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通用16篇)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通用16篇)

ID:8903233

时间:2024-01-10 23:58:17

上传者:紫衣梦

贸易战带来的保护主义倾向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下面是一些贸易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和建议,希望对我们的贸易发展有所启示。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制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已经逐渐被各个国家所采纳,逐步得到了统一,会计准则成为实现会计规范的最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共同使用的言语,也是共同的经济行为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由我国的财务部门正是颁布出来,而这也代表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统一。

一、国内新会计准则的突破点。

国内新的会计准则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准则、详细细则、使用指导。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制的颁发,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会计信息新理念,促使社会民众和投资人更为科学有效的做出经济抉择,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制,而且,也给国际财务报告的相关完善革新工作提供了支持。新的会计准则有以下几点重大突破:(1)公允价值得到关注;(2)兼并报表基本理论革新;(3)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办法革新;(4)金融工具准则革新;(5)资产减值预计计提革新;(6)存货管理办法革新;(7)“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彰显出其地位的重要性、比较性、联系性;(8)债务重组办法革新。要构建市场经济、承担负责任大国、要提升效率减少成本、要真正融入到国际标准发展进程中,就必须要确保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趋于统一。第一,在构建国际准则时,要积极参与进去,努力提升影响力度;其次,利用原则导向准则的水平要提升,要严厉查处严重的利益操作行为,要有效规避利用国际准则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后,作为从业人士,需要强化对金融工具等繁杂经济业务准则体制的学习力度,这是因为,相比国内的有关准则来说,国际准则要更加的繁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中国的会计标准体制与国际准则趋于统一是发展的必然,也是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我国应当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增强与世界诸国的及时交流,推进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进程。

二、我国内部管控建设的施行。

国内内部管控建设在正式开始施行,在先前的5年中,国内的萨班斯法案正式施行,促使可会计管控转化为全面风险的管控。在06年,财政部门作为领导者,同时结合相关的部委,建立了内部管控标准委员会。在,以财政部门为首的五个部委颁发了《企业内部管控基础规范》,在,《企业内部管控配套指导》正式颁布,而这些规范体制的颁布,代表着国内企业的内部管控规范体制正式建立。美国的科索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内部管控标准制定中都是深具影响力的,该委员会就明确指出:中国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与国际通行的coso内部管控理论是保持了高度统一的。国内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作为财政部门,深入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有关公司管控和治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还未起草内部管控基础规范体制之时,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作为coso的主席,应邀来到中国,与会计司深入研讨了有关会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有效建议。在,会计司同志远赴美国进行考察,又与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一起来到国际会计总部,再一次深入研讨了会计基础规范体制的相关问题。内部管控体制涵盖了基础规范和相关的指引,中国特色十分明显:第一,国内的内部管控体制不但是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做出管控,同时,还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合法运营、财务报告等等有关信息做出严格管控,促使运营效率和成果的提升,确保企业的良性健康运营。第二,不但是包含了基础规范中的五个要素、五个原则、五个目标,而且,还有一项审计和评估指导,以及十八项应用指导,让规范更为简单明了,也让企业更加便捷的进行操作;第三,它是由国务院五部委共同发布施行的,这就促使了其更加具备约束性、法制性和权威性。

三、国际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进行核算的标准。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必须要有相应的会计模式来做指引,这个会计模式是不具备会计准则的效力的,不包含在准则内容之中。但是,国内的会计准则是由一项基础准则和三十八项详细细则组成的,而其中的一项基础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模式是一致的,很显然,在这点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不同。会计的基础功用和基本工作就是核算。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国际会计管理是其进行会计政策选取和变化的前提和标准,必须要规范合理的分配相应的资金费用。从理论上来说,国内企业在对生产成本做出计量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制造成本的方法,并没有对资金费用的平摊做出考虑。但是,完全成本是出口产品实证价格的前提和基本,在平摊有关资金费用时,对于不同的产品,平摊费用要有一定的依据,以及来确保产品的'定价是正常价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反倾销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必须要严格执行会计标准,但是,比方说在借款资金资本化方面,国内的会计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标准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若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明,在进行计量过程中,就必须要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但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够发达和完善,所以,只有首先证明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才会采取这种计量方式。在新的准则中指出,当确立了资产的减值损失之后,在今后的期间是不可以回转的。这主要是针对以往国内企业运用资产减值来对利益作出调节的行为。而这也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为本质性的差别。从对政府支持层面来看,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的是全面收益的方式来对政府进行支持,规定在损失和收益中计入支持资金。国内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说明,对支持规定会计依照权益进行处理,无特别说明的计入到损失和收益中。但是,国内的企业数量庞大,拥有不同的规模和所有制结构,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国内的情况,制定符合国内企业发展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已经修订或新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在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颁布的四项准则分别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二号——在其余主体中有关权益的披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号——财务报表的合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三号——公允价值的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一号——共同运营的规划》,以上这些准则都是在正式施行。而且,还颁布了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分别为:《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七号——独立的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八号——联合运营及合营中的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十九号——雇员的福利机制》。10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九号——金融工具划分与计量》,这也是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初始阶段。本准则计划是在13年初正是开始施行,但是,其它相关的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有关部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对其正式施行的时间进行了延迟,延迟到。

五、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后的影响。

通常来说,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的两个目标准则。为了确保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直接利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和前提,来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因为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会让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会计准则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所以,当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影响。而这种经济影响指的就是: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

六、关于促进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早日实现趋同的相关建议。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对这一趋势必须做到深刻的认识。全球会计准则以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代表,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应用将实现统一已经成为事实。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时一方面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但中国要想提升改革开放的速度,就要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进一步实现充分利用,不管是直接到海外上市还是大力吸引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都要严格遵守,降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对自身的“特色”不能可以刻意突出。

2.对各国现阶段一致采纳的会计准则中国应当考虑采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行为慢慢取消。中国应在准备至海外筹集资金的企业、上市公司、国内一切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的涉外企业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展开会计核算,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逐步取消;对于国内非公司制企业或规模不大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可以实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将此种方法作为一种过渡,在时机确定成熟的时候,再对会计制度取消。对这规范这些企业的会计行为可以通过税法或别的相关法律;在存在对外筹集资金需要的情况下,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引导,积极鼓励企业能够会计准则的要求自觉遵守。

3.对中国现阶段把基本准则看作是概念框架的做法进行改变,对会计理论加强研究,加快速度对中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制定,确保中国会计准的制定能够前后一贯、内在一致,与国际惯例更加符合。

4.中国需要对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动态、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出台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相关计划,对与国际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认真分析,就如何使差异减少探讨相关措施。

5.应不断努力创造条件,最终可以参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而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对中国以及别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尊重兼顾。要想使中国的利益得到更好地维护,需要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当大力推动。

6.会计人员的素质需要提升。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形势,要求国内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更精的工作技能、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从当前国内的形势来看,会计人员中还十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也并不统一,同时,会计规范体制和相应的标准变化十分快速,这就导致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对这些理论知识做出有效的吸取,也就很难深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所以,国内有关部门需要构建健全的培训体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要最大限度的提升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和国际标准水准,促使他们更快地达到国际标准水准。在国内,注册会计师多达13.5万,但是,acca在国内培训的能掌握国际财务报准则的会计师只有两千人,很显然十分缺乏。在我国的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中,人才培养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作为会计教育,也在逐步强化培训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对于会计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会计行业的人才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促使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该规划给国内未来的会计人才建设和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国内在制度体系的内容上基本上以及趋于国际标准会计准则,但当前国内还具有许多的因素在制约着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进程。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促使会计准则在本质上与国际准则相统一。总而言之,趋同与等同并不一样,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当持续不断地展开深入地研究,加强中国的会计准则的构建,使其能够与国际趋同化以及中国国情均相符合。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财政部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持续高涨和一系列的国际危机相继爆发,使得人们感到,国际实务方面的重大缺陷既了国际金融框架和全球市场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也影响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为了改善国际会计实务,有必要在和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充分重视、积极研究和尽快解决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

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资源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其资本实力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而且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不是联合国,而是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会议。东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处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决策高峰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于10月发出了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呼吁。

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也就是在适应和满足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的曲折和进步中发展。与其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国际金融活动更为突出和集中地体现资本运动、资本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更加需要准确、真实、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国际会计可以一方面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一方面促进国际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效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性资本所有权个人化的有机结合。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只有准则而没有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这样的有机结合就没有基础,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于是,一个全球统一、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出现。

跨国性和国际性的微观经济实体集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会计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以及其框架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其业已发生的积极影响在于达成和促进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信用基础并提供决策信息,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

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货币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则缺乏权威有效的保障,在实际中主要依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和自愿采纳,实务权威性较为有限。会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缺乏国际公认和统一有效的原则和标准,使得会计信息跨越国境的处理成本提高,传递效率与内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和统合难点。

