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关爱调查报告(精选22篇)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精选22篇)

ID:9233176

时间:2024-01-14 20:26:02

上传者:薇儿

进行调查报告需要详细规划好调查目标、方法和步骤,确保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和信息。通过研读调查报告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调查报告在解决问题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父母的爱如树一般,在你年幼的时候对树说:“树呀!请让我坐在你身上;”在你上学之后对树说:“树呀!请让我拿走你的树叶;”在许多年后,你成家立业之后又对树说:“树呀!请把你的树身给我;”在你年迈的时候又看见了树,那时它只是一个枯萎的树根了!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生活在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里,是谁给予我们点点滴滴的教诲;是谁在我们扬帆前进的道路上少受挫折;是谁在我们哭泣.苦恼时带来轻轻的安慰?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眼睛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注着我们的一切!

父爱无言,父爱似金。

父亲,是一座高山,他那样的英伟,是我们最强的依靠;父亲,是一栋大厦,他那样的安稳,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同时,父亲是一个坚韧的男人,为了家,他付出了所有。

父爱就像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像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变的泪水。

长大了的我们,经常会忘记回家的路,不管有心还是无意,但是我们曾体会过步入晚年的父母的心境?多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的心中至少还有他们,多往家跑跑,因为我们已经欠下太多的感情债。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滑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那些往日的忧患,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容就在记忆深处里就历久弥新,不要忽略那些真情,莫让岁月的风霜掩盖了那世间弥足珍贵的亲情,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它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熄灭,它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为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是的,父母的爱就像刺进心脏的那一缕阳光。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学校开展“亲情关爱活动”,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在乡下生活的太姥姥。老姥姥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身体还算硬朗,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姥姥却很节俭,给她买的好吃的总是舍不得吃,留着给孩子们吃,衣服也不舍得穿新的,总是穿着孩子们穿下的旧衣服,还说穿这样的旧衣服心里更舒坦,但老姥姥对子孙们却很大方,每次到老姥姥家,她都会忙里忙外的找好吃的,把自己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给孩子们吃。

眼看就要过年了,不知道太姥姥家准备的'怎么样了,年货备齐了吗?卫生打扫了吗?春联贴好了吗?带着这几个疑问,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太姥姥家。刚到大门口就看到红艳艳的春联已经贴在了大门上,春联是我帮太姥姥写的,上联是:主爱高如山,下联是:神恩深似海。也许你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写这样的春联呢?因为太姥姥有自己的信仰,她信基督教,这幅春联是我特意为太姥姥写的,每年春节前,我都会为太姥姥写上一副基督教的春联,太姥姥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不住声的夸我写得好,来人她就会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自豪的说:“看看,这是俺重外甥给俺写的春联。”在得到别人的赞许后,太姥姥心里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我们进了屋,太姥姥不灵便的腿想站起来迎接我们,妈妈过去把太姥姥扶住了,不让她起来,我看到太姥姥脸上满是喜悦,高兴的说:“你们怎么有时间来了?”妈妈说:“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还有什么需要。”太姥姥说:“什么都不缺,只等着过年了,陪我说说话就好了”。

妈妈帮老姥姥打扫卫生,并且给她做好了饭,我坐在太姥姥的身边听她给我讲耶稣的故事,太姥姥都这么大岁数了,可她还是带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圣经,每天都不断的学习,每当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勾出来,等我们来或者别人来的时候告诉她,高兴的时候还会唱上一两曲,我很佩服太姥姥这种学习的精神。

饭做好了,妈妈让老姥姥吃饭,我看见太姥姥站了起来,闭着眼睛祷告了一番,然后才坐下开始吃,太姥姥每次吃饭前,都要进行一番祷告,告诉我这是“谢谢饭”,也就是感谢耶稣保佑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

饭后,我和爸爸给老姥姥扫了一下院子,妈妈陪太姥姥聊了很多家务事,虽然我没听见他们聊得具体内容,但从太姥姥不时发出的笑声中,我明白老姥姥很开心,有我们陪着她很高兴。

调查结论:通过亲情关爱这个活动,使我感触很深,人老了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应该抽出时间多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他开心,祝愿太姥姥新年快乐,健康、长寿!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6.政府支持号召年轻力量进入敬老院,特别是护理专业,更好的让大学生走基层,服务大众。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意识,老人们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人们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资料显示据联合国预测,到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同时,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所以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思考和解决了。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问题,除了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有反腐,道德滑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发展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承认中国的不完美,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未来。因为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国外,所以不应该盲目的去喜欢和崇拜外国资本主义的政策,生活等。相信,每一种体制的发展在历史的潮流中都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今,我们政府换届,新的血液的存在,我们应该客观的看中国,理智的看社会,剖析社会热点,分析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多看相关新闻,好好学习,学好技能,毕业的时候找个工作,踏实工作,在某个角落,安静的建设我们的祖国。拒绝做无所事事的愤青,只有满腔热血,却在大学里荒芜,自己不努力去抨击体制和社会。成熟的标志就是接受社会的磨砺,在成长中学会忍耐奋斗,但要保持赤子之心。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6.政府支持号召年轻力量进入敬老院,特别是护理专业,更好的让大学生走基层,服务大众。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意识,老人们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人们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资料显示据联合国预测,到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同时,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所以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思考和解决了。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问题,除了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有反腐,道德滑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发展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承认中国的不完美,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未来。因为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国外,所以不应该盲目的去喜欢和崇拜外国资本主义的政策,生活等。相信,每一种体制的发展在历史的潮流中都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今,我们政府换届,新的血液的存在,我们应该客观的看中国,理智的看社会,剖析社会热点,分析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多看相关新闻,好好学习,学好技能,毕业的时候找个工作,踏实工作,在某个角落,安静的建设我们的祖国。拒绝做无所事事的愤青,只有满腔热血,却在大学里荒芜,自己不努力去抨击体制和社会。成熟的标志就是接受社会的磨砺,在成长中学会忍耐奋斗,但要保持赤子之心。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近20余万人,为农村家庭带来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这一现象,自去年起,由县妇联牵头,组织教育局、劳动局、团委等多家单位对全县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是以乡镇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学校为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三是召开教育专家、部分家长的专题研讨会。此外我们还对我县“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特出的孟兴庄镇为试点,重点展开调研。

据统计,孟兴庄镇共有6.1万人口,17所小学,在校小学生为4908名,其中1860名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占学生总数37.9%,1330名儿童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占学生总数的27.1%。该镇所有“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照料的占86%,寄养在亲戚家的占14%。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长、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现结合此次调查,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弹”。

3、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4、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那么就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此之重,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五条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宋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县已有寄宿制学校10余所,但仍不够“留守儿童”的需求,因此,此项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我县寄宿制学校新知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全县成立了30个家长学校,组建了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6、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7、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动物,在许多人的眼里,猫的存在似乎就是一张废纸,在他们的身上也看不出他们对猫的那种关爱。其实,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们捉老鼠十分高效且彻底,是所有捕鼠器都无法代替的,且有些捕鼠药含有有毒物质,对人体、其他生物和环境具有很大的伤害。猫还可以治疗人们的抑郁症心理,因此现在猫已成为治愈系的动物。不仅如此,猫可以为人类减小蛇的危害。当然,猫咪对于一些文化的传承也很重要,比如猫步。

