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模板16篇)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模板16篇)

ID:8667293

时间:2024-01-08 05:03:06

上传者:GZ才子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者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清晨,宝贝儿还在香甜的睡着,吃过早餐,决定看看这本《愿你慢慢长大》。

我看到有的评论说,自己还不是做父母的,体会不出其中的滋味儿,其实从父母角度看待孩子问题,和孩子看待父母,我觉得都是一回事儿。

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想想我们的父母,进入年迈,也何尝不是我们的孩子呢?需要慢慢地讲道理,去调节他们的情绪低落,敏感神经。

这些关于未来的种种美好期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喜闻乐见的,这本书里有我们熟悉的作家,周国平,贾平凹,李银河等等……以散文叙述的形式,每一位作者的亲笔书信里,承载了对孩子们满满的爱与温柔,思考人生和定义成长的记录。

孩子们还小,天马行空的想法肆无忌惮地抛出来,我们要接的住,回的响。

我个人喜欢胡适写的文儿,也是我经常鞭策自己用的。

生活到个人个体的时候,就是自己能供应自己,服事自己,这才是独立的生活。

讲到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以前父母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教育谈不上多么精准无误,更多的是吃喝拉撒睡盼着你快点长大的模式,甚至我们这一代也是根深蒂固效仿。

成长的路上有爱相随,慢慢长大也不是一种口号,与其用嘴,不如用心去爱,温柔去呵护,我们的孩子和自己,一起慢慢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天。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最初知道《愿你慢慢长大》这篇文章,源于央视一个节目《朗读者》对,你没有看错,是听到,而不是看到。节目中,张梓琳小姐用充满母爱的、温暖柔和的声音将这片充满爱的文章娓娓道来。

看完那期节目,我迫不及待地从网上搜索了那本书的名字,并用最快的时间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书的那天,我立刻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读着读着,越读越感动,可能是自己成为妈妈的原因,我非常容易和书里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更确切地说,作者刘瑜真真切切地点醒了作为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迷糊的我。

文章《愿你慢慢长大》是以妈妈写给年幼的宝宝的一封信的形式陈述的。当我读到“在过去的一百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时,我的内心感到羞愧。在作者笔下,孩子出生这一百天可以说每一天都让她感到惊奇和美好,再回头想想我自己的孩子,我想到她一百天的时候,我好像都没有刻意去记录和纪念孩子的点滴成长,更多的是感受到有了孩子之后的忙碌和辛苦。

再联想到我们班的孩子,九月份刚开学时,他们一个个那么小,背着小书包,第一次踏进我们幼儿园,迎接他们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第一次离开的爸爸妈妈的身边,那时的他们该有多害怕和无助啊!而现在,通过了几个月的相处,他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同伴,他们每天早上笑着跑来和我说早上好,下午笑着挥手和我说再见……我突然发现,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不管是我自己的孩子,还是我教的那群孩子,他们都像一个个小魔术师,每一天他们都给我惊喜,每一天他们都在进步,而粗心的我却忘记记录和享受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多么可惜!

从那一刻开始,我每天都留心观察我的魔术师孩子们:我自己的孩子在我下班回到家后会给我拿来拖鞋;我的学生x大方的和其他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啦;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啦;x今天午餐没有让老师喂噢;午睡起床时没有赖床……我发现自从我开始留心他们的进步之后,我每天都特别特别开心,就好像自己种了一粒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而我非常幸运和幸福可以看到它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同时,我将平时工作中观察到的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告知孩子的家长,赢得了家长们的支持与感谢,加强了家园合作,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我很喜欢董卿对于遇见的阐述,她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我想:孩子遇见父亲和母亲,就有了亲情和温暖。

最近,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刘瑜写的《愿你慢慢长大》,刘瑜写自己生孩子的原因,是想让人生变得更完整。我也问妈妈生我的原因,妈妈是这样回答我的,她说:“我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我还想有一个女儿,做我贴心的小棉袄,有儿有女的家庭是完美的。当然我也希望当妈妈和爸爸老去时,孩子们可以互相照顾。”我想起我和哥哥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由衷地感谢妈妈生下了我。

刘瑜在书中写到对孩子的希望,她希望她的孩子是一个爱科学、有求知欲、有梦想、有勇气、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人,还希望自己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我的妈妈也希望我热爱运动;诚实守信;有礼貌,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

