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热门2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热门20篇)

ID:8156886

时间:2023-12-29 12:56:19

上传者:飞雪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作品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深受读者喜爱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写作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xx年注定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了华夏大地,牵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春节前后,湖北地区更是以每天几千例的新增病例数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生产、生活陷入停滞状态,原来计划的返校日期也不得不推迟。疫情当前,我们停课不停学,通过线上教学来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本应该在线下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采用了线上授课的形式,每周观看一次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现代生活”公开课,并在每节课后写一篇观后感。一开始我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是当我听了第一课: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之后,我对这门课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起初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这节课很多余,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方面就算不是百分之百健康,绝对也是基本正常,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设立的必要呢?但是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单从这个定义来看,很多人就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标准。

此外,我曾经对心理的认识还有好几个误区,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太狭隘、太死板,也逐渐在学习中转变了这些错误思想。

比如,我曾经一直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在无形中画上等号,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其实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歧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病人,而应该去更多的了解,以便于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与他们更好地相处。

再比如说,我高三的时候,一度认为自己有些抑郁狂躁,状态非常差,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业,但是我不敢告诉家长,因为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你压力大,别人压力也大,怎么别人就好好的?别老是什么抑郁抑郁的,少想些没用的,别看那么多阴暗的书,小小年纪看什么心理医生,有病才去看医生!”这让我一直不太敢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向他人倾诉,也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心理医生,并和他们进行一次彻底的交流。

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部门工作和学业无法平衡,加之和室友的关系出现了一些矛盾,导致我整个人越来越抑郁,很容易就生气,回家之后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太好。此外,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生理期不规律、痛经、失眠、多梦等等,我越来越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引发了这些问题。

直到我听了这节课后,我才认识到,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它和生理疾病一样,也会侵蚀我们健康的躯体,只有我们正视它,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干预,才有可能痊愈,相反的,如果我们忽视它,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可能真的伤害到自己。

后来,在疫情逐渐好转的时候,我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市医院的心理诊室,做了一次详细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很自然地和我聊天,询问一些相关信息,又让我摆沙盘,做一些小测验,很轻松也很舒适,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恐怖。她告诉我,这是正常现象,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调整好状态,没有适应大学生活导致的,再加上离家较远,和父母的联系较少,也就导致了家庭关系的恶化。

我听从医生的建议,通过社交软件和室友们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又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感谢心理健康公开课和那位心理医生,现在我和室友们的关系已经缓解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好多了。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对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我也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借助这些帮助更好地调整自我。

虽然很遗憾,没能见到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也没能在线下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我通过这次的线上学习,感觉也收获了很多。

同时,这次疫情宅在家里,面对一些容易引发紧张和恐慌的消息,我也能通过学习到的方法更好地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学习生活。感谢这门课程,让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帮助我成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则是这个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起到引导性作用。

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

如何与小学生沟通、更好地管理好班级,成为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无疑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1沟通艺术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沟通艺术,就是要能够弄清楚小学生想听什么、探寻其想说什么,应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适时回应、确认理解。

沟通的目的是将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和情感能够为对方理解并促成其行动,衡量沟通的品质的基本标准是对方的回应,未能得到对方有效回应的沟通都可以说是无效的沟通。

如何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小学班主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前提。

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是100%的责任沟通,沟通责任应彻底归于班主任,而不能苛责小学生,而这正是考验小学班主任能力的地方,只有掌握了沟通艺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有效的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

2.1沟通的针对性。

包括对班干部的调查、中等生的调查以及成绩较差、较顽皮学生的调查,如通过约谈班干部来了解班级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在每节课上的表现等。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会有不同的想法,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促进其健康发展。

