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汇总12篇)

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汇总12篇)

ID:9174912

时间:2024-01-14 06:45:04

上传者:笔尘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深受读者喜爱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写作思路。

“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

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呈现、组织、学习和师生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开阔视野;科学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像、视频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可以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兴趣倍增。

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用动画来模拟这样的场景:“一个猎人用枪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子弹从枪口射出的瞬间,猴子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子弹射中了猴子。”进而提出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中小猴?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可分解为什么样的运动?”这一生动有趣的场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常规实验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和条件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现放大、缩小、加快、变慢、暂停等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知,强化记忆。

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浏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通过网上社区,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激光”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提到的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了解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和最新型的激光武器。又如,在学习“相对论简介”时,学生可以在网上“冲浪”,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理解相对论的发展过程和验证,了解科学家对宇宙世界的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多地了解物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情感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目标。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应用视频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简介“神舟十号”的升天过程,介绍为我国航天事业无私贡献的航天设计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浏览,了解法拉第的生平,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课堂教学,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10)。

[2]郑文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j]。集美大学学报,(12)。

[3]祝智庭。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疑问,这些疑问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基础而产生的,作为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小学生来说,这些疑问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无益的。如何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如何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质疑的过程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题,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学习难点找到一种比较快捷有效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要做到这两点,对于教师自身要求较高,首先教师心里要清楚的知道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深钻教材。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问题会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哪些则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联想质疑能生成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这和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及课外阅读素养有关,如果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喜欢读书,再加上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联想质疑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质疑答疑的训练有章可循。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

这看似简单实际非常不易坚持下去,教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付考试把学生提问的时间给挤占了。

二是对学生提出的肤浅问题要热情鼓励。

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一情况的出现,要时刻牢记,“学生”不是“先生”,对学生不能拔高要求。

三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比如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可以质疑的方面。

四是不能忽略对差生的关注。

要注意启发他们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具体方法。

“质疑解难”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预习质疑,二是围绕课题质疑,三是扣住难点质疑,四是抓重点句质疑,除了这些做法,我们还可以考虑从语言、结构、标点、写作手法等处质疑,从矛盾处进行质疑,从文本的结尾处质疑等。

学生从这些思考题中找到自己的疑点。另外,要根据课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质疑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质疑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质疑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不管是每日一问,还是及时解疑,还是质疑比赛,都是能提高质疑能力的好的训练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用这样的训练方法。

“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

【论文摘要】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成性”,让生成打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绽放异样的光彩。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和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于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这种尴尬场面,我们做教师的就要静下心来,抓住这样的契机带来的生气,将这“意外”转化为不曾预约的精彩,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一、巧妙预设激发生成。

我国伟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交流,有自由思考的空间,然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那么就能引发出一些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教师再及时地给予鼓励,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那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因为在这样的场景中,带来的是妙语连连,笑声连连,掌声阵阵。那么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中获提知识,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作文指导课《把文章写具体》,于老师在教学伊始,就给别人制造了一个悬念,看老师写这样“于”字,再过渡到习作指导,巧妙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天气真热”时的各种事物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而在于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把要说的写下来时,于老师仍没有放弃与下面同学交流的机会,巧妙地运用“刮鼻子”的游戏来激励学生说一些特别的句子,让学生放飞思维,再次将课堂激活。就这样在老师的预设中,慢慢地将学生的生成激发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于老师过人之处,他能在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起点和思维类型等实际情况做充分预见。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使生成更加精彩,让课堂更鲜活。

二、学会倾听发现生成。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老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去获取来自孩子们的一切信息,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再将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的活的因素,那么就能点燃起学生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扬起或许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读、去思,再去交流此时的发现,因为这一个个的“意外”会让许多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而这精彩让师生共同享受到了课堂所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当老师要求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时,有个学生说喜欢“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原因是它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可这位学生的话刚落,马上就有学生说:“这句话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我也喜欢这句,可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句。”顿时,教室里像是炸开了的锅闹哄哄的,只听见“我也喜欢这句话,可是就是觉得它不是比喻句,所以才不敢站起来说。”听到这些,我没有急着往下讲,而是引导学生从喜欢入手,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或喜欢其中的哪个词语,有的说喜欢“光彩夺目”,也有的说喜欢“热情好客”,于是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在学生的争论中他们慢慢了解到“热情好客”是用来形容人的,作者在这里是把香港当作一个人来写,这样就显得特别亲切,想去香港游玩的心情也就特别强烈。这就是课堂的精彩,学生在互动交流活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利用错误美化生成。