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大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存在着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一些重要裂缝。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必须向该资本市场呈交根据该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这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东道国会计准则作为各国资本市场的跨国准入条件,在实际上分割了国际资本市场,从而也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效率。全球统一准入条件等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出现,以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并服务于全球化经济的国际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之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障碍。

由于欧洲包括伦敦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美元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发展家的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形成、逐渐成长,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逐步发展。近一两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地上一个台阶,首先要看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此对应,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具有全球统一的实务权威性,首先有待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接纳。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发生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之前完成的机构、制度和准则的大幅度调整,仍未能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对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要求。而且,从美国有关方面的角度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在质量上明显低于美国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去,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水准似乎才是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从而进一步统一准入条件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开放的前提。

引人注目的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年实行调整并大幅度靠拢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美国有关方面为了巩固和更好地发挥美国会计准则在本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公开大讨论。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力度的一些建议,却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久之后,从安然公司与安达信会计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帐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瞒过了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使资本市场会计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华尔街股市指数在这一次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高潮中持续下落,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状态似乎良好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胁。在野的`民主党为此发难,执政的共和党开始担心由此造成中期选举的失利。为了应对这一场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采取应急和减灾措施,加快推出对公司会计业务加强监管的公司会计监督法,并抓紧动用刑法严惩造假舞弊有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动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商业行为改革”。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已经成为维护和稳定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项迫切议程。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大家在质疑和思考这种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看清:国际会计准则继续发展并取得实务权威性,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担心: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比各国的会计准则更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市场会计危机。

三、国际框架与国际准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但是却又相辅相成的专业领域。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实务权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纳、正式承认,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保障。在国际金融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国际金融框架的变化、调整和进步。在会计学方面,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实施和修改。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还有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走向。

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客观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相比较,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是一种国际经济生活中而然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身当然也要反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乃至国际资本运动的自然和客观需要。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体现为一种具有国际公认性的专业,而这种国际公认性必须依赖于其制定和发布机构本身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认的国际独立性、国际专业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种因素及国际和各国的人为因素更多的事态发展。总之,国际会计的发展服务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则更为明显地受制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而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也必须要有国际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这样一种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逐步接纳和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四、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

美国会计原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依赖于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反过来说,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实务权威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合起来看,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这三个支柱,支撑着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这种三柱支撑的强势地位,形式上显然比依靠强势货币的单一支撑更为稳定。但是在实质上,人们已经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摇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基金会在国际活动中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从无暇一顾转为积极参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恢复、进步和发展,发展家的发展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瓦解,使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的统一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以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景进一步明朗。美元、欧元和日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现雏形,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资本市场日益感受到来自伦敦、东京和法兰克福的竞争压力。然而,综合美方处理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及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改革的重大影响,又说明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分别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会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应当看到的是,在加强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强国际金融框架建设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保险监管国际协会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几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近几年来积极和密切的协商,已经于3月2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金融稳定论坛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地将国际会计准则列为关键的的国际金融准则之一。金融稳定论坛是一个国际论坛,不同于国际合作的决策机构,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但是,其表态向世人展示了论坛成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对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大幅度修改和加强了原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且通过国际会计发展论坛去探讨国际金融框架。

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会计组织的这一呼应姿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其中,美国财政部已于6月25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的主要国际金融准则之一、与本国的有关准则对照列入自己的互联网页。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而不是财政部,该部这一动作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没有实际约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预示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可以视为美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表示的一种肯定态度和积极姿态。与美方的态度相比欧洲方面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更为积极,业已通过欧盟的法律程序,决定从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表。

以上情况和分析说明,国际舆论公认国际会计准则属于国际金融准则的范围之内,从而是构成和运行国际金融框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国际金融框架是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重要的经济环境。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要求,从而得到必要的支持,则取决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爆发以来的美元走势疲软、美国市场恐慌和美国经济衰退压力增大等情况说明,美方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角度,似有必要重新考虑对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提供新的更大的实际支持。

当然,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景其实不取决于一两个国家,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国际信息标准。资本具有国际化的特征,资本需要自己解放和发展自己。根据生产力发展决定论,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必将不断改造自己运动于其中的国际金融框架,并且有能力确定和发展自己的信息标准。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走势相结合,国际市场的资本走向,必将创造和确立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

风水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探究论文

风水文化来源于我国古代先民观察和改造自然的体验,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本文从风水文化与园林设计的研究现状入手,探究风水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力图将风水文化结合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合理的利用营造出更好的园林环境。

风水文化;园林艺术;关系

风水又名堪舆是满足人视觉感官的一项追求,更是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精神寄托。对于风水文化与景观园林的关系研究不是想要将风水文化来定义科学的景观设计方法,而是更多的运用古人积累的经验及现代人的科学技术所总结出使风水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园林景观设计,营造适宜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氛围。挖掘风水与设计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对于风水文化的探究从未停止过。一直以来风水便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用迷信否定风水的内涵故而不能因为太相信风水文化而不顾眼前之实际项目内容环境,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积累下的经验之谈,上世纪80年代之前,风水学在中国大陆几乎为禁忌之话题,但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都对之前的风水理论进行了传承。环境营建形态理论与诸多因素有关,生物是环境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人类也未曾逃脱自然的束缚。人类渴求通晓未来的能力,观察事物天象瞬息万变,总结其规律,根据时代所追求的`物质不同,风水文化的变化也是随着时代所改变。风水文化字面意思来看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湖泊、土地、绿植每个自然存在的位置均是自然空间的划分与阻隔。古时临水而存,水是生命中繁衍的象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水在风水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1因地制宜,依山傍水

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用于自然的客观性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风水文化体现了园林设计中的诗情画意,展现自然的美好,在适应自然与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人文感知,把握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融入风水文化,依山傍水是风水文化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代所提倡的绿色建筑低碳景观其实也正是充分的进行自然界的可循环资源,古时的人们总是选择生活在山间在水边,许多诗文中也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都提到了依山傍水的重要性,设计是要回归自然,材料的循环利用,“背山依水”正是动静结合的绝美园林风景。由此看来山水之间是风水文化曾提到的,更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者所追求的。

2.2空间对称曲径通幽

对称美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内容中经常出现,世间万物均遵循着一定之规,从动植物的形态对称以及古典园林中中对称的关系中可知,园林的设计中对称的美感是模仿自然万物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意境”,追求曲径通幽之感受,在造园空间时大多选择弯曲的小路通向各个节点,障景、框景、对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在风水中便是寻龙脉、重朝案、察砂观水、定方位的理论观点。风水文化中强调“屈曲有情”最忌“直去无收”一览无余。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根据所在地域已经营造空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根据季节不同营造丰富的植物欣赏运用,做到赏花观叶,嗅味摘果。风水文化中强调控制园林空间的风向和朝向,实现植物在园林空间中的装饰美化作用,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植物艺术不仅在空间营造上具有功能意义,更在风水文化中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棕树、桔树、竹、椿树、槐树、桂树、灵芝、梅树、榕树、枣树、石榴、葡萄和海棠此13种植物代表吉祥。从谐音到色泽以及植物本身所有的生长特点来代表了美好的寓意,这一点从至今仍在延续使用。

2.3辩证思维的园林艺术

风水文化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其以太极为创造核心,在功能构建上多以太极的思维模式。辩证思考的方式,认为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选择了阻隔,就要考虑如何通透,选择了幽闭就要考虑如何引导人流。阻挡之后又运用框景、借景进行流通,私密的空间就有小径来连接,中国的许多装饰纹样均采用两面,图纹和图底同样为一幅佳作,正如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不同角度下的同样山峰并不相同,在园林中即是一种对比,虚与实,封闭与开敞,停止与延续等。辩证的思维,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投身于古典园林之间来体会这一风水文化。

2.4风水整体系统与山水之联系

风水文化强调整体性,环境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风水文化追求着自然人文,追求着理想的生活环境和栖身之所,将所设计的园林环境做到与连接建筑与自然,成为自然与人们活动空间的纽带,风水文化在建筑和室内的运用中更为普遍,装饰物的摆放以及建筑中轴对称等建造手法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更为普遍,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颐和园,再以自然环境的依托,将借景运用到了园林中各个景点出,借西山的巍峨,玉泉山的连绵。风水文化中认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清风。风水学中重视“藏风聚气”,这在园林中的运用也可理解为住宅中的风若强劲那必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如若环境中缺少了这些生机,自然不可称之为风水宝地。再者,风势过于强劲,人们生活之时也会被大风所伤。空气清爽,阳光充足,微风徐来,不管是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会使得在这片园中的居民心情愉悦身强体壮,这自然便是好的风水。

在今天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设计不仅仅是学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探讨,现代园林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设计,其根本在于发展性在于创造。风水文化是一种整体环境的平衡,是外界与内心,是人类与自然,是形态和神韵。重新用山水文化来审视园林艺术中的较多表现手法是不谋而合的,风水文化对于我国造园历史上的选址及营造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将风水文化与现代园林艺术相结合共同谱写将来的园林艺术。

[1]刘晨晨.中国风水与环境艺术[d].西安美术学院,2010.