要有责任感;要坚强,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哭;要有梦想;要有同情心,哪怕只是帮助小猫小狗也好;同学之间要有爱,不能打架、吵架、骂人;对哥哥也是一样,两兄妹不能吵吵闹闹,一定要友好相处;要有勇气,就像去夏令营时大家都要攀岩、涉水,虽然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去尝试;要敏感,知道美与不美,好与不好,最后还希望我能幸福美满地过一生。

刘瑜还写了养育孩子很辛苦,比如:她女儿常常肠绞痛,肠绞痛好了之后又开始发低烧,发烧刚好又开始得湿疹……我的妈妈在养育我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周岁左右时一直断断续续拉肚子,妈妈三天两头带我去医院,医生也没什么好办法,这可把爸爸妈妈给急坏了。后来妈妈给我断了母乳,只喝粥和羊奶,终于有了好转。但是有一天外婆给我吃了一块饼干,然后我又开始拉肚子了,这次更加严重,可把爸爸妈妈吓坏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一大早,爸爸开车带我去杭州看病,一路上我哭闹不停,弄得爸爸妈妈不知所措。终于熬到了杭州,医院里的人实在太多了,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才轮到我们,可把妈妈急坏了。我吃了医生开的药,又挂了两瓶点滴,因为太晚了,我们就住在了杭州。一晚上,妈妈几乎没睡,守着我直到天明。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病终于好了。

文中刘瑜也有说到她养育孩子时的幸福,妈妈说,在养育我的时候,她也有感到幸福。在我十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开始教我说话,教我叫“妈妈”.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一直学不会。妈妈一点都不灰心,一直耐心地教我,给我示范。有一次,我蹒跚着张开双手向妈妈走去,口中竟然呢喃着“妈妈,妈妈”,虽然发音不标准,但妈妈却感到很幸福,当场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我叫她“妈妈”.

我慢慢地长大了,现在的我已经会自己洗头发了,会跳舞了,能在妈妈喝醉酒后照顾她了,会上台演出了,会背古诗了,有责任感了,会养宠物了……每次见证我的成长,妈妈都会感到很幸福。

刘瑜写道:“愿女儿慢慢长大,愿她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她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她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她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她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我想这也是妈妈对我的希望吧!

就让妈妈陪我长大,我陪妈妈变老。咱们一生一世幸福地走下去吧!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愿你慢慢长大这本书描写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迷茫,以及反思...

很多人,当上父母之初,都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当年的父母更懂孩子;还会发现,自己仍然在不知不觉地延续自身的经历教孩子,当年那些被自己痛恨的做法依然被施加在下一代身上。比如,对孩子缺乏耐心而大吼大叫;比如,期待他考第一名;比如,送他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生怕落在别人的后面。

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父母的教育又有一番新的认识。一、欣赏成长本身所具有的另外一些意义。父母觉的养孩子很累,可能因为太心急了。要相信,你放松下来,比找到对的方法更重要。当你学会让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很轻松,孩子也会很快乐。一个在快乐中成长的人,会更懂得待人友善,积极进取。他会独立思考,眼界开阔,热爱生活和运动,照样能自己主动学习,自己交朋友,更重要的是,他能与父母友好相处。就像孩子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样,家长也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柔的旅程,让教育孩子成为一件美好又自在的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去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传达正能量的情感。让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事。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去处理。慢慢学会自信、自律、自愈、自燃。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能够能够阳光、温暖、积极向上。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很抱歉因为没有孩子,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深刻到骨子里的母爱,想不出什么好的箴言来告诉ta,妈妈多么爱你,多希望你能真正活得快乐。所以,把你拉过来作为诉说对象。

你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从来都是不对等的。例如,父母会为了你有口吃的,早早起床张罗,或者只为了看你一眼,忍受着水土不服长途而来,抑或者为了你有个好的出路,四处求人,最可憎的是,会为了成全你的一辈子,毫无怨言地牺牲掉自己的一辈子。

你看不上这种行为,所以你努力挣脱这样的亏欠,你希望自己能活得自由点,也希望父母如此,不必为了孩子遭受任何妥协。

可是你也知道,这事情搁你身上,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可劲付出。

好在,你在这个家的成长果然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任何想法都能够被尊重,被鼓励,即使大的分歧,也总是劝说多过打压。

