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摘果子教案(通用13篇)

小猴子摘果子教案(通用13篇)

ID:8936138

时间:2024-01-11 12:20:24

上传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猴子学样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老公公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学习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老公公利用猴子爱模仿的特点要回草帽的过程。

3、乐意表达,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猴子学样》图片4张

2、《猴子学样》动画

活动过程:

一、回忆已有经验,导入活动。

1、讲讲猴子的特点。

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幼儿讲述:猴子聪明、调皮、会翻跟头、爱吃水果、爱学样)

2、模仿猴子学样。

对,猴子最喜欢学样,别人做什么,它就学什么,一学就会。你们也来学猴子,我做你学。(模仿拍手、抓头、说你好、我最聪明)

3、今天我带来了4张图片,讲的就是《猴子学样》的故事。

二、幼儿观察图片,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1、出示图片一:有一天,一位老公公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树下睡着了。咦!老公公的草帽呢?发生什么事了?这群猴子为什么会把草帽戴在头上?(学老公公的样子:老公公戴着草帽,猴子也戴着草帽)它们戴了草帽好开心呀!猜猜它们会做什么呢(模仿理解:又叫又跳)

小结:老公公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树底下睡着了。一群猴子看见老公公戴着草帽,就学他的.样子,拿起草帽戴在头上。猴子们高兴的在树上又叫又跳。

2、出示图片二:猴子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老公公醒来发现什么?怎么办呢?(幼儿猜测后老师讲述:快把草帽还给我! )猴子有没有把草帽还给老公公?猴子做了什么动作?(师幼一起模仿表演:老公公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 猴子也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

小结: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哎呀,草帽不见了!老公公抬头一看:原来,草帽都给猴子拿走了。老公公伸出双手,说:“快把草帽还给我!”猴子也学老公公的样,伸出双手,“吱吱喳喳”地叫着,就是不肯把草帽还给他。

3、出示图片三:猴子不肯把草帽还给老公公,现在老公公的心情怎么样?看看图片上老公公急的在干什么?那猴子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老公公和小猴的样子。(边做边讲:老公公急得脱下草帽,抓脑袋;猴子也脱下草帽,抓脑袋。)

小结:老公公急得脱下草帽,抓着脑袋想办法。猴子也学着老公公的样子,脱下草帽,抓起脑袋来。

4、出示图四:在这些图片上你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公公把帽子拿回来吗?(幼儿想办法)

老公公也想出了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好办法?(幼儿讲述:老公公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也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拿回了自己的草帽。)

小结:老公公看到猴子又在学他的样了,忽然想出个好办法!他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都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赶快拣起草帽,挑起担子就走了。

三、完整欣赏。

(老公公更聪明,他碰到困难会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像猴子一样只会学样。)

2、完整欣赏动画:师幼一起讲述。

子的特点。 小朋友都很喜欢猴子,你能说说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幼儿讲述:猴子聪明、调皮、会翻跟头、爱吃水果、爱学样 2、模仿猴子学样。 对,猴子最喜欢学样,别人做什么,它就学什么,一学就会。你们也来学...

猴子学样教案

1.乐意参加讲述活动,感受讲述和表演的乐趣;知道遇事要冷静,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2.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扩散思维,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用语言完整表达的能力。

3.能够合理有序地组织语言,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

《猴子学样》的课件、扁担一根、草帽4顶,大树一棵、大积木3块、话筒模型若干。

通过观看动画、图片、表演引导幼儿大胆完整讲述。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想出帮老爷爷要回草帽的不同方法。

1.看完后请幼儿自由讲述: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小朋友能不能帮助老爷爷想个办法,帮老爷爷把草帽要回来?启发幼儿想象,自由讲述。

1.图一,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仔细来看第一幅图。

请幼儿讲述。小结:他讲出了……,如果把……也讲出来,我们听的就更明白了。谁再来试试。

2.图二,请幼儿完整讲述这幅图的内容。

提示:(1)老爷爷为什么要睡在这儿?指导幼儿使用词语“不知不觉”、“轻轻地”。

(2)猴子们在树上是什么样子?(跳来跳去,又是叫又是笑)。

3.图三,看图学老爷爷的语言和动作。

(1)老爷爷被吵醒后,看到草帽没有了,是怎么做的?(东瞧瞧,西找找)。

(2)老爷爷发现草帽是猴子拿走了,会怎么说?可是猴子不肯把草帽还给他,老爷爷更着急了,他会怎么说?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老爷爷的样子。

4.图四,老爷爷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提问:

1.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猴子?老爷爷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呢?