语文学习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思想的骏马奔驰于时空中,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他们在对文本理解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会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其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其实,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提问、表达、交流的兴趣,让课堂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例如教学《搭石》一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时,出示语句让学生运用“假如……假如……”拓展说话,有个学生:“假如碰到盲人走搭石,人们会扶着他过搭石。”这句话没有什么语病,但仔细一想,走在搭石上能用这样“扶”字吗?于是我在表扬这位同学时,也让同学们说说句中的“扶”字是否用得恰当,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讨论:

生:搭石是石头摆成的,这个“扶”好像用得不好。

生:石头就这么大(用手比划),不好“扶”,看来不能用“扶”字。

生:是呀!一行人走搭石还要协调有序,那只能“背”这盲人过搭石了。

……。

通过比较,不但这位学生认识到话语中用词的不当,同时又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更好地去追求语文课堂的生成精彩,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地释放生命的旋律,课堂将会萌发个性的气息,只有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变得快乐,那孩子们的学习也将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教学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那么课堂会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

精彩导入成功课堂的序曲课堂论文

一方面,教师缺乏全面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使用的教学理论依旧是数学概念和数学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思路。这一片面的教学观念无法推动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受这一教学理念影响,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课堂积极性,而教师由于缺乏合理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也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完善科学、独立自主的学习理念。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学科,初中数学学习不仅有代数部分,同时也有几何部分。而初中课程也和小学课程有很大差别,因此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大胆思索,主动发现问题。在以往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情感,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味地接受这一习惯,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只是客观接受,并不能全面认知问题。

二、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导入方法分析。

想要高效推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度分析,从根本上认识到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高效导入作为重要的教学思路,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导入方法主要有:

1.树立科学的课程指导理念。

想要使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导入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针对这一全新教学思路,科学认知和全面认识。然而在以往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全新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知,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将这一系列教学理论全面应用。没有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就造成初中数学课堂缺乏理想效果。所以,必须对高效导入数学教学方法形成必要认知。

2.采用导入教学时,合理把握教学时间,提升导入效率。

这就需要教师不但采用导入教学法,同时也适当把握教学时间,深度把握导入教学的'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效结合。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开展导入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引导,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而在互动环节,也需要开展必要的教学课堂互动。

3.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革新,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必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课堂导入,提升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分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高效导入方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对课堂有深刻认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当前开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导入的重要性。想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为课堂高效导入创造必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对当前教学课堂形成必要的认知。然而当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性和主动创造性并不高,不但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更无法从根本上形成完善的学习思路和知识体系。因此,想要确保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结合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

“315”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论文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师:生活中,有些什么事让你们觉得后悔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生:一个大热天,我捡到一张残缺不全的一元钱,于是把它折了又折,最后到一个冷饮摊点上买了一支冰棍。现在想来,真后悔。

……。

生:我后悔离开爸爸、妈妈来到泰州实验学校上学。(注:泰州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

一言既出,大家都感到吃惊。我更是感到惊讶,一个平时挺懂事、挺认真的孩子呀,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可影响学校的声誉呀!何况后面还有南京晓庄师院的实习老师听课呢!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容不得细想,我微微一怔,便问道:“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以前在家时,爸爸、妈妈为我准备好了一切,包括吃饭、穿衣等等。而现在呢,什么都要自己来。

至此,我悬着的心放下了,总算不是我们老师的错。就此结束吗?不行!因为学生的认识有了偏差——她愿意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不能因为作文课就放弃对她的教育!想着,我便有了以下一段自以为精彩的“曲解”:

生一怔,脸微红,又望望我,才点点头。

师:这个题材想得好。王琼同学既后悔没有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更后悔没有学做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多懂事呀!(师生鼓掌)。

(课后思考)。

上课时,我曲解学生的意思,凭的是一种直觉,感觉到这样处理挺不错的;课后,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曲解”真精彩,竟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一、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价值观。

这是作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知、情、意、行”上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正确做人。况且,如果将学生这种生活观念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辩证,必将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曲解”,无疑是这时的最佳选择。相信她会在写作时对如何生活有重新认识,并且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从她那微红的脸、略显茫然的眼神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二、它借机指导了学生如何作文。