所以你五岁逃学,八岁开始长达七年的厌学,再到十五岁幡然醒悟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我会觉得庆幸。

当然这中间的功劳一半在你,一半在一位教育家。那时候你爱待书店,甚至一个小书摊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虽然不知道那些深奥的书你看懂了多少,但至少,刘墉的书你没少看,并且你真的看进去了。

所以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拿起这本《愿你慢慢长大》时,我才想起了你。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里分了三个版块——“亲爱的小孩”“大师的叮咛”“爱的手记”,里面都是中外的教育家或者大师们在与自己孩子的羁绊中催生出的.或理性或感性的宝贵成果。无论为人父母的是精英、大师还是普通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关于“教”“养”的养分;无论为人子女的是学霸、中等生还是学渣,也都能够找到让自己会心一击的部分。在这场温柔的教养旅程的尽头,便是父母与子女双方的成长与和解。

从前看一个演讲,是说(古今中外)我们从来都希望把男孩子教养成勇敢的人,却从来只让女孩子完美。男孩子可以玩得一脸泥巴,女孩子不能;男孩子被允许从高处跳下来这种行为,女孩子则是被明令禁止的。男孩子定要脸皮厚,女孩子绝不能丢人。所以,最后形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对对方的不理解。实在值得诟病。

我不要你成为不犯错误、完美的人偶,而是勇敢、坚强、自信的人。

勇敢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去考虑力所不及的事情,即使不断碰壁,也要拐个弯想法子再来。

所以,你得坚强,考试分数什么的不要太在意,什么地方该扎实地积累,什么地方该放任自己自由想象,自己心里有底。玻璃心要不得,看准的目标得持之以恒,让别人的“不可能”见鬼去吧。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来自自信,这个东西,我强烈要求你一定携带终生,我们这个时代有个词“迷之自信”,我希望你有。

其他的什么诸如热情、努力、有趣、多看书之类词汇我就不灌输给你了,这三点,是我一个过来人实在要你学会的。

《愿你慢慢长大》的读后感

这样的观点由一个母亲写出来,太震撼了,太有说服力了!

别的人也可以写明白,但总会有些“圣母”级人物说你不是母亲你说的无用。

这篇文章和我以前写的《父母之爱从来不是伟大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之爱不是伟大的,是自私的。

只有承认父母之爱是自私的。穷人病人才有生孩子的理由。

很多人觉得孩子应该对父母感恩。其实父母应该对孩子感恩,是孩子让父母的生活增加了乐趣,增加了保障。说到底,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要求孩子感恩,其实就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

国外把孩子养到18岁就不管了也不要求孩子养老比较合理。国内还要花钱给孩子买房结婚养孩子,当然孩子有责任给父母养老,但也只是责任,不是因为父母之爱伟不伟大。

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件私事。非要说伟大就太扯淡了。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孩子仰望妈妈的脸,看到的是孩子自己。

作为这个世界最有话语权的人类——成人,探讨的都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然而,就像彼之笑脸即是吾之笑脸一样,孩子对父母的爱,只有更无私。

“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和珠子,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像一个期待。

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

……。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缘故。

……”

泰戈尔老人在《新月集》中的这首诗叫《孩童之道》,真真是让人落泪。孩子之所以成为你的孩子,不是没有缘故。这句话,大概是真的成为了母亲之后才懂得的吧。

刚巧就在刚才看到了一位母亲欲带着女儿跳楼自杀,只为换取出轨丈夫的'关注的新闻。心中郁结的,不是同情,是愤怒。“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如果她是内心充盈的母亲,她是个读诗之人,读过纪伯伦的这几句诗,她还会如此漠视生命的价值吗?最可悲的不是孩子抬起头来看见妈妈发怒的脸庞,而是她泪水满面,却说这是你的错!

为人父母,如果这就是爱,又要孩子如何爱?

