的宣言。虽然当前部分的慈善机构已经建立起网络化管理,但是在关于网络的应用化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针对这一点,提出由社会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和网络化的管理,并且各个慈善机构通过借助注册方式成为会员。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借助这个平台直接进行信息的公布,同时直接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合法性负责。在这类的网络信息平台上,同时针对信息做整理、分析、研究等相关的功能处理。同时让信息的接受者直接通过这一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了解财政会计信息状况,能够考核慈善组织资金的利用状况,并且对资金的使用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各个慈善组织进行比较。

5结束语。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供服务,能够帮助慈善组织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数量、效果产生正确的认识,在高级领导者进行决策决定的时候信息披露直接提供有效数据,一目了然的对财政的问题作出回应和权衡,应用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的评价进行有效反馈。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繁杂,不同类型的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同,核算基础不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不同,这就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划分国有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组织,并且按照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也没有必要划分属于国有的慈善组织(事业单位)与民间慈善组织,为两种性质相近、形式或行业特性稍有不同的慈善组织各自制定会计制度既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不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探索我国慈善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审计制度安排及创新,对于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慈善组织公信力,引导政府管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治理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2]王敬勇,薛丽达.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基于演化博弈论视角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7(5):8-12.

[3]黄捷.刍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j].价值工程,2010,(13):55.

钓鱼岛问题的军事论文

“认识钓鱼岛问题,理性发扬爱国主义”

主题班会总结书。

班会主题:

班会背景:

近日由于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使其“国有化”,导致中日。

两国领土争端升级,全国范围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多座城市举行了爱国示威游行,但在游行活动中多地出现了打、砸、抢等非理性行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但是极端的爱国主义行为不可取,我们都要以更为理性的认识和更为冷静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让“爱国”成为犯罪行为的遮羞布。

班会目的:

1、为了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我们更一步了解和正确认识钓鱼岛争端,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通过此次班会,来督促同学们理性爱国,认真学习,不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3、借此班会,在全班形成热爱祖国的良好氛围,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同学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学习态度。

班会学习具体内容:

1、了解钓鱼岛争端的由来。

2、中国高层接连表态,强烈回应日“购买”钓鱼岛。

3、爱国就应做理性守法的公民。

主办单位:

10级外语系本科二班团支部。

班会时间:

9月17日19:30---21:00。

班会地点:

外语系410教室。

班会对象:

10级外语系本科二班全体学生。

班会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白。

2、同学介绍钓鱼岛争端的由来。

3、介绍中国高层如何应对日“购买”钓鱼岛。

4、了解中国市民强烈反对日“购买”钓鱼岛,并举行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

5、同学们自主发表对日“购买”钓鱼岛这一行为的意见和不满。

6、进行万人签名活动,谴责日本侵犯我钓鱼岛主权。

班会总结:

1、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我们更一步的了解和正确认识了钓鱼岛争端,理性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此次班会,提高了同学们理性爱国的认识,坚决认真学习,不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的决心。

3、借此班会,在全班形成了热爱祖国的良好氛围,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同学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学习态度。

10级外语系本科二班团支部。

2012年9月6日星期四。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

在数据井喷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处理信息数据又快又准确,并且涉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现在政府最重视的“三农”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加强“三农”建设,运用新思路、新技术去解决“三农”问题,为国家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基于此,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现在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提出新的建设方法,让“三农”问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得到解决。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我国也抓住这次发展的机会,于20xx年初开始与国际接轨,逐渐加入到互联网的发展大军中。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也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更要牢牢抓住这次机遇,争取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三农”建设。现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做好与“三农”相关的答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正好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顾名思义,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意思。在互联网数据平台中,数据传输变得越来越快捷并更加方便,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这些数据基本都可以共享,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查阅相关的信息,从而加强了人们对于数据接收的程度。越多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就越容易分析出其中潜在的规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些数据计算进行与自己行业相关的分析,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数据的使用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如《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大杂志近年来也在一直报道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农”问题是我国重视的问题之一,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并且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尾阶段,“三农”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属于管理困难的地区,希望利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能够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

2.1對于农业产业的帮助。

对于“三农”建设而言,最大的基础就是“农”字。不论是农民还是农作物,这些都是构成“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农民经常靠天吃饭,收成都取决于天气的影响,这样的模式受外部因素限制太多,难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收入。利用大数据统计,可以精确地对于某一区域的天气数据进行预测,如降雨量、气温、日照强度等与农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数据。通过长时间的数据对比以及预测,大数据能够帮助农民估计今后一年的气候条件,例如预测降水可能较少,那么就可以帮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通知水库做好蓄水准备、提前储水等措施,保证农作物在生长的时候有充足的水分[2]。通过这样的干预措施,就可以保证在整年的种植工作中,帮助农民稳定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外界因素对于收成的影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种植产业的开发,可以利用大数据产生的对比结果来选择该地区将来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比如,某地区长期都是种植香蕉,但根据大数据比对的结果,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条件更加适合种植蜜柚。经过计算,改种蜜柚之后农民收入能够增加30%,通过这样的调整,可让农民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也让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均衡。

2.2对于农村贸易的帮助。

十几年前,互联网贸易还未兴起,全国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而现在,互联网贸易已经风生水起,每年线上贸易的总额在不断增长。但是,这样的贸易模式在农村等偏远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农村贸易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名度不足,销路不畅或者农产品被收购商压价,导致农民收入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当地的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以及销量数据,再与全国各地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哪一类农产品在哪里最好卖,在哪里价钱最高等,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直接精准地找到利润最高的地区进行销售。同时,利用大数据的传播性与快捷性,能够很快地打出农产品的知名度,力争做到以品牌带动销量的效果。

2.3对于农村精神文明等建设的帮助。

仅在产业上对农民进行帮扶还是不够的,“三农”建设也同样关心农村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农村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上,以往经常采用组织活动以及文艺汇演下村等方式,没有切实地考虑到农民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开发相关的软件,针对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农业技术的宣讲教育,让农民在农闲时可以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也可以在app上开发娱乐版块,将各种演出的视频放在软件里,让农民挑选自己喜欢的类型,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虽然大数据应用在“三农”建设上有诸多好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的。例如,农民对于大数据处理结果的不信任,长久以来都是种香蕉,突然让农民改种蜜柚,这对于农民而言风险太大。原来种植香蕉可能收入不高,但种了蜜柚之后也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一定增长。并且,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很好地操作相关app,导致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4]。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基层工作人员要细心地开导农民,并且做好相关材料以及数据的说明,用实打实的数据来说服农民,并且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相关的大数据app,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与“三农”实际结合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面积大,涉及的人口也多,但经济发展却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重视的问题,所以,国家在不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三农”建设中。其中大部分人都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现状,然后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快地发现问题并且快速地解决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1]尹骁,王明宇。大数据时代下三农问题新思路的探讨与分析[j]。电子商务,20xx(8):1-2.

[2]鲁齐建,沈浩儒,曹玲玲。“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j]。时代金融,20xx(30):69,79.

对非典所引发法律问题的思考论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正逐步地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网络也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网络的开放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既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同时又为信息的交流、传播,提供了较现实环境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网站提供的电子邮箱服务(尤其是免费邮箱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交流速度。然而随着人们对电子邮箱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的时候,人们慢慢发现自己的电子邮箱开始每天会多出一点无用的广告邮件,渐渐地越来越多,甚至有的用户电子邮箱中的广告邮件由于来不及清理,导致了电子邮箱的崩溃。更有甚者,有的广告邮件本身就带有病毒,会导致用户的计算机染上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了很大地损失。而当用户打算向发信人拒收此类广告邮件时,常常会发现寄发电子广告邮件的地址通常是伪造的或并不存在的。

电子广告邮件,通常又被人们称为“垃圾邮件”。在美国又被称为“不请自来的商业电子邮件”(unsolicitedcommercialemail),它是指那些寄发到用户电子邮箱里的不断重复而且不受欢迎的电子广告信函。但它又不同于人们在访问各网站时,伴随而出的很多时尚性电子广告。因为它们通常并不影响用户访问网站。(用户对于它们或弃而不看,或干脆关掉)。

