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读后感大全(22篇)

清风传家读后感大全(22篇)

ID:9055601

时间:2024-01-12 20:51:01

上传者:念青松

读后感既可以是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评述,也可以是对作者观点和主题的解读,是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

精神文明建设。

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

古人说,要修身养性,要管家治国,首先要管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也是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源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系列读后感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传家》读后感

先进典型打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认识,他们有高调的资本却保持低调的心态、保持平常的行为,他们是追求精神之“富”,却甘于物质之“贫”。在他们看来,屋不在大,可容身就行;食不在精,可果腹即可;钱不在多,可维生正好。

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欲望,他们沉醉于“琼浆玉液”,却不知如同“饮下鸩酒”;沉迷于“古玩字画”,却不懂手捧“烫手山芋”;沉溺于“红颜知己”,却不晓往往“祸起红颜”……物质追求如同包裹,你想要得越多,只会负担越重、背得越累,要想轻松,只有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让自己物质的“包裹”轻些。

《清风传家》读后感

《清风传家》一书,共对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阅读学习,在为之而感动和鼓舞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意义。通读每位英模的事迹,对其中启发较大、印象深刻的家风进行梳理总结,能够发现他们身上很多类似的特征,能够为今后建好家风、传好家风,将个人作风融进家风,将家风建设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思想基础。

爱国家风。黄旭华院士始终把国家的事放在第一位,“有国才有家,有家才能尽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孝”。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艰苦风斗三十余载,其间始终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家中尽力用爱弥补妻子,爱孩子但不溺爱,始终“为事业尽力,以爱来治家”。

淡泊家风。于敏院士身负辉煌成就却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隐形埋名、默默无闻。家人从未听说过他讲自己的成就,从未流露过骄傲情绪,自己的亲生子女也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清楚父亲到底是做什么工作,获得了哪些成就。子女回忆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物,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不断影响和指引着我们”。

医德家风。钟南山院士三代为医。在父亲的“爱之切,苛之深”的教诲下,钟南山奋发努力,秉承医者仁心,认真对待每一名病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全力以赴。张伯礼院士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父母教育下,养成廉洁奉公的品格,并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善于学习,传承国粹,谱写爱国情怀。

严谨家风。孙家栋院士在年轻时就将毛**“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就最讲认真”的讲话深深印在脑海,此后用一生的“认真”在满天星斗中写下中国航天的传奇。于漪作为教师队伍的楷模,对自己的孩子从不以分数论长短,而是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从记好每一堂课的笔记,写好每一篇作文做起,养成思考成熟再下笔、减少改动的严谨习惯。

自立家风。张富清每次服用完自己的降压药,就将药锁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他的儿子说“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指望别人”。顾方舟传承母亲的坚毅勇敢,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孩子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知道做事情要靠自己努力,要独立自主。

书中的英模都是低调、谦和、务实、进取,不追逐名利,却无一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良好的个人品格既源自家风的熏陶,也为家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事业上尽心尽力奉献,在家庭中温情对待家人。看似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实则是“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传统在个人身上一以贯之的体现。比如书中介绍的高铭暄教授,身教言传、在柴米油盐中传承人生道理。既是学术泰斗,又是顾家好手。对事业成就的追求、对家庭和谐的追求,都是个人精神能量的来源,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看他们的成就,很可能是我们遥不可及,但看他们的作风,又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效仿。所以家风建设意义重大,但着手于己、落脚于己,要实现自身价值意义,就要看到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想让自己、家人乃至后代能够始终保持良好家风,就要从自身做起。本书中的英模党员无一不是自身作风过硬,才为家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不言之教”。

清风传家读后感范文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清风传家》读后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很多年前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现在品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这两本家风建设读本的时候对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一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有根可循,有源可塑,究其根本不过是受一个家庭整个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家风的影响。良好的家风能让一个家庭甚至家族蒸蒸日上,反之则会将其推入深渊。

我出身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谁也没有那个文化去理解何为家风,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给我诠释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记得小时候,因为家在县城周边的缘故,许多从远处来往县城的人都要从我家门口路过,在那个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步行成为了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那时候家里经常会收留一些从县城回家太晚需要借宿一晚的人,奶奶每次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床铺,并且为其准备一顿力所能及好的晚餐,从来不收任何费用。爷爷奶奶不会讲大道理,更不会告诉我这是善良,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说来也不过是尽力帮助一下别人的事情。我的爷爷奶奶不会大道理,最多就用小时偷针大时偷牛或富有时奢侈落魄时乞讨等这样的在我们地方广为流传故事告诉我,做人从小就要诚实,勤俭节约。

爷爷奶奶也是没有人给他们总结过何为家风,更没有人耳提面命的告诉他们家风是什么,但他们身上的真善美却是植根于血液深处的,是受到几代人积淀而传承下来的美德,这便是家风,这恰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爷爷奶奶身上纯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多年来,是他们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是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不畏艰险,乘风破浪。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而立之年已过,我已不再是受人庇护之下的女孩了。为人妻、为人母,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家庭成员的变化、亲情友情的递增,但我始终没有变更我一些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沉淀而来的,是在“家风”熏陶之下的结果。对,就是这未成文的“家风”影响着我,即使我不出众,即使我不拔尖,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但我依旧对我的“家风”心怀着感激之情,是“她”在生活中,熏陶着我、伴我成长,让我一直秉持着城实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以此去对待我的生活,我的工作,这是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也将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清风传家》读后感