2.教育幼儿学会思考问题,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1.选一名幼儿扮演老爷爷,三名幼儿扮演猴子,共同表演故事,教师带领其他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2.教师扮演老爷爷,带领3名幼儿扮演猴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幼儿独立尝试根据表演讲述故事。

延伸活动:

请幼儿将想出的各种办法创编到故事中并表演出来。

黄黄的'东西,谢谢小朋友们。

(三)出示大图书3。

提问:你们猜小老鼠画了什么绿绿的东西?

小结:小老鼠画了绿绿的……绿绿的……小老鼠越玩越开心,画的画也越来越多了。

1、让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轮廓进行填色游戏。

2、出示大图书4。

1、提问:看看我的朋友该穿什么衣服呢?

2、提问:还有什么东西是紫色的吗?(出示各种物体的轮廓让幼儿选择)。

小结:小老鼠用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画出很多漂亮的东西。

摘果子教案小猴子摘果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体会减法的含义。

3、培养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合作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设计:

1、通过主题图,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减法的含义。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数学游戏的活动中,领悟减法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核心。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事例,加深巩固领会减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培养学生用完整的语句看图说话的能力。

生1:笑笑会摘下3个苹果,树上还有2个苹果。因为笑笑爱吃苹果,自己吃2个,1个留给妈妈。

生2:笑笑家有4口人,爸爸、妈妈、笑笑和弟弟,每人吃一个,所以笑笑会摘下4个苹果。

生3:树上只剩下5个苹果,笑笑会全部摘下来,因为树上没有苹果了,以后就不用再来了。

生4:我认为笑笑会摘下5个苹果,因为笑笑家里来了2个客人,让每个客人吃1个苹果,会觉得小气,让每个客人吃2个苹果,笑笑自己也吃1个。

师:(竖起大拇指)小朋友的想法个个都很棒!真了不起!这几位小朋友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他们将获得小星星奖章。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猴子捞月》教案

1、感受传统民间故事的趣味。

2、理解倒影与水的关系。

3、锻炼语言描述的能力。

1、幼儿用书第五册第9-13页。

3、语言磁带或cd。

一、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讨论。

——教师:为什么猴子们要去捞月亮?

——教师:月亮到底在天上还是在水里呢?

二、边看挂图边分析再听一遍故事,探讨细节。

1、幼儿与好朋友面对面坐好。

——请幼儿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在一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好朋友的特点。

——教师: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们来仔细看看好朋友吧。

2、说说好朋友什么样子。

——是谁发现月亮掉进水里了?学一学他的样子。

——猴子们是怎样去捞月亮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月亮被捞上来了,可是为什么又打破了呢?

——猴子们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回到故事的整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你喜欢这些猴子吗?为什么?

——他们是聪明的猴子还是傻猴子呢?为什么?

——夜晚的水里除了月亮的影子,还会有什么影子呢?

——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从水里看见影子吗?

1、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播放故事《猴子捞月》让幼儿加深印象。

2、进行故事表演游戏,教师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导幼儿表现故事中的一些细节。

孩子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

我找来绿豆和芸豆来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在把绿豆、芸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棕色的椭圆形表示芸豆,在绿豆和芸豆的下边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松松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芸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达得更清楚。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猴子学样教案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角感觉。

2、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3、能对猴子、老公公的动作各表情进行故事表演,激发表演兴趣,担高表演能力。

挂图四幅。

故事表演用的道具:草帽若干、扁担一根、树、猴子的面具。

1、引起兴趣

(出示猴子),它是谁?有一群猴子在树上玩,它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一下。

2、出示图一

你看到什么?

老公公挑了一担帽子到城里去卖,走累了,坐在大树底下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二

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老公公怎么了?

急得怎么样?

猴子在干什么?

老公公怎么说?

猴子有没有把帽子还给老公公?

4、出示图三

老公公急得怎么样?猴子看见了怎么做?

猴子为什么看见老公公这样做它也这样做?

老公公开始想办法,结果拿到了帽子,老公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5、出示图四

老公公想出什么办法?