对于众多电子邮箱用户遭遇的这种“尴尬”,仔细追究其因,不外乎两种,要貊是网络广告商费劲心思“淘金所得”,要麽是网站所有者的“背后一击”,即:由网站所有者向网络广告商有价转让电子邮箱所有者的相关资料。因为在申请注册电子邮箱时,用户需要填写相关的材料。因此,对于众多用户包括电子邮箱在内的相关材料,网站必然所知,难逃其责。由此不难看出,电子垃圾邮件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使得广大用户不胜其烦,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发了相关的法律问题。

(一)侵犯用户隐私权的法律问题。

正如上面所述,用户电子邮箱中之所以大量涌现垃圾邮件(除用户在其他网站自愿订阅电子期刊,而向订阅网站提供自己较为准确的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外)。探究其因,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寄发垃圾邮件的网络广告商任意在网络上大量搜集众多电子邮箱地址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存在侵犯网络用户隐私权的法律问题。其二便是提供电子邮箱服务的网站向网络广告商大量转卖其掌握的会员资料,包括用户的电子邮箱的地址,从而使得网络广告商不费吹灰之力,“按图索骥”的向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寄发大量垃圾邮件。这很类似于目前广大学校为了招揽生源,不择手段地获取在校学生的名单,从而乱发所谓的录取通知书的行为。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它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和价值的认识而逐渐产生的。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但传统的隐私权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而且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网络空间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如何协调、平衡网络空间中个人和社会公共间的利益,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

[1][2][3]。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中国的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改革,是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开展的基础,是受到中国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执行、大数据时代会计因素影响以及市场化高校会计理念的引进这三个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其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管理与决策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会计;会计信息披露;披露内容;披露方法。

一、引言。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高校会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与契机。高校会计管理者在时代背景下,开展了各项会计发展研究,其中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开展,成了会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以及披露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高校会计改革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开展刻不容缓。会计实践工作中,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实践因素包括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因素。[1]为了确实做好高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率与质量,1月财政部颁布执行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为高校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执行标准。这一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其中对会计信息新要求的提出成为了影响披露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新会计制度中,严格要求将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就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数据内容,进而更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与报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要求。[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来临,对于中国各项会计工作发展都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支持作用。在大数据理念支持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化内容有了极大的发展。正因如此,高校会计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中的数据量与数据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存款等各类会计数据的披露中,信息数据精度要求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大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上级单位以及中国整体教育管理决策都起到了极大的数据支持作用。为此这些数据管理者,也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市场经济机制变化。在高校财务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机制的引进是高校会计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这一因素影响下,高校会计管理中的市场化要求有了很大提升。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这种市场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内容的变化中。如资产类会计信息中,对于市场经营预测、资产升值情况等信息披露内容,都是市场化因素在会计信息中的主要展现内容。单就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而言,市场性内容的增加对于信息管理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管理要求。

在实际的高校会计管理中,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变主要集中在信息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下面人们分别就这两点内容进行分别研究。第一,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在高校会计改革背景下,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新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内容更加充实。与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相比较,其披露内容更加充实。如在资产信息中,除了需要披露资产余额与增值情况外,还应加入下一年度资产增值预期、资产贬值情况说明以及资产管理审计内容等相关性内容;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充分的披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这种更加充实的财务信息内容,也符合高校会计管理的市场原则。二是新内容的增加。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是将一个会计管理年度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社会与上级单位监督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会计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披露可以为高校与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所以在新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管理者需要增加决策性支持性信息数据,使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便于决策开展。如在会计信息中增加预测性内容、市场因素影响内容等,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决策过程。单就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决策而言,经决策内容通过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数据内容比例的提升。在大数据技术理念支持下,当前会计信息中的文字说明比例逐步下降,同时数据化内容比例有着很大的提升。如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中对于固定资产描述往往文字表述过多,但实际价值、增值空间等数据较为模糊。但是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其数据性内容增加较多,极大地减少了文字表述内容。第二,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方式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也是此次高校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其主要的转变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单独会计信息报告的撰写。传统的高校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三张报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支出明细报表),以及相关附表进行披露,对于复杂内容简要解释即可。但是市场环境下,为了更好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高校会计工作。所以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应吸收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在单纯的会计报表模式上撰写详细的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内容应针对报告对象,进行调整。如对上级管理单位的报告中,应重视决策性内容的披露;而对于科研资金披露而言,其披露内容应集中在科研资金使用方面,避免资金被侵占问题的出现。二是突发临时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转变。对于突发性临时财务问题,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一般采用简单的会计公报形式进行披露。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中,要求对这种问题必须撰写专项的会计财务报告进行说明,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高校内部与管理部门可以对突发性会计问题及时应对。

第一,美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美国大学会计核算历史上主要运用“基金”会计方式,会计报表主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审计模式”(aicpa模式)的披露准则。这种准则,需要依照“基金”施行信息披露,基金余额变化表、资产负债表和流动营运基金收支表包含在报表内。199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117号规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点应落在净资产是非营利高校财务报表需要的,继而需要以责任产生制为根本说明用费,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包含在报表内。此种模式透露出以下的讯息:首先,摒弃了古老的“基金”方式会计报表为非营利高校,继而摒弃了运用多年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固然,“基金”会计时至今日依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运用的核算方式,但由于颁布了117号规则,至少高校会计核算的天然方式并不是阐述“基金”会计,基本能够因环境而改动;其次,不管从方式到内涵高校会计报告都倾向于企业会计报告方式。企业报告中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和117号规则中需要披露的“业务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着一致的范畴,而且,报表的规范和企业报表有相同之处。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高校报表缺乏全部者权益项目,而为净资产工作,并划分暂时制约性、非制约性和长久制约性。新规则没有依照基金划分,而是由学校“全局”方位表示财务情况。第二,英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英国高等学校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则,每一年的`年末都往投资人、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学校有关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信息,按照讯息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年度回望(annualreview)、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和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三个方面。学校年末的报表与另外有关的阐述是年度财务报表。通过单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于学校管制报表、财务报表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学校理事会人员、学校理事会的担责、合并损益表、会计策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现金合并流量表等都包含在内,对去年年度的科研、教导和社会服务层面的成功施行全盘的披露和汇总被称为年度回顾;现实与数据讯息对外暴露相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教育和科研、财务与资金等简易的讯息。第三,加拿大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变为典型的为加拿大高等学校讯息透露轨制。依照加拿大教育有关的法律表明,高等学校每一年年末都往教育行政管制部门、学生(家长)、投资人、债权人、捐赠者等有关收益者透露有关学校的科研状况、教导以及资金等层面的讯息,现实与数据(factsandfigures)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和管制指标施行年度报告三个方面组成了学校的讯息透露,财务报告早已过单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实与数据讯息也运用了相对正式的方法,利用数字和图标施行充足的透露学校一年来的学生情况、财务情况、师资水平、研究状况、图书馆状况等;为了使有关利益者对现实和数据讯息的了解与运用相对便捷,利用细致指标对有关的讯息数据施行评估和分析是管制指标执行年度报告。此外,在后两方面报告中,透露讯息的内涵和细致指标比较稳定,但各高校也依照本身的状况截然不同。第四,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是以修正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创设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眼下,中国高校会计怎么适宜市场化革新的需求,能够从美国高校会计轨制变化的“一角”,获得下面的启发:其一,作为预测会计轨制革新的目的需达到多方信息运用者的需求。历史上因为中国高校皆是以公立为多,因此全局会计轨制的创设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需求,例如,现行轨制要求高校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施行预算管制等。伴随高校多道路汇集资金的进展,会有层出不穷的国家之外的主体和高校产生财务联系,他们也力需明白高校的运营状况。由此,在创设会计轨制时,务必要思考这些有关利益者的需要。眼下中国高校会计讯息还未达到公开披露,而单单为向上级管制部门报告。这让其他主体没有办法取得他们需求的讯息。讯息公开,有助于提升捐赠人、国家、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升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其二,应维持财政部门为所有会计规则系统的制订机构。双轨制为美国高校会计核算的运用,政府会计规则委员会规定公立大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管制私立大学。这种轨制,在处理会计讯息的比较性问题有很大难度。近几年来,美国私立和公立大学的会计轨制慢慢倾向相同。实践表明,没有较多的卓越性在两套管制机构里。中国创设两套会计管制制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国情,确认了会计管制机构客观上仅为财政部门。人们明白,针对私立和公立大学创设两套会计核算和披露方法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还未有如此的需要在客观上,并且,在中国私立大学还在起步水平,在一套核算方法中,能够把这种会计差异协调过来;其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规则与企业会计规则倾向相同。美国高校信息透露由基金主体转为学校主体,目的就是使较多的人明白财务报告。眼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国际上政府在很多层面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式,例如用收付实现制被权责发生制代替,支出概念被费用概念替代,编制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都力证了两种会计方法的相融性;其四,不应当运用“基金”会计核算方式。人们明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础特点并不是“基金会计”,它仅为特殊会计条件下的产物。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为美国高校资金的源头外,占有较大比例的为其他方式像捐赠等。因此用基金账户划分核算,有助于表达责任的不同。中国很大部分高校资金来源于学费和财政拨款,在其他渠道汇集的资金占比很小,由此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应环绕着财政拨款来定制。中国现行高校会计表明:对经营性支出依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性支出依照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美国的高校会计,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教育的“成本”是其优点,继而为获得相应的补偿铺垫基础。中国高校还未全部开放本科生的收费轨制,但培育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现实早已大范围采用“自费”轨制,这就说明了非常有必要地施行成本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也是客观需要。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管理工作者重要研究内容。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转变,开展了专项实践研究,为高校会计改革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2]冯宁.高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视角[d].青岛理工大学,.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