随着人类时代的迅速发展,养猫捉老鼠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新时代了,现在的猫也被许多多功能的捉老鼠仪器而代替,越来越多的流浪猫出现在街头,甚至沦为餐桌上的菜肴。为了让人感受到猫对自己主人真挚的感情,为了不再让那么多家猫成为流浪猫,为了让猫有一个安适的家,我们决定进行了这次对猫的探究活动。为了让现代社会有更加多的爱猫人士,现在由广州市一中的六位热血青年来展开对猫的研究性学习,让对猫冷漠的人感受到猫对主人的爱。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猫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猫咪的性格与情感表达方式。

2.掌握护理猫的技能,照顾好猫的起居生活。

3.在为流浪猫制作小屋和照顾猫咪们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互助协作能力。

4.通过接触猫咪,感受喂养宠物所需要的耐心和爱心,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文责任感。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1月25日(第一天):我们准备与猫猫做第一次的见面,但没见着。我们进行讨论分工、活动开展的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做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开题报告。

11月26日(第二天):老师正式为我们介绍小动物园里的三只猫猫。我们给猫猫洗餐具和清洁猫窝,给它们喂食。这是第一次与猫猫接触。猫猫们有些害怕我们。

11月27日(第三天):我们中午给猫猫们喂食和学习护理,包括梳毛、剪毛,简单的刷洗与辨别猫咪健康的方式。随后去了解南区的沼气的研究性学习,品尝美味的木瓜和番石榴等有机水果,使用沼气蒸煮粤式点心。晚上到科普楼和周老师、谢老师一起利用木工给流浪猫做一件小礼物——窝,我们先一一设计猫窝,讨论选定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最后讨论门帘的用材和制作,在门帘的遇到了选材的难题,既要达到防风防雨的功能又能透气、舒适、美观,最后我们选择了人工草皮。

晚上,我们填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给野猫一个温暖的安乐窝,地点位于劳动技校北门,一只母猫和两只小猫,由于冷空气到达窝,另外旧的简易窝放在校门口有点突兀可能会随时清理,急需一个温暖的安乐。

11月29日(第五天):交观察日记,给猫猫喂食,护理,分享会和老师、猫猫告别。

周五中午和猫咪说再见!吃好!睡好!玩好!

三、结果与评价。

我们为小猫们喂食,为它们剪毛、做护理,给它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以及营造了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在课余时间,我们还帮流浪猫们做了一个小房子,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应该关注流浪动物,增强了对流浪动物的关爱意识,以及培育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清理猫咪的生活住所,如何与猫咪愉快地玩耍,和如何判断猫咪是否健康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学习,锻炼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意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本次研究性学习十分成功,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照顾猫咪的技巧,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六个人一起为流浪猫做的小屋也十分实用,为本次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在这次研究猫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之前不了解对猫的知识。了解到了照顾小猫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如何与猫咪们做朋友;给小猫咪们喂食;给小猫们住的地方打扫卫生;打理猫咪身上的毛;陪它们玩耍;给它们做保暖的物品等工作。期间,我们还动手给流浪的猫咪们做了一间小木屋,屋子里还有一些保暖和一些遮风挡雨的东西,让它们在冬天时也能够好好生活。

在我们野炊的食物垃圾桶附近,我们发现了前来觅食的猫咪们。我们才了解到在平时做好垃圾的分类,这不只是能够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还可以对流浪猫生活的环境做出有益处改善。那样的话,它们来找东西吃也不怕会吃到对于猫咪来说不健康的食物而影响它们的身体状况了。

记得在第一天的时候,小猫们都因为冷而躲起来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它们。在第二天我们才正式见面它们——熊猫宝宝、乐乐和阿c。但它们一看见我们就躲回了自己的窝里面去。当然这只是一开始的,在后面的几天里,我们与猫咪们渐渐熟络了,可以摸它们,抱起它们,帮它们打理身上的毛等等做一些较亲密的接触,就连前几天没露面的阿c也出来凑热闹了呢!真是与猫咪们相处欢喜的几天。

与此同时,这让我们增强了实践的能力,增加对猫咪的了解和与这里的猫咪建立了感情关系,有很多的舍不得,而且因为共同的兴趣与合作中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猫咪是我们大家很好的朋友,还是我们友谊的桥梁呢。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11月27日晚上我们到科普楼和周老师、谢老师一起给流浪猫做窝,我们先设计猫窝,讨论选定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惭愧的是,我们对向往的猫窝停留在想象当中,锯子、钉子这些都是第一次使用,我们也经历着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猫窝的木工制作部分。而老师们花在小窝上的心思比我们还要多,帮助我们把理想中的猫窝变成了现实。在这里必须称赞一下我们亲爱的可爱的周老师和谢老师,感激不尽,我们真的很喜欢、很舍不得他们!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在调问卷查中,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68%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政府努力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

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文规定:“暂时或永久脱离家庭环境的儿童,或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这种环境中继续生活的儿童,应有权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和协助。”当前,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关爱“留守儿童”的这样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要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

3、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4、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差,很多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不能有效地提供有利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就能够达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五)对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

当代大学生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道德了解不深。在辽阳,能够参与的社会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后我们上网看报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了解社会,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我们从童年走过,烂漫的人生季节他们也应该享有。我们今后更应关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们。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暑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践。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在调问卷查中,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68%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政府努力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

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在访谈到的民工中,年龄都偏大,最小的岁,最大的已有多岁。他们均已结婚并且有了小孩。有的农民工甚至在市里买有住房,但大部分租赁房屋,这成为整个家庭的一个主要支出(每月元)。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弹棉花、修鞋匠、收破烂、泥水工、清洁工,……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职业均为城市居民不屑从事的脏累、低贱而挣钱少又无任何保障的工作,并且他们的收入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因而,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从事弹棉花的农民工说:“现在大家的生活都不怎么好,被子能盖就凑合着,不来弹了”“挣的钱比以前少多了。”泥水工说:“建筑队的活太累了,工资又低,又时还不能按时发”,“很想换个事做,但是找不着。”一般而言,这些农民工的月收入平均在元左右,这其中要支付包括水电费在内的各种费用。食物支出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教育费用,住房的房租(如果租房住)。医疗费用几乎没有,有病就先挺着,实在不行就先买点廉价的药顶着。居住在社区中的农民工一般家庭负担都很重,可谓上顾老、下顾小。已婚进城的农民工,很多人将孩子交给老家的父母,因而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同时,还要支出一部分寄回老家补贴家用;更一部分人虽然将孩子接到城市,但庞大的教育支出却更令他们一筹莫展。另外,由于农民工所从事的完全是“个体”性质的行业,因而没有任何从单位给予的保障;同时他们的农业户口,使他们被排除在城市居民外,没有享有低保的权利;第三,贫穷的生活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参加任何一项社会保险,因而,这些城市的“边缘人”处于种毫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他们面临的是居无定所、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以及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

面对如此恶劣的状况,为什么这些农民工还要在城市继续忙碌下去?否认,中国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以修鞋匠为例。他的湖南老家人均耕地只有分,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现在在城市修鞋,每月除基本花销外,还可以寄些钱接济家居。在城市里固然艰难,但在农村却更加艰难,这是农民工甘于在城市最底层吃苦受累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农民进城,最其本的特征无非是寻求就业,增加收入。