 《清风传家》中25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故事,都值得党员认真学习和研读。书中有传承医家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钟南山;有至诚报国传家风的黄大年;有干惊天事业、传淡泊家风的于敏;还有新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为祖国建设隐姓埋名,奋斗在艰苦的一线的党员英模;以及任劳任怨,没有因客观条件而怠于进步的模范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涵养家风、滋养今人的精神财富。

《严以治家》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他们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将家风败坏的危害和根源宣之于众,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家风的重大意义,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更是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的根本风气。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

21世纪繁荣富强的中国,国际有地位、发展有力量、群众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方面,国家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物质文化建设随着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少有所学、中有所干、老有所依;每个人都揣怀梦想,都在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梦想而奋斗;国家生态环境逐渐优化,生态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地方不因短视利益做出危害百年的激进决策,上有政策引导、下有执行监督方案,人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所目之下竟是和谐美满的场景,美好的生活都在逐步实现。

这还远远不够,国家的高速发展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仍有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我们不能因目前成果而沾沾自喜,现阶段更应该学习老一辈的家风事迹、革命精神进行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现在还不是坐下来看风景的时候,无论我们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必须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把当下的工作不折不扣的、标标准准的做成、做好、做精,才是对现美好生活的一种交代,才是对老一辈创业领头人的一种致敬,才是对当下长治久安的社会的一种承诺,才是对革命先驱的一种传承和致谢,才是对下一辈的一种态度和表率,才是对自己一生的一种承诺和价值实现,也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一种保护。

“打铁还需自身强”,持续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才是保证清风的关键。必须做到“慎微”、“慎言”、“慎友”,高度、持续反省自己的社交网、朋友圈,加强自身的爱好修养,积极传播正能量,集聚正能量,让不正之风无可乘之机。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将是我的枕边书、手边书,时刻激励、警醒自己,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带动正风、清风的覆盖和执行。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脚踏实地、为国奋斗一直在路上。

《清风传家》读后感

牛年春节长假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清风传家》看完了,我觉得这是一部比较生动的教材、一次较为现实的教育。25位先进典型每一位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以良好的家风警醒世人。读完此书,我既惊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又感慨于他们的严格自律,真正感觉起到了“拿别人的事儿来教育自己”的良好效果。

在荣誉面前始终淡定,毫无炫耀之心。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物质面前崇尚简单,化解背包之累。

“……以高于于漪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来聘请,……但她都拒绝了。”——于漪。

先进典型打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认识,他们有高调的资本却保持低调的心态、保持平常的行为,他们是追求精神之“富”,却甘于物质之“贫”。在他们看来,屋不在大,可容身就行;食不在精,可果腹即可;钱不在多,可维生正好。

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欲望,他们沉醉于“琼浆玉液”,却不知如同“饮下鸩酒”;沉迷于“古玩字画”,却不懂手捧“烫手山芋”;沉溺于“红颜知己”,却不晓往往“祸起红颜”……物质追求如同包裹,你想要得越多,只会负担越重、背得越累,要想轻松,只有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让自己物质的“包裹”轻些。

在事业面前孜孜不倦,舍弃常人之闲。

对于先进典型来说,事业是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不懈追求。对他们来讲,面对无限而宏伟、浩瀚而艰辛的事业,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更加需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每当取得一定成绩、攻克一个难点,没有欢呼雀跃、功成事毕,也没有歇一歇、顿一顿,而是选择更高的目标并朝之努力,甚至是虽已年迈、精力不济,却仍然注重充电学习、增强本领。

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长此以往钝化锐气豪气、丧失雄心壮志、弱化职责使命,具体表现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困难望而生畏;存在“本领恐慌”的短板,面对难题不思学习;缺少担当尽责的使命,面对职责敷衍推诿。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汗水的流淌、艰辛的付出、默默的探索,因此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让自己“闲着”而荒废了自己。

在权力面前高度清醒,不谋一己之利。

“他不去给孤寡母亲送礼,怎么送到咱家来了?显然是求我们帮忙。”——郭明义。

都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前腐后继,就是因为或许系好了使用权力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却没有系好“每一粒扣子”。先进典型都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廉洁自律的大门始终紧闭,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一丝缝儿。在他们眼中,忙可以使用权力帮,但是得帮群众,而不是帮自己或亲朋。

一次并不能代表一直,一次的廉洁自律并不难,一直的廉洁自律非常难。我们党始终强化党章党纪的宣传教育,始终发挥负面典型的警醒作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的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处何地、面对谁,只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秤砣,就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在挫折面前顽强拼搏,克服退缩之怯。

“面对一片空白,叶聪感觉到的不是畏惧和恐慌,而是有挑战、有舞台。”——叶聪。

随着群众要求的越来越高,工作标准的越来越严,少数党员干部直呼“太难了”“受不了”“不适应”。进入新时代,很多工作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是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党员干部应当强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一路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努力**一个个发展中的难题。

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杜绝宠溺之害。

先进典型不仅以自身的正派使家人耳濡目染,而且以近乎苛刻、“不近亲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他们固执地认为:凡是涉及到家人的行为,即便是正常的有时也是“不正常”的,即使是合规的有时也是“不合规”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家人的行为被他人“钻空子”。对于他们,只会传承上一辈的良好家风,又让下一辈继续继承,这样才能做到“一尘不染”。