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既然选择了,承受便是了,离开不离开,都是成年人的事情,置若罔闻拿孩子当工具的父母是可耻的。

因为他们的生命并不属于你,因你而来,但是,并不属于你。

最爱仓央嘉措《问佛》:

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诗歌充盈心灵,诗歌营养筋骨,诗歌也锻造着人类的灵魂的骨骼。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其中梓琳朗诵的刘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文章让人颇有共鸣,引人深思。

其中,作者对女儿的“成功”的期许抱持的开放心态,而对“品格”的愿望则心怀殷切期望,展现了作者对孕育生命意义和“三观”的开明认识;对女儿的品格期许中,作者“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作者深刻地且富有感性和通俗地阐释了关于求知欲、好奇心、勇气与求真的关系,同情心、想像力、戒备心与求善的关系,责任感、努力付出与自由公正和平的关系,敏锐感受力与艺术和求美的关系,还有期待女儿,在追求现实功利的需要满足之外更要有梦想。最后,作者对运气、不幸与慈悲,爱、寂寞与宽容的话语,更是值得背诵于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顺境是幸运,不顺,亦要学会慈悲和宽容,这样人才活得自由快乐。“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附原文:

亲爱的小布谷:

今年六一儿童节,正好是你满百天的日子。

当我写下“百天”这个字眼的时候,着实被它吓了一跳——一个人竟然可以这样小,小到以天计。在过去一百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如果没有你,这一百天,就会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后的一百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终。

就在几天前,妈妈和一个阿姨聊天,她问我:为什么你决定要孩子?我用了一个很常见也很偷懒的回答:为了让人生更完整。她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是啊,我想她是对的。但我想不出一个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自私吗?现代人说:“我喜欢小孩”,不自私吗?生物学家说:“为了人类的繁衍”,哎呀,听上去多么神圣,但也不过是将一个人的自私替换成了一个物种甚至一群基因的自私而已。对了,有个叫道金斯的英国老头写过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你长大了一定要找来这本书读读,你还可以找来他的其他书读读,妈妈希望你以后是个爱科学的孩子,当然妈妈也希望你在爱科学的同时,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挣脱虚无。

因为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所以母亲节那天,看到铺天盖地“感谢母亲”“伟大的母爱”之类的口号时,我只觉得不安甚至难堪。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以前我不是母亲的时候不敢说这话,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甚至,我想,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能够放下所有戒备去信马由缰地爱,那简直是最大的自由。作为母亲,我感谢你给我这种自由。

也因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寄望”。

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事实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如果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爸成龙”或者“望妈成龙”,当父母的会不会觉得很无礼?所以,小布谷,等你长大,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只要出于恰当的理由,妈妈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那也挺好。我所希望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拥有与这个梦想相匹配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与其梦想成比例的能力。

是的,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但是,对你的“成就”无所寄望并不等于对你的品格无所寄望。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

妈妈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作为一个女孩,我还希望你有梦想,你的青春与人生不仅仅为爱情和婚姻所定义。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愿你慢慢长大》的读后感

《愿你慢慢长大》,是刘瑜写给女儿小布谷100天时的信,想分享文中部分语句,愿你我都有所收获。

"也因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寄望。"

从我们父辈开始,总能听到“望子成龙”这四个字,也老是听到他们口中的“好孩子”,这个说法不知道伤害了多少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亲,也没有权力来左右自己孩子的人生。拿我自己来说,本身比较叛逆,认为爸妈不能决定我的工作和结婚对象。但我知道骨子里还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事情的判断还是会妥协。

这点不能延续到自己女儿身上,或许固有思维的形成不能轻易被改变,但至少可以多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在往后家教上的方向。

"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敬畏和热情。"

每个人对于成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赞同刘瑜的看法。

她说,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这就是热情,只有热情才会使人不惧险阻,只有热情才会使人富足。如果能一直活在自己的热情里,那才是成功的人生。

"作为一个女孩,我还希望你有梦想,你的青春和人生不仅仅为爱情和婚姻所定义。"

我也有个女儿,这个也是我想传达给我女儿的话。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有梦想的人生和没有梦想的人生有多大的区别。女孩子不能被婚姻定义,即使成为妈妈之后,你的字典里也要有“自我”两个字。这也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时刻。

与其说这些是我想告知小鱼儿的话,不如说是送给自己的。惭愧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庆幸能读到刘瑜的文字,让我有所收获。希望警示自己做好自己,明白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一起共勉。

