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实用1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实用13篇)

ID:9064818

时间:2024-01-12 22:57:04

上传者:QJ墨客

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计划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难点: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句子的意思,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单,教师准备ppt及相关教学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回顾课题质疑。围绕课题,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并尝试着解决。知道了这个中国孩子是——生:雷利;他发出了——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以及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生:为了父亲。(板书)。

3、是什么夺走了雷利父亲的生命?(预设:战争!)。

二、品读第二部分。

1、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世界的不太平。

(1)当今世界环境如何?是否还有战争?请同学们默读6—9自然段,找到相关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预设1:“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永驻”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能体会到“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呢?请结合你综合性学习搜集到的关于战争的资料,以及最近你看过的一些新闻,跟你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分享)。

结合你找到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请生发言,师相机评价。)。

(出示战争死亡人数数据ppt)这些有利的事例和数据都告诉了我们,正是因为有局部战争的存在,所以——生: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还有哪个句子也能看出来世界不太平?

预设2:“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为什么“和平之花”带双引号?(预设:引号是比喻的意思,这里把和平比作花朵,说明和平像花朵一样虽美,但是娇嫩,容易被摧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就在本月14日,美英法攻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老师这里有一段记者采访战后叙利亚儿童的视频,看完了视频,你一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边看边想,等会我们来交流。(看《叙利亚》战争视频片段)。

请生回答。带着你的理解朗读。全班跟着他齐读。

总结:和平就像花儿一样,虽美,却易残。只要有局部战争的存在,这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那罪恶的子弹存在,娇嫩的“和平之花”就难以盛开。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捍卫!

2、理解作者的呼声,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1)当大量的残酷的战争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会和雷利一样发出怎样的呼声?——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你觉得他的呼声,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父亲而发出的吗?

还为了谁发出呼吁?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板书:和平之神,永驻人间)。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雷利为了让更多人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呼吁,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语气强烈,层层递进。)请你示范读一读。

总结:这是一个排比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同时也表达了所有中国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一起读。

雷利还可能为了谁发出呼吁?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配乐男女生分读。

三、拓展阅读,延伸感受。

童的呼声!雷利把他的呼声写成了一封信,有一个孩子,则把他的呼吁写成了一首诗,那就是第15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配乐出示《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全诗)带着提示语中的几个问题,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3、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1—4小节,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的部分?(本来···可是···)。

4、本来是怎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小结:前四小节都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6、选了哪四个地方来表现不安宁呢?用“00”请出来。

7、四个疑问句只表达了疑问吗?你还读出了什么情感?

8、总结: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疑问,更是对战争的控诉与抗议。

9、配乐,四人分读。

四、总结提升。

无论是小英雄雨来还是夜莺,无论是写信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中国孩子亦或是希望全世界孩子都能享受春天的诗人,他们都对和平充满了热爱与向往。如果每个人都能呼唤和平,热爱和平,那么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定能在世界各地欣然绽放!让我们最后再和雷利一起深情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通过资料查阅,信息分析,激发起让世界远离战争,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引入: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多媒体放映)。

解说: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新世纪,“9·11”引起的连锁反应彻底击碎了世界的宁静,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烟四起,昔日的学校成了废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们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1、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2、读通课文。

同学们,带着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仔细入神地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的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1、进入“网海采集”了解有关维和行动,蓝盔部队的资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什么父亲要送我蓝盔?

“蓝盔‘:荣誉的象征。

齐读最后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坚信爸爸会回来带着蓝盔)。

对蓝盔的期待中转向失落。

(扑到爸爸的身体上大哭)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对话)。

再也看不到父亲深情的母光。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很伤心。仅仅就是伤心?

是什么让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

爸爸的嘴张着,似乎还有未了的心愿要传达给大家,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点朗读)。

5、了解战争的罪恶。

雷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呼唤和平,他看到了什么?

(看战争的视频)。

教师解说:战争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二十多亿人口被迫卷入战争。

那些死去的战士们,他们也是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只是战争让他们走进了罪恶!