[2]余燕,杨在君.论风水学对古代造园的影响———以四川阆中风水与园林的相关性分析为例[j].四川建筑,2016(1)

[3](明)计成.园冶[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国际贸易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企业对客户进行管理是业务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客户细分、满意度调查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辽宁天顺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基于此开展的包括客户判断、客户选择、客户发展和客户保持在内的全过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以客户需求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和分析策略,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核心目的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利润水平。

辽宁天顺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顺国际”)在经营石化及机械产品进出口业务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但是在客户关系定位、后台信息技术支持、内部业务流程、组织模式及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客户细分管理的技术基础是客户信息的内部共享。由于天顺国际目前还没有运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其客户基础数据的累积基本由业务部门自行收集和整理。由于缺少分享技术手段和制度措施,客户信息在各部门间未达到“统一化”处理,因此经常给客户留下“非统一进程”的企业印象。另外,天顺国际正处于转型期,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特别是在机械项目上的目标客户群开发和市场定位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客户多、种类杂”。再者,公司缺乏对机械项目客户的针对性分析研究和合理细分,不能有效区分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运行措施和方案,而是对所有客户都提供同质化服务,使得企业的有限资源过度分散在某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不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客户身上,降低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2、忽视客户满意度调查和需求分析。

客户细分化管理的技术基础是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公司非常关注客户物流服务的过程,但很少关心客户接受服务后的实际感受,天顺国际也不例外尤其在新开拓的项目上。作为贸易服务机构,应主动应对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获得客户真实感受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企业内部流程、制度的改进和优化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而目前,我们更关心经济指标和内部建设,还没有开展有效的客户需求调查和分析,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和想法,使得公司各项客户管理策略都有失决策基础和依据。

网络信息化技术是建立现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必备技术条件之一,是有效对客户数据进行管理的`必备工具。天顺国际日常业务管理主要通过单机电脑进行,各部门和系统完成的基础数据还不能实现完全共享,数据产生和传递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信息和数据的及时处理、分析和应用。在网络信息建设方面,天顺国际建立了公司网站,为客户提供动态的产品信息。但基于公司网站的电子商务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对客户业务联络和沟通,包括服务进程中的操作环节,还只能通过电话、电邮等传统方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弱,这也是我国多数国际贸易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客户细化管理、满意度调查分析和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手段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在应对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1、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化管理。

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化管理有助于根据客户业务价值贡献采取针对性的客户政策。尤其是在目前公司开展的机械项目中,应根据客户对企业及产品的兴趣度及贡献价值的多少,将其分为重点客户(a类)、普通客户(b类)和小客户(c类)三种。遵循帕累托abc规则,确定天顺国际重点客户约占5%,对公司贡献价值应占80%以上;普通客户15%左右,贡献价值约为l5%;除此之外的80%客户群,其贡献价值仅为5%。基于此分类标准,可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天顺国际应与重点客户建立“供应链式”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对重点客户,应采取电话调查、面谈、会议或者专门拜访活动等保持日常性频繁沟通,维持双方信息流畅。同时,充分利用公开网络信息平台等技术渠道,获取重要客户业务模式或长期战略变化信息,加强跟踪调查和分析,以便及时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做出评估和改善,满足客户的变化需求。再者,应为重点客户量身定制存储、分拨、包装、配送、结算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确保提高重点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维持业务稳定。

普通客户价值贡献虽不及重点客户,但部分普通客户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公司重要客户,因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可通过向其提供部分定制服务或少量增值服务,来达到维系现存合作关系之目的,待时机成熟转化为重点客户。小客户数量较大,贡献价值有限,可据人力、场地等资源实际状况,采取削减服务成本等策略。

2、加强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

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基于自我感知与期望的对比所形成的对服务者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天顺国际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主要收集渠道可考虑完善网站主页有关“投诉和建议”链接的信息收集功能,也可采取封闭结构的调查问卷形式。主要反馈客户对公司提供的运输、仓储、产品信息等服务的满意程度。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根据客户反馈意见制定相应改进措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客户类别,重点考虑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的反馈意见以及客户反映比较集中的改进点和改进意见。

天顺国际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向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资料,来加强物流定制服务的能力,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准,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缩短订单备货等方面的周期,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生产力。首先,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公司网点建设。实现网络信息化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许多大型贸易企业一般都建设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整合各种业务流程,有效地融入到客户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效率式交易”管理与生产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应能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能实现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跟踪,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以及客户支持服务情况的分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其次,要充分发挥公司主网站的商务功能开发,基于浏览器或服务器的网络环境应用方式,使公司与客户在不见面的前提下进行贸易活动,实现贸易企业与客户网上交易。建议在公司网站主页中建立“电子商务”子模块,使公司与客户之间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式的沟通和反馈。

国际贸易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针对客户的细分化管理是基础,通过满意度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配合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反馈效率,系统性改善客户关系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2]单友成,李敏强,赵红.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及测评体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4]王华,徐铖.分析型客户管理体系在集装箱航运企业中的应用[j].集装箱化,(11).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这不仅已经是人们的共识,近年来会计国际瓶动的进程更是翻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据不完全统计,到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将近92个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很多采用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也宣称,其会计准则是以ifrs为基础的,或者是与ifrs相似,甚至一致的。iasc改组后,作为当今肚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势力集团一欧盟和美国均先后表态支持iasb为会计准贝掴p示趋同作出的努力,英国、澳大利亚国家或者承诺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努力消除本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全球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名发表的触查报告显示,在59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95%#意向向国际财务报告准贝赌同。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以及实现的建议,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大卫?泰迪认为,到20初,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将超过100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得到统一应用。我国自1992年底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已颁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通过比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确定的。就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现状而言,其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较好。而年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布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因分析。

(一)跨国公司国际经营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机构设置的特点,决定跨国公司具有了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不利跨国公司信息汇总,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化性、有用性,影响母公司战略管理和资金运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更具有要求国际间会计处理趋同化、标准化的客观必然性。跨国公司迫切需要国际间会计准则统一。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以及市场风险加大,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发展等目的,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管理系统。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会计国际化的重大经济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掀起的企业合并高潮,是以跨国公司间的跨国并购为特征的。无论是欧洲范围内并购,还是西欧公司对美国公司并购,必将促进美英和西欧这两大会计模式的协调,为未来会汁准贝啲全球趋同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目前世界上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110多个。区域经济组织能够比较便利地消除成员间的分歧,实现内部统一,故可促进全球化协议的最终形成,这为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组织保证。在iasc改组后,世界各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因此要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更有发言权,区域经济组织内会计合作就显得相对重要。欧共体进行的区域会计统一就jirh'?成功范例,不仅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欧盟范围内会计和报告差异,而且扩大了欧盟会计的影响范围。

(三)全球经济一体要求资本确认计量标准统一在世界贸易飞速发展与资本全球流动所引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标准的全球化:一是商品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本技术标准的全球化。目前在商品技术标准全球化方面巳是卓有成效。然而,许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因没有国际通行的资本技术标准,跨境融资艰难或无法进行。这就引发了资本计量标准的全球化问题。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基础性构件,其功效就是资本的度量衡,用以度量资本运动的赚状况及其成果。当资本运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时,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亦必须全球统一。在资本运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发展对于国际会计发展有着更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更为直接的推动力。会计准则趋同既可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又可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活动有效运行和发展。一^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f种高度有赚一的国际市场,而是各自为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if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人条件尚未国际化。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一)趋同存在经济利益的较量会计准则的趋同存在的利益冲突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谁,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是更多地体现美英等其他发达国的家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等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将大受其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谁能够在国际会汁准则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利。根据经济后果学说,会计准则除了能对会计核算做出具体的技术规范外,还具有经济影响性,不同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的是不同国家的利益,故会计国际化^阵纯技术问题,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发达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将可能收益更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从中获得较少收益,既要承担在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准则协调成本、会计改革成本和风险,同时还要承担国际会计准则对发展中国家情况考虑不同所带来的大量负面经济后果,另采用国际准则有可能会导致本国审计市场的部分丢失。总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过程实质上就是一^关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博弈和妥协的搬,趋同的过程将是很漫长的.我国在向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趋同中的经济利益,要最大化我国的经济利益。