《愿你慢慢长大》读书笔记

读刘瑜老师的《愿你慢慢长大》很多次了,特别喜欢这一句话: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的努力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糕,总有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希望。有时候,越是坚持一种理念,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希望大家都有前进一寸的勇气,亦有后退一尺的从容。

《请让我慢慢长大》读后感

近期,我一直在拜读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这部著作。从这本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中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是否有一种更适合人类的教育。”读着这句话,我的脑海中立即跳出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现在所做的教育都不适合人类?难道我们所做的教育都是徒劳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细地浏览着每一句话,揣摩着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思量着每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这句话说得很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真理,不管是历朝历代,能够离开教育吗?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首先表现在教室的布置上,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教室,桌椅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横竖都成一条线,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整齐划一,就像街道两旁绿化带中的灌木一样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现在当然我们也重视对教室的环境进行美化与布置,竭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活泼的环境。但我们做得还不够。再来看看华德福学校教室的布置吧,教室的桌子围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房顶上垂下十束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瀑布。

整个教师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而又丰盛。这就是华德福学校的教室,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用美塑造着儿童的心灵。我觉得小学阶段的儿童,应该让他们的身、心和灵性都被环境塑造着,感觉到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分子,时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温馨。所以,我们以后在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时候,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什么事最好的成绩呢?可能会有很多人说:“这么幼稚的问题也好意思提!最好的成绩就是不管什么考试都考满分呗。”是的,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什么去衡量学生,不就是分数吗?除了分数还能有什么,分数就是实力的象征,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你不知道,有人会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这就是华德福的教育,这就是华德福教育对待什么是最好的成绩的回答。

是的,我们平时太习惯于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用一个最高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司空见惯了。我们经常拿一个优秀生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各个方面都后进的学生,哪怕这样的学生有了进步,我们都会视而不见,仍然认为没有进步,因为他与优秀生之间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我们平时太习惯于横向比较了,却很少进行纵向比较,因为我们脑海中的评价制度就是这样的。也许我们平时有可能也想到纵向比较,但一对照我们现有的考核制度就会把这些学生训得不行。华德福教育坚信:“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细细思量之后,我发现华德福教育确实有它的高明之处。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异的。不仅每个人的外表迥异,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各种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有的学生擅长数学,有的学生擅长语文,而有的学生擅长艺术等等,各有所长。我们不能拿一个学生的语文去跟另一个学生的数学去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马丁·洛森说:“如果我们为自己的孩子设置标准,这类标准必须是可达到的,并结合孩子现状制度,使孩子能被激发去超过他以前的成绩。

如果总是和别人比较,孩子就会丧失信心。”我们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个纵向比较,看他跟以前比较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我们还是应该表扬和鼓励的,然后再进行横向的比较,让他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这样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学习才会有激情,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其次,我们得树立任何一种才能都很重要的理念,这种才能不分主次、贵贱。我们的老师其实都懂这样的道理,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很难做到,因为当前的评分和考试制度就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的。当然,就目前而言,我们不能为每一种才能设置一个考试,也不能改变考试科目的要求,但我们老师必须要明白,考试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状况,绝对不能成为衡量孩子整体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表现程度不同。但愿这不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真正做到孩子的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请让我慢慢长大》读后感

今天的静子的生日,现在的静子已经能自己给自己做早餐了。她起得比以前早了许多,她给自己和妈妈准备早餐,和妈妈一起出门,拥有了早晨和妈妈微笑告别的机会。今天趁着和妈妈一起吃早餐,静子成功地央求妈妈答应晚上回家吃饭。静子简直乐疯了,妈妈还没有尝过她的手艺,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这一天可真是漫长啊,静子这一整天不知在心里感叹了多少次。她今天几乎都没怎么听课,她一边思考课上的数学题,一边又想着晚上要做什么菜,怎么听课?她还趁老师没注意到的时候在一张卡片上写写画画,然后在自习课对着这张卡片傻笑出声。

