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演讲稿范文(23篇)

过年习俗演讲稿范文(23篇)

ID:8189626

时间:2023-12-29 21:10:13

上传者:梦幻泡

演讲稿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结构要合理紧凑,以增强表达效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演讲稿范文,让我们了解到了生命的厚重和珍贵。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xx: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习俗,不同人过不同节、做不同的事。那么广州过春节的习俗,当然就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了。

在过年的前几天,“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年前,在广州市各地经常都会有花市。花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年桔,有过年吃的食品,还有风车和各型各色的小饰品。大人们去买花,小孩呢,当然就是去凑热闹了。三三两两结伴在一起,到处溜达,到处玩耍。饿了就买吃的,渴了就买喝的,看见心爱的东西,买下来就是了,真够爽的。

过年,可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人们忙着去买这买那,吃的、穿的、用的……过年,当然就少不了贴春联、贴“福”字。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年饭。这顿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肉类、菜类、豆类、海鲜食品……满满一桌都是无比丰盛的菜肴,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在“无鸡不成宴”的广州,一大早市场就挤满了人,鸡档的老板忙得不亦乐乎。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春晚,进行新年倒计时。

过年了,人人都换上了新衣,相约出去玩耍、聚餐。最开心的肯定是小孩子了。每逢见着大人,甜甜地叫一句:“恭喜发财。”下一句“红包拿来”估计不用说你就已经拿到它了。

快乐的日字总是过得那么快,一眨眼就到了元宵节。元宵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春节快要过完了,大家又必须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学生上学、大人上班……所以对于元宵节,我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可以吃上美味的汤圆;恨是因为过完元宵就得上学了。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人说:“年味是辣的,因为哔哩啪啦的鞭炮。”有人说:“年味是酸的,因为每个人都沉溺于电子产品。”但我记得年味是甜的,空气中都是甜蜜蜜的。

除夕时,大家伙一起那着抹布扫把,热火朝天的大扫除。妈妈负责扫地,爸爸负责拖地,我负责抹东西。一家人分工明确,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家里干净多了,窗明几净。妈妈说:“除夕又叫掸尘,象征着辞旧迎新。”爸爸摸着自己圆滚滚的啤酒说:“则不仅是个传统习俗,这也是个减肥的好运动啊!”我和妈妈哈哈大笑,妈妈拍了拍爸爸的大肚子,清脆的响声,爸爸擦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自己都不自觉的笑了起来,空气中甜甜的。

过年的那天晚上,所有家人围坐一团,一大桌子的鸡鸭鱼肉,看得我眼花缭乱的。大家的嘴巴根本停不下来。吃完了年夜饭,小孩子们就开始放鞭炮,在黑夜中,鞭炮显得格外好看,就像银河坠入黑夜。小孩子们在鞭炮的周围欢呼雀跃,笑声溢满空气,我看着他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不禁嘴角一抿,唇角向上一勾,空气中甜甜的。

渐渐的晚了,月亮猫进了夜的怀抱。放完鞭炮的孩子们也回来了,小孩和大人们一起看着春晚,有说有笑的。整个家庭其乐融融,家的氛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过了一会,妈妈端来了汤圆,热腾腾的汤圆一口吃下去,芝麻酱挤破外层的糯米喷薄而出,香甜感充满整个口腔,一股暖流通满全身,嘴里甜甜的,空气中也是甜甜的。

过年那天晚上最重要的就是守岁,妈妈说:“守岁就是指除夕一夜不睡,来送旧迎新。”大家围坐一团,和一起为新年倒数“五!四!三!二!一!”话音未落,窗外接二连三的响起了鞭炮声,刹那间,天空中就像百花齐放般绚丽,一朵朵的烟花在空中竞相开放,五颜六色占满了天空,空气中甜甜的。

总有人说:“现在每个人都拿着手机,过年啊,早就没有年味了。”不是没有年味了,是人们变了。我觉得过年时有年味,并且年味是甜甜的。

对啊,年味并没有变,还是甜甜的!