许多年前迈克杰克逊唱了一首叫《healtheworld》的歌。歌前有这样一段童声的旁白:

拯救这个世界,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忏悔!然后要做的正如迈克杰克逊所唱“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拯救这个世界/把她变的更美好/为了你也是为了外我/为了全世界!”

1、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孩子们,为了地球的未来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雷利。

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是全世界的呼声。

过渡: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而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啊!

(生自由读)。

2、创设情景呼吁。

(1)现在你就站在曼哈顿联合国会议大厦内,面对各会员国代表呼吁。(听了你的呼吁,各国代表一定会向人民传达你的呼声)。

(2)现在你正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直播现场,摄象机正面对着你,要你向全球亿万观众呼吁。

(3)现在请你们面对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战争的人,请大声疾呼!

过渡:你们的呼声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1、看有关与战争的诗歌,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4、指名读呼声。

5、师小结: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将来你们就是和平的使者!

文档为doc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1课时。

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指名读,评议,练读。

(3)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1课时。

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指名读,评议,练读。

(3)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

(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2、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象,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

(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

(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

(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

(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

(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

(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

(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

(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

(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难点:

课文第6、7自然段,有语句涵盖内容丰富,有的词句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最古老的标语(出示多媒体课件:四海之内皆兄弟)。

生:我认为孔子的学生很友好,因为四海之中不一定都是好人,而他都能把别人当成兄弟、朋友,他是个很宽容,很友好的人。

师:这是我们中国人,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很自豪。

师:好,请坐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看大屏幕,预备起:

生:齐读四海之内皆兄弟。

师:请大家读出自豪的感觉。

生:再齐读四海之内皆兄弟。

二新课教学。

师:通过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一定会对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说的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请同学们翻开书,齐读课题22(预备起)。

生读课题。

师: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再读课题。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了不起,老师一点就读得非常好了。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

(生断断续续地说昨天,)。

师:你直接说是哪个词?

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词是和平。

师:(面向全体学生问)你们是不是?

生:是。哪位同学上来把和平这个词写下来?

(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班写字写得最好的谁?

(生齐说某个同学的名字)。

师:你来,你把和平两个字写在这儿,(师指着黑板)。

我们平时一想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

生:我们平时一想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战争。

师:和平与战争总是非常矛盾的结合在一起,谁来写战争?

(指名上台写在黑板的右下方)。

(一生举手,师说,来,你来,拿话筒)。

生:这封信讲了我和妈妈对加利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然后讲了我对爸爸深情地回忆和深切的怀念,最后写了我呼吁全世界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请坐下,说得多么好!

(生自发掌声)。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能听出来,你昨天学得非常认真,而且你把这句话用上了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说明你是个思维非常连贯的孩子。

师:好了,昨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大家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是段落,可以作一点批注,开始(读书)。

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师巡视课堂,提醒已经勾画出来的同学坐好,再巡视其他学生)。

师:勾画好了的同学等一等其他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师再巡视,生继续作勾画和批注)。

生:齐说,好!

生:我最感动的有两句话,是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三句话,(生读句子)。我从这两句话感受到一个孩子很高兴等待爸爸回来,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她心里多难过呀。

师:请坐下,老师刚才听到这个同学说到了一个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注意到了请大家在书上画下来如约。

(师,副板书如约一词)。

师:一想到如约这个词,你会想到上一自然段的那一个词?

生:我会想到相约。

师:它们都相约了什么了呀?同学们拿出书来读一读,齐读。

生:读我们相约迎接他。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时,心情怎么样?

生:我们读到这里心情很悲伤。

师:你的心情很悲伤?

生:(继续说)因为他们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拿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本来很高兴的心情变得很悲痛了。

师:请坐下,说得多好。这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是啊,没有想到机场一别竟会是一家人的永别(师异常激动)怎能不让人伤心?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现在,起。

(生读文,读完这两句后停了下来,师提示继续读下去,生又继续读。)。

师:老师不仅听出了同学们的悲痛,还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让我们再读一读这段最后一句话,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我们雷利的心声。

师:啊,我听见了,起。

生:读文。

生:齐答能!