二、社区中农民工的心理特征。

社会认同是社区生活是否有归属感的主要指标。斯密斯在探讨国家认同的时候指出,构成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历史的经验及其所经常活动的地域范围。他所谓的历史经验就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经历,包括相互交往的经历。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建立在社会交往之上的。另外,还能从是否参与当地社区的集体活动上以及体现。当然,社区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感受。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是否有认同,既取决于他们对当地社区有没有一种家的感受,又取决于当地社区是否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成员看待。在受访的农民中,他们虽然居住于社区内,可是他们根本就无法融入社区。首先在于社区本身就没有将他们作为社区成员看待,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他们基本无法享有,他们出现困难,在社区内也无法获得帮助;当地居民视他们为外地人,对他们有限多消极评价(比如影响社会治安);最重要的当地政府对这些农民工的态度,没有将他们与当地人一视同仁。清洁工说,政府管理部门把他们“当作外地人”,一些管理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偏袒本地居民、欺负农民工;弹棉花的说,他最大的希望时政府能给他提供一个生存空间。他不指望能给他提供优惠条件,只希望别提出苛刻条件限制他的经营,给他一个普通市民的'待遇就可以了。

三、社区中农民工的尴尬境地。

农民工在社区内的生活是一种夹缝内的“真空”状态,他们既是政府的“管制”对象,又是被政府排除的对象。在维护社会治安,整顿城市建设,打击偷税漏税等类似活动中,农民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但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农民工过的完全是一种种无政府生活。

年月,国家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然而,农民工却在比条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居住区域看,他们虽为暂住人口,但却确实该社区一员;但从户籍方面,他们的农业户口又不被承认为“城市居民”。因而低保到底该不该包括农民工或者说农民工有没有享受低保的资格成为一个无法定夺的问题。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很多社区主对此问题态度明朗:农民工不应该享有低保待遇,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不归我们社区管”。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民工自己也认为不享有低保是理所当然。他们对低保政策甚至不了解,因为“与自己没关系”。意识的产生是外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在社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农民工都没有被算为社区正式成员;农民工,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情况完全当自己为社区外的人——异乡人。所以造成的实际情况是:作为弱势群体生活于社区中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没有任何来自官方或民间的保障。

有一点可以承认:伴随着日益提升的流动水平,制度结构难以承载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户籍制度仍将居住同正式的职业和社会福利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当地户口便意味着难以享受城市福利设施,难以找到好一点的单位,难以到当地学校就学。这种情况本身就使农民工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而国家目前没有为他们构建任何一种安全的生存保障体系;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购买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因此,对这一群体而言,国家构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上下两层安全网完全是真空的。政府对他们的弱势地位没有做出任何援助,这不能认为是公共管理的“死局”。

城乡的二元对立一直是中国城乡格局的特色,用陆学艺教授的话说,就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在诸多方面是两套政策,对城市是一套政策,对农村是另一套政策”。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改变了职业,但他们还是属于农村管理范畴,也就是说,即使他们与城里人于同样的活,生活在共同的社区环境中,他们仍被当作农村人,无法享受城里人所能享受到的许多服务。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炎炎酷暑,灼灼烈日,燃烧着青春的激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3颗炽热的心也就在的这个夏日为着同一目标,合着同一节奏而跳动。

酷暑,起早贪黑,长途远行下乡访问,听不懂的区域方言等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实践进程。还好,我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反而,越是遇到困难,我们越是有一股干劲儿和冲劲儿。虽然,刚开始我们一队十三人人有过争执,但是我们最终都经过讨论研究,紧密部署,最终制定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案。我们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访了纸坊、庙山、湖泗等地方;我们也切入我们自己的主题,仔细访问残疾儿童家长目前生活的困难及所需,然后再将问卷归类整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统计结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关注新媒体上所散发出的各种消息,认真总结分析,形成与自己社会实践相关的资料。

说实话,这一路走来,我们大家都很疲惫。至今还记得,为了能能好的'作出调查报告,晚上回来我们志愿者先把听懂方言的家长的需求录音晚上回来仔细总结琢磨;至今也还记得每到一个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残联人员、我们志愿者顶着骄阳,满头大汗的面庞;也记得,那时候,为了统计调查数据,大家不吃饭加班、对着电脑时候的孤独与疲惫!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当我们现在站在这路的尽头,回首自己的足迹,回想着孩子们的天真笑容,家长们感激伴着期盼的眼神,觉得在积极当初并没有选错,也并没有后悔!反而,看着自己和伙伴们这路上歪歪扭扭的足迹,觉得自己真的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一路,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成长!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在这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了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亲情关爱调查报告

1、亲情,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2、亲情是多么可贵,正是它让我远离世界的孤独、悲凉与困苦。

3、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4、人活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便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5、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6、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8、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9、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10、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11、亲情是最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走在你的路上,悄然地伴着你的终身。

12、亲情,它是一种最平常的东西,又是一种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亲情,原来这么重要。让大家珍惜亲情吧!

13、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虑,留下高兴;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亮。

14、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15、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6、亲情是一面帆,让大家破海渡洋;亲情是一座楼,为大家挡住寒光;亲情是不灭的焰火,大家的人生被它照亮!

17、亲情就在大家身边,等着大家去挖掘,让大家人人做一个有心人,去努力品味身边的亲情,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

18、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19、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的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轻易受骗和轻易满足的啊!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20、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关爱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了解海口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分析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研究解决弱势群体生活问题的措施。

二、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7月15日-7月25日):制定研究计划,设计问卷。

收集阶段(7月26日-8月15日):发放问卷,深人调查,开展采访,从网上收集资料、图片等。

整合阶段(8月16日-8月25日):对问卷及采访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观点和建议,形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步骤。

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实地采访、统计分析、研究整合。

四、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

在国贸路、解放西路、明珠广场等比较繁华的路段,我们小组的成员对90位海口市民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0个选择题和2个问答题。

(二)实地采访。

我们小组成员走访了许多地方,并对一些民工、残疾人、单亲家庭和老人等进行了采访,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采访摘录。

我们首先采访了本组的成员李博文,他来自于单亲家庭。

问: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你家的房子是租的还是自己买的?

答:还不错啊。是自己买的。

问:你妈妈是在单位工作还是自主经营呢?收入怎样?

答:单位。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

问:你是单亲家庭,你的同学或是其他人有没有因为这个而不太愿意和你交往呢?

答:好像没有。

采访二:

我们在东湖那边采访了一位民工。他介绍自己姓王,湖南人,35岁,去年跟随别人来海口打工。

问:你在海口的生活好吗?你住哪呀?

答:不是很好,有时候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我跟同伴一起在外面租房住。

问:那你不去找工作吗?

答:找了,但是还找不到,今年2月份在一个工地打工,但是后来却拿不到工资,多次去找老板商量,可是老板就是闭门不见,不然就是找借口推辞,我们也没办法。

问.-你们没有去寻求帮助吗?

答:我们这些身份卑微的人,找了又有什么用呢?

问:那你打算以后怎么办?

答:还能怎么办,继续等工地老板拿工资和继续找工作!(他很无奈地回答我们。)。

采访二:

我采访了我的一位邻居,几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以致他成了残疾人,他姓王,今年40岁,海口本地人。

问:您现在的生活过得还好吗?