“好了,放学!”太好了,终于放学了!静子一改从前的拖沓,迅速收拾好了书包冲出教室。

她去学校附近的蛋糕店取回了事先就订好的蛋糕,然后去超市买回想要的食材,才坐公交车回家。只是,在她匆匆忙忙下车的时候,她的钱包落在了座位上。

静子三步并作两步地爬上楼,“呼!呼!”她跑得有些气喘,正准备拿钥匙开门,,却忽然想起来什么,她犹豫着举起了右手,试探性地敲了敲门,“咚咚”两声过后,再无回应。今天的楼梯间格外安静。

静子说不失望是假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妈妈现在没回来也好,太早回来她就没有施展的空间了。想到这里,静子又元气满满了,她打开门,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进了厨房。

她做完菜,收拾好厨房,窗外已是落日残阳。她顾不得疲惫,又布置餐桌。桌布,烛台,哦,还有贺卡!静子急忙从书包里翻出白天那张卡片,“呼!幸好没弄皱。”她趴在布置好的餐桌上,心满意足地笑了。“咦?我怎么睡着了?”静子揉了揉眼睛,家里一片漆黑,灯都没开。静子打开灯,一看时间,十点多了,妈妈还没回来。这时她看到了手机上被她忽略的未接短信,是妈妈发来的!

“静子,妈妈今天晚上有事要加班,就不回来了……”

短信是下午六点多发来的,那时她刚到家。

骗子!

静子看到桌子上冷掉的饭菜,再无美味的样子,鼻子不争气地酸了。好吧!你不吃,我自己吃!

静子又去盛了一碗饭,草草地扒了几口冷菜,再无胃口!她放下碗,回了房间。

她蜷缩在被子的角落里,再没像从前那样号啕大哭。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了。但她仍然忍不住悲伤地想:这明明是我的生日啊……我明明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吃蛋糕吹蜡烛许愿……我再也不要信你的鬼话了!

没人注意到,餐桌上那张写满幸福的卡片,偷偷地染上了悲伤。

(尾声)。

静子打开家门,她放月假回家,虽然还是一个人,但她已经习惯了孤独,也学会了应对孤独。

她打开电视,打了一通电话。

“妈,今晚也不回来了吗……哦,好……工作别太晚注意休息,挂了啊!”

打完电话,她脸上是习以为常的平静。这个家里,再也不会有一个小女孩偷偷哭泣了。没办法,她已经不可避免地长大。

忽然,一段轻柔的音乐响起,是他打来的电话。

《请让我慢慢长大》读后感

在闲暇里,读了毕淑敏的文章《让人生慢慢完美》,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受益匪浅。

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取有舍的,谁都渴望完美,慢慢就会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扛;这世界上,有一种心情叫承重,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用加法方式去爱人,用减法方式去怨恨,用乘法方式去感恩。人生长途漫漫,我们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完美,摔上几跤,走几段弯路,这并非坏事,至少让我们品尝了挫败,增添的阅历,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或许走过终点时我们才明白,一路平坦却少了风景,没有转折也多了平淡。只要经历了,尝试了,走过了,我们赢得的.,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当我们不断追求完美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无法完美的。完美没有答案,你只能在完成它的过程中完善。是啊!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美丽的人间。每个人从来到尘寰到升入天堂,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一本书,至于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还是写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笔,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就应该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时候,就不会留下悔恨;展望明天,怀揣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灿烂的阳光。时光就不会虚度,心也不会彷徨,内心也会充满了无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会驻留在你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时,心中无比欢畅!

当我们战胜困难后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否定自己的一生,只要我们用笑容去面对,没什么过不了,人生有起有伏,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人的一生就会不管以后如何生活,只要到老时,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也是不为过的。

人生这段路,有很长的旅途,我们会在当中遇见很多美妙的风景,也许也会流很多泪,但是我们要在一段段风景中学会成长,不断的修炼自己,让人生慢慢完美。

《请让我慢慢长大》读后感

但凡你我俗人看一本书,希望所获,大多三种――其一,看情感,我们希望在在市井生活里体会人性的拉扯,或温情脉脉,或悲苦离合。其二,看思想,中国人自古就是哲学化思想的产物,人们盼望从书中与精神宇宙对话,挣脱尘世的苦闷。其三,为功用,但愿能循着前人的轨迹,自我改进生活的方法。

