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案(汇总17篇)

母亲的恩情教案(汇总17篇)

ID:9195600

时间:2024-01-14 11:39:08

上传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参考依据。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

《母亲的恩情》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朗读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母亲的恩情》。

教学"恩"。

3、谁来读读课题?突出“恩情”两个字。指名读。齐读。

二、复习课文内容和诗歌。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谁能完成这个填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2、这首诗你还会读吗?谁来试一试,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古诗的韵律来。

指名读。齐读。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小朋友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答案吗?对,在文包诗的课文中,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认真读,仔细想,就一定能读明白。

2、指名说。

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夜深了,

夜深了是什么时候。半夜以后,已经很晚很晚了。

深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距离大2、时间长3、深度。夜深了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

这么晚了,其他人都睡着了,母亲在做什么?

(2)比较     。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写出又细又密,母亲缝得认真仔细)指名读。

(3)母亲为什么要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呢?

补充:这还与我国古代流传的一个习俗有关。传说每当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出门人做衣服。据说针脚缝得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否则,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这正是我们诗中所说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意恐的意思是?

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送别图:

1、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母亲舍不得儿子走,希望他早点回来。

出示图:瞧,这就是他们母子分别的场面。看,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

谁能读好这句话,读出母亲的不舍和期盼,指名读。

2、母亲还会对孟郊说些什么?生说。

说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母亲___________对孟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行千里母担忧,总之,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孟郊眼睛湿润了。

5、此时此刻,诗人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

出示:孟郊说:

6、小结: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这正是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7、读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了《游子吟》中的两句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简简单单20个字,表达了感受一下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二下教案9母亲的恩情

说教材:

本课是以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的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展现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表现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自然段,一到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形象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处用图片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去体会诗人和母亲的心理活动。

说学法:

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图片观察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观察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借助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欣赏。

2.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母爱,我们时刻都在感受母亲的关爱,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生说)。

3.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受到母亲的爱护,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古代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生字“恩”认读。

3.从课文题目可看出母亲对子女的情意。

4.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3.再读课文。

4.课件出示:

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

(1)指名试读生字卡。

说说生字在哪里要提醒大家的?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6.指名读课文各小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恩、补、针、抚、摸。

2.指名读。

3.分析字形。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临写,师巡视。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2/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2、小。

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2、出示生字、教认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 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课文《母亲的恩情》教案

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一、以诗揭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母亲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母亲又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母亲?读句子,理解母亲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母亲。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母亲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母亲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母亲的恩情》教案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2、把《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和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母亲的恩情教案设计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二下教案9母亲的恩情

恩情-母亲。

不知什么时候,望不见你那缕缕白发,我的泪水已经湿润眼眶。母亲!您为我做得太多太多,让我怎样报答?我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描绘您,可似乎还有些不足;我试着用最妙的歌声唱出您,可似乎还是有些不满。母亲,我该怎么办?我的声音您可听见?我的心声您可听见?望着窗外的雪松,泪水已一点一点开始漫延。我轻轻地把您写下,我又小声地把您唱起。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对太阳许下心愿,“祝您健康!”如今愿望未能实现,您已为我落下了不治的病根,有它相伴,让您痛苦。我不知如何报答,此情此恩,终生难忘。

当夕阳再次出现,我对它许下心愿,“愿母亲快乐相伴!”如今还未实现,您已走入了“天昏地暗”,您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在家与工作岗位之间,快乐已经离您忽近忽远,不知此情此恩,我如何能了。

母亲,一千一万个“我爱您”,一生一世的“我爱您”,天长地久地“我爱您”,都难解下心头的恩情,您给的恩情太多太重,我怎样回报。此情此恩,女儿只有慢慢回报,也许无以为报。

母亲的恩情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古诗,背诵《游子吟》。了解《游子吟》的意思。

2、通过朗读抓重点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爱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通过反复吟诵,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恩,懂得从小要尊敬、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读文、读诗,背诵古诗《游子吟》。

难点:在关键词、句处反复诵读,体会、想象,感受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出示)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在这首诗里,孟郊称自己的母亲为——(板书:慈母)。

二、潜心读“事”,会心谈“话”感受母亲的恩情(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慈母呢?让我们来看看孟郊要出远门时母亲为他做了些什么。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交流: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呀?

相机板书:缝衣。

送儿。

3、体会“一针针一线线”

描写母亲缝补衣裳时课文中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动?请你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这个句子。

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你为什么觉得感动?

读读词语“一针针一线线”

孟郊的家乡有一种习俗,家里有人要出远门时,母亲或妻子就要为出门人做衣服。如果针脚越细密,出门人就会越早回来。

体会“忙着”。

这一段中还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动?(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难怪孟郊要这样写:(指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孟郊的一颗什么心?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

母亲的话,孟郊听懂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齐读“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里。”

小结:是啊,为儿缝衣,为儿送别,母亲为孟郊辛苦操劳,又增添了白发,让我们齐读一、二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母亲的恩情。

发自内心地读一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念。

他发自肺腑地想:(出示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你能把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改成带句号的句子吗?意思不能变。

有了太阳的光辉,小草可以————————。

有了母亲的慈爱,孩子可以————————。

是啊,当你饿了时,妈妈————————。

当你渴了时,妈妈—————————。

当你生病时,妈妈————————。

母亲的慈爱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温暖。想起了母爱,我们心里就涌起了一股暖流,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指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预设:妈妈渴了时,我可以为妈妈——————。

妈妈累了时,我可以为妈妈——————。

…………)。

母亲的恩情我们可以报答,可是我们为母亲所做的,跟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母亲的恩情(板书)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四、情感迁移,诵读古诗(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引读:正因为母亲的恩情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所以母亲的恩情孟郊——。