6、教师完整讲述图意一

7、这个故事还没题目,请幼儿取个题目

8、表演故事二遍

(1)现在你们来扮猴子,老公公来扮演这个故事。

(2)这个故事小朋友都很喜欢,下课后,还要表演的继续表演。

《猴子捞月》教案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三、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

“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

“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四、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五、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记半个月月亮日记,观察月亮圆缺变化。

果子数学教案买果子教案

又到了九十月,果子成熟的季节。我们玩得比较好的朋友们相约去北山徒步,徒步最大的快乐就是一路高歌向天涯。有时候还可以顺路采摘些野菜野果子。每次徒步前,队长都会在通知的末尾提醒大家:还可以准备个家私,沿途可能会有野生板栗猕猴桃之类。

徒步的最好的天气是春秋新雨后,尤其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一般会在清晨六七点坐大巴到要走的山脚下,然后一路说说笑笑就开始了。最近的一次爬山徒步是去桔园镇深北村的光山。一进村就是山路蜿蜒,走得吃力时我们一般沉默不语,为了节省力气。一般领队在前,他深知路线路况。队长断后,因为群里有力气薄弱的女士。我们翻过一道梁,路况开始复杂。起初因为道路特别窄,深山小路年久积叶,脚下探不到虚实深浅,我们就放慢步速,用登山杖一步一步探试前行。好在这样的路境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我们就走到翠绿欲滴的竹林边。听着山泉淙淙,鸟语呢喃,我们随着路况好转心情放开了好多。大家开始唱歌讲笑话,诗人们吟诗作曲,其他人插科打诨气氛轻松快乐。没走到几里路,竹林茂盛竹叶青青,美得透不过风。当然脚下的小路也随着消失了,领队们不断地开竹劈路。但还是越走越难走,我一手拿着相机一手用登山杖分开竹子前行。因为路拍耽搁,差点找不到他们开辟的小径。我们就一路呼喊着继续前行。

太累了,走出竹林我们就原地休息。拿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小吃和水,说说笑笑又开始摆造型拍记录。没想到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开始滴雨。山间小路泥泞难走,又是藤蔓当道。有好几个地方我们需要趴下匍匐前进,我们的衣服和背包都裹上泥水。大家相视一笑,打趣逗乐。汉中俚语把坐屁股蹲叫摊煎饼,摔跤叫拾钱包,划伤叫见红。上山要注意荆棘让你见红,藤蔓枯枝让你捡钱包,一不注意就要摊煎饼。我们几乎人人见红,大多数人捡过钱包,小胖子摊的煎饼他们全家人都吃不了。徒步爬山鞋子和袜子非常重要,衣服帽子头巾手套和手杖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户外功能服,砍刀剪子灯具创可贴也要随身携带。这样算下来,你就明白什么叫户外徒步。

好不容易我们总算看到了光山的倩影,怪石林立树木遮天蔽日。在各种各样的树木丛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垂涎已久的猕猴桃树。深棕色的树干有三米多高,藤藤蔓蔓上结满了核桃大小的果子,果子和藤条上有着深棕色的毛毛,你很难相信,这样的粗糙的面子里竟然包裹着世上最富含维生素c的里子。

老张率先摘到了果子,并声称要让每个人都满载而归。我和八号已经非常累了,对摘到多少猕猴桃不抱希望,感觉只要能走完全程就满意了。因为道路崎岖,领队不断地戏谑要我们报数,落在最后的人就要不断地被关注。八号是新来的队友,队长格外地关心。老张带着两个人在第一颗树上摘果子,其他人就继续前行另找新树。只要努力追寻,总能找到希望。

我们在拐弯处又找到一棵大树,但是那棵树太高,只能攀爬上去。小王一边摘一边用手杖敲打果子,我们这些女士们就在下边坚果子。果子纷纷下落,雨也住了。我们欢快地一边捡一边开玩笑,唱着美呀美呀的歌,捡着蹦蹦跳跳的果子。看着划伤的打烂的好生心疼,如果我们不来采果子,这些野生的.猕猴桃就会自生自灭,落果归根,或者成为仓鼠和小鸟的美餐。我们不是果树,也不明白果树更愿意果子被怎么样处理。这些一辈子长在深山老林中的树木,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否有思想和灵魂,对这些擅自闯入他们领地王国的徒步者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据说老树成精,山魂水魄。在大自然无比宽厚的怀抱里,万物都能安详成长,人类成了活动力最强的生物。对于我们这一群用脚步来丈量大地的徒步者来说,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不过是道具而已,身心愉悦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一周后的今天,我打开装有猕猴桃的塑料袋子,发现许多已经软软了。仔细一看,不少的猕猴桃都坏掉了。我想,捡到的果子算不劳而获。摘到的才是劳动果实,爬树辛劳者理当吃到更大更多更好的果实。如果我们要免费得到他们的劳动果实,那人情债是最难还清的。这奇妙的人生也是这样,你付出了什么样的辛劳就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多劳多得不劳不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活一点都不会亏待你,更不会欺骗你。