目前我国已经由有关机构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股票交易法律、规则,并规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损害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和风险,因此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试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上市公司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从宏观而言,它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微观而言,从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角度来看,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从企业角度看它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促进公司自身的发展,从企业经营管理者角度看,有助于落实和考核其经营管理责任。总之,公平、真实、充分、及时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于国家、于企业、于民众都是大有好处的。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取得的成绩。

(1)会计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和证监安会发布的关于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内容,初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体系如图1:。

图1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体系。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他非会计信息一起,在公司入市(一级、二级市场)、入市以后的适当时机公开披露。综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会计信息都是其主要内容,但是出于用户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同时披露非会计信息也是必要的。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不可能象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行业会计制度那样独立存在、自成一体,而是渗透在有关法规和信息披露规范性文件之中。在这些公开披露信息中,还应包含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所作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帐、审计的报告和意见。

[1][2][3][4][5]。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约有8亿农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1]近年来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

首先,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满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得以缓解,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较农村更为完善,农民生活方式向城镇转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城镇化有利于农村面貌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利用城镇的辐射和集聚效应,可以合理布局乡镇企业,改善农村环境,乡镇企业使村民就近就业,减少了人口大量流失带来的问题。

最后,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使小规模零散土地得以集中,有利于農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从粗放型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型的精细化生产。

城镇化具有一体两面性,它是三农问题解决的途径,同时它的发展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挑战。表现为城镇面子工程、城镇化质量低和工业化为主三个方面。

首先,城镇面子工程。城镇化进程下,很多地区掀起造城运动,城市不断扩张,占据大量农村土地,很多农民被迫失去土地,出现大量无地农民。大中型城市旧城改造,廉租房不断减少,很多农民工租房困难或者租房成本高,无法携家带口去城镇发展,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其次,城镇化质量低。我国的城镇快速发展,但这种城镇化是低水平、粗放型的。虽实现了土地城镇化,但土地表面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享有的依然是农村服务,加上一些大中型城市的高门槛,户籍制度下农民难以融入,人口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人多地少以及城市社会拒入,农民呈现亦工亦农的状态,农民半耕半工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化。

最后,以工业化为主。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应大于工业。但现实是很多城镇追求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忽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类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农民进城就业难。同时,一些工业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城镇建设减少面子工程。

大中型城市应保留或建设廉租房,为农民工提供廉价的居住地,减少迁徙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利于城镇管理。加大对中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小城镇房价不会像大城市一样被热炒,同时居住排挤力度小,农民住房压力和经济压力可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小城镇发展,农民可以实现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缓解了农民心理压力。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农村健全,服务业发达,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溢出的问题,增加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民离开土地去城镇谋生,大量土地得以流转,农业可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率。

(二)提高城镇化质量,落实户籍改革。

针对城镇化质量低,应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尽快改进。我国户籍改革正有序进行,有望在20xx年形成新型户籍制度。中小城镇农村居民准入门槛低,很大程度解决了农民候鸟式迁徙问题,可有效促进人口城镇化。农民进城实现市民化,其与城镇居民在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相同待遇和服务,可使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城镇化得以落实。同时,因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农民市民化为农民在城市生存和生活提供了社会保障,农民与土地可实现切割,农村土地得以进入市场流转,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提供有利条件。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产业的城市,需要较高的技能或知识,农民普遍教育程度低,掌握的技术多低端,在这些城市,只能从事没人愿意干的较脏、较累,技术要求低的工作。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较低,可以吸纳溢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服务业也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享受到的服务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城镇应大力发展服务业。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城镇化,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关系8亿人口。应推进城镇化,以城带农,城市反哺农村,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xx(1)。

[2]赵丽欣,王青青,李辉,郄艳丽。城镇化问题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xx(12)。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也在稳步发展。但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三农问题本身来说,其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内经济协调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在新时代下以取得长期有效发展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藉此,本文立足于当下的四川省三农问题,对区域协调发展与突破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农问题;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xx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xx—20xx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三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xx.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xx.

[4]杨世勇。川渝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xx.

[5]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xx.

钓鱼岛问题的军事论文

首先,让我们从各个角度谈谈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历史: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坤舆全图》使用闽南语发音,称为“好鱼须”,即“钓鱼屿”)。台湾沿用“钓鱼台”名称至今。大陆现代则称该岛为“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的名称。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即甲午战争前一年,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诏书中写道:“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地理: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而非日本的琉球海槽。政治: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所以,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但为何日文霸着钓鱼岛这块地不放?一是,在大陆架划分上,中国和日本是相向而不共架的大陆架,由冲绳海槽分隔,但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的西侧上沿。一旦日本拥有钓鱼岛,那不只是占领钓鱼岛列屿那几座岛,而是让其领土踏在中国的大陆架上,中国和日本就变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二是,日本近年对东海的调查投入大量资源,按照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的说法,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获得这些海域,将使日本由资源小国而成为东亚的资源大国。东海的油气储量大约77亿吨,亦足日本使用近百年。钓鱼岛丰富的资源和大陆架的范围才是日本争夺钓鱼岛的真正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中日关系一边发展,一边不断集中爆发矛盾和冲突。每次两国关系恶化,日本或者是挑事者,或者是放纵偶发事件升级的一方。无论历史、贸易还是海洋权益,只要日本不率先发难,不火上浇油,中日关系就相安无事。历史证明,面对日本这样的邻居,光讲友好显然是不够的。过分强调中日关系重要,会使日本误判中国对国家利益的排序,误判中国社会对日本挑衅的容忍度。中日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利益体,两国过去发生过战争,今天在战略上互相防范。两国的友好只能以互利和相互尊重为前提,日本的自我纵容应明确不被允许。

中国应建立一整套反制日本挑衅的外交选项。对日本的各种对华不理智行为,中国有必要将其分类、分级,它的每一种挑衅,中国都有必要提前预设反制措施。通过几次快速、坚决的斗争,中国就能在日本的对华思考中植入新的认识,他们会清楚,对维系中日关系,中国没有比日本更多的义务,日本必须同时尽力。想要反制日本,中国应首先利用经济资源,特别是市场资源。中国目前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学者唐淳风估计,近10万家日本企业主要靠中国市场存活。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已超过对欧美等国,粗略估计已超过40%。中国应打通中日关系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使日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考虑自己的实利。此外,在东亚安全、环保、日本的联合国地位等诸多问题上,中国出牌也应坚决。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论文

以上一系列事件说明,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风险加以必要的控制,不能任其作为表外业务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果对该项风险极大的投机行为予以适当的披露,有适当的机制予以约束,提醒管理层和所有者的高度关注,就不会发生等事态无法收拾以后的巴林银行残局和中航油的艰难重组。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

20xx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既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落户,能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受跟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新型城镇化;三农。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提出促進三个“1亿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到20xx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20xx年末,廊坊市农业户籍人口为262.6万人,城镇户籍人口为176.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0.2%,高于35.7%的全国水平。

1.1人口总量稳定增长。

20xx年末,廊坊市常住总人口约为446.8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约229.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4%,同比增加2.9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1.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同比出生率提高了0.8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同比增加了0.32个千分点,人口总量和增长率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城镇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在河北省内排名连续4年居第3位,仅在石家庄和唐山之后。廊坊市10个县(市、区)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不同,广阳、三河、香河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市水平,固安、大厂、香河、大城四县增幅较快,20xx年增幅分别为1.85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