学生的`本意就是“后悔离开了父母来上学”。她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了——完全是一种未经思索的真心流露。其实,她写作时一定会犯难:如何启口呢?因为这于情于理都都讲不通啊!这时,老师的“曲解”实际上是一种点拨,使她思路顿开:她应该后悔没有培养起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她应该感谢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习作,有充实的内容,有真挚的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课绝对不是事先能够设计好的。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我以为首先得感谢各位名家的示范,他们的授课艺术在我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于永正老师的幽默,贾志敏老师的诙谐,无不是经典的教学机智。它们已融入了我的血液,让我也能有如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对这名话理解得更深刻了:机会随时都会出现,但我们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吗?它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实验学校。

精彩导入成功课堂的序曲课堂论文

新课程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特别是新课引入,不要像以前枯燥乏味,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其出人意料的导言,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的引入能否产生悬念,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对此,我采取了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的氛围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引”到“入”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出发,“新知”相互沟通,铺平“道路”,架起“桥梁”,从“温故”出发,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探新,在“新旧”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探究规律。

例如,在讲菱形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性质,然后在其一个较长的边上截取一段与其较短的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的定义,既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让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逐渐地系统化、结构化。

二、情境引新。

学生喜欢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把生硬的灌输变为生动有趣的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疑难学生议,规律学生找,结论学生得,这样,课堂上就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学生就更能积极地发言、探索。在讲“轴对称”时,我用课件展示翩翩起舞的`蝴蝶,并伴有悠扬的“梁祝”,学生心情愉悦进入了轴对称学习。在讲“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海上日出,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而然的引入。这样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渴求新知识,逐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就能取得教学效果。

三、设疑引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可采用布疑阵,设矛盾等方法,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可这样设计:(1)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2)有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镜子掉在地上,打破了成了碎片,其中有一块碎片带着大半个边缘。老奶奶想重新买一个同样的镜子,你能想办法帮助她由这块碎片重新画出这个镜子的原型吗?这样课堂内容就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鲜活地呈现出来。然后引发学生探究画出镜子的原型的方法,即已知圆弧的一部分如何确定圆心和圆的半径。这为最后利用圆周角的推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顺利地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的课,认真听教师讲解,积极学习,从而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悬念引新。

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而设置悬念,就能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产生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初中生的兴趣特点是对具体生动的事物兴趣最浓,而数学知识的兴趣性也首先表现在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上。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往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以其出人意料的导言,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才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说我的课堂引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描述淋漓尽致,充满魅力。诵读课文,会让你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我国古代就提倡美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释惑的导读,异口同声的齐读,众声鼎沸的速读,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养成语感,领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教师引领学生去补白、延伸、创造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一种流动的美。

三、引发共鸣,感受情感美。

什么最能打动人心?离不开一个情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领悟、交融。如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结尾,在暖暖的爱意中教师总结提升: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是啊,掌声是汗水,掌声是绿叶,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阅读需要引发共鸣,心动情动。阅读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

四、平等对话,创设和谐美。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天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要珍惜脚下的这片最纯洁、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追寻语文课的'平等对话,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捧出心中藏着的那串彩色的梦,那梦是一种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爱意氤氲、充满美感的诗意境界。

美的课堂是一座美的殿堂,那里充溢着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驰骋的思维,张扬的个性美的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精彩导入成功课堂的序曲课堂论文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课程应教给学生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工具,这样,学生就会更接近地了解作为化学特点的探索精神。生动直观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探索欲望的源泉。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用实验引入新课在化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我们在向同学介绍“酸碱指示剂”时,先向同学演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同学们马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适时提出,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等学了这节课就会自己明白的。这种方法引入新课,课堂充满探索研究的气氛,学生思维活跃、集中,有利于学生接受这一节新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易将学生带入“神奇境地”。

2“媒体引入”,引发无限思索。

化学教学中,常遇到“看不见、摸不着、讲不清”的一些原理、理论等问题,而传统的实物、模型、实验等手段又无法展示时,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使抽象的原理概念会变得直观、具体、形象,显示多媒体的独特功能。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现象、过程、原理、结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并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讲“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这些微粒根本看不见,通过多媒体动画引入,就可以非常轻松的解决。

3“文娱引入”,创建轻松氛围。

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诗歌、谜语、游戏、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化学课引起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如:利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的缘故?引入“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文娱引入法在上课开始时设下有关的问题和悬念,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悬念的消除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疲劳。