一些党员干部对家人关爱、对孩子宠爱,但是有时却用错了“爱”的方式,以至于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友、孩子谋取不当利益,殊不知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他们的“溺”其实是“害”。比如,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踏实的未来,党员干部把自己的一套“言传身教”给孩子,扭曲了孩子的“三观”,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以说,良好的家风是天然的盾牌,时刻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小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同,以负面案例为教训,可以对照知不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可以汲取正能量。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负面案例为警醒,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后感

古人说,要修身养性,要管家治国,首先要管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也是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源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引读后感

今天读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本书前言中讲到:翻开本书,让我们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盛开。那么幸福也自然就会像清风一样吹来,让我们彻底摆脱烦恼的纠缠,开启幸福的人生之旅。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具有心灵疗愈作用的书,这也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懂得珍惜,懂得放下。

2.快乐是选择的结果。

3.世界上没有比活着更幸福的事了。

4.不要去想象烦恼。

5.生气和危险只有一个英文字母之差。

6.放弃嫉妒这种可怕的心理。

7.忙碌起来,别让犹豫淹没了你。

8.不要让房子偷走你的快乐。

9.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10.让功力云飘,让快乐风吹。

11.欲望降低了,快乐就会来。

12.财富名利如荆棘,抓得越牢就会越痛。

13.不松手,不将就,就不会有快乐。

14.婚姻是妥协的艺术。

15.快乐就是放弃、放下和放空。

16.给心灵加个“过滤器”

17.不要介意别人的批评。

18.告别往事,让爱带来快乐。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人事物,用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每一天。

不要刻意追求名利,不要把得失成败看得很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因小失大,不要因为不良情绪影响了家庭的和谐。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完美的梦想。我们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停的追逐,并在这个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并获得快乐!

《传家宝被》读后感

看着电视里介绍的大人物,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不由得心生羡慕,为什么我们家就没点什么特别的吗?嗯,让我想一想。

爷爷是一个有些古板的人,信奉板子教育,每当我看到爷爷拿着老头乐从里屋走出来时,总会下意识的,想想自己又干了些什么坏事儿,与板子配套的是爷爷的那包公似的脸,生气时阴沉如墨,高兴时火红似阳。

一般的来说,爷爷平时不发火,一发火便是怒发冲冠,一蹦三尺高的架势,发完火也是一番气冲冲的样子,活像一只斗胜的公鸡。

老头乐是爷爷的法宝,随时带在身上,不仅在街上走路时带着,在吃饭睡觉时更是片刻不离身。那可是爷爷最爱的法宝,他经常会挥舞着老头乐和我手舞足蹈的讲一些水浒好汉和三国神将的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着梦里挑灯看剑的侠义豪情,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这是爷爷的一个江湖梦,而老头乐是他的绝世名剑,用来横扫江湖是再好不过了,或许这是就我们一家子刻在骨子里的江湖情。

于是他拉着我跑到沁河桥旁,专门在河边找那些结实的柳条,但是时机不佳,那些柳条都已经被太阳晒得发黄,未果。回到家后,他又盯上了那个墙角的扫把,于是三下五除二的拆掉了那根棍子,还得意洋洋的向我炫耀着。

唉,爸爸的武侠是他一个人的世界,也是一种对时光的缅怀与追溯。

至于我没有读过金庸,不了解武侠,但我同样有着一个英雄梦,追过各种各样的动漫,小时候迷奥特曼,长大了一点,看上了柯南,后来又看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宫崎骏以及火影忍者等等,我想这就是我的武侠梦吧!

现在想想,我也不必羡慕那些各种各样的所谓的世家,因为我们家也有一样特别的传家宝。

清风传家读后感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习曾经说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可见,天下之本在家,家风,便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最近通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深深的理解了常说的几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了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一正一反共计49个家庭,25位英模党员、24个违纪违法案例,讲述了他们的家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上努力着,只是过程中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2、家教是基础更是财富。

认真剖析就会发现,那些共和国勋章、“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书中那些家风问题突出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几乎都存在一个背弃家教初心的过程。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加大,“三观”被一点一滴地扭曲,逐渐把家庭的教诲、父母的面命置之脑后,同时也因自身不正,对家人或者疏于教育,或者往邪路上带,直至身陷囹圄而致悲不自胜。

这何尝不是在教育引导和警示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家庭教育绝非小事,人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在家教上欠账是必然要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的。

3、家庭教育无可替代。

家庭教育之所以很重要,首先在于它的无可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任谁也代替不了,有人因此把家庭教育称之为人生第一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亦是文化源流的朴素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互相激励、抱团取暖的精神薪火。学习好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

4、公私分明要从点滴中做起。

公私分明,要从日常点滴中做起,更要在岁月磨砺中坚守。《严以治家》书中还附有落马干部的忏悔录节选。这些忏悔,往往是他们失去自由、名誉之后痛彻心扉的剖白。不少落马干部承认,他们公私界线的模糊,对亲人“无理要求”的妥协,从拒绝到适应,从顺从到习惯甚至主动,都是从微小的事由慢慢轻怠,从自己认为无所谓的小节处逐渐滑坡,从最不经意的瞬间开始松懈。涉及公权,领导干部要警醒自己,多些扪心自问,用权为了谁、为何事,但凡有能借着公权的光为私人谋好处的,就不能沾、不能碰,以“一次都不能破戒”为标准,严于律己、严格治家、严管家人。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牛年春节长假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清风传家》看完了,我觉得这是一部比较生动的教材、一次较为现实的教育。25位先进典型每一位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以良好的家风警醒世人。读完此书,我既惊叹于他们的丰功伟绩,又感慨于他们的严格自律,真正感觉起到了“拿别人的事儿来教育自己”的良好效果。