1.2农业人口增中有变。

20xx年到20xx年末,廊坊市户籍人口总量增加近20万人,农业人口增长近13万人。而户籍人口总量和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平稳保持在1.4%和2.4%左右。农业人口年增长率波动性较大,仅20xx年廊坊市农业人口增长率就高达3.2%,20xx年廊坊市农业人口增长率则降低至0.8%以下。香河县、固安县、霸州市和安次区农业人口增长不稳定,个别时期农业人口出现负增长现象;三河市、大厂县、广阳区、文安县和大城县农业人口仍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以上,大城县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1.5%左右。

2.1农村土地资源紧张。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土地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而廊坊市人均耕地不到0.095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农业土地集聚高效化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农村土地确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升值预期,农民对土地产生绝对依赖,加之廊坊独特区位,面临疏解非首都功能外溢和房价上涨的压力,土地资源越来越呈现紧张态势。

2.2农村人口转移实施难度大。

从户籍人口看,廊坊市440万人中将近260万农业人口。达到20xx年45%的户籍城镇化率和6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廊坊市还要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约22万农业人。但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农民工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陛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劳动收入和生活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农民更愿意在城市务工获得较高收益,在农村享受更低廉生活成本。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城市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将越来越大,这也促成农民更愿在城市打工而不愿落户城市的现象。

3.1突出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村庄性质,对划定保留的村庄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利用规划手段,探索农村发展动力,尽快缩小与城镇户籍居民之间的待遇差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覆盖;对纳入市区、镇区和工业园区的村庄进行整合迁并,合理安排迁并时序,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对要求迁并的村庄,根据农民意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2探索创新,完善户籍制度。

3.3发挥优势,强化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中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集约农民原料,节约生产成本,改变“各自为战”的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与超市等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指导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推进园区农副产品商品化进程;利用新颖的营销手段推广农户产品和企业品牌,让“廊坊农业园区产品”立足于京津冀;重点鼓励本地农民劳动力向农业园区转移,发挥市场作用,绑定本地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中,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要求,实现农民生活水平迈向新阶段。

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的相关论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房地产抵押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抵押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地上无房屋(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在建工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本办法所称抵押人,是指将依法取得的房地产提供给抵押权人,作为本人或者第三人履行债务担保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本办法所称抵押权人,是指接受房地产抵押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担保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本办法所称预购商品房贷款抵押,是指购房人在支付首期规定的房价款后,由贷款银行代其支付其余的购房款,将所购商品房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

第四条以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同时抵押。

第五条房地产抵押,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设定的房地产抵押,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六条国家实行房地产抵押登记制度。

第七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全国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工作。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抵押管理工作。

第八条下列房地产不得设定抵押:(一)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二)用于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福利事业的房地产;(三)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其他建筑物;(四)已依法公告列入拆迁范围的房地产;(五)被依法查封、扣押、监管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的房地产;(六)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房地产。

第九条同一房地产设定两个以上抵押权的,抵押人应当将已经设定过的抵押情况告知抵押权人。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房地产抵押后,该抵押房地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余额部分。

第十条以两宗以上房地产设定同一抵押权的,视为同一抵押房地产。但抵押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以在建工程已完工部分抵押的,其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

第十二条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购买的房地产抵押的,其抵押额以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处分和收益的份额比例为限。

第十三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房地产抵押的,必须经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其上级主管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以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房地产抵押的,必须经董事会通过,但企业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房地产抵押的,必须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通过,但企业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有经营期限的企业以其所有的房地产抵押的,其设定的抵押期限不应当超过该企业的经营期限。

第十八条以具有土地使用年限的房地产抵押的,其抵押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已经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第十九条以共有的房地产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条预购商品房贷款抵押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必须符合房地产转让条件并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以已出租的房地产抵押的,抵押人应当将租赁情况告知抵押权人,并将抵押情况告知承租人。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

第二十二条设定房地产抵押时,抵押房地产的价值可以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也可以由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抵押当事人约定对抵押房地产保险的,由抵押人为抵押的房地产投保,保险费由抵押人负担。抵押房地产投保的,抵押人应当将保险单移送抵押权人保管。在抵押期间,抵押权人为保险赔偿的第一受益人。

第二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法人分立或者合并后,原抵押合同继续有效。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抵押人死亡、依法被宣告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时,其房地产合法继承人或者代管人应不继续履行原抵押合同。

第二十五条房地产抵押,抵押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抵押合同。

第二十六条房地产抵押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一)抵押人、抵押权人的名称或者个人姓名、住所;(二)主债权的种类、数额;(三)抵押房地产的处所、名称、状况、建筑面积、用地面积以及四至等;(四)抵押房地产的价值;(五)抵押房地产的占用管理人、占用管理方式、占用管理责任以及意外损毁、灭失的责任;(六)抵押期限;(七)抵押权灭失的条件;(八)违约责任:(九)争议解决方式;(十)抵押合同订立的时间与地点;(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以预购商品房贷款抵押的,须提交生效的预购房屋合同。

第二十八条以在建工程抵押的,抵押合同还应当载明以下内容:(一)《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号;(二)已交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需交纳的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三)已投入在建工程的工程款;(四)施工进度及工程竣工日期;(五)已完成的工作量和工程量。

第二十九条抵押权人要求抵押房地产保险的,以及要求在房地产抵押后限制抵押人出租、转让抵押房地产或者改变抵押房地产用途的,抵押当事人应当在抵押合同中载明。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论文【】

“三农”是当今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正常发展。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弄清“三农”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弄明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抓住重点,事半功倍。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因为这三个名词或三种事物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或者是说它们前面都有一个“农”字,所以,人们把它合起来称为“三农”。但是,详细考虑一下,“三农”问题虽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不是属于一个大问题中的三个小问题,没有办法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它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三农”之所以成为“三农”问题,不是说它们现在的情况非常良好,而是说它们都存在着不能不重视和不得不尽快加以解决并且如果不重视和不尽快加以解决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的问题。“三农”问题到底已经怎么样了?有些人用一个判断词和一个形容词和它们分别组合在一起说:农业真危险、农村真穷、农民真苦,说明“三农”问题现在的境况,说明“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这种形容是贴切的话,解决“三农”问题对我们来说,确实已经是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农村为什么穷?是因为它是农村吗?是因为它是搞农业的人住的村子而穷了吗?详细分析起来,农村在农业和农民二者中,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农村所以成为农村,是因为是农民住的村子,才叫做农村。农民所以成为农民,是因为他从事了农业生产。如果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了商业,那他就只能是商人而不能是农民;或者他从事了工业生产,那就只能是工人,也不是农民。农村只是一个居住着什么性质的人的地方的名词,而它本身不对任何一个个人起限制作用,所以,我们不能说居住在农村的人都一定是真实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不但他们可以不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进行其他的工作(那样的话,他们就不是实际的农民,而是名不副实的农民,而且,还可以从农村走出去,到城市里去居住,成为城市市民。农村真穷,其实也只不过还是说农民真穷的。农民真苦,也可以说是农村真苦,但是,还是说农民苦的。再者,如果农民富起来了,农村自然也就不穷了。在事关经济的问题上,“农民”和“农村”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只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因此,“三农”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三农”问题,只不过是加了一个“农村”问题,以此概括地全面一点。但是,在实际上,却没有说出更多的问题,而只是说了两个问题,是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而农村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农村问题,并非“三农”问题要说的主要问题,所以,“三农”问题就只是两个问题了,我们只用说农业问题与农民问题就可以了。

因此,上面假设第一个因果关系问题,是农村真穷导致了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农村真穷不是导致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重要原因或者关键问题。

我们再来看农业。

“农业真危险”是不是农业生产本身的原因导致的昵?农业生产发展本身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土地的多少、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是不是有足够的就业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等等其他的一些因素。但是,这四个方面是起着最关键或者最重要的作用。

说到土地,中国同其他国家比起来,不是绝对的多。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看,我国的土地可以基本供应我国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粮食生产基本上是安全的。1980年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不但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经常面临卖粮难的问题。只要政策得当,结构合理,在不断发展中,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自满自足是没有困难的。