2.2沟通的广泛性。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凶杀、自杀等恶性伤害性事件也不时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关,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数目猛增,即便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与扩招前持平,以现有高校规模,大学也已是“多事之地”;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学生求助的需要,预防性、发展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讲座,不能有效解决某些心理障碍较为严重学生的问题;而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组织的团体辅导虽然能帮助数量较多的学生成长,但依然受团体规模和辅导周期的限制;至于为了替当事人保密,连续几周甚至数月针对某一个来访者进行跟踪辅导,对为数不多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现有的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和速度,高校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而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尖锐的矛盾,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而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工作职能、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障碍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从而促进构建大范围的“和谐校园”、“平安校园”,而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一)沟通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二)信息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经常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调研、春(秋)游、评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插曲,辅导员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对话、学会自我管理,探索如何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班级环境。

(三)功能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其中包括经验有限,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等。高校辅导员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对某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欠准确等,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四、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如通过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对不同学生科学归入相关类别,同类学生进行小群体活动,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专业水平的不足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辅导员心理学教育的力度,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的讲座、辅导班,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使全校师生均受益于辅导员队伍心理素养的提高。积极拓展多种渠道,定期组织辅导员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效衔接。由于条件限制,大学新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在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展,这对于辅导员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在补习心理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审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和学校负责的精神及时请教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之,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而目前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基础教育模式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高校、家庭、社会需要联手,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晖,郭林春,汤腊冬主编.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谢安邦等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建军编著.成功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

[5]李方中主编.青年处世求职实用全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并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新教育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历程的完善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全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改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面还局限于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电影观看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特殊情况,而是涵盖整个高校系统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几乎涉及每个学生,那么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只靠辅导员这一个单独的力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力量的整合。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出现的心理问题而酿成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综上所述,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可知,其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并且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影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是高校辅导员的单方面职责,而应表现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至关重要,在各方面齐抓共管下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修订版)》(浙教宣〔20xx〕5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xx〕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xx〕1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相结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心理调节、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为加强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湖州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组长,学生处分管处长、教务处分管课程处长任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教师任组员,联合学校人事处、财务处、公共管理处单位负责人,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相关专家任顾问,负责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宏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学生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明知楼302,统筹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二级学院成立本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具体负责和实施本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成员由学工办主任、心理辅导员、公寓辅导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互助员等组成。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咨询与自助、互助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咨询与干预相结合;坚持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既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等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共性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要加强个别心理指导与咨询,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一)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任务: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心理学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缓解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自助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在全院范围内努力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1、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形成学校统筹、二级学院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证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

2、探索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实施,以各学院为重点、以班级为基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制度规范、措施得当、覆盖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提供政策保障;协调各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定期听取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报;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提供人员、物质、经费保障等。

4、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与组织、宣传与推广、指导与咨询等事务。各学院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互助员等基层力量的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考评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设选修、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有专门的教材,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积极推进朋辈心理互助。完善学工网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建设,内容更新及时,贴近学生需求,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

2、在课程内容上,授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在师资队伍上,构建一支以专业心理学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定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以及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波动的热点问题,确保教学质量。

(三)认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1、学校专门设置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室,负责为学生提供个别及团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放,不断满足我校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各学院成立自己的心理辅导室,处理学生心理状态管理和辅导工作。

2、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方针,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

3、重点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有效运行。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的预约、值班、咨询、档案管理等制度。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

4、加大咨询力度。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5、加强宣传,提高知晓率。利用新媒体推送、网站宣传、发放宣传品、课堂教学等方式,向全校学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服务信息。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活动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文化节”、“5·25”等主题宣传平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全程设置,纵横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地开展贴近学生需求,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各学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心理游园会等形式,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五)认真做好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1、普测追踪,摸底建档。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规划、组织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以心理普查为基础,建立筛查、干预、追踪、监控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学生信息库”,对心理危机学生档案的管理以名册、档案、案例分析等形式为主进行,并做好特殊个案研究。心理普查及心理咨询结果及时统计、及时反馈,对可能形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约请,并做好跟踪、回访工作。

2、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原生家庭、学院和社会各种因素,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完善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健全并执行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各项机制。完善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互助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重点关注学生定期谈话制度等,完善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完善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加强对精神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