在荣誉面前始终淡定,毫无炫耀之心。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物质面前崇尚简单,化解背包之累。

“……以高于于漪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来聘请,……但她都拒绝了。”——于漪。

先进典型打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认识,他们有高调的资本却保持低调的心态、保持平常的行为,他们是追求精神之“富”,却甘于物质之“贫”。在他们看来,屋不在大,可容身就行;食不在精,可果腹即可;钱不在多,可维生正好。

少数党员干部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欲望,他们沉醉于“琼浆玉液”,却不知如同“饮下鸩酒”;沉迷于“古玩字画”,却不懂手捧“烫手山芋”;沉溺于“红颜知己”,却不晓往往“祸起红颜”……物质追求如同包裹,你想要得越多,只会负担越重、背得越累,要想轻松,只有在物质追求上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让自己物质的“包裹”轻些。

在事业面前孜孜不倦,舍弃常人之闲。

对于先进典型来说,事业是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不懈追求。对他们来讲,面对无限而宏伟、浩瀚而艰辛的事业,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更加需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每当取得一定成绩、攻克一个难点,没有欢呼雀跃、功成事毕,也没有歇一歇、顿一顿,而是选择更高的目标并朝之努力,甚至是虽已年迈、精力不济,却仍然注重充电学习、增强本领。

少数党员干部满足于得过且过、按部就班,长此以往钝化锐气豪气、丧失雄心壮志、弱化职责使命,具体表现在: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面对困难望而生畏;存在“本领恐慌”的短板,面对难题不思学习;缺少担当尽责的使命,面对职责敷衍推诿。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汗水的流淌、艰辛的付出、默默的探索,因此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让自己“闲着”而荒废了自己。

在权力面前高度清醒,不谋一己之利。

“他不去给孤寡母亲送礼,怎么送到咱家来了?显然是求我们帮忙。”——郭明义。

都说“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前腐后继,就是因为或许系好了使用权力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却没有系好“每一粒扣子”。先进典型都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廉洁自律的大门始终紧闭,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一丝缝儿。在他们眼中,忙可以使用权力帮,但是得帮群众,而不是帮自己或亲朋。

一次并不能代表一直,一次的廉洁自律并不难,一直的廉洁自律非常难。我们党始终强化党章党纪的宣传教育,始终发挥负面典型的警醒作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的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处何地、面对谁,只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秤砣,就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在挫折面前顽强拼搏,克服退缩之怯。

“面对一片空白,叶聪感觉到的不是畏惧和恐慌,而是有挑战、有舞台。”——叶聪。

随着群众要求的越来越高,工作标准的越来越严,少数党员干部直呼“太难了”“受不了”“不适应”。进入新时代,很多工作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是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党员干部应当强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一路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努力破解一个个发展中的难题。

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杜绝宠溺之害。

先进典型不仅以自身的正派使家人耳濡目染,而且以近乎苛刻、“不近亲情”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他们固执地认为:凡是涉及到家人的行为,即便是正常的有时也是“不正常”的,即使是合规的有时也是“不合规”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家人的行为被他人“钻空子”。对于他们,只会传承上一辈的良好家风,又让下一辈继续继承,这样才能做到“一尘不染”。

一些党员干部对家人关爱、对孩子宠爱,但是有时却用错了“爱”的方式,以至于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友、孩子谋取不当利益,殊不知结果反而是适得其反,他们的“溺”其实是“害”。比如,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踏实的未来,党员干部把自己的一套“言传身教”给孩子,扭曲了孩子的“三观”,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以说,良好的家风是天然的盾牌,时刻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小家”,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同,以负面案例为教训,可以对照知不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可以汲取正能量。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负面案例为警醒,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清风传家》中的25个故事,让我在工作和生活间隙反思自己职业和家庭的意义,其中最打动我的莫过于高铭暄和张飚的优秀事迹。

高铭暄老师作为刑法泰斗,我曾有缘在北师大见过他一次,当时高老师已经年近90岁,但从外表丝毫看不出衰老的气息,就感觉那是一个很有气质的老人,穿着黑色大风衣,独自走在北师大校园里,步伐坚定。那时我只是知道高老师是刑法泰斗,教出了我国第一批刑法博士,高老师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尊重和敬仰。而《清风传家》中描述的高老师,让刑法泰斗的形象逐步走到我身边,看到了作为一个男人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尽善尽美。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比如对于拎着两盒茶叶来看望自己的学生,高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抱走家里的一箱苹果,否则就不收下学生的茶叶。清风传家,高老师从没有做的轰轰烈烈,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感化身边后辈。高老师的故事,恰恰是中国传统家风传承文化的典范,不追求物质享乐,不关注外在变化,坚持内心坚守和学术追求,坚持将远大理想和家庭规划结合,坚持把家庭义务和子女教育结合,这种家庭氛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检察官张飚前辈的事迹,我早有耳闻,他从2007年开始发现张氏叔侄案存在疑点,到2011年退休后第一次出远门去杭州重走张氏叔侄案的案发现场,到2013年张氏叔侄案平反的故事,在全检察系统都广为传颂。但过去关于张飚前辈的故事还仅限于电视媒体上,还仅限于张氏叔侄案,直到2020年11月我有幸参加最高检西部巡讲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讲,在西北边陲广袤荒野上奔驰赶赴一个又一个基层检察院,并有幸前往张飚前辈供职的石河子检察院参观张飚工作室,我才了解到他工作的具体环境,一个鲜活的监所检察官形象顿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西部巡讲,是因为西北边陲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院曾经接待过多批次兵团检察官的长期学习锻炼任务。我在多年的工作中也和多名兵团的汉族、维吾尔族检察官有过长期共事经历,过去从他们的口中听到的兵团充满陌生。这次在兵团的十多天巡讲,我的主要时间就是坐在车上从一个师换到另一个师,也正是在漫长的路途上,我才通过窗外的荒凉感,慢慢体会到兵团人的累年付出和风险。在兵团的最后一站,就是石河子检察院,走进检察院大厅就能看到墙上挂的大幅张飚检察官宣传画。