4“情境引入”,设置求知悬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首先,创设情境要精心编组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我们在讲“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时可以设计故事情景引入。如: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幻想有一根奇异的魔杖,只要用它点一下石头(矿石),顽石就变成亮闪闪的黄金;用它触一下树皮,树皮就变成救死扶伤的仙丹良药;用它指一下高山峻岭,马上山崩地裂,河流畅通。但在古代,这种幻想终究不能实现。同学们想一想,这根魔杖到底有没有?有,这根魔杖在那里,就在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化学里。这样以学生喜爱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化学?怎样学好化学?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我们顺利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很大。

5“生活引入”,撞击思维火花。

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而亲切,因为这些事例都是他们平常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这样引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与新知识融合。新课程理念提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化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引出所教课题。在讲“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节新课前,我们可以先向同学介绍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如:食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这样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过渡,撞击思维火花,更便于接受新知识,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6“猜想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猜想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在讲“燃烧与灭火”时,首先演示烧不坏的手帕,引发学生猜想,为什么手帕烧不坏?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是手帕不能燃烧?还是氧气不足?手帕周围是不是有什么物质保护着等?虽然有些“猜想”的结果也许是错的,但是就“猜想”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这种新课引入法,在新课的开始巧妙利用猜想引出疑问,创设了使学生情绪愉悦、精神振奋的良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期盼心理,进而使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新课引入”的教学艺术是多姿多态,生动有趣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前备课时,一定要为“良好的开端”多下些功夫,从教材、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方面出发适时选用各种不同的恰当方法,采取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努力挖掘“新课引入”艺术的潜在功能,敲好这段“开场锣鼓”,使学生有常听常新,常见常异的趣味感,从而激发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效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铺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精彩课堂源于科学的引导和激励论文

论文摘要: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充满诱惑力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如果再配上优美的板书和声情并茂的讲解,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延续到一节课结束。

在授课过程中,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迪。

课堂组织不仅体现在课堂管理上,更多的时候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这需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

怎样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呢?可从下几点入手。

1.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和公平公正的平等之心,从内心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会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会精心准备,学生自然也会亲近老师,因而情绪高涨,思维大胆,表现踊跃。

这样师生感情自会融洽,师生之间自会默契配合。

二、积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可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它往往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不是由人自觉控制的。

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教师是一节课的导演,要能及时捕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并巧妙地灵活运用,这样就能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高效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但是在利用无意注意时,要注意正确运用,因为无意注意往往会干扰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有应变的智慧。

三、利用中国文化引导学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功用之一是以文化人——通过学习化去人的不良习气。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课堂上,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灵上的喜悦和行动上的自觉。

我在课堂上曾给学生讲过“聪”字,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我指着黑板上的“聪”字说,怎么做才聪明呢?我们的祖先早告诉我们了。

要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所有这些都要用心。

学生们感到很有趣,立即用心去学习了。

这比干巴巴地告诉学生要多听多看多念书要强多了。

四、利用课本知识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对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又能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鲜活的'而不是枯燥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中有“我爱北京,我爱祖国”的内容,我问:“祖国在哪里呢?怎么爱祖国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最后,我总结: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爱祖国,因为我们的教室是祖国的;自己用心学习,做个好人就是爱祖国,因为你是祖国的人;帮助你的同学邻居等周围的人就是爱祖国,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

说完后,我又布置了下一项学习任务,原本精力不够集中的同学们也开始专心学习了。

五、用好正能量。

用好正能量要诀一:多表扬,少批评。

人体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既有接收装置,又有发射装置,还有微调放大装置。

这就是人受到表扬激励时精神百倍而受到打击时萎靡不振的原因。

按时下的话说表扬就是给人一种正能量,虽然不大,但人一旦接收并放大后会表现出很强的作用。

所以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导致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用好正能量要诀二:给学生一点时间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读来朗朗上口,学生爱读;内容全面,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行为的指导性强,针对性强;简洁明确,好操作;切合人的本性,易深入人心,尤其能深入小学生的人心。

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对健全孩子的灵魂,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很有帮助。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如果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就会有一堂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化人心力量的好课呈现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上课精彩在课堂内功夫在课堂外相关论文参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上课是推动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课程预设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步骤的具体执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练习是主线,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精彩课堂就会不断涌现。

上一节课对教师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要上一节好课,那就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一节好课如同一首好歌、一篇好诗、一幅好画一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使人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情感的升华。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至三年的努力,大家都能上好课。