4、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系统。学生发生异常情况后,寝室心理互助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各级学生骨干应及时向辅导员、二级学院报告并寻求支持。学院领导、学生工作干部及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出现危机情况时要按照《湖州学院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表》立即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报告,并在专家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地干预。各学院心理健康负责人、心理咨询人员要牢固树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意识,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5、各学院要严格落实痕迹化管理。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将学生转介给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各学院对于心理障碍学生的休学、退学、复学情况详细记录并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心理评估。

6、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合各学院,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1、精心配置,专兼结合。以4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建一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聘任具有任职资格和条件的教师,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加强培训,注重研究。重视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确保每一名专职教师一年内至少参加二次省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与督导,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全体教师、机关行政干部及其他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可选择参与专业技术岗位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讲座、心理培训、新生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心理咨询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报酬。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全体学生管理行政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鼓励并支持其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重点培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加大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和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

1、按生均不低于10元标准落实全日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各学院一级预算。使用上尊重本专业特性,确保专款专用。

2、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用房和场地,打造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运作高效的咨询服务场所。

3、扎实推动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分批建设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实现每个辅导站都有独立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制定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辅导站规范化运作。

4、加大培训力度。对新入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既有心理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本文针对当代学生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基本思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走向社会以后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健康心理。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期望值的逐步提高、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承受着比以往的几代人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曾被人称作“抱大的一代”的独生子女,由此产生了诸如自负、偏执、逆反、抑郁、冷漠等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近年来中学生伤人、自伤、自杀的恶*事件屡见报端,这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所具有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青少年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今世界有将近1/3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近的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有高达13.9%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线城市40%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造成冲击,以此形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呈现出来。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稚嫩的心灵带来几代人给予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几种心理的碰撞,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孩子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按着有些家长和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会因一次考试失败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其他能力也不如别人,觉得走上社会也是不能生存,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他人和自己家庭的事情。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赞扬,加之现在家庭独生子占大多数,因此家中的大人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总是觉得自己是“太子”、是“千金”,人际交往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甚至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经常在班级的管理中会有学生向我倾诉:“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相处,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就是“家——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玩电脑”,把自己封闭在网络的世界中,只会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在现实中,真实的世界中不会和别人交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会感到特别孤独、寂寞,没有人可以交流感情”,到最后“觉得世界中只有一个人”。因此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觉得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失去生活的勇气,也有的学生因嫉妒同学而导致和同学的关系紧张。

(三)只会学习,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使学生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面临中考的学生当中尤其明显。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管理班级时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面对又无法摆脱的压力,真实感觉窒息”,“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不能考入理想中的学府,真是无法面对亲戚朋友”,“我觉得学习已经尽全力了,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习下去了”,“我是拼着全力考进现在的学校的,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如何才能再进步一点,前途一片迷茫”,“有时真想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于是内心中产生挫折感,特别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意、悲观,对别人的的言行特别的敏感,而且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中学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身边的异性的不断了解,导致“互有好感”,甚至觉得“爱情来了,”在我从事班主任的管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总是希望看到他(她),看到又紧张的不行”“总想着他(她)在干什么,喜欢吃什么”“希望和他(她)有个浪漫的邂逅”等,由此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每天胡思乱想,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不是这个年龄应该进入的世界,产生心理冲突,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尤其又不敢和别人分享,所以使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彷徨中。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那些所谓的“差生”才是最让老师担心的,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班里的优生和中等生一般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比较在意在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印象,因此他们很少犯错;即使偶尔违反纪律,后果也不会很严重,老师也不会大动肝火,觉得“人无完人”,不会有太大的惩罚措施。而那些相对而言的“差生”,因为成绩比较低,又总是违反班级的纪律,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情绪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学习没了动力,就经常逃课、迟到、上课睡觉,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会更下降,到后来,想学也跟不上,也学不会了,在班主任的心里和眼里,也是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犯错,等待他们的可能就不是和风细雨的开导,而是老师愤怒,让老师有种无力的感觉进而漠视他。所以,大部分班主任遇到学生上述的情况,便会通知家长来到学校,和家长沟通,陈述孩子所犯的错误,想和家长一起解决,但是孩子犯错误也不是一次两次,通常都会表现无所谓,可能有的学生连家长也会顶撞,老师就会在此情况下,让父母把孩子领回家。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教育方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前会开班会,在班会上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花费很多时间,也收集了大量的文章资料,或者利用课本故事,利用讲事例,表演节目,并制订许多规章制度;也经常找学生谈话,耳提面命,用心良苦,可是到最后,还是觉得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不能直接理解用语言阐述的相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深奥的道理,因此不能在内心中接受。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讲道理要掌握方法,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生活故事,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状况,创造一种与学生心理上能够形成共鸣的情境与气氛,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经历由人及己,进而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最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来讲道理,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醒悟过来。