张飚对生活和工作的坚韧,是从他父亲身上继承和传承下来的。在兵团的时候,我多次了解到第一辈兵团人的艰苦卓绝,在展览馆也看过当年第一代兵团人在戈壁上挖掘的住所地窝子,《清风传家》中也记载了张飚的父亲张世英,在1959年创建福海渔场时候,挖地窝子、夜宿荒滩、对抗野兽的事迹。身在兵团家庭,张飚也曾有过入伍经历,部队6年锻炼更加磨练了他的坚韧意志。我觉得如果没有老一辈兵团人的艰苦卓绝,没有兵团家庭的艰苦传承,没有戍边经历的艰辛磨练,不会锤炼出一名检察官对一个案子、一个疑点、一个线索的百折不挠。优良家风,也是我们检察事业的护佑。

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向先进学习,以身作则,是我们新时代检察官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

《传家宝被》读后感

说起“传家宝”,人们可能会想到历史悠久的文物,世代相传的珍宝等,而我家的传家宝却是一句祖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母说,这是我们的家训,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的祖辈一直是秉着这样的理念教育下一代的。

我的祖父是一位十分热爱读书的老人。他常常告诫我们:“学做人啊!最重要的是明理,想明理,可不能不读书啊!”记得有一次我跟随父亲回乡下探望祖父母,不巧,晚上整个小镇都停电了,令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急躁不已。断了电,我们就不能到处“撒野泼欢”啦。我感到无聊至极,到处转悠着想找点乐子度过漫长的晚上,当我经过祖父房间时,却见到祖父点燃蜡烛,神态自若地轻声咿呀地学着古诗文。我问祖父:

“祖父,古诗文很有趣吗?您怎么天天都读?”

祖父微微一笑,“古诗文呐,是一篇篇故事、文段,很有趣,从中还可以学到古人的智慧。”他顿了顿,朝着年幼无知的我和蔼地说,“如果阿妹有兴趣,祖父可以教你。”

“谢谢祖父,我最爱读故事了!”我兴高采烈地答道。

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地跟着祖父学习古诗文,从中了解了不少古代的文化知识和文人情怀——“力拔山河兮气盖世”让我领略了项羽的英勇豪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让我明白曹操求贤若渴的苦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让我从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助和伤感……古诗文牧养了我的精神,给我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从此爱上了读书。

我的家里到处是书。家里房间很大,家具却很少,最大的家具是三大面墙的书柜,全部装满了书。周末父母和我一有空便泡在书堆里,静静地默默地,忘记天忘记地,只当一条属于自己的小书虫,任由自己在书的原野上肆意地遨游,好不快乐!

有时,父母也会约上三五个书友,在家里开展读书沙龙会,这时我便凑在一旁,边沏茶边倾听叔叔阿姨们的讨论。这些散发着智慧火花的谈论,虽然有些我听不大懂,但从他们满足的神情上,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变得特别特别慢,一天过得格外的充实。

热爱读书的习惯也成就了我,令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骄傲的成绩。每当老师表扬我,或站在领奖台上,或同学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总会想起这句朴实的家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想起祖父意味深长的叮嘱:“学做人啊!最重要的是明理,想明理,可不能不读书啊!”

《传家宝被》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传家宝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有个小朋友说:“我家有个传家宝,纯金的呢!”当时还小,没在意。后来看的书多了,渐渐起了疑惑:“我家有没有传家宝?”

有一天,我问爸爸:“爸爸,咱家有没有传家宝?”爸爸听了,笑着说:“你想想呀!”“咱家还真没有什么值钱的宝贝。”我想了想说。“咱家是不是都很节俭呢?”

“哦!”我们一家的确都很节俭。前段时间,姑姑给奶奶家安上了空调。可我发现奶奶却从未开过。

我问奶奶:“奶奶,您怎么总不开空调?”“开这个多费电呀,又不是热的受不了。”

听了奶奶的话,我一下子想起来,爸爸妈妈也像奶奶一样节俭。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钢笔最贵的才7元,便宜的不足2元,而且总要用到不能用了,爸爸妈妈才肯给我更换。

有时我也想要好看的笔,爸爸却总说“漂亮没用,好用才行!”别人看我的钢笔旧、便宜、样式普通,总说我家穷。那时候,我总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好文具。

现在,我明白了,我家不是买不起,只是“节俭”。

“原来节俭也是传家宝呀!”“不止这一个呢!”