说到科学技术,自从建国以后,在农业方面,发展也非常迅速,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一天比一天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粮食亩产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种子得到了改良,化肥、农药、灭草剂等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粮食单产由解放初期的_、二百斤到五百斤,再由五百斤到一千斤,并且还在不断上升着。虽然,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发展的速度是不慢的,并且,还在迅速发展着。可以断定,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发达国家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农业的生产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基本上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拖拉机、收割机、水泵等在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如果条件允许,一个农民驾驶着拖拉机或者收割机在一天8个小时的劳动中至少可以耕种50亩以上的土地或者收割50亩以上的庄稼。农业生产力还在飞速发展。

最后,我们来看有没有足够的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就业。

建国以后,虽然我们准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以农业为基础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后来,一度要求全民大搞农业,农业生产有着充足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人口的比例有所减少,但是还是相当多,占了总人口的2/3以上。农业生产中有着足够的劳动力。我们只是看农业生产这一个方面,这不能是“农业真危险”的原因,只要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力在发展,不管在已经只需要1个人就足以种植得非常好的500亩土地上有1个劳动者,有10个劳动者还是有100个劳动者,劳动者过多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繁重了与轻松了的差别,但不能产生土地效益的差别。如果有土地生产效益差别的话,也是微不足道的。至于农民本身所产生的问题,只能是在分析农民问题时的事情。

通过以上分析,在当前并没有农业危险的迹象。虽然,我们在以后的分析中,会看到农民真苦导致农民没有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抛荒土地,但是,这种现象不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上就业的人数不足,反而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上就业的人数太多了。所以,不属于我们在这里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是要放到研究“农民真苦”的时候再研究。所以,农业生产本身是不存在“农业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至于农业与农村、农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存在的。农业怎么样了,就决定了农村和农民是怎么样了,这是一个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农业生产正常发展,决定了农村和农民的景象非常正常。所以,“农业真危险导致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的推论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再来看农民。我们先从农民本身来研究。导致农民贫穷和富裕的内在因素有哪些昵?有劳动对象也即耕地的多少与肥沃程度问题,有使用的生产力问题,有科学技术的问题,有农民的劳动生产素质问题。

我们先来看耕地问题。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里,虽然因为荒芜和开垦能够减少和增加耕地的数量,但是,因为总土地面积有限,增加不是无限的。再加上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限制,就决定了即使能够无限量的开发,也只能是在满足需求的数量上,多余的土地就会自动退出耕地而荒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农产品的数量剧增,产生了卖粮难的问题,在“退耕还林”之前,有一些劣等土地就退出了耕地而荒芜了。因此,耕地面积不是可以随意增加的。但是,这不影响农民的耕地多了,农民的收入就高经济就相对富裕;耕地少了,农民的收入就少经济就相对的贫困。耕地的肥沃程度也是如此。当前中国农民的耕地数量虽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同,但是,在现有的农业生产力下,耕地同农民所使用的生产力比较起来,相差相当的远,因此,农民的收入虽然有着差别,但是,他们的农业生产收入同他们使用的生产力相比起来,差距非常大,只有1%-2%。所以,从整体来看,农民是非常穷的。

在农业生产力问题上,我们在上面已经有所分析。同科学技术一样,都在迅速地发展着。其实,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样也是生产力的增加。生产力的增长,可以使农民在单位的耕地上和单位的劳动时间中增加效益。因而,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起作用,我们就只能得出结论,农民也会富裕起来。所以,我们可以说,农民的贫穷与生产力有关,也与生产力无关。说与生产力有关,一是说在生产力的增长中,农民的生产活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经济也有所变化;二是说生产力的增长还远远不够。说与生产力无关,是因为农民的收入同生产力的增长远远不成比例,农民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效果。

科学技术问题也是如此。但是,科学技术在另一方面也就是农民的劳动生产的素质问题。同样,从一般情况上说,农民的生产劳动素质越高,则农民收入越多、经济越富;反之,则农民收入越少、经济越穷。这只是一般情况,是说在耕地相当的情况下。在耕地太少的情况下,甚至还有可能减少农民的收入。在用人力畜力的情况下,农民有足以满足自己耕种的30余亩土地,有耕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农民耕种一亩地不投入任何资金可以收获粮食300斤,每斤按0.6元计,有0.6元x300斤=180元的收入。在使用拖拉机、收割机、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的情况下,因为农民只有3~5亩土地,没有办法用拖拉机与收割机等,只好请他人为自己耕种收割。所以,耕种一亩地需要耕种和收割费用60元,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等240元的情况下,可以收获800斤粮食,有0.6元x800斤=480元的毛收入。如果减去投入部分,还有480元-60元-240元=180元,和过去的人力、畜力时的情况一样。但是,由于土地太少,在过去需要投入3~5天就可以耕种好一亩土地的情况下,现在就得用30天左右。所以,实际的效益减少了,农民就更加贫穷了,不得不靠为他人打工来维持生活。

这样看来,“农民真苦”与农业的关系不大,关键的问题是农民自身的问题。

在前面,从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如果没有什么另外的原因,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农民的生产劳动素质都和农民的收入或者富裕程度是正比例关系,即,它们愈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愈提高,农民就愈经济富裕。现在就只有土地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中起到了左右它们的作用。虽然说,土地数量多了,农民的收入就多,就富裕,但是,土地少了,不但使农民的收入少了,富裕程度减少了,而且也降低了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农民的生产劳动素质的效果,因而也抑制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土地问题又可以起相反的作用,因而,土地问题就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简单地分析一下。因为土地太少,不但农民买拖拉机和收割机供自己生产不合算,而且也使拖拉机、收割机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在小块土地上耕种、收割回头多,机器空转多,行驶和操作都放慢了,特别是在地块之间的频繁移动,更是浪费时间与劳动力。在土地非常之少时,农民使用科学技术和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劳动素质都会形成收益小于投入,是不合算的。所以,土地数量问题在这里起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重要的是农民所能耕种的土地数量问题。

但是,我们在前面谈到土地问题时曾经说到,可以供农民耕种的土地的数量不但受到土地面积限制,而且也受到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限制。如果农民耕种的土地过多,农产品自己消费不了,而又没有足够的国际市场,不但会成为农民收入的障碍,而且,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给农业以大量的扶持和补贴,表面上是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的一个包袱。在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基本上已经饱和,而全体农民的耕地距满足的数量相差很远。假定说我国能够满足全体农民的耕地需求,农产品过量供给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场灾难。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昵?

其实,解决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办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办法。如果农民和土地都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自由缩减和膨胀,那么,如果土地多了,可以增加农民洳果农民多了,可以增加土地。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如果在既定的生产力下,需要的农民一定,土地可以自由增加,那么,就只有增加土地;反之,如果土地_定,农民少了,就只有增加农民,农民多了,就只有减少农民。土地的多少是一个相对的量。100万亩土地怎么样?是多还是少?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农民,就是绝对的多洳果面对1000万农民,就是绝对的少。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在现有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基本满足了需求,所以,即使真的需要增加和能够增加土地,也不会有多大余地。如果满足现有农民生产的需求,需要增加百倍上下土地数量。这样,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根据现实各方面的情况,不能说是土地太少了,只能说是农民太多了。所以,农民太多才是“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

中国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三十亩地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对过去的小农生产的形象写照。新中国在建立之后,就开始建立了东方红第一拖拉机厂。以后,农业机械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大集体时代,如果说拖拉机、收割机的使用还不普遍、还不配套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今天,拖拉机、收割机、优良种子、化肥、农药就已经普遍使用了,中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或许有人说,我国9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自己的农业机器,所以,还不能说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他们所据有的生产力还是非常低的。

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根据农户占有的农业机械的比重来断定农业的生产力。因为单个农民所有的土地太少,有农业机械的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的使用率非常之低,这就使有农业机械的农民把为其他农户耕作作为主要任务,因而也使没有农业机械的农户都使用农业机器耕作。因而,除去条件恶劣,不适宜使用农业机器的地区,大部分可以使用的土地都使用了。农民自己没有,就雇用他人的农业机器使用。所以,可以说,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是拖拉机耕种、收割机收割、用化肥施加肥料、用农药消灭害虫的生产力。