(二)导之以行,约束其心。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所生活的大环境影响,我们要尽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理想信念,他们会做的更好,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展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来看,从一个学生的求学路程来看,初中到高中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指导,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考入一个理想的学府,走上自己希冀的道路。因此,引导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入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学生本身都有一个向善的心,但是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形成,正是养成的阶段,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正处于一个性格形成期,而且还面对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面临诸多的.诱惑,他们又有一个探索世界的心,因此避免不了常犯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旦触及了他们的灵魂深处,学生们一定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走上正确的道路,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对一个老师而言,一生的教育事业会面对很多的学生问题,而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在教育的同时,还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需要随时随地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时加以引导。要求班主任处处留意,每天都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况,抱有一种爱心和宽容。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要点,只要做好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才不愧于三尺讲台。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只有把学生当做信得过的朋友,师生关系才会亲密无间,学生才会主动亲近老师,与老师无话不谈。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以情感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如高尔基所言:“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人们赞美教师,正是因为教师除了奉献精神外,还能毫无保留地关爱学生,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对那些桀骜不驯、常有顶撞行为的学生也能怀有的宽阔胸襟。例如,笔者班里一位女生因谈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笔者找她进行了谈话,说明了学校有不准谈恋爱的明文规定。她并不领情,只是从“明谈”转为“暗谈”。笔者没有急于批评她,而是不时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一次,她生病没来上课,笔者在去探望的途中险些被车撞伤,她从同学们的议论中知道了这件事,醒悟道:“老师,您真好,我对不起您。”从此,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解脱出来,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各方面表现突出,学期结束时,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以道理教育学生,以理服人,是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

对违纪的.学生,须进行严肃而有技巧的批评教育,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因而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选择恰当的时机,批评学生要看场合,要注意口头语言,务必做到不了解情况的问题不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谈,让学生口服心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对待违纪的学生切忌简单粗暴。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因“敲诈勒索”受到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笔者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课余时,笔者经常单独找他谈心,让他知道利害关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他消除因自己受到处分可能被人看不起的顾虑。同时,仔细观察他的平时表现,分析他的心理:他学习差,但考试从不作弊,说明他诚实;他不爱参加劳动,但一旦参加就拼命地干活,这说明他踏实。笔者抓住这个优点,在班级表扬了他,使他增强了改过自新的信心。此外,笔者还积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协同教育。后来,学校因该生良好的表现,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此外,还要抓好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使他们成为班级工作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要树立班委会的威信,经常指导班委会的工作,为班委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班委会加强班级的管理。

三、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组织,注重团组织建设,可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论学习还是各项活动都会名列前茅。近年来,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育人、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

视障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应该为社会提供创业教育的服务,订单办学先进学校同样需要实效的创业教育;通过产学结合教学形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阶段,是实现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了运用自行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交互系统》使学生认识岗位,实现多个专业合作到形成产学结合教学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产学结合。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都要借鉴和吸收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产学结合教学的形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阶段,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都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是走在全自治区中职学校的前列,合作企业由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多家,合办定向培养的冠名班已有二十多个,另有很多企业提前到学校预订毕业生。在这种对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背后,创业教育仍然相当重要,原因如下:。