答:一般。

问:您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钱?

答:我没工作。

问:你不去找工作吗?

答:不是,我去找过很多了,但是他们都因为我是残疾人而不愿意让我在那里打工!

问:政府没有什么条文规定不能歧视残疾人吗?

答:有,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他一脸茫然的样子。)采访四:

我们小组在万绿园采访了一位盲人,他自我介绍说今年已经62岁了。

问:您的生活方便吗?-。

答:不方便啊,特别是走路,都不知道哪里是哪里,所以一般都不去人大多的地方,过马路都还要别人牵着。

问:政府为了照顾盲人,现在路边一般都会有盲人道了,这样走路还不方便吗?

答:盲人道又有什么用啊,都被人们给占了,而且有些地方都用来停车了。

数据分析。

市民问卷及分析。本次问卷共发出90份,收回90份。

你是否坐过公交车上标明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的专座?

经常坐1333%从未坐过36.67%偶尔坐50.00%。

你知道我国法律法规中是否有关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具体条例?

有48.89%没有51.11%。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关心弱势群体这一方面做得怎么样?

很好15.56%—般55.56%较为冷淡28.88%。

一定会4.44%根据乞讨人的情况而定62.22%绝对不会33.34%。

在这种背景之下的乞讨团伙,你认为还能称作是弱势群体吗-。

算5.56%不算58.89%不是很清楚35.55%。

社会观念的进步82.22%政治文明的表现58.89%。

是历史的退步5.56%是多余的行动0。

你是否去过老人院看望老人?

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48.89%。

愿意46.67%尽力而为50.00%不愿意3.33%。

五、研究总结。

资料显示,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属于弱势地位的人等。

低职化或无职化;2.贫困化;3.脆弱化;4.边缘化。

大多数人认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属于被歧视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从调查和收集的资料来看,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

社会地位低,生活水平差。调查表明,很多人认为弱势群体毫无发言权。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多都比较差,很多都是租借别人的房子来住,有些民工甚至只住在工地。

专业技能差,受到的教育水平低。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弱势群体懂得知识并不多,多数是做体力活。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和尊重。调查表明,弱势群体常得不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比如付出辛勤劳动却拿不到工资,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处在一种被冷落的状态。从问卷最后两道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弱势群体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首先,政府要改善弱势群体找工作难和无工作的.现象。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们认为政府的就业部门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并免费及时地向弱势群体提供就业信息,让弱势群体有工可做。

政府要加强关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实施,并逐步完善这些制度。

政府虽然颁布了许多关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等,但是有些人却对这些法律视而不见,拖欠工资、歧视残疾人、不尊重弱势群体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建议政府要加大实施这些法律的力度,依法惩治那些违法人员,并逐步完善这些法律制度来保护弱势群体,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让弱势群体可以感受到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生活的自信心。

政府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成立救助基金会。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艰难,饱受歧视,无发言权……政府要更加关注他们,及时给他们送去关怀,政府要成立救助基金会,及时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问题。

全民都要行动起来,帮助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

解决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能歧视他们,多帮助他们。

关爱弱势群体,解决好弱势群体的问题,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避免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可以使弱势群体更好地生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通过这次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对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次的研究调查,还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受益匪浅!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在学校独立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各自的消费观。不健康的消费观如盲目攀比,缺少计划性消费产生时,说明大学生缺乏自身的理财观念。因此,对身边同学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得出有关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校各学院大学生(流动性较强者)。

1.不重视个人理财,忽略理财观形成对将来工作生活的影响。

理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大学生踏上社会,购房,生活意识等问题如期而至。要生活得井井有条,打好物质基础,必须对理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这之前,先树立理财观念,重视个人理财当然是第一步。网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同学不关心理财知识,认为是将来才要面对的事,所以往往忽视了理财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没有培养理财方法和形成习惯。

据网上数据表明,对于坚持记账,多数同学尝试过,但结果都是难以坚持。坚持记账对于生活费的支出会慢慢趋于合理化,因为知道钱花在哪里,是不是必要的。这个题目反应了大学生未形成理财习惯。不能坚持就不可能形成习惯。但如果是这个方法对于生活费的花费有好的效果,那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是不是有更方便易行的小窍门。

3.没有通过书籍等方式对理财进行主动学习和实践。

好的方法在于平时的积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指导实践。对理财的认识,一个来源于日常生活。另一个可以通过书籍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经济类读物,也有利于大学生学会洞察纷繁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个人理财离不开社会背景下的经济环境,从个人出发,通过书籍学习理财,不仅获得知识,也丰富眼界,或许还能从当中收获些乐趣。但数据表明,关注此类书籍的同学较少。

4.生活费问题,无计划导致的恶性循环。

据数据表明,每个月底生活费紧张是不少同学遇到的问题。原因在于,缺少计划。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个人理财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钱,更通俗的说,就是控制钱的出和入,也就是赚钱和花钱。其核心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资产分配合理化的集合。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房产、保险等),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满足个人对理财安全性、收益性等多样化要求。所谓个人理财,又称理财规划、理财策划、个人财务规划、个人财务策划等。而个人理财是指如何制定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顾客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个人理财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同时降低人们对于未来财务状况的焦虑。一般而言,个人理财分为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两种,其中,生活理财是以关注人生目标为出发点,是本调查的重点。而投资理财是以关注资产保值增值为出发点,投资理财则包括证券买卖、外汇买卖、债券买卖、基金投资和保险投资等。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得到这份报告的意义就在于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养成以下良好的理财习惯:

第一: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地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

第二:懂得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钱是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第三:找机会增加金融知识,学会投资理财,自己计划管理,体验理财的滋味。

第四:获得一些投资知识,有机会可以学习购买基金、债券、股票等。第五:合理利用好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交通费,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往等。

现今世界,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要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我建议:当今大学生更应当注意培养其理财意识,而在这一理财观念的形成和定型时期,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并养成好的理财观念。

五、个人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念、理财观念不明确,往往是造成自己烦恼的最大因素。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先进理念,做到有计划有科学的过日子。

六、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100份,以随即人流式现发现填的方法进行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不合格问卷5份。

1.家长支付生活费的周期是:()。

a.每学期支付b.按月支付c.按年支付d.按需要支付。

调查显示,家长按学期支付生活费占到了33%,按月支付占到了41%,按需支付占到了21%,按年支付只占5%。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是有一定的资金自己支配的。

2.你平均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家长打款+兼职收入+奖学金)是:()。

根据调查结果,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到39%,500-700元的占到41%,700-1000元的占到20%。这说明,所调查的同学大多数的可支配资金都不高,差距并不很明显。

3.除生活费外,你一般会把钱花费在那些领域?(可多选)()。

a服饰b.化妆品c.电子产品d.交友应酬。

e.运动用品f.营养保健品g.通讯费用h.旅游费用。

在除了支出必要的生活费之外,服饰、通讯费、交友应酬占到了将近80%。

4.你觉得维持每月生活必需,至少需要多少钱?()。

5.你一般如何处理节余的钱?()。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处理结余的钱中存银行比例几近一半,无节余也较高,达到了29%的高比例。