而在本书之中,你会惊喜的发现,所需皆可寻得。随意翻阅,皆是对于子女的默默温情流淌于字里行间。或是柔柔细语,或是谆谆教诲,但是无一不是至真、至诚、至善、至美,千言万语,皆离不开父辈的良苦用心,离不开希冀二字。然而这一封封出自名家大师的家书,又往往能在无形之中启人思考――孩子面前,无论是多么精明世事、博古通今的大才,都要面对的是一地琐碎,和所有人一样,望子成人,望子成龙。也许跳开眼前,最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在这俗世洪流中找到自己,活出精彩,而不仅仅是成功。所以吾家有儿初长成,或正在成长的各位读者,我们也许不能最为成功的为国家培养出一个满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我们也应该去书中读一读,至少,去做一个能与世界和平相处的父母。

在这个快餐时代,父母应该静一静;孩子,只愿看你慢慢长大。

慢慢长大的糖读后感

有一名叫小树的男孩发现了像玉米杆的还没成熟的甜粟杆,小树发誓要保护它,因为成熟之后中间的杆是能吃的,很甜!有一次,雨连下了一个星期,小树每天都去看甜粟杆,担心时间长甜粟杆被雨淋坏,最后他拿几根竹竿支成一个帐棚,用树叶把它盖好,等雨下完再把帐棚拆掉,就这样小树每天都很辛勤看守甜粟杆。

在这之后,每天艳阳高照,小树一看甜粟杆又长了许多,就快成熟了!一天,小树给甜粟杆浇水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人,他只要见到稀奇的东西都会抢过来咬上一口,不管他能不能吃,所以大家都叫他大嘴。大嘴问:“这是什么宝贝呀?”小树很害怕,如果让大嘴知道甜粟杆是能吃的,肯定等不到它成熟的时候就吃掉了,小树就说:“这,这是一棵能长很高的草,没什么特别的”。大嘴反驳到:“这才不是草,它的杆是能吃的,甜的!”小树说:“好吧!这不是草它叫甜粟杆,等成熱后我一口都不吃全给你,但你要保证现在不能吃它“。大觜想了想说:”好!可以“。之后他们就一起守护甜粟杆,最后他们觉得这株甜粟杆是一起精心培养的,舍不得吃它。

我读完这本书非常感动,小树为了甜粟杆都把自己弄感冒了,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呀!我们大家应像小树学习,做事坚持不懈。而大嘴和小树为甜粟杆做草帘子保护它的时侯,就已经慢慢的改变了,以前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抢过来咬一口,但经历了和小树一起守护甜粟杆的事情后,也改过自新了。还和小树成为了好朋友呢!两个人都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长大的糖,付出就总会有收获!

《请让我慢慢长大》读后感

我爸爸很早以前精神上就有些病,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爸爸有时候工作不顺心,就会对我们发气,一直不说话,很难和他交流。有时我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爸爸就会很严厉地批评我,我能理解,这都是爸爸望子成龙心切。对此,我也不会有太多的抱怨,虽然以前我有些接受不了。但是时间能冲淡一切,慢慢地,我就习惯了……爸爸很爱乱想,遇到一点事就会把很多事无端地联想起来,结果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无法自拔。我和妈妈经常劝他,他有时也会听,多数时候会反过来说我们不懂。我知道精神上有问题的人是有点自大的'。我会慢慢体谅父亲的!

爸爸他向往和平,可是太过分了。他现在的状态和“杞人忧天”差不多,天天都感到会有人来入侵我们。于是,他又迷上了军事,经常看一些和军事有关的节目。有时看到了什么,就把那些胡乱联想起来。甚至要我们和他一起准备。

暑假里,因为妈妈工作太忙,和爸爸在一起时,我会负责爸爸的饮食,不说是一天三顿饭是给爸爸做。也有一天两顿是给爸爸做的。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因为在暑假,每天差不多有三次都是我洗的碗。我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一边要照顾爸爸,叫他不要乱想,一边又要负责全家的饮食。我知道虽然我帮不了妈妈什么忙,但我可以在学习上让妈妈减轻一些负担。啊,我终于懂事了!

在这个暑假里,发生的一切一切我都很难忘,我在家里学到了很多!我现在是一个小大人了。在对待爸爸的这件事上,我觉得这是上天给我的一次锻炼,如果锻炼通过了,我将比每个人都多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这对我来说还算是一个祸吗?不,这是我的福气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