果子数学教案买果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2、复习巩固5、6、7这3个数。

3、引导幼儿逐步建立数的守恒的观念。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电视机、幼儿操作材料、笔。

三、活动过程:

(一)小猴摘水果。

1、小猴家里有一个果园,他在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秋天到了,他种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到他的果园里去参观,看一看果园里有些什么水果?你们想不想去?(幼儿:想)那我们就一起去吧!

2、小朋友你们看梨树上有几只梨?苹果树上有几只苹果?柿子树上有几只柿子?

幼:梨树上有5只梨;苹果树上有6只苹果;柿子树上有7只柿子。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幼儿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的感知数群。)(二)给水果排队1、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猴把它们一个一个摘下来,摘了三盆水果。

师:第一盆是什么水果?第二盆是什么水果?第三盆是什么水果?

幼:第一盆是梨。第二盆是苹果。第三盆是柿子。

师:第一盆有几只梨?五只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一盆有5只梨,五只梨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师:第二盆有几只苹果?六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二盆有6只苹果,六只苹果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师:第三盆有几只柿子?七只柿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幼:第三盆有7只柿子,七只柿子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2、小猴请小朋友帮他把这三盆水果按数量顺序从少到多排好队,应该怎么排呢?

幼:这三盆水果应该5只梨排在第一、6只苹果排在第二、7只柿子排在第三个。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使幼儿能进行数物匹配,明白每个数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物体,并且能根据数量的多少把物体按顺序排队。这一环节我设计成让幼儿说出来老师操作并在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数字。)(三)分水果1、小猴非常高兴,摘了那么多的水果,他想把这些水果分给他的好朋友吃,让大家一起来尝一尝。

看!小猴先来到小兔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兔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兔?

幼:有5只小兔。

幼:因为正好梨和正好小兔一样多,都是5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兔和小猴高兴得跳了起来。

2、看!小猴来到小猫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猫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猫?

幼:有6只小猫。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猫,才是正好每只小猫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因为苹果正好和小猫一样多,都是6。

师: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猫和小猴高兴得跳起了舞。

3、瞧!小猴又来到了小狗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狗吃。有几只小狗?

幼:有7只小狗。

师:小猴该把哪一种水果分给小狗,才是正好每只小狗分一只,不多也不少呢?

幼:因为柿子正好和小狗一样多,都是7。

小朋友你们分对了,小狗和小猴也高兴得跳起了舞。

(评析:这一部分让幼儿在进一步正确的感知数群的基础上,能将相同数量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这一环节我设计成让水果随幼儿的回答进行移动的形式与动物一一匹配,使幼儿在选择后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回答正确,小猴和小动物会随欢快的音乐跳舞。)(四)分组练习:

1、小猴感谢小朋友帮他分水果,他还带来一些练习题,考考小朋友。

第一组:添、去点子。按照题目上给的.数字添圆点或去圆点。

第二组:按顺序填空格。按照题目中圆点多少的顺序在空格里印上相应的圆点。

第三组:连线。按题目中给的数字和动物一一对应起来。

小猴还说如果哪个小朋友全做对了,就邀请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这一部分继续应用电脑动画,依次展示以上题目的相应内容,让幼儿参与解题。这一部分可以使幼儿加深对7以内数的认识。)(五)活动结束:

师:小猴的果园里还有很多的果树,果树上有很多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帮它摘下来好吗?幼:好。

师幼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摘水果状跳出教室。(放音乐)。

《猴子种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猴、梨、将、谚、樱”,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七个字及“拔掉、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认识寸字旁。

(2)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

(2)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价值观。

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内容分析:

《猴子种树》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猴子先种梨树,听信乌鸦的话改种杏树,又因喜鹊的进言改种桃树,最后又听信杜鹃的话,种了樱桃,结果一事无成。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农谚的意思,读懂猴子的行为是可笑的,愚蠢的,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对别人的话语言听计从。