出示《游子吟》,读。

2、情感迁移。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原来孟郊母亲对他的爱,就体现在缝补衣裳这样的小事中,就藏在临别时那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中。这样的事,这样的话,孟郊的母亲会做,会说,我们每个人的母亲也都会做,会说。看来,诗中的“慈母”不仅写的是孟郊的母亲,他写的还是我们每人人的母亲。想像你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

感情朗读这首诗,送给自己的母亲。

默默记,指名背,把这首诗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3、拓展:在你的成长中,你还得到哪些人的恩情?用上“忙着”来说一说。

(预设:在我生病时,——忙着————。

下雨天,——-忙着————。

每天早晨,——忙着————)。

五、作业。

1、背诵《游子吟》。

2、搜集有关母爱的古诗、歌曲、名言、短文,和妈妈一起读一读,唱一唱。

板书:恩重如山。

情深似海。

缝衣。

慈母。

送儿。

母亲的恩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

教学过程。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3、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 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  天天挂念 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   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教学过程。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 迟 言 寸 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比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教案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母亲的表情。

(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

c、那母亲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a、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副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母亲的恩情》教案

总 55 课时。

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本课1-3教时。

课前准备:

小黑板。

重  点。

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课型:

新授、展示。

难  点。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三、出示本课生字词。

1、指名试读生字词。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5、比赛读书。

6、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六、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七、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对比“一针一线”和“一针针一线线”,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

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湿润。

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1、父母把你们当成宝贝,生病时的细心照顾,遇到难题时的耐心指导,犯错时的严厉批评……这所有的一切,都包含着父母深深的关爱与期待。

2、向同学介绍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例子,感受亲情的美好。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思(  ) 扑(  ) 跟(  ) 报(  )。

恩(  ) 补(  ) 根(  ) 抱(  )。

2、默写古诗《游子吟》,填空。

——————, ——————。

——————, ——————。

——————, ——————。

这首诗是——朝诗人——在他50岁那年写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3、照样子,、。

生机勃勃。

————  ————  ————。

又细又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组词、填空、写词语。

教学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母亲的恩情》教案

教学目标:

2.珍爱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的思念母亲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3.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c母亲在家天天挂念儿子,天天盼望儿子,说明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情意?用题目上的词语来说。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背诵古诗。

《母亲的恩情》教案

2老师很羡慕你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更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从小就铭记母亲对你的恩情!而孟郊同样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心灵震颤,热泪滚滚,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2 (出示“忙着”)“忙着”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忙着来说句话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正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板书(夜深缝补衣裳)。

3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忙着。从这句中同学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母亲做了很长的时间了)(母亲做的相当认真和仔细)。

4 出示图片瞧,她就在这盏油灯下为儿子缝制衣服,请同学们看,她缝得怎么样?(母亲缝制非常仔细,针脚细密)。

5 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6 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1:夜很深了,母亲还在缝衣,我觉得母亲很辛苦,疲劳!;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一针针一线线都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7 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8 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不知孩子出门是否顺利;我把针脚缝的密密的,你一定按时回来的;儿子啊,你能不能早点回来。……)。

9 是呀!此刻妈妈的心里是多么盼望儿子能早点回来呀!

10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1 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是第二天清早了,妈妈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

2 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相机板书:清早临行送别)。

3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5 儿子转身就要离开了,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6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7 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8 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母亲这么大年纪还在为自己操劳,把头发都染白了,作为儿子心里很感动)。

9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

(母亲,你放心,儿子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我一定争取金榜题名,让你过个幸福的晚年;母亲,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10 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过渡: 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也带着母亲殷殷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自读第三小节。

母亲的恩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辅资源:挂图;生字卡片;

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一、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2、“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3、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老师巡视指导。

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比赛读书。

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你怎样记住这些字?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描红。

母亲的恩情

我们心目中的太阳是谁?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谁?谁在给我们喂牛奶?是妈妈!

我有一个普通的母亲,但她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爱。八年前,母亲在一次危险的手术后生下了我。从此她不顾一切的照顾我。我要什么她就给我买什么,我想吃的时候她就想尽办法满足我。她用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带大,让我健康快乐的长大。

现在,我八岁了,小学二年级。我妈在外地打工挣钱。写到这里,真想大喊一声:“妈妈,谢谢!妈妈,我爱你!”。

每次她回来看我都会给我带礼物,有时候还会给我买新衣服。妈妈要走的时候,会说:“宝贝,你是最棒的!”。这让我想起了孟郊写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的线,为任性的男孩做衣裳;出发前,一根针被缝在一起,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受损。但多少爱有寸长草,报三春晖!”。

母亲的善良就像春天的阳光。草沐浴在阳光里,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母爱伟大。她养育我们,关心我们。

妈妈善良又伟大。妈妈给了我们这么多东西。穷的继承风!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教我的一首歌:“世上只有母亲是好的,有母亲的孩子就像宝藏。在我妈怀里,哪里能找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母亲的恩情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3、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行动上。

太阳的光晖。

铭记语言上。

孟郊。

母亲的恩情

aoueom。

是严厉的眼光,那一天,我没有弹好钢琴,被妈妈狠狠地训了一顿。

是遮雨的大伞,那一天,我做完作业,就跑出去玩了,去的时候,天还很晴朗,但回来的时候,却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我跑到小区门口的时候,焦急的妈妈带着伞,等在了门口……。

是温柔的语言,那一天,我上英语辅导班,有几个单词一直读不准,妈妈用温柔的口吻对我说:“别着急,慢慢来”陪着我一遍一遍地听,直到我会为止。

是鼓励的眼神,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给我勇气和信心,困难被我战胜,悄悄的溜走了。

aoue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