“咱一家都很孝顺!”老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们5个爷爷2个姑奶奶轮流照顾她。

只要轮到爷爷照顾的时候,一日三餐,爷爷总是给老奶奶端去,总给老奶奶吃她爱吃的。爷爷也不出远门,成天伺候老奶奶。老奶奶在其他家住时,爷爷也不消停。一会儿去看看,一会儿去转转,生怕出什么事。

而爸爸和姑姑们也很孝顺:每逢假期,无论工作、生活多忙,都赶回家看看。哪怕路再远,雨再大,也阻挡不住我们回家的脚步。而离家近的姑姑们,每个周末都回家,帮爷爷奶奶干点活。每当麦收、刨蒜、播种时,我们一家就会浩浩荡荡的下地干活,爷爷奶奶总插不上手。

“哦!原来,传家宝不一定是纯金白银的宝贝,而好习惯,好家风,是更好的‘传家宝’!”

我相信,我们家的“传家宝”,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家宝被》读后感

想必,是如今的人们过于平庸了。人们只追求这些物质的价格高低而把他们视为珍宝,却难以领会到这些物质的历史意义,及所蕴含的道理。我却比较偏爱历史所遗留下的“祖训”。他应该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他给你带来的精神冲击之利应远超出古物的观赏吧!

家训、祖训仍是古人所汲取的精华,虽然它无形,可是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去熏陶你,感染你。难道没有比那古董的历史意义更来得深厚吗?难道这些祖训无法唤起你的反思与进步吗?祖训,这一传家之宝仍是你用金钱而所不可及之物。而那些所谓的“传家宝物”却被像商品一样地换动主人。

著名的金融家比尔·盖茨的成功唯一的宝贝就是他父亲的一句话:“勇敢去拼。”并不无什么重大的宝物给他。而撒切尔也一直坚守着一句家训“勇争第一,不做第二”的祖训,支撑着他勇攀高峰,在失败前不停下脚步。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他们那种视无形力量之宝为宝的精神。而不去在乎或追究传家宝的价值和价格是多少。

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人们把家中传流下来的文物视为宝贝,高挂在家中。而很少能见古时,人们用墨笔高扬祖训了。为何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人们渐渐遗弃了祖训这一重要宝贝了呢?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运动员应铭记老运动者的祖训,家中的人员应牢记我们的家训,即使在国之大下,人们也应坚守历史学者的祖训,只有这样才能兴家、兴国,只有如此才能有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无形支撑力。想必而知,祖训对于我们意识有如此之大了吧!

我们不应再遗弃祖训了,不应把祖先对我们的警言当作废物,我们要重拾祖训,发扬它的'强大作用,并且不断传续下去。可想而知,祖训更能反映出传承的价值,及传承其的历史意识。

祖训——无价之宝,它比物质更有价值,是人脉所缺失之物,是人们强大、无形的宝贝。

《传家宝被》读后感

“哎呀!谁动了我的匾?”爷爷的声音突然如闷雷响起,惊动了全家。

只见爷爷那个老花镜下面的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那双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扶正那块挂在我家店面墙上的紫檀色牌匾,只见他又轻轻地抚摸着那几个金色大字:“信得过商家”。

原来,不知道是谁弄歪了爷爷的那块宝贝牌匾,怪不得他一脸怒气。“我以为丢了金子呢,一惊一乍的。”奶奶嗔怪着。“这可是咱镇店之宝,比金子还贵呢!”爷爷老脸一黑,胡子差点翘起来,这时在一旁的爸爸赶紧出来帮腔“祖传宝贝,比钻石还贵呢!”。

就一块有三四十年历史的旧牌匾,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可是爷爷把这块牌子当作“镇店之宝”。嘻!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倔老头,我暗暗笑他的迂。

提起这块牌匾,还真的有点来历哟。爷爷曾经可是远近有名的加工金银师傅,镂空和贴金技术更是他老人家的独门绝活,靠着祖传的好手艺,十里八村的都找他加工金银首饰,有父母要给女儿备嫁妆的金戒指耳环、手镯链子,有年轻小伙子特别送给爱人的求婚信物,还有爱美的女士小姐们的首饰……爷爷加工出的金银首饰玲珑精致,样式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诚信是金”是爷爷一直秉持的做工经商之道。客户要是把金银材料放在其他坎店里去加工,隔夜来取回成品,大多数人都会不放心,毕竟金银首饰是贵重东西。而来爷爷店里的客户,要是今天做不完的留着明天来拿也没事,因为大家都信的过他。

爷爷一生教过很多徒弟,在他给学徒传授技艺之前,爷爷都要求每位徒弟亲手制作一块“诚信是金”的牌匾,并将牌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告诉自己加工或者做生意一定要诚信,不要昧着良心赚钱。

一茬又一茬的徒弟学成了,他们自己单干,由最初的小小的手工作坊到有数控机床的工厂,家乡如今建成了金银珠宝首饰一条街,四面八方的客人云集,生意红红火火。虽然很多商店都有了自己的品牌,但这块牌匾依然会被挂在最显眼处。后来,爷爷被他们推举为商会副会长,爸爸说那些诚信店家的“信得过”的匾,还是爷爷在颁发呢!

仰头着挂在头顶上的方匾,这块厚实的紫檀木,我仿佛闻到那悠久而又淡淡的芳香,“诚信是金”,四个贴金大字在我眼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回我终于体会到它的分量,它比金子还重,比钻石还贵,让爷爷的这块传家宝,永远在挂在我们心中,代代相传!