我们只假定,一个农民,开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50亩庄稼,开一台拖拉机,在一天也可以耕50亩土地。在10天收割500亩庄稼之后,再用10天时间,就可以把这500土地耕一遍。那么,剩下的10天时间可以作一些其他的工作,如平整土地、扒畦播种等。其他的事情如中耕、除草、灭害虫,甚而灌溉等等,可以用2~3个月时间。这样,每季耕种护理收割就是4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任务。一年两次种植,轮番作业,500亩土地,用8个月的劳动时间可以完成。

根据北方的情况,种一亩地,所需要种子在秋季种麦时要多一些,在夏季种秋时要少一些,平均每亩按25元算,两季需要50元左右。所施用的化肥每亩地每季需要一百多元,两季按250元。每季每亩使用农药,灭草齐等约为50元,两季共100元。这样,两季共需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共计为50元+250元+100元=400元。我们再拿出80元予付浇地灌溉以及集体提留的开支。这样,一亩地在一年两季的耕作中共计投入480元左右。

在这样的生产力下,每亩地的收获就大大提高了。在南方,水稻高产,每亩每季可收水稻在1000斤以上。在北方,现在每亩收小麦也可达到1000斤左右。我们算的低一点,按每亩麦子收800斤计算。如果是大米,价格比较高,可以达到0.8元以上。但我们不按大米算,按北方的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计。在有些时候,玉米每斤的价格不低于小麦的价格。我们折中算,均按每斤0.6元计,那么,每亩季可收获800斤粮食,这样,0.6元x800=480元。

这样,我们在一年的耕作中怡好投入了一季收获的粮食的价值。剩下了一季收获的粮食为整整一年耕作的纯收入,正好也是0.6元x800=480元。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是480元x500=240000元=24万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能贫穷吗?

但是,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在1.5亩。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户5口人,占有土地的总数就是1.5亩x5=7.5亩。这只是平均数。大多数地区只有一亩土地甚至只有5分土地。这样一个5口之家就只有5亩地或2.5亩土地。如果每亩收入480元,这三类不同的5口之家的总收入,依次为3600元、2400元、1200元。

农民在收割、耕种时,_季得用1个月的时间。一年耕种、收割两季,就需要用去两个月的时间。这里,7亩和5亩土地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他们自己并不实际进行收割、耕种的操作,只是在进行查看庄稼成熟与否以及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事情,所需要的次数是相同的。但在实际上,这种劳动完全可以不要。在种500亩土地的农民那里,都是供应商直接送去的,并且由于数量大,所以价格也低。其余就是寻找、等待、侍侯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自己耕种收割的非耕作空忙。农民用两个月的忙碌完成了请有农机的农民为自己一年两季的耕作。

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他干了多长时间昵?如果我们按拖拉机每小时耕种5亩土地,收割机每小时收割5亩庄稼算,那么,给有7.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1.5小时时间的庄稼,耕种了1.5小时时间的地,共3小时的时间,两季6小时;给有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1个小时时间,耕种了1个小时时间,共2个小时时间,两季4小时;给有2.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0.5个小时时间,耕种了0.5个小时,共1个小时间,两季2小时。收割一亩小麦和耕一亩地都需30元至35元。我们按30元计,每亩一季需付出30元+30元=60元,一年两季,就要付出60元x2=120元。这样,有7.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900元;有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600元;有2.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300元。

农民耕种的土地太少,所以不能用卖粮的钱来付这笔费用,只有靠打工。在一般情况下,每月除去住宿吃饭能余下300元。如果按这样算,那么,900元就需要打工3个月,600元需要2个月,300元需要1个月。这样算起来,加上耕种收割所忙碌的2个月,种7.5亩土地的农户用了2个月+3个月=5个月的劳动完成了一年两季的农业耕作任务,实际是用5个月劳动进行了6个小时的农业劳动;种5亩土地的农户用了2个月+2个月=4个月的劳动进行了一年两季的农业耕作,实际上是用4个月的劳动完成了4小时的农业劳动;而种2.5亩土地的农户则是用2个月+1个月=3个月的劳动完成了2个小时的农耕劳动。这种劳动的实际效率是非常低的。可以说,只在1%左右。种7.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最高,收入是3600元+5个月=720元/月;种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次之,是2400元+4个月=600元/月;而种2.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最低,是1200元+3个月=400元/月。从平均的角度来看,农民当前的实际收入只是他们使用的生产力应该得到的收入的1%左右。如果按全年普及,月收入则更少。不足人均1.5亩土地的5口之家或者没有5口人的农民之家的收入就更加少了。这样,农民的生活就不能不贫苦。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收入太少,不足于顺利进行农业生产和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不能不依靠出去打工取得收入来弥补不足部分;另_方面,打工的工资虽然比起在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就业的非农业人口要低许多倍,但是,比起进行农业生产的收入要高得多,所以,有的农民就宁愿抛荒土地也要去打工。但是,不是因为农民文化和技术的缺失(而这个方面只能是一个次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刚刚进入城市并且是一个在城市中没有可靠的地方立足的人,他们必须尽快找到工作才可以在城市中生活下去(虽然说只是城市需要他们作为劳动的后备补充力量才能够暂时在城市中存在,如果不是如此,他们是不能在城市中立足的),所以,他们和用人者比起来就更加不对等,再加上他们的农业生产收入太少,工资的底线要求太低,这些条件决定了他们打工收入(工资非常低下。他们虽然收入不高,还得从中付出住房费(由于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房租也飞涨了、城市暂住费(名曰办暂住证成本费或者手续费)、交通花费等等,能够剩下的就更加少了。当然,他们也可以不去打工,而是搞养殖、搞手工业、搞多种经营、搞特产种植等等。一方面,虽然在这方面种类不少,但是,比起9.3亿农民来说,就显得特别的少了。所以,竞争激烈,很难长久赢利而不亏损。在全体农民都只有3~5亩土地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因为搞特产种植、多种经营激发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资金少,还有几亩土地必须照料,不能池有不敢的因素)专营,所以成本高、收入低。因此,虽然农民进城打工、搞养殖、搞手工业、搞多种经营、搞特产种植等在顺利的情况下,比不搞要好,但是,正是他们的这种“半抱琵琶半掩面”的不能专营的处境,使得他们的收入非常低下,他们非常贫穷。

农民有“业”吗?有。但是,他们的“业”太少了,不能满足他们劳动的需要。所以人们不把农民的劳动看作工作,看作职业,因而他们的劳动没有高低,没有区别,也没有人考虑他们的职称。因为“不”需要。农业是“业”吗?是也不是,闹不清楚。没有人把去进行农业生产看作就业,但是,还是把没有“业”可从的或者已经失去“从业”资格的人塞到农业上来,或者用以后的好工作、高收入作为筹码吸引人们暂时到农业生产中去。农民永远不会失业,尽管农业只是满足了农民1%左右的劳动需要。农业有科学吗洧。但是,是硬塞进去的,所以,它在不科学中旋转。特别是在农业中缺少了经济科学,使资金浪费了生命,难以变成生龙活虎的资本,因而也枉费了劳动,使劳动的效率非常低。农民就是在这样的几乎是冰冷的没有生气的一潭死水中拼命挣扎,争取生存的契机,越来越同现代化拉开了距离,被边缘化,成为本来不应该贫穷的贫穷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确实存在着“三农”但是,不存在什么“三农”问题。当然,如果我们细致地去考察,在“三农”中,不只是“农民”存在着贫穷问题,“农业”也存在着发展问题,或者说存在着赶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问题;而“农村”昵,虽然贫穷可以说和“农民”的贫穷是统一的,但是,不是还存在诸如民主问题、社会和谐问题、文化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优化环境问题等等问题吗?为什么说不存在“三农”问题昵?事实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认为,关于“农业”“农村”问题,是和其他许许多多方面的问题一样,不是应该提到重要地位必须下大力气作为非常重要的亟待解决问题。就象城市,难道我们不能总结出诸如城市建设、城市市民收入等等几个城市问题吗?但是,这些问题,是日常的需要解决的正常工作问题,不是国家发展的当前最为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我们没有像提出“三农”问题那样提出“x城市”问题、“x文化”问题,“x工业”问题、“x服务业”问题、x等等其他问题。况且,在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即使“农村”“农业”真正存在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农民太穷”引起的。例如医疗问题吧,如果农民的收入和市民的收入一样,那么,问题还会有那么严重吗?虽然说,我们在医疗问题上需要尽可能多给农民以帮助,但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一个办法。所以,“三农”问题归结起来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太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民太穷”只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只是农民太多了。解决农民贫穷的办法有许多个,但是,我们的救济、反哺、免税、普惠等等只能或多或少地缓和一下农民的眼前困境,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才是最为根本的办法。