最近一段时间,全校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公开课赛讲,小学讲了十八节,初中讲了四十五节,通过上课、观课、议课,大家都不同程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但作为一节优质课还是有很大距离。开学初我给大家介绍了我在樊村中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总结的“369”课堂教学思路,比较符合现在的课堂教学实际,现在我就咱们育红学校课堂实际与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再谈一谈“369”课堂教学思路,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之目标。

“369”就是三段式、六环节、九要求。今天我不讲九要求,只说三段式、六环节的具体操作运用:

把一节课45分钟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启动导课段,第二段为运行拓展段,第三段为总结回顾段。在运行拓展中,运用六个环节,即:自主学习环节、合作学习环节、探究学习环节、点拨学习环节、巩固学习环节、提升学习环节。

启动导课段。这一段从时间分配上,三分钟左右,最多不可超过五分钟,超过五分钟,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难以完成,从内容看,主要包括:导语、课题、课标三部分;从作用上分析,启动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可利用问题演示、实验、影像、画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这种情境。同时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引起全身心保持接受新知识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另外启动还包括,教师将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程序的安排,达标评价与标准,用精当语言告诉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一开始就建立起应有的期望。

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对帮助学生树立知识意向重视不够,只有教师意向并没有学生意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掌握目标有什么用,新旧知识前后左右联系怎样没有清楚的把握,因此很难参与到学习中来。启课起着保障本节课学生的知、情、意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导课是利用旧知识,即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做铺垫,推导出新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启动导课段时间虽短,作用重大,这一段必不可少。

运行拓展段。这一段从时间分配上不能少于35分钟,少于35分钟,教学主要任务难以完成;从内容看,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新的知识点及其运用。知识建构方式采用六环节: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巩固、提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问题归类,任务分层,关注重点,突破难点,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实现达标。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1)优化呈现,(2)指导编码,(3)尝试练习,(4)评价反馈,(5)动态调整。

一、优化呈现。呈现是新知识的呈现,注意两个要点:

(1)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是新知识本身的结构特征。(2)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顺序,这个顺序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先满足学生的心理顺序的需要。因为优化城乡的目的是保证将新知识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意义,将外部的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或经过改造的认知结构中。

二、指导编码。指导编码的实质,要求教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学习任务类型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如:语言信息类(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类(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类(策略性、情境性知识)、动作技能类、情感态度类、社会交往类,帮助学生把刚刚接收到的新的信息结构化、意义化,从而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三、尝试练习。当学生对新信息经过合理编码、储存之后,此时学生的初步习得(领会理解)了新知识的实质含义。从而这种习得还不是深刻透彻的储存,也尚未达到经久不忘的程度,如果这时候教师就匆匆忙忙做“巩固”工作,难免会产生因急于求成而错误率较高和因期望过高而学习效率差的情况。所以这时候我们应通过适当的指导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动身体,尝试练习一番,借助课堂上的练习或讨论,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判断学生初步习得的知识技能是否透彻完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尝试练习的结果中体验自己理解或掌握的程度。

四、评价反馈。学生的尝试练习活动必须是通过形成性的及时的评价或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评价不是用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等排序,而是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尝试练习中所表现的学习行为正确与否,或正确程度如何,离期望的目标还有多远,通过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以此为后续学习提供激励。

五、动态调整。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动态性很强,变化也很大。第二次启课,调整时间与内容也是经常之事。但这种调整是在保证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下的调整,调整只是起到补救与补充之作用。补救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的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补充是针对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加深与拓宽。不管是补救还是补充,都要在备课中事先要有预设,才能确保一节课的完整性。

总结回归段。这一段的时间分配三分钟,最多不要超过五分钟。这一段时间不多但非常重要,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了提炼主题、概括要旨、过渡衔接的作用。小结是反映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关系,是学生对这一节学到的新本领再次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照应是反映本节课与下一节课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对下节课将要学到的新本领有所准备,有所预期。无论是“小结”还是“照应”都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万万不能忽视它存在的意义。

说说我的课堂引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试验进行中,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我们一直在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创造了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也曾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活课堂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与完善,结果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了自学机会和选择的权利,并逐步学会了合作学习。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这是包括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内的每一门学科所取得的共同成果。