6.你对生活费的支出是否有计划?()。

a.有计划b.没有计划。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计划的支出者占61.64%,而无计划的只有34.36%。

7.你现在拥有多少张信用卡?()。

a.0张b.1张c.2张d.3张以上。

有2张信用卡的大学生占87.25%,其余情况较少。

8.你是否有购物刷卡的习惯?()。

a.有b.没。

9.你是否有使用过大学生信用卡的透支功能?()。

a.有b.没有。

10.在购买大件物品时,您倾向于哪种付款方式?(如电脑、手机、mp3、mp4、数码相机等)()。

a.由父母资助,一次性付清b.用自己平时的积蓄一次性付清。

c.如果可能,希望通过分期付款来减轻负担。

父母资助占48%,自己付清有31%,分期付款是18%。

11.你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专业化的理财咨询和服务?()。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需要的.有59%,不需要的有21%,剩下的则是无所谓者。

12.如果你接受理财服务,是出于什么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有39%选择节约开销、合理消费,27%选择投资、挣钱,38%选择学习理财、积累经验。

13.你会选择哪种途径接受理财服务?()。

a.网上服务b.专业投资机构服务(营业厅)c.手机服务。

结果显示:有46.45%选择网上服务,40.39%选择专业投资机构服务(营业厅),16.16%选择手机服务。

14.如果大学生理财产品推出,你会接受哪种服务?(多选)()。

a.咨询服务b.定期强制储蓄c.大件物品分期付款。

d.团体贷款e.委托投资(股票基金)f.电子记帐服务。

g.理财手册、学习资料及讲座h.不接受。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27%选择咨询服务,7%选择定期强制储蓄,15%选择大件物品分期付款,只有4%选择团体贷款,有11%选择委托投资(股票基金),14%选择电子记帐服务,20%选择理财手册、学习资料及讲座,只有2%选择不接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爱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面对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别关爱,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了七个调研小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人大机关也积极开展系列关爱空巢老人活动,送医送药、送款送物、帮扶慰问,并组织驻县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化解民生难题的活动中,充分彰显了xxxx人大关爱空巢老人的为民情怀、化解民生难题的履职举措、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性质。现就xxxx县关爱空巢老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据实地调研,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3.27万人,其中空巢老人5.1万人,这些老人80%以上都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病、糖尿病、偏瘫、老年痴呆、耳聋眼瞎以及其他慢性病,他们过着“重病缠身无钱治,是死是活无人问,生活居住无人管,遇到难事无人帮”的窘困凄凉日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一是重病缠身,治病较难。空巢老人在70岁以上的95%都患有上述各种疾病,因居住偏僻,行走不便,无人联系,加之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使得治病艰难;再者村级卫生站名存实亡,缺乏有效监管,全县611个村,仅有近十分之一的村卫生站符合标准,其余的设备简陋,或摆在家中当“副业”,还有的乡村医生常住场镇开诊所,有的长期在外挣钱,离岗离职不尽责,有的年老多病,根本无法行医;有的村上不管,放任自流,报酬照领等。医生因患得患失,不在岗位履职,使治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生活孤独,死活无人知晓。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有的村社院落只有两三户人家,三四个“空巢老人”居住,平时很少往来,生疮害病无人知晓。如金山乡三村九社74岁老人张泽举,因突发脑溢血病,一天晚上几次从床上晕倒在地,后被小孙子发现后求助邻居送往医院才得救。近年来,双凤、义兴等地先后发生过痴呆老人出走后下落不明者有之;槐树、多扶等地还发生过老人病死家中腐烂发臭后才被发现有之;古楼、晋新等地发生老人因病未及时施救而亡者有之。这些悲景惨事,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三是生活无助,寂寞无奈。因年老多病体弱,有钱也难买回生活品,致使生活枯燥无保障;未实施人饮工程的地方,因挑不起水,老人吃水都困难;因居住分散且偏僻,老人十天半月无人说话,只好与猫狗作伴;还因有的地方电视信号不好,广播不通,老人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寂寞冷清、无助无奈。

四是子孙不孝,生活凄凉。空巢老人中有的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外出打工长期不与老人联系;有的因打工效益不好,也不给钱给物,撒手不管;有的甚至消息全无,杳无音信。这类虽为数不多,但情况极差,生活艰辛凄凉,仅靠“低保”、“农保”过日子,若生了病,只好等死。

五是空巢老人苦中熬,个个期盼受关爱。一盼加大尊老爱老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良好风气;二盼建立关爱“窝巢老人”服务组织,实现有病有难有人帮;三盼建立乡村卫生医疗组织机构和服务监管机制,用活政策实现就近就医;四盼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填补情感空白,改善孤独冷清;五盼农村社保扩面提标,减轻政府及家庭负担;六盼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业主建立养老服务场所;七盼改善村社人行通道,实现路畅车行人走快捷方便;八盼搞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看,填补精神空虚,无言无语;九盼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电话问候一声也可;十盼村社党员干部多关心,上门询问,讲些政策,送点爱心。

县委高度重视人大相关调研报告,政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xxxx县关爱空巢老人的工作进入了“组织领导有力、各项机制建立、关爱职责明确、工作健康有序”的良好轨道。

(一)健康档案建立齐备。

全县5.1万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主要以乡镇为主体,村(居)党组织具体实施,其内容包括姓名、健康状况、年龄、病史、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将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一般、较差、失能四个类别,及时更新登记,档安一式三份,由乡镇党委备案、村(居)党组织留存,乡村医生使用。

(二)乡村医生随叫随到。

凤鸣镇双龙桥村空巢老人何致芬来到村委会旁的卫生室看病时说:“我得了小感冒,来看病开药,只用了三分钟不到,不仅方便,而且药价便宜,平时有个急事,村医生也一喊就到。”全县乡村医生有统一制发的“巡诊签到簿”,空巢老人现场签字确认乡村医生巡诊情况,乡村联动考核小组,结合巡诊签到情况,每季度对乡村医生集中考核,以各季度平均分作为年终考核得分。对考核分值低于80分的扣除奖励资金,对不驻村行医、不履行职责的,由村委会提出书面解除意见,报县卫生局依法注销行医资格;县卫生局和老龄办组建督查小组,对各乡镇村医巡诊情况进行明察暗访,督查督办。

与此同时,全县统一要求乡村医生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坐诊、下午巡诊,每周巡诊不少于两轮,要100%覆盖辖区空巢老人,每周上门问候老人,掌握健康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周至少要组织老人体检1次,并进行健康咨询,行为干预,排除疾病隐患;每周上门问诊,对健康状况较差和失能老人进行指导用药,随时回访恢复情况。县上切实采取择优竞聘,乡卫生院派驻和邻村调配等方式签约839名乡村医生,实现了村(居)医生全覆盖,通过新建和改建废弃学校等方式,全县村(居)都有了卫生医疗阵地。同时充分利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平台,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等不同形式,为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技能搭建平台,并明确了每年至少2次的硬性培训任务,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等到了有力保障。

(三)紧急情况一键呼救。

鉴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一,县委政府为全县有智障、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购了600多部“爱心卡片机”,由联络员负责教会使用,如若紧急情况,老人只需一键拨号,就可呼叫村干部、乡村医生、爱心联络员等上门服务。