小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去外地打工了,只留下了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于是,我成了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

小的时候。在夜晚,总是能听到爷爷拍着我哄我睡觉的声音:“杉杉真乖,快睡觉了……”爷爷唱的并不是特别好听,但在我心中,那是最神圣的歌谣。而几天过后,就变成了我哄爷爷的声音:“爷爷乖,快睡觉了……”每当这个时候,爷爷就会抚摸一下我的额头,说:“杉杉真聪明,都能哄爷爷睡觉了……”

那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孩唱着歌,内容如下:“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滴孩子像根草……”不知不觉的,泪水随着我的眼中流了出来。我嘴里喃喃的说:“妈妈……妈妈……”心里想的都是妈妈的样子,而我能看到妈妈的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看妈妈爸爸的结婚录像,而另一个是去网吧与爸爸妈妈视频。这时,爷爷来了,爷爷对我说:“杉杉,你是爷爷的开心果,哭的话就不好看了。"我擦干了眼泪,跟着那小孩的歌声一起唱了起来,只不过,我唱的歌词是:“世上只有爷爷好,没爷的孩子像根草……”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爷爷了。在我手指受伤的时候,医生说没希望康复了,只能动手术了。可是爷爷,他找了很多医生,终于找来一个医生。当时我的手不能直起来,一直起来就疼,所以只能弯着。医生他生生地把我的手指掰直了,我当时疼的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医生为了让我的手指能保持伸直的状态,用石膏固定住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说我是木乃伊,都怕我,不和我玩。是爷爷,陪我度过那段难过的时光。在我出车祸撞的脸上都是疤的时候,是爷爷,每天关心我,照顾我。到现在我还后悔没有听爷爷的话在马路边上骑自行车。

虽然现在我离开了爷爷奶奶,但是我永远会想念爷爷的。

传家宝读后感

传家宝。

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节省,他小时候都是妈妈帮他剃的头。开始,妈妈剃头剃得很疼,所以小陶行知一听到要剃头就东躲西藏。有一次,他悄悄溜进理发店,看见剃头师傅在给小孩子剃头,剃得可好了,一个也没有哭。于是,他就要求妈妈带他去剃头师傅那里学剃头。妈妈说:“那要收学费的。咱们家穷,处处要省着要钱。”一向懂事的小。

行知为了给家里省钱,就顺从地让妈妈剃头了。

对,那把剃头刀就是陶家的传家宝,这把剃头刀体现着陶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陶家那么节俭。现在生活富裕了,条件也好了,许多人就把节约扔到了脑后。但我在生活中很节俭,没用的东西我从不买,洗脚水用来冲马桶,淘米水就浇浇花……有一次,天气晴朗。妈妈看是个洗晒的好天气,就去洗衣服了。我看到了,就过去帮忙。妈妈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完后正想把最后一遍水放入下水道,我急忙拦住,说:“这些水存起来还可以拖地呢。”“真是我的好孩子啊。”妈妈开心地夸我。

是啊,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做一个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的人。

《清风传家》读后感集合

古人说,要修身养性,要管家治国,首先要管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也是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源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下之本在家,好家教、好家风、好家庭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清风传家》一书以事例为指引,深入记叙了25位党员楷模的英雄事迹。通过采访了解他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处着手,凸显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之处。通过细致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事例,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的一身正气、无私大爱、家国情怀,加深了我对家庭、家风、家教的认识及理解。

严以治家,好风传家。家庭作为社会延续的重要纽带,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家庭”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亦不尽相同。通过阅读,其中张伯礼父子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一家两代中医人,言传身教救世人。我想,这就是我心中“好家庭”的答案。“好家庭”不一定要有丰盛的物质、优越的地位、享乐的生活,但一定不能缺少坚持学习的理念,不能忘记人民至上的初心。好的家庭,才能有好的孩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与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满屋香草的卧室,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其中的香味。而与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卖臭鱼的店铺,久而久之闻不到鱼的臭味,也就是和臭味融为一体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而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教育的熏陶,也该如芝兰一般。张伯礼大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的言传身教,品德修养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家庭相处中注重对自身品性的修养。

最是清风传家远。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25位英模党员的事迹中所折射出的好家风,使我读完深受感动,对照自身,我有以下体会:

保持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表里如一,不因外物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自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责任心。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取利益上。

保持进取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经常保持一颗进取心,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吸纳各种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锐意创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自觉做到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持廉洁心。廉洁自律是底线。廉洁自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要抵挡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地成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天之本在国,国者本在家”,良好的家风能够影响几代人,以千千万万家庭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所以家风建设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清风传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良好家风的核心内涵,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这本书挑选了25位杰出党员的家风故事进行讲述,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阅读学习。

杰出的人物必定有异于凡人之处,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毅的性格、顽强的作风、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高铭暄老师的故事。

高老师的父亲高鸣鹤身为民国时期法官,在上海沦陷后不愿为日本人卖命,毅然弃官回家。那时起高铭暄开始懂得了法官的铁骨铮铮。后其父又拿所在法院的院长郭云观清正廉洁、刚直睿智的例子教育督促高铭暄,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高铭暄逐渐形成了自己爱国、正直、节俭的价值观,并将这些高尚品德传播给自己的家人和学生。

高老师除了在事业上孜孜不倦外,生活中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诲也从未中断过。这些教诲不仅是言语,更多的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其儿子高晓东记得小时候其家门口楼道内自家码的煤永远比别人家码得高一点、窄一点,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可以给路人留下更宽的路。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反映出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素养,对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的发展。除此之外,他的学生都知道高老师从来不收学生的东西、也从不接受学生的宴请,连在家里这种私人空间都这么坚持原则,更加证明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洁品格。