学生分析:

学生普遍年龄小,大多7岁多,有的6岁。识字不多,阅读量不够大,知识面窄小,部分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久,需要老师用多种方法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浓郁兴趣。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我在复习词语的时候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拍手按照节奏读词语。在新授的时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理解课文,自主合作探究课文。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自编自演童话剧环节。

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做什么呢?我还教育孩子养成跟着老师的板书书空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的手、眼、心、脑都动起来,更有利于掌握文章的主线、汉字的笔顺、词语的识记。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指导书写。

5、作业。

第二课时:(录相课里上的是第二课时)。

1、导入(复习词语)。

2、初读课文。

3、讲授新课。

4、改编童话剧。

5、发散提问。

6、课外作业。

教学形式可以采用表演式,从中感受到猴子的可笑。

第二课。

教具准备:见后面附2。

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

一、导入(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复习词语)。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猴子种树》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复习词语(先开火车认读,然后拍手齐读)。

猴子乌鸦麻雀杜鹃梨子杏子桃子樱桃耐心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拔掉将来长短。

5、这课讲了什么故事?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抓中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写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一次又一次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故事。

(2)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梨树苗快成活的时候,乌鸦对它说:“梨五杏四”,猴子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喜鹊又对猴子说:“杏四桃三”。猴子又拔掉杏树改种桃树,杜鹃说:“桃三樱二。”猴子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最后,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师设问: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1――3自然段。

1、请大家看1――3自然段,说说猴子首先种了什么树?(板书:梨树)。

出课件:梨子图片。

2、猴子是非常精心地照料梨树苗的,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又浇水,又施肥……)。

3、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看课件:乌鸦和猴子的朗读动画。

4、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板书:乌鸦)。

乌鸦这段也读得很好,好像一只多嘴的乌鸦在呱呱。

“猴哥,猴哥”是喊的,要快读,读得好。读出了劝说的语气。

5、看课件:用“耐心”说话。

(1)读这个句子。

(2)想想我们一般在哪些情况下用耐心这个词语,“你有这个耐心吗?”是什么意思?梨树要五年才结果,你等不起的意思。

(3)设问: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耐心这个词语呢?

写作业需要耐心;事情多而杂的时候,需要耐心;我们学本领的时候需要耐心。如:我们学弹琴的时候,要有耐心才学得好。

请同学们仿照这句用耐心说话:

a、老师布置的作业有背书、写话、读书,写字,我都一样一样耐心地做完了。

b、我常常犯错误,老师总是耐心地教育我。

(4)齐读这一句话。

6、农谚“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说说看。(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要四年才能结果。)。

7、猴子听了乌鸦劝告的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课本是怎么写的?(对,五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板书:杏树)。

8、课件: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的录相或图片。

9、“猴子一想”可理解为没怎么想。人家说,马上做。

10、朗读指导:

“对”读得快,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猴子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应该读出猴子的急噪心情。

11、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女孩子读猴子,男孩子读乌鸦,老师读叙述部分。

(二)合作学习4――8自然段。

老师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出课件:合作学习要求。

合作学习要求:

1、自读(4-8)自然段。(体会猴子与小鸟的对话)。

2、说话:

正当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于是,就拔掉________改种____________。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一)第4――5自然段。

1、一个同学按照句式要求说说4、5自然段。

2、出课件图:桃子猴子与麻雀对话的动画。板书:麻雀杏四桃三。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把猴子、杜鹃的话画出来对读。

二)检查6、7自然段。

1、按照说话要求汇报6、7自然段。

2、出课件桃图动画。板书:桃三樱二读议。

3、分角色朗读。

4、把猴子与杜鹃的话画出来对读。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猴子改种樱桃树,结果怎么样?全班齐读8自然段。(要读出猴子失望的语气)。

2、猴子种梨树、杏树、桃树都成活,为什么种樱桃左等右等不见成活呀?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得不来)。

3、说得好,你从哪儿知道的?(书)老师相机表扬:多读书就是好!

(三)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老师小结:因此,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2、课件:左等右等的课件。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一事无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1)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不要嫌时间长。

(2)a、有的说喜欢。

(3)b、有的说不喜欢。

老师引导他们说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

猴子很勤劳,不断种地。

猴子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树又种上树。

猴子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它就听什么。

(4)乌鸦、麻雀、杜鹃,大家怎么看?