把“三农”和“三农”问题等同起来,就含糊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人们难以分清主次不能抓住重点,而把人们的认识约定到邪路上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用错力量,因而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三农”问题的提法使人们紧紧地把农民、农村、农业结合在一起,难以使农民脱离农业、农村的约束。如果我们只是提出“农民”问题,就非常容易看到是农民的经济贫穷问题,就非常容易看到农民太多了,就会把解决农民太多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从而抓住问题的要害,把主要力量放在问题的要害上,就能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从而加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

提出“三农”问题是有它的历史意义的,是对“农民”问题的初步认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三农”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加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的相关论文

这里讨论的是房屋产权抵押的有关法律问题。

1、可以抵押的房屋:应当说,凡合法取得所有权证的房屋均可由所有权人作出权利处分而设置抵押。对于私房、开发商合法开发的商品房未出售、转让的房屋可以抵押。开发商因建设需要资金虽与金融机构签订了抵押担保借款合同的房屋,只要未出售的房屋可以抵押。

2、抵押合同:房屋抵押权的设定属于要式行为,抵押当事人必须签订书面抵押合同。抵押合同内容应符合《担保法》第三十九条与《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修正)》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抵押合同自合同双方签署之日成立(抵押合同附成立附加条件的除外),自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

3、抵押登记:房屋产权抵押登记必须符合《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2001修正)》第四章的各条规定。房屋产权抵押登记必须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1)抵押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或法人资格证明;

(2)抵押登记申请书;

(3)抵押合同;

(5)可以证明抵押人有权设定抵押权的文件与证明材料;

(6)可以证明抵押房地产价值的资料;

(7)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文件。对于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抵押人需要提交集体企业职代会通过同意抵押的决议;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抵押人需要提交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通过抵押的证明,但企业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房地产抵押的,应当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有经营期限的企业以其所有的房地产设定抵押的,所担保债务的履行期限不应当超过该企业的经营期限。抵押登记的合法证明是登记机关发给抵押权人的《房屋他项权证》。

(1)、法定不得设定抵押的房屋:

1)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2)用于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福利事业的.房地产;

3)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其他建筑物;

4)已依法公告列入拆迁范围的房地产;

5)被依法查封、扣押、监管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的房地产;

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房地产。

(2)、一般讲,凡已合法出售的房屋均不得作抵押登记。如果开发商与金融机构将已出售的房屋作抵押,此时的法律后果相当于“一房二卖”,此抵押登记为无效。

(3)、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七条规定,以依法获准尚未建造的或者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抵押的,当事人办理了抵押物登记,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如果将已竣工,尚未进行竣工验收,尚未获得“大产权证”的房屋作为在建工程抵押的,此抵押登记无效。

(4)、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八条规定,以法定程序确认为违法、违章的建筑物抵押的,抵押无效。

5、抵押登记资料中的有关问题:

在抵押登记过程中,首先抵押人必须向登记机关提交完整、真实、准确、合法有效的登记资料,如果登记资料存在不完整的瑕疵,应当补正,一般情形下不会影响登记的效力。如果登记资料不真实,将直接导致登记的不具有效力的后果。

登记资料不真实一般表现为下列情形。

:1)、抵押物存在权利争议,如已出售的商品房;

2)、不符合法定通过要件,未经企业有关机构,如职代会、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的;

3)、未经企业职代会通过,但抵押人提交了通过的虚假证明的;

4)、登记资料中抵押房屋面积与实际面积出入较大的;

5)、将未获得“大产权证”或产权证的实际已在销售的房屋作为在建房屋抵押的;

6)、将已获得产权证的房屋,而因抵押人原因无法提交产权证作为在建房屋抵押的;

8)、抵押合同不真实、虚假抵押合同;

9)、抵押房屋价值未进行评估的,或评估值严重失真,虚假评估、

10)抵押人未提交抵押登记房屋对应的土地使用证的等等。其次,抵押登记时,未对抵押房屋按套、户进行特定化,将导致抵押登记无效。

第三、有争议的房屋权属进行登记的,抵押登记无效。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论文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信息的不对称会让衍生金融市场中存现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就会提升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由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会给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带来影响。这就证明要提升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水平,实现会计监管的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观点,通过对专家观点的分析和理解,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含义是指,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交易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以及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基本含义来看,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监督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会计监督则属于监督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运用会计监管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中隐藏的风险进行监管,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风险。在当下一些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和体系,但是这些制度的管理重视主要在金融监管上,对会计监管不够重视。面对现在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缺少整体上的管理,并且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都不够不完善,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公允计量价值给市场造成动荡。

当下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了规定,其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尽管运用公允价值可以进行虚拟经济的核算,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也能够得到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公允价值自身存在缺点,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导致了市场动荡加剧。产生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导致资产的负债现象会随着市场的动荡而反应出来。

(二)风险信息透露不够,信息透明度低。

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出现缺少引导作用,在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出现不够准确,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也没有相应的计量模型,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相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估值技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会降低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并且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当下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规定方面还没有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由于信息的不同提升了风险发生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方式很单一,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却非常多,这样就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体现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利益的下降,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报表方式不能够完整的呈现交易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在财务报表中属于交易性金融产品,这就是没有办法通过财务报表来得知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细节的原因。

(一)要完善会计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适合的会计监管方式能够提升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面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政府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和义务,提升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能力,以此实现信息交流的通畅,提升监管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的发挥行业监管的力度,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实现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的创新发扎,提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水平。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不正确使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风险的中亚原因,要把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当做监管的出发点,要建立适合的股权结构,通过提升股权结构的水平来实现公司中的信息共享。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提升风险意识,运用控制体系能够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减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公司自身应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通过风险预测来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过程中,要在一定时间内检查业务情况和风险监管工作,通过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

四、总结。

综上所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各种风险,要通过各个部门的有利监管,结合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升公司的风险应对能力,并且提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民上楼文化平权问题的若干思考论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旧三农问题”巳逐渐被“新三农问题”所替代,特别是“农民上楼”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化建设使大批农民搬迁上楼.村落的瓦解使“熟人社会”变成了“生人社会”,失地失业的农民生活方式发生骤变,产生了对身份的焦虑和对“文化平权”的渴求,“人虽上了楼,思想行为却上不了楼”,农民回迁楼与商品房、保障房等多种居住业态并存,人口结构的复杂形成了差异化的生活文化需求和新的社会矛盾。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该区“农民上楼”集中片区4个多月的调研走访,采取实地观察、问卷调査、访谈座谈、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农民上楼”地区突出存在的文化现象问题,继而提出了对“农民上楼”文化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组织的新模式:

城乡文化二元体制是“农民文化不平权”的总根源。

从上世纪50年代代起,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以统购统销政策为起点,从经济上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中国逐步形成了割裂城乡的二元社会模式,人为地将本属于一个国家的公民,刚性地划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地埋板块结构”,户籍不同、身份不同,出生地决定了人生命运,农业粮、商品粮使中国的城乡有着不同的生活。这沖社会结构也直接反映在文化资源配置上,政府投资“重城市而轻乡村”成为惯性,几乎所有一流的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均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乡村文化不断衰落,进而形成了发展相对分割、组织不健全、互动机制缺乏、体系严重失衡的城乡文化二元体制。农民们上楼后虽然在生活方式上成为了“新市民”,但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还与真正的城市居民有着很多的“不平权”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时间分配的“不平权”:政府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时间设计多是应对城市人上班族的生活习惯,对于上楼后的农民群体,全天的闲暇时间难以充分填补,也没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反之,也有部分新建社区由于人手安排不足,其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与上班族同步,久而久之这些设施就成了留守中老年人的专属服务地点,.年轻人却鲜有光顾。

空间布局的“不平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政策”.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国家提供,农村同类设施主要靠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文化设施或资源质量较差、新颖性不够或不合农民群众口味,难以激发起农民群众体验和利用这些文化设施的兴趣,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的设施,其功能内涵却趋于同质化,千篇一律。