过年习俗演讲稿

盼啊,盼啊!终于把春节盼到了。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一起迎接这美好的吧!

你看,街上四处都洋溢着“年”的气息,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里暖和。家家户户门上都帖着春联,窗户上粘着个大大的倒着的“福”字,寓意福到了。人人脸上充满了笑容,友人见面道声“新年快乐”家人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让人倍感家的温馨。

我们一家人吃完年夜饭,便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唱歌、跳舞让我们跟着载歌载舞;魔术、杂技让我们啧啧称赞。

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起之后新年到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呀!有的像“流星雨”,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空中花园”!这些烟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

新的一年来临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成绩能更上一层楼。总之,旧的一年已成历史,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共创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xx: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二十三——小年这天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日。大家一般黄昏时,在灶房摆上桌子,放上瓜果、祭灶糖等向灶神敬香。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去祭灶,我拿了两根祭灶糖,放在灶台上,对着那里磕了个头,并在心中祷告:保佑我全家平平安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准备鸡、鸭、鱼、肉、青菜、年糕什么的。

二十四扫房子。人们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也要扫走“穷运”、“晦气”,于是就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擦门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表达人们很爱过年。

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花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贴春联、年画。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三十这天,我们包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家中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交好运。

吃完年夜饭,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然后守岁熬到大年初一。

除夕夜家里所有的灯都要亮着,一直到天明。初一“起五更”磕头,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后结伙去别人家磕头。我今年就和爸爸他们一起去磕头拜年了。

初五为“破五”,意为破除禁忌,开市贸易。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在这天观灯、放烟花。这里的习俗还有很多,欢迎你来我的家乡过年!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演讲稿

大家好!

说到新年的习俗,我想我不需要多说,我们都知道什么:炸馒头,熬夜,吃饺子,新年。然而,在不同的地方,新年的习俗是不同的,让我告诉你我祖母的`新年习俗!

奶奶家位于江西省福州市东乡区,那里的过年习俗与我们西峡的习俗大不相同,我就挑两件给大家讲讲吧!

包包子。

说到油馒头,大家一定很清楚是二十六,油馒头,奶奶家是二十六,包子。在奶奶家过年,不是吃油馒头,而是吃馒头。另外,包子的时候,全家人要坐成三桌包子:孩子一桌,女人一桌,男人一桌。坐好后,就可以包馒头了。我先拿起一块米粉放在左手上,右手拿着勺子,从馅盆里挖出一点馅,放在米粉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馅包起来,捏出一个形状。我的第一个馒头包好了。之后,我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包,直到所有的米粉都包好了。

沙公沙婆。

说到沙公沙婆,这是奶奶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就是除夕早上,她带着祭品去沙公沙婆庙祭拜。祭品包括红鲤鱼、鸡、酒、猪肉、葱、鞭炮、香纸和香。而且每件事都盖着一张红纸,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祭拜的步骤是:1、首先将祭品放在相应的‘位置;2、点燃香火,崇拜三拜;三、点燃香纸,烧一堆,4、放两个鞭炮。这些步骤一一完成后,就可以回家了。

我奶奶家的过年习俗和我们西峡不一样吗?

过年习俗演讲稿

身为一个小东北,我还是觉得在东北过年最好玩儿。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当然习俗也就特别多。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大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随机在馅里塞进几個硬币,谁吃到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发大财。在正月初五也要吃饺子,称为“破五”,就是在这天把饺子咬破,听老人说有驱灾辟邪的寓意。

冻梨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零食,它浑身乌黑,表皮上还粘着薄薄的一层冰。用温水稍微清洗一下,梨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感觉硬硬的,凉凉的,冻梨上还会留下两排可爱的小牙印。连续咬几口,会觉得牙齿都快被冻掉了,可是又舍不得这甜滋滋的味道,那种感觉真值得回味。