乌鸦、麻雀、杜鹃不应该这样说,应该给猴子以鼓励。

课件:猴子的想法(三句话)。

a、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b、对,四年太长了,我也等不及。

c、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

(5)板书:听信人言没有耐心。

5、齐读课文。

(五)改编童话剧。

1、自编自演童话剧,评最佳演员。

2、一组表演。

师:老师只可以叫一个小组来表演,你们都当评委,评出最佳演员。

3、评童话剧奖。编得好不好?谁是最佳演员?

4、发奖。

奖牌(忽略了发奖)。

(六)发散提问。

1、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猴子种树这样的事吗?

生:

a、妈妈说有人做生意,先摆小摊买醋萝卜,后来买服装,再后来又开餐馆。没有耐心,总是不善经营,人家做生意都赚钱发财了,他却没有赚钱,还亏本了。

b、一个同学学习特长,先学习唱歌,认为唱歌天天吊嗓子,很辛苦;然后改学画画,没学多久,觉得画画也不容易;后来改为打球,觉得打球也很累也不想学了……人家学画画的都参加画展了,学打球的也成了篮球队队员,他什么特长也没有学成。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一无所获。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

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七)课外作业。

收集农谚。

(八)下课。

下课课件。

附1:。

板书设计:

梨树乌鸦。

杏树喜鹊一事无成没有耐心。

桃树杜鹃听信人言。

樱桃。

附2:

一、第二课时的课件准备:

二年级第四册12课。

版本:小学语文s版。

执教:樊群芝。

制作时间:20xx年4月7日星期一。

课件内容以及操作过程:

课件:首页音乐循环(课前使用)。

课件:自由朗读课文的课件显示。

课件:猴子与乌鸦的动画。

课件:“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课件:猴子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的动画。

课件:猴子与麻雀的动画。

课件:猴子与杜鹃的动画。

课件:课本剧表演:演一演。

课件:三种水果图。

课件:下课。

二、头饰:猴子乌鸦麻雀杜鹃。

三、其他道具:小铲子小桶子。

《三只猴子》教案

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之间产生的摩擦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随时可能放生,那么面对这些突发的事件如何来解决,如何来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平时我们只能采用随机教学的方法进行,但效果并不明显。那么如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年级组讨论决定,必须让孩子学会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本领,因此我们选择了中班音乐活动《三只猴子》,旨在想通过本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教深的印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更能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班音乐活动《三只猴子》这首歌曲,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游戏和故事的情境中让幼儿感知节奏,并在快乐的体验中轻松地学唱歌曲。在学会唱歌的同时,也懂得了在床上蹦跳的危害,理解危险的动作会带来自我伤害的后果,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学唱歌曲。

2. 知道在床上蹦跳的危害,理解危险的动作会带来自我伤害的后果。

1.当“包”用的红圆片及时贴若干,投影仪。

2.教学挂图,幼儿用书《三只猴子》。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投影仪放大的教学参考图1,引导幼儿观察,并简单讲述图片内容。

教师边指图边提问:看,图上有什么?它们在哪儿?在干什么?

2.讨论小猴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

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炼歌词。

3.幼儿听教师以较慢的速度有表情有节奏地念歌词歌曲。(前三段)

二、学唱歌曲。

1.采用整首教唱发学习歌曲前三段。(2-3遍)

2.幼儿回忆歌词内容,重点歌曲中难唱的部分。

学唱每段的第二句歌词。

教师:三只猴子在床上跳,跳着跳着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边做与歌词一致的动作,边带领幼儿重点练唱歌曲“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

学唱“快快下来别再跳”着急响亮的声音。

3.用手指当小猴子唱歌曲1-3段,最后一段老师清唱。

4.表演《三只猴子》唱到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时,就在一只猴子的头上贴红圆片,最后一段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唱。

三、创编歌曲。

1.安全教育。

三只猴子头上都摔了一个包,它们现在在哪里呢?

猴子们为什么会躺在医院里?

教师总结:我们要安全第一。

2.神秘地出示五个手指,边表演边歌唱。(五只猴子)

3.游戏表演:许多猴子。

提供歌曲录音,供幼儿在音乐角中自娱自乐。

《三只猴子》教案

1、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风格。

2、在倾听,做动作及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前三段,并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围。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床上乱跳。

1、歌曲图谱一份,小猴指偶若干,节奏卡×××× ×××××若干份。

2、音乐磁带,录音机

一、出示图片“床”、“小猴”指偶,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床可以用来干嘛?