但是在看到每一门学科的共进时,我们同样要看到各学科所独有的特性: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要尽量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这个舞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探究,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上生活舞台体验“表演”,从而真正接受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同时生成新的个性思维。

一、关注学生生活,引入生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对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课程,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现实生活。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时,我就抓住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分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寻找那些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注意观察清洁工、理发师、警察、教师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最后把所观察到的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汇报,在班级中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这些劳动者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成为道德的选择者、实践者,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提升自我。

二、强调亲身体验,内化道德认知。

品德课应该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无论是整合后的生活、社会还是科学,教师都不能忘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它强调的不是口头上的语言,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行动,特别是课堂中的活动实践,使学生走上课堂小舞台,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运用已形成的综合实践能力来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滋养。

例如: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次模拟活动,让学生试着单手穿上外衣、蒙眼走路、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和用拐杖走路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接着我告诉学生这虽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对于残疾人来说,是多么困难。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是多少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从此,“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就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逐步养成。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鼓励社会实践,提升道德素养。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儿童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学空间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也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这就需要我们要发挥最大的创造性,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交通安全》这一主题单元后,我便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交通要道观察人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由于农村交通不发达,车辆较少,因此大多数人交通安全意识较淡薄。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许多路上行人、车辆违规的行为。让学生亲历其场面,身临其境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然后根据参加这次活动的表现,大家评一评、比一比哪个同学最遵守交通规则,在评比中树立学习的榜样,评比活动每星期一次,只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就可获得“小红花”。平时,我还经常检查督促,指导学生主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我要求学生不仅自己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向家长和熟悉的人进行宣传,使大家共同来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通过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从而真正实现从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实践,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所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论文

当今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方式正在被对话式的课堂所取代。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大量时间需要花费在判断学生的需要和推动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学会生存》)为了实践这些崭新的理论,我们在《清塘荷韵》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学生的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撰写的散文名篇。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把核心的教学内容定位在:“通过品味精当的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理解生命孕育的艰辛历程和顽强的生命力量”,把“托物言志、以荷喻人”的表现方法当作教学的难点。为了设计学生的活动,我们的教案一改再改,甚至实际上课的过程也与原先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增加了课堂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机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现在回头反思这堂课的几个片断,学生的表现还是相当精彩的,值得回味一番。

首先,用学生的问题打开“课堂学习的大门”。

把学生的问题和名字打上屏幕,以“问题教学法”的方式开始这一课的教学。这是这堂课我留给学生的'第一个精彩,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一开始,我打开屏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他们的名单显示在同学们面前。其中有一个问题:“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但我感觉其中几个不是写荷花的。”提出问题的同学自信地站起来,一一列举了文中不是写荷花的诗句。他解答的时候,一些学生还不断地发言补充。这样,自然就进入到对课文开头引用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诗句是写什么的讨论。同学们围绕关键词“鉴”字,查了词典知道是“镜子”的意思,联系课题《清塘荷韵》的“清”,明白了此句在写“清清的池塘”,领悟到这是为下文写荷花的孕育生长作铺垫的文字。这个教学开头,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出了相关的诗句,并围绕关键词的含义理解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可谓顺利简洁,学生的思维也相当活跃。

实际上,这样的开头设计是头天晚上才改成的。第一稿和第二稿的开头都有教师先入为主的痕迹,考虑学情不多。因而,我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学生显得比较沉闷,缺乏参与的热情。下课与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却源源不断:“老师,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荷韵呢?”“老师,作者写荷韵的目的是什么……”原来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很多啊。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不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展开教学呢?于是,我让学生把感觉困惑的问题写了交给我。在整理学生的问题时,我认识到自己闭门造车的愚蠢,他们的问题真是丰富多彩,那智慧远远胜过了教师的苦思冥想。所以,如果这堂课我还是按照最初的设计进课堂的话,效果显然是两样的。

除了课堂的开头教学,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都是把学生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所以,课堂上学生参与主动,发言积极。因为这些问题经过了他们的思考,自然能说出一点看法来,有些说法虽然不正确或者不够完整,但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在跳跃、在碰撞,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当他们看到屏幕上自己的名字和提的问题的时候,那得意的神态,发亮的眼神,都表现出明显的喜悦之情。自己的名字能打到屏幕上,自己提的问题能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教师此刻能做的事,就是在学生不会的地方导一导,集中时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则一带而过,使课堂时间紧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要精选学生的问题,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让学生真正能带着难题来上课,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筛选和运用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