东北的过年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正月不剪头,初一初二不扫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来介绍一下怎么过春节。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也叫除夕。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xx: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记忆中上一次“过年”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并不是说前几年没过年,只是觉得再也没有那一次的年味了而已。

记忆中的那次过年是极热闹的。上十个人挤在外婆家中,房子很小,却有着温馨的感觉,爸爸、小舅、大舅打着扑克,爽朗的笑声不绝于耳;外婆、外公、舅奶奶、小姨、大舅妈轮着打麻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妈妈在厨房忙着给大家煮汤圆,小舅妈在帮她打下手;而我和表妹,在门外的白雪皑皑中跑着、笑着、闹着。街上的人不多,晚上走在路边,总是一片寂静,但你却总可以在这种寂静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但是,这种年味什么时候淡了呢?可能是在每人在饭桌前都捧着手机刷着微博的时候,可能是春晚不再好看的时候,可能是长沙的冬天不再下雪的时候,也可能是人们急于在网上给那些不太熟的朋友新年祝福而忘记家人的时候。过年,仿佛变成了一个任务,一个每年一次的例行任务,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送人,于是送礼就变成了攀比;人们选礼物越来越喜欢上网购买,于是网商大肆利用这次机会开创了什么“年货节”,大捞了一笔,于是选礼变成了商业契机。

年味的消失难道就意味着人们对春节已经越来越轻视了吗?当然不是,只是在现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产品早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如同寄生虫一般与我们“相依相随”,其实说到底,科技的发达才是导致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

过年,是一个听着就感觉到温暖的词,则不仅仅代表的是一年又过去了,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其中更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和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吧。我们虽然无法阻止科技的发达,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春节期间和电子产品“sayno”。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住春节本来的意义,留住年味。

马上就要进入20xx年了,在这个春节里,我希望年味儿能够走进大街小巷,重回到我们身边!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阳光透过窗,暖暖的洒入,一切都被镀上了金色,生机勃勃。“春运”的列车已在前往回家的路,团圆的脚步近了,新年来了。

除夕的早晨早已热闹非凡:路灯上挂满了红灯笼;门檐上贴好的红对联;来往的熟人相互问候……我听着电话那头是奶奶的提醒:“今晚早点回来吃饭!”脑海中已闪现出奶奶期待和欣喜神情——这是通知好了姑姑们呀!

阳光跟随着时间的脚步移动着——眨眼已是下午。屋外是孩子们三五成群的玩爆竹。“啪啪——啪——”,爆竹声在空中一次次的回响,带着孩子们甜美的笑容,带着新春的祝福,传遍了每家每户。厨房里是奶奶来回穿梭的身影。大小的碗叠放着,大部分碗里头已摆满了洗切好的材料。客厅的茶几上是爷爷提前几天买好的水果和特产零食。厚重的大衣被他们褪下,见阳光将他们劳作的身影拉的很长很长,透出岁月的痕迹。

夜晚的街道上没有了往日的热闹,黑色将它们笼罩其中,可每家每户开着的浅浅橘灯宛如前行时永远的停靠站,温暖而安定。我们一大家子都围坐在餐桌前,磕磕家常,享受丰盛的晚餐。奶奶做八宝饭的手艺可谓是技艺娴熟。松软的米饭中藏有丝丝甜意,红枣的装点令人赏心悦目。据说八宝饭寓意吉祥平安,这令我对它的喜爱无法自拔。