(四)老年活动有声有色。xxxx多数乡镇均设立了空巢老人服务中心,以村(居)为单位设立了服务站,建立了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等。太平、仁和等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老年协会作用,积极丰富老年活动内容,帮且解决空巢老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仁和镇大湾头村老年协会活动丰富多彩,农历每月十九日定期相聚,打牌下棋、看书读报、喝茶聊天非常热闹,有平时自愿主动去的,也有三五成群相约而去的,空巢老人结对互助,空巢不空,老人不孤。有些老人去逝,协会还免费敲锣打鼓送上山,很受子女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有的子女向协会捐款捐物,支持该村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开展。

(五)人大参与爱心彰显。

根据全县落实的情况,按行业性质分类表明,全县44个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均参与了该工作,在关爱空巢老人的服务队伍中,国省市县乡镇人大代表参与人数就达1538人,占驻县乡镇代表总数的67%。国大代表李晓华结对帮扶常林乡张家店村空巢老人3个,省人大代表张云定点联络空巢老人2人,市人大代表冯小军负责的仁和镇大湾头村关心空巢老人的工作成为全县的榜样,受到省市县领导检查后的高度赞许和肯定。太平镇人大代表李树元负责两位因病卧床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等等。一个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儿女、一桩桩感动人心的场景、一件件激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充分体现在人大代表中有挑水的、喂药的、嘘寒问暧的、帮忙洗衣煮饭的,真是不胜枚举。一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的风气正在xxxx大地蔚然成风、愈演愈烈。

空巢老人量大面广,关爱活动涉及单位和部门较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县人大常委会把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作为一项解决服务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事项,反复研究讨论,主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有效推进空巢老人关爱活动,提出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增强认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解决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社会道德课题,也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也是让外出创业乡友安心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破解老年人问题、弘扬社会新风的重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紧密结合。党政应高度重视,各级应列入议事日程,层层狠抓落实。要坚持“爱心覆盖、孝字为先、社会关注、邻里照看、政策配套、整合资源”的思路,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困难有人帮、生产有人管、外出有人知、有话有处说等主要问题。要以老年人子女为主体、政府社会及各界辅助,形成齐抓共管,孝敬互助的新风尚、新格局,努力破解养老难题。

(二)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孝儿孝媳评选。

县政府及乡镇政府每年应开展一次评选孝儿孝媳活动,并利用重阳节一并表彰奖励,以此作为载体,弘扬全社会孝敬之风,使爱心覆盖全社会;以《xxxx时报》等宣传媒体,重点宣传赵凤林先进事迹及评选孝儿孝媳典型事迹,以乡友联谊会为平台,向旅外乡友发起关爱空巢老人倡议书,同时对不孝儿媳的典型人事进行抨击,切实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三)建立村规民约,明确赡养主体责任。

各乡镇、村、社应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利用节假日作好宣传,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和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教育中,唤起儿女们“感恩父母,孝字当先”的传统美德,切实承担起养老敬老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关爱机构,制定工作职能职责。

县上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各乡镇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负责对村的指导和监督;各村(居)要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小组,各社应确定关爱联络员,形成以村(居)社干部、县乡人民代表、村老协、村卫生站四位一体村级服务小组,统揽并具体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小组成员每人要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或一个院子,组上的联络员要做好“结对帮扶、信息反馈、对外联络”等工作,形成一竿插到底,层层狠抓,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职责上应明确。一是统筹关爱工作、建立老人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任务对象到人;二是各联络员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三是及时处理本村(居)“空巢老人”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四是让村医生定时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五是支持老协会引导、沟通、处理和教育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六是向社会募集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改善老年活动室的环境条件。

(五)配套政策,整合资源。

一要用活政策。民政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低保”、“养老金”及“农合”等相关政策向“空巢老人”倾斜,县农合办应切实降低农合救助门槛,国土局要做好红层找水工程,教体科局要切实解决老协健身器具缺乏等问题,形成部门齐肩配合的关爱格局;二要整合资源。要充分利用养老院资源,让全丧失能力的空巢老人在征得子女同意后,驻进养老院,按政策不能享受五保户经费的缺口部分,由子女补贴到位;三要紧密配合。村(居)老协与服务小组要配合作业,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和服务项目,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和生活枯躁问题;四要建立救助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档案、老人网、爱心呼叫救助站、联系卡,方便老人生病求医和困难求助;五要加大招引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政府应从政策倾斜、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审批立项、办证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捷。

(六)资金扶持,劳酬挂钩。

县政府应从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居)“空巢老人”服务组织的工作。一是必要的通讯及交通费补助;二是村卫生站的必要物资购进补助;三是老年协会必要活动设备添置经费等。建议每村(居)每年定补3000元,做到专款专用、考评定酬、劳酬挂钩、象征补贴、重精神奖励。县上也要对相关职能部门就此项工作开展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9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9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19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一)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二)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三)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我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0%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xx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1、政府就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扶贫力度,让大多数人能在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脱贫,甚至致富。

2、加大对外出务工子女上学的投资,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有学上。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上大学几乎是每个中国学生的一大梦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然而随着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和科技方面。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学习观,其中包括学习的对象、学习的途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理念。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国民素质的大背景下,大学学校在办学规模上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学质量及教育体制的传统问题导致了社会中出现“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及“社会才是大学”等思潮。面对这些问题,国内的政客、教育家及其他学者结合国外教育学习的经验和理论纷纷提出改革中国教育体制和学习观念以适应现在及未来21世纪中国的发展需求。其中有关学习观的说法有如“科学发展观”、“全面学习观”、“创新自主学习观”、“终生学习观”等。

对于以上问题和学习新观念,我们决定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真实反映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观,然后结合调查结果给出结论和建议。这可以作为教育改革和新学习观提出的依据和参考。

本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附录有调查问卷样卷一份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格两份。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讨论。

1、从对“学习”的定位和认识上来看,由第三题的图中首先可看出有近6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获取信息”,这里可形象称为“数据库型”学生。因为,他们把“学习”简单的认为是获取信息。“数据库型”学生的特点有(1)信息的转化能力弱;(2)对信息的认识深度、是非及价值大小判别能力不强;(3)信息的处理(包括“存储”、“提取”和“分类整理”)能力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4)学习主动性较差;(5)善于积累信息。其次有19%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作业”,这里称他们为“小学生型”学生。它的特点有(1)学习主动性差;(2)执行力较强;(3)不善于积累(4)转化能力较好。最后,只有大约19%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改善自己的行为”,这里称他们为“理论实践者”型。他们的特点是(1)学习的主动性很强;(2)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较强;(3)相对于“数据库型”学生,积累的能力较弱;(4)相对于“小学生型”学生,其之执行力较差。

2、从学习的动机来看,由第六题和第十五题图示,

看到有85%的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27%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持乐观态度,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3、从学习的环境来看,在对于自己接触最多的人和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中,有40%的父母表现出传统的专制和保守特点,有近46%的同伴被认为是懒散、无所事事的。此外,通过第十题图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60%)更喜欢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活,但对于自由、安逸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人数也不少。

4、从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看,看第五题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很少或没有过与父母进行比较好的沟通。第十二题图显示有42%的学生不再重视学校教育,包括老师和课本。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是提高自己和学习的一大来源。同时也可看出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榜样的学生并不多(39%),而是更看重自主学习(72%)。此可以由第十四题图得到验证,有近92%的学生能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身边发生的人、事、物。但是,只有很少的学生注重积累(只有7%)。