(二)文化差异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不受到一^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的。不同的社会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塑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会计准则特征。东方文化注重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并总是习惯于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和组织,这是*方纤文化的宝贵遗产,但会对射十准则制定和撕产生深远静向。会计文化作为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多层次复合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池存在着差异。差异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各国会计准则冲突的根源。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王的会计制度,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在出台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中,如果引进、模仿,必塔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找。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基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以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为导向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等,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成分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市场尚未完善,所以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是政府管理部门,这就形成了与资本市场决策者不同的信息需要,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生成的信息并不ttm用中国准则提供的信息更有用。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决发展,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有触高。中国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这样国际上一些会计领域我们还没有涉及或还没有完全涉及,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对国p示会计准则的运用必领审慎。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牛杂的会计事项的面,iasb也并未能涵盖,如果单纯追求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势必造成我国很多会计事项无据可依。

(四)法律环境不完善,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趋同将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从以刚性规则为基础转向以基本原则为基础。这一转变建立在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有效的证券监管的基础上,否则,将导致企业对原则的滥用。从企业业绩iwi?和监督的角度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我国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肚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方面狮常倚重于利润,这不仅使利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使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也变得十分关键。无论是公司管理层,面监管层,还是财务报告的面者,鎌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利润指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不同。当前我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对虚假陈报、信息误导和违却滕作的处罚规章相对欠缺,加之执法不力,存在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从法律上看我国属成文法系国家,会计模式也总体属“立法会计”。但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法规不健全,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故法律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作用存在很大的欠缺,增大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难度。

(五)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当局三者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核心是所有者“管理”经营者,使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经营公司,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会计准则的设计也据此展开,形成了与其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与董事会的关系形同于上下级关系,在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是突出国家“管住”经营者。国秦既作为所有者又作为公司取得税款的相关利益者,我国会计准则的设计也强调了国家的这两面要。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wi制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可使会汁准则得到有效撕,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厅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切;商业银行对公司的监控作用较小。这些治理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舞弊的机会。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倾向于原则细,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当前如果将这种灵活的会计准则运用于我国,无疑会给舞弊者制造更多的机会。由此可见,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一障碍。

(六)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计等各方面专业教育发展得也非常快。我国目前会计人员中,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多数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没有学历的人员多数是历史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缺少是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这这种背景下,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匾乏。计划经济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定势,广大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极少运用专业判断。会计准贝掴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通常提供较少指南,对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现阶段由于会计人员的习惯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原因,将难以适应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判断等方面的较高要求.我国的这种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策。

(一)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各国利益争夺的过程,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有更多的中国代表参加准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我国要发挥作用,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一方面应当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汁概念框架指导。会计概念理论框架的建立能够为各项具体准则的研究、制定、评价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除了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活动外,还要加强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贝幽比较研究,尽可能制定出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利益、又有利于促进会计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个慨念框架的指导下,制定在原则上前后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保持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会通的精神,体现出中国人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优秀品质,正是有这种传统,我国一定会顺应国际潮流,与国际惯例接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毫无疑问,我国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而且这种文化差异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将难以消除。如果承认文化传统会对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就不可否认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将存在差异。在与国际贤例接轨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s卩应该保留一些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我们要本着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其中有益的因素,更好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这样可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学习成本,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二)完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应加强我国新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督。首先,要严格按《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h本的整体功效,加大对会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兰应赋予证监会、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力,更好地规范il市公司的财务行为。传统文化对会计体系存在强烈影响,而其中一些影响是不良的。如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因过度的保密倾向而使债权人、股东、政府等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并且使企业会计活动缺乏广泛的监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失真。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时,应该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并适当提供有关的披露指导规范,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全有效的会计标准体系,应该能够与其他经.济法栽1实现彳断的链接与配合,同时也需要配套协调的其他经济法规作为支撑。应尽恻参订、完善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如由于会计对净利润的确认和it*存在诸多缺陷,很容易人为粉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考核和评价企业盈利时,以全面收益取代净利润,以全面收益表取代利润表。净利润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秦非常重要的监管指标,是企市、配股、进行股利分配等的主要判断指标,这些监管标准成为诱导上市公司纤利润、编造虚假财务信息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尽快修订这种不协调的经济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就我国目前而言,环境因素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环境因素包括市场发育雏、纷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丰富县的内容。目前我国市面齐发育不完善’各种要素市场有待发展’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经验,对我国企业管理当局职业w断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加决推a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进程。

(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为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公司财务舞弊,首先,完善独立懂事制度,使独立董事享有公司治理、公司审计、静提名和细制定等方面的监督权蚊董事不彳朝市公司担任除彼赵_卜的其他彳挪职务,同时逐脚随制牛条梢关34立董事独立地行使其职权。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使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监管及控制最为关键的机构。董事会不仅仅是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而且必须将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功能摆在首要位s。其次,减少法人股持股比例,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同时,加强审计部门、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舞弊和欺诈的处罚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能减少公司财务舞弊和欺诈行为,从而为实现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封侧__雏创造饼。

(五)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应尽快培养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努力推进会if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多层次化,重点培养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级会计人才。目前中国拥有的能够执行ias的会计专业人员数量还十分有限。国p示会计准则有许多方面都涉及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准则是否被无偏的执行也有赖于独立审计的质量。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度,恢复会计执业界在投资者中的诚信度,这不仅要求有高质量的准则作为事前的监督,更需要有完备的审计等监管措施。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必须聘请国际知名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固然是开放会计市场的重要举措,但也体现了确保准则得以执行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为了确保会计从业人员适应国际协调的进程,除了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外,将国际惯例融人会i博教学过程中是我们培养高质量的会汁人才的必要途径。其次,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了解国际惯例,提高业务素质。最后,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只有使我国的会计变得先进起来,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会计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扩大自身的影响。

五、总结。

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是一踏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渐进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各成员国互相渗透、纵横交织,共同致力于构建一^永远不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的全球会计准则。趋同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即在逐步增加国际会计准则比重的同时,又不能损害既有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使国际会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最小,否则,会加大准则变迁成本。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双方与多方的共同互动,趋同是一态的博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趋同。即使实现了那也只是形式上的趋同,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更好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的趋同。但二者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充分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性,对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会计准则及其实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了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财政部于2009年9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2日以财会[2010]10号文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趋同路线图》)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明确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本文主要依据iasb最近提出的修改意向,和《趋同路线图》的意见和建议,就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下具和财务报表列报等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提出趋同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t具列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多个科目引人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整体的应用依然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没有完全与国际准则相同。

1、公允价值定义。iasb征求意见稿中颁布的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则如下: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相比而言,两个定义的含意基本一致,只是1asb的公允价值定义更加强调了市场环境,更接近实务,更容易操作一些。同时,由于iasb的定义更加强调在市场中取得信息,使得其在成熟完善的市场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公允价值取得的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报告主体有能力在计量曰获得的、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为第一层次之外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人值。第三层次为不是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输人值。我国新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规定了公允价值取得的三个步骤。首先,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其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最后,如果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资产,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以看出,市场数据是公允价值取得数据的基础,但是iasb对市场数据依存度更高些。而我闰尽量避免使用市场的主题数据,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币场经济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不能完全有效地为公司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提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会计利润提供了空间,故我国采用相对谨慎的态度对待公允价值采用的市场数据。

3、公允价值具体适用范围。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较多,比如在金融资产计量方面,我国还要求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4、一些具体准则的区别。资产减值转回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明显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转回,这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更加接近市场的现实状况,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但我国由于曾出现过利用资产减值调整会计利润的现象,所以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便不能转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准则中差异也较大,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则是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人账。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和市场监管水平看,现阶段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准则尚存在差距,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趋同。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建议。

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全趋同,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和定价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利润操作等现象,同时也可以给进一步完善该项会计准则提供更扎实的经济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不够成熟,适合我国的合理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因此还应逐步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

2、增加实务操作的可行性。对于一些具体的实务操作方面,比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行为,可以按照iasb提出的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确定公允价值的可行方法执行。或者要求iasb承认我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已添加了实务性操作的范例,规范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细则。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防止操纵利润的发生。因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是必须的。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环节的管理,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

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十多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将会不断的完善,这就为我国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金融资产被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人损益的金融资产;(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应收款;(3)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9年7月14日iasb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该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同时规定:(1)如果是衍生工具,则不允许重分类;(2)如果某些金融工具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规定),则不允许重分类;(3)在不再活跃的市场上,对其他金融工具的重分类规定适当放宽,即允许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对一些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同时,准则的修改也对两种情形进行了限制,即不允许将衍生金融工具和持有目的明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我国针对iasb提出的修改表示支持,认为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是对扩大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表示担忧,认为“对于具有基本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这是由于在我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中,贷款及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工具,在处置或出售时,实现的收益不能转人当期损益,这将影响企业报告的经营成果,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趋同建议。

针对这次iasb提出的修改意见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丁具确认和计量》(cas22)虽然在金融工具方面已基本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我们认为应当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具体建议如下:

1、适当保持稳定性。我国的金融证券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市场而言,我国起步较晚,很多市场行为不够规范,整体监管不足。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水平均有较大差距,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识和运用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并且由于我国金融丁具管理较为严格,且引人时间不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未直接受到影响。同时企业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情况下,适当保持其稳定性是需要的。