文化消费的“不平权”。城乡文化消费的差异只是总体上的,忽视了农村少数高收入群体已达到甚至超过城市中低收入消费水平的情况。在城市化过渡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收入差距扩大之势。对以城市为主体的富裕型、极富裕型的消费群体,现有大众文化消费供给巳经过时,而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供给有待开发。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城市化疯狂推进,资源被電新分配,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上楼”使农民在职业和身份上转化成为了“非农农民”,一部分人成为财富传奇,另一部分人却是血泪故事,大多数乡下人在城乡间揺摆,他们对身份的变化产生焦虑,他们或许身份仍是农民却已失去了土地,他们或许已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被城市所接纳。在经济生活方面,“上楼”对中老年劳动力来说意味着劳动寿命的缩短和流动性失业,而对青壮年劳动力来说影响甚微,还提供了暂时性的就业安置岗位;在失去固定经济来源的同时,农民还面临着过去低成本生活的终结,以及暂时性或永久性社会保障办理的滞后,不得不承受社会保障悬空的隐患.部分农民在突然得到巨额现金时迷失了方向,他们不再担忧基本生存问题,却又陷入了补偿款滥用的漩涡;在社会互动方面,“上楼”意味着社会关系网络的裂变和重构,村落的瓦解让原本的“熟人杜会”分崩离析,新社区的组织秩序尚未建立,居民的舁质性使这些“新市民”失去了归属感,一下子步入了“陌生人社会”。农民们与亲友面对面的互动方式逐渐减少,相互间的社会联系冷漠化、稀薄化,一些传统民风习俗也渐渐淡化。征地过程中的矛盾瓦解了村落共同体的团结,终结了群体过程在维护村民权利中的作用,造成了村民间的分化;在身份认同方面,由于职业区别、思维差异、能力素质分野以及享受社会权利的权力不平等导致了农民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焦虑紧张、自我认知失调、相对剥夺感及社会认同的模糊化。

北京市朝阳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此次我们选取了朝阳区作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与朝阳区农委、区文化委等有关部门的座谈,以及重点调研走访了孙河、崔各庄、来广营、将台、金盏、东坝、常营、管庄、南磨房、王四营、十八里店等农民上楼集中片区,重点了解了有关地区农民搬迁上楼实际情况、现有人口结构组成、重点文化需求及突出反映的文化问题等。

农民上楼不仅仅是从平房到楼房这么简单,形式上实现上楼容易,但是要完成思想上,行为上的上楼需要一个过程。农民上楼的回迁房与农民工聚集的“城边村”、“城中村”及新建的高档商品房、外区县保障性住房等多沖居住业态并存,导致人口结构日益复杂,进而又演化成为差舁化的生活文化需求和新的社会矛盾。以朝阳区的常营地区为例,它原是北京市近郊区唯-的回民乡,回民占总人口数的70%,但如今常营常驻人口已甶最初的4.9万人激增至17万人,而居住人群也分为了三类:一是由原行政村拆迁上楼形成的农村社区,居住都是本乡原有人口,约1.4万人,占地区总人口不足10%;土地开发建设形成的商品房社区,居住多为城市白领,约占地区总人口的40%;核心城区人口外迁疏散形成的保障房社区,这也是该地区人口成倍増长和人户分离现象s突出的社区,占地区总人口的50%,此外还有新生代农民工等外来人复杂的人口组成导致对文化的诉求呈现出差异化、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但由于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并未与人口发展同步.内容形式均比较单一,对居民缺少吸引力,4致文化活动参与度积极性偏低,公共文化设施从体鬚和功能规划上也无法满足百姓的多样需求,导致百姓集中反映的文化设施配套不足、功能缺乏、活动顶目贫乏等问题.像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农民上楼片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调研,农村地区百姓普遍反映缺乏综合性大体量室内文化场所,设施普遍存在功能性短缺、空间分散狭小等现象。“农民上楼”带来文化服务群体迅速扩大,从过去相对固定、人数较少的.爱好者群体,扩大到急需以文化填补生活空白的广泛民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进而形成对文化设施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此外,保障性住房带来大批城市新移民,区域人口急剧增长,但文化设施诖设却未能及时与之匹配。地区文化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固定人员少、临时人员多、一人多职、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各文化服务中心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由社区工作者或聘用人员组成,编制被其他科室占用、空编等情况比较普遍。农村文化干部专业素质尚显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能力。

在“农民上楼”的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组织匮乏”,村落的瓦解使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上楼后精神没有了依归,无论是拆迁腾退改造过程中的地区、还是新建的农民上楼社区,均未建立起能够倾听农民/新市民诉求,为他们排解实际困难、化解矛码、疏解情绪的组织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近年来,“农民上楼”集中地区群体上访数童呈急速上升趋势,集中反映的矛盾问题涉及拆迁腾退、资产处置、居住环境、就业增收、福利保障等方面。为了让农民上楼群体好的实现融入与转型,同时享有与城市群体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权益,我们进行了如下方向的思考:

应对失地农民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缺失问题,重点是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对新城市社区丨洋体的认同.对此,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在垡头地区率先实践的居民文化自治组织“文化居委会”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这是一个基于公共文化民主治理的理事会组织形式,团结吸纳所在地区工人、农民、农民工、大学生等各层面社会组织人群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通过议事了解公共生活领域的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文化诉求,通过票决形成决议。居委会是团结的方式,议事是发挥民主、反映民意的途径。如由文化居委会居民票决举办的‘大碗茶故事会”活动,打破了以往“我演你看”的文艺方式,开辟了让老百姓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讨论社区共同问题的平台,化解新居民“邻避”现象,为新城市居民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让陌生人走出家门逐渐融入新的社区群体,重建陌生人社会的文化秩序,让“生人”变成“熟人”,“熟人”变得更亲,这样的活动也成为了居民民主生活的延伸,更成为文化馆跨越文艺人口,参与构成当地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社区开放教育的生长点。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各地都有专为民众设立的宣讲处。试想如果能够组织成立一支专门为“农民上楼”群体设立的宣讲团,为政府与百姓建立起宣传沟通的渠道,引导农民如何完成好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包括身份的转换、生活方式习惯的转变、上楼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等,相信必能对化解“农民上楼”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朝阳区巳通过文化馆成立的“新民学校”和“流动文化馆”等特色组织项目,探索对“农民上楼”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教育工作,并积极鼓励本地农民群体现身说法、共同组织参与。同时,要加强对上楼农民的文化素质、再就业技能等培训,比如通过再就业培训调动农村劳动力组成水电.绿化、物业、保洁、保安、城管等专业队伍参与社区管理,既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为社区提供服务,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民群体与城市化进程的融入。提高农民适应城市化发展的综合能力,搭建农民再就业平台,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鼓励民间文化机构的发展,对他们给予政策或资金扶持。传统上,我们大多更关注体制内的文化机构,而忽略了那些在基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由百姓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力量。比如朝阳区由农民自发成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文化大院”,在农忖文化建设、民众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9家大院得到了扶持挂牌,还有3家正在调研,这些都集中在“农民上楼”的规划地区;再比如在金盏皮村“打工青年文化中心”,就是一个由各地外来务工人员自发成立的民间非盈利性机构,他们活跃在朝阳区,而组成的农民工来自全国各地,被朝阳区文化馆发掘并给予扶持,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由他们与文化馆共同创办的品牌“打工春晚”得到了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他们传递了一个信号:身处社会底层的打工者、普通劳动者,作为一股新生文化力量,正在登上文化舞台。他们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以文艺的方式开展与社会沟通、交流与合作,并确认和创造着带有自身特质的文化标识。这样的引导方式也同时揭示了,让他们“融入有机会、发展有希望、生活有尊严”才是公共文化介入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可能性。

加强载体灵活的流动性文化服务,缓解因公共文化设施配套不足或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文化真空带。应对地区百姓人口特点、集聚区域、个性化需求等及时进行地点及功能的调整a建议启动“30天文化中心”计划,依托农村郊野公园、文化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利用集装箱搭建短期室内活动场地,以地区民众对文化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可兼顾图书室、展室、活动室、培训室、演艺平台等多重功能,以30天为一周期,便于轮流安置和功能调整,在此期间,充分调动朝阳区文化优势资源浓缩到农村,与地区联合开展交流、培训、调研、演艺等活动,送到农民百姓身边。此外,要进一步形成文化需求的收集反馈渠道,挖掘培育民间文化和区域特色,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为满足更广泛多层次的文化诉求,积极发挥地区级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村地区提供高水平优质文化服务。

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1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1.2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1.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1.4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2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3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3.2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3.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3.4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