(一)中职学校应该为社会提供创业教育的服务。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种人才,自主创业能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学生及社会人士很多有自己做服装设计及制作、开办服装设计室、经营服装、经营纺织品的意愿;也有做织制毛衣、设计及印制图案的意愿。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作为广西唯一的纺织类学校,和中国西南六省唯一的纺织类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学员提供教育教学,教给其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二)开展创业教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就业教育。就业的形式有多种,不论是哪种就业形式,都需要从业者具有创业精神。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孕育了学生创业的素质,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主能力,使毕业生就业路子更多、更广、更活、更顺。

(三)订单办学先进学校同样需要实效的创业教育。

1.实效的创业教育,为自谋职业打基础。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就读针织工艺、纺织品检测与贸易、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营销、图案印制技术等专业,就是考虑这些专业就业灵活,可以有多种就业选择。但是部分学生不打算去“订单企业”,有自己创业的愿望,原因是:有的学生因身高、健康状况不理想等种种原因,与企业进行就业双向选择时落选;有的因年纪太小,当初的职业定位和就业选择不稳定,现已发生变化;也有的因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市场等因素的变化想自谋职业;有的学生计划到企业工作几年,有了相关积累、机会合适就创业;也有已就业的学生,受企业内外部经济、人事状况改变的影响或自身的原因,需要另择业。在校得到实效的创业教育,可提高就业的灵活度。

2.到企业工作,需要实效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并非将学生都培养成“老板”、“经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创新精神、团队创业的素质。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素质,有利于在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理解企业的构成和运作,有利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支持配合,有利于处理好上下级及与客户、合作企业的关系;同时了解创业的艰辛,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工作,更加敬业。

二、创业教育的形式。

(一)贯穿中职全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1.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联,运用自行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交互系统》使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对口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创业素质。

2.开设就业与创业课程。结合“文明风采”的“创业之星”“职业生活”“我爱我的专业”征文竞赛活动,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课程融入就业与创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4.学校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渗透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理解一般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

5.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指导学生开展专题设计、生产产品、销售等产学结合教学活动,从中得到就业与创业的.学习实践,撩开创业的神秘面纱,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6、顶岗实习前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就业创业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性谋划未来,选择较匹配的实习企业和岗位;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注意技术、管理、客户、关系、渠道、市场风险预测等多方面的学习与积累,为创业打下基础。

(二)依托产学结合教学形式进行创业教育。

按照创业教育的需求建设实训基地,设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部分能满足生产现场实习,其使用设备、工作氛围、环境类似实际生产车间;另一部分能满足教学讲解、实验、实训,易拆卸、直观,利于进行故障排除等训练。

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较完善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指导学生设计与生产各种纺织服装产品,并将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得到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锻炼,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与信心。

三、依托产学结合教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一)建立校内产学结合的教学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又有来自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加工厂、纺织品经销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经济师的优势,组成团队,考虑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精选适合生产与教学的产品类别。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产品、采购原料、配置工艺、组织生产、监控质量、推广产品、核算成本等,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学习、实际应用、技能操作、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训练。

(三)制订具体的产学结合教学方案。

为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层层细分落实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和生产步骤,引导学生依据生产流程一步步进行实验生产,最终亲手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目标产品。学生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产品生产的步骤,在动手的过程中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更好地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模拟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按企业班组的形式组织活动,营造和弘扬为客户服务的理念,采用打卡进出考勤,作息时间、纪律要求、安全操作、环境卫生、禁烟禁火及劳动防护措施接近企业,模拟执行相关的奖惩条例;各方面按行业标准和相应岗位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使学生理解、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机制。

(五)循序渐进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

1.采用项目教学,实施由简到繁的产学教学。对于纺织专业学生,教师首先指导利用纺织实训室学挡车;其次利用纺织cad室、织物打样室学织物设计打出小样,学习工艺设计并上机试织与调试,进行机械维修与设备的保全保养等训练。进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不同原料、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自己配置工艺参数,上机试织、调试并进行比较。通过产学结合的项目教学实践,学到设计、试织和成本核算等知识应用。