春晚的精彩层出不穷,夜也临近尾声。钟声敲响的那一刹,伴随着空中一朵又一朵绚烂烟花的盛开,的完美结束,的崭新开始。

年有团圆的味。传遍千家万户,仍能朴实如初。

过年习俗演讲稿

我和妈妈、姥姥、舅妈一起到街上去看表演。

首先是农村的习俗——演奏,我真没想到里面竟然还有姥姥。开始了,我便听到了熟悉的好听的声音。大约二分钟左右,声音就没了。

第二个表演是跳舞,有八个人,都穿着漂亮的服装。虽然电脑上一搜就有,但还是没真实的人在跳好。

第三个表演也是跳舞,有七个人,和上一个节目的服装一样。没有想到她们的记性那么好,所有动作都做得那么标准、漂亮。

过了几个表演,到了今年流行的《江南style》。竟然都是女生在跳骑马舞。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舞台。

下一个表演是《荷塘月色》,是唱歌。我以前也会唱,可是现在都快忘光了。

听完《荷塘月色》,有许多的人都走了,我和妈妈就回家了。真可惜,还有精彩的表演没有看完。

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写的《元日》。而其中正是描绘的过年时喜气的景象,让人感觉年味儿十足。

在腊月的下旬是要扫尘的。其实就是大扫除。按民间的说法:因为“尘”和“陈”谐音,所以扫尘又有“陈陈布新”的含义在里头。

扫尘是我认为最有年味的时候。每年到扫尘日,除了小孩,一家子人都卯足了劲儿忙活,家中一下就变得热热闹闹的了。家人的脸都是红彤彤的,一下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扫尘之后,就可以去街市抢年货。小时候巷子里也有卖麦芽糖的,现在是不常见到了。除了在日常可以看见的东西外,许多新玩意儿也在形形色色的年货中冒出来头儿。像是千奇百怪的药材,五颜六色的蜜饯,还有乱七八糟的小烟花。充满了过年的味道。

除了这些,大人们总是会买几件新衣裳。

过年自然少不了装饰。每逢过年,每户人家都会把门前的春联换新,再在檐上挂两只红灯笼,在窗玻璃上几张红窗花。有闲钱的还会去买两挂红辣椒来装饰自家的屋里屋外。整个家都是红红火火的,过年的味道就在里面了。

大年三十,街上店铺都关门,各个都回家和亲人团聚。街上冷冷清清,不一会儿就成了孩子们的地盘了。都拿出自己的烟花,叫上自己的伙伴。几个孩子结成团一起玩,欢声笑语一下让孤寂的街道变得生动起来。

年味是大人忙碌的身影和孩子欢快的脚步;年味是脸上洋溢的幸福和屋里充溢的温暖。

有亲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年味。

过年习俗

转眼又到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春节,通常在这个时候,小孩子最高兴,因为有红包拿,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就会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爸爸就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习俗,可是它却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一个孝字。

不管是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

过年习俗

在我外婆家——安徽黄山的一个小山村里,流行着一种很特别的过年习俗——打火堆。

今年我们在外婆家过年,我也亲自体验了这个有趣过年习俗。外公给我了一个废弃的盆子,先点着一根小柴,火势越来越大,火慢慢的烧旺了,我还时不时给盆子里加柴。开始只有一两个人,后来随着火势越来越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围着火堆,聊聊天,烤烤火,吃吃零食,别提有多热闹了。

春节的时候,外婆的山村里家家都打火堆,特别是有小孩的人家,天天都打。小孩子们到处去找没用的草,或是路边废弃的树枝,抢着帮忙打火堆。有些人家火堆一天要打好几次,来一个客人就打一个火堆;还有些人家,一个火堆从早上开始打起,一直要打到晚上睡觉,才会把火熄灭。

打火堆,多么令人温暖的习俗。

春节习俗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二十三——小年这天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日。大家一般黄昏时,在灶房摆上桌子,放上瓜果、祭灶糖等向灶神敬香。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去祭灶,我拿了两根祭灶糖,放在灶台上,对着那里磕了个头,并在心中祷告:保佑我全家平平安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准备鸡、鸭、鱼、肉、青菜、年糕什么的。

二十四扫房子。人们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也要扫走“穷运”、“晦气”,于是就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擦门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表达人们很爱过年。

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花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贴春联、年画。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三十这天,我们包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家中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交好运。

吃完年夜饭,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然后守岁熬到大年初一。

除夕夜家里所有的灯都要亮着,一直到天明。初一“起五更”磕头,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后结伙去别人家磕头。我今年就和爸爸他们一起去磕头拜年了。

初五为“破五”,意为破除禁忌,开市贸易。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在这天观灯、放烟花。这里的习俗还有很多,欢迎你来我的家乡过年!