生:这句话每一部分都有听见了只是前面(师打断:有几个听见了?)。

生:齐说,四个。

师:还有几个什么?(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说。

生:三个和平。

师:(再对刚才发言的哪位同学说)刚才对不起,老师打断了你,你接着说只是什么?

生:只是前面都是写什么人。

师:(加上手势)先说再说再说最后说(师生一问一答),范围慢慢扩大。

(师生共同读这句话时,全场掌声雷动)。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把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心里,记在我们的脑子里,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播放课件:灵柩回来了,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响起。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我们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把心沉一沉、压一压,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生齐读)。

师:同学们,从你们深情地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生:爸爸是精通四国语言,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谁再来介绍爸爸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爸爸还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生:我认为爸爸是一个能用自己生命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

师:爸爸是这么一个人,他现在离开了我们,我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很悲伤。

师:悲伤、难过,是啊,还有吗?

生:很沉重。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在写战争还没停止?

生:课文的6、7自然段。

师:读到课文6、7自然段,同学们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现在战争还在爆发,战争还在威胁着伊拉克的小朋友那娇嫩的生命。

师:请坐下。你把书读活了,(面向全班)这位同学从书上哪一句话想到的?

生: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师:除了想到伊拉克孩子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可以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谈。

生:我还想到了反法西斯战争。

师:什么时候?

生:51年前。

师:51年前反法西斯战争,我们中国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我们中国人体会深不深?(生齐答:深!)可是战争还在继续,从这位同学的发言里,我们听出了他的担心,(面对发言的同学)你已经跳出了这篇课文在思考了。

生:我还想到了日本攻打我们中国。

生:一想到战争,我仿佛听到了炮弹炸响的声音,飞机的轰鸣声和孩子们的哭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孩子一张张流着泪的`脸。

师:说的多好呀!从孩子们的叙述里,我们已经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想到这些,我们的心情能高兴吗?拿起书再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副板书娇嫩),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个短片,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一定会把这段文字读得更好。

(师生齐看大屏幕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画面及统计数据)。

师:看的时候,把你们的心情写在脸上。

师:看完以后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把我们看完后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饱含深情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板书:要不要)。

救救孩子们,(生读呼吁的内容)。

师: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师指向大屏幕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生再读(呼吁的内容)。

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生三读呼吁内容)。

师: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生写话)。

师:抽生念所写内容。

生:我想说,让世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让娇嫩的和平之花不受伤害。

生: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消逝在过去。

生:如果加力看到这封信一定会尽全力去制止战争。

生: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娇嫩的和平之花。

生:我们一定要维护和平,不要让那些无辜的生命因为战争而失去,让和平永驻人间。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想写,写完后可以送给同学,还可以送给老师,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指板书)一起读:(生读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再读。

师: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深化情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欣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附自评】:

上这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也觉得悲愤。战争是可怕的,是残酷的,是的,血的记忆是痛苦的!我们虽然无法阻止战争,却可以壮大和平的力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刘玉楷、林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要求: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常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文知识的融合。由于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环境中的孩子们对战争而言,是个有些遥远的话题。因此,在设计这课时,我从听觉到视觉,熏染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先是播放战争中令人揪心的枪声,接着播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伤痛的画面,让学生在脑海烙下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印象,同时,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感受到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可怜。

特别是当大家看到画面:作者捧着鲜花来到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和听到凄凉、哀怨的音乐,有了这些催化剂,更让学生感悟、体验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情感底处的触动,从他们笔下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流露,例如,林斯捷同学在学完本课后,也与作者雷利发出同样的.呼声,她写出:“请不要再发出战争了,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失去亲人,会让更多的人倒下,会让更多的眼泪流下,不要让我们沉浸在死亡的危机中。停止战争吧,让大地恢复和平吧!让我们共创美丽的家园吧!”同样吴泽昊同学也表达出:“只要退让一步,便可绵去多少战争,世界将充满阳光、一个个可爱的笑容,呼唤和平,阻止战争,我们为这一刻的到来呼唤吧!”------这些正是对和平的强烈的渴望。

然而,通过此次课,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在学生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