师:再看看,这是什么?

师:今天呀,这床和三只小猴会发生非常非常有趣的事情,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歌曲里会找到答案的。

二、学习歌曲的前三段。

1、倾听音乐,初步感受歌曲的内容。

师:孩子们,你听到了什么?

2、再次倾听,感受歌曲内容。

师:我们再仔细听一遍,听听歌曲里都唱了什么?

3、通过图谱感受歌曲内容。

师:你们小耳朵真灵哦!老师把你们刚刚听到的画成了图谱,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通过游戏进行节奏练习:×××× ×××××。

5、通过多种形式初步学歌词

(1) 图谱学歌词。

(2) 边打拍子边念歌词。

(3) 配上旋律,幼儿念歌词。

6、教师引导幼儿用默唱的方法学唱歌曲。

7、教师引导幼儿用发出声音的方法学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的第四段。

1、请幼儿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2、教师通过指偶,范唱歌曲的第四段。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请你们告诉小猴子以后要注意什么?”

4、通过看图谱边打拍子学说歌词。

5、配上旋律学唱第四段。

四、引导幼儿尝试完整演唱歌曲。

1、看图谱学唱歌曲。

2、配上旋律学唱歌曲。

3、通过指偶游戏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诙谐幽默。

五、幼儿扮演小猴子,教师扮演猴妈妈演唱歌曲,在愉快地气氛中结束活动。

《猴子种树》教案

1.认识“猴、梨、将、谚、樱”5个生字,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7个字。认识“寸字旁”。

2.分角色朗读,表演。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表演。明白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契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水果?

师:这不,最爱吃水果的小猴子就自己动手,栽种了一棵梨树。[小猴课件]。

[从学生爱吃的水果导入新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板书课题]师:“猴”是个生字,谁能说说可以怎样记住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文识字,分组学习。

1.用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组内交流识字情况,教师巡视。

(注意“拔”右边是由“友”和“`”组成;“杜、鸦、梨”是形声字。)。

3.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猴、梨、将、谚、樱。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

(3)扩充词汇,生为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4.师:现在谁能把课文读下来了?愿意读的起来。(生接龙读课文,其他生认真听,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就感。]。

(二)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组读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读的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多读读。

3.读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体会它们的异同。

三、巩固识字、写字。

[课件展示]。

1.整体观察字形:

形声字“杜、鸦、梨”的分析,与记忆。

2.“寸”字旁――耐。第四笔是“横折钩”,应一笔写出。五、六两个竖笔,右边比左边稍长些。

3.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拔、将、短、梨、鸦”等字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朗读。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检验生掌握知识情况。

2.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二)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打出思考题课件]。

个人自学,小组交流,集体学习。

1.第2、3自然段。

(1)生按思考题回答问题。问:有不同意见吗?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其他人谈听后感受。

[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学习同学有感情地读书。]。

(如生感受说得不到位,师指导朗读:“猴哥”要读得快些,读出着急的语气。“怎么、才能”应加重语气,读出强调的语气。“五年”的“五”要拖长声,“年”要重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对”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太”应拖长音读。)。

(4)分角色练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总结本段学习方法。

2.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

(1)按学法,学习4、5自然段。

(2)按学法,学习6、7自然段。

[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维、理解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

3.问:最后,小猴吃到水果了吗?(生说小猴种树的结果。)。

4.讨论。

为什么小猴没有种成树?它应该怎么做才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角色表演,加强理解。

1.自愿结合小组,分配角色,准备表演。注意:语言表达要到位,表情、动作要适当。

2.上台表演,同学评价。

四、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五、作业。

回家给家长感情朗读,或表演。

9.《christmas》教学设计。

10.教学设计答疑。

画猴子教案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二、讲故事《猴子捞月亮》

三、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四、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五、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七、布置任务,要求幼儿:

1、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记半个月月亮日记,观察月亮圆缺变化。

为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很好地完成语言活动的目标,我合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猴子捞月亮的动画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及重点、难点。通过小实验,让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中学习,探讨,理解倒影的特点。活动后段时间,我根据幼儿语言及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活动,以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