5、从学习的需求方面来看,有第一题图可知,学生有近71%,也即大半的大学生对于情感的向往和需求程度都很大。

6、从学习的主体——人来看,由第十一题图知,有近71%的学生很少或没有给过自己一个较全面有效的评价。

四、统计分析的进一步思考。

综合上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马克思哲学原理,我们可以想到:

(1)对于学习观本身来说,它是人类长期经过实践积累而得到的,是意识的一种。意识不仅具有指导人类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且也具有指导、控制的人行为和生理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习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观会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潜能。因为,你的学习观会影响你对学习对象及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到你学习途径的选择,也会影响你学习理念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正经历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国外、国内的思潮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冲击和影响。我们不是消极的逃避或自我封闭,而是主动接触和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为我所用。

(2)对于学习能力来说,它是人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我们知道,学习到实际应用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其中必须需要人进行大量的积累,但积累的过程中又不能忽视了实际操作一番,也即积累——实践——积累,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又不能少了思维这一环节。因为,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是学科与学科间、关系与关系间、规律与规律间及事物于事物间相互转化、升华的过程,它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所在。现实实际中,大学生终究是要回归社会岗位上,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新人时提出此人有好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于“学习”不得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即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

(3)学习是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更有效的改造世界,故而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可认识世界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但又要看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因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是一个矛盾体。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客观世界有其自身的固有规律运行。总的来说,就是主观意愿与客观实在的矛盾。所以,我们学习要讲究科学方法,如学习劳逸结合、用脑科学、多渠道收集信息,等等。

(4)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存在于你的一切之中。因此,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有必要的。学习作为人具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能力,但不应盲目,而是有计划、有方法、有目标的。否则,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得不偿失。

(5)人作为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动物,如果你影响不了你的环境以适应自己的发展需求,那你可以选择相比更适合你的环境。因为,环境就像水,而你是水中沙粒中的一个,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你,很大程度受到水的影响。故应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主要原因。

五、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定位相当滞后,任然停留在小学或中学阶段,而且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一个很好的认识和规划。尤其是对自己的认识,很少有人对自己做过较全面和有效地评价。因此,也就很难说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学生不知道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己缺什么,有什么。更糟糕的是,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综上,我们建议首先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全面有效的对自己做一个评价,然后,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做好一个人生规划,远的不说,可先解决职业规划。最后,组织学生探讨对学习的认识,给予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定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西方婚恋观传入我国,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接受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的婚恋观又是如何?近日,我校城南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的学生参与、进行了一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探索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多元价值判定标准和特点。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我系共有105人参加了此次调查,包括大一至大三的,其中男生占58.10%,女生占41.90%。问卷主要涉及到恋爱观、性观念、婚姻观、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策4个方面。

恋爱观。

调查显示,有17.14%正在恋爱中,9.52%是非凡期待谈恋爱的,其余73.33%的大学生表示随缘或者步入社会以后甚至还有人没想过。由此可,社会认为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并不十分准确。

调查结果显进示,51.43%认为恋爱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跟吃饭睡觉差不多;4.67%认为是有好处的,其中有29.52%只是想他乡找个异性陪伴和照顾自己而已,而15.24%的人则希望能在大学里找到终生伴侣;3.81%的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之类的坏处。而在恋爱与学习之间,56.19%认为这里边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有好也有可能坏:22.86%认为可以促进学习;4.76%认为肯定要影响学习;16.19%认为没有必然的联系。

恋爱是否有好处,是否会影响学习,主要取决于你自己。把学习与恋爱相结合,吸取对方的优点,相互监督,促进学习,更好的完善自己,恋爱则会给我们带来好处。相反,我们沉迷于恋爱中,只顾着二人世界,荒废学业,那么恋爱必定是有坏处的。恋爱本身并无好坏,善假于物者,于其有利,不善假于物者,于其有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理性的去对待恋爱。

大学的我们思维已成熟,对于恋爱有了自己的看法。64.76%都是不轻易爱一个人的;23.81%认为一生只爱一个,被这样的人爱是很幸福的,爱上这样的人是很痛苦的;8.75%认为可以同时爱多人,也有2.86%的认为爱情是虚伪的。那么我们理想的恋爱观是什么,是电视电影中的浪漫爱情还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或者是像父母之间一样稳定的感情,还是其它。调查结果显示,38.10%的希望感情是稳定的,但也有21.90%的是属于浪漫型的,13.33%的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每个人都有属于对爱情的向往,理想中的感情各式各样,除了那三种外,其余的占26.67%。

在感情追逐中,每个人都希望寻到志同道合之人。调查显示,如今的大学生在选择男/女朋友时更加注重性格、责任心和兴趣爱好,选择这些因素的比例分别占到了80.00%、763.81%和58.10%,而过去人们非常重视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只占了20.00%和14.29%,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与传统婚恋观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时,态度还是有点保守,会大胆主动追求的只占了23.81%,而39.05%表示会有所暗示,19.05%的则会觉得不好意思,静观对方态度,这又传承了中国古典婚恋观。

一份感情重在维持,信赖是感情的前提,坦诚与尊重是感情的基础,宽容是感情的持续,它们分别占60.90%、50.84%、48.57%、42.86%。当我们小心翼翼维护的感情破碎时怎么办,是理性的去面对生活,亦或是纠缠不休的去挽回行为?64.76%选择理性,生活是美好的,不能让失恋妨碍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没有谁离不了谁。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理性的看待事情的,当我们只沉静于过去的美好,不去面对现实,不去考虑将来,那就会往死胡同钻,所以在面对失恋时亦有0.95%的人选取择了纠缠不休甚至于报复。对于这样的形为,作为一个旁观者没有权利来批判你的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你到底把它看的有多重。我们只是请你再这样做这前的一秒想下,他(她)没出现在你生命中时,是否也有快乐时光。

当今网恋已成为潮流,那么做为一个作为接受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对待网恋又有怎样的观点。57.14%的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在网络上恋爱时见仁见智,在于个人的心态与处理态度。网恋的有60.95%,但见过面的并成功的少之又少,只有2.86%。

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是钱,恋爱亦如此,恋爱消费用在了什么地方,一个月的消费又是多少。据调查显示,一般认为是吃饭,其比占44.76%,而一个月的恋爱经费则在100-300之间的居多,占52.38%。作为一个大学生,消费来源大都有来自父母,那么恋爱了你是否会告诉你父母。大多数的是据情况而定,有33.33%的选取择坦诚想见,没必要隐瞒,7.62%的则害怕家长阻拦而选择隐瞒。那么当父母真正反对时,你会如何?恋爱的魔力是强大的,在恋爱面前,63.81%的选择了恋爱,其中41.91%的要求父母去接受,21.90%的对父母意见置之不理,只有36.19%的选择听从父母。

当我们的感情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时,我们应当听父母说说他们反对的理由,认真的去考虑是否正确,如果父母说的得有理确实不适合,则可以分手,如果你认为父母考虑的可以解决那你就据理力争,向父母分析适合在一起的理由。