2、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有所限制。现阶段颁布的征求意见稿,扩大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但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活跃,没有完全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信息,加之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影响金融工具计量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所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应用要有所限制,只有当具备基本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后,才能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

3、使用金融工具应谨慎。目前我国的金融工具使用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应收款项、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现阶段如果盲目的改变金融工具重分类可能会引起其他相关政策跟不上,主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等现象,所以适当保持谨慎原则,防范次贷危机等类似事件发生,逐步放开金融工具的使用。

总之,由于国际会计准则能够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上的确认和计量更加灵活,更能反映有效、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随着我国对外投资逐渐增多,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到iasb修改准则的进程中,力争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的诉求和呼声,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应有的突出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行为;解决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有些会计制度还存在的政出多门等问题;会计政策的制定机构要积极颁布统一会计指南,根据不同行业编制实施会计准则的具体范例,以指导实际会计工作。

三、财务报表列报差异的比较和趋同建议。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报告列报的差异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的'结构性财务表述。财务报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但是在国内,由于市场成熟度不高,投资者理性程度不够,投资者还不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依赖财务报表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主流。因此,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企业的考核和评估。由于财务报表的作用定位以及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我国的财务报表规范与国际财务报表规范还有一定差距。

关于财务报表的列报,我国会计准则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已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两者相比,对报表列报总体要求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详尽具体,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原则化;相反,对各报表结构和内容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概括、更灵活,而我国会计准则更详细、更明确。这主要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面向全世界多元化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详细的总体要求、灵活的报表格式以及更大的专业判断空间有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而我国会计准则面向我国单一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报表格式和内容的规定详尽明确,能减少报表的编制和使用成本,提高报表的编制效率和使用效用。

1asb巳发布的财务报表列报要求,将企业价值创造方式(业务活动)方面的信息与募集和筹措资金(筹资活动)方面的信息分开列报。主要包括:(1)一个主体应当进一步分解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将经营活动的信息与投资活动的信息分开列报;(2)—个企业应该根据筹资来源,将筹资活动的信息分解列报。特别是来自非所有者筹资的信息(及其变动)应当与来自所有者筹资的信息分开列报;(3)?个主体应当将终止经营的信息与持续性业务和筹资活动的信息分开列报;(4)一个主体应当将所得税信息与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其他所有信息分开列报。在综合收益表中,主体应当列报与如下方面有关的所得税费用(收益):

(1)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信息(来a业务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收益或损失的总计数);(2)终止经昔的信息;(3)其他综合收益项[1。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萣列报的项目不丙以要素来分类,而是将其按照活动的性质分为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财务报表更合理的反映企业的活动,可以避免企业对于信息的粉饰。其次,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具体分析,由于各种列报都是按照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區别开来,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去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会计指标的运算也更加的方便快捷。然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尚未实现这种分类方式,因此不利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建议。

1、促进会计理念的转变。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会计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淡化收人和费用。在利润表观中,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盈利能力。这种财务报表主要是通过收人与费用的比较,直接表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在资产负债表观中,只要除所有者投资及利润分配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都应汁入当期损益,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持续获利能力。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也应积极提高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核心报表,突出所有者权益的新变化。由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才能够体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2、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鉴于围际会计准则列报的差异情况,我们建议,我国应该加快脚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行同步,首先是在报表形式上如报表种类、格式上首先保持一致;其次在内容上逐步渐次调整到完全一致。当然,我闰会计准则还要首先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财会工作者的接受能力与素质,最大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可以一次趋同。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更改,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靠近。但是这种靠近必须保持--定的独立性,主要是由于我闰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我闰企业业务交易的类型和自主性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适当保留我国会计准则的某些国家特色。在进行具体准则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以服务我国国内企业和投资者为出发点来进行修改。也就是说,我同会计准则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实现全面趋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2.法律因素。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治程序。

5.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有自己特定的、严密的会计程序,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采取不同的规范形式,组织这些程序的方式或规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按准则和按制度来规范是不一样的。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人们通过学习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不同,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中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20多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5号发布《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1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7号文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对于〈投资》和(〈无形资产》两项会计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这项会计准则。对于国有企业有意施行这两项准则的应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以上两则通知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

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自行制定的,属于公司内部核算制度。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由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但目前还不宜确认,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无法消除。准则和制度有可能会长期并存,从而成为中国特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2.会计准则内容差异。

2001年12月,国际七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普华)发布《2001公认会计原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与会计准则有关的80个指标的调查,《报告》将全球62个国家2001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会计准则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rss,即先前的ias)进行比较,分析自20报告发布以后各个国家的变化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不少差距。

《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被调查的62个。

国家约有1在缩小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方面取得了进步;约一半国家在减少差距方面尚未作任何努力,未曾应用或建议某些准则。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其中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6个项目: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准备、雇员福利、所得税、合并会计;披露方面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和分部信息。

在《报告》的中国部分,重点比较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述为四个方面:

(1)中国因缺少特定的确认与计量准则而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包括权益结合、并购情形下的准备、雇员福利、负债折现、发行者金融工具的处理、金融资产的中止确认、衍生套期保值会计、处置国外实体时与该实体相关且已递延的累计汇兑差额处理。

(2)中国无以下项目的特定披露规则:权益变动表(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上市交易的投资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稀释的每股收益、使用后进先出法时存货现行成本或先进先出法成本的揭示。

(3)中国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从事非相似活动的子公司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待销售的子公司(甚至以前是被合并的)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多数企业合并使用购买法会计,合并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以账面价值合并、允许大修理费用的预提或摊销、交易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一般不以公允价值持有、提议的股利按应计制原则确认为负债、递延所得税会计并不常用,如果应用也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计算并允许使用递延法或负债法处理,非常项目的.定义非常宽泛,与主要分部有关的特定披露未作要求,没有特定主体合并准则。

(4)其他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允许融资租赁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金额确认;中国没有要求分部报告应以财务报告使用的政策来编制。

三、协同的对策。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协同。

相互协调,以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准则和制度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求企业既执行准则又执行制度。那么两者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就非常重要。(2)对于我国会计规范改革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即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第二步即远期目标是采取单一形式的规范,至于是选择准则还是选择制度,等经过加入wto过渡期后由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一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再次,还应看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按目前的情况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统一使用。由于各国会计环境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试图以一套国际会计准则应用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且将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参与iasc的改组活动,并努力争取一定的地位,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一定的利益。

2.会计准则内容的协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当通讯、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本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调整其战略目标和章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对其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报告,它们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它们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欧盟成员国已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以前统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而我国目前已有包括100多家b股公司在内的逾1000家上市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50多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公司,为避免会计准则差异造成问题,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特色,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外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注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特别准则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通过与国际逐步接轨,使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统一,同时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

四、结语。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已加入wto这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应该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需要,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会计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本文首先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进行说明,并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对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促进当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在于: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可以尝试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互文性构建策略。

: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策略。

广义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结合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养生功能、尊礼功能、怡情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图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茶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脉,在这一点上讲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陆羽所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也将茶文化的技艺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诞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用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我国茶文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方言”,如何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构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语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新的中华茶文化内涵的使命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茶文化理论的现代性的构建中十分有利于我们提升当前的茶文化软实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下的语言学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属于一种偏向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统化、结构功能导向、隐喻学等视角来审视特定语言的产生、流变过程。总起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1.1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

韩礼德等人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另一种流派是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社会认知语言学,它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形式主义语言学讲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种人的主观认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能力。受这种理论启发,系统功能语言学更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语境下人的一种主观感知、主观认知的交际行为。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结合,我们在认识语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认知主体的主观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看法就构成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或者说叫做“系统功能”。

1.2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讲的,由于语言本身更多地是主体主观认知、主观感知的一种交际符号或者说行为方式,而不同语境、不同共同体环境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学者们所讲的“隐喻学”,而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对此,马力诺夫斯基在调查土著居民语言变迁规律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语言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到土著人当时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这种语言发生的语境就是一种“隐喻”。

1.3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

在语言学上,很多学者对于语言的功能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证化研究。到了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这里,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抽象化的能力,代表着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语言归纳的能力水平;人际功能代表的是主体开展社会交际的一种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向更广泛的信息传播、理论构建、模型构建等内容。因此对于特定的语言符号的构建(比如说茶文化体系的理论化构建)来讲,要采取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步骤进行。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理论构建上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入的东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则没有引进,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着“西方人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却“没有把茶当成一种信仰文化”来看待。基于这种现实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因循着一定的步骤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总结为一个有机理论体系,来向世界宣讲。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这样两个启示:

2.1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学的时候采用的哲学思维是“系统论思维”,它将语言学划分为“语境”、“语义学”、“词汇语法学”这样三种层次,最抽象的层次是语境的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对于我们构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基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还是传统的系统论又或者是任何一种理论,中华茶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都要用一种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实现一种体系化的构建。