高铭暄将自己的家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部分,在与学生的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和家风。高老师的这些品格都是来自其父亲的言传身教,现在他又将家风继续传承和发扬,不仅让后代形成了正确的三观,无言的教诲更是使学生受益匪浅,使得一人带动了整个圈子的家风。这不禁让人想到古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打好“修身齐家”的牢固基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国人优良家风的带动。家风传承的道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也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

在去年疫情初期,“国士”钟南山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赶赴抗疫一线研判疫情,指导抗疫的同时给国家提出决策建议,对抗击疫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让我认识到他的杰出并非天生,而是源自于其父的鞭策与教诲。钟南山的父亲是严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其父与其交流过程中问其岁数,当钟南山回答完,其父意味深长的说“都35岁了,真可怕”。自此,钟南山认识到自己35岁了还一事无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其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国际医学会议上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那次会议后,钟南山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严管并不是虐待,而是无言的厚爱。积极向上的家风,少不了父母的鞭策和激励。“爱之切,苛之深”是我对钟南山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

虽然仅选择了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感悟分享,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家风建设作为遵守生活纪律的重要保障,将这些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看了那么多家风故事,不禁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世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家人生活要节俭、工作要努力踏实。去世前他留下了家训诗“勤工重读传家久,守法循规不染尘。孝悌慈严崇善举,家和旺健乐天伦。”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之前他的言传身教让我谨记了他的做人之道。我会将他的教诲继续付诸于行动,将他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清风传家》读后感

25位典型每一位都是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有的取得的建树一般人难以企及,有的面对的困难一般人难以忍受,有的长期的坚守一般人难以承受……正是因为非凡的付出才能获得崇高的荣誉,但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深藏心底;从不独揽功劳,而是归于集体;从不原地踏步,而是继续前行。

少数党员干部错误地认识、看待荣誉,因而在荣誉面前止步、自满甚至骄傲、迷失,以至于有时获得的荣誉却成为裹足不前的分界线、思想蜕变的转折点,最终给“洁白”的荣誉带来了抹不去的污点。应当认识到,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是表扬更是鞭策,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在荣誉面前不能丧失斗志、迷失方向,而应当戒骄戒躁、谦逊谨慎。要视荣誉为过去的评价、崭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家》读后感字

书,记载历史,反映当下,思考未来。读书,我可以跨越时空,与先贤古哲来一场思想的邂逅。读书,不仅可与孔孟谈礼,同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同孙武讲兵,也可与王羲之、颜鲁公赏字,与齐白石、徐悲鸿品画;在书中,我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共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可以通过孔子、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的作品来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变迁,可以在书中获知鲁迅、巴金、沈从文、钱钟书的人生态度。读书,有如最美丽、最闪耀的思想交流,让我与最智慧的先哲们对话,一同感受书香,品味人生......

几年前,同学送了我一套任祥老师的书---《传家》,最近又读了一遍,非常棒的一套书,是一套中国人生活智慧的书,有文字、摄影、手绘、图表等,煌煌四卷,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框架,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大单元为脉络,包罗万象谈及传统中国的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生活常识、处世之道、保健养生,以及现代人面对的环境保护、有机种植等内容,像一部中国生活文化的百科全书,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任祥,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前财政厅长任显群的小女儿,16岁就出了两张民歌唱片。她是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个珠宝设计师,二十几年来设计过许多美丽的作品。任祥以5年的时间完成了创作,使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任祥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处于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时代,我希望传承给后代的,是生活中快乐的、美丽的、正面的事物,希望中国人可以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传承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为中国文化做点贡献,给孩子们留下一些东西。”

中国是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从古至今,贯穿着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行为礼节。任祥老师倡导家庭的价值,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色来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规矩礼仪,从而唤醒中华文化之根。

其中的“服饰之美”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最有特点、最有特色的女性的服饰,她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文献中、图纸中,更将这23套服装版型设计出来,使得这些服装不仅能看,更能成为实物,为大家所认知。

对于“妈妈的味道”的共鸣。北方人称的“元宵”,南方人则称为“汤圆”,著名的有苏州五色汤圆,南京雨花石汤圆,心肺汤圆,江浙的藕粉汤圆,台湾的豆沙汤圆,咸汤圆等。现代人更多的是吃速冻汤圆,虽然便捷,却少了一份全家人一起做汤圆馅料的乐趣。

“匠心手艺”篇,是作者任祥带大家走进中国人的线条艺术,领会古代家具的线条美;“方寸之间”说的是印章之美,文字线条有种动态的美感与情趣;从滚边包扣、缝绣编织来介绍中国女红,一块普通的红花布怎样做成漂亮的背包,怎样将普通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她最精致的生活智慧,传递出生活美学。

文化会演变,但是不要失去记忆,而《传家》给了我归属感,很多已经被遗忘的习俗在此书中重拾,习俗是和朋友、家人联系的纽带,是华夏民族同根同族的认同感。

作者任祥有多重身份,儿子在美国读大学,潮男一枚,但是在吃饭的时候,要妈妈落座以后,帮妈妈盛饭,端汤,再自己吃饭,餐桌礼仪一样不少,很有规矩,正是这一幕,使得一位大陆出版商决定出版该套丛书。可见,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读书使人明理,家庭教育,礼仪教育是如此重要,有礼有节,方能安邦治国啊!读书,让人变得懂事、文明;读书,让人变得高尚、完美;读书,使人类走出了蛮荒;读书,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

读书,让我归于宁静和淡泊,使生命超然物外。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读书,让我面对芜杂世俗之事,心态平静,心有定力,浮躁慢慢远去。

春华秋实,书香深刻留在记忆里,滋润着心田,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