性观念。

性观念是一个打破传统比较开放的问题,但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待公共场所亲密时行为39.05%的认为不合适,23.81%的认为很正常,有8.57%有认为这是十分不文明的行为,其它的则抱列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别人在公共场所亲密只有8.57%的认为十分不文明,那么对恋人婚前性行为是否也一样接受,真正无所谓的只有23.81%,其余的或多或少有些介意甚至是不接受。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西方性教育在中国如何蔓延,我们都不要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也不管末来的另一半是否会在乎你婚前有过性行为,我们都应当洁身自好,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不要应年少而轻狂,没有人会为我们的过去买单。

恋爱是婚姻的前凑,那生儿育女是婚姻的经程之一,那么在没有婚姻保障的前提下,是否能接受一个小生命的到来。调查结果显示,21.90%是无法接受末婚生子的,35.24%对自己本身这样是不接受的,但对于他人是可以的,也有11.43%是可以接受的,其它的则是无所谓的态度。

作为成年人应当有担当,末婚是否生子,应当考虑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承担起作父母的责任,是否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是否能让他(她)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婚姻观。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禁止大学生结婚,但是,调查发现,41.90%的大学生表示反对在校结婚,这说明了虽然教育部赋予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的权利,但大学生是否行使这一权利是另外一回事。也有一部分表示不反对大学生在校结婚,占了16.19%的比例,而其余的则表示无所谓。在大学里的恋情有可能走向婚姻吗?调查结果显示58.10%认为有可能,只要双方真心相爱,结婚也是很正常的,31.43%的没有明确的看法,表示说不清,10.48%的认为大学阶级的爱情非常幼稚,很难走向婚姻。是否能走向婚姻取决于你怎样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61.90%的认为恋爱不一定结婚爱过既可,这样的恋情很走向婚姻:35.24%的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前提,这样的感情才能走向礼堂;2。8%的认为恋爱只是游戏,这样的人游戏的是自己的人生,蹉跎的是自己的岁月,注定的是自己的失败。

随着西方婚恋观的传入,打破了传统的结婚方式,31.43%的不再在乎仪式,而传统型的只有23.81%的比列,其余的则有不同的方式,有西式婚礼,有旅游结婚的,有party结婚的等等。西方观不仅仅在结婚方式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模式上亦如此。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最大。现如今有10.48%的选择丁克家庭(doubleincomenokids),由此可见西方婚恋观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在调查中,有37.1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服务和帮助,但是还有待完善,25.7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什么都没有提供。对学校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满意的占10.48。

在大学生看来,有39.05%的认为学校对性教育的教导不重视,还有21.09%的认为是老师本身缺乏性知识或不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所以,学校方面还有待提高对这方面的教育。对与大学生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哪些知道和帮助,也作出了调查,其中,55.24%的认为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指导资料,以及一些讲座和咨询。

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当代大学生具有正值青春,站在思想前沿,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思想活跃,渴望友谊、交往,同时社会阅历浅,从学校到学校的生活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鉴别能力上不够成熟等特点。因而在高校的婚恋观教育中,要围绕社会上婚恋问题的热点和焦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同时,积极营造校园小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净化,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目前,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必须看到有一批大学生的婚恋观仍处在模糊地带对此,不能粗暴地用“对”和“错”加以区分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引导得当,这批婚恋观较为模糊的大学生群体将能够融入主流。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很好的反映了我系学生对于恋爱、婚姻和性的看法,特别还有学生们对学校提供婚恋及性教育方面的看法有了深入了解,这为我们以后对学生展开心理咨询、培训等有很大的好处。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

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疏忽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此次“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这次亲情观调查,来号召在校大学生学会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沟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亲情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开展亲情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希望我们的此次调查能够为我校的亲情教育出谋划策,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针对亲情观的相关内容,编制出《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在大学生的亲情观的浓厚程度及其对亲情的看法。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及问答的形式进行,采用匿名记票。

问卷内容:

【1】被调查者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第1-2小题)。

【2】被调查者对亲情的看法。(第3、18题)。

【3】被调查者对亲情的渴望程度。(4、5、9题)。

【4】被调查者与家人的联系频度、联系方式、联系的原因及谈论的话题。(第6、7、8、16题)。

【5】在被调查者心目中的父母。(第10、11、15、17题)。

【6】被调查者对家人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及自己的实际行动。(第12、13、14题)。

抽样调查: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钦州学院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了真实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本次调查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600,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2:3的情况下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有效问卷588份。

对获得的有效样本,课题小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调查对象情况如下:

年级。

性别。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所占比例。

58。

60。

59。

59。

40%。

115。

88。

89。

60。

60%。

所占比例。

30%。

25%。

25%。

20%。

100%。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服务调查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关爱留守儿服务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xx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xx年相比,xx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而根据权威调查,目前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离手儿童的心理和身心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目的:

了解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从而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了解,就更能体会到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能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对社会怀抱一份感恩。

六、调查形势与内容:

1、家庭走访;通过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交谈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了解他们的问题。

2、对留守儿童提问;直接和留守儿童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心里感受的和他们对现有生活的感受。

七、调查的相关资料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八、调查结果报告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对生活和学习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偏差。因此,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对学习不热情等问题。他们大多受家长的影响,认为即使不学习也能在外找到工作,初中毕业也能出去赚钱。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他们学习,在家也没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在清泉村十七组的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留守农村跟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的数量为10户,而清泉村总家庭数为22户。留守儿童比例相当的高。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在市级一中就读的人数为一人,其他的大多在本市第三中学或职业高中就读。还有个别的初中毕业就随父母或亲戚外出打工,很早就离开学校,结束了教育。因此他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带有很大的偏差,不能客观合理的对待社会中的人和事。当然,留守儿童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大多比较自立,但少了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少了几分温情。

九、调查意义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更多等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各方面的问题,让社会各阶层的能互相了解、关怀。农民工为社会的基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有公德心和责任心的公民,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和关怀他们的子女。青少年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拥有同样的天空。不能因为他们生活在基层,就让他们接受到的待遇也是低层的。

其次,可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关注社会。让他们更多的关注到社会存在的不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和淡化这些问题。大学生们都将走入社会,所以他们都应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合格的大学生。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在我们身边,存有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己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城市,因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状况令人担忧。

我校共有学生人,“留守儿童”人,占总数的%,其中在外住宿生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

1、“留守儿童”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下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充足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一位留守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恨你们,你们抛下我几年不回来,我己经记不起你们的容貌和声音。我过生日时你们在哪里,被别人欺负时你们在哪里”。在长期亲情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饥渴”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这几年我校cc学生中有70%以上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抑郁,经常上网、打台球、吸烟、打架、相互攀比,用外在的厅特行为来补充内心的情感饥渴。

2、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即使有很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不过,“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另一方面,90%的留守子女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协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点差异较大,存有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注重孩子的学习。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绝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水平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注重不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上的“病症”: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中发现,有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因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的水平,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学校与家庭之间存有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水平,所以车祸、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很多“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如遇暴风骤雨天气,天黑路滑,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三、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问题己经不但仅的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经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当前多数农民文化和水准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老师及孩子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的素质决定的。家长理应改普变这些不准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蛤确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增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增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即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实行指导,要求“监扩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增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作书信等实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即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老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升亲密信赖水准,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优质服务,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增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来说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即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但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协助、支持“留守儿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和那一天。

关闭