2.2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

我国茶文化本身带有明显的世俗主义人本的关怀,无论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属性还是其物质功效和社会交际上的礼俗要求,带有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关怀。系统功能语言学尽管属于一种语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将人视为是语言的基本目的和价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因此,在对待茶文化理论构建过程时,要重视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养、君子之风的把握。这一点其实在教育界、语言界都是一种重要的共识性主张,例如说我国当前高校中的德育课程、选修课程等都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种茶文化的平台和节日来向学生灌输传统社会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义的社会化进程。

总览中国传统茶文化理论的构建,无论是茶圣陆羽还是任何其他人所写的茶学专著,都带有明显的碎片化、技艺化的特点,茶文化尽管分散于这些著作或者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但是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层面,从而在一个全球化交际的时代也就不能给国内外的受众和茶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中国茶文化感官的机会。对此,可以尝试以下两点策略进行构建:

3.1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

在当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畴中,文化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指导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华茶文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整体上分为“形而上层次”、“形而中层次”、“形而下层次”这样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内容、茶文化的交际内容、茶文化的物质内容等。同时基于“功能”的视角,可以尝试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产业等)积极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从传统的养生保健功能、社会交际功能、人生修养功能、审美功能等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产业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构建策略。

互文性是当前翻译学术界和语言学术界都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特定的语言和理论时,是采取系统化思维、语境化思维的一种策略,将特殊语境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结合既有的研究知识和背景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下的比较分析,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视阈,也构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此,中华茶文化的理论构建应当采取开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将中华茶道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茶文化精华(比如说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美国茶文化、印度红茶文化)等开展比较构建;同时,基于我国茶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较广泛和多元,可以尝试在中华茶文化内部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用内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种茶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语言上的对话。

[1]thies,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现今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溉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并结合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既掌握其词汇、句法,又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外语凸显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由于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掌握外语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进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实际运用外语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长年以来,学日语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单纯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语言的教和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所开设的日语课程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听说课为主,由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用教材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表现为教师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由考试一锤定音,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具有极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不能清楚得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仍然是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问题,写学术文章、论文摘要和专业论文就更难上加难了。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2)所选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3)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

(4)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仅具有好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日语教学应该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从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日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上述所述,教学具有很浓的应试性和短视性,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去实施。结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盲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缺乏创造性,很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日语交际“聋哑”学生,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内外交流与交际的需要。

我们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谈教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把日语教学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视以往教学中的得与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径,应时而动,才能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改革也将具有持久的动力,日语教学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建构新型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日语教学一直遵循“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填鸭式”、“注入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学生接触中日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指将中日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际的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的文化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交际活动,使其课堂语言训练和文化交流最大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日语学习自信心和日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于旧有模式中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中中日文化知识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中日文化知识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担负着组织课堂中日文化知识教学活动及其正常运行的全方位职能;而学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活动具有交际性,而交际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交流、信息空白、选择和反馈,就是说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双方间交换某种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的余地,说话人可以通过对方的反馈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而语言教学中的句型操练和“明知故问”式的问答都不具有真实交际功能。实现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选用有关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中日文化知识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不符合日语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传授语言和培养中日文化素养并不矛盾,语言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具体运用于实践,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知识的更好吸收和内化。因此,要学好日语,首先应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在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日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知识和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指出自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将学到的语言和中日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的各种有利条件,把中日文化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去,努力营造一种近乎于母语学习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性。

更新教学内容应以下列几点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3)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5)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应配合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消极学习语言知识的局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日语,切实掌握语言技能。这便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1陈岩.文化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4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5何冬梅.浅议中日文化比较法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刘慧.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北方经贸,2010(5).

7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探究宿舍设计与宿舍文化的关系的论文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不够浓厚。长期以来,学生宿舍被普遍视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宿舍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2.转变宿管学生干部的管理观念,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态度帮助每一位宿舍成员。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办实事。公园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在于党员同学要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态度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做到以上方面,要首先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动工作。通过全体党员会议,支部会议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党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党员们对此项工作有充分而深入的思想认识,并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在落实具体管理工作和分配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党员参与讨论,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定岗、定时间,共同促进宿舍文化的进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丰富宿舍文化内涵。院系,班级以及社团组织要在宿舍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多多开展表演,竞赛和培训活动。这样规范化的活动既丰富了宿舍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群体文化,让宿舍成员形成向心力,充满生命力,是宿舍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者:潘丽单位:淮阴工学院。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2008)。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论文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进行有序的协调管理企业,做好合理的内部控制,以求企业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中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自己的历程,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形成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结标的实现达到有机合;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发展的问题[1]。相对于社会文化而言,企业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它是由企业员工素质、价值观以及社文化影响形成的内部文化。细化而言,一个企业在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后,不仅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提炼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公司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更能使全体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更具特征及向导性的企业精神文化,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经营哲学、道德观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因素构成,通过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企业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属于企业发展的“核心文化”。

相对而言,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这一重要要素。因此企业在施行内部控制时应当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比如,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营业务的范围重新调整,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时,也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改变及转折,企业施行内部控制不能盲目,要顾全大局遵循全面性原则,同时,在施行内部控制时对目标的保证程度不是绝对保证,而是合理保证,因此,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不仅如此,在进行控制时要考虑平衡性,管理层不能形成“一边倒”现象,要实行权利决定制衡,从而遵循制衡性原则[2]。

相比于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而言,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以及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进行权责分配,同时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从而在调整企业管理人员的权责范围,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冲突问题,这时企业文化能够为内部控制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制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都有一定的约束,它会给员工渗透企业价值观及企业道德信念,这些意识形态在企业内部实施过程都会存在,所以企业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会考虑企业价值观等因素,从而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观念。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将企业文化上升到管理方法的高度,将其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与时俱进的先进企业文化具有辐射、守望、规范、融合,凝聚以及导向等重要功能。同时,行之有效地监督体系是企业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与稳定,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么不干,干就争第一”,海尔的张瑞敏厂长凭借这一信念将海尔逐步发展做大及做强,1984年12月张瑞敏一上任就很快从用户的一封来信中得知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有缺陷不符合市场需要。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职工思想涣散、精神不振。于是张瑞敏为振奋精神带头将不合格的76台冰箱统统砸毁并自责自罚让全厂职工真正领悟到市场的残酷无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制造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制造积压品、制造废品、就是自我淘汰和自取灭亡。企业要兴旺就必须树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干大、干强”的坚定决心,真正认识到干什么都有竞争,竞争中不是胜利就是失败,作为海尔人一定要具备敢与强者较量、“两军相遇勇者胜”的雄心壮志。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让海尔不断发展与壮大,也作为成功的案例让更多的企业借鉴[3]。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企业提供文化氛围和实施环境;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过程中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同为现代企业制度,二者在各自制度建设中互为前提,相互支撑,共同完善。

[1]毛伯林.试论会计文化(上)[j].财会通讯,1993年08期.

[2]刘鹏飞.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途径[j].财务与会计,2005年11期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本文从当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建设亟待规范和创新的实际要求出发,以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作为依据,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指导思想,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探讨。

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已经普遍增设了选修课(或称“通选课”)。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们对如何建设科学、规范和有效的选修课体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有关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也就此撰写了许多相关研究论述。然而,其中专门针对关于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却并不多见。这使得开展文化类选修课的英语教师在需要完成更高教学任务要求的同时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英语选修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值得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特别制定并于2007年进一步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性地将大学英语选修课划分为: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四大类课程,明确了除“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外,大学英语课程还应着重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要求》所建议的大学英语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是以英语为载体,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实施的文化类选修课程教学,根据各校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开设,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类课程尤其“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2007)。

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开设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主要涉及:文学诗歌类,如《美国文学赏析》、《英诗鉴赏》;人文历史类,如《西方简史》、《美国文学史》;文化知识类,如《西方礼仪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概览》;以及艺术鉴赏类,如《影视作品欣赏》、《艺术鉴赏》等等。

然而,这些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的开展主要还处于开课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及特长对所开课程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的阶段,这就使得选修课教学在为大学英语教育注入了“个性化”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等特色的同时出现了因教师对课程设计整体把握不同导致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的千差万别。

要讨论批判性思维,我们应该首先对西方学术界给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个简单回顾。就曾对学界纷繁复杂的论述进行了一次梳理,认为常见的与批判性思维紧密相关的还有“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批判性意识(criticalconsciousness)”、及“批判性自我反思(criticalreflection)”等概念。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之力”主要在于思维者接受某种观点或结论时进行评价和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思维者在假设的基础上检验命题,并发现偏见和正确看法、以及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另一位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robert·ennis则在1991年将这一思维形式精炼地表述为:

“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ennis的定义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强调“个人判断”及采取的相应的取舍(知识)的“决策”。一个较新的观点来自于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调查研究的说法,认为其目的是探究一种情景、现象、问题或假设,以达到整合所有有效信息并能够有说服力地证明结论或假设。与其他众多从纯思维角度所给的定义不同,kurfiss把批判性思维比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使批判性思维过程更加易于理解的同时强调了“信息整合的效度”和“说服力”两条标准,而“批判”活动的基础是“有效信息”或“知识”,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技术训练并有意识地鼓励其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其整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99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界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将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分解分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认为其中的“元认知”是一种“自我的、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行为,以及这些认知行为中所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所引起的结果,特别是以一种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的推论性判断”。

批判性思维还可被细分为认知技能(cognitive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dispositions),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前者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具体的运作和构成机制,偏重于指导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而后者则指思维者个性气质中的一种趋向性,起到主观引导作用。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的第一项议题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这一态度已经被确立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只在近三、四年,才有对国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零星介绍出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带有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其批判性思维精神;另一方面,在主动的逐步增强的“批判性思维精神”驱使下,学生又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思辨能力。

下面我们将遵循《课程要求》指出的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作一些建设性的讨论。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思维过程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或自己的思考方式具有何种趋向性。在英语提高阶段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自己在文化选修课中的“辅助者”角色,力求放弃课堂中的“主角”地位,而仅应为学生规划出学习范围和方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利用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好奇,为学生搭建一个通过自主收索并消化信息的平台。同时,教师应起到科学调动学生自己“计划、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内容的”的主动性,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动力,树立起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自信心。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第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中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科学训练。当今社会网络咨询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网络收索到丰富但略嫌庞杂的相关知识。选修课教师可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讨论话题;建议合理的关键词或关键话题的网上搜索;或是推荐一些优秀的原版英文网站或链接地址,并且据此安排相关课堂活动任务,如: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原版英文资料打印出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将其浓缩为简单易懂的ppt文件。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摸索kurfiss所说的“调查研究”技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和“有效整合”。为了在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或进行上台讲解,学生必须要对应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分析、解释、推论、说明或自我校对,以使自己的发言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要求》倡议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估”,其中排列在前两位的“学生自我评估”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同样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训练和考验。针对这一倡议,教师可以根据“元认知”理论,调动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等认知手段,积极地通过“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表现。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设计出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准确”但又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充分了解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反复的相互比较,学生逐渐熟悉了导致“课堂成功表现”的构成因素,因而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并及时做出“取舍”和改进。

在开展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时,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自然而有效地融合到其他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观情绪的调动帮助学生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精神;通过客观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的设计强化训练其批判性思维技能。最终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稳步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与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3]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

[4]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

[5]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

[6]朱新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alec,althinking:an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浅析经济学论文

[摘要]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它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国际物流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同时,国际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制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如今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的日渐增长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的成长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

我们这里讲的国际物流是跨越国界的,是两个或更多家之间的一种物质流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既然国际物流是多个国家之间的活动,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物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来看待,并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于国际贸易,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活动。

因此,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物流得以产生并发展。

国际贸易活动是国际物流存在的前提条件,同时国际物流的存在也是国际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假象若没有国际物流,则不同国家之间则不能进行商品交换活动,进而国际贸易则不复存在。因此要想进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就会必然产生。从这个角度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日趋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国际物流要实现专业化、一体化等更高的技术标准。众所周知,国际物流以前仅把货物从一国物理性转移到另一国,如今的国际物流已发展成集采购、运输、搬运及配送等为一身的综合性服务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并刺激其向更高的服务体统前进与发展。

从专业角度讲,物流技术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对象间进行物流活动时所采用或涉及到的方法及理论,以及活动中应用的设备、装置等的总称。如今,国际贸易活动飞速发展,其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物流技术要与时俱进,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以及预测等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物流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物流技术进步的内在重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地区之间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无容置疑,产品的质量在消费者眼中永远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但是,价格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价格的优势会极大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巨大利润。因此国际贸易中,要求活动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包括产品原料价格、运输价格以及库存费用等。这些所有的环节都要求物流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协调。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活动日渐发达的推动下,国际物流的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和进步。

3.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国际物流技术提高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物质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这个一方面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首先,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迅速增长;其次,贸易产品的种类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物质要求的日渐激烈使得国际贸易的结构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原来,国际贸易的主体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原料为主,现在正在过渡到以附加值以及精密加工产品等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技术、效率以及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现在,国际贸易已经发展为买方,市场上众多的.贸易商采取了少量而多样的贸易方式,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日趋个性的产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配送方式,那就是高额度但小批量的配送方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特殊的配送物流方式已经渐具雏形,并形成规模,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此种模式的物流方式有很大的前景。随着消费者趋向的改变,国际贸易商的买卖趋向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其对物流经营的方式已逐渐向集约化、电子化、系统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由此,国际贸易活动的长足进步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的突破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这必将会掀起国际物流行业的另一个高潮,也必将会给国际物流行业以更大的推动力。

二、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产生的。然而从产生后,它便开始了独立的发展,且发展越来越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跨国贸易中,货物的转移会带来国际物流量的上升,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而在这其中,就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过程中提供方便,以更好的方式来进行贸易。现代国际物流中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这些科技手段能够使得物流活动中的信息迅速且准确的进行反馈,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第一时间按照消费者的意愿生产出产品,并迅速的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并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在供应链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产品的流通周期会大大缩短,使得物流配送速度得以加快。另外,通过集成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以及制造环节,从而使扩大物流的服务,使之系列化,并且现在物流的规范作业,这样物流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送货不及时、延迟交货以及货物损坏等不可控制的风险等都会大大降低,便利了各国企业间的贸易。然而,效率低下的的物流体系会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从事国际贸易需要巨大的流通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其所带来的利益。

一般说来,物流系统由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组成,各个要素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有机而合理的实现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物流在货物的国际运输转移过程中相对于国内的运输要复杂的多,此时对系统内部各个功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例如在运输中,同国内物流运输相比,国际运输要涉及更为广泛的环节,且这些环节要要复杂的多,线长面广,风险也大,总之,情况更为复杂。国际运输的主要途径包括:海运、空运、陆运、管道以及多式联运等。在国际运输过程中我们要对其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最优方式以及最优路线,最后对所选方式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与管理。在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会用到多种不同的运送工具,并采取不同的运送方式,中间还有可能要进行多次的装卸和搬运,这样的话,就会与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货主、海关、银行和各种中间代理人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而由于各国的政治、金融货币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就会增加可变的因素,因此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其整个物流的效率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中的多数产品都开始了由买房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与转变。贸易商关注的重点成为如何更快、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求。针对这个方针,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向着更多样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中,生产商往往把零件进行标准化,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管理,当贸易商得知消费者的需求后,可通过对物流中零件的加工,实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今越来越高效的物流技术及物流服务系统为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使得世界各国参与贸易获得的利益大为提高,并使得越来越多的非贸易品向着贸易品的方向转变着。同时,很多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化,他们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购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料,在此基础进行组装和重组,最后把成品销往世界各地。据了解,跨国企业之间的销售和采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巨大比重,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上面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可明显改善国际贸易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因此,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密不可分的。

总结: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铺相成,本文中的讨论表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同时国际物流的完善又是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物流的发展互为因果,并互相产生着反馈作用,不过,由资料可知,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要稍大。当今,北美、欧洲以及日本是世界贸易活动最为频繁的几个区域,其繁荣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世界物流组织的发展,我国应以他们为榜样,充分发展物流技术,为我国的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2]浅谈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m].沈阳工大学报,,(10)。

[4]李永生.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经济观察,,(05)。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暴秦之后第一个稳定的封建制国家。罗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分裂时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通过拉丁语的发展和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发展来解释这两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演变以及语言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汉语是以汉字为核心的孤立语系。完善的汉字符号系统(书面语言)要比口头语言形成得晚,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语法作用。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开始,虽然汉字被一再简化,但其仍然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构成采用的是笔画,构成方式采用的是以形表意,构成空间是上、下、左、右的方行结构,便于横排也便于竖排。汉字在发音上采用的是单音节,不计音调,基本音节是415个,标准音节(计入声调)1319个,平均每个音节拥有常用汉字20.9个。

拉丁语是曲折语系的代表。曲折语系中的单词大多拥有众多的属格,以表达其语法关系。在音节的组合上,拉丁语多采用双音节,甚至更多,这导致了拉丁语单词的发音种类非常繁多。其出现同音词的概率也远远小于汉语。以和拉丁语近似的英语为例:英语共48个音素,20个元音,28个辅音。如果以3个音节任意组合的话,即20*28*20*28*20*28,答案是惊人的1.75亿种以上组合。这些组合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交流的需求。正因为在发音上有如此多的组合可供选择,拉丁语才可以对每个单词进行丰富的词形变化,并且赋予他们特殊的发音。在构词上,拉丁语属于拼音文字,通常按照音节来创造字母组合,以形表声,是一套表音文字系统。