2.多个专业合作,培养学生产业链意识。纺织、针织、染整、服装、机电等专业合作,由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织物设计,纺织、针织专业进行工艺设计及生产,染整专业进行染色印花整理,服装专业进行成品设计与缝制,机电专业进行设备维护与维修的一条龙生产的产学结合教学链。由一个专业带动多个专业进行产学结合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开展产学结合教学。纺织、针织、染整、服装、机电等专业合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关系,具有产业链意识,培养及提升团结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好处。

3.产学结合教学,体验创业。不同专业,开设设计、制作、销售一条龙等形式的学习,尝试将较成熟稳定的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学生得到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与信心。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承接服装来料的设计加工,改装、美化衣服;染整技术专业对外印制个性化的t恤等。

4.模拟创业+企业实战,储备知识积累经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模拟创业者进行创业策划,从创业项目、企业类型、核心人员、经营范围的确定到企业命名、资金来源、客户分布、经营场所、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划、成本核算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车间主任、公司经理等人员的工作职责、人员素质要求到企业创办的手续、工作的开展及管理等。通过模拟,理解企业构成、管理、用工要求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客观自我评估,明确努力的方向,对今后就业很有利。利用周末兼职、假期兼职,从小商品推销到服装制作与营销,熟悉各种职业特点和自己的能力特点,积累创业经验;或利用到管理规范的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学习,能得到技术、管理、客户、关系、渠道、市场风险预测等多方面的学习与积累,有利于今后创业的定位和启动、掌控和发展。

5.产学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产学结合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消除学生对创业的陌生感,增强创业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和毕业生适应能力的提高,获评“岗位能手”、“优秀员工”的增多,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扩大与发展,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有利。

四、结语。

职业学校全程多方位进行创业教育,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热情和创业素质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产学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创业实践的锻炼。通过产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阶段,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孕育其创业的素质,使得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得以提高,从而就业的路子更多、更广、更活、更顺。

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阶段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助于其健全人格以及坚定意志品质的构建。同时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其良好品质的构建。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一)体现语文的心理关怀。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方向,关系着学生甚至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人文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够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普遍存在着焦虑、厌学等等心理问题。此时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语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在要求教师不仅仅找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人格发展的潜能。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教学效率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及情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适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及学习氛围的构建。应创设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若想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要在师生之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身段,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平等互信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只有真正的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而挖掘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对其进行教育开导。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起到榜样作用,真正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自身的行动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因而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难题。语文教师应以高度的热情、耐心;富有朝气及运动精神的进取型人格,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纳了诸多优秀的文章,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诸多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内容。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选择的,教材以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以极具教育内涵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及思想境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授小学四年级《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心置于引领学生感悟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的品质方面。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青年人专注看鱼、画鱼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呈现,捕捉文章的细节,深刻感受文章内容及饱含的感情,使学生对青年由心底深处萌发出对青年的崇敬赞美之情。青年这种勤奋专注的品质以及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善于情境创设深刻感悟教材内涵。