谢谢大家!

春节习俗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来介绍一下怎么过春节。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也叫除夕。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

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二十三这天是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据说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二十四这天掸尘扫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要贴花花。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人们往来拜访。腊月三十是过年的一个高潮,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过年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过年在正月十五正式结束,这一天是元宵节,要举行灯会,还要吃元宵、放烟花。最后在烟花声中,结束了过年。

春节习俗演讲稿

各位朋友: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谢谢大家!

春节习俗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写的《元日》。而其中正是描绘的过年时喜气的景象,让人感觉年味儿十足。

在腊月的下旬是要扫尘的。其实就是大扫除。按民间的说法:因为“尘”和“陈”谐音,所以扫尘又有“陈陈布新”的含义在里头。

扫尘是我认为最有年味的时候。每年到扫尘日,除了小孩,一家子人都卯足了劲儿忙活,家中一下就变得热热闹闹的了。家人的脸都是红彤彤的,一下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扫尘之后,就可以去街市抢年货。小时候巷子里也有卖麦芽糖的`,现在是不常见到了。除了在日常可以看见的东西外,许多新玩意儿也在形形色色的年货中冒出来头儿。像是千奇百怪的药材,五颜六色的蜜饯,还有乱七八糟的小烟花。充满了过年的味道。

除了这些,大人们总是会买几件新衣裳。

过年自然少不了装饰。每逢过年,每户人家都会把门前的春联换新,再在檐上挂两只红灯笼,在窗玻璃上几张红窗花。有闲钱的还会去买两挂红辣椒来装饰自家的屋里屋外。整个家都是红红火火的,过年的味道就在里面了。

大年三十,街上店铺都关门,各个都回家和亲人团聚。街上冷冷清清,不一会儿就成了孩子们的地盘了。都拿出自己的烟花,叫上自己的伙伴。几个孩子结成团一起玩,欢声笑语一下让孤寂的街道变得生动起来。

最期待的不过是那天的晚饭了,一家子围成一个圆,桌子上摆着丰盛是菜肴,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味道是最亲切而温暖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年味也随着温情散布道每一个角落。

年味是大人忙碌的身影和孩子欢快的脚步;年味是脸上洋溢的幸福和屋里充溢的温暖。

有亲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年味。

过年习俗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1、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1有,民间传说他是1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春节习俗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二十三——小年这天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日。大家一般黄昏时,在灶房摆上桌子,放上瓜果、祭灶糖等向灶神敬香。那天晚上,妈妈让我去祭灶,我拿了两根祭灶糖,放在灶台上,对着那里磕了个头,并在心中祷告:保佑我全家平平安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准备鸡、鸭、鱼、肉、青菜、年糕什么的。

二十四扫房子。人们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也要扫走“穷运”、“晦气”,于是就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擦门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表达人们很爱过年。

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花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贴春联、年画。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三十这天,我们包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家中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交好运。

吃完年夜饭,在院子里撒满芝麻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然后守岁熬到大年初一。

除夕夜家里所有的灯都要亮着,一直到天明。初一“起五更”磕头,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后结伙去别人家磕头。我今年就和爸爸他们一起去磕头拜年了。

初五为“破五”,意为破除禁忌,开市贸易。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在这天观灯、放烟花。这里的习俗还有很多,欢迎你来我的家乡过年!

谢谢大家!

春节习俗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谢谢大家!

过年习俗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2019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

春联。

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