汉字和拉丁语在音、形上的两大不同:表意和表音。字母横向构词和笔画方形构词直接影响了汉字和拉丁语的语法构造及表达顺序。

1.在人类的语法构造中,主、谓、宾是最常见的顺序。

在语言刚刚产生时,人们首先是将语言运用在对事物的命名上。这些能够直接感受的事物,往往最易表达出来,并被人所感知,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相对静态的,属性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正如一个孩子牙牙学语时说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等简单相加名词。所以,一开始,名词应该是构成句子的唯一主题。

当名词逐渐增多之后,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这些名词之间的动态关系。一个名词对另外一个名词的动态影响和改变,就是动词。动词的出现应当晚于名词,起着描述名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当我们想动态地描述麦子时,就会加上“收割”这个词,就成了“麦子收割”,也就构成了宾谓语序。这种顺序是和名词、动词出现的时间顺序一致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语言在诞生之初,语序是比较混乱的,既有符合语言时间发展的宾谓顺序,也有主谓颠倒的顺序。我们可以从一些古文中看到,如“受年商(商受年),今出羌(羌出今)”,主谓颠倒。可以说,符合逻辑关系的主谓顺序只是人们当时混乱表达顺寻中的一种,是语言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并不是所有语言都要朝这个方向演变。主、谓、宾语序有以下特点:。

(1)大都是从非主、谓、宾语序中发展而来或者统一而来。

(2)主、谓、宾语序符合表达对象的时间性,与逻辑顺序吻合。

(3)主、谓、宾语序中动词能够起到天然隔字符作用,避免了主、宾、谓,宾、主、谓可能造成的混淆以及宾、谓、主带来的逻辑混乱。

(4)世界上最多人口使用的语言顺序就是主、谓、宾顺序,并且通常这些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文字。

2.语言的两大不同对语法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主、谓、宾顺序的演变。

(1)表音和表意。拉丁语作为一套表音文字,有着更为复杂的语音系统,其数量庞大的音节组合几乎可以做到一词一音。拉丁语可以容纳更多的新词,并允许词语内部发生各种形变及产生各种属格,这使得拉丁语新词出现速度快、词语内部变化复杂、开放性强。就一个单词而言,其形素的变化都可以找到音素与其相对应,不影响人们口头交流,又能使该词语法信息发生改变。汉语内有大量同音字,人们主要是凭借着丰富的语言使用经验对同音字进行瞬间处理。音节组合数量少,意味着汉字本身无法进行属格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新汉字不断出现,但也不断有旧汉字被淘汰。根据统计,人们生活中常用汉字数在3500个左右。汉字的语音系统无法容忍一个过于庞大的字符系统出现,否则必然影响人们的口头交流。

(2)拼音构词和笔画构词。拉丁语使用的是字母构词,结构简单且遵循读音标准。原始的拉丁字母只含有21个。正常人记字都是从记音开始,再加上拉丁字母又是单一的横向结构,即使拉丁语中单词繁多,单个记忆起来也不困难。汉字采用的是笔画构词,常用笔画7种,变形笔画7种,古人常说练字先练“永”字,因为常用笔画都被囊括其中。然而14种简单的笔画却因为构词中采用的是方块构字,其记忆难度大大增加。如果汉字也像英语一样拥有近万常用词以及各种变格,不仅字的整体结构受到破坏,而且也将变成很难学习的语言。所以,汉字的构词法决定了它无法存在庞大的字符系统。

(3)结构带来效率。通过前述我们已经看到,汉字字符数量远远少于拉丁语,也没有拉丁语中各种属格变化。拉丁语作为一种屈折语系,可以通过音素的变化带来形素的变化,从而带来意素的变化。例如:。

这样,拉丁语即使不讲究主谓顺序,通过属格的变化也能使人听得懂、看得明。为了方便人们听和看,汉语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语序固定下来,而主、谓、宾又是最合理的语序,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汉语从甲骨文后语序就迅速定型并沿用至今。

例如:一只狼吃了牧民的羊,如果采用拉丁语表达,狼(单数,主格)一只(单数)羊(复数,宾语)牧民(单数,属格)咬(单数,过去式,谓语)。大脑在处理上述信息时是不存在任何疑问的。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属格来判断他们的位置关系,而且从主谓一致,冠词一致的角度也可以作为逻辑的一种补充。汉语则不行,汉语要借用结构来完成了词语属格的语法功能。

3.音形不同影响汉语和拉丁语意素的表达。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汉语:这个女孩爱这些农夫的土地。拉丁语:terraagricolarumamatpulella,pulellaterra=land(单数,宾格),agricolarum=farmer(复数,属格),amat=love(第3人称女性),pulella=girl(单数,主格)。

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意素比拉丁语多。汉语将拉丁语中大量意素分散于每个字中,单词数量增加,语意成分减少,表达内容更为单一化。拉丁语将大量意素集合于一起,创造出新单词,单词本身包含的信息更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仍然是受了发音和字形的影响。如果拉丁语采用汉语,将多达12个符素,而每个符素又不像汉语,仅仅是单音节和方块字,其发音和拼写将变得非常冗长,完全不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包含了复合意思的新单词的出现便不可避免。

汉语受制于音形因素,自身不可能产生过多的字符。为了满足交流,汉字一方面要通过语法结构明确每个词的地位,消除了对属格的依赖。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本民族对世界的观察,确立一些基本意素的汉字形式,再通过对事物共性和特性的把握,不断组合来描述其他事物,减少创造新词的需要。而汉字的音形又恰恰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必需条件。汉字的特点是简洁、高效、组合性强、逻辑结构明确,但由于同音多、组合性强的特点,也容易产生歧义。

拉丁语得益于其音、形自由度大的优点,个体变化性强,语法意义、指示意义丰富,逻辑句法结构不明显且组合性词少,复合意素词多,信息传达丰富准确,但词汇量大,冗余信息多,相互调用不方便。

两大不同类型的语言从诞生开始,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化以至于国家制度的建设。乔姆斯基说:“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其特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构成人类行为、信仰和性情的个人特征决定的,也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副现象。”洪堡特说:“语言是精神的不由自主流射。”语言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深远的。东、西方人性格的不同,从语言上体现得淋淋尽致,并也深受语言的再造。当人们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或者在内心用语言来编织他们的想法时,他们的思维结构就已经由语法结构决定了。

1.开放性与封闭性。

欧洲从希腊开始便属于海上文明,而继承了希腊语并将其发扬光大的罗马人将语言上开放多变的特点带到了生活里。罗马人抓到奴隶后,不是使其世代为奴,而是给予了市民权。罗马拥有奴隶解放制度,就是用钱赎回自由,或在长年辛劳之后给予自由。克利恩制度更是将罗马贵族同被保护的自由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常年征战,领土的扩大使得拉丁语不得不吸收大量新词汇,但是这也需要拉丁语本身强大的包容性,社会出现了一个从语言接受到文化接受到阶层接受的过程。而西汉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在赶跑匈奴人以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长城保护了我们的文明,却也使我们停止了对外扩张融合的脚步。汉字那稳健不易改变的方块体似乎也潜移默化对我们的心性造成了影响,造就了一个稳重却又显得保守、坚持传统确又有些固执的国家。

2.共和制与王制。

拉丁语不重视语序,主、谓要求不严格,人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民众的领袖观念并不强。相反,从那时起欧洲人的民主要求就很激烈。从希腊神话的多神论与东方神话的一神论就可见端倪。罗马进入了共和制后,王的位置由执政官代替,虽然可以连选连任,但每届任期只有短暂的一年。为了防止独裁,每年要选两个执政官共同执政。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元老院、市民集会,保民官与其相互制约,是一典型的三权分立结构。而国人说话,潜意识里会首先说出主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逻辑结构根深蒂固,建立一个集权制度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3.字形易统一,字音难统一。

和中国不同,汉语为表意文字,在秦推行书同文后,发音上的差异不会造成整个语言的分裂,所以即使每个中国人能听懂极少部分的方言,但大家都承认自己说的是汉语,书面语也相同。拉丁语为表音文字,与发音不一致的书面语很难长期留存,即使罗马大力推行拉丁语,但各地语音区别大,拉丁语书写形式难以统一。倘若无法接受拉丁语发音,拉丁语也很难得到真正推广。而人们的口音是很难改变的,这样拉丁语在历史中就逐渐消亡了,只被教会少数人使用,语言的分裂同时会造成政治、文化的分裂。假使罗马人的文字也是表意文字,那么它很可能和汉文明一样延续下来。

本文分比较了中古代的汉字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拉丁语的一些特征及其对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及政治文化的影响。语言体系的形成要早于政治体系的形成,语言对人们思维模式的影响很自然地影响到政治体系的构建。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语言是其中一部分,但语言也影响了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从语言入手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