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故事性不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对教材聂荣进行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以及人物的情感。更易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感受,使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联系中有篇文章《浪花与礁石》,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浪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低于骄傲自大盲目讽刺他人的坏习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看哪一组能够将文章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邀请几名同学做评委,评委要根据表演的生动程度,人物动作、神态等进行评分,评委必须秉持公正的态度,打分要给出合理的理由。这样语文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表演他们对浪花及礁石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三、结语。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至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例不断上升的问题,高校应从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培训机制,规范咨询、治疗程序,建立快速反应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康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就业、学习和经上的负担而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10。6%和6。8%的人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1]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部分学校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病才去咨询,咨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的异样目光,对心理咨询机构也只能敬而远之,他们只能独自查找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欧美高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出家”,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所需的有关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的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校心理咨询失去信赖,对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便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心理咨询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借助报刊、黑板报、广播、讲座、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等,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中还得出,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满意。从理论角度分析,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求询者参与。只有当求询者有强烈的求询愿望和动机,自愿寻求咨询,这样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对学生中的个性问题可采用面对面的咨询与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结合的方式。如当一些学生面对面难以启齿问题时,书信和电话咨询可以减轻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且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咨询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又不愿走进咨询室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因涉及面广,范围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学习、生活适应,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试等就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高校应从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咨询、教学、宣传、科研四管齐下,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应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同时,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开设专题心理健康教课程,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保健意识。要充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橱窗、心理教育专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普及心健康知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园文化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开办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转变学生观念,让学明白善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心理康教育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育的'队伍的素质,所以,队伍建设是关键。开展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咨询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专业咨询师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应重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其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业道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关规和要求,每个心理咨询师达到持证上岗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是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班级设心理委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并发挥朋辈心理咨询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卡特尔pf人格测验、scl290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验(upi)等心理测验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及时找到心理问题的一种快捷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以心理测查为辅助手段形成宣传、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筛查中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时,既要注意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整体材料,又要结合系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特点考虑,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谈话,走访,了解学生情况,跟踪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补充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随时报送,新近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档案,以保证及时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档案,初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判断,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人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有深度的个别帮助,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要真正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院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渠道,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4、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时有较多选择“朋友或同学的帮助”而较少的选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解决”。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强和改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的同时,注意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脚点,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佘海舟。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招生考试,2007(16):59。

[2]王强,狄玉峰。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07(15):41。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作为班级直接负责人和领导者,班主任的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行使好班主任职责,管理好班级呢?以下是本文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关心爱护好学生们。

作为班级的直接负责人,班主任就是学生在外最亲的亲人,能否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带来的温暖直接取决于班主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只有班主任真心付出,学生才会听之信之,这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基础。

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就是在外最关心自己的那个人,让班级充满爱意和温暖,从而成为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那我们就是“一棒子打死”,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理想效果,更不利于学生感情之花的健康开放,从而使学生走上班主任的对立面。

所以,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征服”学生,我们要注意双管齐下、软硬兼施,说理蕴含威严,训斥带有真情,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网拉开,维系师生关系,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二、规范管理各项工作。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班级管理制度既可以有成文的规定,也可以有不成文的规则,成文规定是指班级所实施的常规管理制度,而不成文的规则是指班风、班貌、习惯、传统等约定俗成的管理内容。

为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性,要规范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用纪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最后,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班干部各司其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没有班主任和教师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但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率,我们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在活动中制定完整的计划方案和活动措施;。

第四,加强活动后续管理。

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告诉学生活动的意义所在,指导学生在竞争的同时也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优势,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中来,师生集思广益,一起为活动出谋划策,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一举两得。

四、构建家校合作桥梁。

教师和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新途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想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只能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率。

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与家长的网络联系平台,例如建立qq群,在群中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在校情况和在家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件繁琐的工程,应循序渐进,同时耐心、诚心、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去做每一件班级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班级工作一定会高效率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长江.小学班主任学生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亚太教育,,(04).

[2]张培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小议[j].学周刊,,(31).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拓展训练的特点及优势分析其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如何更好地推进拓展训练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公共体育;应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在新时期日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校园体育的最后一环,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的重要任务,更要使大学生在高校体育学习中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从而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继续从事体育健身运动打下坚实基础。拓展训练是通过创设情境,主要由参与者在户外开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项目使参与者不断挑战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不断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活力,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教学照搬前苏联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中心乃至全部内容,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兴趣也不断降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1.1教学目标不合理。

长期以来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三基”能力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及体育运动态度的培养,因而产生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比重的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的意义,因循守旧,忽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消减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健全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1.2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很大范围内还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现象,教学内容集中在基本运动技术和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教师以单一讲授为主要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存在大范围重复,学生很难得到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内容的权利,因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3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归根结底是没有正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在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从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造成本末倒置的问题,妨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等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力。正是由于我国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诸如以上的问题,以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眼光加强对这一现状的干预才显得刻不容缓,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引入拓展训练才有其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至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到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虽然从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